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刚过。在一些港台影视剧中,我们却经常听到男人骂女人为“三八”,如“你这个死三八”,“看你三八兮兮的”等。“三八”,竟然成为了骂女人的专用词。这让人听了,心里很不舒服。骂人语“三八”,和“三八”妇女节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此“三八”非彼“三八”也。
“三八”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它起源于美国。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的劳动妇女和全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女工举行罢工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拥有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妇女的第一次游行示威。这一举动得到美国和世界各国劳动妇女的热烈支持和响应。1910年8月,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联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会上德国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国际妇女书记处书记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以此团结和动员全世界广大劳动妇女反对战争,反对压迫,争取自身解放。倡议获得一致通过。从1911年起,劳动妇女每年都在3月8日纪念自己的节日。
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广州劳动妇女举行纪念会和游行。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会上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保护妇女儿童”的口号。这次活动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和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通令全国,定3月8日为妇女节。
而港台影视剧中的骂人语“三八”是标准的台湾省“省骂”,有一些说法指出三八这个词竟可远溯至千年前的北宋,然后随著北方人南渡而传到闽粤地区,最后成为台湾人的“省骂”。其起源要早于“三八”节传入我国。著名谚语学家、曾任台湾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的朱介凡先生在他所著《台湾礼俗之特彩》一文中,为“三八”一词找到了出处。该文指出:俗谓素性生硬,作事乖张,曰“三八”,亦曰“半头生”。拊掌录:北部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硬,人谓之生张八。寇忠愍(即寇准)乞诗于魏野,野赠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俗谓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张八”之排行。从该文的考证,我们可以得知,骂人语“三八”和日期无关,倒是和人物有关,和“三八”妇女节没有任何的瓜葛。
骂人语“三八”的来源,还有这样的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腐败的清政府慑于八国联军的压力,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并开放宁波、上海、青岛、厦门、广州等五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从此,外国侵略者肆意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那时,厦门、泉州等地也驻有许多外国鬼子,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国鬼子就成群结队到处横行,有的开着汽车在路上横冲直撞,有的拦劫妇女施以强暴,有的拿中国人作为靶子练习射击,有的借酒疯殴打行人……真是无恶不作。中国人民对此行径非常痛恨,所以一见外国鬼子就说“三八鬼子又了”,赶快逃避。后来,“三八鬼子”这句话一直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了简便,就缩为“三八”。凡是遇到那些行为不端,语言粗鲁、不遵礼仪的人,人们就说:“这个人真‘三八’,后来这一骂人语经不断流传,逐步只针对女性了。
另还有一种说法:据说这个词可追溯自清末开港通商的时候。当时满清政府只开放外国人每月8号、18号、28号进城,而在这3个八号裡华人看到了外国女子较为开放的穿著,因而把那些举止较为轻浮的女生以那些在3个八号看到外国女子做类比,骂她们为「三八」。
三八也能用来骂男生
在台语裡三八也能拿来骂男生,也就是「三八兄弟」,但其实不是骂而是嫌朋友太见外。举例来说,如果朋友远道而来拜访还捎礼物,这时候就可以说他是「三八兄弟」。
八婆与三八
在港片中常可见到香港人骂女生八婆,有时台湾人会将他对译为三八。但这两者的贬义有差,骂女生八婆比较严重,而且八婆还有「不可理喻」、「恰查某」、「三姑六婆」等意思。据说八婆这个词的由来就来自三姑六婆。三姑与六婆所指的行业有一个重叠,各个不同行业的「婆」加起来共八个,所以简称为八婆。
骂人语“三八”的这两个来源,无论孰是孰非,都证明了它与“三八”国际妇女节没有任何关系。
[资料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