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把江山扛在肩上 腓特烈当上普鲁士国王之后,虽然仍然保持着对文学、音乐的兴趣,还曾经邀请伏尔泰来普鲁士居住,然而其主要着重点还是在军事领域。
毕竟当时的欧洲,群雄争霸时代,谁军事强,谁就可以创造辉煌。
腓特烈的改革一直被人质疑为军国主义,其实他还是有很多开明的改革的,比如取消审查制度和刑罚法案,并且准许一副讽刺他本人的漫画刊载出来,不过腓特烈最大的改革还是在军事领域,这一时期,普鲁士发生了黑色裂变。
让我们来看看腓特烈是如何改革,使得普鲁士迅速强大起来的。
首先,腓特烈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他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工作,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军营度过,一天工作达18小时,平均每天只睡6个小时左右,为了节省睡觉的时间,他从来不脱下自己的军装,睡觉的时候都用的木头枕,方便自己随时醒过来,平日里都穿着军装,方便自己醒来后随时去军营视察。正是这种几乎自虐性的高强度工作,使得普鲁士改革进展尤为神速。
腓特烈对此也有怨言,他说:
“上帝创造了驴子、柱子和国王来承受世间所有重担。”
在他看来,当国王是一项苦差事,跟做驴子差不多。不过,腓特烈愿意维持着工作狂的状态,他就像一个车轮,只要停止运转,就会立刻倒下。
腓特烈由于自身阅历较浅,所以向普鲁士名将安哈尔特-德绍亲王请教军事原理,并且将亲王请到教练场,对士兵进行集训。
腓特烈的第二项军事改革就是扩军,他大量地增兵,将普鲁士军队从3万扩张到了8万之多,腓特烈体恤士兵,给每个征兵都配以极好的待遇,很多士兵都心甘情愿地为国王效命。
腓特烈的第三项改革就是军事技术方面的了,普鲁士士兵人数增加了,然而素质如何增加呢?腓特烈为普鲁士士兵配备了古罗马时代的节奏行军法,将士兵训练成为动作迅速的职业军人。结果,同等数量的军阵,普鲁士的步兵可以以比敌人快一倍的速度精准地移进预定的战场。
安哈尔特亲王也为普鲁士的军事技术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士兵们用来装填火药的木棒改成了铁棒,用铁棒子去杵弹药,可以杵得更实在些,也不担心折断。因此,普鲁士炮兵的装填弹药的速度比其他国家的炮兵要快上一倍。
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后,西班牙发明了燧发熗,当时的欧洲普遍进入热兵器时代
除了增强装填弹药的速度,腓特烈还训练士兵们射击的速度,经过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普鲁士的射击速度比起奥地利,要快上一倍。
骑兵是重要的兵种,腓特烈也格外重视骑兵,他一方面保留骑兵的机动性,一方面又给骑兵配备了火熗,注重训练骑兵在战马上的射击能力,普鲁士骑兵仍然马刀锋为基本战术,不强求火熗射击。
普鲁士骑兵以重骑兵和中型骑兵为主,但是战斗力一般,还大量招募了乌克兰、塞尔维亚等雇佣兵
军事思想领域,腓特烈也很有建树,他著有《军事教令》一文,阐述了其军事思想,他的军事理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结合该军事思想,腓特烈发明了一种斜形队形,这种一种平行四边形的方阵,相比较过去正方形的方阵,可以更加有效地攻击敌人薄弱的地方,而保护自己的主力部队,而那句名言和拿破仑的名言“战争无非就是集中自己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交相辉映,腓特烈的军事思想对于拿破仑和后世德国军队的建设都有巨大影响。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事只是表象,经济还是深层,倘若经济不好,一支军队也不会有很好的战斗力。腓特烈也注意普鲁士的经济发展,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法令,普鲁士的经济发展得很是繁荣。
普鲁士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黑色裂变!它的步兵移动速度、步兵射击速度等等,都比奥地利要快上一倍左右。当法国和奥地利还没有察觉的时候,普鲁士已经今非昔比了。
既然扩充了军备,那么就要开始扩张,腓特烈要为普鲁士争取发展空间,瞄准了南部的煤矿产地——西里西亚,这片土地名义还属于奥地利管辖,虎口夺食,不得不说很胆大。
一切准备就绪后,腓特烈和安哈尔特率领自己的这支雄师开进了西里西亚,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
1724年,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公主特蕾莎7岁的那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还是没有一个儿子,根据神圣罗马帝国法令,女儿是无法继承皇位的,所以查理六世颁布了《国本诏书》,在这份诏书中特别强调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不可分割,如果自己仍然没有儿子,那么女儿可以继承皇位。
这位皇帝望眼欲穿地等着儿子的来临,却最终失望了,他接下来连生了两个女儿,再接下来,一个也生不出了。这样,长女玛丽娅·特蕾莎注定要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者,这也注定了她艰难的人生。
玛丽娅·特蕾莎因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公主,所以早就成为了欧洲各国王室眼中的明珠,奥地利拥有这么一位美丽的公主,皇帝也格外珍惜,普鲁士王室、俄罗斯王室都差一点与之联姻,然而,这位小公主从小就喜欢上了,自己的表格,英俊的洛林公爵弗兰茨,这位英俊的王子自从15岁来到维也纳的宫廷中生活后,就成为特蕾莎和姐妹们闺房中永远的话题。
终于,特蕾莎如愿以偿地嫁给了洛林公爵,她也是欧洲为数不多地嫁给爱情,而不是政治的公主,可以说是幸福至极。
1740年,特蕾莎的父亲去世,年仅23岁的玛丽亚·特蕾莎登基,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全部领地,成为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女王以及奥地利的大公。在匈牙利女王的登基庆典上,当女王宣誓之后,满朝文武都被女王的美貌、勇气和决心深深打动了,齐声高呼:“女王万岁!”
登基不久,特蕾莎就遇到了生死冤家,与她同年登基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看来,有的人缘分是注定的,只不过不是身为一生的恋人,而是一辈子的仇人。
腓特烈的父亲一直想统治西里西亚公国,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况且这个公国并不属于奥地利的领地,普鲁士想把它据为己有,但这片土地还是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普鲁士要想得到还必须向帝国打申请,腓特烈的父亲没有完成的遗愿。当然要腓特烈来完成。
特蕾莎一登基为奥地利大公,还没来得及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帝,就遇到了这件棘手的事情,对于腓特烈这个人,她是有所耳闻的。对于普鲁士,她更是熟悉不过。对于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要求,她的回复很简单,只有两个字:不行!
碰了闭门羹之后,腓特烈对于特蕾莎有了一点厌恶,他立即去向神圣罗马帝国说明理由,说自从西里西亚大公绝嗣之后,那片土地已经成为了无主地,大量的矿山荒芜,请求帝国把它赐给普鲁士。
如果是遇到其他心情好的皇帝,一高兴,说不定就把西里西亚给普鲁士了,别忘了,当初霍亨索伦家族要去勃兰登堡的时候,皇帝很开心,准许他们去了。当初普鲁士想荣升为王国的时候,皇帝也很开心,也给他们王冠了。
如今,新王登基,天下大赦,一个小小的西里西亚,就给了我们普鲁士吧。
特蕾莎见腓特烈还不死心,回答更干脆,还是两个字:不行!
腓特烈彻底被激怒了,他心想:你奥地利这么不给我面子?我也要让你难堪!
什么事情能让奥地利难堪呢?
思前想后,有了。现在的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的继承人-特蕾莎,居然是个女人!
腓特烈决定抓住特蕾莎的性别做文章。
当时的特蕾莎还只是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女王,还没有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由于哈布斯堡家族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已经500年了,所以特蕾莎加冕为皇帝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腓特烈就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全德意志邦国,乃至全欧洲发出质疑,质疑特蕾莎不配当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本来哈布斯堡家族的人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特蕾莎已经嫁给了洛林公爵,一些德意志邦国不愿意看到一个女人成为全德意志最大的诸侯,更不愿意看到他的老公,一个小白脸成为皇帝的老公。不久,萨克森大公国向奥地利抗议,巴伐利亚大公国也表示不支持特蕾莎加冕,那不勒斯王国不愿意看到一个女人当皇帝,普鲁士身为幕后总导演,自然坚决反对。
外国势力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继承发生了龃龉也非常高兴,法国和西班牙也加入了反对特蕾莎当皇帝的队伍中,当时全欧洲支持特蕾莎当皇帝的只有英国和俄国两家,这两国都出过著名的女王,其他各国均反对特蕾莎当皇帝。
就连教皇那边也不准备给特蕾莎加冕,他们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女人当皇帝。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致命的话,那么,奥地利民众的反对捅了特蕾莎心口最后一刀。奥地利是天主教国家,民众思想比较保守,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女人做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看到自己最亲爱的臣民都反对自己了,特蕾莎痛哭不已,她想不到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反对自己,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是女人?
特蕾莎最终妥协了,她太累了,她真的只是一个女人,只能依靠在男人的肩膀上。拿什么去与天斗,与地斗,与全欧洲斗?她让出来皇位,让自己的丈夫弗兰茨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弗兰茨最终加冕成功,开创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由于弗兰茨性情恬淡,所以大政方针还是由特蕾莎来掌控,他只是一个台前皇帝,特蕾莎才是垂帘听政的女皇。
但是特蕾莎毕竟没有当上皇帝,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普鲁士腓特烈的阻拦,她的心中恨透了腓特烈。
而腓特烈终其一生,最痛恨的自然就是奥地利了。心想:如果没有奥地利的阻拦,普鲁士可以少掉多少障碍!
“我就是不喜欢奥地利”,这是腓特烈一辈子的心里话。1785年7月23日,病重的腓特烈在床榻前颤颤巍巍地加入由14个国家组成的联合抵制奥地利势力扩张的君主联盟。第二年,腓特烈就去世了,可以说,特蕾莎和奥地利是腓特烈一辈子的敌人。
弥留之际,能把腓特烈唤醒的估计就是奥地利的消息了,腓特烈一定说:快扶我起来,我还要去反对奥地利!
他们,真的要注定成为一辈子的敌人了。
七、一触即发的战争 1760年8月14日,波兰,里格尼兹,这儿曾经是蒙古军队西征所达到的最西边,在这儿蒙古军队大败波兰和波西米亚联军,最终因为大汗去世而撤兵。
腓特烈没工夫去回想历史,此时他正在帐篷中垂头丧气,情势不容乐观,他的军队已经快要丧失一半了,或许有一天,他也会成为俘虏,他想尽一切办法想挽留颓势,却无法力挽狂澜。
腓特烈经常与士兵们打成一片,士兵们都很喜爱他,他也从士兵那儿了解到很多军事情况,此刻他的身边已经没有了士兵,他们看到自己的国王闷闷不乐,都自觉地走开去了。
最终,腓特烈还是坚定地去了指挥所,面对全体军官发表演说,给他们打气,后世的拿破仑评价腓特烈说:“越是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他越是显得镇定。”
其实腓特烈的内心并不平静,他是人,不是神,他也会沮丧、苦恼、失望、迷惘。然而他更是普鲁士国王,江山扛在他的肩头,如果他临阵脱逃的话,全普鲁士人民都要遭殃。
腓特烈此刻才回忆起自己的父亲,虽然他从小接受了父亲虐待式的教育,但父亲教会他的忍耐与坚持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腓特烈抬头看着满天星,父亲会不会在天堂看着他。
腓特烈发表完演说之后,意外得知奥地利决定绕到自己军队的后方偷袭自己的后勤,于是他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亲自率领普鲁士军队绕到奥地利军队的后方,当时的战争由于火熗的射程很短,几乎都是贴身的肉搏战,普鲁士军队浴血冲杀,终于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取得了里格尼兹会战的胜利,但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对于战局的逆转没有丝毫作用。
其实腓特烈并不想打这场仗,但是情势所逼,他不得不走上战场。此刻的腓特烈,好累,好累,他不禁回想起此前的和平时光,对于他而言,和平是最大的奢望。那么,已经停战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何会再度交火呢?
事情要从4年前说起,那个时候的奥地利和普鲁士早已经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对于奥地利而言,普鲁士夺走了她的西里西亚,又让她在列强面前颜面扫地,她十分想报此一箭之仇,她说自己宁可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绝不能丢掉西里西亚。
而对于普鲁士而言,奥地利一直不愿意把西里西亚交给他,也一直在羞辱普鲁士,没有给普鲁士应有的尊严,他也很想教训一下奥地利。腓特烈评价特蕾莎说她“总是哭哭啼啼的,但也总想把别人给吞了。”以显示特蕾莎的无赖和贪婪。而特蕾莎对于腓特烈的评价则是狂妄与无知,两人早已经水火不容。
就在停战的数年中,奥普两国都没有闲着,他们都在练兵,准备有一天再兵戎相见。
奥地利毕竟掌握者神圣罗马帝国,而特蕾莎又在全欧洲君主面前哭诉腓特烈和普鲁士,很快,她就找到了俄罗斯作为自己的盟友,并且和法国冰释前嫌,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和奥地利签订了凡尔赛合约,双方正式结盟。
法国与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如果普鲁士和他们合纵,或许有更大的胜算,然而法国和俄罗斯最终抛弃了普鲁士,普鲁士在整个欧洲大陆变得孤立。
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腓特烈在全欧洲结交盟友,“我们需要一个盟友”,他明白,在战争中没有盟友的国家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18世纪的欧洲,没有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今天的盟友可能明天就逆转成为了敌人,这也正是前文所说的“没有敌人或者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法国抛弃普鲁士而去跟奥地利结盟后不久,原先和奥地利结盟的英国因为与法国的矛盾,而倒向腓特烈这边,腓特烈很是高兴,毕竟英国国王与自己有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英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有了英国的助阵,他感觉有了强大的依靠。
而英国民众对于腓特烈也很是喜爱,一家名叫《伦敦年鉴》的杂志称呼他为“腓特烈大帝”,并且把他归到最伟大的军事家行列,这个称号很快不胫而走。而一家陶瓷厂也把腓特烈的头像印在了茶杯之上,并且卖的很是畅销。其实英国人未必就喜欢腓特烈,只是他们很厌恶法国,腓特烈一直跟法国作对,所以他们也就爱屋及乌了。对于这些虚名,腓特烈很冷静,他认为君主不应该执着于这些虚的头衔,他说:“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大的人有一个名字足矣。”
此时的欧洲,阴云密布,英国与普鲁士结盟,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结盟,俨然形成了两大阵营,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
当时的欧洲形势,图片来自于布哈林制作的地图
1756年8月26日,因为担心奥地利攻击西里西亚,腓特烈决定先下手为强,进攻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一个小国家-萨克森,普鲁士以排山倒海的攻势一下子就把萨克森占领了。
这个消息一传出,奥地利都沸腾了!腓特烈坚称自己是自卫行动。
我们都知道,只有你被人攻击的时候立刻还击,这才叫做“自卫”,此时奥地利并没有攻击普鲁士,普鲁士却先下手为强,这个总有点说不过去。
奥地利听说萨克森被占领了,立即派出自己的军队迎战,由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全面战争,史称“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时期的欧洲,图片来自于布哈林制作的地图
在普鲁士士兵攻占萨克森的时候,一位士兵不小心撞倒了萨克森的王后,使她受了一点轻伤。这点花边消息传到特蕾莎的耳中,女人天生对于八卦新闻有着极强的敏锐性,特蕾莎立马就开心地跳了起来!因为她知道,腓特烈占领萨克森,全欧洲人都不会有太大的感觉,然而腓特烈伤害萨克森王后,这就是一个大罪状了。
为什么呢?
因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是萨克森王后的亲戚,路易十五娶了萨克森王后的女儿做妃子,也就是说,萨克森王后是路易十五的丈母娘!
腓特烈伤害萨克森王后的消息经过特蕾莎等一批八卦女的宣传,迅速在欧洲宫廷发酵,路易十五不久就得知自己的丈母娘居然被普鲁士羞辱了,这让他对腓特烈深恶痛绝,于是法国国王一纸命令,要求法国军队开赴前线,与普鲁士军队作战。
由此可见,千万不要惹女人,她们的嘴是非常厉害的,特蕾莎的几句话立马就激怒了法国国王,让法国参战。
正当普鲁士攻克萨克森后没多久,它就遇到了奥地利和法国的前后夹攻。
从这个时候开始,腓特烈开始了极其紧张的岁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几乎停止了睡眠,他真的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
那么普鲁士唯一的盟友英国呢?英国虽然厌恶法国,但是它不想真的出兵帮助普鲁士,而是想作壁上观,坐享其成,所以它只是名义上支持了一下腓特烈,并没有派兵支援他!后来觉得可以
采取无损失的方法支援,便派遣了一支海军,去殖民地与法国军队作战,这项行动倒是为后来战局的逆转发挥了作用。
看到英国如此的不讲义气,腓特烈几乎气晕了!盟友不是这么当的!然而,英普联盟已经建立,他也无法更改,没有英国的援助,他只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全欧洲,看到整个欧洲先联合起来对付普鲁士,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真的要与天斗吗?
此时的普鲁士在东西南北几乎各个方向都遭到了进攻,腓特烈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对抗百万大军了,在一系列艰苦的追击战之后,腓特烈精疲力竭,他准备突围出去,回到大本营柏林进行休整。1757年11月,腓特烈率领2万普军和几十门火炮,来到靠近莱比锡的一个名叫“罗斯巴赫”的小村庄,此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
法国数万军队和奥地利数万军队正火速赶来,共54,000人,配备有156门火炮,要彻底剿灭普鲁士!
八、全力出击!西里西亚! 彻底撕破脸皮之后,腓特烈在普鲁士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随后大军开赴西里西亚,准备攻占西里西亚,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
面对着普鲁士凌厉的攻势,奥地利大公特蕾莎猝不及防,被打得节节败退,没多久就把西里西亚割让给了普鲁士,仅仅1年的时间,普鲁士就占领了西里西亚全境。
事实上,当时特蕾莎面临的问题很多,不仅有巴伐利亚对于她丈夫皇位的质疑,还有萨克森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忠诚。为了安抚萨克森,平息巴伐利亚叛乱,特蕾莎不得不暂时对普鲁士妥协,准备平息战乱后再收拾普鲁士。
腓特烈率领军队从西里西亚进军,当他来到摩拉维亚,也就是今天的斯洛伐克的时候,看到这块土地十分贫瘠,不足以养活军队。于是,腓特烈只好又退回了波西米亚,看到普鲁士想退回波西米亚,奥地利军队立马赶上前去截断普鲁士,双方在查图西茨展开大战,由于普鲁士军队中炮兵人数多于奥地利,最终普鲁士击败奥地利3万大军,这是腓特烈第一次独立指挥的大战役。
不久,奥地利就与普鲁士签订了《巴黎协定》,正式停火。普鲁士退出波西米亚,但是暂时取得了西里西亚。
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之后,腓特烈说:“训练有素的军队,充实的国库和士气高昂的士兵,这些都是战争的取胜的决定因素。”同样的,这些也都是腓特烈军事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正是检验腓特烈军事改革成果的一次考试。
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是结束了,然而因为特蕾莎的女性身份引发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还在继续着。
在那个时代的欧洲,还是歧视女性的时代,除了英国有女王之外,保守的欧洲大陆,尤其是东欧内陆的奥地利,要想有一位女皇帝难上之难。
可是,特蕾莎就是不信邪,虽然只做了奥地利大公,等到奥地利击败巴伐利亚,笼络了萨克森之后,奥地利大公特蕾莎决定收复西里西亚,她多次对英国外交官表示要跟普鲁士大干一场,没多久,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就爆发了。
特蕾莎命令军队进攻普鲁士王国的大本营——勃兰登堡。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围魏救赵”战略,也是腓特烈自己说的“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看来,腓特烈被自己的战略给坑了,阴沟里翻了船。
不过,腓特烈的军事才能岂是特蕾莎可以比的,别忘了,当腓特烈学习军事理论的时候,特蕾莎还在织布绣花。当腓特烈在与父亲谈论军事的时候,特蕾莎还在闺房中谈论美男子弗兰茨。女人毕竟和男人不一样,军事是男人的天赋,这一点,不可否认。
看到大本营勃兰登堡被攻击,腓特烈并没有急着去救勃兰登堡,他而是来了一个“反围魏救赵”,心想,奥地利来攻我大本营,我也可以再去攻奥地利的大本营啊,于是腓特烈直接率领军队进入了波西米亚,特蕾莎的封地。
这一次特蕾莎惊慌失措,下令奥地利军队立刻回援波西米亚,至此,勃兰登堡的威胁自然就解除了。
奥地利看到普鲁士横扫千军,也非常地担心,在他们的一再请求下,英国军队开始介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几次交锋之后,英国军队和普鲁士军队不分上下,甚至在丰特诺伊战役中,英国军队还被普鲁士击败。同年6月,在霍亨弗里德堡战役中,腓特烈对于战争的战略规划事必躬亲,亲自指挥普鲁士军队成功将奥地利和萨克森军队分割开来,随后各个击破,取得重大胜利,这是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的转折点。
这个时候,英国“帅亲王”查理·斯图尔特发动叛乱,要求继承英国王位,英国忙于平叛,这对于普鲁士而言是一个好消息。由于普鲁士刚刚在霍亨弗里德堡战役中取得大胜,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威望,英国便和普鲁士签订和平协议,英国承认普鲁士对于西里西亚的所有权,同时,普鲁士也支持英国平叛,英国随后退出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之所以被誉为最早的世界大战,在于英法在北美洲的大战,这次大战,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调,英国拥有了美国和加拿大,尽管美国不久后就建国了
对于英国的中途退出,奥地利很是愤慨,特蕾莎仍然决定收回西里西亚,面对特蕾莎的不依不饶,腓特烈十分愤怒,在克塞耳斯多夫战役中,普鲁士军队几乎是自杀性地冲向萨克森军队中,与萨克森军队展开肉搏战,最终攻克萨克森大公国首都德累斯顿,萨克森宣布投降,奥地利最后一个盟友失去,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1745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签订《德累斯顿和约》,正式结束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然而特蕾莎还是心中不服气,此后居然撕毁协定又发动了几场战争,撕毁协定这样的事情太失国际风度了,所以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帮助奥地利,这样,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才正式结束。
经过了8年的战争,奥地利最终还是失去了西里西亚,奥地利既丧失领土,又丧失了名声,特蕾莎对于腓特烈的仇恨简直就是超越古今,他们不同以吵架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当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还是会再度开战的。
而玛利娅·特蕾莎不得不认命,自己的丈夫,洛林公爵弗朗茨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她只是皇帝的妻子,奥地利大公,虽然自己名义上是皇帝。自己的丈夫是花花公子,总是沾染惹草,可是她也不得不默默忍受,让他成为名誉的皇帝,而且自己的王朝也从“哈布斯堡王朝”改名为“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因为丈夫是洛林公爵。仅仅因为自己是女人,这是时代的局限。
而普鲁士经过这8年的战争,最终得到了西里西亚,同时也从实战中锻炼了军队,军事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战争期间,腓特烈4点钟就起床了,直接穿着身上的整套军队制服就投入到战争中去,该习惯伴随了他一生,一直到晚年,他都没有脱衣服的习惯,喜欢穿着制服,和衣而睡。
奥地利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在全欧洲寻找自己的盟友。
普鲁士也开始总结一系列战争经验,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也在外交上花了不少心思。
九、要么战斗,要么去死 罗斯巴赫会战时的普鲁士已经万分危急,如果说失去西里西亚会让普鲁士万劫不复的话,那么如果这场战役失败,普鲁士军队就会全军覆没,腓特烈就会变成俘虏,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普鲁士这个国家,连国家都没有了,普鲁士还拿什么去强国富民,还有什么脸面立于世界舞台?到时候一切都化为乌有。
所以说,历史蕴藏着很多偶然,这场战役如果失败,普鲁士从地图上消失,这就是一次偶然事件。
但是历史上更蕴藏着必然,这些必然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君主去力挽狂澜,在狂风大浪中如履平地,化险为夷!
来看看此时的状况吧,元帅与公爵都在外征战,根本来不及回援腓特烈,此时他只有2万多人,相当于法奥联军的一半,人数上的劣势使他陷入逆境中。
更糟糕的是,腓特烈和他的普鲁士军队已经被包围了,等着被歼灭!
千钧一发之际,腓特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灭亡,要么投降!
身为男人,只能站着死,绝不能跪着生。所以罗斯巴赫会战必须要取胜,而且是大胜,以弱胜强,这样才能迎来战争的转折。
大家都会明白为何这场战役被西点军校列为最经典的战役之一,成为必学的教学案例了。
回到战场上来吧,如今腓特烈面临的情形就是自己被包围了,他需要突围。这种突围战如何去打呢?
所有的兵法都说过突围战的破解之道,那就是找到突破口,直接刺破,便能土崩瓦解,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木桶有一个“短板效应”,只要有一块板比其他的木板要短小,水就会流出,这个木桶就失去了作用。再说得形象一点,水缸被砸开一个缺口,水流干了,也就失去了作用,这是“司马光砸缸”的典故。
罗斯巴赫会战图
这揭示了突围战的一个最重要原理:先捡弱的打!打掉了短板,木桶就盛不住水了。这是突围战最基本的原理。
一战定乾坤!
腓特烈勘察敌情后发现,法奥联军居然在向自己侧面缓慢移动,想偷偷地从侧面开始进攻。联军中的奥地利部队一开始移动,包围圈就出现了一个缺口,腓特烈当机立断,从这个缺口出去!立刻命令军队调动,只用了几十分钟,军队全部调转了阵营,移动到了奥地利的侧面!
奥地利本来想从侧面包抄普鲁士,没想到普鲁士却反而从侧面包抄了奥地利,普鲁士以惊人的速度像机器人一样的完成了部队旋转运动,从向西变成了向南,令法奥联军叹为观止,这体现了普鲁士极高的战斗纪律和士兵极高的服从性。
法国军队看到普鲁士军队开始移动了,决定先发制人,也以为腓特烈胆怯,开始逃跑了,想立即将其歼灭,于是命令部队攻击普军,由此法奥联合包围圈终于出现了一块短板!
前面说了,突围战的基本方法是打短板,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是身为包围的人,如何让被包围的敌人突不去呢?如何掐死被包围的军队呢?原理和前面的木桶效应一样,只不过反过来,所有的板都要加固加高,尤其是可能出现短板的地方,短板一旦出现,立刻增兵,将其加高,这样敌人就突不出去了。中国历史上歼灭战很多,白起、韩信都是善于打歼灭战的高手,白起长平之战围了赵国军队数月,居然一条缝隙都没有!赵军无论如何也突不出去,只能被歼。
法国军队看到自己出现短板了,大惊失色,立马派兵加固,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普鲁士的塞德利茨将军立马抓住战机,率4000骑兵猛攻法国军队,普鲁士如同一把钢刀,立刻把法国军队斩为数截!
普鲁士炮兵和火熗手紧随骑兵之后,开始发动火力攻击,在火力上,普鲁士军队是不如法奥联军的,前面说过,联军有158门火炮,可是普鲁士只有几十门。
但普鲁士的射击速度极快!相同的时间射出了更多的子弹,因此居然对敌人形成了火力压制!
危急时刻,腓特烈的弟弟,普鲁士的亨利亲王冒着熗林弹雨,亲自上前线,率领步兵射击,连王爷都不顾自己性命,普通士兵能不被感动吗?普鲁士士兵大喊一声,全都跟着亲王冲入法军阵地,法军有些支持不住了。
普鲁士的炮兵走的太快,深入到了联军内部,发动猛烈炮火攻击,这一次,联军终于溃败了,最终普鲁士以雷霆万钧之力击碎了法奥联军的围剿,普军只损失了541人(其中死165人,伤376人)。
罗斯巴赫会战以腓特烈的勇敢决断和技艺高超而饮誉后世。拿破仑对腓特烈的评价是:“愈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愈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所能说的最高赞誉之词。”
罗斯巴赫会战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极大地增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心,当年孔代亲王在德意志南征北战,给德意志人民带来了屈辱的回忆,如今普鲁士击败法国军队,德意志人民都拍手称快。
普鲁士赢得了比战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民心!奥地利勾结法国军队组成联军,德意志人民心中觉得奥地利是德意志的败类,而普鲁士以一己之力战胜了联军,德意志人民都觉得普鲁士才是英雄,这为后来无数德意志邦国背弃奥地利,投向普鲁士创造了先决条件。更为德意志统一创造了民意基础。
历史的天平已经从奥地利转到了普鲁士!
罗斯巴赫会战是一场经典的突围战,已经写进了军事教科书中,成为经典案例。然而,战争还是没有结束,突围后的腓特烈还是被法奥联军追着打。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腓特烈明白这一点,于是决定主动发起进攻,腓特烈到达了洛伊滕,立刻对奥地利军队展开了包围,以3万普鲁士军队居然包围了6万奥地利军队,堪称奇迹。
这场洛伊滕会战几乎就是反过来的罗斯巴赫会战,被包围者普鲁士如今成了包围者,包围者奥地利如今反而成为了被包围者。
腓特烈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不仅可以打突围战,也可以打歼灭战。
我们都知道部队不可以驻扎在水边,因为没有退路,南宋李成就把部队安置在河边,虽然被岳飞全歼。然而韩信却把部队安置在了河边,背水一战,灭掉了赵歇。
我们也知道,部队不可以驻扎在高地上,若敌人把它包围,便断了自己的退路,三国马谡就把营地设在高地上。
然而,设立在高地上可以居高临下,一鼓作气冲垮敌军,这一次腓特烈就是如此。他与马谡的不同是马谡是一座孤山,没有水源的供给,而腓特烈这座山可以隐蔽机动部队,更有水源可以攻击。
腓特烈也并不是想学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他把部队驻扎在河边的洛伊滕村,然而,就在这条河的拐角处,却有一座孤山,就算他们被包围,还可以躲到山上去,并非没有退路。
所以,兵法最重要的就是活学活用,以当时的地形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如岳飞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果死读兵法,那就是纸上谈兵,兵书上说不可背水驻扎,不可在孤山上驻扎,这些只是一般情况,然而也有特殊的情况,必须活学活用。
如今腓特烈已经将奥地利军队包围,而他自己进可攻,退亦可守,有水又有山,可见这场战役自己虽然也是以少胜多,然而比起上一场,必然是大胜。
腓特烈率领部队从东南进入战场,击溃奥地利前哨部队,随后腓特烈命令主力进攻奥地利左翼,另一支部队则在前面掩护。
没想到奥地利错误地以为掩护的部队是主力进攻部队,于是把所有的奥军都压了上去,这样左翼就空虚了,腓特烈正好对奥地利军队左翼发动攻击。这一系列的包围中,腓特烈也注意不能留下短板,不然奥地利就能突围出去了,毕竟前一场战争,自己就是这么突围出去的。
由于奥地利军队有6万之多,普鲁士则只有3万军队,所以一时间还是不能蛇吞象的,战局陷于胶着中。
又是奥地利出现了短板,这一次奥地利发现普鲁士军队主力在左翼了,便发动骑兵主力进攻普鲁士左翼,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位置,正好夹在洛伊滕村和普鲁士骑兵队中间!而且正好在孤山隐蔽队伍的旁边,这样一来,所有的普鲁士军队全部冲了出去,正好把这部分奥地利骑兵团团围住,顿时奥地利骑兵进攻队形大乱,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宜将剩勇追穷寇!腓特烈看到奥地利已经左翼溃败了,立马发动坚决的攻击,这一次,奥地利大军全线崩溃了。普鲁士则士气高涨,追歼数十里,歼灭奥地利军队4万人!要知道,这场战役中的普鲁士军队只有3万人啊,蛇终于吞下了象。
这是腓特烈军事生涯的最巅峰,这两场战役,奠定了腓特烈作为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而腓特烈军事神话的取得不是从天而降的,是他的父亲日复一日对他的军事教育和他从小接触到的军事理论,他此刻才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没有这些军事基础,普鲁士早就战败灭亡了。
虽然普鲁士接连打了两次大胜仗,却仍然无法改变普鲁士大战略上的孤立形势。与此同时,法国和奥地利继续对普鲁士进攻,而俄罗斯也彻底地加入了进来,普鲁士面对四面八方的围剿。
俄罗斯加入战争还是颇为戏剧的,奥地利大公特蕾莎和俄罗斯女王伊丽莎白都是好友,她们都恐惧于普鲁士这位邻居的强大,那个时候东欧大部分国家在土耳其统治下,少数分国家在奥地利和俄罗斯的统治下,这两位女人最终联合绞杀腓特烈,据说是因为腓特烈反对特蕾莎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被质疑为歧视女性,而俄国当时正好是女皇在位,所以对于腓特烈格外地厌恶。
普鲁士纵然再强大,也没有办法抵挡得住全欧洲的进攻,腓特烈终于有点支撑不住了,此后第三帝国的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也曾经以七年战争的腓特烈作为偶像和精神支柱,觉得奇迹会降临,那么奇迹降临了吗?战争何时才是尽头?
俄罗斯的加入使得战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此说来,普鲁士并不担心奥地利和法国对于它西线的进攻,它担心的是东西线同时遭到进攻,后来一战和二战也说明了这一点。
腓特烈遭遇了人生中最苦难的几年,他几乎每天都在压抑着,其实心中一直渴望嘶吼,发泄出苦闷。然而他不能,他还要指挥他的部队,他还要照顾他的子民。所以他只能选择战斗。
像个男人一样去战斗!这是他父亲教育他的,如今腓特烈铭记在心。
腓特烈之后又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普鲁士和俄罗斯展开了极其惨烈的拉锯战,普鲁士今天战胜俄罗斯,明天就被俄罗斯击败。普鲁士今天得到一座城池,明天就被俄罗斯夺过去,有的城池
甚至在普俄之间转手数十次!
就在这惨烈的拉锯战中,普鲁士百姓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数十万百姓丧生,普鲁士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然而普鲁士人民还是支持他们的国王,毕竟如今是俄罗斯军队在主动进攻普鲁士。
看着自己的国家沦为一片废墟,腓特烈心如刀绞,然而他只能强打起精神,继续战斗。
坚持就是胜利!
普鲁士鏖战几年之后,取得了里格尼兹战役的胜利,这就是前文所说的腓特烈演讲的那个场景时的战役。
而普鲁士的盟友英国则在海外殖民地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夺取了法国的殖民地,把印度和加拿大全部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获益颇丰,客观上也牵制了部分法国军队。
就在这个时候,晴天霹雳传来,柏林被俄军攻占!那可是普鲁士的大本营啊!七年鏖战就是为了守护柏林,如今柏林失手了,腓特烈有何脸面去见普鲁士列祖列宗?
腓特烈太累了,他真的觉得活着是一种痛苦,还不如死去算了,死亡或许还是一种解脱。然而他一想到自己的子民,就知道,他还不能死去。
就在这个时候,命运出现了戏剧的转折,厌恶腓特烈的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去世,他的侄子彼得三世上台,彼得对于腓特烈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最喜爱的军事家就是腓特烈,自然不会跟偶像打仗,于是,俄罗斯沙皇彼得命令俄罗斯军队掉转熗口,转而对付奥地利!攻占柏林的俄国将军就这样全部投到了普鲁士的阵营,甚至彼得还想亲自去腓特烈的麾下效力,腓特烈心想还是算了吧,没答应他。
彼得三世,一个颇为奇特的皇帝,身为俄罗斯帝国皇帝,出生于德意志的荷尔斯泰因公国,几乎不会说俄语,是一个日耳曼人,因此对于腓特烈大帝本能地亲昵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俄罗斯与普鲁士突然化敌为友,令奥地利惊诧不已。法国又被英国引到加拿大去了,现在只是普奥的对决了,普鲁士再打不过奥地利,也不用在德意志混了。于是,腓特烈立马开始大反攻,又进行了几场战役,最终奥地利明白,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己是不能击败普鲁士的,可怜的女人特蕾莎哭成了泪人,也只好承认失败,普鲁士最终取得了西里西亚,还因为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国际威名,成为欧洲列强之一,也是全文欧洲战国七雄史中最后一个上位的列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豪赌的希特勒在最痛苦的时候,躲在地下室看腓特烈二世的传记,希望也化险为夷。听到罗斯福去世的消息,还以为奇迹再度降临了,但是希特勒没有这样的好运气,美国继续打击下,第三帝国毁灭了。
普鲁士付出了惨烈的教训,然而却得到了如此大的好处,不仅领土没有丧失,国际威名还提高了,奥地利则既丧失了西里西亚,又因为勾结法国引起德意志人民反感,失去民心。腓特烈和普鲁士得到了如此大的收益,让特蕾莎很不满,到处哭诉,对此腓特烈以“哭哭啼啼”评价特蕾莎,与特蕾莎相比,腓特烈自然是胜利者。
这就是一场鏖战七年的战争,最终普鲁士靠着一股韧劲坚持到了最后,几次面临亡国边缘,然而最终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普鲁士也由此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战后腓特烈开始厌恶战争了,毕竟这种东西让他几乎丧命,他开始致力于经济建设,兴建水坝,鼓励普鲁士工业发展,普鲁士的纺织、采矿、搪瓷都在国际上打响了名声,战后他继续统治普鲁士达23年之久,并且多次和俄国、奥地利共同瓜分了波兰,把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终于连成了一片。腓特烈的目的是要让普鲁士强大起来,战争是为了这个目的,经济建设还是为了这个目的。
然而,当奥地利想吞并巴伐利亚的时候,普鲁士还是联合了萨克森等表示反对,腓特烈亲自领兵出征,奥地利军队听说腓特烈来了,以为这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没想到他居然还在世,吓得都不敢跟他打,双方相互对峙,甚至士兵们都在种庄稼收土豆,腓特烈的威名成功地吓住了奥地利,最终特蕾莎下定撤兵,双方再度议和。
这场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草草收场,成为闹剧,相比较法国路易十四被全欧洲围剿,法国被打得割地赔款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堪称规模最小,也是最为和平的了。
1780年,特蕾莎去世了,这位与腓特烈纠结一生的人,终于去世了,这对于腓特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特蕾莎几乎就是腓特烈的“妻子”,与之相伴了一生,也争斗了一生,腓特烈派人吊唁,他说特蕾莎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自己非常尊重她,她是一位在智慧和雄心上可以与自己匹敌的领袖,虽然是女人,取得的成就却与男人无异。六年之后,腓特烈终于病倒了,虽然他总是坚持每天五点钟就起床并且工作一整天,这是他战争时期的习惯,然而晚年的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从事如此高负荷的工作了,他真的病倒了,这位普鲁士巨人终于敌不过岁月的痕迹。
腓特烈的老朋友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伏尔泰,这位和腓特烈终身保持友谊的大哲学家,也去世了,虽然伏尔泰到死都在讽刺他,然而他们还是一生的好友,那种讽刺更像是朋友间一种玩笑。
故人陆续凋零,腓特烈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生太累了,无论是年少受到的严厉教育还是年轻时的军事战争,他都备受折磨,从来没有睡过一天好觉。
他从来没有想现在一样快乐,他终于可是安心地睡下了,不必在中途突然惊醒起来打仗,更无需为自己的子民担惊受怕了。
他似乎又想到了特蕾莎,自己小时候遇到她时,她还是一个穿着公主裙的可爱女孩,如今早就成为老人,去世了,她的儿子约瑟夫似乎也是听到了人们说的母亲和腓特烈的闲话,极其痛恨腓特烈。而腓特烈也不喜欢约瑟夫,临死前一年还是加入了由14个国家发起的,联合抵制奥地利势力扩张的“君主联盟”。
真的解脱了,他可以安心睡去了,1786年,腓特烈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
腓特烈一生无论是战争还是经济建设都功勋卓著,把一个落后的普鲁士建成军事、工业强国,在整个欧洲有具足轻重的影响力,他70岁时检阅普鲁士军队的时候,全世界都派人前来一睹战神风采,称他是“世界的王”。腓特烈的崇拜者很多,比如说著名的拿破仑,他攻克柏林之后,说:“如果腓特烈还活着的话,我们永远无法站在这儿。”意思是法国永远无法踏足普鲁士的土地。
有人说,普鲁士当时打的几乎亡国了,也没有成为欧洲霸主,腓特烈二世为何有这么高的地位,甚至被称为“腓特烈大帝”呢?
原来,七年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事实上第一次的世界大战,就是因为普鲁士与英国结盟,普鲁士与法国、奥地利等欧陆强国血战的时候,英国也和法国这两个殖民大国在北美殖民地大战,甚至英国能够拥有北美殖民地,拥有今天的加拿大,都亏了七年战争,正是七年战争海外的胜利让英国最终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七年战争前后英国扩大的版图,正是七年战争海外的胜利让英国最终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而同时,因为七年战争,法国被英国击败,法国怀恨在心,在10年后支持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人派兵派钱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以至于有人说,“没有法兰西就没有美利坚。”七年战争老兵、前普鲁士军官冯-施托伊本以志愿者身份来到英国殖民地,帮助美军训练,对独立战争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19世纪,美国军事作家道奇(TheodoreAyraultDodge)将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古斯塔夫、腓特烈、拿破仑并作一传,称其为古今六大名将,后来,英国军事作家利德尔-哈特(LiddleHart)将古斯塔夫和腓特烈去掉,仅留其余四人,就是中文网络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西方四大名将”的来源。但不得不说,美国人对于腓特烈大帝是非常崇拜的,正因为有了普鲁士的七年战争,才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然而,腓特烈大帝之后,几位继任者都很无能,不仅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毫无建树,离开了老舵手的掌舵,普鲁士几乎要翻船了,最终还被拿破仑占领,那是一个属于拿破仑的时代,而不是普鲁士的时代,普鲁士已经离开七年战争的荣光太久了。
普鲁士后来先后支持奥地利和英国在莱比锡战役、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覆灭后,普鲁士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从军事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展开。
普鲁士还能重现昔日的荣光吗?
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发明居然拯救了普鲁士,使得它再度复活,并且以雷霆万钧之势展开了统一德意志的宏图伟业!
大家即使不是学习化学的,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玻璃”这种物质吧,玻璃晶莹剔透,和钢铁、水泥一同构建了现代化炫目的都市。然而,早期的玻璃并不是透明的,因为它不纯净,有很多气泡和斑痕。
当时的世界上只有法国钟表匠吉南一个人制造的玻璃是纯净的,他建造了玻璃厂,垄断了玻璃的生产,不过这项技术是他们一家子乃至于全法国的传家宝,是绝对不能外泄的,所以吉南直到临终时才把其中的秘密传给了他的儿子,后来一些化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却也守口如瓶。
这样到了19世纪,全世界能够生产高密度光学玻璃的只有几家工厂,他们垄断了光学玻璃制造业,使这种玻璃的价格贵得惊人!
战争需要使用大量的玻璃,这可急坏了俄罗斯人,他们决定不惜血本,也要弄清楚制造光学玻璃的秘密!他们找到了英国的老板,最终花了数百万才得到这个决定机密,从此之俄国人也能制造透明无瑕的玻璃了。
这个秘密是什么呢?说出来吓你一大跳!恐怕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自己也会哑然失笑吧,原来,这个所谓的价值连城的“秘密”主要就是两个字,而且是所有化学操作必备的两个字:
搅拌!
也就是说制作玻璃之后,必须要用一根棍子不停地搅拌玻璃液,通过不停的搅拌,就可以去除掉气泡了!我们做任何化学实验,都要搅拌一两下,这个秘密也太搞笑了吧。当然这里的搅拌并不是我们做化学实验时候的一两次,而是上万次,甚至十万次之多!通过不停地搅拌,去除掉气泡。
就是这个一个秘密,居然还保守了几百年!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然而这个一个简单的方法,当重复10万次以上,也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之所以讲述这个故事,是因为下面一个故事与它异曲同工,那就是滑膛熗的改进。
世界上最早的火熗据说是中国宋朝的“突火熗”,不过很多人觉得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火熗,只是鸟铳。现代化的火熗还是欧洲发明的,最早发明的熗支就是滑膛熗,滑膛熗曾在中世纪后风行一时,但由于当时科技条件有限,射程比较有限,只有100米左右。
16世纪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熗,这种熗支只要扣动扳机,将燧石打在火门边上,点火,随即发射。这种熗参考了古人“燧木取火”的方法,用来发射弹药。不过这种熗也有弱点,那就是有的时候会失灵,熗会打不响,毕竟石头用久了,也会磨掉的。
奥地利人凯尔奈在18世纪改进了滑膛熗,使得它变成了线膛熗,因为滑膛熗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子弹发射出去之后,往往射不准,这样凯尔奈在熗管里面塞进去膛线,子弹贴着膛线飞行就有了准确的方向,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了,他是从陀螺中找到原理的,有线做引导,子弹便会沿着轨道飞行,不会打歪了。
由于膛线的英文读作“来复”,所以这种熗又叫做“来复熗”,也就是现代标准熗支的祖宗。
不过线膛熗很快就被欧洲各国淘汰掉了!不仅是奥地利,连法国几乎都不用滑膛熗,而是又改用了燧发熗。
线膛熗既然这么好,为何会弃之不用呢?原来线膛熗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而且比起滑膛熗还要致命,会危及到熗手的性命,那就是会走火!
当时的线膛熗是从前面装子弹的,装子弹的时候熗口瞄准的是自己!这样一个不小心,自己就把自己给爆头了。因为线膛熗有如此大的危险性,所以各国都淘汰了线膛熗,重新起用了滑膛熗。
到了19世纪,法国人包力开始改进线膛熗,他就不相信线膛熗会从此被历史淘汰,他突发奇想:
为何不把子弹从后面装入呢?这样就不会打到自己了。
没想到他的想法一提出来,就被大家耻笑。原来这个问题所有军人都想到了,只不过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因为子弹一旦从熗身后面装入,熗身就要被打开了,就好比宇宙飞船打开了舱门,密封环境将不存在,也就闭塞燃烧,所以子弹是发不出去的,包力试验了很多次,还是失败了。
1835年,普鲁士军方注意到了这一信息,开始招募大量军事人才改进线膛熗,一个叫做德莱塞的人开始试验将前装熗改为后装熗,然而还是一次次地失败了。
有的时候人们会陷于一种思维定势中,比如说微软公司最早提出了ipad平板电脑的构想,可是一直没有制造成功平板电脑,后来苹果公司却做成功了,为什么呢?因为微软每次试验都带着一个键盘!有了这个键盘,平板电脑永远都是笔记本。而苹果却取消了键盘!将键盘变成了虚拟的,所以制造成功了。
电脑一定要有键盘吗?未必吧,然而微软却死脑筋,认为平板电脑一定要有实体键盘,所以未能研制成功ipad。
同样,当时的军事家研制后装熗的时候,一直有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子弹装进熗身,就要在熗身中点火发射,而熗身每次都要打开装火药,所以无法形成闭塞空间点火,这就是一个永恒的矛盾。
问题是:为什么子弹一定要在熗身中点火呢?为何不能在其他地方点火?为何整条熗身都要被用做熗膛?
就像前文所说的玻璃,制造的时候为何不能搅拌一下?就像平板电脑,为何一定要有实体键盘?这些问题小儿科到幼儿园的水平,然而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势,一下子就是不能想明白!一旦想通了,才意识到自己很蠢。
德莱塞灵光一现,他创造性地在熗身的前半段设置了一个密闭空间,这个密闭空间就是“熗膛”。从后面打开熗身,这个时候熗膛还是密封的环境,装入熗支后,熗手要拉提熗支一下(打过熗的都知道这个动作),让子弹从熗身进入到密封的熗膛中,随后扣动扳机,一根铁针刺破子弹,火药遇到真空,如同火箭般喷涌发射,子弹就射出了。
其实这个密封空间跟茶瓶差不多,茶瓶不是整个瓶子都用来装水,装水的只有一个密封的“瓶胆”,这个“熗膛”就类似于“瓶胆”!
这就是后装熗的发明,聪明的德莱塞用这么一个小办法就改进了线膛熗,这个消息自然是绝对军事机密,因为当时的奥地利还装备的是燧发熗。
1866年7月3日,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用后装熗大败奥地利,奥军伤亡5万,普军伤亡不足1万,普鲁士的后装熗震惊全欧洲,随后从瑞士到俄罗斯都装配了后装熗。
直到后膛熗的豋场之后所有的前膛式步熗就从此退出战争的舞台
线膛熗的一小步,实在是普鲁士的一大步。趁着奥地利还不知道此项军事机密的时候,普鲁士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宏图大业。
1862年,吵吵闹闹的普鲁士议会迎来了新首相,听到新首相进来了,议员们置若罔闻,头都不抬一下,继续在争吵着不着边际的问题。
新首相来到讲台前,怒拍桌子,开始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演讲的最后,他说,“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这位铁血宰相的演讲一下子震惊议院,他就是俾斯麦!此时他已经50多岁了。俾斯麦出生于4月1日,白羊座的他有着如太阳般火爆的性格,为人桀骜不驯,在校期间共和同学决斗27次之多,打起架来心狠手辣,决不手软,是所有同学中当之无愧的孩子王。因为屡次触犯纪律而回到家乡继承庄园。
当时普鲁士虽然已经在装备上和工业上具备了统一德意志的能力,然而普鲁士已经丧失了统一的雄心,再也没有腓特烈大帝时期如朝阳般上升的朝气了。需要一位铁腕人物将普鲁士再次拧成一股绳,在这样的情况下,俾斯麦应运而生。1848年全欧洲都爆发了革命,普鲁士也不例外,俾斯麦立刻组织士兵勤王,得到国王的赏识。
普鲁士此次内乱几乎使得其历代君主奋斗数百年的成绩付之东流,革命除了使得普鲁士实力受损外,还极大地损害了其国际声誉和地位。在马克思的笔下,自己的国家普鲁士就是一个反动国家的典型。而在德意志人民心中,普鲁士几乎变成了一个反动国家。这样的国家代表着反动与历史的逆流,如何能统一德意志?指望着它来统一德意志?真是天大的笑话!
19世纪德意志邦国组建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利用维也纳议会来决定各国的命运。实际上,所谓邦联,只不过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又一个形式而已,奥地利继续在德意志邦国中享有特权,而德意志的分裂又严重影响了普鲁士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德国统一成为了普鲁士资产阶级的要求,更是全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要求,更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
谁能顺应历史潮流,谁就是历史的推动力量!倘若普鲁士能够统一德意志,必将名垂青史!
眼看着普鲁士即将沦落为“反动国家”,逐渐失去民心,丧失统一德意志的千秋功业的机会,俾斯麦心急如焚,担心大好形势一去不复返,倘若错过时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开统一大业?他这样的急性子几乎一刻也等不及了,他不停地上书国王,请求立刻出兵统一德意志,然而由于普鲁士实力还不济,国王也无可奈何。
俾斯麦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普鲁士不进步,便意味着退步。果然,统一德意志的权杖从普鲁士手中滑落了!历史的天平开始倾向于奥地利!
1850年代,奥地利开始压倒普鲁士,处于较优势地位。同年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意志代表会议,会议在奥地利的操纵下要求恢复联邦议会,妄图夺取德意志最高大权。普鲁士严词拒绝,然而在奥地利的威胁之下,普鲁士最终还是妥协了。这显示了此时的普鲁士还不足以与奥地利对抗。
听到这样的消息,俾斯麦真的是快要气到爆炸了!真是天大的耻辱啊!腓特烈大帝多次大败奥地利,那是何等的雄风。而如今的普鲁士却要受奥地利的欺负。俾斯麦仰天长叹:普鲁士啊,你何时才能像个男人一样地雄起,进而去完成统一大业?
普鲁士啊,就算你不能完成统一,也千万不要成为奥地利的傀儡啊。不然你何以对得起为你殚精竭虑、奋斗终身的腓特烈大帝?何以对得起数百万血染沙场的士兵们的在天之灵?
没过几年,普鲁士就开始了反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建立了关税同盟,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普鲁士也开始了新一轮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别忘了,它还有着一项前文说过的秘密武器呢。普鲁士人德莱塞从热水瓶瓶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后膛熗,普鲁士政府及时注意到了这项专利,迅速使用。最终这种秘密武器大放异彩。
此时的普鲁士,军事力量也处于上升期,这正好为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之下,俾斯麦被任命为首相。甫一上任,立马便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战争,由于害怕软弱的资产阶级,俾斯麦干脆一切行动都绕开了议会。
但俾斯麦并不是一个绝对狂妄的人,他之所以要实行铁血政策,是有底气的。
首先,普鲁士的工业产值已经十分高,经过了10多年的经济发展,普鲁士工业产值达到了全欧洲第三名,仅次于英法,强大的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行动的资本。
其次,普鲁士得到了著名的莱茵兰地区,即今天的德国的北威斯特伐利亚州。利用莱比锡民族大会战的胜利,普鲁士击败了拿破仑,乘胜进军后越过了莱茵河,战后处理拿破仑的遗产的时候,奥地利取走了很多帝国利益,为了补偿普鲁士,把鸟不生蛋的莱茵兰地区补偿给了普鲁士,这片土地堪称乱成一锅粥的地区,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上百个小城邦,还有许多大主教,比如科隆主教、明斯特主教、特里尔主教,如此复杂的地区经济贫困,指望能拖垮普鲁士。
然而,上帝跟奥地利开了一个玩笑,本来遍地贫民窟的莱茵兰地区,却意外成为了普鲁士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可能普鲁士的悲惨感动了上苍,这片土地发现了欧洲最大规模的铁矿,稠密的人口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这块土地成为了普鲁士的工业革命发源地,和英国伦敦地区一样,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工业发达的地区,这就是著名的鲁尔工业区。
西部标注“明斯特”的地区就是莱茵兰地区
依靠着鲁尔工业区,普鲁士迅速开展工业革命,更别说普鲁士此时还拥有西里西亚的煤矿,两者结合,普鲁士的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三。这个时候的鲁尔区钢企林立,蒂森克虏伯成为全球最大钢企。
普鲁士经济的发展赢得了莱茵兰地区工人阶级的支持,许多足球俱乐部,比如多特蒙德、门兴格拉德巴赫,都把普鲁士的德文首字母“B”写在队名中
再其次是铺设铁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奔腾年代》讲述了铁路和火车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普鲁士也是较早铺设铁路的国家,依靠着国家强力政策,构造了当时世界最长最完善的铁路网。所以后来在普奥战争中利用铁路运送战士,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到达萨多瓦村,毛奇元帅听说后说:这场战役赢定了。
日后,被誉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访问德国,拜访了偶像俾斯麦,询问如何令清朝强大起来,俾斯麦回答说,只有两点,富国强兵,要想富先修路,大力修筑铁路。要想强,必练兵,大造钢铁铸武器。
富国强兵的普鲁士用实力说话,拥有了统一德意志的绝对实力。
但俾斯麦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莽夫,他在从事统一战争的同时,还在灵活运用着外交手段,在全欧洲合纵连横。他知道,普鲁士要完成统一必须要得到两个国家的支持:英国和俄国。德意志能安全存在于欧洲也取决于两个国家的态度:英国和俄国。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俄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稳定住了英国和俄罗斯,便稳定住了普鲁士的东西线。后来一战二战时德国的灭亡正是因为两线作战,可见俾斯麦的远见。
因为普鲁士并未干涉克里米亚战争,故而换来了俄罗斯的中立。因为普鲁士将与法国一争长短,势必会削弱法国的力量,所以也取得了逢法必反的英国的支持。俾斯麦坚信,有了这两个国家的支持,德意志统一大业必将毫无阻碍地实现。俾斯麦更坚信,自己的“铁血政策”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换来全德意志的统一。
前面说到普鲁士统一汉诺威和萨克森,击败了奥地利。因为当时的奥地利比较庞大,还包括波西米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等地区,普鲁士一时间吞不下它,只好将其踢出德意志了,决定成立一个去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联邦”。
普鲁士已经统一了德意志北方,到那时德国统一大业并没有最终完成,广大的德意志南部还处于独立地位,要统一南方,就必须彻底打败法国。
俾斯麦利用修改的电报激怒了拿破仑三世。不久,法国向普鲁士宣战了,普法战争爆发。
法国主动向普鲁士宣战,这只是俾斯麦计划的第一步,他计划的第二步是让不懂军事的拿破仑三世御驾亲征,这个计划还没有实现。
没想到,拿破仑心高气傲,他的皇后欧仁尼更是头脑简单,说自己的丈夫天下最帅,而且军事最好,不亚于拿破仑大帝。前半句话或许正确,后半句话可就错误了。
拿破仑三世好面子,见皇后都这么说,立马就率领40万军队御驾亲征,浩浩荡荡杀向普鲁士。
普鲁士40万军队也立刻集结完毕,渡过莱茵河,进入法国境内,与法国交战数次,法国军队节节败退,而拿破仑三世却自信满满,决定好戏还在后头。
只用了一个月,普鲁士军队就成功将法国军队分割包围,法国左翼的莱茵兵团共17万人被包围住动弹不得,而亲自由拿破仑三世率领的右翼军队共12万人则被普鲁士军队围在博蒙地区,双方激战之后,拿破仑三世亲自率领军队退居色当。
说起色当,大家可能没印象,要说到默兹河,大家更不会有印象,如果说到默兹河流经的一座城市-凡尔登,大家就知道了,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时期决定欧洲各国命运的关键性战役,法国和德国数百万人大激战,堪称“凡尔登绞肉机”。
没错,色当和凡尔登一样,都是默兹河流经的城市,这儿是法国北部和德国接壤的地区,历来就是军事重镇,如今,拿破仑三世被围困在色当,毛奇当机立断,命令数十万军队风驰电掣般前往色当,将法国围歼。
1870年8月31日,普鲁士军队如期来到色当,并且占领了默兹河右岸,封锁了法军逃跑的方向,当听到普鲁士军队再次准时到达并且如期完成作战命令后,毛奇长舒一口气,此次战役,普鲁士定是最后赢家。
但是当时的世界,人们普遍看好法国,毕竟法国实力太过于强大,还是老派的欧陆帝国,普鲁士要想打败法国就像日本要想打败大清一样,但奇迹往往就这么发生了。
1870年9月1日,普鲁士20万军队发动色当战役,774门火炮万炮齐鸣,普鲁士第三军团及时切断法国由色当回撤的铁路线,堵住了法军向比利时撤退的通路。9月2日,普鲁士军队包围法国夏龙兵团,将皇帝拿破仑三世也包围起来,皇帝率领禁卫军展开一次次突围均告失败。
普鲁士军队开始猛烈的炮击,随后排山倒海般地冲向法国军队,此时的普鲁士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历代先烈们均在此刻灵魂附体,普鲁士士兵回想起法国军队在三十年战争时期蹂躏莱茵河的场景,不由得迸发出直冲云霄的激情,如一条喷薄而出的火龙,呼啸着奔向法国军队,如同喷发的火山岩浆,爆发出撕裂天与地的能量。
在普鲁士军队凌厉的攻击下,法国军队全线溃败了,拿破仑三世兵败被俘,成为欧洲历史上为数不多在战场中被俘虏的皇帝。法国军队损失12。4万,只有3000人冲出重围,逃亡比利时。而普鲁士仅2320人阵亡。
色当战役失败后,拿破仑政府迅速倒台,与此同时,普鲁士再次横扫千军,法国左翼兵团投降,普鲁士军队如入无人之境,攻占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派兵进入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德意志南部诸国均同意加入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统一大业最终实现了。
普鲁士击败法国之后,收回了法国在100年前“太阳王”路易十四扩张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都德据此写下了著名的《最后一课》,可是围绕着这地区的归属,法德因此结怨,甚至延续到了后来的一战和二战,今天,这地区仍然属于法国。
不过,此番普鲁士击败了法国,确实震惊了世界,也宣告着,统一的德国,作为列强,虽然姗姗来迟,但还是到来了。
1871年1月18日,攻克巴黎之后的普鲁士军队在巴黎凡尔赛宫恭迎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今天他将在此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在围绕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究竟如何称呼上,还有一番争论,是叫“德意志皇帝”,还是叫“德意志的普鲁士皇帝”,争论不休,最终俾斯麦带头喊:威廉皇帝万岁,各位德意志邦国的国王也跟着喊。至此,德意志统一大业最终实现。
在加冕典礼上,俾斯麦看着凡尔赛炫目的镜宫,恍若看到了德意志千年绚烂的历史:从奥托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到巴巴罗萨十字军东征,哈布斯堡家族掌管奥地利,三十年战争德意志人民流离失所,普鲁士从一片废墟中建立,腓特烈大帝几次濒临崩溃都咬着牙坚持下来,七年战争最后普鲁士大败奥地利,普奥战争普鲁士军队横扫千军如卷席,如今,德意志终于统一了,俾斯麦的铁血计划也大功告成。
普鲁士统一德国具有进步意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的完成为普鲁士促进德国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反过来,统一的德意志去除了封建割据和贸易堡垒,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俾斯麦和普鲁士顺应了历史潮流,可以说是推进历史进步的力量。
这是普鲁士最为辉煌的时刻,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中,普鲁士仍然作为实体存在着。
此时的普鲁士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可是也埋下了扩张的种子,一味地痴迷武力与军事扩张,必将导致更大的悲剧。
[ 此帖被吾。茗止°在2023-08-12 19:2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