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娥皇女英都是舜的妻子,而娥皇女英是被他们的父亲嫁给舜的,那在当时为什么他要把自己两个女儿都嫁给同一个人?据说舜其实不止有娥皇女英两个妻子,他还有一个妻子,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上古时期的婚姻制度与现在肯定有很大的不同,上古时期的嫁娶到底是怎样的呢?舜真的是有三个妻子吗?
娥皇和女英是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这两个也被称为“皇英”。在尧晚年的时候,想要找一个出色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一个有德又有才的大贤人,于是就将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他,想通过两个女儿来考验舜。舜也没有辜负尧,成功的通过了所以的考验,顺利的继承尧的帝位。
娥皇和女英两人是十分的美丽动人,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所以她们两人的美貌是出了名的。娥皇和女英,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尧见舜才华横溢,为人也很正直,刻苦耐劳,深的大家的人心,于是就想将帝皇的位子让给了舜,并将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关于究竟谁为正宫,谁为妃子,尧和他的夫人争论不休,于是就做了一个决定,据说当时舜要迁往浦坂,尧就让两个女儿同时出发,哪个先到,那个就为正宫,后到的就是偏妃,娥皇和女英听从父王的话,两人同时出发。
娥皇是一个朴实的姑娘,她选了一匹大马前往,而女英讲究排场,选择了由骡子驾车的马车。但当时正是夏天的时候,牲口都需要解渴,在行进中,女英驾车的母骡因为生驹而耽误了行程,最后娥皇先到了,正宫娘娘的位置就是娥皇的。女英十分气愤,于是下令今后不准骡子生驹。因此传说中螺子不受孕,就是女英封下的。
娥皇女英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有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又称皇英,长女为娥皇,次女为女英。那么关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哪些呢?
尧帝晚年时,想要一个能胜大任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帝位。底下的大臣们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在舜的教导之下,二女“甚有妇道”。舜的父亲,继母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曾多次想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的聪明智慧而脱险。经过三年的考察,尧觉得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将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
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到了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着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之后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最终娥皇、女英,成为了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
舜的第三个妻子
说到舜,大家首先想到的故事可能就是娥皇女英的故事,所谓娥皇女英就是指尧帝同时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娥皇女英也知书达理,一直和平的相处,最后得知舜帝死讯,往寻帝舜,挥泪斑竹,现“湘妃竹”便是来源于此。
但舜帝一生就真的只有娥皇女英这两个女人吗?其实不然,中间还有一个名叫“渐离”的女子,且舜帝并不是渐离的原配丈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往下看吧!
渐离本是三苗族中一个普通的女子,后嫁给尧的儿子丹朱为妻,在尧将帝位传给舜时,丹朱非常不满,认为他才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并发动第一次站乱,可惜实力不佳,并尧帝平反,并将丹朱逐出族群。
同时还将丹朱的妻子渐离重新许给了舜,这时候肯定会有小伙伴说,那这不是犯了重婚罪吗?
看似是这个道理,不过远古时期的事情都是不能用现在的法律去衡量的,我们还是接着来说故事。
渐离与舜这桩看似荒唐的婚姻,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鸡飞狗跳,渐离与舜虽少了相知相爱的甜甜蜜蜜,但婚后生活也可以说是相敬如宾,且娥皇女英也都是知书达理的人,生活中并没有为难过渐离。
其实只要渐离想得开,她的日子也是比较好过的,可大多数女人遇上这事基本上都是想不开的,渐离也不例外,丈夫儿子被驱逐出境,还要再转嫁给引起事故的当事人,这份屈辱与分离她又怎能说放下就放下呢。
她对舜帝始终是心存恨意的,能维持表面的和平已是很不容易了。
时间飞逝,在时间的转轴中,故事的另一个男炮灰丹朱也并没有自动堕落,不堪往事始终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他也想终究有一天要拿回这个部落首领。
所以等机会到的时候,他几乎都没有犹豫的就杀了回去,而这次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败舜,拿回部落首领,可以说是不惜一切手段,甚至是将自己的两个亲妹妹给关了起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舜帝已经没有返还余地了,但舜还是成功逃走了,而救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丹朱的原配妻子渐离。
所以说渐离还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虽然她对舜有恨意,虽然丹朱是她的原配丈夫,但是她更清楚舜比丹朱更适合做部落首领,也因此在关键时刻,她选择救出舜帝,并与他逃往南方,也就是今天的舜王庙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