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蛛亚目—跳蛛科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16 回复:1

[其他] 新蛛亚目—跳蛛科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吾。茗止°

ZxID:13451103


等级: 热心会员
好运连连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12 0
  跳蛛科(学名:Salticidae)又名蝇虎科,是蜘蛛目的一科,也是蝇虎总科的唯一科。跳蛛科是蜘蛛目中最大的科,全球约有3000种。跳蛛体长多数不超过15毫米;体色绚丽多彩,在阳光下常呈现金属光泽;雌蛛和雄蛛的体形和大小差别不大,但色彩和斑纹常有明显的差异;体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强壮,善于蹦跳,因而得名。跳蛛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遍布山间、丘陵、平原、草地、海滨、农田以及家庭院落、篱笆、墙壁、窗台等场所。跳蛛为徘徊性蜘蛛,除隐匿、蜕皮、产卵时营巢外,平时不结网,性凶猛,能捕食多种害虫, [5] 视力佳,有独特的分辨能力,跳蛛以潜行、追逐和跳跃等不同动作捕捉猎物。 [6] 跳蛛的巢常在树皮下、叶下、落叶丛或墙缝等处,巢呈薄囊状,在巢中产卵、越冬或隐蔽。跳蛛食性广泛,会捕食遇到的各种昆虫;雌蛛交配后不久开始产卵,经过约一个月的卵期后,卵便开始孵化。跳蛛的寿命通常只有几个月。


1.形态特征

  跳蛛的8个眼分3列。第1列4眼在头胸部前端的垂直面上,中间两眼(前中眼)特别大,两旁的眼(前侧眼)较小,均有磁质光泽。第2列眼(后中眼)位于头胸部前部背面,相当小,往往被毛挡住一部分而不易看清。第3列眼(后侧眼)常与前侧眼大小相近。如用线把这8眼连起来,可以看到它们组成 1个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眼区。跳蛛的视力在无脊椎动物中最佳,许多种类能分辨10——30厘米远的猎物或其他蜘蛛。

  跳蛛的体色绚丽多彩,在阳光下常呈现金属光泽。雌、雄蛛的体形和大小差别不大,但色彩和斑纹常有明显的差异。雄蛛遇雌蛛时,挥舞其艳丽的第 1足,体左右摇晃,向雌蛛求偶。如雌蛛为同种,则用足作出回答的讯号(见图)。跳蛛常在树皮下、叶下、落叶丛或墙缝等处结两端开口的薄囊状巢,在其中产卵,守候卵的孵化,并在巢内越冬或隐蔽。

  跳蛛科常见的种类有:蝇虎善捕食蝇类,在田间与室内的墙和窗上徘徊;蚁蛛体细长,头胸部的前部隆起,像蚁的头部,第1对步足向前举起,像蚁的触角,腹柄延长而明显,如蚂蚁的腰,是蜘蛛目中拟态的典型例子。

2.繁殖方式

  体长多数不超过15毫米 。体多短粗而稍扁平 。8个眼分3列,均在头胸部,第一列4眼,中间两眼(前中眼)特别大,两旁的眼(前侧眼)较小,均有磁质光泽。第二列眼(后中眼)、第三列眼(后侧眼)相当小。

  跳蛛的体色绚丽多彩,雌、雄蛛色彩和斑纹常有明显的差异。跳蛛常在树皮下、落叶丛或墙缝等处结两端开口的薄囊状巢,在其中产卵,守候卵的孵化,并在巢内越冬或隐蔽。

3.求偶行为

  跳蛛的前中眼有着锐利的视觉,能够分辨敌人、配偶和捕食它的动物,并能区分颜色。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前中眼的活动视网膜具有极强的紫外线感光能力。

  到了求偶期,跳蛛就会走出巢穴,找一个宽大的植物,在花草的顶部来个“太阳浴”,依靠紫外光使自己变得更“性感”。

  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学实验证实,此跳蛛必须靠这两种颜色进行两性的识别和交流。如果我们遮住任一性别的紫外光,大多数跳蛛的求偶行为就无法完成。研究人员还发现,未成年的跳蛛不会反射紫外线,只有当他们成熟后才具备这种能力。

  而且身体状况的好坏影响它们反射紫外线和发出荧光的能力,不同的跳蛛就根据这些条件来择偶。很多跳蛛喜欢生活在花草和矮树丛中,这样就可以晒太阳,依靠紫外光使自己变得更“性感”。到了求偶期,它们就会走出巢穴,找一个宽大的植物,在花草的顶部来个“太阳浴”。他们通过紫外光来确认合适的种类、年龄、性别和最佳配偶。

  在非求偶期间,他们就躲藏在树叶底下,花朵里或者巢穴中,以避免鸟、昆虫等有紫外视觉的肉食动物通过紫外线而捕食它们。

4.生活习性

  跳蛛是唯一一种视力能与人相匹敌的蜘蛛。你要是面对面看着一只跳蛛,它也会瞪着一双大眼朝你看,这双大眼就是通常所说的主眼,位于头的前中部,用来感知大小、颜色和形状。另外六只副眼位于侧面,主要用来监测物体的移动。

  跳蛛天生观察力敏锐,它不单会像名字暗示的那样,“跳”到猎物上,其能耐远不只如此。首先它们会在30倍于体长的距离外看到并且辨认出猎物,然后悄悄地追踪,其间爬行、等待、跳跃并举。

  跳蛛的主眼像猫眼一样精良,但是构造迥异。我们从外面看到的是静止的,有着长焦距的角膜晶体。在每个凸面晶体之后都有一根长眼管通向复杂的视网膜。光通过视网膜表面锥形凹陷处时发生折射,这就像望远镜的镜片一样,产生了放大图像的效果。对于光谱中从紫外线到绿光都很敏感的感光体分布在四层中。人们认为,跳蛛之所以可以辨别颜色就在于这种分层的排列以及光的不同波长聚焦深浅有异。

  此外,感光体在最底层分级式的排列使得蜘蛛在没有调节晶体的情况下,可以从远到近一直都对准物体。在最底层的中间区域有一个小凹坑,感受体非常紧密地排在里面。凹坑很小,只有大约100个感受体,形成大约2度的视角。然而,为了弥补这个窄角视界,跳蛛有六块肌肉附着在眼管上,这样就可以自如旋转、来回移动。一盯上目标猎物,眼部晶体就会在凹坑中投下巨大的图像,跳蛛就会通过移动凹坑对它进行监视。

  通常跳蛛诱捕猎物不靠结网,视力高度进化的它们不像其他蜘蛛那样生活于洞穴的黑暗处,它们会在白天活跃地猎食昆虫。

5.分布范围

  蜘蛛目跳蛛科动物,已知约有5,000种。多数小到中型。在热带最常见,但亦见于北方和北极。体多毛,色泽常鲜明或图案醒目。其视觉在蜘蛛类中最为敏锐。白天活跃,常见于阳光下。夜间隐蔽在树皮、石块或叶下的致密窝内。同种数个个体的窝常在一起。Oonopidae科的种称为小跳蛛,分布于热带落叶层及建筑物内。

6.豹跳蛛属

  豹跳蛛属(学名:Aelurillu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V纹豹跳蛛(Aelurillus v-insignitus)。

  黑豹跳蛛(学名:Aelurillus m-nigrum)为跳蛛科豹跳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以及中国的新疆、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

7.巴韦蛛属

  巴韦蛛属(学名:Bavia),也称包氏蛛属、巴瓦蛛属,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丽头包氏蛛(学名Bavia aericeps)是一种蝇虎科。它们是其属内最为普遍的物种。

  (1)特征

  丽头包氏蛛的头胸部呈褐色,有一些白毛及白斑,眼睛区域较为深色,眼睛黑色。末体长及呈褐色,雄蛛有深褐色斑纹及细小白点,雌蛛中央有一道黄色的阔带。脚幼长及呈黄褐色,但第一对长而粗壮,使其外观有点像蝎子。

  (2)分布

  丽头包氏蛛分布在马来西亚至澳洲,及几个太平洋岛屿。

8.菱头蛛属

  菱头蛛属(学名:Bianor)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斑菱头蛛(Bianor maculatus)。

  (1)贺氏菱头蛛

  贺氏菱头蛛(学名:Bianor hotingchiechi),为蜘蛛目跳蛛科。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主危害作物有水稻、棉花、茶等。

  ①雌蛛

  体长4.00-5.80毫米。头胸部呈菱形,黑褐色。眼区占头部1/2,长宽相等。前眼列端直,第I眼列位于第一、三眼列中间偏前。螯肢前齿堤2齿。第I对步足粗壮,胫节有3对腹刺。后跗节有2对腹刺,后两对跗肢无刺。腹部背面淡褐色,被黑、白绒毛,构成明显策纹,前端白毛形成弧形横斑,两侧有4对褐色横向粗斜纹,间以2对沧斑和纵向细斜纹。腹后端中央有“八”字形横纹4条。

  ②雄蛛

  体长5-6毫米。头胸部紫褐色,除胸区后半部的中央外,整个头胸背面密被白毛。中窝处有一对大白斑。胸区边缘有一白色环节。第3眼列前后有白斑。螯肢前齿堤1齿;后齿堤1小齿。

  (2)微菱头蛛

  微菱头蛛(学名:Bianor aurocinctus)为跳蛛科菱头蛛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a.雌蛛

  体长3.50-3.80毫米。头胸部黑褐色,有金属光泽。眼区前缘、两侧缘及头胸部边缘黑色,沿黑色边缘内侧有1条细纹,被以沧毛。头胸部两侧及后缘、前中眼间、前中侧眼间及前侧眼外绿被白毛。螯肢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胸板枣形,外缘黄褐色呈灰褐色且布黑色网纹,并有金属光泽。腹背灰色,前端1/3处有1对凹陷,其后有1条灰白相间的“山”形纹。再后有3-4条灰白相间的“山”形纹。

  b.雄蛛

  体长2.80-3.00毫米。头胸部外侧缘白毛细纹自第三眼列到达头胸部后端。第I步足腿节内侧有细长白毛。腹背黑褐色有金属光泽,前缘及体前端被少量黑褐色毛,有3对浅斑。腹背中央1/4处起至后端隐约可见数条黑褐色相间的“山”形纹。

  ②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广东、贵州、四川、湖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浙江等。

9.猫跳蛛属

  猫跳蛛属(学名:Carrhotu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白斑猫跳蛛(Carrhotus viduus)。

  猫跳蛛(学名:Carrhotus xanthogramma),为跳蛛科的一个物种。分布于四川、陕西、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台湾、贵州等。猫跳蛛主要捕食蝇类及其它小型飞虫,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益虫。

  (1)形态特征

  ①雌蛛

  体长约8.5mm左右。头胸部宽而高,在第3眼列处最高,向头后方倾斜。头部黑色有金属光泽,上被褐色长毛。眼后端有“U”形斑纹,上被白色毛,其外侧有褐色细纹斑,再外侧有1条白色纵纹,边缘黑色。眼区方形,小于头胸部的1/2,前眼列微后曲,第1、3眼列等宽。第2眼列位于第1、3眼列的中间稍偏前。螯肢黑褐色。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触肢黄褐色,其胫、跗节内侧有细长白毛。颚叶黑色,前端浅褐色。下唇黑色,长大于宽。胸板黑色,密被白色毛。步足粗壮,赤褐色有黑色环纹。腹背黄褐色,密被白、褐相间呈麻纹有光泽的细毛。

  ②雄蛛

  体长7.2——8.1mm。体色较雌蛛深,多毛。头胸部前端有黑色刚毛。

  (2)生物学特性

  栖息稻田、旱田及果园内。

10.铜蛛属

  铜蛛属(学名:Chalcoscirtu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

  马氏铜蛛(学名:Chalcoscirtus martensi)为跳蛛科铜蛛属的动物。分布于尼泊尔、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

11.螯跳蛛属

  螯跳蛛属(学名:Cheliceroide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长触螯跳蛛(Cheliceroides longipalpis)。

  长触螯蛛(学名:Cheliceroides longipalpis)为跳蛛科螯跳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12.华蛛属

  华蛛属(学名:Chinattu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波状华蛛(Chinattus undulatus)。

  (1)峨眉华蛛

  峨眉华蛛(学名:Chinattus emeiensis),雌蛛体长4-5mm。背甲黑褐色,被有稀疏的白毛,边缘及眼域黑色。中窝及放射沟明显可见。前列4眼等距排列,前中眼直径为前侧眼直径的2倍,前、后侧眼直径等大,后中眼居中。胸甲卵圆形,被有白色长毛,边缘暗褐色。额狭,被白色长毛,额高约为前中眼直径的1/4。鳌肢褐色,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颚叶、下唇褐色,端部色浅被绒毛。步足浅褐色,具黑色环纹。腹部卵圆形,背面灰黑色,肌痕3对,后端有浅色弧形纹5条。腹部腹面灰黄色底,有黑色斑点。纺器浅褐色。

  (2)炎华蛛

  炎华蛛(学名:Chinattus sinensis),雄蛛体长3-4mm,头胸部长1.8、宽1.5;腹部长1.8、宽1.4:前眼列宽1.3,后眼列宽1.2,眼域长0.9。体小,背甲褐色,鳌肢浅褐色。腹部背面灰色底,后端有醒目的白斑,前半部有弧形纹。触肢褐色,胫节及附舟背面有羽状白毛,胫节突粗短、呈钩状,插入器粗而短。

13.丽跳蛛属

  丽跳蛛属(学名:Chrysilla)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华美丽跳蛛(Chrysilla lauta)。

  华美丽跳蛛(学名:Chrysilla lauta)为跳蛛科丽跳蛛属的动物。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14.追蛛属

  追蛛属(学名:Dendryphante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矛状追蛛(Dendryphantes hastatus)。

  (1)棕色追蛛

  棕色追蛛(学名:Dendryphantes fusconotatus)为跳蛛科追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蒙古、独联体以及中国的吉林、内蒙、北京等地,常生活于树林及果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2)加利那追蛛

  加利那追蛛(学名:Dendryphantes canariensis)为跳蛛科追蛛属的动物。分布於巴西以及中国的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巴西。

  (3)呼勒德追蛛

  呼勒德追蛛(学名:Dendryphantes chuldensis)为跳蛛科追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的内蒙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

15.艾普蛛属

  艾普蛛属(学名:Epeu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柔弱艾普蛛(Evenus tener)。

  (1)白斑艾普蛛

  白斑艾普蛛(学名:Epeus alboguttatus)为跳蛛科艾普蛛属的动物。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的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①形态特征

  体长3.6-7.8mm,体型瘦长,雌蛛体色绿色,头胸背板绿色,眼域区域灰褐色或黄白色,腹背中央左右各有3-4枚黄白色斑纹纵向排列,各步足淡绿色或透明,步足端部有不明显的紫黑色斑,雄蛛体型瘦窄,体色较暗,眼域区内有红色分布,触肢端部膨大。

  ②分布状况

  低海拔山区,体色多变,为常见的种类,栖息低矮树林或草丛。

  (2)双尖艾普蛛

  双尖艾普蛛(学名:Epeus bicuspidatus)为跳蛛科艾普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湖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3)荣艾普蛛

  荣艾普蛛(学名:Epeus glorius)为跳蛛科艾普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16.艳蛛属

  艳蛛属(学名:Epocilla)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Epocilla praetextata)。

  (1)布氏艳蛛

  布氏艳蛛(学名:Epocilla blairei)为跳蛛科艳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2)锯艳蛛

  锯艳蛛(学名:Epocilla calcarata)为跳蛛科艳蛛属的动物。常生活于果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婆罗洲。

  ①形态特征

  雄蛛成体体长约7—8mm。头胸甲桔红色至深红色。两侧各有一条白色纵带。自前侧眼至腹部末端有两条桔红色纵带贯穿整个身体。密被白毛。步足黄色至浅褐色,毛稀少而短,刺短而弱。步足Ⅰ远比其他步足粗壮而长。腹部背面正中为1宽的黑褐色纵带,两侧各有1条白色纵带与头胸部两侧的白带相对。

  ②分布

  中国(华南、西南地区),东南亚,苏拉威西岛,塞舌尔,夏威夷,婆罗洲。

17.猎蛛属

  猎蛛属(学名:Evarcha)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

  (1)鳞状猎蛛

  鳞状猎蛛(学名:Evarcha bulbosa)为跳蛛科猎蛛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①外形特征

  雄蛛体长6.60-9.30。体长6.60者,头胸部长3.10、宽2.20;腹部长3.50、宽1.80。背甲黑褐色,前、后眼列后方密被白毛,眼域两侧及后方有马蹄形白斑。头胸部边缘白色,后端有白带,两带不相连。前眼列宽1.80,与后眼列宽等宽。胸甲长卵形,黑色,长约为宽的2倍,螯肢深褐色。步足褐色,基节、转节浅黑色。步足III、IV端部几节颜色较浅,除基节、转节处、各节中部有浅色环纹。步足I、II的膝节、胫节及后跗节背、腹面有浓密的毛丛。胫节I腹面有刺3对。胫节II腹面有刺3根,背侧有刺2根。后跗节I、II腹面各具刺2对。腹部长卵形,后端1/3部分颜色更深,具两条纵带,两带之间有4条横带相连,末端愈合。肌痕2对。腹部腹面浅黑色,有4条由黄色小点形成的纵条纹。触肢器的插入器长,端部鞭毛状,胫节突端部两分叉。

  ②分布

  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湖南、广西等地。

  ③猎物

  农林害虫。

  (2)白斑猎蛛

  白斑猎蛛(学名:Evarcha albaria)为跳蛛科猎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蒙古、朝鲜、日本、中国、越南及印度等地,一般栖息于草丛及灌丛。

18.羽蛛属

  羽蛛属(学名:Ozyptila)是跳蛛科下的一个属。全球800多种。本属有不少种类尚有待修订。

  (1)形态特征

  小型蟹蛛,雄蛛稍小于雌蛛,色较暗。前体部长宽相当,或长稍大于宽,隆起,具棒状或匙状毛;头端窄。侧眼在眼丘上。中眼域长宽约相当,前边长于后边。额宽与前中眼间距约相等。螯肢无齿。下唇长大于宽。胸板长宽相当。第1、2足约等长。足短粗,无毛丛和爪簇。跗节爪具2—3齿。第1、2足胫节腹面具2对刺。后体部在雌、雄蛛均宽大于长,具棒状或匙状毛。外雌器强烈骨化,有中兜。插入管短,纳精囊通常球形。雄蛛触肢复杂;胫节具腹突和后侧突,常有间突;后侧突有角质化的端齿。生殖球通常有盾板突起,插入器通常短刺状。全北区分布。居住于土壤中,可在落叶层和土壤样品中获得。

  模式种:Simon(1864)最初定为Thomisus claveatus Walckenaer,1837;但在1895年他又改为指定Ozyptila brevipes(Hahn,1826)为模式种。

  (2)异羽蛛

  异羽蛛(学名:Oxyptila inaequalis)为羽蛛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

  ①形态特征

  雌蛛长6.43毫米。体表粗糙,密布匙状毛。背甲中部平坦,大致在颈沟部位的背甲突然下降,然后向两侧倾斜成坡状。体岩灰色。前眼列在头部前端垂直面上,自背面观看不到前侧眼,只能看到一部分前中眼,前侧眼位于前中眼的外侧上方。后眼列微后凹,后侧眼朝向外后方。后中眼朝向上方。前侧眼最大,前中眼、后中眼依次稍小。前中眼间距大于前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等于后中侧眼间距。中眼域宽略大于长(0.61:0.58),前后边等长(0.58)。前两对步足腿节背面中部显著隆起,因而显得粗壮。第1足胫节下方2对刺,后跗节下方3对刺。腹部后端三分之一处最宽,宽度稍大于长度。

  雄蛛长3.96毫米。头胸部较雌蛛的略扁。除前列眼外,后列眼均在眼丘上,眼丘较雌蛛的明显。第1足腿节膨大较明显,第2足腿节不明显。第1足胫节和后跗节下方的刺数同雌蛛。步足上除褐色斑外,有较多的黄色或色部位。腹部背面主要为白色,有一些黑褐色斑,另在中部有一对黑色横纹,自中线两侧向两侧伸展,因稍倾斜,故略成“八”字形(这一斑纹在雌蛛亦有,因雌蛛腹背的底色黄褐,较不明显)。

  ②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甘肃、内蒙古、山东等地。

  (3)武昌羽蛛

  武昌羽蛛(学名:Oxyptila wuchangensis)为羽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武昌。

  ①雌蛛

  长3.50毫米。头胸部长1.50,宽2.30;腹部长2.30,宽2.50。背甲梨形,前端圆,泥污色,杂以许多褐色斑点,有许多淡黄色、透明的匙状毛及棒状毛。额垂直,前缘有4根棒状毛,以中间2根最长。两眼列后曲,眼丘较低,前后两侧眼相离较远,其距离等于后中侧眼距,前列各眼等距,后中眼距小于后中侧眼距,中眼区长大于宽,前边大于后边,中间稍前有两根长匙状毛。步足黄色,有褐色纵纹及环纹。第1、2足胫节腹面2对刺;后跗节腹面3对刺。后两足无刺,但其跗节腹面有许多倾斜的粗黑毛。各足测量如下:4.75(1.40,0.70,1.10,0.80,0.75);Ⅱ 4.95(1.50,0.70,1.20,0.80,0.75);Ⅲ3.00(1.00,0.30,0.70,0.60,0.40);Ⅳ 3.10(1.10,0.30,0.70,0.60,0.40)。足式:2,1,4,3。腹部宽大于长,前窄后宽,背面泥污色,凹凸不平,有许多匙状毛。外雌器结构不很明显,前方有上兜,交配孔开口于生殖腔中央的两侧。纳精囊较圆,分成两部分。

  ②雄蛛

  长3.00毫米。头胸部长1.50,宽1.60;腹部长1.60,宽2.20。较雌蛛色暗,背甲黑褐色,有棕色斑纹。腹部褐色有黑色斑纹。步足基节至胫节为褐色或红棕色,跗节和后跗节为橙色和黄色。各足测量如下:Ⅰ 3.90(1.20,0.50,0.90,0.70,0.60);Ⅱ 4.00(1.30,0.50,0.90,0.70,0.60);Ⅲ 2.45(0.70,0.30,0.70,0.40,0.35);Ⅳ 2.50(0.75,0.30,0.70,0.40,0.35)。触肢器胫节有3个突起:外侧突较长、黑色、末端圆尖、似一薄片;腹突和间突短,连在一起。生殖球圆,表面凹凸不平,插入器细,止于外侧中部。

19.格德蛛属

  格德蛛属(学名:Gedea)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Gedea flavogularis。

  (1)道县格德蛛

  道县格德蛛(学名:Gedea daoxianensis)为跳蛛科格德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南。

  (2)中华格德蛛

  中华格德蛛(学名:Gedea sinensis)为跳蛛科格德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其种加词“sinensis”意为“中华的”。

  (3)爪格德蛛

  爪格德蛛(学名:Gedea unguiformis)为跳蛛科格德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大明山。

20.哈沙蛛属

  哈沙蛛属(学名:Hasarius)是跳蛛科之下一个蜘蛛的属。

  花哈沙蛛(学名:Hasarius adansoni),又名安德逊蝇虎,为跳蛛科哈沙蛛属的动物。

  (1)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6mm左右,背甲红褐色。前端眼区黑色,后端1/3呈黑褐色,眼区方形,小于头胸部的1/2,长是宽的2/3。第二眼列位于第1、3眼列之间。螯肢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顶端有2个分齿。胸板黄褐色。步足黄褐色。第4步足后跗节有齿。腹部前端灰黑色。纺器黄褐色。

  雄蛛:体长5.2-6.0毫米。体色较雌蛛深。眼区后方有一条白色横带。前两对步足较后两对步足粗壮。腹正中斑后端两侧有两个白斑,触肢的腿、胫节外背侧有许多细长白毛。跗舟被粗黑色,腿节背侧有大刺2根。

  (2)分布

  分布于越南、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的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四川、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庭院向阳墙壁及门窗楞处。

21.闪蛛属

  闪蛛属(学名:Heliophanu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此属的模式种为(Aranea cuprea)。

  (1)金点闪蛛

  金点闪蛛(学名:Heliophanus auratus)为跳蛛科闪蛛属的动物。分布于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比利时、塞浦路斯、法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内蒙、新疆等地。

  (2)镰闪蛛

  镰闪蛛(学名:Heliophanus falcatus)为跳蛛科闪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内蒙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

  (3)翼膜闪蛛

  翼膜闪蛛(学名:Heliophanus patagiatus)为跳蛛科闪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林间、果园的树干,亦见于农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

22.翘蛛属

  翘蛛属(学名:Iura)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1)长螯翘蛛

  长螯翘蛛(学名:Iura longiochelicera)为跳蛛科翘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湖南、福建、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南、福建、云南。

  (2)角突翘蛛

  角突翘蛛(学名:Iura trigonapophysis)为跳蛛科翘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福建。

  (3)云南翘蛛

  云南翘蛛(学名:Iura yunnanensis)为跳蛛科翘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其种加词 yunnanensis 意为“云南的”。

23.兰格蛛属

  兰格蛛属(学名:Langerra)为跳蛛科的一个属。此属的模式种为眼兰格蛛(Langerra oculina)。

  (1)长跗兰格蛛

  长跗兰格蛛(学名:Langerra longicymbium)为跳蛛科兰格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2)眼兰格蛛

  眼兰格蛛(学名:Langerra oculina)为跳蛛科兰格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24.莱奇蛛属

  莱奇蛛属(学名:Lechia)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鳞斑莱奇蛛(学名:Lechia squamata)为跳蛛科莱奇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25.蝇狮属

  蝇狮属(学名:Marpissa)是跳蛛科下的一个属。

  (1)长腹蒙蛛

  长腹蒙蛛(学名:Mendoza elongata),又名箭形蝇虎或长腹蝇狮,为跳蛛科蒙蛛属的动物。其种加词“elongata”意为“长的”。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6-7毫米。背甲扁平,黑褐色,边缘黑色。眼区黑色,被有白色细毛,前眼列端直,两前侧眼之间有1列较长的白毛,第二眼列外侧各有1白斑;第三眼列后方有1较宽的横向白斑。胸部后端有1对“八”字形白斑,眼区宽大于长,两侧平行。螯肢黑褐色,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胸板橄榄形,长2倍于宽,中部褐色,边缘色深,具有白毛。第I步足较第Ⅱ步足粗壮。腹部长而平坦,背面黑褐色,具4对沧斑,呈等距离排列,前1对左右相连成一横斑,第二、三对呈“八”字形,最后一对较小呈“八”字形。腹部腹面黄褐色。

  雄蛛:体长7-8毫米。体形构造与雌蛛相似。眼区后方有1对左右对称的呈星状大白斑。

  ②地理分布

  分布于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北京、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四川、贵州、台湾等地,主要栖息于果园、稻田等。

  (2)纵条蝇狮

  纵条蝇狮(学名:Marpissa magister)为跳蛛科蝇狮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越南以及中国的吉林、陕西、山东、河南、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多生活于稻田、茶园、果园等。

  ①雌蛛

  体长9-11毫米。背甲红褐色,眼区后方正中有1黑色纵纹,向两侧放出2-3条斑纹,整个背甲被有白毛。眼区黑色,占头胸部1/2以下。前边稍大于后边。前眼列微前曲,第二眼列位于第一、三眼列之间。螯肢棕红色,前齿堤2齿,第一齿大;后齿堤有1大齿。胸板前方窄,黄色。除第I步足膝、胫、后跗节淡黄褐色外,其余呈黄白色,无轮纹。第I步足最长,粗状,胫节腹面有刺4对,后跗节有刺2对。腹部长椭圆形,后端尖细。腹背黄褐色,正中央有1条不连续的褐色细纵纹,两侧有黑褐色宽纵带,后半段色浓并有1-2对黑色斑点。腹部腹面3条黑褐色纵纹。

  ②雄蛛

  体长7毫米左右。体黑褐或黑色或具有白斑。头胸部比例大。前齿堤2齿具中段;后齿堤1齿于螯爪处。腹部腹面生殖沟至纺器前有3条纵纹,触肢胫节呈三角形,末端尖向内弯曲,跗舟短。

  ③种群分布

  分布于湖北、山东、湖南、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安徽、河南、陕西、新疆等。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果树、茶等。

26.扁蝇虎属

  扁蝇虎属(学名:Menemerus)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

  (1)花背扁蝇虎

  花背扁蝇虎,跳蛛科扁蝇虎属动物。雌蛛体长7——7.2毫米。头胸部额区密被白色细毛,边缘黑褐色。眼区黑褐色占头胸的2/5。螯肢、颚叶、下唇、胸板皆黑褐色。步足褐色,有白毛及环纹。腹部扁平,长椭圆形,腹背灰黄色,有大形黑色花斑,呈混浊状,边缘深黑色,中央灰黑色。雄蛛体长5.9——6.2毫米。触肢器的插入器呈鸟喙状。

  (2)包氏扁蝇虎

  包氏扁蝇虎又名双带扁蝇虎(学名:Menemerus bivittatus)为跳蛛科扁蝇虎属的动物。分布大多数热带地区的国际大都市,越南以及中国的福建、广东、海南、云南、台湾、美国等地均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27.蚁蛛属

  蚁蛛属(学名:Myrmarachne)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1)特征

  蚁蛛为蛛形纲、蜘蛛目、跳蛛科、蚁蛛属物种。其外形似蚂蚁。多营网于树叶(常见于桉树、大叶黄杨、构树)上,以蚂蚁和其它小昆虫为食。蚁蛛是八条腿的,仔细看很容易发现,蚁蛛的前一对足拟态成蚂蚁的触角,但又比触角粗很多。仔细看蚁蛛的头部可以看见和蚂蚁明显的区别,另外蚁蛛会跳会吐丝,蚁蛛有时候会模仿蚂蚁把第一对步足举起,但是总会有放下来的时候,所以蚁蛛和蚂蚁的运动模式也有些不同。

  体形及色彩呈蚁状,头胸部背面狭长。头部与胸部之间有紧缢,腹柄清晰可见。眼区几乎呈正方形。雄蛛螯肢极发达,长大而粗壮,向前突出。雌蛛触肢扁平,易被误认为雄蛛。栖息于山区田地与林间,多营网于树叶上,以蚂蚁和其它小昆虫为食。

  当你在野外爬山或是在树林旁散步的时候,如果你有敏锐的目光,就有可能留心到一种怪怪的“蚂蚁”,它们一般呈黑色,比一般蚂蚁大了几倍。它快速地爬来爬去,一旦遇到“同伴”主动就上前打招呼。在它“触角”碰上对方触角的一瞬间,对方像触了电似地乱窜。“蚂蚁”于是露出本性,上前将对方捉住。它就是蚁蛛——拟态的典范。

  蚁蛛属跳珠为研究雄性格斗武器是如何起源和多样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模式系统。蚁蛛属是跳珠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球已知超过200种。他们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行为上极像蚂蚁。因为蚂蚁不仅有很强的上颚和蚁酸,而且还有很强的社会性攻击能力,因此很多捕食者如鸟类和捕食性昆虫及蜘蛛不仅不捕食而且会避开蚂蚁。这样的话,蚁蛛就可以通过模拟蚂蚁以避免被捕食从而获得保护得以生存,这种现象称为贝式拟态(Batesian mimicry)。

  (2)乔氏蚁蛛

  乔氏蚁蛛(学名:Myrmarachne joblotii)为跳蛛科蚁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朝鲜、独联体、保加利亚、芬兰以及中国的吉林、北京、山东、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3)日本蚁蛛

  日本蚁蛛(学名:Myrmarachne japonica)为跳蛛科蚁蛛属的动物。分布于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的河北、湖北、湖南、四川、台湾等地,多栖息于农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28.盘蛛属

  盘蛛属(学名:Pancorius)是跳蛛科下的一个属。

  (1)海南盘蛛

  海南盘蛛(学名:Pancorius hainanensis)为跳蛛科盘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其种加词“hainanensis”意为“海南的”。

  (2)微盘蛛

  微盘蛛(学名:Pancorius minutus)为跳蛛科盘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尼泊尔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其种加词“minutus”意为“微小的”。

29.金蝉蛛属

  金蝉蛛属(属名:Phintella),又名黑条蝇虎属,是跳蛛科[1]之下的一个属。

  (1)花腹金蝉蛛

  花腹金蝉蛛(学名:Phintella bifurcilinea)为跳蛛科金蝉蛛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5毫米。头胸背甲褐色,头区深褐色,两侧近似平行,第3眼列前缘有1浅色横条斑,胸区侧缘有1白色条斑,中窝到后缘有1条白色宽纵带,纵带两侧有对称的辐射状黑纹。眼区长方形,宽大于长,螯肢黄褐色粗壮,爪尖不弯曲,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步足浅褐色,第Ⅳ步足基节背面有1黑斑。腹部浅黑褐色,前缘凹进,后端狭尖,正中有1黄白色宽带纵贯前后,宽带前端中央有1黑色长条斑,两侧前端各有1白色纵条斑,后端有两条白色条斑。

  雄蛛体长4毫米。头胸部黑褐色,头区色深。第3眼列前沿有白斑。胸区中央及两侧有白斑。螯肢细长不弯曲。步足前3对呈黑褐色,各节背面色浅,胫节背面有1条黑纵纹,第Ⅳ步足浅褐色。腹背前缘不凹进。

  ②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越南以及中国的浙江、湖南、广东、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多见于农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2)黄斑金蝉蛛

  黄斑金蝉蛛(学名:Phintella melloteei),又名机敏金蝉蛛,为跳蛛科金蝉蛛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a.雌蛛

  体长4——4.5毫米。头胸部浅灰白色或浅桔黄色。眼区占头胸部的1/2以下,后边较前边稍短,长大于宽,前眼列前曲,第2眼列位于第1、3眼列中间偏后,第2眼列和后眼列的黑色眼丘基部以细条相连。胸部有1对较宽的眉状斑,前细后粗,末端不相连,有的个体不明显。螯肢黄白色,内缘有黑色丛毛。颚叶、下唇黄白或褐色。触肢、胸板、步足皆黄白色。腹背浅黄褐色,上有灰色斑。心脏斑明显,其外侧有1对纵带,后半部3对斜纹都由灰色小点构成虚线,腹末端有1黑色圆斑。

  b.雄蛛

  体长4.3——4.5毫米。体色较雌蛛深,眼后端有“山”形灰斑,眉状斑明显,头胸部边缘灰黑色。螯肢灰黄褐色,触肢与第1、2步足灰黑色,第3、Ⅳ步足浅灰黄色,有环纹。心脏斑大,葫芦形,外侧有1对灰黑纵纹,正后方1条,两侧有3——4对放射状细纹。

  ②生活环境

  常见于旱地、果园及茶园中。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的湖南、湖北、浙江、甘肃、陕西、吉林等地。寄主危害作物有果树、茶等。

30.孔蛛属

  孔蛛属(学名:Portia)为跳蛛科的一个属。孔蛛属于跳蛛科,靠吃其他蜘蛛为生。全世界已知跳蛛约有5000种,其中孔蛛有20种。香港称本种叫唇须孔蛛,栖息时常将第4步足向腹背伸置,伪装成树枝或残渣,孔蛛能织网也会出外捕猎,常至其他的蛛网上以触肢或前脚模仿昆虫振动引诱蜘蛛出来再加以猎捕。

  (1)外形特征

  体色褐色或黑褐色,全身布满毛束,前额及触肢末节具白色的鳞毛,尤其上颚基部的2列白色横向的毛斑十分醒目,腹背中央具八字形的黑斑及一条纵向的短斑,最下方有2枚白色斑点状的毛丛。

  (2)生活习性

  ①惊人的诱骗能力

  孔蛛的诱骗能力让人惊叹,几乎每个被它盯上的猎物都难以逃脱。

  孔蛛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将其他蜘蛛引出它们安全的蛛网,在一个蛛网的边上,孔蛛会使出各种招术,它会晃动那些丝线装成挣扎的昆虫或者入侵的敌人,如果它遇到的是一种它以前交过手的蜘蛛,它会知道使用哪一招来对付;如果遇到的不是它曾经见过的蜘蛛,它会拿出它所有的绝招,可能会轻轻地碰触丝网,也可能会用力晃动丝网,或者象蹦床一样上上下下地跳,目的只是想让它的目标物移到它方便袭击的位置。有时它的目标比自己大两三倍以上,对付这种目标物,它的计策是唤起对方的好奇心,而不是要激怒它。

  ②惊人的认知能力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坎特伯雷大学的蜘蛛研究人员多尼·哈兰德表示,这种丝网的晃动显示了被普遍认为是超越这种小生物的认知能力,他将孔蛛和其他蛛网侵略者作了对比,例如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白尾蛛。哈兰德说:“白尾蛛也会晃动蛛网,但只是一种老套而简单的模式,它不会因为思索战略或者进行试验而绞尽脑汁,也不会理会对方采取什么方式。它只是凭借自己的大块头制服对方。而孔蛛是非常瘦弱的小蜘蛛,它必须精心安排自己的袭击计划。超凡的视力和精心构思的策略总能让孔蛛频频得手,几乎每个被它盯上的对象都难以逃脱,甚至是它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家伙。”

  ③聪明程度

  孔蛛到底有多聪明? 很显然,这只是一种妄测,科学家们对孔蛛大脑内部意识的测量无从下手,人类有1000亿个脑细胞,老鼠有大约7000万个脑细胞,哈兰德表示没有谁能够精确地算出孔蛛有多少脑细胞。但是,我们知道孔蛛的神经细胞大约有60万个,位于家蝇和蜜蜂中间,前者的神经细胞有25万个,后者的神经细胞有100万个。

  ④“经典战役”

  孔蛛悄悄地伏在一根树枝上,很快,孔蛛珠子一样的眼睛就瞄准了一只花皮蛛,花皮蛛是另外一种专食其他蜘蛛的蜘蛛,也是一种剧毒蜘蛛。

  花皮蛛视力不好,它喜欢将自己隐藏在一片卷曲的叶子下面,或者潜伏在自己的蛛网里,等待路过这里的一些不知情的家伙送货上门。但孔蛛有极好的视力,空间敏感度胜过猫和鸽子。悄悄地坐在大约半米的安全距离外。孔蛛盯着花皮蛛,寻找发起进攻的机会。

  首先,它需要弄清楚花皮蛛的螯肢上是否有卵囊。这是花皮蛛护卵的方式,每次喷射毒液,花皮蛛必须先把卵放下,如果花皮蛛产卵了,孔蛛便会从前面攻击,它会悄悄地爬到花皮蛛的网边,轻轻地晃动蛛丝,引诱花皮蛛出来,然后发动突然袭击。

  可是这一次,情况很糟糕,花皮蛛没有卵囊!孔蛛没有办法执行它的”B计划”。因此,它伏在树枝上,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捕到美味。它会用将近15分钟的时间审视地形,小脑袋思量着怎样才能跨过巨砾和树枝。

  最后,孔蛛下定决心,转眼不见了踪影。两个小时之后,这个“无声暗杀”活动又开始上演:它悄悄地顺着连接在上方石头上的一根蛛丝迅速滑到花皮蛛身上,其动作之敏捷让人想到了《谍中谍》中的一个镜头。这一次,孔蛛如愿以偿。

  (3)栖息环境

  普遍分布低海拔山区,常见栖息树干、枯木等阴暗处,各种间不容易分辨,有些种类分布于中海拔山区。

  孔蛛已被发现存在于非洲,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越南。

  除常见的孔蛛Portia labiata外,还有缨孔蛛Portia fimbriata ,台湾孔蛛 Portia taiwanica 异形孔蛛Portia heteroidea 等20种左右。

  (4)异形孔蛛

  异形孔蛛(学名:Portia heteroidea)为跳蛛科孔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南、四川。

  ①雄蛛

  体长6-9mm,头胸部高且隆起,眼区黄褐色;头胸甲其余各部暗褐色,腹缘密被灰白色鳞状毛,形成两条侧缘毛带。螯肢黄褐色,前齿堤2大齿1小齿,后齿堤4枚小齿。腹部背面暗褐色,前端色稍淡,褐色,被白色鳞状毛,在腹之前、中、后部共有5个黄褐色圆斑(以2,1,2方式排列),后1对斑被灰白色毛簇,此毛易脱落。触肢之插入器中等长度,尖端稍超出跗舟侧缘,有膜质引导器与插入器伴行。胫节有3个突起,第3胫节突较粗短,端部钝圆。

  ②雌蛛

  体长7-11mm,头胸甲褐色,边缘密被白色鳞状毛。眼区黄褐色。螯肢橘红色,颚叶、下唇、胸板褐色,胸板密被灰白色鳞状毛。腹部卵圆形,背面灰褐色,密被褐色毛,有3个或5个黄褐色圆斑,上被灰黄色毛簇。外雌器外面观椭圆形,正中隐约可见纵向的交媾管;交媾孔圆形,有明显的中隔,内面观纳精囊梨形。

31.拟伊蛛属

  拟伊蛛属(学名:Pseudicius),也称普迪蛛属,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

  (1)系带普迪蛛

  系带普迪蛛(学名:Pseudicius cinctus)为跳蛛科拟伊蛛属的动物。分布于俄罗斯、阿富汗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多见于树林、果园、农田。

  (2)狐拟伊蛛

  狐拟伊蛛(学名:Pseudicius vulpes)为跳蛛科拟伊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朝鲜、独联体、日本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32.宽胸蝇虎属

  宽胸蝇虎属(学名:Rhene)是跳蛛科下的一个属。

  (1)叉宽胸蝇虎

  叉宽胸蝇虎(学名:Rhene biembolusa)为跳蛛科宽胸蝇虎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2)印度宽胸蝇虎

  印度宽胸蝇虎(学名:Rhene indica)为跳蛛科宽胸蝇虎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常栖息于山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其种加词“indica”意为“印度的”。

33.翠蛛属

  翠蛛属(学名:Siler)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1)蓝翠蛛

  蓝翠蛛(学名:Siler cupreus)为跳蛛科翠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的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贵州、台湾等地。

  ①形态特征

  a.雌蛛

  体长4.00-7.40毫米。头胸部中部隆起,棕褐色,眼区黑褐色,被有蓝白色细毛,前边毛多而粗,并向前方伸出。生活时头胸部闪金属光泽。眼区约占头胸部1/2。螯肢前齿堤2齿;后齿堤有1大板齿,其基部一侧呈锯齿状。螯肢外具刚毛刺。第一步足腿节黑褐色,其它步足黄褐色,具褐色条斑。腹部背面翠绿色,有金色闪光。前、后端1/3处各有一条黄褐色横向括弧斑。腹部腹面中央黄褐色,两侧一对黑色斜斑,是前面后部背斑的延伸。

  b.雄蛛

  体长4.00-5.60毫米。体色较深,金属光泽也较强。背甲外缘黑色细边,沿此缘有一条狭窄的蓝自斑带,侧纵带深色。第一步足粗壮,灰褐色,膝、胫节上、下均被蓝黑色丛毛,第1步足灰黄褐色。第Ⅲ、Ⅳ对步足黄色。腹部背面光泽夺目,在中、后段各有一条蓝色闪光横带。

  c.卵袋

  产卵前先做卵室,卵室长9毫米,宽7毫米,高4毫米。形状似窝,但壁厚而结实。每个卵室内有卵袋一个,卵袋很简单,只是一些丝,把卵粒粘在一起。卵粒圆形,淡黄色。

  ②生物学特性

  a.习性

  蓝翠蛛是游猎性蜘蛛,多发生在山地、丘陵棉田内。此蛛并不善于跳跃,行动时第I对步足和触角不断颤动,速度很快,同时腹部还不时上举。一般白天活动,夜晚多隐蔽在简陋的丝巢内,巢可见于树皮下、树洞中、树叶间、棉田内棉叶背面。巢的两端有半圆形或椭圆形的“门”,门可向上掀起,蜘蛛由此进出,进去后把门拉下,并在里面加一些丝使之紧闭。在窝内蜕皮,并把蜕下的皮推出巢外。蜕下的皮褐色,头胸部有红、绿、古铜色的金属光泽,可以辨认。

  b.繁殖交配

  交配:蓝翠蛛当性成熟后即寻找异性进行交配。当雄蛛遇到雌蛛时便举起第I步足,在雌蛛面前忽左忽右的作一弧形“舞蹈”,当雌蛛应许后,雄蛛靠近雌蛛,缓慢爬上雌蛛背面,雌蛛将腹部向上一侧翘起,雄蛛则以一侧的步足抱着头胸部以触肢伸向雌蛛腹面进行授精。数分钟后,雄蛛退下,继之又举足爬上雌蛛背面,雌蛛将腹部向上另一侧翘起,雄蛛再以最一触肢伸向生殖孔进行授精,如此反复数次,历时30分钟左右。交配完毕后雄蛛离开。雌蛛有多次交配习性。

  产卵与护卵:交配后的雌蛛准备产卵。在产卵前雌蛛建造卵室(或就把窝加以扩大充实而成)。在棉田内卵室多建在枯叶内,形状似居住的巢,但壁厚而结实,体积较大。因常建于棉花枯叶内,仅两端的门及中间的小部分外露,故不易被发现。

  卵室建造完毕后2-3天就开始产卵。雌蛛就在卵袋上进行护卵。有时还拨动卵粒。在护卵期间,雌蛛很少外出寻食。在护卵期间,若人为撕破卵室放入异物,雌蛛会把异物推出,并修补卵室。若将两个刚产卵的雌蛛调换卵室,结果没有影响。雌蛛可产多个卵袋。有时造多个卵室,有时就在同一个卵室内产卵,因此,有时发现同一个卵室内幼蛛和卵粒均有。

  产卵量:蓝翠蛛的雌蛛一生大多可产4个卵袋,最多可产5个卵袋,每个卵袋的含卵量平均20粒左右,最多31粒。一生的产卵量在70-80粒左右。

  孵化:蓝翠蛛胚胎的长短主要受温度所制约,即温度高,历期短,反之温度低,历期长。在17-19℃时需34天;18-20℃需33天;20-23℃需18天;25-29℃需13天,27-31℃需10天;28-31℃需8天。

  c.蜕皮

  孵化后的幼蛛在卵室内要完成2次蜕皮之后再出室营独立生活。幼蛛在卵室内,仍然得到雌蛛的看护,并把幼蛛蜕的皮通过室门推出室外。第一次蜕的皮呈粉红色,第二次蜕的皮呈褐色。因此,可以根据卵室门口幼蛛蜕皮的颜色来推测卵室内幼蛛的发育情况。

  幼蛛从第一次蜕皮到第二次蜕皮的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在2D-25℃时需9天;27-31℃需8天;28-32℃需4天。

  (2)玉翠蛛

  玉翠蛛(学名:Siler semiglaucus)为跳蛛科翠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以及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34.似蚁蛛属

  似蚁蛛属(学名:Synageles)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1)查氏似蚁蛛

  查氏似蚁蛛(学名:Synageles Charitohovi),属跳蛛科。

  ①形态特征

  体长3-4毫米。体狭长似蚁,头胸部长约为宽的2倍。眼区梯形,占头胸部长的1/2,第二眼列靠近第一眼列,眼周黑色,前侧眼与后中眼黑斑相连,2后中眼有2个小黑斑。螯肢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

  胸板长卵形,后尖。第I步足粗壮,胫节和后附节各有腹刺2对,第三、四胫节无刺,腿节至后跗节侧面亦有1列褐色纹。足式:4、2、3、1。腹部长卵形,背面前端隆起。前半部正中有1条黄褐色圆棒状斑纹,斑后凹陷呈浅的横缢。后半部深褐色,前缘山形锯齿状,与工字形斑相接。雄蛛:体长3毫米。体色较深。第1附肢腿节发达,跗节至后跗节深黄褐色,其余各节黄色。第I附肢腿节至胫节外侧有一列褐纵斑,后跗节和跗节深褐色。第Ⅲ腿节至膝节两侧各1列褐纵斑。第Ⅳ腿节后跗节两侧各有1列褐纵斑。触肢器跗舟黄褐色,插入器逗状,胫节外侧有1顶端分叉的长突起。

  ②地理分布

  新疆。

  (2)脉似蚁蛛

  脉似蚁蛛(学名:Synageles venator),属跳蛛科。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4.50毫米。体狭长似蚁。背甲黄褐色,长约为宽的2倍。眼周、前侧眼至后中眼间为浓黑色。眼区梯形,占头胸部长的1/2,第二眼列位于第一、三眼列偏前。额极窄,远小于前中眼半径。螯肢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胸板长卵形,后端尖,长为宽的2倍。步足黄褐色,两侧常有1条褐色纵纹。第一步足粗壮,胫、后跗节各有腹刺2对。足式:4、1、3、2。腹部卵圆形,灰褐色,后端宽于前端.背面斑与查氏似蚁蛛近似,前半部正中有1条褐色稍隆起的棒状纵斑,斑后呈浅的横缢,此处有1“工”字形的白色宽横斑,其前列横纹的两侧各有1簇白鳞状毛,后半部深,前缘锯齿状与“工”纹相接。腹部腹面前半部色浅,后半部深褐色。纺器黄色。

  ②地理分布

  新疆。

35.纽蛛属

  纽蛛属(学名:Telamonia)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1)弗氏纽蛛

  弗氏纽蛛(学名:Telamonia vlijmi)为跳蛛科纽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的安徽、浙江、湖南、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①特征

  头胸甲卵圆形,沿其边缘有较宽的黑褐色环带。眼区红褐色,中央有一黑褐色圆斑,第三列眼之间有一“八”字形黑褐色斑;头胸甲之其余部分黄褐色。

  a.雄蛛

  体长8-11mm。螯肢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腹部细长,其背面有两条黑褐色纵带,心脏斑明显;腹面一条楔形黑褐色正中带;腹两侧有相互平行的黑褐色线纹似木纹。生殖球圆形,插入器起始于顶部,生殖球上有一盖状突起与之相伴。胫节突横指向一侧,基部有一突起,其上有细齿;侧面观胫节突较宽,端部呈分叉状。

  b.雌蛛

  体长9-12mm,体形、斑纹与雄蛛相似,体色较鲜亮,头胸甲桔黄色,眼区黄白色,密被白毛,其中央有红褐色斑;第三列眼之间的八字形斑红褐色;眼周围黑褐色,被灰白色、桔红色毛。腹部长卵园形,背面淡黄色底,两条中央纵带前1/3桔红色,后2/3段为黑褐色,仍有桔红色边缘。腹两侧缘也有桔红色纵条纹。交媾管呈螺旋状缠绕,但长度有变异,螺旋圈数由2圈至3、4圈。

  ②种群分布

  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的安徽、浙江、湖南、福建等地。

  (2)开普纽蛛

  开普纽蛛(学名:Telamonia caprina)为跳蛛科纽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洞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36.方胸蛛属

  方胸蛛属(学名:Thiania),属蜘蛛目跳蛛科,模式种为美丽方胸蛛(Thiania pulcherrima)。

  豹虎是方胸蛛属蜘蛛的俗称,豹虎不织网而擅跳跃,通常颜色鲜艳,性凶猛好斗,有时被作为宠物饲养。豹虎有高度捕食能力。华南常见的物种有细齿方胸蛛(Thiania subopressa),又名“金丝猫”,在香港之称最能打的品种叫“老笃”。

  (1)特征

  当雌性金丝猫产卵后,约两星期就会破茧而出,各走各路,各自独立生活,同性从不同居。金丝猫是可雄可雌的,未到最后一次脱壳,很难评定是扑(雌)还是笃(雄)。

  金丝猫与其他蜘蛛一样,离群独居,各自捕猎。每当两只金丝猫相遇,其尾部均会向一方摆动,俗称“砵”,摆出战争架式,笃更为张开双螫,步步逼近与对方角力,招式为冲撞、飞扑、两螫角力、重噬对手、锁紧对方肢体,俗称“揸”。

  豹虎会吐小量的丝,不会织网,会吐丝将两块新鲜树叶黏合成为居所,可以很方便地经常更换住处。

  (2)分布

  在香港,豹虎可在任何山边溪旁皆有,多数住在比较阴暗的地方,栖身于山边溪旁的树丛中,有时会出现在屋内。在唐楼的窗边石屎隙缝发现的生物名为跳蛛,与豹虎很似,但他们不会打架的。

  (3)食物

  豹虎以各种小型节肢动物甚至较弱小的同类为食,但不食死物与残渣。食金龟子、山蚊、小蜘蛛、小毛虫、小飞蛾和小蝴蝶,甚至较弱小的同类,但凡属残余渣滓,也不会食。它们捕食昆虫后,会慢慢吸干猎物的汁液,它们每一周只需要捕食一次,必要时会吃树叶。

  (4)巴莫方胸蛛

  巴莫方胸蛛(学名:Thiania bhamoensis)为跳蛛科方胸蛛属的动物。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的广东、云南等地。

  (5)细齿方胸蛛

  细齿方胸蛛(学名:Thiania subopressa)为跳蛛科方胸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37.莎茵蛛属

  莎茵蛛属(学名:Thyene)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1)阔莎茵蛛

  阔莎茵蛛(学名:Thyene imperialis)为跳蛛科莎茵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欧亚非大陆包括中国的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其种加词“imperialis”意为“帝王的”。

  (2)东方莎茵蛛

  东方莎茵蛛(学名:Thyene orientalis)为跳蛛科莎茵蛛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其种加词“orientalis”意为“东方的”。

38.雅蛛属

  雅蛛属(学名:Yaginumaella)为跳蛛科的一个属。

  (1)梅氏雅蛛

  梅氏雅蛛(学名:Yaginumaella medvedevi)为跳蛛科雅蛛属的动物。分布于北朝鲜、独联体以及中国的吉林、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独联体。

  (2)萨克雅蛛

  萨克雅蛛(学名:Yaginumaella thakkholaica)为跳蛛科雅蛛属的动物。分布于尼泊尔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草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8-14 0
已审核

ps大晚上审核这个帖子真的有些汗毛竖起的感觉

相关推荐:
清针灸医书疗法古怪:用蜘蛛网和蜘蛛入药来治咽喉痛
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6714982&keyword=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