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的评价,来自同时代对手的说法,总是最准确的。
论才具,亲手灭蜀的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
灭蜀的另一功臣钟会年少成名,见识广博,中原名士,都不在眼下;但他也认为,姜维足以和中原最顶尖人物夏侯玄、诸葛诞相比——“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在淮南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
就连当时的魏国国家领导曹奂也说:“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此前魏国认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在魏国概念里,姜维、诸葛亮和关羽,都用得上“唯”这个字。
论为人,姜维心比天高之流。史书说他家无余财,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打造道德形象,只是他并无物欲,而一心灌注,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无论好坏,说他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大差不差。
他的一个争议,由常璩总结过:
“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前半段是对的:姜维才华不及诸葛亮。但这不丢人。全三国也就一个诸葛亮。
在志向上,姜维不断北伐,有胜有败,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
非议他的人,会强调他“穷兵黩武”。然而实在话是:
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
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
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
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从来没能获得诸葛亮那样的大权。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
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做出完美反应: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
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阴平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本来,如果到此为止,姜维也算为汉朝尽力了。可甚至,在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察言观色,用计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如果他的计策成功,蜀汉得以复辟,简直是三国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逆转剧。最后计策未成,但好歹,他死了,连带拖死了钟会和邓艾,所谓一计害三贤。他自己,也算是用生命殉了蜀汉。
稍微想象一下: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前三国所以比后三国传奇,不在于后三国人才凋零——实际上,后三国极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聪明。姜维之杰出,未必在才情——虽然钟会也承认他了不起——而在于他有前三国时,那些屈而不挠、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为汉燃烧到了最后。
在《三国志》里,蜀汉的志被称为蜀志,那是晋朝认为蜀汉非正统,是边陲割据;但在刘备、诸葛亮和姜维那里,汉就是汉。他们是汉最后的苗裔,就像南宋被元朝追到海上后,还是宋。
干宝说:
“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古之烈士的比较,不为过也。
当初崖山战后,宋的末代幼儿皇帝被陆秀夫背着跳了海,但张世杰依然不死心,企图找新的法子;后来被水溺死,所谓:
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
《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的确孙传庭一死,明朝也就这样了。
许多时候,朝代存亡不是帝王所决定的,而是那个一直奋战的中流砥柱。他倒了,朝代就亡了。
于姜维,亦如是。
所以,可以说:姜维死,汉朝亡。
至少他拼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