[paragraph]向陌生人施予援手,似乎并不仅仅只是一项善举。
事实上,根据盖洛普研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一个文化中所包含的“助人为乐”的信念,显著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长期失业率降低,同时也体现了其他多样化的受益方面,如社会整体福利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了解更多信息,盖洛普研究咨询公司对全球140多个国家的14.5万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最近是否有向慈善机构捐献过钱,是否参加过志愿者组织活动或者是否帮助过困境中的陌生人。这份鼓舞人心的调查结果被收录在《2016年全球公民参与报告》里,它涵盖了全球74亿人口。该报告指出,在给定的一个月内,有14亿人向慈善机构捐过钱,近10亿人做过义工,22亿人帮助过陌生人。 每个国家的得分不尽相同,不过,有一些国家的人明显会更倾向于竭尽全力地帮助别人。我们与贡献率排名前五国家的人进行了交流,试图找出他们贡献自己时间和金钱背后的原因,以及这类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b]缅甸[/b]
缅甸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小国,绝大部分缅甸人对问卷中关于贡献的问题都回答了“是”,因此,缅甸也成为此项调查中得分最高的国家。浓厚的佛教传统让缅甸充满了宽容慷慨的社会风气。Hninzi Thet博士出生于仰光(缅甸的首都),他的父亲是信奉天主教的果阿人(印度),母亲是信奉佛教的缅甸人,她解释了东南亚地区佛教的主要流派小乘佛教里“因果报应”这个概念是如何起作用的。
她说,“(佛教徒)这一世做的好事会积累到下一世,会在下一世过上更好的生活。比如,在孩子生日当天为僧侣提供饭食,会为孩子们积累功德。这些僧侣通常依靠公众的施舍(化缘)来获取食物。” Hninzi Thet 说,“人们大都把食物和金钱捐给僧侣或寺院。特别是缅甸侨胞对于西方捐献理念的了解也来越多之后,近来才开始出现了向孤儿或孤儿院等相关机构的捐助行为。” 随着近年来缅甸政局稳定和普选的实现,来缅甸的外国人有所增加。除了在此项调查中名列前茅,缅甸最近还在《2015国际外籍人士调查报告》中被冠以“世界上最友好的国家”的称号,超过96%调查对象认为缅甸人“对待外国人态度友好”。
[b]美国[/b]
Hninzi Thet现在住在巴尔的摩(美国马里兰州的一城市),她注意到,和缅甸相比,作为盖勒普调查报告中贡献率排名第二的美国,它的奉献意识受到宗教的影响较小。 她说,“对于帮助别人,美国人有更少的ROI(即想要得到回报的心理较少)。现在我最欣赏的美国人的奉献理论就是‘把爱传递下去’,这种理念和美国的公民意识相一致。”
美国文化中的奉献形式多种多样,这取决于这个地方是乡村、郊区还是城市。内奥米·海特威(Naomoi Hattaway)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是国际文化组织“ I Am Triangle”的创始人,该组织服务于生活在海外的人群。她在乡村、郊区和城市都有生活过。她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地铁上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乘客,但当你去往更远的郊区,我常听到人们说他们不知道怎么提供志愿服务,怎样参与或如何参与志愿者服务。” 但是在弗吉尼亚州名叫鲁克特的小镇上,她发现那里的大部分居民都拥有着奉献精神、博爱精神,并常常参与慈善活动。当有人愿意展现自己的需求时,就会有人热心地提供帮助。在募集善款这件事情上,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这是一种世代传递下来的精神特质。“我的祖父母一直都在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他们从未对此自夸但是他们告诉了我‘大萧条’、一战和二战期间提供食物和援助活动的一些故事。”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佐伊·海伦斯(Zoe Helene)说,“我认为他们是想让我知道同情心是人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们需要照顾彼此,不然文明将不复存在。” 出生在这个富裕国家的人们常常觉得他们能够并应该做更多贡献,而国外侨胞对此常常流露出赞美之词。来自伯斯(澳大利亚一城市)的喜剧演员吉姆·戴拉奇斯(Jim Dailaks)说,“我发现慷慨助人是美国的非凡之处。在911恐怖袭击事件期间,我正住在纽约,我亲身体验到了巨大的善意和慷慨。就我个人而言,这并不使我惊讶。我觉得纽约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友好的人群之一。”
[b]澳大利亚[/b]
确保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或者像澳大利亚人说的那样——每个人机会均等,这就是澳大利亚文化的核心部分。 墨尔本丽爱图洲际酒店的总经理埃里克·司徒比(Erik Stuebe)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州名)的一个小镇,他表示,“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拥有获得成功的同等条件。” 他说,“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人口稀少的岛屿型大陆,我们非常骄傲自己有能力把大部分领域的国家事务处理得非常好。尊重那些成功但却保持谦虚和真诚的人,他们心系家乡并为帮助他人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墨尔本人尤其拥有一种强烈的集体精神,并常常举办活动,为当地事业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慈善事业捐助了数百万资金。有一些慈善事业波及全球范围,比如Movember基金会。它创立于2003年,如今该组织鼓励全世界的男性蓄胡子,从而发起对男性健康的捐助活动。一些危机的发生,也使得澳大利亚迸发出了伟大的慷慨精神。 一些灾害也让澳大利亚人变得更加慷慨。戴拉奇斯说,“2004年印度尼西亚遭遇了海啸袭击后,澳大利亚捐助了4200万美元(约2.8亿人民币)。请注意,当时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能还不到2000万。”
2009年,森林火灾导致了许多人失去生命和家园,当地人再次加大了援助。司徒比说,墨尔本人捐助了大量的时间、金钱、衣服、避难所以及各种援助信息。“我认为澳大利亚人无私地给予别人任何所需的东西,他们几乎奉献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极限。” 澳大利亚人尤其为自己的社会信任度和安全网而感到自豪,法律、严格的控熗法以及极为慷慨的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保证了整个社会的安全,让居民拥有安全感。
[b]新西兰[/b]
新西兰是一个小的岛国,并且在历史上,大部分地区长期是乡村。邻里之间相互照顾是新西兰人的悠久传统。 来自惠灵顿(新西兰首都)的凯瑟琳·沙纳(Katherine Shanahan)目前在GoEuro.co.uk.公司工作,她说,“新西兰给人有一种感觉,要么每个人都互相了解,要么是存在“两极分离”,所以相互照顾是一种义务。或许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也正是新西兰具有慈善特质的原因。”
惠灵顿会举办像“免费商店”这样的倡议活动,活动当天,宾馆和面包店会捐赠而不是售卖食品,那些可能买不起食物的人们可以免费拿回家。 12 月的时候,新西兰的18个城市会举办一场名为“ Great Kids Can Santa Run”的跑步活动,每一位参加者都要在全程 2 到 3 公里的路程中穿着圣诞老人装跑步,这个活动的收益会捐给贫困家庭的孩子。 2011年纽西兰南岛地震造成了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同时也激发了这个国家的奉献精神。 “地震发生的五年后,我来到基督城,这座城市仍然没有恢复到地震之前的繁荣。偶然间看到这些"All right?"广告牌让我非常的惊讶。”沙纳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广告,它简单而真实。并不是试图向你销售东西,而仅仅是想提醒人们要常常帮助彼此。” 居住在新西兰的人们也有大把的时间来欣赏这个国家的自然美景。作为一个人口相对稀少的岛国,很容易就能发现空荡荡的沙滩,这个国家的任何地方与海洋的距离都在130千米以内。
[b]斯里兰卡[/b]
斯里兰卡和缅甸类似,它的奉献精神深受宗教的影响。居住在科伦坡(斯里兰卡首都)的Mahinthan So说,“大部分斯里兰卡人都是佛教徒或印度教徒,这两个宗教都崇尚慈善和分享。”
在斯里兰卡的南部城市马特勒 ,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尤其常见。Supun Budhajeewa说,斯里兰卡有这样一句谚语,“无论你去往岛上的任何地方,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您总会在马特勒找到一个乐意帮助您的伙伴。”他说,“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根植于我们心中,我认为正是这种精神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马特勒经常举办各种献血活动和学校慈善活动,其影响已经远远波及更多的地区,促使人们做出更多的善行。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布萨日(Poya days)、满月节,许多市级组织和社区经常组织大型免费食物货摊活动。节假日同样也是做义工的常见时期,比如打扫公路、去医院做志愿者服务、为无家可归的人建造房子。 除了当地人的热心和温和,当地丰富多样的食物也是闻名遐迩。由于深受葡萄牙、荷兰、英国、印度和波斯商人贸易往来的影响,食物中往往会添加各种香料,并通常以米饭和咖喱为主。用鸡蛋、蜂蜜和牛奶制作而成的薄饼也非常受欢迎。当然了,还有为人熟知的锡兰红茶。
原文选自:BBC
译者:BCC1025
编辑:刘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