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和王保保是金庸老爷子在《倚天屠龙记》里描述的两个人物,赵敏更是全书当仁不让的女主角儿。这个姑娘既有龙女之姿,明若朝霞,灿如桃花。又有黄蓉之智,运筹帷幄,智计百出。更兼有统帅之才,运筹帷幄,号令群雄。这个姑娘出场是《倚天》“四大女主”中最晚的一个,但甫一出现便惊艳全场。尽灭少林,偷袭武当,更重创张三丰,把六大派的高手们一网打尽,连明教群雄在第一次和赵敏见面时都差点着了道,嫁祸明教这条毒计更是让人击节赞叹。下属有玄冥二老,阿大阿二阿三这样的顶级高手,抓了六大派高手来研习各门武功培养人才,如果不是张无忌这个“小淫贼”有着主角光环保命,让敏敏遇到了这个命中的冤家从此倾心爱恋,中原的义军和各大门派们在敏敏面前恐怕都如同一盘小菜。爱上了张无忌的赵敏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草原姑娘对爱情的向往执着,她倾心付出,无所保留,为了这个优柔刮断的张无忌放弃了自己尊贵的地位身份,甚至是自己的父亲兄长,这份敢爱敢恨的爽朗也让我们对这个姑娘怜惜喜爱不已。她的哥哥王保保,在书中描写并不详细,短短几个片段,这个精明强干的蒙古汉子形象也跃然纸上。
我们知道金老爷子的小说里或多或少都会描写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比如《射雕》里的成吉思汗等),那么敏敏和王保保在历史上是否也有其人呢?
有,不但有,王保保还是个特别出名的人,而敏敏,她的人生并不像小说里那样完美顺利,她的人生极度的悲惨。这个姑娘被强制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被当做囚徒一般幽禁了大半辈子,最后竟然还被活活的逼死殉葬。
王保保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他的父亲是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出身乃蛮部的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来因为扩廓帖木儿幼年多病,因而寄养在察罕帖木儿的家中,并过继给他为养子,所以改名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是他的汉人名称。
王保保的养父察罕帖木儿是个狠人,是个大大的狠人。元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早已不习兵事的蒙古武士们被他们所轻视的泥腿子们打得满地找牙,察罕帖木儿是文官出身(还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大元面临动荡时刻,察罕帖木儿召集了地方武装对红巾军进行镇压,与打仗一塌糊涂的正规兵相比,察罕帖木儿所率领的地方武装反而在对红巾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元朝廷对于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队伍大为赞赏,授予察罕帖木儿官职。
从此以后察罕帖木儿一展雄风,他从河南打到山西,从陕西打到河北,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原本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的农民起义军就要被察罕帖木儿一个人平定,在察罕帖木儿的努力下,大元稳定了在中原和北方的统治。就在察罕帖木儿大军一举,下一步平定南方的叛贼,不世功业就在眼前时,这位大哥被叛将给暗杀了......
扩廓帖木儿(下文称王保保)继承了他父亲的兵马地位,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刚上台就发兵把弑父仇人杀死,为自己的养父报了仇,而后集结兵马驻扎在中原,元朝廷把他视为中原屏障。
这个时候义军的情况并也不太妙,拜察罕帖木儿所赐,最早起义的诸位红巾军领袖刘福通、韩山童、彭莹玉等或战败被杀,或在内部斗争中丧命,南方的起义政权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这些大爷在干嘛呢?抢地盘。陈友谅和张士诚早就看朱元璋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黄毛小子不爽了。结果还没等元朝廷挑唆,这些个义军就在江南展开了一场混战,外敌未清,自己人就掐的热火朝天。
这对于元朝廷来说真是个好消息!趁着南方的叛贼们自顾不暇,大元兵马静观其变,找准时机不是可以把这些叛贼一网打尽么?
很遗憾的是没有,因为元朝廷的诸位也在忙着党争......
这时候元朝廷也是狗血一堆,王保保勾结皇太子,作为王保保的最大对手,元顺帝更宠幸孛罗帖木儿,双方早就为了安插亲信,划分地盘闹得不可开交,而元顺帝又与太子之间隐隐有着矛盾,于是乎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就成为了皇帝和太子暗中角力的代表,双方互相攻讦,恨不得整死对方而后快,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对付南方的叛军们呢!
随着一番争斗,王保保成为了最后赢家,孛罗帖木儿被弄下了台,连小命都没有保住。而王保保成了元帝国举足轻重的人物,荣升为朝廷的左丞相。
从王保保的所作所为中我们能够看到王保保这个人,有能力有野心,这种勇猛贪婪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之后的人生道路。还没等王保保享受胜利果实,他发现自己成了元顺帝和太子明争暗斗的棋子。由于王保保一直是和太子不清不楚,所以太子等人企图借助王保保的力量推翻元顺帝。
这样的要求对于王保保来说当然属于超纲题,他只是利用太子来发展自己的权势,可从来没想过要改朝换代另立新君,于是王保保非常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太子的要求并且保持中立,太子对关键时刻掉链子的王保保痛恨无比。得,这下把未来的皇帝给得罪了,心知不妙的王保保请求让他返回军队去江南平定叛乱,元顺帝不但批准了王保保的要求,并且加封他为河南王,并且掌握调度天下兵马之权,扫荡江淮。
按理说朝廷对王保保够意思了吧,但是王保保接下来的行为让元朝廷大跌眼镜,说的慷慨激昂的王保保眼见徐达兵力强盛,阵容齐整。王保保竟然怂了......
对于王保保来说保存自己实力才是第一要务,所以他非但借口要替父亲守孝(当初在朝廷里争权夺利的时候你怎么没想过要守孝!),甚至还想吞并朝廷的其他兵马。这些也都算了,王保保还私设行省(也就是自己划了一块地皮),偷偷跟高丽眉来眼去。
元顺帝再傻也知道王保保这是在糊弄他,这货明显是养贼自肥,再发展下去谁听谁的还不一定呢!忍无可忍的元顺帝决定了王保保的调度天下兵马之权,把这个权利交给了皇太子,而老冤家太子马上成立反王保保同盟,号召元帝国的军队进攻王保保。撕破脸的朝廷更一不做二不休免除了王保保的一切官职和军权,想要把王保保一撸到底。
王保保当然不是个吃素的主儿,你不仁别怪我不义,他接到了诏书之后马上往山西撤退,沿途不断与元朝廷的兵马交战,并且还把当地得官员们都杀得一个不剩并安插上了自己的亲信。
正当元朝廷内部在狗咬狗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朱元璋敏锐的察觉到机会来了,他果断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北伐,这时候元朝廷才冷静下来,对哦,还有个外敌在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呢,这个时候的元顺帝才想着要和王保保和解,并且要求他起兵勤王。这个时候王保保狭隘的思想再次占了上风,之前还恨不得要把我千刀万剐,这时候出了事儿就晓得来求我,晚了!王保保袖手旁观,元顺帝和皇太子匆忙逃离了北京,明军占领元帝国首都。这件事情王保保确实做得不地道,他短浅的目光直接造成了元朝在中国的实际统治的结束,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现在要开始所在边边角角和明军死磕了。
不过话说回来,前一分钟还在打生打死,后一分钟马上要求你起兵勤王,这换谁也很难一下就接受吧,我们只能说王保保做了正常人应该做的事情,很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胸怀和眼光。
明军在攻占北京后再接再厉开始收拾王保保,明军兵分数路进攻山西,王保保趁着明军兵力分散力量薄弱,把汤和一路打的打败。这几年朝廷兵马是屡战屡败,王保保这场胜利无疑是宝贵的强心针,元顺帝大大的奖励了王保保一番,并且希望他收复大都,打了个大胜仗的王保保也对明军颇为轻视,于是他集合大军进攻北京,只不过还没等他嘚瑟几天才知道当他前脚主力出征后脚明军就打算要端他的老窝,这下把王保保吓了个半死,赶忙回援,明军以逸待劳,一场奇袭把王保保的老本给打了个精光,王保保狼狈的带着十几个随从匆匆忙忙的逃亡甘肃。
徐达率军再次追着王保保的屁股后边儿打,在甘肃安定双方展开激战,中了徐达疲兵之计的王保保再一次被杀得大败,这一次更惨的是王保保连部下都没保住,只来得及带着老婆孩子狼狈逃跑,最惨的是在渡过黄河时连船都找不到,王保保只能和老婆孩子抱着大木头漂过了黄河。等到王保保气喘吁吁的逃到和林(外蒙古地区),发现了另一个倒霉蛋,太子......
原来明军趁着元顺帝驾崩,李文忠发动奇袭,太子被打的大败而逃,同样带着几十个随从一路狂奔逃到了和林。
得,这下都直接被赶出中国了!王保保和太子抱头痛哭,发誓从此以后摒弃前嫌复兴大元!当然明军可没什么兴趣去关心这哥俩,宜将剩勇追穷寇,朱元璋决定一口气彻底把北元消灭,于是乎大规模的北伐再次开始,十五万明军分为三路进攻和林,大元危在旦夕!
面对巨大的压力,王保保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实力。他首先采取分而击之的策略:面对中路徐达,王保保采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元军屡战屡败,胜利让明军起了懈怠心理,认为元军不过是些乌合之众,等到他们长驱直入追到了和林便一头钻进了王保保早就布好的口袋阵,元军集合主力给了徐达部队迎头痛击,杀伤达到数万人!面对东路的李文忠,王保保实行了同样的战术,陷入包围的李文忠废了老劲儿才逃了出来,这一路同样死伤惨重。明军三路伐元,只有西路的冯胜部队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并未动摇元朝的根基,朱元璋妄图消灭元朝的军事目标破灭。这一战明军伤亡惨重,自此之后朱元璋一朝几乎没有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可以说王保保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保住了北元的一点香烟。但是面对着北元和明朝巨大的实力差距,王保保也只能保证北元的苟延残喘,从当年调度天下兵马的河南王到现在只能蜷曲在和林骚扰大明边疆,这种对比感受可能也只有王保保自己体会了,再之后,王保保在史书上失去了踪迹,这个野心勃勃有能力过人的蒙古汉子,他能够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但他又是大元王朝最后的守护者,在实际意义上保证了大元王朝的国祚和血脉,这是个复杂的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只能由后人来评说了。
王保保虽说最后郁郁而亡,但好歹他闯荡出了偌大的名头,连敌人朱元璋都对他欣赏不已,而在《倚天屠龙记》里出尽风头的赵敏,在现实生活中可就悲惨多了。
王保保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名叫脱因帖木儿,而妹妹据说是观音奴(史书上一直以王氏相称,这也就是赵敏的原型,但并不叫敏敏特穆尔),弟弟一直追随着王保保四处征战,而妹妹年纪小,所以留在了河南。
没过多久明军攻下了河南,王氏就成了明军的俘虏。朱元璋极度欣赏王保保,他把王保保看作是天下的奇男子,比常遇春还要出色的人物,所以一直想招降王保保。而王保保非常鄙视朱元璋,对老朱的拉拢和招降不屑一顾:“留使者不还。凡七致书,皆不答。既出塞,复遣人招喻,亦不应。”(《明史扩廓帖木儿传》),朱元璋还多次写信给王保保,还派人劝说王保保投降,对此王保保直接当老朱放屁。这样坚决的态度这也造成了朱元璋生平的极大遗憾:“高帝谓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少传国玺;一,王保保未擒;一,元太子无音问。”,可见在朱元璋心里,王保保的意义仅次于传国玉玺,比元太子还要重要。
为了拉拢王保保,老朱还做了个比较缺德的事儿,他直接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嫁给了二儿子秦王朱樉,“册故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保保女弟为秦王妃”—《太祖实录》。老朱的意思也很明显。看到没,咱俩现在也算是亲家了,你妹子现在是王妃,你要是投降了也是我大明的皇亲国戚!
不过这门亲事压根就是老朱自己霸王硬上弓搞出来的事,作为王保保的妹妹,大元的子民,这个王姑娘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太祖实录》载载:“时妃有外王父丧,上命廷臣议之。也就是说王姑娘并不情愿嫁给老朱的儿子,但是现在自己又身为俘虏,身不由己,所以便提出这么一个拒绝的理由,首先就是自己哥哥是大明敌对国家的王(王保保是河南王),其次自己的父亲去世,自己要给他守孝服丧。找不到理由反驳的朱元璋颇感为难,但他又不想放弃,于是乎召集文武百官大家讨论怎么样把王姑娘强嫁给自己的儿子。
礼部尚书陶凯脑子灵,他直接指出:“大功以下,虽庶人亦可成婚,况王妃无服”。也就是说大明王朝打算不要脸的完全无视了王姑娘的理由,得到了礼部确认的朱元璋龙心大悦,于是便把王姑娘封为秦王王妃。
嫁给朱樉的王姑娘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她是河南王的妹妹,过着起码也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嫁给了朱樉之后,这个朱樉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他不学无术,被老爸朱元璋责备了不知道多少次。当秦王由于沉溺酒色死了之后,王氏竟然还被朱元璋下令殉葬!《明史秦王传》记载:“其妃为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洪武28年秦王薨,王妃殉。”
即使是在明朝,仍然有着这种残忍落后的殉葬制度,可怜王氏之前被朱元璋胡乱指派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等到儿子死了又逼着王氏殉葬,这样的行为实在是令人一言难尽,那么我们有一个疑问,王姑娘嫁给朱樉之后生活幸福么?
答案是不幸福,不但不幸福,甚至活的生不如死。首先连朱元璋都非常厌恶朱樉,不但在朱樉生前对其指责痛骂,在朱樉死了之后还给他一个近乎羞辱的谥号“暋”(意思就是对老百姓不好,昏庸)。
而在给秦王盖棺定论的祭文中,朱元璋这个父亲又罕见的把朱樉骂了个狗血喷头,那文笔,那份儿厌恶劲儿令人觉得朱元璋早就恨不得朱樉死了。
《谕祭秦王祝文》这篇文章把秦王那些个禽兽不如的王八蛋事儿全都清清楚楚的写了出来,我们看到朱元璋指责自己这个儿子的诸多罪行,这些罪行中牵扯到王姑娘的竟然有三四条之多,可见嫁给朱樉的王姑娘生活的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非常的悲惨,悲惨到生活在地狱中一般:
“特将尔(秦王朱樉)存日所造罪恶,列款昭谕,尔其听之:
(1)尔居母丧,未及百日,略无忧戚;
(2)听信偏妃邓氏,将正妃王氏处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饭与食,饮食等物,时新果木,皆非洁净,有同幽囚,为夫之道,果如是乎?
(3)听信元朝假厮儿王婆子叫诱,眼淫亵之乐,于军民之家搜取寡妇入宫,陆续作践身死,非人所为;
(4)与偏妃邓氏于花园台上同坐,令宫人卷衣至膝上,于姜擦上跪行;
(5)制造后服与偏妃邓氏穿着;
(6)征西番,将番人七八岁幼女掳到一百五十名,又将七岁八岁九岁幼男阉割一百五十五名;
(7)在宫中闲逸无度;
(8)偏妃邓氏因嫉妒被责,自缢身死,自此之后,再三省谕以礼相待正妃王氏,不听父教,仍将王氏幽囚宫中”;
朱樉压根就不喜欢王氏,他更偏爱侧妃邓氏,按说这也没问题,毕竟王姑娘是敌国之女,朱樉心里有个疙瘩很正常,但是朱樉是怎么对王姑娘的?非但没有给她王妃的尊荣和地位(说句实话你装装样子也好吧),直接把她幽禁起来,王氏过着囚徒的生活,名义上是王妃,朱樉提供给她的饮食衣物甚至又脏又破(皆非洁净,有同幽囚),哪里是王妃?分明就是坐苦牢!这个朱樉甚至过分到连朱元璋再三叮嘱要对待王氏好一些,朱樉仍然我行我素置之不理,继续让王氏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可以说朱樉压根就没有把王氏当做是自己的女人、妻子,尽管他也和王氏一样抵抗这门婚姻,但他的父亲,大明的皇帝强硬的态度让他无法抵抗,而这又是一个没有丝毫责任心和能力的人,娶王氏只是他的政治任务,他没有对这个名义上的妻子哪怕有一丝的关心和爱护,甚至连物质条件也没有给予,而是让她坐牢一般的过了数十年悲惨的生活。
王姑娘很可怜,年纪轻轻便沦为阶下囚,她的婚姻无法自己选择,被朱元璋坑害了一辈子,吃了一辈子的苦,最终连自己的生命也无法控制,当秦王朱樉死后,她又被下令殉葬,这一生过得让人可怜又痛惜,不知道是不是金老爷子知道了王姑娘这悲惨的经历心生怜惜,所以在小说里给了她完美的结局呢?敏敏有了属于她自己的爱情,有了一个愿意替她画眉的夫君,这也许也是历史上的王姑娘所向往憧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