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10 回复:2

[宗教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喵泽。

ZxID:68549316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youshine。
2.27周年/9.9结婚/6.8上任/9.14网盘组/11.7特攻组/12.8体育/2.1手打/3.18求书/10.8散文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01 0
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汉文史籍很早就有关于其先民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的"鬲昆"或"隔昆",就是对该族先民的称呼。历史上汉文 史籍对该先民的称呼有不同的译写,如汉晋时期多称"坚昆";南北朝至隋时称"结骨"、"纥骨"、"契骨"、"护骨";唐时多称"黠戛斯",有时称"坚昆" 或"纥挖斯";辽、宋、金时称"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蒙元时期一般称"   吉利吉思",有时称"乞儿吉思";清代称"布鲁特",或作"布依鲁 特",布鲁特原系   准噶尔蒙古人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后为满、汉等族所沿用,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确定该族 名称译写为"柯尔克孜",解释为“山里的游牧人”。中国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类型。其中父系基因以高加索人种为主,母系基因以蒙古人种为主,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204402人。



中文名:柯尔克孜族
别 称:吉尔吉斯族
人 种:黄白混合人种
人口    :204402人(2020年)
外文名:Кыргыз  قىرعىز Kyrgyz
语 言:柯尔克孜语
主要分布:吉尔吉斯斯坦 中国 俄罗斯


柯尔克孜族来源
关于“柯尔克孜”一词的来源和含义,中外史料和柯尔克孜族的传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主要有:见于史诗《玛纳斯》的"柯尔克孜"说、"柯尔盖孜"说和民间 流传的"柯尔乌古孜"说、"柯尔奥古孜"说等。如"柯尔乌古孜"说就认为,"柯尔克孜"一词是由"乌古孜"演变而来。乌古孜是古代的一位勇敢、机智的国 王,他的孩子中的 一个与兄弟们不和,就带领他自己的部落迁到了日阴方向(北方)一座"柯尔"(大山)脚下,以狩猎为生。于是乌古孜国王的其他子孙们就称这部分人为"柯尔人"(山里人)。柯尔人与其周围邻近的蒙古勒(蒙古)、塔塔尔(鞑靼)经常来往,他们称柯尔人为"柯尔乌克孜人",意为山里的乌古孜人。后来,柯尔乌古孜 人发展到数千户,并与蒙古勒、塔塔尔、克塔依(契丹)等杂居。柯尔乌古孜国王的一个孙子与蒙古勒的一个姑娘结婚,他们后裔又被称作"蒙古勒杜尔",而"柯 尔乌古孜"一名,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柯尔克孜"。很早以前,北方有两座大山,一座大山流出10条河,另一座大山流出30条河,这些河汇合为 一条大河,叫作"叶乃赛河"(母亲河)这里指叶尼赛河,流入大海。居住在这两座大山上和这些河流两岸的人被叫作"柯尔奥古孜人"。在古柯尔克孜语中,"柯尔"意为大 山,"奥古孜"意为大河。后来"柯尔奥古孜"在口语中逐渐演变成"柯尔克孜"。在柯尔克孜族中间,长期广泛流传着将山称为父亲,将河称为母亲的说法。这 与"柯尔奥古孜"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节日
主要节日有 肉孜节、 古尔邦节和 诺鲁孜节、 掉罗勃左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柯尔克孜族中最受重视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 摇篮礼、 满月礼、 割礼、 丧葬和婚礼。

诞生礼
诞生礼是在婴儿出生当天举行的以表对新生生命的美好祝愿。摇篮礼是在孩子出生第7天或第9天举行,要宰牲设宴请客吃饭,规模不大,参加者公限妇女。在宴会期间要唱“摇篮曲”。满月礼,同汉族的“做满月”相近。割礼,是柯尔克孜人仅次于婚礼的重要仪式。丧葬,柯尔克孜人基本上按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的。婚礼,是柯尔克孜人的最大礼仪,一般是先在女方家中举行,然后将新娘迎回新房,在男方举行更为热闹的庆典活动。整个婚礼是贯穿于歌声和活动中举行的。

诺鲁孜节
“纳乌鲁孜”节是柯尔克孜族传统节日, 太阳历元月初一(即公历3月22日)为节庆日。柯尔克孜族也过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也叫“萨拉哈特曼节”。那乌鲁兹节历史悠久,它在古代的 维吾尔、乌孜别克、 哈萨克、柯尔克孜等 突厥语系民族中广流行。

每年 阴历春分日这一天,即阴历3月22日前后,为“努吾若孜节”。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努吾若孜谣充分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努吾若孜节到了,物价降低,春喜降,麦穗颗颗饱粒,穷苦的人们有了生机,家家户户欢天喜地,今天母鸡出了雏鸡,努吾若孜节到了,驱走悲凄,妇女们喜气洋洋凑在一起,姑娘、小伙子们格外高兴,他们歪开办着帽鲜花耳际,声荡漾到处是欢声笑语。

努吾若孜节里表演的各种游戏也是驱赶严寒迎来春天为内容的。比如,在努吾诺孜节时,把一个人打扮成冬季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后,便脱掉棉衣,组他穿上单衣迎接春天的到来。努吾若孜节时至爱亲朋欢聚一起,羊做饭,预祝丰收,过节后开始春耕播种。至今不少地方的 维吾尔族仍在过此节日。上述节日的庆祝活动在一些维吾尔人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里青年人中已发生不小变化。

民族历史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契骨”、“纥骨”、“ 黠戛斯”、“辖戛斯”、“ 吉利吉思”、“乞儿吉思”、“ 布鲁特”、“纥里迄斯”、“纥迄斯”、“黠戛司”等。2000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 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 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史料记载, 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 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中国少数民族 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 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黠戛斯”突厥语“黄脸盘”。

汉初,曾役属于 匈奴,汉征服匈奴后,大部分摆脱了匈奴统治。一部分随匈奴西迁至今新疆天山和中亚一带。隋唐时受突厥统治。黠戛斯灭了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与唐关系甚密。时黠戛斯拥众数十万,胜兵八万,多次助唐征突厥和 李克用之乱。


13世纪接受元朝统治,在叶尼塞河上游曾设万户府。为改变当地面貌。元从内地和西域把大量工匠和农民迁至 谦州(今乌鲁克木河南鄂依玛克处之古城),进行 陶冶、冶炼、 织造、制造舟楫和渔具等手工业生产;鼓励军屯、民屯,备给耕牛、农具、衣服,发展农业生产,并建库廪,设粮仓,开盐矿,辟驿道,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吉利吉思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部分吉利吉思人被迁至今东北松花江流域和北京、山东等地,后融合于当地民族。

元亡以后,中央王朝的力量到不了西北塞外,柯尔克孜族的处境开始恶化。被迫迁至 帕米尔高原和天山荒僻的深山里。后来,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民为摆脱准噶尔贵族的统治,又迁至中亚 塔什干、 费尔干纳及其附近;一部分迁到帕米尔高原、 兴都库什山和喀喇 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原本完整的柯尔克孜族被分开来,人口也急剧下降。

黠嘎斯——叶尼塞河边的骑手
从先秦时代再到十八世纪间,叶尼塞河岸有一群骁勇的骑手,他们的名字有很多版本。中国史籍叫他们坚昆,他们短暂的横扫过东至克鲁伦河,西至叶尼塞河,北至贝加尔湖,南至农耕区的广大土地,本文旨在分析黠嘎斯人的装备,以及其历史发展的历程。

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叶尼塞河岸的土地成为叶尼塞黠嘎斯文化的摇篮,根据学者研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叶尼塞河岸边的塔什提克文化(斯基泰文化的一种)。

专家发现这些人已经初步学会了灌溉技术,并且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他们的土地上养有牛羊之类的牲畜,“他们拥有密集的马群”Luchshimi根据木棺内的检验报告说道,显然,马是这些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是在战斗时刻还是平时。

关于黠嘎斯具体的人口有多少人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拥有一定的农业灌溉技术足以使

得他们养育一定的人口,从而建立起一些永久定居点,在第一突厥汗国崩溃之后,黠嘎斯人获得了充分的独立,这时候,他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史籍之中,特别是在648年的唐朝,黠嘎斯人派出了他们的使者,他们第一次以一个独立的政体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之中。

5世纪-7世纪之间叶尼塞黠嘎斯人经常处于被袭击状态,这种攻击来自他周围的牧民,特别是突厥。甚至一度沦陷,成为附庸,但是随着八世纪的到来,胜利的天平开始向黠嘎斯人倾斜,直到9世纪开始成为北亚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实体。在drevnetyurkoe时代,他们频繁的向额尔齐斯河盆地(准噶尔盆地)以东的部落发动入侵将那些突厥遗民抓取来为其锻造武器凭借着技术优势他们开始向曾经的宗主国回鹘发动进攻,在唐朝后期的史记里面甚至提到了他们变成一个强大的实体,拥有大量军队,并且囊括其他部落的强大游牧联盟

这时候的黠嘎斯汗国从东面可以抵达克鲁伦河,南面和汉人的农耕区域接壤,黠嘎斯汗国开始同周边的那些定居文化开始了接触,这种接触来自于唐朝,以及中亚的那些城邦,他们甚至和西藏(那个时候叫吐蕃)有过来往,主要是在那些棺木中发现了来自上述地区的器物,这证实了黠嘎斯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文化,它开始了同南方文明的交流。但是这个时代是短暂的,他们很快将面临新的一轮挑战。

接下来的时代黠嘎斯汗国进入了萧条时期,他们受到了突厥语部落乃曼和东方游牧族契丹的排挤,重新退入了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他们的人口锐减,曾经一度使用的如尼文字也开始失传。战略上也从进攻变成了消极的防守,同样的,本来和南方农耕定居世界(唐朝,中亚)以及青藏高原的种种联系(贸易往来)也因此切断,到了十三和十四世纪的时候,他们成为蒙古的附属,在乃蛮被成吉思汗打败以后,黠嘎斯很听话的加入了蒙古这个新的联盟之中,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失去了自身的独立。

民族人口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204402人。

宗教信仰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 图腾。有名的图腾是 雪豹和鹿(柯语翻译为buhu,柯尔克孜族世界著名作家 艾特玛托夫的小说《 白轮船》讲述的也是跟母鹿有关)。除此,还信仰“乌买”女神(umai ene)。信奉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 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 逊尼派。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早在16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哈纳菲派。 礼拜寺是教徒活动的主要场所。礼拜寺多数建在城市。教规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

服饰特点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也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迭成多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坎肩领口甚大,内衣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妇女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另一种帽子叫“艾力其克”,镶有装饰品和刺绣。戴这种帽子时,里面要戴绣花软帽。冬季戴“卡尔帕克”,毛毡制成,顶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两侧开口,顶部一般是白色。后两种帽子比较古老,多数人不戴了。妇女的头饰很复杂,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结在一起,脸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镯、戒指。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 上衣多长及臂部。 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

男子不留须,不蓄发。如为独生子,可在十岁内蓄发,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头部的前、后、左、右留上四撮圆形或半圆形的头发作记号,长至十岁,这种记号便要剃掉。

男子的帽子多用红布制成(其它颜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顶上有丝绒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缀有珠子等装饰品,冬季带皮帽。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毡子制作的白毡帽(ak kalpak)。穿无领“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尔克孜族人民逐 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

柯尔克牧人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狼和鹿。

艺术文化

诗歌音乐
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歌、音乐。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最著名的是《 玛纳斯》,有22多万行,为世界三大民族史诗及中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为世界十大史诗之一,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是柯尔克孜族重要的标记和象征。描绘了玛纳斯及其后代共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口头文学,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柯尔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奇、玛纳斯奇是 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还有多种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如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拔河、荡秋千、夜游、捉迷藏、欧运、 姑娘追,等等。传统乐器亦很丰富,有 考姆兹( 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 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 牧笛)等

工艺美术

柯尔克孜族还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出各种的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她们编织的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各种工艺品以红、蓝、白色为主,尤以红色最受欢迎。

壁挂

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也是一种 民族手工艺品。形状多为长方形,有大有小,一般宽约1.2米至3米,长约1.2米到2.5米之间。壁挂多用紫红色或大红色的平绒做底面,黑色平绒做边,在下沿的边芯相接处,吊坠有金黄色丝穗。除壁挂中心的整体图案外,在左右和下方的宽阔黑绒边上,则是妇女们用双手以刺绣、贴绣、扎绣和镶坠等方法,构制出一层层结构严谨、色彩对比强烈、纹样优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表现为:变形的山峰、飞溅的水花、翻腾的 云浪、飘香的花卉、绿茵的牧草和卷曲的枝蔓等等。

家庭制度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 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和男人平等对待。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吃饭时,不许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许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动别人的碗勺。服饰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 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 土葬,由男子送葬。

民族风俗
食俗
国内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柯尔克孜族人民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兼营农业和手工业;传统工艺美术有刺绣、擀毯、雕刻、织花和金银器,习以兵器、山鹰、云彩、猛兽作图案。喜爱赛马、叼羊、马上打靶和飞马拾物等。其物质生活与经营畜牧业有密切关系,饮食起居也都有着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柯尔克孜族早餐较简单,但营养丰富,多以鲜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较简单,牧民们大都是携带干粮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较丰盛。

柯尔克孜人忌食猪肉和自死牲畜肉,马肉马肠为冬季最佳食品。

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也喜欢吃圆白菜、洋葱(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马、骆驼肉,也吃米食和面食。制做面食时,没有案板,而是用皮子制成的擀面布。他们还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杀后经过加工的牛胃、羊胃里。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头制做的。

柯尔克孜族青年的婚礼仪式由阿訇,其中有一个和饮食有关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将一个馕分成两半,蘸上盐水,分送给两个新人,其含义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柯尔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礼貌,有“友谊与热情是柯尔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传世。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招待,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请客人吃,而以羊头肉待客最为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再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还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产与生活,柯尔克孜人的饮食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蔬菜开始进入农牧民的家庭,饭菜的品种也日益丰富多彩了。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忌讳,与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异之别。

饭前洗手后,余水不可乱甩,须用布子擦干,主人让吃时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从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别。客人应将碗中食物吃净,切忌将剩饭倒在地上。吃饭时不可揭开厨房门帘窥视,餐后要背向门退出。

婚俗
柯尔克孜族的订婚习俗饶有风趣,他们对白色情有独钟,白色代表他们最喜爱的羊群。男方去女方家时,要把各种礼物和聘礼放在马上,马头上要扎一朵洁白的棉花,这朵棉花也可以由新娘来扎。如果有人骑着一匹扎着头上扎着棉花的马,就说明此人是准备订婚的,当地人们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对男方的到来,会表示热烈的欢迎,还要做上丰富的佳肴热情地招待男方,并商定吉日娶亲。在有的地方,当男方来订亲时,如果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女方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面粉向他祝福,这预示着新郎,将会像白面一样洁净无暇。

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柯尔克孜的婚礼是在女方家进行的.早晨母亲就要给女儿沐浴,并由母亲,嫂嫂等人为新娘梳妆打扮。母亲要为女儿梳头,将满头的小辫子梳理成两条大辫子,边梳边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别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并同时举行叼羊,赛马等活动,做抓饭,煮肉准备迎接新郎及家人。

第1天 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长者和青年组成的队伍骑上马,在乐队的敲打声中浩浩荡荡的送去聘礼。聘礼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和各种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挡在门口,逐样检查男方送来的聘礼,然后接纳礼品,在门口还要进行女方给新郎礼品的展示,并在众人的面前一一试穿衣物。

等到准备让新郎进屋时,新娘家的男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绳索。等新郎一进门,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将其拴在帐篷前尽情戏耍。最后要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松绑。

第2天 发喜糖

第二天婚礼仪式一开始,就由陪新郎来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将毡房顶部的天窗挑开,并从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干、油果子、糖果等喜庆食品。这时,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开站在毡房里等着抢那些东西,以分享这对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摆上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来宾。

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由 阿匐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为庆祝新婚,宾主们要举行刁羊、赛马、摔跤、角力等文娱活动。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帐帘内畅所欲言,嬉笑言欢;帐帘外,男女青年奏考姆兹和其他乐器,唱民歌,跳会面舞,做其他游戏,一直闹到深夜方归。

第3天 回家转

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鞍具、笼头和马鞭。鞍具和马鞭都要是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

新娘回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这匹马也算作为嫁妆送给女儿。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会受到各地牧民的热情招待,新婚夫妇还要奉上喜糖等礼品作为酬谢。

丧葬习俗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经致悼词后,即用“塔吾提”(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面朝西。死者死后的3日、7日、40日和1周年时,都要举行“乃孜尔”,以寄托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居丧之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

另外,对于婚礼和丧葬,塔城地区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规进行,或按萨满教规进行。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人民以游牧畜牧业经济为主,保留着氏族部落组织形式。较大的部落有穷巴噶什、克普 恰克、奈曼、交务西、库秋、奇里克、提依特、刻赛克、布库、萨尔巴噶什。每个部落之下有若干以家庭为单位而组成的“阿寅勒”,是氏族部落的基层生产组织,有“阿寅勒巴什”,一般由威望高的长老或 牧主充任,负责安排生产,决定转移牧场和解决纠纷。随着宗法封建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在柯尔克孜族地区建立了县、区、乡的行政区划后,部落已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作为社会组织的残余保留下来,但由于传统习惯,仍有相当影响。在宗法 封建制统治下,阶级分化明显。有的地方占总户数10%的牧主占有70%的牲畜。牧主一般有几百头甚至上千头牲畜。1949年前,今 克孜勒苏自治州地区没有牲畜或不满30头牲畜的贫苦牧民和牧工,占牧民总数的60%以上。牧主占有大片牧场、耕地,有些地方占总户数不到5%的牧主,占有50%的牧场。牧主还占有较多的生产工具,如棚圈、木犁和砍土曼等,牧民只有少量简单工具。牧主对牧工主要的剥削形式有雇工、代牧、无偿劳役。

大牧主还勾结反动统治上层,享有各种封建特权。当时,畜牧业、农业生产粗放,饲养管理和耕作方法原始,社会 生产力低。

1949年前,柯尔克孜族的畜牧业生产濒于破产,农田荒芜,畜产品无销路,没有工业和商业,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柯尔克孜族地区已经建立起钢铁、煤炭、采矿、发电、石油、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 工矿企业,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工人阶级队伍。 乌恰县康苏已成为帕米尔高原第一个工业城镇。畜牧业生产,在改进饲养管理、改良品种、消灭疫病和兽害,以及培养技术队伍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柯尔克孜草原出现了兴旺景象。农业生产,在中国共产党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指导下,也有很大发展,改变了粮食、饲料都要靠外地供应的状况。交通、邮电、商业、金融、 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较快,出现了 阿图什、 阿合奇、 乌恰、 阿克陶等许多新兴城镇;农牧民子女都进了中小学,不少人进入大学深造,已培养出一批柯尔克孜族的科技人员。

1949年 新疆和平解放,柯尔克孜族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了民主建政和一系列社会改革。1954年成立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 自治州,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一批柯尔克孜族干部已成长起来,并为本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柯尔克孜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是 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山区是柯尔克孜族的主要栖息地。在山间峡谷与河流两岸,有许多天然牧场。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他们畜牧的牲畜有羊、 马、骆驼、 黄牛、 牦牛、驴等。同时还兼营农业。他们培植的瓜果也很多。在山区大面积森林中还藏有众多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资源是柯尔克孜族的经济发展的基础。

民族墓葬
斯尔卡克麻扎

斯尔 卡克麻扎位于新疆阿合奇县 麦尔开其村边防公路北侧,距县城60公里。“麻扎’’即墓地之意。该墓地全用天然卵石砌成,规模很大。相传斯尔卡克系玛纳斯的重要 军事将领,随玛纳斯转战疆场。为了正义的事业,英勇献身,忠骨埋于托什干河畔。人民为悼念他,在他长眠之地宰牛杀羊,以示祭奠,年年岁岁从不间断,至今其坟墓周围涂满牲血,在坟顶放置兽角及圆石。这种圆石亦很奇特,大如西瓜,其园度有类铅球,颜色黑亮似从他处运来,当地群众不知此石来自何处。

库兰萨日克谢伊提墓地

坐落在阿合奇县 库兰萨日克乡阿克特克提尔村进村口公路南侧2公里处(穿过草原站草场,过该干干渠)占地约100余亩,是一处古代墓葬群,由于年代久远,地面上保留轮廓清楚的坟墓共有42座,坟墓的特点是圆形,用土筑成,坟顶不是类的,呈扁平状,周围都用一种黑色而有光泽的石头覆盖,有的用大一些的片状石围成一圈,有的围成双圈,坟顶中心部分是土,没盖石头,坟有大有小,大的直径20~30米。小的10来米不等。其中已被盗掘的坟墓有6座。出土文物有金鹰夺鹿一个,金质飞马一个,还有6只罐头瓶那么大的瓦罐,3只金指套,2只金手镯(一真一假),两只金戒指等。

玉奇开古墓


位于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阿文 库尔村契恰尔边防站至沙尔比也公路南侧的 莫罗草场(距恰尔站约10公里)。相传古墓里坟墓的是被柯尔克孜女英雄加额里米尔扎射杀的两个外国大玉秋开,吐鲁库,这两个贼首经常率领一伙山盗扰 哈克夏勒人民,成为本地一大祸患,加额里米尔扎一举剪除贼患,为人民立了大功。为纪念她的功绩,当地群众将盗贼尸首埋葬于此,作为反面教材以教育后人,勿忘前代英雄杀贼保卫人民的光荣事迹和时时警惕外来的侵略。

木孜波洛恰克麻扎

位于阿合奇色怕巴依乡但干检查站以东约3公里的公路南侧,紧依大山,有墓葬10多座,并有 清真寺2座(一新一旧)。墓地南部高山悬崖处生长一珠千年古树(山杨),树干径围约2米,枝繁叶茂,树冠如云,立于树下可听到地下泉水叮咚作响,但看不见水流。在山下50米处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当地和领县的老乡谓此谁为“圣水”。人饮“圣水”可消灾祛病,往求“圣水”的人络绎不绝。墓地东侧还生长数株刺玫瑰树和一株杏树,这些树木都赖山泉滋润,无人摧折,长势旺盛。传说木孜波洛恰克也是柯尔克孜 民族英雄玛纳斯的战将,曾转战托什干河南北,死后就葬于这山杨之下,清泉之旁,但墓地有坟多座,究竟哪座为木孜波洛恰克墓,众说纷纭,难以确定。

石人墓

在阿合奇县境已发现2座,1处在巴什麦开其,墓被毁,墓前所立石人尚在,已倒塌。另1处位于阿文库山洞西半公里的边防公路北侧300米处,距县城124公里。该墓保存转完好,石人是利用1块天然大卵石。在其上刻画一个人头象,石高出地面部分为72米,厚20厘米,低宽35厘米,上宽30厘米,考古学上称为 草原石人。石人面部类 突厥人形象,眉,眼,鼻,嘴清晰,面圆,下额略尖,鼻下胡须连通嘴角微向上翘,未刻两耳。石人立处地面很平,石象下有坟墓,唯四周仍围有石圈。石人面西而立,并于石人面对的直线每三四米埋1石块,石块连成一直线,似表示一定含义。此 石人墓在阿合奇发现尚属首例,并且石人墓周围环境保护完好,附近居民亦少,人畜进入少。石人象东数米外有几十座近代坟墓。

民族禁忌
饮食禁忌
与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大体相同,柯尔克孜人忌食猪、驴、骡及自死动物的肉,忌食动物血忌食非伊斯兰教徒宰的动物。饭前要洗手,手上的水忌甩,要用布擦干。

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 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时,摆在桌上的盘里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 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婚姻禁忌
迎亲日,新郎在迎亲人的陪同下骑马到女方家,女方女眷友好迎之,男眷却手持绳索,将新郎五花大绑捆在帐篷(或门)前,然后捆绑新娘并将一对新人拴在一起。新人不可流露不满情绪或恼怒,否则于亲事不吉。直到新郎父兄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新人才可被“释放”。

生活禁忌
两人对面谈话时,忌咳嗽、擤鼻涕、打哈欠等。否则认为对对方不敬。忌媳妇的臀部对着长辈,故媳妇自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可退着出来。客人出门时亦应背朝门退出。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若发现,轻者受训,重者引起公愤,甚至被逐出村。

宗教禁忌
忌踩盐和食物。盐和食物自古被族人视为神圣物品,故认为踩踏盐与食物为极大罪过。此外,古代柯尔克孜人还忌跨越象征食物宝藏的餐布,忌坐由牲畜绒毛搓成的毛绳,忌跨越花绳(据传该族视狼为图腾,而狼跨越花绳)等原始宗教性禁忌习俗。

忌对月亮、星星诉苦。该族先民认为星代表人的生命,是人的命星,月是冷神,向其诉苦是一种罪过。

忌傍晚睡觉,易被妖魔缠身。

忌晚上往外拿白色的东西。因奶为白色,是该族主要食品,故视白为财富、为幸运、为神圣色。晚上从家里往外拿白色的东西,这等于拿走财富与幸福。

忌黑,认为黑色可引起恐惧,带来灾难,为邪恶、黑暗、绝望之象征,故除丧礼中穿黑色衣服外,日常生活中忌讳黑色。
莫笑我胡为2106

ZxID:38121473

等级: 家喻户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02 0
56个民族56朵花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10-03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
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7369721

头饰还蛮特别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