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原解》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639 回复:3

[其他] 《孙子原解》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峈暄莳苡

ZxID:1376488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妖紫魅
潜水随缘!周年:5.27结婚,9.21文编10.23结拜,12.23注册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9-22 0
《孙子原解》
[font=微软雅黑]
[b]孙子简介[/b]

       孙子,(前535-前470年),孙氏,名武,字长卿。汉族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出自妫姓或姬姓,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哲学家,今日在山东、江苏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其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自幼喜研兵法,颇有心得。在其18岁时,因齐国内乱不止,他深感无用武之地,便离开齐国去往吴国。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孙子的先祖为陈完,陈厉公之子,妫姓,氏陈。陈厉公兄陈恒公之少子林杀厉公而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交好,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素闻陈完之才学,欲使为卿。陈完以“羁旅之臣不可当高位”为由婉拒。后齐桓公命陈完为工正(掌管百工)。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陈氏为田氏,故他又被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原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姓“孙”氏。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史称“四姓之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梅里(今无锡)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伍子胥先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孙子晋见吴王,呈上所著兵书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据有关资料记载,为考察孙子的统兵能力,吴王挑选了180名宫女由孙子操练。这就是人们所传说的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吴宫操练之后,吴王任命孙子为将军。从此,孙子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安邦治国,发展军力。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孙子采取“迂回奔袭、出奇制胜”的战法,溯淮河西上,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汉水,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柏举之战”后,楚国元气大伤,而吴国的声威则大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不仅成为南方的强国,而且北方的齐、晋等大国也畏惧吴国。对于孙子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孙子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战略思想。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无锡)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了传世名篇《孙子兵法》,现仅存13篇兵法。即使是仅存的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劫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合”和灵活运用……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宋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b]始计第一[/b]

【原文】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2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决定人生死的地方,是决定社稷存亡的道路,不能不慎重审察。

所以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各种情况的比较计划,而追索到详情;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的道路,是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所谓的天,是指阴阳、寒暑、时势的制约。所谓的地,是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所谓的将,是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的法,是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知晓就能胜利,不知晓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一定的治国道路?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用兵作战,就是诡诈的道路。所以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用利益诱惑他,趁混乱攻取他,强大就要防备他,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在未战之前,经过在朝廷上众人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就有胜算的把握;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就没有胜算的把握。胜算多胜过胜算少,而况且是没有胜算呢?我从这些情况来看,就知道胜负的结果了。

【说明】本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子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实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路)、“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子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孙子在这第一篇里就提出“势”,很有深意,其后第五篇又专辟一章谈“势”,说明孙子非常重视“势”这个问题。一般人,总是凭自己的意图、想法办事,处理事情,从不关心时势,而懂“势”的人,首先看的是“势”,然后才根据“势”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势”变,自己的意图、想法就会变。所以,重视“势”的人,才有取胜的机会。只重视自己意图、想法的人,必然失败。

——————————————————

【注释】1.兵:(bīng冰)这里指军事、武力、战争。《管子·轻重乙》:“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礼记·礼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2.庙:(miào妙)朝廷的代称。《孙子·始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商君书·战法》:“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古者行礼必于庙,谋事必于庙,凡国功曰庙算、庙谟也。”

[/font]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峈暄莳苡

ZxID:1376488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妖紫魅
潜水随缘!周年:5.27结婚,9.21文编10.23结拜,12.23注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9-22 0
作战第二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1,革2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3,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4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5,当吾二十钟;莣6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7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得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虽然有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那么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登记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所以,真正懂得用兵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说明】作者论述了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子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

【注释】1.驷:(sì四)《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维师尚父。”《管子·侈靡》:“然则人君声服变矣,则臣有依驷之禄。”《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庄子·人间世》:“结驷千乘。”《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东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说文》:“驷,马一乘也。”《玉篇》:“驷,四马一乘也。”这里用为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之意。

2.革:(gé格)用皮革制成的甲胄之车。。《管子·小匡》:“定三革,偃五兵。”

3.籍:(jí吉)《诗·大雅·韩奕》:“实墉实壑,实亩实籍。”《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体籍。”《管子·乘马数》:“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说文》:“籍,簿书也。”这里用为登记之意。

4.罢:(bà坝)《管子·霸言》:“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罢矣。”《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国语·周语中》:“有优无匮,有逸无罢。”《韩非子·说林上》:“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广雅·释诂一》:“罢,劳也。”《广韵·支韵》:“罢,倦也。”这里用为疲惫之意。

5.钟:(zhōng中)古容量单位。《管子·霸形》:“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管子·海王》:“钟二千,十钟二万。”《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釜十则钟。”《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6.莣:(wáng王)古书上说的一种像茅的草。这里用为马饲料。《孙子·作战》:“莣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7.司:(sī思)《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周礼·师氏》:“司王朝。”《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论语·泰伯》:“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礼记·曲礼》:“曰司徒。”《孟子·梁惠王下》:“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广雅》:“司,臣也。”《小尔雅》:“司,主也。”这里用为掌握管理之意。


谋攻第三

【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1为上,破军次之;全旅2为上,破旅次之;全卒3为上,破卒次之;全伍4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5轒6辒7,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8,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9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10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11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12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3;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远望车、攻城车和四轮卧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才能制成。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分割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抗击,兵力少就逃离正面冲突,兵力弱于敌人就设法避开。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所谓的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担忧害怕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而参与三军之政,那么将士们会迷惑;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而参与军队的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称之为乱军会引来敌军的胜利。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知道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能够胜利;识别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能够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能够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能够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能够胜利。这五样,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百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了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作者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子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子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

【注释】1.军:(jūn均)《周礼·夏官·序官》:“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小司徒》:“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国语·齐语》:“万人为一军。”《孙子·谋攻》:“全军为上。”《韩非子·解老》:“虽入军无忿争之心。”《史记·项羽本纪》:“击破沛公军。”这里用为万人军队之意。

2.旅:(lǚ吕)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书·多方》:“不克灵承于旅。”《诗·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管子·小匡》:“春以田,曰蒐,振旅。”《孙子·谋攻》:“全旅为上。”《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庾信《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

3.卒:(zú足)古兵制单位。百人为卒,卒长亦称百夫长。《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孙子·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4.伍:(wǔ五)五人以上构成一个集体。《周礼·天官·宫正》:“会其什伍而教之道义。”《管子·幼官》:“谨贤修伍则众。”《管子·小匡》:“五人为伍。”《左传·桓公五年》:“先偏后伍。”《左传·哀公十一年》:“林不狃之伍。”《广韵》:“伍,行伍。”

5.橹:(lǔ虏)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车。又称巢车。《孙子·谋攻》:“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6.轒:(fén坟)古代用于攻城的大型木制战车。上蒙牛皮,下面可容十数人,往来运土以填平敌人的城壕。《孙子·谋攻》:“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7.辒:(wēn温)古代的一种可以卧息的车。《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乘辒车至李史门。”《史记·秦始皇纪》:“棺载辒凉车中。”《史记·齐世家》:“已而载辒车中驰行。”《说文》:“辒,卧车也。”

8.闉:(yīn因)通“堙”。《周礼·地官下》:“以共闉圹之蜃。”《墨子》:“求闉池者,以火与争鼓闉。”《庄子·马蹄》:“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淮南子·兵略》:“而相为斥闉之要遮者”。本意为堵塞之意。这里用为为攻城而堆积的土丘之意。

9.拔:(bá跋)《管子·揆度》:“夫城郭拔,社稷不血食,无生臣。”《韩非子·五蠹》:“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拔石城。”《史记·魏公子列传》:“已拔赵。”这里用为攻取之意。

10.患:(huàn换)《管子·大匡》:“夷吾之所患者,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易·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说文》:“患,忧也。”这里用为担忧、忧虑、害怕之意。

11.縻:(mí迷)束缚、拘束、牵连。《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孙子·谋攻》:“是谓縻军。”

12.虞:(yu鱼)准备、防范。《孙子·谋攻》:“以虞待不虞者。”

13.殆:(dai带)《书·秦誓》:“亦曰殆哉!”《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管子·法法》:“闻贤而不举,殆。”《老子·十六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万章上》:“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荀子·儒效》:“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韩非子·忠孝》:“此二者,殆物也。”《说文》:“殆,危也。”这里用为危险之意。


军形第四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1。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2,二曰量3,三曰数4,四曰称5,五曰胜6。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7称铢8,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敌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人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军队就象从天而降,所以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所以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差错,所谓的不出差错,原因在于其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而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修整致胜之道而保证法规的实施,所以能成为战争胜败的主宰。

兵法:一是衡量、计算,二是衡量、酌量,三是计算,四是称量,五是克制。土地面积决定战争的衡量,战争的衡量决定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称量,双方兵力的称量得出克制的概率。所以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

胜利者一方战斗的民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态。

【说明】作者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军形”,是指军事形态,我方的军事形态可以彰显出来,也可以隐蔽起来。而对敌方的军事形态,就要明确地掌握,以利权衡。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子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

【注释】1.忒:(tè特)《书·洪范》:“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诗·曹风·罚骸笆缛司樱湟遣贿!薄妒ご笱拧ひ帧罚骸瓣惶觳贿!薄妒ぢ乘獭らs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正》:“如四时之不忒,如星辰之不变。”《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易·豫·彖》:“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韩非子·主道》:“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说文》:“忒,更也。”《广雅·释诂四》:“忒,差也。”这里用为差误、差错之意。

2.度:(duó夺)《书·益稷》:“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书·盘庚上》:“齐乃位,度乃口。”《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礼记·王制》:“度地居民。”《礼记·少仪》:“不度民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里用为衡量、计算之意。

3.量:(liáng凉)衡量,酌量。《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量功而不量力,则民尽。”《左传》:“量功名日,分财用,平板干。”《礼记·少仪》:“事君者量而后入。”

4.数:(shu暑)《诗·小雅·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周礼·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管子·乘马》:“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论语·里仁》:“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礼记·儒行》:“递数之不能终其物。”《荀子·富国》:“必时臧余,谓之称数。”《说文》:“數,计也。”这里用为计算之意。

5.称:(chèn衬)《书·君奭》:“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管子·小称》:“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易·谦·象》:“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荀子·荣辱》:“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孙子·形》王皙注:“称,权衡也。”《说文·禾部》:“称,铨也。”王筠句读:“称本动字,谓称量之也。”《广雅·释诂一》:“称,度也。”这里用为称量、衡量之意。

6.胜:(shèng剩)《易·夬·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诗·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管子·重令》:“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尔雅·释诂上》:“胜,克也。”《荀子·非相》:“形不胜心,心不胜术。”《韩非子·诡使》:“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是以上不胜下也。”这里用为克制之意。

7.镒:(yì艺)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万镒:言其极贵重。《管子·乘马》:“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墨子·亲士第一》:“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孟子·公孙丑下》:“於宋,馈七十镒而受。”

8.铢:(zhū朱)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礼记·儒行》:“虽分国如锱铢。”


兵势第五

【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1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3,至于漂石者,势也;鸷4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孙子说:凡是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区分不同的数目;与大军团作战就象与小部队作战一样,只是区分形势与名称;统率三军兵众,能让他们一定立于受敌而不败的地位的话,就在于巧妙地运用奇兵、正兵;军队所指之处,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冲动大石,是因为水的势能;猛禽的快速搏击,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爆发冲击力的快速节奏。所以善于作战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奏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结为圆阵就不会战败。战场上,一方的混乱产生于对方的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就是善于创造形势,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以小利调动敌人,以严整的伏兵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所以善于作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的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了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吕氏春秋·慎势》说:“孙膑贵势”,兵法上“势”的思想建立者就是孙武。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冲动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弓弩,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敌人。

其实,先秦诸子都很重视“势”的问题,比如:《管子·七法》:“曰形势器械未具,犹之不治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庄子·秋水》:“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列子·仲尼》:“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荀子·议兵》:“兵之所贵者,势利也。”《韩非子·存韩》:“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意思是说,商朝时,人们就意识到,这个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的变化都不一样。而庄子则提出了“与时俱化”的思想,就是提倡要紧跟时势一起变化。而我们现代许多人却忘了“势”,只凭自己的意图、想法做事,而且还不停埋怨老天爷、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所以,学孙子兵法,最关键的是要学会认识“时势”,与时势一起变化,才能去学谋略。否则,所有的谋略都是垃圾。


虚实第六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1,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2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3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4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5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6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于作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

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善于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精妙啊精妙,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神奇,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掌握敌人的命运。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背离了敌军进攻的方向。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那么我军就能以众多击败少数,那么我军就能使敌军陷于穷困。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静候可以了解敌方活动的道理;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衡量、考察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战争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一样。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了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子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如果连虚实都摸不清楚,又怎么能掂量轻重呢?又怎么能权衡利弊呢?
峈暄莳苡

ZxID:1376488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妖紫魅
潜水随缘!周年:5.27结婚,9.21文编10.23结拜,12.23注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9-22 0
军争第七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1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2军而争利则辎重捐3。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4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5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6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9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孙子说:凡是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什么比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更难的了。两军相对争夺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两军相对争夺为了有利,但两军相对争夺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堆积、存放辎重轻装去争利那么装备辎重就会被舍弃。因此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那么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会倒下,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因此部队没有辎重那么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是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所以部队行动迅速要如狂风飞旋;行进时要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要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要如大山岿然不动;军情隐蔽时要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要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要维系关系衡量轻重而动。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两军相对争夺制胜的原则。

《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了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军争,即是指两军相对争夺致胜的条件,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孙子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白。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最后,作者提出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等一系列争利的基本方法,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九变第八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1地无舍,衢2地合交,绝3地无留,围4地则谋,死地5则战,途有所不由6,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7于利害,杂于利而务8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坍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极险恶的地区不要停留,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无法生存的危险境地则只有作战。有的道路不要使用,有些敌军不要攻击,有些城池不要占据,有些地域不要争夺,君主的某些命令可以不接受。

所以将帅精通九变有利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有利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种有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因此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搀杂利与害一起权衡。搀杂有利时要致力于可信,搀杂有害处时要考虑灾患可以解决。因此要以祸患威逼诸侯屈服,要以各种貌似正经的大事来役使诸侯,以利益为钓饵趋使敌国疲于奔命。所以用兵的法则是:不要自恃敌人不会来,而要自恃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自恃敌人不会攻击,而要自恃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攻破。

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弱点的危险:坚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凡是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本篇名“九变”,即言无穷之机变。九,言数之极。灵活、机变是贯穿于孙子十三篇的基本思想之一,本篇集中体现了孙子用兵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子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行军第九

【原文】孙子曰:凡处1军相敌,绝2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3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4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5泽,唯亟6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7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8井、葭9苇、山林蘙10荟11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12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缻13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14翕翕15,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16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17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18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孙子说:凡是安排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要杜绝高山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必须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才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而轻视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占据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他有利。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措辞谦卑而有准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是缺粮的表现;收拾起汲水器具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恳切耐心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了;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勇猛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而不执行军纪军法,那么就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平等,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那么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那么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

孙子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文明教化、平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为什么要提平等?因为特权思想古今中外都有,工商农林牧军各行各业都有,不废除特权思想,那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军队中一旦特权思维泛滥,那么这个军队注定就是混乱的军队,注定失败的军队。


地形第十

【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1者、有乱者、有北2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3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4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5;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称之为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之为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称之为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军就不要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兵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称之为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造成失败的,称之为驰。将帅强悍,士卒懦弱而失败的,称之为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带着怨恨情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称之为崩溃。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称之为乱。将帅不能正确预测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称之为败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道路。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谓的地形,是军队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预测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的道路,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此战的道路必胜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此战的道路必不能取胜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作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撤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混乱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

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所以说:知彼知己,取胜乃不危险;知天知地,取胜才可全面。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作者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作者还讨论了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主将必须善于利用,对那些不明战况,不知战道的国君,命令可以不听,而将帅本身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而利合于主”。最后,作者指出,要百战百胜,必须善于治军,必须“知已知彼”,“知天知地”,只有全面熟练地运用自然的与人事的一切条件,才能“胜乃不穷”。


九地第十一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孙子说:按照用兵的法则,军事地理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交通要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坍塌之地。行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回绕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可围之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交通要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坍塌之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收纳集中,士兵分散不能集合,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他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心爱护的,这样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道路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

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宁死不会逃跑。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会卷缩。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

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钱财;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象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象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改变作战部署,变更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象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三军之众,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点。

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卷屈伸展的力量,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道路是:深入敌境则军心稳固,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交通要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近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叫做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是死地。

因此在散地我们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我们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我们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战之地我们就要谨慎防守;在交通要地我们就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进入重地我们就要保障军粮供应;在坍塌之地我们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我们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我们就要显示死战不活的决心。

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拚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因此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

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约束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约束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约束指出危害,而不告知利益。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

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因此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充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再三激励,要求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出现开合关闭,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践行既定计划要随敌人变化,因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所谓九地,是指九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并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适宜于各种环境条件下的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和治军原则。并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


火攻第十二

【原文】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运输设施。

实施火攻必须凭借条件,所凭借的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

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修治功业的,会有凶,这种情况称之为“耗损搁置”。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修治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君主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恼怒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恼怒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路。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孙子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火攻,在火药尚未发明的冷兵器时代,已成为战争中一种特殊而有效的进攻手段,虽然是辅助手段,仍不失为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火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篇末强调了国君与将帅对战争要慎重从事,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这一思想在十三篇中是一脉相承的,尤与首篇首句相呼应。在汉简本中,《火攻》为末篇,此语可看作全书结束警语。这种重视战争而又慎重用战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这个精辟的论述已成为军事科学上的至理名言。


用间第十三


【原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 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摸索我用间的道路,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纲纪,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依靠敌人的乡人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内部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所以在三军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精妙啊精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

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纲要,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说明】作者在本篇论述了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子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孙子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依靠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内部官吏为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子的十三篇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组成的。换句话说,孙子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方面的要素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阐述战争权谋的。如此布局,使十三篇既为一有机整体,又能各自独立成章。

孙子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 此帖被峈暄莳苡在2013-09-22 12:13重新编辑 ]
细。

ZxID:1069088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凉卡就木
最近内心受到了无比严重的深层次打击 勿念 勿问 就当此人已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10-03 0
已审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