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侗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58 回复:1

[宗教民俗] 少数民族——侗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youshine。

ZxID:1827087


配偶: 喵泽。
结婚9.9,周年9.18, 连载完结通知请主楼评分+1,番外不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4-18 0


侗族(侗语: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侗族的人口数为3495993人。


族称


侗族自称为gaeml。
由于方音的变化,有的地方又称为jaeml或jongl,从词源来看,各地的自称是一致的。在侗族内部,相互之间有称为jaeml laox、jaeml jaox或jaeml danx,但是他们的语言大体相同,风俗习惯也相一致。
与侗族杂居的水族也称侗族为gaeml,苗族称为dax gul。当地的汉族称为“侗家”或“侗族”。
在侗语里,gaeml意思是指“用木条、树枝等作为障碍物进行设防、遮拦、隔离”,用作族称其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盖的人们”。
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历史

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四种: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都柳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迁徙到今日侗乡的,因为南部方言的侗族中都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北部方言的侗族中流传的“祖公进寨”歌有这样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份是土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从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
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侗族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越)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溪峒”。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历代以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从历代的文献看,春秋到秦汉,在这里活动的有“越人”、“黔中蛮”、“武陵蛮”;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这里的少数民族被侮称为“五溪蛮”或“蛮僚”,唐宋时又被侮称为“溪峒州蛮”。古代的越人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其内部分为若干个支系,这个族群到了南北朝时期都被称为“僚”。到唐宋时期,僚人进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宋人朱熹《记“三苗”》中说:“顷在湖南时,见说溪峒蛮徭略有四种:曰僚、曰仡、曰伶,而其最捷者曰苗。”这里出现的“伶”,就是前面宋史和陆游著述中提到的“仡伶”和“仡览”。到了明代,尽管侗族已从僚人当中分离出来,但还有人把侗族称为“僚”。如明末邝露在所著《赤雅》中说:“侗亦僚类”。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峒僚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从而把侗、僚、越几种称呼串连起来。
侗族形成为单一的民族,大概在隋唐时期。唐代,侗族中的上层人物、酋长或首领开始归附于中央王朝。唐王朝在“峒区”开始设立州郡,建立羁縻政权,任命当地的大姓首领为刺史。当时在侗族地区设立的州郡有羁縻晃州(大体包括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全境以及芷江和贵州天柱的一部分)、叙州潭阳郡(领龙标、潭阳、朗溪三县,包括今湖南的芷江、会同、靖州和贵州的锦屏、天柱、黎平东部)、思州宁夷郡(包括今贵州的岑巩、石阡、玉屏、三穗和镇远东部)、古州乐兴郡(包括今贵州的从江、榕江和黎平的西南部)、融州融水郡(包括今广西三江、融水和龙胜西北部)。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王朝衰落,无力统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侗族中的大姓土豪自称“峒主”,分管诚、徽二州,辖十个峒,今天的靖州、会同、芷江、绥宁、通道、黎平、锦屏、天柱等地均属“十峒”范围。峒作为侗族社会内部的行政区划,峒中的政治、经济、军事都由“峒主”把持。
北宋时期,侗族的首领们先后归附封建王朝,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朝廷则让他们世袭土官。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诚州十峒首领杨通宝向宋朝“纳土”。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首领向光普投宋,被封为古州(今新晃和玉屏境内)刺史。大观二年(1108年),靖州西道杨再立献土地,周围三千余里,户四千五百,人一万一千。朝廷皆封他们为刺史官职,但并未给他们刺史的权力。宋代,由于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影响,侗族的政治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王朝势力能影响到的地区,“峒首”们也开始创立城池,比附王民,建立学堂。据《文献通考》记载,当时诚州附近的首领已经“创立城寨”,“使之比内地为王民。”而那些住在“峒首”城堡附近的“峒丁”已慢慢地变为“熟户”,那些边远山区则被称为“生界”。
元朝对侗族的统治沿袭了唐宋以来的“羁縻”政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征服“九溪十八峒”,侗族地区的土官们大部分归附元朝,朝廷“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立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收服五开(今贵州黎平县)和古州(今贵州黎平西北和锦屏一带)等侗族地区,得到223峒,人口15000多人。朱元璋对于归附的土官均原官授职。1414年,明王朝设立黎平、新化二府,委任流官直接管辖土司,侗族地区出现“土流并治”的统治局面。
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爆发了在吴勉领导下的侗族人民大起义,起义军直捣靖州,席卷侗族地区,古州一带的12个长官司皆支持吴勉。起义军发展到二十万众,公推吴勉为“铲平王”。随后起义军占领黔桂交界地带,威震湖广。洪武十八年(1385年)八月,明朝令汤和为总兵,随同楚王朱祯领兵30万镇压。上黄一战起义军失利,吴勉被俘就义。明朝在侗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进一步加强对侗族地区的封建统治。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朝在今锦屏县地设置铜鼓卫,屯军18000余名,圈占土地354顷,在锦屏上婆洞一带又爆发了林宽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清初,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的统治仍然因袭明代的“土流并存”,但土司的实权已趋削弱,均受到流官的节制。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对侗族地区的部分卫、所进行调整,加强了流官的控制。1725年改五开卫和铜鼓卫隶属黎平府,1727年又改铜鼓卫为锦屏县,改五开卫为开泰县,改平溪卫为玉屏县,改清浪卫为青溪县。1729年,黎平知府张广泗,“以金币贿生苗假道入省,因密记其道里、山川、险阻形势,陈清大帅购募通事,统兵剿抚,略定其地。”平定了雷公山周围的苗侗地区后,在榕江和剑河分别增设古州厅和清江厅。通过改土归流,侗族基本上被纳入了流官的统治范围。乾隆二年(1737年),协办吏部尚书事务顾琮宋奏:“贵州于深山邃谷招募屯田,尽夺生苗衣食之地。目今残败之余,潜居岩穴,觅食维艰,待至秋成,必聚众催命为变,残杀掳掠,不可不予筹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侗族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末,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又爆发了姜映芳、姜芝灵、梁维干等领导的侗族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持续了20年,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实行保甲制度,利用封建上层人物充当伪乡长、保长和甲长,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统治,再加上天灾,侗族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1920年7月中旬,天柱县暴发瘟疫,城中病死300余人。1925年,天柱大旱40余天,田土龟裂,粮食无收,继而水灾爆发,斗米价涨1200文,加之当年瘟疫流行,死者甚多。1926年侗族地区发生灾荒,人们只好挖蕨根、吃野菜度日,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黎平岩寨共20余户,当年全部饿死。侗族民间流传这样的歌谣:“提起丙寅年,两眼泪涟涟,饥荒加匪患,尸骨像杉山”。
1949年11月,侗族人民配合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迎来了本民族的解放,长期处于苦难深渊中的侗族人民获得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中央人民政府派出民族访问团于1950年和1951年先后到侗族地区访问,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侗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并了解侗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强了民族团结。1951年至1952年,侗族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1953年至1957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数为2879974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侗族的人口数为3495993人。


政治

侗族曾有过较为原始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古代的侗族社会有一种“款”的社会组织。“款”是村寨间或地域性的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盟,又称为“合款”,主要的目的是应付外族人的入侵和盗匪的掳掠。“合款”组织宋代就有。款有小款、大款和联合大款。小款是相邻的村寨或数十寨的联盟,常以联款时的户数命名,如“千三款”,由从江县的银潭、占里、谷洞、帮土和黎平县的双江、四寨等村寨组成的一个小款,号称有1300户。“千七款”是由从江县的高千、央里、则里、德秋、会里、弄吾、平友、流架等村寨组成,即有1700户组成的“款”。大款由若干个小款组成,上述的“六洞”又称为“六洞款”,其范围包括今天黎平县的肇兴乡和从江县洛香乡和贯洞镇,224个村寨,方圆近500平方公里。侗族历史上曾有过“九十九公”联款议事,其范围大致包括今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广西三江和湖南通道5个县的侗族村寨,是一次盛大的联款会议。
“款”的组织较严密。“款首”从寨老中推举担任,无任职期限,有事则主持款会,无事则在家务农,无报酬,是一种义务性的职务。“款脚”,即专职的通信联络员,负责与各寨的通信联系,承担鼓楼火堂用柴和遇警击鼓报信,其生活费用由村民负担。“款坪”是款境内较适中的空旷地,是全款民众集会的地点,一般立有“款碑”。“款约”是一款之内的村规民约,由寨老和款首们议定,是款辖区内村民的行动准则。“款军”由款内的壮丁们组成,是抗敌御匪的主要力量。联款之内,凡有重大的社会政治、军事问题,都要召集款众到款坪集会,名为“起款”,平时逢农闲时节则组织各寨举行赛芦笙、斗牛、讲款等娱乐活动。
“埋岩”也是侗族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因其在集会时将条型石头的一截埋入土中,故名。埋岩起源很早,侗族大部分地方已没有留下这种制度的遗迹,只有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还可以看到残存的埋岩制度和岩规,在滚贝侗族乡还保存有八处完整的岩,其中有滚贝村的处理田产岩,同乐村的处罚偷盗和拐卖人口岩,尧贝村的联合防匪岩,吉羊村的处理婚姻纠纷岩,大云村的男女交往应守侗规岩,之朵村的对付杀人放火岩,必伞坡的对付官兵骚扰岩,尧岜村的侗、苗、汉通婚岩。在执行埋岩制度的地方,埋岩是维持社会安定、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和原始的立法形式。岩也有大岩和小岩之别,大岩指地域范围较大的埋岩。小岩则指一村一寨之岩。每岩都有岩主,民间称为“执斧头的人”,负责埋岩会议。
过去侗族的村寨都由寨老们来管理,寨老又称为乡老。他们大都是寨内有声望的族长和头人,也有少数是青壮年。他们都能说会道,懂得本寨历史和风俗典故,办事公道,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寨老没有特定的经济收入,依然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村寨办事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公益。寨老的职权是主持召开本寨村民会议、代表本寨参加合款会议、负责制定款约和执行款约、维护社会秩序、调解各种纠纷、带领寨民抗敌、参加合款联防、指挥作战、组织公益事业、组织宗教祭祀活动、组织村寨间的联谊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侗族的寨老制已成历史的陈迹,但老人管寨的遗风还存在,很多村寨还组织有老人协会,协助行政做好卫生、防火等工作,发挥老人的积极作用。
“卜拉”是侗族进入到父系社会以后的社会组织,由若干个血缘关系较近的家庭组成,以男性为中心。一个卜拉少则三四十户,多则一二百户。过去卜拉有自己的族长,有行为规范,有公田、公山等公产。通常一个侗寨居住一个或数个卜拉。流行建鼓楼的地方,每个卜拉都建有自己的鼓楼。鼓楼是卜拉力量的象征,也是集体活动的场所。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以卜拉为单位进行。不属于该卜拉的村寨或成员均被排斥在活动之外。从外面迁入的零散家庭要想在寨中立足,必须加入到本寨的卜拉。由于非宗族成员的加入,卜拉不再是纯血缘集团,而是以血缘集团为主的基层社会组织。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意识上卜拉都影响和制约着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扶助,共同抵御外侮的共同体。各个家庭的婚丧喜庆活动都是以卜拉为单位进行;年老体弱、鳏寡孤独者,卜拉各家都自觉照顾;成员之间产生纠纷由卜拉内部解决。在改革开放以前,卜拉在一些侗族聚居地区仍起相当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由于人口的流动,成员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很多地方的卜拉观念已渐趋淡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侗族地区陆续建立自治地方,主要有龙胜各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还建立了30多个侗族乡 。


文化


信仰
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对象。
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就离开躯体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诚地崇拜祖先。
南部地区崇拜众多的女性神,称之为“萨”,意为祖母。女性神中有镇守桥头的女神,有传播天花的女神,坐守山坳的女神等等。在众多的女神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萨岁”,她神通广大,主宰人间的一切。黎平、榕江、从江、龙胜、三江、通道等地的侗寨都建有“萨”的神坛,神坛有专人看护管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寨人祭“萨”的日子,届时举行盛大的祭典。平时寨中男女歌队出行,戏班演出,举行芦笙赛会或进行斗牛活动等,都要事先到“萨”坛前祭祀,以祈求平安顺利。传说这位“萨”是古代侗族的一位女英雄。
侗族还信奉佛教和道教。明清以来侗族地区建有不少的寺庙和道观。部分地区信奉巫教。有的地方受汉族的影响,还信奉雷祖、五昌、五岳、飞山、文昌、关圣帝诸神 。

饮食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妇女们经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笋、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们农闲时猎取野猪、竹鼠、山鸡、鸟雀等食用。
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与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被公认为是侗家风味。
大部分地区日进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称为早饭。进餐时一般都摆低桌短凳,使用碗筷,合家围桌而食。有“牛瘪”、烧鱼、血浆鸭、红肉等特殊食品。
以“油茶”、“酸宴”和“合拢饭”款待宾客 。



服饰
侗族服饰的衣料,过去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普遍使用机织细布,自织的侗布成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其中头饰达50余种,以银饰为主,有银花冠,银簪、银梳、银发链、银耳环、银耳坠、银耳线等。妇女盛装时,唯见银光闪闪。妇女的发式较特别,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建筑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堆放草料杂物。侗寨一般由民居、鼓楼、寨门、寨墙、戏台、禾仓、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沟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在南部地区,绝大多数村寨里建有供奉“萨”的神坛。祖公建村立寨,首先要择地建立鼓楼和“萨”坛,然后才规划道路、布局民房。

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一般的村寨建有一座到两座,较大的寨子四到五座。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建筑,建筑手法综合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工艺。鼓楼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多数楼内不分层,贯通到顶。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重檐层数均呈单数,从3层到15层不等,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数种,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反映侗族风情的彩绘。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一带的鼓楼多为楼阁型,贵州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多为宝塔型。从江的增冲鼓楼、三江的马胖鼓楼和通道的马田鼓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鼓楼建筑的杰出代表。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古代以来,凡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重大活动均在鼓楼进行;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多耶”踩堂等均在鼓楼进行;平时闲暇,人们则聚集在鼓楼休息,谈论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或说古论今 。


出行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风雨桥长四五十米至百米不等,宽五至六米。以青石砌墩,用巨大的杉木连排作桥身,上建桥廊,并在桥的两头和中间建有鼓楼式的阁楼,上覆青瓦,桥的两边设有栏杆长凳,供行走之人遮风避雨和休息。在侗乡风雨桥到处可见,南部地区临近村寨的溪河上几乎都建有风雨桥。
广西三江集风雨桥之大观,有大小风格各异的风雨桥108座,其中的程阳永济桥和岜团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贵州黎平的地坪风雨桥、湖南通道平坦的回龙桥和皇都的普修桥都是侗族地区著名的风雨桥。
风雨桥和鼓楼都是由侗家工匠设计建造,不用一钉一铁,全用榫头卯眼套扣接合,牢固异常,可延二、三百年不损。在侗族山区,还有许多供人休息的凉亭,叫“风雨亭”,建筑也很精巧雅致。


家庭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这种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与最小的儿子居住。
一般情况下,儿子成婚以后,生育了儿女便与父母弟妹分居。分家时,要请舅父及族中的长辈到场,所有的田地、耕畜、房屋、家具、农具等由儿子们按人数均分。
家庭中老人受到尊重,分家时要先留下父母的“养老田”。“养老田”随父母,父母跟谁居住便由谁耕种。家庭财产通常只有男儿才有权继承。
南部方言区,女子可享有母亲陪嫁的田地以及平时自己积蓄的私房。
在有女无儿或儿女全无的家庭中,可以招赘或立嗣传承。绝后家庭的一切财产则按照“有房归房,无房归戚,无戚归众”的习惯法处理 。

语言文字

#语言
侗族的民族语言为侗语,侗语(Dong Language)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20多个县。使用人口约140万。分南、北两个方言,以贵州锦屏县南部侗、苗、汉族杂居区为分界线。南、北方言又主要以语音差异为依据,各分3个土语。1958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侗语在东亚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侗语声调名列侗族闻名中外的三大文化瑰宝(鼓楼、风雨桥、大歌和声调)之列,其声调之多,演变之大,为世界有声调语言所罕见,是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
南部方言:贵州的黎平、榕江、锦屏(启蒙)、从江、镇远,湖南的通道,广西的龙胜、三江、融水等县。
北部方言:贵州的天柱、三穗、剑河、锦屏(大同)玉屏(铜仁),湖南的新晃、靖州等县。
贵州的黎平县侗族人口约36万人,是使用侗语人数最多的地区。

侗语以锦屏县南部侗、苗、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又因各地语音的不同又各分为4个土语。侗语方言的形成明显带有受汉语影响的印记。相对而言,北部方言区的侗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交往较密切,懂汉语汉文的人较多,汉文化水平的程度也较高。因此,语言中吸收汉语词汇和使用汉语语法形式较为普遍,语音也趋于简化。而南部方言则保持较古的面貌,元音分长短,有一套完整的促声韵。
侗语虽然形成了两个方言,但方言之间的差异不大,内部比较统一。南北方言的语法规则基本一致,方言之间的同源词平均超过70%,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接触就能通话。

#语音
一、韵母方面
侗语有6个单元音,分别是a, ee, e, i, o, u,其中单元音e只记现代汉语借词。单元音例词如:
bal鱼 nyac你 dah经过
beel卖 deel外祖母 meec有
bil火 jic骑 il一
dol门 lol船 gol笑
侗语复韵母,有-i,-u,-m,-n,-ng,-b,-d,-g八个尾音。6个单元音都可以后接这些尾音,理论上构成48个韵母。如下所示:
ai *eei ei ii oi ui
au eeu *eu iu ou uu
am eem em im om um
an een en in on un
ang eeng eng ing ong ung
ab eeb eb ib ob ub
ad eed ed id od ud
ag eeg eg ig og ug
ii和uu的发音与单元音i、u同,故可以不算(侗文仍有对应的符号设计)。eei eu实际上没有。因此,韵母总共44个。
在侗语南部方言第二、第三土语中,a组、i组、o组、u组接尾音之后,都分长短音。在北部方言,这些短音基本上消失殆尽。南部方言第一土语,尚有a组保留长短音对立。而侗文就是依据该土语来创制。侗文韵母总共有如下韵母:
ai *eei ei ii oi ui
au aeu eeu *eu iu ou uu
am aem eem em im om um
an aen een en in on un
ang aeng eeng eng ing ong ung
ab aeb eeb eb ib ob ub
ad aed eed ed id od ud
ag aeg eeg eg ig og ug
但由于a组韵母(即单元音a+尾音)这一组,分有长短音,因此,侗文韵母符号总数在48个的基础上多出了7个,为56个。

二、声母
侗语声母最多可达五十多个左右。

#语法
①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
②量词可单独修饰名词,也可受数词、形容词、代词、动词、词组的修饰;可以在句子里做主语或宾语,如naen⁵⁵(个)ja⁴⁵³(红) nai³³(这) lai⁵⁵(好)。“这个红的好”,tung²⁴(遇) sam³⁵(三) mung³¹(位)tei¹¹(拿)tap²⁴(担)“遇到三个挑担子的。”重叠后表示“每×”。
③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组在前外,一般在后。数量词组中数词(包括“一”)在量词前。如果名词有几个修饰语,则指示代词在最后,人称代词在形容词后,如ja¹¹(两)嶃ong¹¹(座)jan¹¹(房子)phang³⁵(高)慩iu⁵⁵(我们)慩a³³(那)“我们的那两座高房子”。
北部方言例句:jiao⁴¹ da¹¹ le²¹(我们)le ¹²(的)ya¹¹(两)xiong¹²(座、栋)yamn ¹²(房子) bang³⁵(高) “我们的那两座(栋)高房子”。
④语序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和补语在谓语动词后。补语在宾格后的情况比较常见,如mau³³(他)set⁵⁵(扫)jan¹¹(屋子)sin⁵⁵(净)“他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嶃au³⁵(你们)jo²⁴(伸)mja¹¹(手) uk²⁴ma³⁵(出来)“你们伸出手来”。处所宾语在两个补语之间。如nong³¹(弟) mau³⁵(他)tok⁵⁵(掉)lui³⁵(下)nya⁵⁵(河)pai⁵⁵(去)“他弟弟掉下河去”。
北部方言例句:mau³⁵(他)nong³⁴(弟弟)dok⁴¹(掉)lui³⁵(下)nya(²⁴)(江、河)bai¹²(去)na³(了)“他弟弟掉下河去了”。
⑤形容词谓语后可带名词补语,有的还可再被副词修饰,如 kwang⁵⁵(亮)maen⁵⁵(天)la³¹(了)“天亮了”,nyaeng¹¹(真) ja⁴⁵³(红) na²⁴(脸)怱奃嬜¹¹(真)“脸红得很”。
⑥“是”或“有”有时可以不用,所以表示范围或否定的副词也就直接在名词、代词前,如嶃et¹³(都)[慩a嬜²⁴(是)]怱?#91;n¹¹(人)kaem⁵⁵(侗)“都(是)侗族”。p?#91;n²⁴(只)[me¹¹(有)]nya¹¹(你)lai⁵⁵(好)。“只(有)你好”。
⑦南、北方言的语法差异如下:嘙南部方言代词复数第一人称分包括式tau⁵⁵“咱们”和排除式慩iu⁵⁵“我们”;北部方言除新晃外,都只有一个慩au³⁵。南部方言的指示代词“那”,用变调的方法来区别远指、中指;北部方言或没有“中指”、“远指”之分,或分“中指”、“远指”而以不同的词表示。唛北部方言多数地方的量词或部分数词、 名词、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音变,这种现象一般不出现于南部方言。哗人称代词修饰名词,南部方言用“名+代”(有时也用“代+‘的’+名”);北部方言是“代+名”或“代+‘的’+名”。如“我的家”:南部方言榕江车江话是jan¹¹(家)jau¹¹(我);北部方言天柱石洞话是 jau²²(我)jan²²(家)。唠人称代词和数词、量词构成同位词组时,南部方言代词可前可后,而且多用“数+代”,如车江话:sam³⁵(三)嶃au³⁵(你们),或sam³⁵(三)mung³¹(位)嶃au³⁵(你们),或嶃au³⁵sam³⁵mung³¹“你们三位”;北部方言只能代词在前,数词量词在后,如石洞话:嶃au¹¹(你们)sam¹¹(三)pu³⁵(位)“你们三位”。啸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和数词结合时,南部方言不用量词,北部方言除锦屏县外都用。如车江话:pi⁵⁵(一) 慩ai³¹(哥)ja¹¹(两)nong³¹(弟)“一兄二弟”;石洞话:ji³⁵(一) wu³⁵(个) 慩ai³¹(哥)ja²²(两)pu³⁵(个)nong³¹(弟)“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北部方言发生音变:ji³⁵pu³⁵〉ji³⁵wu³⁵)。

#词汇
①固有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也有少数多音单纯词,以双音的居多。有许多单音节的近义词,如表示各种方式的“打” 就有十几个。
②合成词的构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词根与词根构成的复合词,如名词有“类名+专名”(树+柿→“柿树”)和“中心成分+修饰成分”(狗+追赶→“猎狗”,刀+菜→“菜刀”)等,动词有动宾式 (去+丈夫→“出嫁”) 和动补式(看+轻→“轻视”)等,形容词有形补式(好+脸→“体面”)和主谓式(口+多→“饶舌”)等;另一种是由词根和附加成分构成的派生词。由单音形容词和后加成分构成的派生形容词有很丰富的表现力。
③南、北方言常用词的差异很小,相同的词达70%左右。北部方言的汉语借词比较多。
④有些词语侗语固有词和汉语借词并存并用,新老借词也有并存并用的现象。

#读法
汉字
侗语(song⁷ jinm⁶),一种8种声调组成的语言,在西方被称为多声部自然和声的民间语言,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我们都有学习过汉语,汉语中有4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4种声,主侗语中有8个声调,分别用1.2.3.4.5.6.7.8代表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短声、轻声、长声、重声8种声调,所以侗族大歌被西方标准译名为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大自然音乐。在侗语中有8个声调分别代表:1代表平声,2代表上声,3代表去声,4代表入声,5代表短声,6代表轻声,7代表长声,8代表重声。
侗文
song⁷ jinm⁶(侗语),jian² xi⁷ jai⁶ li⁶ yi⁷ hang² ⁸ hang² sen¹ dao⁷ byin⁴ li⁶,geh⁴ geh⁵ wai⁷ gueh² xi⁶ gang¹ xia² bying⁴ li⁶ song⁷,wang⁵ guang³ xi⁶ xi³ wang⁴ nan² li⁶,liu⁴ li¹ xio² song⁴ jia⁶,song⁴ jia⁶ meh² ⁴ hang² sen¹ dao⁷,xi⁵ xi³ bing² 、jia⁶ 、bai⁸、lao¹ ⁴ hang² sen¹ dao⁷,song⁷ jinm⁶ huan³ nai³ meh² ⁸ hang²,xi⁵ xi³ yong³ 1.2.3.4.5.6.7.8. bying⁴ li⁶,meh² bing²、jia⁶、bai⁸、lao¹、din¹、jia¹、hai⁸、jing⁶ ⁸ hang² sen¹ dao⁷,geh⁴ geh⁶ wai⁴ gueh² xi⁶ gang¹ “Kam Grand Choirs, Grand Choeur des Kam” liu⁸ geh⁶ 中国 li⁶ jyinm⁶ xi⁶ gang¹ yen² jiong² li⁶、meh¹ s³ wi¹ li⁶、meh¹ yan³ li⁶、xia² bying⁴ li⁶,li¹ ga⁷ jia⁶. song⁷ jinm⁶ meh² ⁸ hang² sen¹ dao⁷:¹ xi³ bing²,² xi³ jia⁶,³ xi³ bai⁸,⁴ xi³ lao¹,⁵ xi³ din¹,⁶ xi³ jia jia¹,⁷ xi³ hai⁸,⁸ xi³ jing⁶。


#文字
新中国成立以前,侗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积极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解决文字问题。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对14个县22个点的语言进行调查,正式着手侗文的设计工作。1958年在贵阳召开有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正式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侗族人民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
新创制的侗文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以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贵州省榕江县车江话的语音为标准音。侗文的创制和推广对侗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文学
侗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抒情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开天辟地、万物来源的神话以及豪放悲壮的英雄史诗,有叙述祖宗迁徙的古歌,有歌颂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诗篇和控诉阶级压迫、叙述劳动人民疾苦的长诗。
农民起义领袖吴勉、姜映芳的故事和“珠郎娘美”的传说,更是叙事诗歌里动人的篇章。
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自由、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和乐观主义精神。


艺术

音乐
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代代相传,成为社会风习。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均是侗族音乐的优秀代表。
“大歌”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主要特征是在音乐上形成了复调结构与表现手法。侗族民间有传统的歌班、歌队组织,每逢节日或歌队出访或迎接歌队来访,以对唱“大歌”而获得声誉。歌班演唱时,领唱与众人合唱相结合,分出高低音声部,其完整的多声部结构是中国目前所发现最完美的民间合唱,被誉为“天赖之音” 。

舞蹈
侗族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耍龙舞、狮舞等。
芦笙舞曲调繁多,舞姿有“鱼跃”、“斗鸡”、“盘龙”等10多样,秋后赛芦笙,参会的芦笙上千架,方圆数十上百个村寨参加,观众达上万人。
“多耶”舞是侗族古老的歌舞结合的舞蹈形式,活动时,参加的人手拉着手或以手搭肩围成一圈,有节奏的踏步徐行,歌词由一人领唱众人合,是侗族地区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侗戏
侗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
侗戏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由贵州黎平腊洞的吴文彩(约1798-1845年)首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有民间戏班近500个,传统和现代剧目近千出。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剧目经过不断的挖掘和提炼,无论在主题上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更趋于完善,反映侗族人民新面貌的现代剧目也日益增多,深受观众的赞扬和喜爱。侗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侗族民间乐器琵琶、牛腿琴以及二胡、铃、锣、钹、鼓等。


工艺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编织、彩绘、雕刻、剪纸等,大都实用美观,特色鲜明。
侗族妇女善刺绣、挑花,图案有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绣于胸襟、领襟、袖口、头巾、枕巾、被面、背扇、袜底为饰,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编织有色彩鲜艳的侗锦,图案精致的侗帕和形式多样的花腰带。
彩绘一般见于鼓楼,桥梁,庙宇的栋梁、檐板及匾额上,多采用工笔画法,内容多采自汉族历史故事和侗族民俗风情,也有各种鸟兽图案,色调鲜艳,神态生动。其它如雕刻、剪纸,以及日常生活常用的竹、木、藤等的编制,也都精致实用,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习俗

节日
侗族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次),仅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会活动84次。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节日。
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
节日的内容广泛,涉及时令、生产、祭祖、信仰、姓氏、英雄、爱情、娱乐、体育等。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

婚恋
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的种子。这种社交活动南北地区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是白天在山坡上进行,称为“玩山”或“赶坳”,聚会的地方叫“花园”;南部地区通常在晚上的家中进行,男方称“走寨”,女方称“坐夜”,习惯称为“行歌坐夜”。
侗族的婚姻,一般都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北部地区还有“讨八字”的习俗。
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妈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为媳。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婚后新娘即返娘家,遇有农忙、节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数日后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数年,直到怀孕生子后才长住夫家。

丧葬
侗族丧葬实行土葬。
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坟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则埋于僻静的荒野。
贵州从江和黎平一带过去有“停棺待葬”的习俗,人死入殓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待本房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人都死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


名人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志裕 ,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
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
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
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入党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歼日伪军400余人,俘日伪军57名,并炸毁火车一列。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
1940年,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在黄桥决战中,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歼敌1.1万余人的辉煌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 [5]),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所在地如东县石庄,楚青与粟裕结为终身伴侣。 [53]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日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 [4]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迫使国民军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 地方部队40万。 在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
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中粟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这一年,粟裕因解放战争中作战指挥高度紧张,引起了持续的剧烈头痛。 年底,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和安排下,由楚青陪同去苏联治病和休养。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20日,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
建国后期
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粟此行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中共十大,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7年8月,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82年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因病逝世于北京。

人物成就
粟裕先后创建了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
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兼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在粟裕的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并且“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1945年12月25日,粟裕所指挥的高邮邵伯战役,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1948年11月6日,粟裕参与发起和指挥的淮海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建立“重点防御”的计划,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主力。



王天培(1889年1月5日-1927年9月2日),字植之,号东侠,侗族,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中国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北伐名将。

人物生平
王天培。原名伦忠,字植之,光绪十四年(1888年)农历十二月初四出生于天柱县织云乡。 其父王大瀛,以堪舆看相为生,一生漂泊无定。天柱巨富龙大楷礼贤下士,不但日常接济王大瀛,且将家中丫环刘仙梅赐他为妻。王大瀛人虽穷,可娶妻之后,旋又纳妾,以致家口日众,仅凭堪舆看相是难以养家糊口了,于是丢了罗盘相书,向龙大楷承包了一片荒山,从此拓荒造林,一心事农,聊以为生。
因家中贫寒,时年8岁的王天培就拿起扁担,跟随父亲去为龙大楷挑粮。龙大楷见王天培天资聪颖,心生怜悯,遂收入门下,视为亲子,悉心栽培。在龙大楷扶持下,王天培就读于龙大楷私馆,后升入天柱官立小学堂。
那时候,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年幼的王天培心怀壮志,决心经武报国,于是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之后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其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的总前夜,他加入了同盟会,投身革命。武昌起义中,被战时总司令黄兴任命为凤凰山要塞司令。
辛亥革命胜利后,因立有军功,被送入保定军校深造。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之后,撕毁临时约法,复辟帝制,他又参加了护国战争。护国战争中,他还只是个营长,但却创造了以一营之寡胜一旅之师的奇迹,打得袁军旅长马继增无路可逃而自戕。
袁世凯灭亡后,1921年秋,沈鸿英伙同陆荣廷暗通北洋军政府,据广西作乱,孙中山下令讨伐。已升为团长的王天培奉命出征,再次创造奇迹,以一团之兵败柳州叛军一旅之众。王天培娴于韬略,智勇兼备,往往出奇制胜,重创强敌,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深为孙中山器重。沈、陆动乱平息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直辖黔军第一独立旅旅长,后又晋升师长。为消灭北方军阀势力,1926年秋,他率部出征,在湖南洪江誓师北伐,被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他就这样一步步走来,从侗寨到军营,从普通一兵到一代名将,一步一个脚印,冲到了革命的最前线。

人物成就
#誓师洪江
洪江誓师之后,挥师南下,在湖南新化打败了曾被他在战争中打败过的吴佩孚帮凶韩彩凤和沈鸿英。接着,首战告捷的王天培统率北伐第九军、第十军两军,攻占常德、澧州、藕池口、石首、松滋、沙市、荆州、长阳、枝江、横堤、西各水、屋崖等重镇,与其他部队一起,横扫湘鄂,所向披靡。然后渡过长江,攻占宜昌,锋芒直指赣皖。十军自湘而鄂,转战江西,纵横千里,收编甚多,此时的兵力已由原来的2.5万人增至9万余众。攻占安庆后,王天培被任命为北伐第三路军前敌总指挥,率北伐第十军、七军、二十七军、三十三军、四十四军及冯祥武、王令韬等独立师,由镇江、常熟、芜湖向北挺进。在北伐三路大军打击下,不到一月,赣皖苏悉为北伐军所占,敌兵败如山倒,纷纷北逃。王天培乘胜追击,挥兵直指徐州。

#徐州大捷
徐州历为军事重镇,孙传芳和张宗昌在此纠集重兵死守。但王天培仅用十四天时间,就取得徐州大捷。是役歼敌八万余众,俘敌两万余名,击落飞机五架,摧毁和缴获铁甲车五十余辆及无数辎重。孙、张亡命临城。徐州战役是北伐几大战役中的一次大战役,意义重大,敌军胆寒,全国振奋。为之,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各报竞相报道,将王天培的十军和叶挺独立团并称为铁军。

人物轶事
#蒋介石的指示
就在王天培乘胜进军的时候,他却一连接到了蒋介石的两道紧急命令:一道是命他“停止北伐,火速回师讨逆。”另一道是密令他“捕杀军中共党分子。”
原来,此时的蒋介石和汪精卫眼见北伐即将全面胜利,为夺取中国的统治大权,他们先后发动了震惊人寰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之后又互相大打出手。这就是宁汉分裂。
革命尚未成功,蒋汪便迫不及待争权夺利。是可忍,熟不可忍?王天培拒绝了蒋介石的两道命令。他将军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秘密送到安全之地,隐蔽起来。后来,这批共产党人大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王天培公开发表了《告本军全体武装书》:亲爱的武装同志们,我们已经消灭了北洋军阀大部主力,北伐成功的日子已为期不远。而在此大好形势下,我革命阵营内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权力之争,致使北伐停止。对此,我全体同志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出卖中华,荼毒民众,乃为中华民族之死敌,我们应该坚决消灭之,而不应该回头打内战。”
王天培坚持国共合作,捍卫三民主义,掩护共产党人,拒绝回归内战,坚持北伐,对此,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他决心要排除异己了。于是,蒋介石使出的第一招便是密命总部扣发十军粮饷。企图以此使第十军陷入饥馑而土崩瓦解。这时,北洋军阀见蒋汪大战,乘机反攻。王天培孤军奋战,粮饷无着,面对敌人的猖獗反攻,在延绵数百里的战线上与敌人反复争夺,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重,最后徐州失手。
这个时候,宁汉分裂演变为宁汉合流,蒋介石斗败了汪精卫,方才出兵北伐,亲率第一军、四十四军、三十七军、三十二军以及被他称为王牌的陈诚教导师,分兵三路,来夺徐州。 蒋介石反攻徐州,志在必得,然而由于他指挥失误,而招致大败,敌乘势发起全面反击,蒋介石全线溃退,逃回南京。王天培被迫退至定远、明光一线。逃回南京的蒋介石佯令王天培死守明光。
蒋介石兵败徐州,损失重大,引来一片责难。为了开脱自己,他将徐州兵败的责任一古脑儿推给了王天培。就在他逃回南京之后,即1927年8月8日,蒋介石电召王天培赴南京“面商机宜。”王天培不知蒋介石嫁祸于人,遵命前往,一到南京,即被扣留。被扣的罪名有这么三条:“一是不听指挥贻误战机导致徐州兵败;二是隐兵不报图谋不轨;三是克扣军饷动摇军心。”

#遇害经过
蒋介石罗织罪名扣押王天培,其目的是为了灭除异己,但结果欲盖弥彰,招来许多非议。那时,共产党人已在蒋汪之流的血腥屠杀中开始觉醒,认识到熗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于是向国民党反动派宣战的“八一”南昌起义爆发。纠正党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八·七”会议召开了。张太雷、毛泽东等雄才大略的共产党人分别在各地筹备武装起义,以武力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北洋方面,也趁着这个时候先驱直人,打过长江,直逼南京。白崇禧、李宗仁以及一向被蒋介石视为心腹的何应钦,趁机联手逼宫倒蒋。蒋介石内外交困,就在扣押王天培不久,即于1927年8月13日,无可奈何地宣告下野,去了奉化老家。
然而,蒋介石虽已下野,但国民党中那些代表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右派分子,却容不得像王天培这样倾向共产党,坚决捍卫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党国将领,于是,南京军事委员会以“送王将军去西湖疗养”为名,将王天培秘密转往杭州。于1927年9月2日凌晨将王天培秘密杀害于杭州西湖。是年,王天培39岁。
名将被害,全国哗然。王天培遇害后,当时的《武汉晚报》、《铁嘴报》、《湖口快报》等宣传媒体相继发表文章,皆为王天培鸣冤叫屈。其中有《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为题的文章,详尽地叙述了徐州兵败的详情,公开揭露了蒋介石之流排除异己的真实内幕。王天培遗孀朱竹君、吴学粹(又名吴德华)痛失夫君,为夫鸣冤。她们在致国民政府的辩冤状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王天培的冤情,强烈要求为王天培昭雪。
但是,面对各报的呼吁及朱竹君、吴学粹的辩冤状,国民党政府一概置之不理。于是,人们便自发地数次组织起来为王天培举行追悼会。
1927年,第十军部分军官及亲友将王天培遗骨启迁上海,首次于上海法租界举行公开追悼会。其中有联云:“伤心二字莫须有,回首一棺归去来。”
1928年冬,接任十军军长之职的杨胜治率部攻下南京,在荣安追悼王天培及十军所有阵亡将士。
迫于种种压力,国民政府不得不于1931年8月5日为王天培昭雪,闪烁其辞地说王天培的死乃“有人妒贤嫉能,谗言惑上。”承认王天培“蒙冤受害”,表示“悼惜良涕”。表彰王天培“忠勇双全,夙娴韬略,历著当勋。”追授他为陆军上将,“给恤其家属二十年,每年领洋八百元。”
1929年10月,人们又将王天培遗骸由上海启迁天柱,安厝于距天柱县城不远的铜鼓坡。王天培遗骸临近天柱时,全城士、绅、农、工、商、学生及亲友皆披麻戴孝,夹队迎柩。追悼会上。挽联如云,满城恸哭。“革命十六年,功在东南半壁;牺牲成一旦,名留竹帛千秋。”“北伐苦功,中国有几,中央有几;血战徐州,天下一人,天柱一人。”“血战徐州纵横扫荡三千里;魂归桑梓泪落满城百万家”。“叱咤一声惊万马,风波千里哭长亭。”
数不尽的挽联,寄托了人们对一代名将的无限哀思,表达了人们对刽子手们的刻骨之恨。其悼文日:昔岳飞遭秦桧之害,被十二道金牌召去,惨死于杭,时年三十九岁。今将军生于戊子年十二月,被害于丁卯九日,亦三十九岁。奸党之害,列事之惨,惨死之年之地,均与岳王相同,真前有岳王,后有将军也……”
王天培被蒋介石扣留之时,曾面对蒋介石的所谓审讯斥责蒋介石:“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总司令好自为之!”这句话终于为时间所印证,短暂二十多年后,蒋公贸然因为失道而失天下,梦破金陵,亡命海岛。而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王天培将军却虽死犹存,人们永远怀念他。


杨至诚(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人,侗族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军部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军委采办处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红一方面军长征、东征战役、西征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4]。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人物生平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1月30日,杨至成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一个富裕大户人家。7岁开始读私塾。
1921年(民国十年),杨至成毕业于省立农业中学。
1923年(民国十二年),杨至成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
1926年(民国十五年)春,杨至成随联军到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杨至成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
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杨至成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随部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
1928年(民国十七年)春,杨至成参加湘南起义,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4连连长。在参加反国民党军“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随即在反“会剿”作战中兼任留守处主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
1929年(民国十八年)1月,杨至成随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任军部副官长。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起,杨至成任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熗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并创办了后勤学校。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虽遭受“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被降为供给部科员,但仍勤勤恳恳做好组织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0月,杨至成随红一方面军长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月,遵义会议后,杨至成任中革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陕北后,杨至成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2月,杨至成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冬,杨至成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起,杨至成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1年(民国三十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杨至成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月,杨至成回国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边组织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边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开展军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东北部队物资供应的基础建设。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杨至成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大力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夏,杨至成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先后任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在中南地区组织领导创建各类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同时组织接收和发展了地方轻工业。
建国之后
1955年,杨至成调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58年,杨至成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
1962年,杨至成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1967年2月3日,杨至成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制作首批军装
1929年4月,杨至成用5万元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领导全厂职工不分昼夜加班,生产出4000多套带领章、红五星军帽、挎包、绑腿、皮鞋的灰色军装,让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红军统一制作的军装。

#创办赤色邮政
1930年4月至1933年7月,杨至成以瑞金、宁都兴国为中心,开设了五条兵站线,即建宁——广昌——宁都线;建宁——石城——宁都线;东陂——洛口——宁都线;招携——黄陂——宁都线;瑞金——宁都线。把兵站线建设成为瑞金首都连接前线、四通八达的“传递网络”,把中央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中央军委的《红星报》和其他报刊、书籍、信函、邮包等发往各地、各部队,而基层的信件、邮包也能通过“网络”及时送到目的地和收件人手里。

#东征战役保障
1936年2月,杨至成领导后勤部筹集棉布2000匹、棉花8000斤、毛皮2000张、粮食330万斤、食盐5000斤,建立起被服厂、兵工厂和3个后方医院,组织起1000人的运输队、3000人的担架队。后勤保障迅速准确,使红军在两个多月的东征战役中歼国民党7个团、缴熗4000多支、筹款30多万银元、扩大红军8000多人。

#辽沈战役保障
1948年6月,杨至成以佳木斯为中心,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很快建立起具有相当生产能力的机炮厂、手榴弹厂、子弹厂、雷管厂、电器厂、被服厂、鞋帽厂、制药厂等军工厂36处,50多个兵站和医院、仓库,职工达2万多人。仅手榴弹厂月生产能力就达到20多万枚,被服厂日产量9000多套、布鞋厂日产量1万双。为辽沈战役提供军衣、帽、鞋300多万件,其他物资20万件,有力地保障了东北解放战争的供给。


杨伯涛(1909年4月19日-2000年2月20日),出生于湖南怀化市芷江县垅坪乡。侗族。1930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1938年毕业于陆军大学第十四期。1938年至1942年,任国民党部队第十五集团军总部中校参谋,十八军十一师参谋主任,九十四军团长、师参谋长。后任八十六军少将军长。1948年淮海战役中被俘,1959年特赦释放。
杨伯涛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8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杨伯涛因病于2000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杨伯涛(1909.4—2000.2),侗族,芷江东门口人。幼年丧父,由母养育,无力供给学费,中学仅读一年,受革命思潮影响,1926年投黔军王天培部第10军教导团当学兵,参加北伐战争,从湖南打到湖北,参加过进攻武汉及武汉保卫战。1927年转入程潜军6军教导团学习,毕业后任第6军第19师排长。
1929年,考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7期。钱大钧教导第3师在武汉分校成立,他未毕业即调任教3师排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教3师并入第18军,随该师归属18军序列。1931年升任连长。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第14期。
1937年8月,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他弃学赴沪,由18军军长罗卓英委任为营长,率部在淞沪战场与日军搏斗。后调任军部参谋,自淞沪战场转移至皖南广德战场,深入第一线视察,及时将下情上报。后复学,1938年7月毕业,转任黄维18军11师上校参谋主任,参加南浔战役,保卫南昌。后又随军到平江地区协助汤恩伯阻击西侵日军。
1939年2月,任94军185师553团团长,驻宜昌西岸。当时,隔襄河与日军对峙,经常率部队过河游击,破坏日军后路和偷袭日军据点,颇有成绩。1940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宜昌失陷后,随94军在大巴山高地守重庆门户,与日军对峙。1941年任185师参谋长,参加反攻宜昌之战。
1943年1月,任86军参谋长,参加鄂西战役。7月,任陈诚六战区总部参谋处处长。10月,参与策划常德战役,主管作战计划。收复常德后由陈诚委为18军11师师长,守备常德、汉寿。
1945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湘西雪峰山战役,妄图夺取芷江机场,解除中美空军制空权。他所在的18军奉何应钦之命协助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作战。他率部自淑浦南下,收复山门市,歼日军一个辎重联队和步炮队一部,在空军配合下占领日军后方交通唯一通道石下江,将日军包围,促成雪峰山大捷。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缩编,18军缩编为整编11师,他所在师缩编为11旅,任旅长。后他跟随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所在部队开赴鲁西南,先后在钜野县张凤集、龙固集、江苏宿迁、鲁南、鲁西、大别山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48年7月,接替胡琏任整编11师师长。9月,整编11师恢复18军番号,曾一度离军回籍。10月任18军军长,列入黄维12兵团,开赴淮海战场。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他也在双堆集被人民解放军俘获。
在人民解放军教导队学习期间,他写了《美军战术之研究》,供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参考。1953年教导队解散,他受优待,未经军法审判。
1959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特赦,被周恩来总理安置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后曾先后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对台联谊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委员,为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
著有《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记解放战争蒋军的覆灭》、《杜聿明将军》、《陈诚军事集团纪要》等书。
2000年2月病逝,年91岁。

人物评价
杨伯涛深切感激党和政府的帮助教育,表示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忠于祖国的事业。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文史资料的撰写和研究做了许多工作。他关心祖国的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陆永,1986年1月1日出生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国职业男子举重运动员,项目为85公斤级,效力于中国男子举重队。
陆永是奥运冠军,输送教练兰艳云,现任主管教练陶闯。1996年开始进行举重训练。2003年被选入广西重竞技运动发展中心举重队。2004年,陆永第一次参加全国举重锦标赛获得一金一银一铜一战成名。 2005年国家举重队训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 以抓举180kg,挺举214kg,总成绩394kg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第25枚金牌。在2010年“宋河杯”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抓举173公斤,挺举210公斤,总成绩383公斤轻松折桂。 2012年伦敦奥运会,陆永三次挺举全部失败,未能卫冕。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意外出局后,正式退役。

运动生涯
1998年,陆永意外被启蒙教练兰燕云相中并收归门下。从此,走上了举重生涯。在兰教练的指导下,陆永刻苦训练,2002年,他拿到了广西全区青少年举重锦标赛的3块金牌,作为初探举坛的新人,这样的成绩,更激发了他对举重之路的信心。
陆永以特有的执着、拼搏和敬业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展现着作为新时期优秀运动员的风采。
2003年广西举重队陶闯教练把陆永招收进队,并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自进队后,陆永严格按照陶教练的要求做好每一个动作,认真完成每次训练课。为了练出好成绩,他常常练得比别人努力,比别人多,练完后自己还拿杠铃对着镜子练动作,反复练上几十次,虽然两个手掌练起了血泡,两个肩膀练得又酸又痛,但是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在训练中陆永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有时一个重量举不起来,他就踢踢杠铃,拍拍脑门,但并不灰心,找出原因后又重新开始。他就是这样执着的进行长年累月艰苦的训练。
苦心人,天不负。2004年,陆永第一次参加全国锦标赛,并获得抓举金牌、挺举铜牌和总成绩银牌的好成绩,此次机会使他一鸣惊人,同年入选了国家队。经过在国家队的训练,他的成绩突飞猛进,2005年他在85公斤级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第十届全运会亚军、世界锦标赛亚军。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2006年,陆永因疾病从国家队退回广西队,很多人都认为他的举重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在医院疗养时,医生建议他结束运动生涯,然而,陆永却苦苦向他的教练和医生求情,同意他再练。他视举重为生命,依然带病练习动作。凭着他对举重运动的执着,感动了各级领导,并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为他特意请来了医学专家,研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年出院后,陆永为了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经常和教练一起探讨训练,共同研究、设计多种训练方法,他还把教练送的专业训练书反复学习、琢磨,不懂就问教练和其它队友,还专门向世界冠军兰世章请教挺举的技术要领,对举重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就这样,仅用半年多时间,他就把总成绩提高了近70公斤!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获得了85公斤级亚军。

生涯数据
2004年,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中抓举金牌、挺举第三、总成绩第二。在江苏 扬州举行的全国冠军赛中,抓举金牌、挺举第二、总成绩第二。
2005年,在卡塔尔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中挺举第三、总成绩第二。在海口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中抓举第三、挺举第三、总成绩第二。在江苏南京举行的第十届全运会中总成绩第二。
2006年,在多哈亚运会中总成绩第二。
2007年,在福建马江的全国锦标赛中抓举第一、挺举第一、总成绩第一。
2008年,在福建泉州的全国锦标赛中抓举第一、挺举第一、总成绩第一,其中抓举178公斤、180公斤两破全国纪录两超亚洲纪录,总成绩390公斤、393公斤两破全国纪录两超亚洲纪录。
2008年北京奥运会, 以抓举180kg,挺举214kg,总成绩394kg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第25枚金牌。
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以总成绩376公斤轻松获得男子85 公斤级举重冠军,超过第二名16公斤。
2009年世锦赛,以抓举175公斤,挺举208公斤,总成绩383公斤获得抓举及总成绩冠军,挺举亚军。
2010年“宋河杯”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抓举173公斤,挺举210公斤,总成绩383公斤轻松折桂。
2010年广州亚运会,带伤出战的陆永以抓举173KG,挺举203KG,总成绩376KG获得冠军。
2011年铜陵亚洲举重锦标赛,男子85kgA组以212公斤荣获冠军。
2011年巴黎世界举重锦标赛抓举第五名(170公斤)。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重男子85公斤级的比赛中,中国选手陆永在挺举比赛中三次试举失败,告别本届奥运会。

获奖记录
从事举重训练十三年来,陆永用满腔的赤诚和对举重的热爱,为广西举重事业的突破和发展奉献了珍贵的年华,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他曾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广西区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广西体育荣誉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社会评价
“陆永对举重事业是很专注,很投入,很有激情……从我发现他的那一天起始终没有改变。可以说,他具有新一代优秀运动员的优良品质,也因此,他的竞技运动成绩逐年攀升。”他的教练陶闯如是说。


参考资料: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国家统计局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中下)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侗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7-02-22]
3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统计年鉴 [引用日期2021-11-15]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04-18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