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上古时代十三位妃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73 回复:1

[人文通史] 细数上古时代十三位妃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葡萄冻冻

ZxID:53356169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柒错
0126/0222/0710/0829/书盟素材水区诗词小说萌活动美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29 0
细数上古时代十三位妃子
[paragraph][b][size=4][color=#002060]中华民族始祖少典正妃——女登[/color][/size][/b]

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少典被称作有熊国的国君。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标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标明原始社会己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事实上,“黄帝”的称谓其实是一个政权的称号,并非是一个人。黄帝政权共有十四个人称黄帝,有男人也有女人。而黄帝是在炎帝的政权衰弱之时将其吞并的。
少典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共同祖先,少典到炎帝的世系如下:
少典娶女登(炎帝支系):
    【炎帝一代,神龙氏。前3217年甲申年位】:石年
    【炎帝二代,神农氏。在位八十年】:临魁
    【炎帝三代,烈山氏。在位六十年】:承、柱
    【炎帝四代,在位四十九年】:明
    【炎帝五代,在位四十五年】:直柏
    【炎帝六代,在位四十八年】:来
    【炎帝七代,在位四十三年】:衰
    【炎帝八代】:榆冈
    【炎帝九代,在位五十五年】:小帝 祝融                       
原始社会在这个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炎帝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蟜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有一天,女登在华亭游玩时,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下炎帝,取名榆冈。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
炎帝姜榆冈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北、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
当时,长江流域也涌现出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领叫蚩尤,兄弟81人,个个能征善战,强悍凶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锋利武器。蚩尤性残暴,喜搏斗,见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与炎帝争抢地盘,大战于陈州,炎帝力不能敌,败走山东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败退到河北孤泉,蚩尤继续追击,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时涿鹿已是黄帝部族的势力范围,黄帝便派使者说服炎帝归顺。炎帝不听,与黄帝大战于涿鹿,结果三战三败,只得归顺黄帝。至此,炎帝被黄帝取代。
神农洞位于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兴建修复炎帝神农殿、烈山大宗祠、圣贤殿、功德殿、神农庙、安登泉、百草园、观天坛、神农九井等景点。景观有姜河新潮、九岭晴岚、烟寺晚钟、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断岩缩雾、龙凤旗杆等,因材借景,秀丽非凡。

[color=#002060][b]人物简介[/b][/color]
女登是一个女子的名字,但女登究竟是谁,有说炎帝之母,有说是明朝年间,随沐英·征讨云南后迁移到会泽的客户,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女强人。下面介绍几位名叫女登的故事传说。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8ac314435204030a1c5d87bfba4f1.jpg[/img]

[b][color=#002060]历史传说[/color][/b]
[color=#0070c0]炎帝之母[/color]
原始社会在这个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炎帝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有熊国的国君少典娶了有蟜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任姒)。
有一天,女登在华亭游玩时,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下炎帝,取名榆冈。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所以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帝姜榆冈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的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北、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

[color=#0070c0]心灵手巧的农妇[/color]
传说明朝时期,随沐英征讨云南后迁移到会泽的客户,有位名叫女登的妇女,住在会泽县鲁机村,乃是沐国公的后代,丈夫姓李,是个强干的农人,夫妻二人虽然勤劳,但租税太重,生活也不怎么好过。间或年景稍好,后而谷伤农,一样贫困。
女登姑娘生性聪敏,智慧过人,处人耿直,做事细心,实在是个巧媳妇。她心灵手巧,无论拿什么东西,总要翻来覆去。横一下,直弄一下,仔细琢磨推敲。办理一件事情,总要想出几种做法来。扫地拿扫帚,左手拿,右手拿,正拿倒拿都行,别人扫不干净的地,只要到她手里,什么坑坑凹凹,眨眼功夫,便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都说:“女登姐姐扫的地,睡下去打个滚爬起来,身上都不会沾点灰”。
女登姑娘平时喜欢到田边地角,河畔沟埂摘些狗尾草、蚊子草、小青藤等,回家披开来,纺织一些花蓝、提兜、小灯笼等给孩子们玩。一天,她摘了一些圆茎杆细长的多年水生野草编了个小绣球,水草披开以后,发觉里面有一股柔软细白的草芯,她想,这白生生、软乎乎的东西,用来装枕心一定很好,在她灵巧的手里果然从这圆直的野花水草里披出了一根根细柔雪白的草芯来。这东西最易燃烧,可放在灯盏里作灯芯,比用棉线条点灯还要好得多,轻便、省油、灯光明亮,油烟又小,把它叫做灯草,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于是,女登姑娘把这种不知名的草根据其用途取名为"灯草",披出来的芯叫“灯芯”。
她和丈夫商量以后,把家里盘着的秧田腾了一丘出来,专门移栽这种野生水草。经过她勤勤恳恳的培育后,这种水草长得更为肥实,梢子也更长了,披出来的灯芯又长又白又粗实。余下的草壳,还可以用来纺织草帽、甑盖、锅盖、箩筐、提篮、盆罐之类的小手工艺品。后来,她又用灯草做原料,编织灯草滑席,垫在床上垫睡用,非常柔软,也可作为包装和晒粮食之用。这些手工织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价廉物美,轻便耐用,受到人们的欢迎,小俩口计算了一下,种一亩灯草比种十亩谷子的收入还要大得多。于是,他们把这一野生水草变为了家种,逐年发展,越种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过。同村乡邻看到女登家的变化人人羡慕,个个垂涎,也偷偷地学种灯草,但是始终找不到披灯草及纺织滑席的窍门,找女登姑娘求教者日渐增多,但女登夫妇十分保守,不原传授。
有一年,因积劳成疾,女登全家男女老少都病倒了。村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姚大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看到女登家的窘况,便邀约了村里的一、二十个妇女,送粮送药,帮助她料理生活。女登夫妇观此情景深受感动,十分内疚说道:"乡亲们真好,我对不起大家"。女登姑娘病好后,就把披灯草,编滑席的手艺传给了全村妇女。后来,会泽鲁机村的滑席,灯芯畅销滇东北,继而又传到迤西、迤南,遍及全省,远销四川、贵州,甚至传入京城。

[color=#0070c0]槐塬庙会传说[/color]
凤翔槐原的'女登会'
民间传说,炎帝的母亲女登是一位蜂农,所以她居无定所。一次,炎帝多日不见母亲,十分着急,遂带人打着“排灯”连夜寻找,终于在满岭槐花飘香的槐塬找到母亲,进行庆贺,后传下此典故。庙会期,以高跷、社火、赛锣鼓,唱大戏等表现炎帝部落找到其母时的欢乐庆场面,热闹异常。以保平安,实现许下的心愿。凤翔县槐塬庙会源自“炎帝寻母”的传说。传说炎帝母亲“女登”为蜂农,整日逐花养蜂,居无定所。

[b][color=#002060]相关内容[/color][/b]
[b][color=#002060]
[/color][/b]
[color=#0070c0]女登会[/color]
陕西凤翔一带,是炎帝的家乡,每年一度的“女登会”是这里最热闹的庙会。 农历正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陕西省凤翔县槐原村以及周边地区的村民,甚至甘肃、河南、山西等省的百姓,不辞辛劳,结伴搭伙,顶风踏尘来到槐原“女登祠”祭拜炎帝及其母———女登
凤翔槐原的“女登会”又称“排灯庙会”。庙会的正日子是正月二十六日,而正月二十五日晚,槐原村各队每户人家都要像举火把一样高挑着灯,成群结队地去女登祠祭祀炎母。这是庙会的前奏,也是庙会最神秘,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e70b14435204054a58be624373c7c.jpg[/img]

[color=#0070c0]仪式过程[/color]
大约在晚八点左右,天色已完全黑下来,散落在旷野中的村落里不约而同地亮起了排灯,人们从四面八方,挑着排灯,敲着锣鼓向女登祠汇拢,黑暗中一条条火龙在田野中游动。礼炮声、鞭炮声、鼓镲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村中不时腾起的焰火,为寂静的乡村夜晚平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排灯会”上演了。排灯会的形式简单而朴实,每个队来到庙前由领队人进庙叩拜炎母女登像,门外燃放鞭炮,锣鼓队即兴表演一段鼓乐,一村村、一队队按到达先后的顺序献艺。在所有的“演员”中没人指挥,所有村民的行动都井然有序,全套的排灯会演下来要持续两个多小时。

[color=#0070c0]祭祖拜神,祈求保佑[/color]
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上午,庙会进入第二场“祭祖拜神,祈求保佑”的仪式。清晨,许愿的乡民们老早就在女登祠里燃起了香火,祠堂上空青烟缭绕。和前一晚的情景相比,这里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多的是膜拜和虔诚。进门叩拜后,会场中负责组织的村民会送上一根红绒线并系在膜拜者的手臂上。这是平安带,系上后神灵会保佑平安,并实现所许下的心愿。

[color=#0070c0]摇钱树[/color]
祠堂西侧的空地上竖起一棵人造的“摇钱树”,树枝上挂满了象征财富的彩条和纸币,树下有一“敬德箱”,所有到那里的人都要摇晃那棵树,在剧烈地晃动中,不时有彩条和纸币从树枝上落下。摇财、捐款,在树上系平安带或插香都是许愿的方式。
上午十点左右,村里传出了阵阵锣鼓声,旌旗队从村中走出,锣鼓紧随其后,队伍最前面是几位中年男子,领头人手托供盘,上面摆放着烟、酒、糕点等供品。队伍首先通过主会场,然后来到女登祠,领头人将供品送进祠堂,摆放在女登像前,这时鼓、镲、鞭炮齐鸣,场面非常热烈。最激动人心的要数锣鼓表演了。各队到来后,锣鼓队摆开阵式,亮出各自的绝技,队员基本都是中年男子,身着古装,列队在旌旗下,威风凛凛,鼓槌在他们手中上下翻腾,节奏时缓时急,引得观众声声喝彩。另一队到来时,上一队方才罢手。
下午三时许,隆隆的礼炮声再次响起,社火游演开始了。社火队游演路线仍是以女登祠为主会场,然后穿村庄离场。社火表演是女登庙会的第三场,也是整个庙会的最后一个项目。社火分为步社火、马社火、高芯子等,槐原独特的山社火用很大的木架子,一般用圆木捆绑,上用方桌和椅子搭成“山”形,外形用纸包装,描绘成山色,抬起后的高度约七八米,木架下方坠有数根石条以求降低重心便于平衡,扮演女登的演员端坐在顶端,周围站立着原始猎民,手执木棍、弓箭、鱼叉等表示渔猎生活。抬“山”人数达上百人,规模大,表演时需要宽阔的道路和场地。正因如此,这种众人“抬山”的场面如今已很少见到。

[b][color=#002060]影响[/color][/b]
中原一带的百姓总会在新年的正月末,直接去槐原,现场感受那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感受那红红火火的乡土民情 。
[hr]

[b][size=4][color=#002060]中华民族始祖少典次妃——附宝[/color][/size][/b]

传说中的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号轩辕,姓公孙,又姓姬。少典娶有蟜氏的二女儿附宝为妻。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散步,抬头仰望星空,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围绕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从天而降,竟然落在附宝的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有动,自此有了身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黄帝。

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
《史记》中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起名叫云,并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因附宝长得美丽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在阴水边洗衣淘米,人们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以姬为姓,名叫姬云。
黄帝姬云长大后,身高九尺开外,为人敦厚朴实,很受部族人民的尊崇,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利用姬河两岸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矿产资源,鼓励部族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见他好行仁义,以邻为友,能团结人,就纷纷前来投奔、归顺于他,使有熊部族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巫师说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
这时的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叫“九黎”。“九黎”部族的首领叫蚩尤,性残暴、喜搏斗,他欺负炎帝不善于打而出兵征伐,炎帝力不能敌,最后归顺于黄帝。黄帝亲自带兵出战,率领以熊、黑(PI皮)、貔(PI皮)、貅(XIU休)、(CHU初)、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向蚩尤猛攻。最终擒杀了蚩尤。
黄帝战败蚩尤后,长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纷纷归顺于他,黄帝便在釜山大会被天下诸侯(即部落酋长)推举为天子,取代了炎帝,是为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完成了统一中华的不朽功勋。同时制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图腾标帜,也就是旗帜。当时有人建议仍以有熊部族的“熊”为图腾,黄帝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以“熊”为图腾将伤害新归顺的各部族的感情。为了团结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鳞,以龟尾为尾,以狮头为头,以鹿角为角,以鹰爪为爪,并命名这个表示各个部族大团结的新图腾叫“龙”。后世所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
   [hr]

[b][size=4][color=#002060]炎帝神农氏妻子——赤水氏的女儿听訞[/color][/size][/b]

《山海经》第18卷《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
[b][color=#002060]
[/color][/b]
[b][color=#002060]主要事迹[/color][/b]
听訞与神农氏一同治理部落,掌管诸族,共同执政;又搓麻织布,制作麻衣;丈量尺度,帮助神农开市日易。[2]
发明尺、枰、斗等。

[color=#002060][b]艺术形象[/b][/color]
上古元妃,神农独偶,《山海经》中记载听訞与炎帝生了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了术器、后土(人格化),后土生了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生生不息。[3]  开创了炎帝神农氏一脉。
她还有两个女儿:瑶姬、女娃(女娃与有蟜部族交情),后来女娃演化了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4]  
   [hr]

[b][size=4][color=#002060]黄帝轩辕氏元妃嫘祖——蚕丝发明家[/color][/size][/b]
[b][size=4][color=#002060]
[/color][/size][/b]
嫘祖,一作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1]  出生于西陵(一说今河南省西平县,[2]  一说今四川省盐亭县)。
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8d9b144352150493b614b9442d083.jpg[/img]

[b][color=#002060]人物生平[/color][/b]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4]  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悠久文明大国,汉族先民创造了著名于世界的灿烂文化。嫘祖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和炎黄二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

[b][color=#002060]主要功绩[/color][/b]

[color=#0070c0]养蚕缫丝[/color]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1fd41443521506f3a1466efb07bee.jpg[/img]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color=#0070c0]母仪天下[/color]
大家都知道,黄帝元妃嫘祖,是世界上蚕桑丝绸的伟大发明家,泽被中华,惠及全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篇章。历来受到人民的尊崇。许多典籍都盛赞嫘祖的伟大功绩,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黄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农立国之本。几千年来,芸芸众生,悉赖生存,数千万泱泱民众,咸归德化。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
嫘祖是实现西陵内部联盟和西蜀部落联盟,并与黄帝实现部族大联盟;辅弼黄帝,联盟炎帝榆罔,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她是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开创并推进上古文明的教育家。嫘祖生二子,她和轩辕决定,把长子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接受艰苦环境磨练;让能担当大任之孙颛顼继承黄帝位。表明嫘祖是识大体,不循私,义方教子,大爱无私的贤妻圣母,以身垂范,为万世母师。她是恩威并用,以攻心为上,平定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的军事家。她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体现毕生为民谋福利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嫘祖由人文共祖被朝廷祀为“先蚕”,民间祀为蚕神。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演变为“旅游之神”——旅游者的保护神。国人敬祀嫘祖,由祖先崇拜发展为神灵崇拜,由民族共祖演进为人格神,具有二重身份,她和炎帝、黄帝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b][color=#002060]人物评价[/color][/b]
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炎黄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
历史发展到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女性的生活和地位显然大大降落;而且竟适得其反,女性往往竟成为被污辱与受损害的,何其可悲啊!在历史已迈进21世纪的今天,男女自由平等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有法律的保证;然而妇女的不幸遭遇,即使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也并未消失其阴影,在有法律的保障制度下,重视端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依然是今天与未来的神圣职责之一。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0a17144352151115f1209020bd839.jpg[/img]

[b][color=#002060]文献记载[/color][/b]
《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郭璞注《世本》
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
袁珂案:《路史·后纪五》
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
《史记·封禅书》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集说诠真》
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李贤注:《汉日仪》
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

[b][color=#002060]故里探论[/color][/b]
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表明,关于西陵氏部族的地望和嫘祖故里的认定存在十余种观点:河南有三地:开封、荥阳、西平;湖北有四地:宜昌、远安、黄岗、浠水;四川有三地:盐亭、茂县、乐山;还有山西的夏县、山东的费县和浙江的杭州。由于古代文献上或多或少地有过这些地方为“西陵”或者与嫘祖传说相关的记载,所以认定这些地方为“西陵”并非空穴来风,也就无法完全排除这些地方为嫘祖故里的可信性。尤其是在四川盐亭、湖北宜昌先后举行嫘祖文化研讨会以后,嫘祖故里盐亭说与宜昌说在学术界曾产生较大影响。[5]

[color=#0070c0]盐亭论[/color]
主张嫘祖故里在四川盐亭的主要依据,是唐开元年间盐亭人赵蕤撰写的 修葺嫘轩宫碑序。其文曰: “ 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官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 忆官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 碑文虽然直书嫘祖生于盐亭、葬于盐亭,这也只是唐朝时期当地文人的一种颂词,词句可能是根据当地的汉族民间传说撰写而成,仅以这条碑文和当地的传说认定嫘祖故里为四川盐亭,证据尚嫌不足。[5]

[color=#0070c0]宜昌、远安论[/color]
提出湖北宜昌、远安等地为嫘祖故里,也只是依据《水经注》等书对“西陵县”的不甚明确记载。例如,《水经注》卷 35 江水条的记载:西陵县故城,“《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这里所说的西陵县,在今武汉一带。《水经注》卷 34 又云:夷陵县之古城,“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黄武元年( 222 )夏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这里说的“西陵”则在宜昌市附近地区,东吴时期一度改“夷陵”为“西陵”,说明秦汉和秦汉以前这里可能没有“西陵县”之说。西汉时期成书的《战国策》记载:“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
刘向把“西陵”、“夷陵”两个地名并列使用,进一步说明了秦汉以前“西陵”和今宜昌一带的“夷陵”不是一个地方。[5]

[color=#0070c0]西平论[/color]
嫘祖故里——西陵氏部族的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西平及其附近地区,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的可信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西汉以前,西平一带称为西陵有较为充分的文字记载。
上面所引用的《战国策·秦策》记载的秦将白起攻打楚国的事实,说明秦汉以前的西陵不在湖北宜昌一带。
顷襄王二十年,白起率兵首先攻取的是楚国的西陵,然后是鄢、郢、夷陵。笔者认为:鄢,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鄢水,“即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蛮河则在距襄樊不远的南漳、宜城一带;郢,是顷襄王以前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而夷陵则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从这些地点的地理位置分析,白起可能是在占领西陵之后依次向南用兵的,这里说的西陵显然也不是西汉时期江夏郡(治所今武汉市)所辖的西陵县,而应当在襄樊以北的河南境内。
至于西陵在河南什么地方,《水经注》记载:西平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尽管如今对“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说明了西汉时期的“西平”和“西陵”大致为同一个地方。西汉的西平县属于汝南郡,《汉书》卷 28 上《地理志上》汝南郡条下有明文记载, 1981 年甘肃武威磨咀子发现汉简将近 40 枚,其中的“王杖诏令”简上有“汝南西陵县”等文字,西汉以后,这里又设置过西陵乡、西陵亭等与“西陵”相关的地名,进一步说明西汉将西陵改为西平是有史可证的,即:西汉前期和西汉以前,西平一带称为西陵,西陵之名可能源于远古时期的西陵氏部族。[5]
2. 与新郑(黄帝故里)地缘相近,增强了西平为嫘祖故里的可能性。
嫘祖为黄帝之妻,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称嫘祖为黄帝的元妃,也有着较多的文字记载。宋朝高承的《事物纪原》云:“黄帝初有元妃嫘祖、次妃嫫姆、洎形鱼氏、方雷氏。” 宋朝张君房的《云笈七签》、罗泌的《路史》等书中亦有黄帝元妃为嫘姓之言,说明嫘祖为黄帝的第一位妻子是可信的。原始社会交通极为不便,到处是未曾开发的山林沼泽,决定了远古部族之间相互交往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地缘临近应该是远古部族之间进行通婚的重要条件,同时,通婚也是增强部落之间政治、军事联盟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西陵氏部族应该与黄帝部族具有较为接近的地缘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娶嫘祖之时,居于“轩辕之丘”,说明西陵氏部族应该距轩辕丘不会太远。
黄帝居住的轩辕丘的位置,史籍有明文记载。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明代的《广舆记》、《明一统志》、《天下名胜志》以及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文献均称轩辕丘在河南新郑,所以学术界普遍认同黄帝故里在新郑。以现今的里程计算,西平与新郑相距 一百二十公里,活动在新郑的有熊部族与生活在西平的西陵氏部族地缘相近,具备交往通婚的便利条件。
相对而言,四川盐亭与新郑相距数千里,湖北宜昌一带与新郑虽然较四川为近,但也有千里之遥。新郑与这两地之间路途遥远、山水阻隔,地理等自然因素决定了黄帝部族与当时活动在巴山蜀水间的各部族的相互交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果西陵氏部族生活在盐亭或宜昌等地,会使皇帝娶嫘祖为元妃存在诸多不可能的因素。
3. 民俗、传说和考古材料,提高了嫘祖故里在西平的可信性。
西平县的西部乡镇,处于伏牛山余脉向平原地带过渡地段,这里的低山、土岗、平原、湖泊、河流相互交错,整个地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丘陵地形。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既可以从事农耕生产,也可以采集、渔猎,为早期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平境内的蜘蛛山,又称为“始祖山”,相传嫘祖就是在这里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后,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蜘蛛山上建有嫘祖庙(如今仅存残碑、砖瓦等物),每年 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当地群众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庙会,用来纪念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功德,所以庙会又被称为“蚕桑节”。师灵(西陵)冈上,有一座高大的娘娘坟,当地人称之为嫘坟和嫘祖陵。尽管嫘祖山、嫘祖陵在全国有多处,但也为嫘祖故里在西平提供了可信性。[5]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45ef1443521509d90a854cf6fc40a.jpg[/img]

[b][color=#002060]后世纪念[/color][/b]
[b][color=#002060]
[/color][/b]
[color=#0070c0]新郑嫘祖纪念节[/color]
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

[color=#0070c0]中国嫘祖文化之乡——西平县[/color]
“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该县有关“嫘祖文化之乡”和“冶铁铸剑文化之乡”的专题汇报;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棠溪冶铁铸剑文化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桥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观看了有关影像资料,查阅了历史文献资料及相关实物史料,并进行了专家座谈。
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标志着西平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
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6]

[color=#0070c0]《嫘祖文化研究》[/color]
《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南浔蚕桑乐府·赛神》
(清)董蠡舟
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
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
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
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
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
   [hr]

[size=4][color=#002060][b]黄帝轩辕氏元妃嫫母——发明了镜子[/b][/color][/size]
[size=4][color=#002060][b]
[/b][/color][/size]
嫫(mó )母,又名丑女。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在中国文学史上受褒扬的第一个丑女是嫫母。她是黄帝时代的人,长相极丑,陌生人一看见她会吓得转身就跑。
可怜的嫫母从小就饱受世人的欺侮,父母嫌弃她,邻居厌恶她,姐妹们躲避她,可是她善良、勤俭,通晓事理,待人以诚,助人为乐,人们渐渐地喜爱她,接纳她了。嫫母到了双十年华,仍待字无人问津,人们常指着她丑陋的背影,叹息道:“这可怜的丑姑娘怕是一辈子也嫁不出了!”
有一次黄帝巡视,看见一群村女在采桑。忽然“哇”的一声,一个村女倒地哭叫起来,原来的手被赤链蛇咬了。众女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容貌极丑的姑娘喝住众女,只见她迅速指派二人去取清水,又讲出几种草药,让众女四下去采。接着,她从裙脚撕下一条布,把那村女的伤肢上部缠紧,又拔下一支髻针用它挑开伤口,然后就伏下身子,用嘴从伤口中吸吮毒液。黄帝见状一边命人速去救治,一边暗暗观察这丑女,发现她不但见义勇为,而且颇有组织能力,人们莫不听从她的调遣。一问才知道她是丑女嫫母。
黄帝做了件惊世骇俗的事,他把嫫母接回宫中,纳为次妃,令她管理后宫所有的嫔妃,嫫母居然胜任。
黄帝带着众妃周游巡视,途中,元妃嫘祖病逝。黄帝祭嫘姐为“祖神”,命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因为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而且因相貌极丑可以扮相貌丑恶的驱鬼神以驱邪。现在,我们还可以见到嫫母的尊容--在有些家家,门上贴着的一种驱鬼的神像面具,就是她的遗像。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4cdf1443532519864e232678ad841.jpg[/img]

[b][color=#002060]史料记载[/color][/b]
《史记》提到黄帝娶丑女嫫母为次妃,《路史后记》卷五记载黄帝的次妃嫫母,虽然相貌丑恶但有德故黄帝娶她为妃。嫫母虽然丑陋,但是黄帝对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后宫的责任交给了她,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授以「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来驱邪。

[b][color=#002060]受褒扬之因[/color][/b]
《史记》:“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亦即元妃,也就是大老婆,类似于后世的王后、皇后。嫘祖与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黄帝死后,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接了领导人的班,史称帝颛顼(音“专须”)。 《史记》对黄帝的私生活,所记仅此。
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又补充了很多黄帝的家庭成员,说他一共立了四妃,除元妃嫘祖外,还有三个次妃,一个叫方雷氏(也叫女节),一个叫彤鱼氏,还有一个叫嫫(音“磨”)母,并特意注明她“班在三人之下”,意思是她排名最后,地位比那三个女人都低。排名最后,却未必名头不响。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丑女,按出生日期排序,她们是嫫母——相传为黄帝的四老婆;钟离春——又称钟无艳、无盐女,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宣王的王后;孟光——东汉隐士、美男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原型;阮家女——东晋名士、吏部郎许允之妻,妇女“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礼教的忠实捍卫者。
相传嫫母为方相氏,中原之南的苗族后裔。据唐代的《琱(音“雕”)玉集·丑人篇》中的描述,嫫母的尊容是“锤额顣頞(音“促俄”),形麁(音“粗”)色黑”;即额如纺锤,塌鼻紧蹙,体肥如箱,貌黑似漆,乃“黄帝时极丑女也”。嫫母因为貌丑而成逐疫驱鬼之神,据说后世巫医神汉祛除瘟疫跳大神时所戴的面具,就是嫫母的遗像,形状极为丑恶。
据《山海经》记载,嫫母和嫘祖都住在汉水南岸一处被河沟环绕的地方。可能是当时黄帝要带自己部落里的男人们外出东拼西杀,部落的女人都留在这里作为基地,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女子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 )。这个归属黄帝部落的基地的管理者,可能就是嫫母和嫘祖,她们俩甚至好到了“居一门中”,也就是说两个人同住一个房间。作为“女子国”基地的最高领导,这显然不是条件所迫,而是她们愿意呆在一起。
另一本记载远古历史传说的书籍《轩辕本纪》 (唐代王瓘(音“贯”)著),也证实了嫫母与嫘祖的关系不错。据说,黄帝在带着元妃嫘祖巡视天下时,嫘祖不幸逝世。黄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祭奠,封嫘祖为“祖神”,同时让嫫母“监护于道”。这其实就是守墓,是一件很苦的差事,每年都要在嫘祖埋葬的地方守着,组织老百姓按时祭祀。

[b][color=#002060]历史功绩[/color][/b]
屈原在《楚辞·九章》中歌颂道:“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吕氏春秋·遇合篇》中记载,嫫母与黄帝感情深厚,并假借黄帝的话教训那些长相自卑的女人说,“不能忘记磨砺你们的道德;不能衰退你们内心的纯正。这样做了,长得丑又能伤害谁!”说得多好听呀,这几乎可以成为对自己长相有意见女子的励志名言。
《淮南子·修务训》也拿美女西施与丑女嫫母比较道:“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意思是西施是自然美,而嫫母是心灵美。后世还有,“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嫫母有傀(音“规”),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次妃嫫母,貌恶德充”。 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但其德行为却为当时女人楷模,智慧也非同寻常。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内助黄帝败炎帝,杀蚩尤,帮助黄帝一统华夏。
黄帝元妃嫘祖生育玄嚣和昌意。彤鱼氏生了夷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也有说三十五子),那么黄帝剩下来的后代应该都是嫫母的功劳了。

[color=#002060][b]镜子发明传说[/b][/color]
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制作的。那时,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得丑,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彤鱼氏一起上山去了。嫫母力气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她弯腰用手轻轻把石片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连她自己也觉得奇怪!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宫里也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时,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去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嫫母赶忙回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他走到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道:“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黄帝说罢 ,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的石片拿出来,让三位妻室见识一番。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很长时间不见嫫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彤鱼氏紧接着说:“黄帝,这个发现,应该给嫫母妹妹记一功!”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功!”
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1]

[color=#002060][b]纪念[/b][/color]
娘娘庙位于新郑市辛店镇西约一公里娘娘庙水库北边。
娘娘庙是一种俗称,准确的名称叫嫘祖嫫母庙。是为了纪念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的功绩而兴建的。自南朝·宋·元嘉年间以来,历代都设先农坛,祀嫘祖为“先蚕”,嫫母为“先织”。
娘娘庙建有大殿、东西配殿、门楼、戏楼,成为一处有名的古建筑群,常年香火不断。适逢正月十九嫘祖华诞和九月十五嫫母华诞,前来拜祭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庙会时常延续多日。庙宇在1958年建猪场时被拆毁.1989年,在辛店村村民史英等人的倡导下,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历时四年,集资六万多元,终于在1993年九月重建这座庙宇,至1994年正月十九落成.庙宇大殿为三开间,黄色琉璃瓦罩顶,廊柱上绘有巨龙,廊檐下绘有彩凤。大殿内塑有1.8米高的嫘祖、嫫母金身,殿墙上绘有十二幅壁画,历数嫘祖、嫫姆教人们养蚕、巢丝、织布、作衣的业绩。此后又陆续修建了东西配殿和门楼。
  [hr]

[size=4][color=#002060][b]黄帝轩辕氏元妃方雷氏——创造了梳子[/b][/color][/size]

《汉书》记载:方雷氏,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黄帝妃方雷氏是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雷的女儿,雷因借轩辕之兵大败蚩尤,所以把闺女许配给轩辕。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71e01443532544518c509220ee36f.jpg[/img]

[color=#002060][b]发明梳子[/b][/color]
轩辕黄帝妃方雷氏发明了人类的第一把梳子,关于轩辕黄帝妃方雷氏,《百家讲坛》名人纪连海老师,在文化中国上讲,中国历史上的非凡女人方雷氏,对我们中华民族一个贡献就是发明了梳子,历史上记载,方雷氏还有她身边的二十多个女子,因为没有梳子,所以人人都非常脏乱,每次集合她就觉得挺难看的,她就拿手给人家挠挠,挠完了二十多个人呢,自己手都破了。话说有一天,黄帝手下有一个发明船的人,叫狄霍,有一次他打了十九条又粗又大的这个带鱼,烧完了就吃,这个狄霍一个人就干掉了三条,带鱼刺,就扔了一地,方雷氏一看,那么多带鱼刺,捡起一块,随手就往头发上梳两下,梳完了,拿水一照,挺好看,挺利落。马上把这鱼骨都捡起来了,锯成一块一块的,给大家一发,让她们去梳头。方雷氏自己使着还凑合,有的人手轻了梳不好,有的人手重了就流血了,随后她找来木匠,就照这鱼骨做了一个梳子,结果人家木匠师傅做是做出来了,又宽又粗,当时方雷氏都说,您这个不是梳子,是耙子,后来经过木匠改进,终于做出梳子来了。

[color=#0070c0]方姓[/color]
雷被封方山,后世因地而得名。方氏的后人在夏、商时在东部今山东一代建方国,当时人称鬼方,商王多次征伐未果,与西伯侯联合倒商后归附西周。到周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奉命征伐北方的严允,讨伐荆楚的南蛮,作战部署有方,屡建大功,名闻天下。方叔的子孙后代就以方姓为荣。
[color=#0070c0]雷姓[/color]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从周朝至秦朝的八百余年内,雷姓不显于史, 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后汉、三国时相继出了雷义、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资料表明,已有雷姓迁居于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后经过不断地繁衍播迁,雷义、雷同的后代在晋朝时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称“雷姓豫章望”。后不断向南北方扩散,其中,豫章人雷焕后裔有一支迁往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后来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又有以“冯翊”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发展,但均以冯翊、豫章为其主源,而且这两支雷姓均各自独立发展,直到隋唐以后,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渐迁徙、发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后,雷姓分布更加广泛,如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中,在瑶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们有自己的族谱,还涌现出一些有作为的人物。
  [hr]

[size=4][color=#002060][b]黄帝轩辕氏元妃彤鱼氏——用石板炒肉吃[/b][/color][/size]
[size=4][color=#002060][b]
[/b][/color][/size]
彤鱼氏也是鱼族。彤鱼氏为黄帝族的通婚族,黄帝次妃名叫彤鱼氏。(唐)司马贞《史记 正义》:“黄帝四妃,像后妃四星。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7786144353254723f1f96bd2485c2.jpg[/img]

彤鱼氏是轩辕黄帝第三个妻室,她在黄帝宫里专管人们的饮食住行,有一年,黄帝宫里很多人因吃生肉,经常闹肚子。为这事黄帝手下的名医岐伯、俞夫想了很多医治办法,都未治好。还死了很多人。黄帝为此事经常闷闷不乐。
有年夏天,黄帝手下的打猎能手于则和彤鱼氏一起上山打猎。因天气热,他们钻进了一片茫茫森林。中午天气突变,一阵狂风过后,紧接着天空劈雷闪电。突然一个炸雷响过,森林起了大火。打猎队所有男女青年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原始森林积蓄的枯树又多又厚,一旦被火燃着,整个森林就变成火海,连野兽也逃不脱,打猎队更不例外。在这紧急关头,于则由于熟悉地形,突然想起半山腰有个洞穴,他带领所有打猎队人员全部钻进洞穴里。
浓烟滚滚,满山火海,火借风势,风助火力,火焰一展十几丈,森林各种树木被大火烧得不断发出劈劈啪啪响声。各种野兽的惨叫声,藏在洞穴里的打猎队男女人员,个个听得浑身打战,毛骨悚然,好不凄惨。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整个森林变成一片灰烬,满山散发着一股臭腥味。于则从洞穴口发现洞外不远一块大石板上,躺着两只野羊,一头野猪,散发出被火烧焦的肉腥味。由于饥饿,于则想冲出洞外看个究竟,被彤鱼氏一把拦住说:“大火才过,小心脚下的火灰的把你烧死。等火完全消失后,再出洞穴。”
打猎队男女呆在洞穴里,忍着饥饿,直等到大火彻底熄灭后,才小心翼翼走出洞外。
由于饥饿,于则首先跑到洞穴外不远的那块大石板上,把烧死的野羊用手一提,野羊全身碎烂,他又提起一只野羊腿,用鼻子闻了闻,除过焦味外,觉得特别油香。他撕下一块放进嘴里一吃,觉得比生肉味道好。于则连忙把两只野羊的前后腿全部撕下来,拿到彤鱼氏面前说:“这是烧死在大石板上的野羊,你尝一尝,特别好吃,彤鱼氏撕了一块,吃到嘴里,觉得味道确实不错。她叫大伙都来尝尝。
吃完后,彤鱼氏对大伙说:“这场大火过后,毁了树林,不知烧死了多少野兽。我们暂且不用去打猎了,分头上山去找寻被火烧死的猎物。”彤鱼氏说完,又把被火烧熟的野羊肉,拿起来看了看,闻了又闻,对打猎队的男女青年说:“今后凡打回的各种猎物,先不要生吃,都可以先放在石板上烧烙,等烧熟后再吃。”彤鱼氏这次上山打猎,虽然遭受了一次大火灾,人类吃熟食却从此开始了。彤鱼氏回到黄帝宫,什么也不干,整天带领身边所有女子上山挖石板。不几天,大小石板摆了一大堆。彤鱼氏叫把每块石板都支架起来,从下面用柴禾烧。等到把石板烧热烧烫后,再把打回来各种猎物肉,用石刀切成薄片,放在烧烫的石板上左右翻动,连烙再炒。开始妇女们都用手翻动,谁知,石板烧热后,特别烫手,很多妇女把双手指头全都烧烂了。有些石板由于火力过大,有的烧破了,有的烧炸了。彤鱼氏并没灰心。她折了很多竹子,折成短节,用竹子棒棒代替手指翻肉、炒肉。对烧破烧炸的石板,经过细心琢磨,对于易烧破、烧炸的石板一律不用。专门派人上山去挖耐火烧的石板。不多久,所有大小先民点(村落)都采用石板烧肉炒肉吃。
人们都纷纷议论说:“嫘祖教会了我们养蚕,人人有衣穿。彤鱼氏又给我们教会了用石板炒肉吃。方雷氏创造了梳子,教会了我们梳妆打扮。我们只有好好听从黄帝的话,来报答她们对先民的恩德。”大概这就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采用烹调、烹饪,使用竹棒当筷子的开始吧!
传说,黄帝部落的先民们,从吃上熟食肉后,疾病大大减少。轩辕黄帝为彤鱼氏、方雷氏各记了一大功,并叫仓颉把这些发明创造记在功劳簿上。历史进展到今天,世界各国都认为唯独中国的饭菜好吃,中国的烹调技术很高。科学家也发现用筷子夹取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手腕等30多个关节,50多条肌肉的运动。这对大脑、关节、肌肉的刺激锻炼十分有益。所以,用筷子进食有益于健康。特别是对儿童。这是中华民族一大文明。
  [hr]

[size=4][color=#002060][b]帝喾高阳氏元妃姜嫄——中国的农耕始祖[/b][/color][/size]
[size=4][color=#002060][b]
[/b][/color][/size]
姜嫄(上古时代人),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976e14435325239f6d319acade2b6.jpg[/img]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杨凌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嫄,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今武功县武功镇的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农祖后稷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经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当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迹怀孕生子后,又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曾三次将孩子抛弃。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嫄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  有邰氏生活在关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长期从事农耕。弃生于斯长于斯,受到农耕文明的熏陶,酷爱农事。儿时常以种植五谷瓜豆作为游戏。稍长又虚心学习姜族的农业技术.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很快成为一名农业专家。长大后离开舅家,回到姬姓部落,周人从此进入父系社会,弃成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穑,相地之宜,除草间苗,选择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使周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著名的农耕部落。夏朝时弃被任命为“后稷”。

[b][color=#002060]后人评价[/color][/b]
《列女传》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谓也。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惧弃于野,鸟兽覆翼,乃复收恤,
卒为帝佐,母道既毕。

[b][color=#002060]轶事典故[/color][/b]

[color=#0070c0]厥初生民[/color]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大自然,对于许多不理解的现象都赋予神奇的传说。而且奴隶社会即将崩溃,氏族林立、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据史书载:姜嫄为有邰氏女,有邰氏属炎帝姜姓部族的一个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为该族以羊为图腾,即族徽的形象为羊,而且以女人养羊为姓志,以羊大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义也是硬而弯曲的羊毛。总而言之,当时姜姓部族畜牧业很发达,到神农氏时就“砍木为耜,柔木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随着农业的发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盘越来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着渭水向东发展,刚好与黄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带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世代通婚,产生了新的一代民众,使母系氏族会彻底崩溃,父系氏族社会逐步确立。这一划时代的功绩正是姜嫄所为,因此后人都尊称她为“圣母”。
姜嫄为帝喾元妃。据史书记载,帝喾是黄帝曾孙,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黄帝部落农业相对落后。姜嫄曾劝帝喾学习有邰氏部族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迁徙往来无常处”的现象,遭到拒绝。当他说服不了丈夫时,就自己干,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识别谷物及栽培技术,使百姓从中受益,而逐渐扩大影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及生产方式。她整天忙于耕作之中,把帝喾另娶有娀氏女儿简狄为妃,她备受冷落的事完全抛于脑后。
有一天,她出外于原野之上,偶见有一巨人足迹,甚觉好奇,便用自己的脚印踩着这一足迹往前挪,当踩到拇指的地方时,忽然感到一股暖流汇入身上,回家后不久便身怀有孕,到时生了个男孩子,姜嫄认为是不祥之物,便把这个孩子抛在狭隘的巷道上,让牛羊踩死,没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还给奶吃;她又叫人把这个孩子抛到荒山丛林之中,有谁知刚碰上许多人来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养了起来;她知道这个情况后又派人把孩子要来扔在了冰河之上,让其冻饿身亡,不曾想奇迹却又发生了,只见一大群飞鸟有的卧在这个孩子身下,托着他身不着冰,有的展翅盖在其身上遮挡着风寒,有的叨来水果让其充饥。
姜嫄得知后,认为这个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养了他,由于抛弃了三次,因此为其取名“弃”。弃在母亲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欢种庄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钻研,亲尝各种谷物种子,并不断总结栽培技术,从选种、播种、灭草、灌溉、收获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练,凡是经他指导或耕作的土地,作务的庄稼,如《诗经·生民》篇描述的:“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并发现了“一桴二米”的优良品种,培植出“黍(黄米)、稷(高粱)、麦、菽(豆)、“稻”五谷良种。由于他指导群众种庄稼功勋卓著,被尧帝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尧帝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强大,就争先仿效,使人类从游猎走向农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谓功盖当世,德配天地。这些都是与姜嫄的劳苦是分不开的,正如《诗经》所咏:“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color=#0070c0]远志情缘[/color]
人们为了记住姜嫄的功德,还流传着一段姜嫄圣母与“远志”的故事。
在人们治病服用的中药中有一味药名叫“远志”,原来叫做“嫄志”,传说唐尧虞舜之际,天下洪水横流、民不聊生,《史记》载:尧帝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帝乃求人,更得舜……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年后稷随大禹去全国各地治水多年不归的情形,后稷远去的时间过长,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门站在高处远望,天天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终于有一天,儿子划着木筏回来了,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激动的话儿不知从何说起。当母子在家坐定时,姜嫄仔细端详着儿子,才发现他双眼红肿、发亮,身上烂疮往外流着黄水,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姜嫄见状,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设法给儿子治病,四处求医、求神,多方施治,总不见轻。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劳累过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见田间地头长的一种草,柳叶细枝、墨绿发亮、茎红根黄,用嘴细嚼,味甘、性温,当她嚼了几次以后,只觉得人轻松了,她就采集了许多,在锅里熬汤喝,这样喝了几天后,病完全好了。想到这儿,她赶忙去地里把这草采来给儿子熬汤喝。喝了一段时间后,病彻底好了,姜嫄望着又恢复了当年健壮而又有力的儿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姜嫄为儿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传开了,人们在高兴之余又互相介绍,凡是得了这种病的人都来此诊治,一治一个好,名气越来越大。来此采药、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姜嫄为了儿子和人们记住这个药草,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发现的,人们要永远记住它。
后来到了明代,出了一个大医学家,名叫李时珍,他在编《本草纲目》时,觉得“嫄志”被人们发现的最早,药用年代最远,就改名为“远志”,以后就被医药界以“远志”通用了。自从“远志”被中医普遍应用后,加上姜嫄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传久远,人们普遍认为远志这味药唯有古有邰——武功县所产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围生长的特别好。因此全国各地来此采药的人越来越多,这味药也就越来越少。后来北方人往南方贩卖药草时,编纂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要采得远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数十仞悬崖之上,而悬崖下大江滚滚、白浪滔天,划着筏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顶更是苦不堪言,冒着生命危险十有八九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却步,唯有练就一身绝顶功夫,经多次奋斗,方能采得一点,如此这般的一番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因此药价倍增,贩者大得其利。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309f14435325518a5da4d95d6510e.jpg[/img]

[b][color=#002060]文献记载[/color][/b]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列女传·卷之一》
[hr]

[b][size=4][color=#002060]帝喾高阳氏元妃简狄——中商始祖契之母[/color][/size][/b]
[b][size=4][color=#002060]
[/color][/size][/b]
简狄 传说中商始祖契(火神阏伯)之母,一作简易、简逷,因是有娀氏(在今山西永济西)女,又称娀简。相传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的古写,即玄鸟。商族为东夷分支,所以玄鸟生商,当由夷族鸟图腾推衍而来。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82501443532521116fed18617dea1.jpg[/img]

简狄:吞鸟蛋而怀孕的美女,有氏人,帝喾次妃。端丽冠绝,风娇水媚。因吞食燕卵(鸟蛋)、破胸生产了商族的始祖契,被商人顶礼膜拜达600年之久。中国有句民谚,叫做"母以子贵"。因为生了个有出息的儿子,后世便尊为伟大的母亲,这一类的例子举不胜举。涂山娇生了夏朝的真命天子启,仿佛已经很了不起了;但与简狄和姜这两位大美女相比,又似乎逊色许多。简狄因为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被商族的后代至少顶礼膜拜了600年;姜因为生下了周朝的始祖后稷,成为姬姓一脉永远的骄傲。
简狄,一作简易、简,是有氏部落(今山西永济西)首领的女儿,因而又称简。简狄不仅是千里挑一的美女,并且极有慧性,"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在她正当花季少女的时候,喜欢四处巡游的帝喾(音库)来到有,为她的美丽所倾倒,于是向有氏首领求婚。因为简狄是帝喾的第二位夫人,所以称之为次妃。
简狄的一生有三大传奇为后世咏诵。一是她奇特的怀孕经历。传说简狄成为帝喾最宠爱的妃子后,两年多都没有怀孕。有一年,帝喾带着她重游有。做母亲的见她久未有喜,心里焦急,就带她去女娲娘娘庙烧香求子。路过玄丘的时候,简狄顽皮的妹妹建疵怂恿姐姐一起下到山丘下的玄池去泡澡。两人正在洗浴的时候,忽然一对燕子双双飞来,竟在池子里裸露的石头上下了一个鸟蛋。
这鸟蛋当然不是一般的鸟蛋,而是一颗五色彩卵。简狄生性好奇,以手取过,有心收藏,却苦于无处安放,只得含在嘴里,谁知一不小心,那五色燕卵竟被她咽下喉咙去了。当时就觉得一股暖流,从喉头直达腹部,登时浑身酥软,就这样忽然有了怀孕的感觉。《史记·殷本纪》的说法略有出入:"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商颂·玄鸟》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命即天意的意思;玄鸟乃燕子的雅称。(照《诗经》的说法,商人的祖先不是简狄,倒是玄鸟了。不过,根据郭沫若在《历史论》里的观点,所谓"玄鸟",本是生殖器的象征,"鸟"到现在仍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卵"则是睾丸的别名。)按王逸《楚辞章句》里的说法是:"简狄,常喾之妃也……言简狄侍帝喾于台上,有飞燕坠遗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简狄和帝喾也够浪漫的了,竟然选择在露天交欢。不过既然已在台子上整得死去活来,那就显然不会是吞了飞燕扔下来的卵子而怀孕了。
这种传说算不上稀奇,却是光宗耀祖的一种"套路"。四千年之后,自东北部崛起的清王朝也沿袭了这种套路。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个女子在一个池子里洗澡,遇到一双异鸟,将一颗朱果坠在她们面前,一个女子拾起朱果吞食,便有娠在身生下了满族的老祖宗。据后世史学家们研究,商族的祖先为华夏分支东夷人,东夷人的祖先为少昊氏。以鸟为图腾的少昊族是由几个胞族组成的部落。其中第一胞族中的五个氏族,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劳)、青鸟、丹鸟为图腾,其中玄鸟为商族人的图腾。商族既为东夷的分支,所谓玄鸟生商,自然是由夷族鸟图腾推衍而来的了。(邓伟志在他的《唐前婚姻》一书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不过是把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情况加以神话罢了。)简狄的第二个传奇,就是她的生育过程。世界生育史上有许多神奇的生育传说。替简狄接生的医生讲述的故事,有可能是今天许多人闻所未闻的。

[b][color=#002060]历史评价[/color][/b]
刘向《列女传》:①“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3]  ;②“契母简狄,敦仁励翼,吞卵产子,遂自脩饰,教以事理,推恩有德,契为帝辅,盖母有力。”
[hr]
[b][size=4][color=#002060]帝喾高阳氏元妃——庆都 [/color][/size][/b]
[b][size=4][color=#002060]
[/color][/size][/b]

庆都是帝喾的第三个妃子。是陈丰氏伊耆侯的女儿。是圣人帝尧的生母。
据说她和帝喾成婚后仍留在娘家居住。有一年的 正月末,伊耆侯老两口带着庆都,坐着小船游玩三河之上时。正午时分,忽然刮起一阵狂风,迎面天上卷来一朵红云,在小船上形成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仿佛旋风里还有一条赤龙在飞舞。老两口惊恐万状,可是庆都却若无其事的冲着那条赤龙笑。傍晚时,风住云散,赤龙也不见了,才搭船返回途中。晚上,庆都朦胧中觉得风四合,有赤龙扑上她的身。于是,她迷糊的睡着了。醒来时身旁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上书:亦受天佑。十四个月后,生下一子,和图上画的人一模一样,取名放勋(尧是他死后的谥号)。大概因放勋来路有些怪异,所以他的长相也异于常人,相传他的眉毛色彩缤纷,有“尧眉八彩”的说法。据《帝王世纪》载,帝喾闻报庆都生了儿子时,十分高兴,岂料他的母亲恰在这个时候去世。帝喾是个孝子,于是他要为母亲守孝三年。因此,庆都生放勋时,并没有和帝喾生活在一起,而是住在三阿之南,寄居在一个叫伊长孺的家里。如此说来,尧是伊家的后代可能反而大些。直到放勋十岁时,才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所以帝尧并不随父亲帝喾姓姬,而是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
[hr]
[b][size=4][color=#002060]帝喾高阳氏元妃——常仪[/color][/size][/b]
[b][size=4][color=#002060]
[/color][/size][/b]

常仪:一称“常羲”。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月神,常羲就是月御(驾车的神),与日御(羲和)同为帝俊(就是帝喾)之妻,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常羲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出自《山海经》。

常仪,帝喾的第四个妃子,诹訾国君的女儿。她善良厚道,并且能说会道。据说她出生时头发就很长,一直垂到脚跟。长大以后又是一位漂亮的少女,帝喾的母亲很喜欢她,便作主把她纳为帝喾的妃子。常仪精通音律,会弹奏好听的曲子。帝喾为她制作了很多的琴。
有一次,帝喾命人在崇山峻岭的深处,找到一种叫碧瑶之梓的绝好琴木,又请当时最优秀的琴匠为她做了一张琴。这张琴的音质极佳,弹奏起来特别好听,而且还会遇光而鸣,只要雷电闪亮时会应光而鸣。因此,人们就把这张琴取名为“电母琴”。
常仪虽是帝喾第四个妃子,却是第一个生育。常仪先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帝女-是帝喾的长女。帝喾非常喜欢她,尤其是帝喾的母亲握裒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她后来又生下一子,名挚(约公元前2306年-公元前2298年),帝挚因在兄弟中最长,后受帝喾之禅而继皇位。曾治理天下9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
[hr]

[b][size=4][color=#002060]虞舜二妃——娥皇女英[/color][/size][/b]
[b][size=4][color=#002060]
[/color][/size][/b]

娥皇女英,又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国古代华夏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9df1144353255089f81eda53bf293.jpg[/img]

娥皇女英庙: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万安村人民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特在村北为娥皇女英塑像并建庙--娘娘庙。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万安村北门人民都会为娥皇女英二位娘娘请来戏班,唱大戏五天,欢送娥皇女英二位娘娘回娘家--羊獬村(会出动百人以上来接娘娘回娘家,羊獬村称二位娘娘为姑姑,称娘娘庙为姑姑庙)。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万安村北门人民会出动数百人再将娥皇女英二位娘娘接回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万安村北门人民再请来戏班唱大戏十天,为二位娘娘祝寿。

[b][color=#002060]家族成员[/color][/b]
祖父:帝喾
嫡祖母:姜嫄(有邰氏,帝喾正妃,生弃,又名后稷,为谷神)
生祖母:庆都(陈丰氏,帝喾三妃,生放勋,即帝尧)
庶祖母:简狄(有娀氏,帝喾次妃,生契和盘瓠之妻)、常仪(娵訾氏,帝喾四妃,生帝挚和嫦娥)、建疵(有娀氏,帝喾五妃,和简狄为姐妹,生台玺)
父亲:帝尧
母亲:女皇(女皇为帝尧正妃,史书没有说娥皇女英为女皇所生,故不确定为嫡母还是生母)
伯父:弃(后稷)、契、帝挚
叔父:台玺,帝喾第五子。
姑母:嫦娥(帝喾之女,母常仪)、盘瓠之妻(简狄所生,名不详)
姑父:大羿(帝尧时期为箭师,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帝尧嫁以妹嫦娥。大羿不是后羿,后羿是夏代人,为有穷氏国君)、盘瓠(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书记载,盘瓠助帝喾取犬戎(或说术器)吴将军人头,帝喾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盘瓠带她住进南山。帝喾小女儿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盘瓠就是今天苗、瑶、畲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兄长:丹朱

[b][color=#002060]人物生平[/color][/b]
娥皇女英是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虽有其他记载暂且另论),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
二女嫁舜,究竟谁为正宫,谁为妃子,尧和夫人们争论不休。最后决定了一个办法,据说当时舜王要迁往蒲坂,尧命二女同时由平阳向蒲扳出发,哪个先到,哪个为正宫;哪个后到,哪个为偏妃。娥皇、女英听了父王的话,各自准备向蒲坂进发。娥皇是个朴实的姑娘,便跨了一头大马飞奔前进。而女英讲排场,乘车前往,并选由骡子驾车,甚觉气派。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浑身淌汗,路过西杨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让牲口饮水解渴,以便继续赶路。在行进中,不料女英驾车的母骡,突然要临盆生驹,因此车停了。这时娥皇的乘马已奔驰在遥远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骡子生驹的影响,落了个望尘莫及。正宫娘娘的位置为娥皇所夺取,女英气愤之余,斥责骡子今后不准生驹。因此传说骡子不受孕,不生驹,都是女英封下的。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a19614435325487d2120ea7571430.jpg[/img]

后人将二女牲口饮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襄汾县西杨村附近。
又传说,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们的眼泪,挥洒在们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君(舜)、湘妃(娥皇、女英)或湘夫人。
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其实墓也简陋,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一条用麻石铺砌的甬道,两旁石碑上刻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之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对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故乡湖南的同志汇报湖南生产建设情况后,兴奋之余,挥笔写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辉诗篇。开头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发情感:“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b][color=#002060]人物轶事[/color][/b]
娥皇、女英是远古时期尧的闺女、舜的媳妇。当初,帝尧为了选好接班人,便派了两个宝贝女儿嫁给舜,到他身边做 “卧底”,以考验国家候选领导人舜的德行品质。
舜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他的爹瞽叟是个瞎子,人也糊涂。舜的亲娘死得早,老爹瞽叟给他娶了一个后妈,生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弟弟叫象,妹妹名敤手(民间传说手特别巧)。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里,做个好儿媳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好在这两位美人很是贤惠,从来不因出身高贵而使性子、添乱子,对舜一家子老小一直侍候得很周到。因此,《史记》里夸她俩“甚有妇道”。
遗憾的是,舜的后妈事事容不得舜,而且总想把他害死,好把家产全夺过来给她的亲儿子象。有一年,因为舜的政绩突出,帝尧很高兴,便赐给自己的女婿一些奖赏。其中有衣(细葛布衣)和一把琴,另外还帮他建了个仓廪,给了些牛羊。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礼物,竟让后妈动了杀心,更要命的是,舜昏聩的老爹不知被什么糊涂油蒙了心,竟然积极地参与了“家庭阴谋”的活动。作为儿媳,娥皇、女英虽是看在眼里,可只能急在心上。因为如果她俩给夫君打“小报告”,吹“枕边风”,便有破坏“和谐家庭”之嫌。再者,身为未来的“第一夫人”,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事关“母仪天下”的示范教化意义。因此,她们对于“第一家庭”的内部矛盾,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处理办法,只能暗地里多加防备,以保护她们的丈夫。
一次,瞽叟要舜上房顶涂廪(用泥土修补谷仓)。在干活之前,舜先“请示”两位夫人,夫人说那就去吧,不过一定要带上两个斗笠。舜很听老婆的话,便乖乖带着两顶斗笠,爬上房顶干活。他刚上去,瞽叟和象就立马抽走梯子,放火焚烧。这时,两个斗笠就派上了用场,舜一手拿着一个,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房上跳下来,毫发未损。 又有一次,瞽叟叫舜去挖井,等舜刚下到深处时,他的老爹和兄弟就急急忙忙地取土填井,想把他给活埋了。幸运的是,舜的两位夫人早被公公、婆婆、小叔子一大家子层出不穷的“阳谋”、“阴谋”修炼出极高的警惕性,提前让舜在水井的侧壁凿出一条暗道,这才捡了一条命。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25df1443532525e1794348e336f4b.jpg[/img]

从以上种种事件分析,包括史书上说“父顽母嚣”的旁证,舜的父亲可能脑子有问题,要不,就无法理解他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还这样乐此不疲。从常理判断,也只有这种可能,舜才会对夫人的话言听计从,他和他的两位夫人也才能这般忍让和大度。
按照合理的猜测,一系列的阴谋事件可能都是贪婪的象一手策划的。这从后来他和父母准备瓜分舜的财产时的对话可以看出。当时,填完井后,象以为舜必死无疑,就立马邀功,说:“这主意可是我出的。”然后很慷慨地说道:“舜的两位老婆还有尧赐给他的琴归我,牛羊和谷仓就归父母吧。”
当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屋子里玩弄舜的琴时,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很惊愕,也很尴尬,马上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也不红地说道:“我正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史书上说,经历过这些“家庭暴力”的洗礼,舜依然宅心仁厚,还如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
这一切,都说明舜是很明事理的人,而他的两位夫人,能把这样一本难念的“家经”念得如此顺溜,可见多会把握分寸、多么聪明贤惠呀。她俩用智慧和宽容,不但极大地成全了舜的名声,而且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难怪后世在《列女传》里将两位列入“母仪传”第一,称“二妃德纯而行笃”,甚至搬出《诗经》里“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这样重量级的话,大大予以赞赏。

[b][color=#002060]文献记载[/color][/b]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f51e1443532545a9eb8499068df0f.jpg[/img]

颂曰:元始二妃,帝尧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终能劳苦,瞽叟和宁,卒享福祜。

[b][color=#002060]相关传说[/color][/b]

[color=#0070c0]身世[/color]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著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color=#0070c0]湘妃竹[/color]
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
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了。娥皇说:“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女英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她们二人思前想后,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color=#0070c0]羊獬村[/color]
尧王访贤从羊獬村(洪洞以南)回平阳后计划让女儿娥皇,女英由伊杜村,迁至羊獬村落户。二女尊从父王意见,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准备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轿,决定骑马赴羊獬。临行侍者递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讣划进朝向父王辞行。走到宫门下马,见宫门上挂着两面红旗、—对红灯,旗上写着:“先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离三、坤三、兑三。二女向旗帜跪拜致敬。
羊獬的村民闻讯后,积极热情的为娥皇、女英的落户,作了隆重的准备,安排了居住的院落。到进村的一天,人们成群结队,欢声震耳,迎接二女。娥皇、女英莉群众的热情,感激莫名。
二女落户后,能发扬父王帝尧的家风,克勤克俭,劳动生产,并能与乡亲和睦相处,博得人们的敬佩。贤良事迹流传万代。
以后帝尧将二女娥皇、女英共许配给舜王为妻。临出嫁考虑着一个问题,姊妹两个,究竟谁该为大,谁该为小,难以定夺。最后帝尧巧设办法,以炮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在相同的时间里,谁先煮熟,谁为大。
炮声响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认为这样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杆已经烧完了;女英则用小火煮,豆杆未烧完,而豆子已经熟了。这时炮又响了,时间已到,经检查评定,女英将豆煮熟了,决定为大。这时娥皇不同意,母亲又想办法,让纳鞋底,谁先纳完谁为大。娥皇紧接着拿起针绳马上动手,总想完在前头。可是女英心儿细,有计划,将绳子分成五尺一小节。才做好准备工作,不料娥皇已纳了—尺多绳子了,娥皇暗中高兴——这一会可要领先了。稍待一会儿,女英虽然动手迟,但速度快,眨眼间女英的鞋底已纳了多半只了。娥皇一见超过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湿了绳子,更拉的费劲了。俗话说:“笨老婆拉绳子,一根拉了一筐箩”,时间已到鸣炮验收,又是女英告捷。
娥皇虽为姐姐,仍羞于认输,在为难的情况下,尧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见,他说:择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车,一人骑马,谁先到姚丘, (洪洞万安)谁为大。娥皇觉得骑马路上不误事,争着要骑马。女英说:姐姐骑马我就坐车吧,但有个条件,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让车先行。娥皇愿意骑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见。皋陶说:就如此决定。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70c414435325269570f6c3a9079ff.jpg[/img]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亲人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决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车骑马,依先后次序上路。不料女英车到仁义村市头,车轮陷入泥坑,送亲人将车抗出辙窝,因泥糊了车辐,当时未发觉车辐折断。走到仁义村北头,车辐掉了,正在请木匠修理时,娥皇骑马赶来,见此情景,问女英为何如此?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诉姐姐,并请姐姐与舜(重华)先行吧。娥皇心中暗喜,亏了骑马,免此事故。接着对女英说: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后人将女英断车辐的仁义村南头,叫成车窝村,北头叫成车辐村了。一个村子两头两个称呼。
女英的车修好了,又继续赶路,忽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车靠近一看,原来是姐姐,愁容满面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头不语。女英忙下车安慰姐姐,问明情由,始知乘马生了马驹。事已至此,女英让姐姐一同乘车赶路吧。因此后人将王家庄南头称南马驹,北头称北马驹。
随从人员牵马跟车行进,老马护马驹又踢又蹦,因马有龙性,后人将小王庄改为龙马村,迄今未变。
马走了不多远,仰首嘶鸣,似乎是口渴的样子,一面叫一面阳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马便低头畅饮。后人将这股清水,称为“马刨泉”。把村名改为尺井村,即今之赤荆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庙。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车上,在这件事上难免有所感触,都倾吐了衷怀,把心里的话谈了谈,把争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是。娥皇首先夸奖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肠,高风格。关于论大论小之事,父王无法定夺。后来采取煮豆子和纳鞋底子的办法。结果娥皇又失败;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决定让一人乘马,一人乘车,结果娥皇仍然失败。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说明妹妹是聪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车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历山,劳动生产,妹妹留在姚丘,侍奉双亲,照料家务。
姊妹二人,在车上越谈越亲切,女英为之感动,愿意学习姐姐虚心处事、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不知不觉车已到达姚丘,当地的亲朋厚友和群众们夹道欢迎,将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举行拜堂礼仪。舜王向迎接的人们深表谢意,并说:旅途中发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姊妹与舜王婚后,遵照在车上的谈话办事,娥皇赴历山劳动种庄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双亲。
女英生子,名姚商均。当时社会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商求均匀,互通有无,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头,开设陶窑,生三子,长子姚温。次子姚龙、三子姚能。
娥皇、女英的故事,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万安(姚丘)神立的日子。
女英虽小但为正宫娘娘,住娘家则是以长幼为序。羊獬村的人们,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万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后,羊獬人们于初四日请大姑进庙,初五日请二姑进庙,这一天要比初四更热闹,家家吃饺子,全村载歌载舞,鼓乐喧天。
另外,羊獬村的妇女,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十八、九月初九要提前一天到神立,正日子到万安。而神立和万安的妇女于三月十五、四月初八要到羊獬拜寿,所谓唐虞遗风,流传至今。

[color=#0070c0]丈夫舜[/color]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09/35140_8b3014435325160e63c65d4819473.jpg[/img]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b][color=#002060]后人猜测[/color][/b]
(以下内容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未有证据表明文章作者在创作时经过严密的历史考证)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问大臣谁能继位,大臣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甚有妇道”。尧非常满意。三年后考察结束,尧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的这个举动,就是史所美誉的“禅让”。此后舜仿此例,亦禅让于禹。有史以来,正史所记载的出于公心的禅让仅此二例,后世仅有的几例禅让都是被逼无奈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禅让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学者们称颂不已,成为“托古改制”原始依据,直到今天,还是正统历史观的宠儿,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舜是黄帝后裔中的另外一个分支,距黄帝九世,居住在黄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带),舜当是该部落的首领,名声才会被尧所闻。尧为了联合拉拢舜的部落,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这是中国史“和亲”的最早滥觞。遥想当年,舜下了重金作为聘礼,在妫水边迎娶二女的时候,一定百感交集。蒹葭苍苍,野露茫茫,一丝寒意一定袭上了年轻的舜的心头:这次联姻吉凶未卜,二女所怀的,不知是怎样恶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实力,眼看即将暴露在闺房女红的闲庭信步之中;但是无论二女如何作为,舜又无法处治,毕竟,娥皇、女英是强大的尧的亲生女儿。“和亲”,脉脉的温情下面,提前隐藏着刺探和背叛的结局。
那时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黄金时期,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被当作工具用于各种无法言传的场合。况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尧宠爱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长子丹朱,将来的皇位非丹朱莫属。而丹朱顽凶,娥皇、女英和另外九个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预料到了丹朱上台后自己的命运。那么,父亲密令刺探的这个叫舜的男人,能够依恃吗?毕竟,尧之前,也不是没有过非长子继位的先例,尧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夺了哥哥挚的皇位。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张扬的大喜之日,娥皇、女英也是心绪复杂,滋味难辨。
婚后的日子波澜不惊。舜,“目重瞳子(两个瞳仁),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貌奇,魁梧;而且非常能干,会耕,会渔,会制陶器;又孝顺,处事公正,甚得部落百姓的爱戴。如果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还有什么人值得爱呢?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提防中,在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中,爱情,这个神秘的烟幕,悄悄地放出来了。当舜的父亲瞽叟和异母兄弟象屡次要加害舜的时候,娥皇、女英被爱情激发出了巨大的智慧,指点舜两次逃生。先结婚后恋爱的滋味,原来更加甜蜜啊。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趁着尧派他的九个庶出的儿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实为收集情报的时机,三人和九男结成了统一战线。
尧73岁时,传位于丹朱,舜和九个内应发动了政变,一击得手,囚禁了尧和丹朱,舜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禅让”的真相。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舜则志得意满,江山美人一手尽揽。然而,冥冥中似有定数,数十年后,舜却重复了尧的命运: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将舜流放到极南的苍梧之野(广西),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九嶷山,天苍苍,野茫茫,瞻前顾后,感怀身世,不禁泪下如雨,点点滴滴,渗进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动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诞生。

[b][color=#002060]相关诗词[/color][/b]

[color=#0070c0]屈原词[/color]
屈原作《离骚〈九歌〉》,做为祭祀湘君和湘夫人时的乐辞: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覃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爰,隐思君兮诽侧;
桂擢兮兰世,囗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决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烦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频中,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媛;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
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辟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备注:有争论,娥皇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

[color=#0070c0]毛文锡词[/color]
临江仙 唐代 毛文锡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然。
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鱼灯风飐碎,白萍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潇湘神 唐代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color=#0070c0]钱起诗[/color]
省试湘灵鼓瑟
唐代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赏析: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备注:
1、湖南省洞庭湖君山岛保存有娥皇女英的墓葬——君山二妃墓,为祭祀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
2、岳阳君山湘妃祠又叫湘妃庙,三进山门庭院式,一进正面悬一长篇楹联,即清朝张之洞撰写的著名的君山湘妃祠联。二进两厢立护神。三进正殿供奉二妃塑像。
3、北有舜帝陵:一在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舜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四年( 1371 );二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的舜帝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
4、南有舜帝祠:福建泉州舜帝纪念堂于1996年创建,地处晋江市社店村罗裳山,是中国唯一以纪念舜帝为主题、集历史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规模最大的舜帝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9 0
已审核。

原来上古的妃子有那么多。还记得那时候看桐华的《曾许诺》就对元妃嫘祖和彤鱼氏印象深刻。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