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ffc000,1][tr][td]
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莱特这样说
面对这样一个乾坤颠倒的世界,还是死了吧,可是死了以后怎么办呢?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是更好还是更坏?死去的人从来没有告诉我们死后人将会如何
圣经说,生命是神的创造,因此人类没有权利毁灭他,毁灭自己的生命即是毁灭神的创造
基督教伦理学者史密兹说:“自杀,其实是人类心中非常矛盾的情结。从一方面来看,自杀是力量的表征;人类最大的力量,可以决定自己最终的命运。而另一方面,自杀所代表的也是人类最深的挫败和软弱。这种内心的冲突、矛盾迫使我们在判定自杀的道德行为是非时,不得不小心翼翼。”
作家有着远超过常人的对生命意义的敏感性。他们总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尤其是那些极具人文关怀,思想深刻的作家,对生命、生存的意义的关注、要求和期待无疑比一般人强烈,他们对现世的期望也远远高于常人,正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之间,他们比常人更脆弱更敏感,或是绝望,或是逃避,他们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对生命的疑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圣保罗说: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
TOP.1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王蒙有一次说,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了。当然,这只是调侃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自杀的诗人,从他开始,到辛亥之前的2000年漫长岁月里,中国自杀的文人不到30位。
楚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已经被剥夺官职,流放陵阳的屈原悲愤难捱,他昏昏沉沉的走了几天,回到郢都这片自己出生的土地上,走到了汩罗江边。国之不存,生有何益?他解下衣服,拿起石块绑在自己的上,跳进了滚滚江水。至少现在,那还是是楚国的石头……那天是五月五日。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如念经般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与其说那是爱国,不如说那是他为理想而殉道的精神,六国已经走到尽头,大秦如日初升,他不愿意在苟且偷生,更不会投靠“贤明”的新主重上仕途,宁肯将自己托付给清流,上古越歌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他选择了以清水去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带着对信仰的忠贞与执着沉入泪罗江。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串绚烂的诗篇,他的品格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我们学习了那么久,可是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img]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7/05-30/U12P4T8D946548F107DT20070530103721.jpg[/img]
TOP.2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1961)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
=============================
1961年6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爱达荷州凯彻姆镇寓所里,传出了一声熗响,妻子玛丽赶紧从楼上飞奔下来,只看见自己的丈夫已经四分五裂的脑袋。
几分钟前,海明威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熗装上子弹,然后塞进自己的嘴里,两个板机一齐扣动。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猎熗。他的一生都很孤独,和他笔下的英雄们一样孤独,他选择的死法也很英勇,和他笔下那些硬汉们一样英勇。他的作品无数次提到死亡,而他的主人公们在面对死亡时却都是如此的平静,他自己也一样。
后来他的研究者们披露,海明威在其成年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被我们今天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所困扰,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都受到这一疾病的严重影响,ED造成的强烈的心灵痛楚更是导致他最终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954年,美国作家海明威以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
老渔夫圣地亚哥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他孤身孤船飘荡在汪洋中,好不容易弄到了村里人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大鱼。鲨鱼环伺,不服输的老人和鲨鱼周旋,回到港口,大鱼被鲨鱼啃的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他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这样写到:在雪峰旁,有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他到这样严寒的地方来干什么呢?
海明威是我极其喜爱的作家,尤其是他对自己创作风格的论述: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img]http://www.cnweblog.com/images/cnweblog_com/skywind/10966/r_haimingwei.jpg[/img]
TOP.3 茨维塔耶娃 1892-1941
我不活在自己的唇上,吻了我的人将会失去我。
==============================
1941年8月31日,苏联鞑靼自治共和国叶拉布加镇一位俄国妇女上吊自杀,没有引起太大骚动,只有房东太太说,她桌上的粥还没喝完,怎么不喝完了再死呢?没有人知道她是什么人,就算知道,也不敢多说。
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白银时代的夜莺,现在已被公认为俄罗斯20世纪最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良好的出生,上等的教育,十月革命,苏维埃,流亡,大清洗,叛国罪。穷困潦倒。她的一生活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痕。父亲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俄罗斯第一家精美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人。母亲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自幼显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革命爆发,和丈夫分离,最后,丈夫参加白军以颠覆革命罪被处死刑。为生存挣扎的茨维塔耶娃在帕斯捷尔纳克的帮助下找些译书的活,与儿子穆尔相依为命。1941年德苏战爆发,茨维塔耶娃与16岁的儿子疏散到叶拉布加镇。穆尔与她关系不好,常常恶语相向。茨维塔耶娃伤心之至,为了生活所迫,她申请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可却被拒绝,在绝望和贫困的折磨中,她写了三封遗书后自杀.
她和所有的女诗人一样,她任性、敏感、脆弱,她泛情成癖,在一次又一次寻觅、燃烧、失意中获得灵感,凝结成一首首多姿多彩的诗篇。革命剥夺了她的一切,只留给了她写诗的才华,最后连写诗这个唯一的寄托也被剥夺。诗歌让她辉煌,诗歌也把她推向了生命的终结。
[attachment=11332436]
莫泊桑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
1893年7月6日, 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短篇小说巨匠
他才华横溢,却风流成性,26岁便染上了梅毒,家族还有精神病遗传。他生性内向,精神敏感,极其善于观察生活,而生活中种种的阴暗与苦难又不断在刺激他的神经。19世纪80年代后期,他阴郁苦闷与绝望情绪的日渐加强,在弟弟死后终于爆发了出来。(他弟弟也是精神病患者)。他在弟弟的墓碑前大声痛哭,以为墓碑上写的是自己的名字。1891年病情急转直下,求生的欲望使他四处求医,但又继续迷恋于放浪的生活。1892年1月2日,莫泊桑自杀未遂,五天后他被送入精神病院。自杀前,他在遗书中写到: 从前我是快乐的!一切都使我入迷!走过的女人,街头的景色,我居住的地方;甚至对我的衣服的式样我都感到兴趣。但是同样的东西重复看来看去,最终使我心里充满了疲乏和厌倦,就跟一个观众每天晚上都走进一家剧院会发生的情况一摸一样。
他死后,邻居们还说,他有钱,有名声,为什么要自杀???
莫泊桑在《一生》中这样说,人生活在希望之中,一个希望破灭了或实现了,就会有新的希望产生。可惜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
[attachment=11332437]
迦尔洵
我实际上是仅仅用我不幸的神经来写作,每个字母费去我的一滴血
==============================================
1888年6月,在莫名的忧郁中,迦尔洵跳下了医院的大楼。
弗谢伏洛德·米哈依洛维奇·迦尔洵(1855~1888),俄罗斯小说家。
这个名字也许不太为人所知,确实,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如果把最出色的作家称为“俄罗斯文学的太阳”,那要射下太阳得叫上后裔,太阳实在太多了,迦尔洵实在不够耀眼。
他的一生留下了17篇短篇小说,篇篇是上佳之作。每一篇都经过分娩般痛苦的孕育。屠格涅夫这样评价他,悲天悯人,有一颗赤子之心,为人们的缺陷而深感忧伤,能对别人的不幸感同深受,他坚决抗拒邪恶和丑恶。在大学中,也是偶尔发现了他的小说集,读完他的《红花》,突然放声大哭,他到底是在用怎样的一种情感写作,用生命去对抗一切的邪恶,哪怕有一丝丝的光明也要把她抓住,他是多么的热爱生活,可是,他却不愿意再多活一天。在自己脆弱的神经和俄罗斯社会的双重打击下,他看不到未来,那只有去另一个世界里等待未来吧
[attachment=11332438]
陈天华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
1905年12月8日清晨,一位中国青年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他叫陈天华
陈天华(1875—1905)
1905年11月,由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项《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引起旅日中国学生的不满。学生们组织罢课以示抗议。但是在罢课过程中,学生领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宋教仁主张大家全部回国,而汪精卫主张继续留日忍辱负重,以图东山再起。(果然是后来两人一贯的行事作风)由于学生会的内讧,导致罢课运动草草收场,日本报纸发表评论,嘲笑“支那人放纵卑劣,团结薄弱”。陈天华悲愤交加,写下了《绝命书》,用生命来抗议侮辱,以示尊严。
他在《警示钟》的开篇这样写到: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万丈风潮大逼人,腥膻满地血如糜;
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
后来我知道,规则里面主要是说将中国留学生和朝鲜留学生的待遇列为同等。而朝鲜历来是中国属国,中国学生们不爽了~
棒子国可恶!
[img]http://www.lsqn.cn/mingren/UploadFiles_6979/200703/20073316912330.jpg[/img]
杰克伦敦
当生活变得又痛苦又让人厌倦的时候,死亡就会前来哄你睡去,一睡不醒
===========================================
1916年,杰克伦敦在自己的牧场里注射吗啡自杀。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11岁就外出打零工谋生,14岁因为参与偷袭私人牡蛎场而被抓获,被罚做苦工。后来,他又做了一名水手,开始了航海生涯。18岁的他参加了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基林军”,又在进军组织遭取缔后恢复了流浪生活,在监牢与街头之间生存。20岁时他考进加州大学,又因穷困而退学,同姐夫一道去阿拉斯加淘金。
他认识了一位富家千金,那位小姐改变了他的一生。小姐教他读书习文,他开始学习写作,然后就成名了。成名之前,小姐的家人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而他成名之后,他们又把她往他怀里拼命塞。
他也热爱生活,他号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然而当他拥有了一切的时候,又该干什么么?空虚与焦虑一直包围在他的周围,他觉得自己被这个浮华的世界榨干了所有的才华。于是,他觉得活着再无意义,于是他选择了死。
又是一位和自己的思想法则背道而驰的天才
[attachment=11332439]
叶赛宁
再见吧,我的朋友
=================================
1925年12月28日凌晨,叶赛宁在旅馆的房间里自杀了。那年,他刚满三十岁。死前,他咬破手指,用血写下了自己的遗书。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现代派诗人。
他玩世不恭,说话经常前后颠倒,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却又厌恶革命和苏维埃制度。他没有像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一样流亡国外,他一直坚守在俄罗斯的土地上。但是俄罗斯的一切令他痛苦,没有了田园牧歌般的庄园生活,只有到处的拖拉机,钢筋水泥取代了乡间的田园小路,机器的轰鸣掩盖了小鸟欢快的鸣叫声。他在现代工业的都市里迷失了方向。他热恋着家乡的森林和草原,但是他们都不见了,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爱情的失败和祖国的剧变使他越来越迷茫,他不知道命运将会把自己引向何方。他死后,抒情诗同样走向了终结。
他死后一年,热恋他一生并被他抛弃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在他坟前开熗自杀
又一年后,伊莎多拉邓肯在披上长围巾,坐到汽车里,围巾卡在了汽车轮子下,然后汽车发动了,再之前有人听到她说,我要向着光明之国去了!
他的第三位妻子是托尔斯泰的孙女,1925年结婚。
[attachment=11332440]
马雅可夫斯基
我没有大海,除了你的爱,没有太阳,除了你的爱
===============================================
1930年4月14日早晨,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的家中开熗自杀。(很奇怪他们的熗都是从哪来的?)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脑子里马上联想到的是革命的号角,社会主义诗人,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其实,他原比我们想的要复杂的多。
他不是一位纯粹的革命诗人,他颂扬革命,因为他认为这是他梦中创造的理想生活。他冲动,敏感,多情,为了爱不孤一切,他的爱情诗写的和革命诗一样热血沸腾。这样的人很容易有自杀基因。
他一生爱过很多女人,每一次都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又被自己狂热的爱伤害到了自己。死前还给自己挚爱的情人写到,我爱你,回到我身边来吧
他的死充满谜团,一说是政治,一说是爱情。他死前曾被苏共批判,被排挤出了无产阶级诗人的行列,对他打击巨大。我想这是因为他实在是无法承受他自己对自己所要求的精神境界。无论是政治还是爱情
[img]http://www.longbide.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4/20070417210700697.jpg[/img]
法捷耶夫
我终身热爱的艺术已经被无知的人所扼杀
==================================
1956年5月13日,法捷耶夫在莫斯科寓所内开熗自杀(又是用熗)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
又是一位革命的号角,他身后只留下了两部作品《毁灭》和《青年近卫军》.这两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算高。但是我相信法捷耶夫本人的才华远不止此。
他在文学史教材中占的篇幅越来越少,人们谈论的最多的,是他在斯大林同志的号召下如何积极的清除人民公敌和间谍。在20年的时间,一功逮捕,处决流放了近2000名作家。每次都他都是第一执行者。在斯大林死后,作为曾经的作协总书记,他被舆论唾骂,比较著名的有,斯大林的棍子,无耻政客,权利总书记等等等等。
作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他追随领袖,作为一个作家,他想摆脱斯大林模式对文艺创作的束缚,他一直身处这种矛盾之中。但是身高权重,他终究无法战胜自己的软弱。然而,纵然如此,百年来的俄罗斯
精神在他身上依然没有泯灭,他在斯大林死后,上书内务部要求赦免还在关押中的作家们。他无法摆脱良知的拷问,不然不会终结自己的生命。虽然他犯下了无数罪孽,但是他选择了死亡的那一刻,他还是得到了原谅。
[attachment=11332441]
傅雷
==========================
1966年9月2日,面对着一片狼籍的屋子,傅雷与夫人于当天深夜联名写下遗书,选择“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打开煤气,平静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傅雷严格的说,不是作家,但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里程碑。
在这场政治风云开始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学术道路已经走到了头,只是不是以这种方式。他性情耿直,光明坦荡,即使在被58年划为右派时,依然埋头钻研着翻译研究。
在自杀的前几个小时,红小兵们冲进他们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连玫瑰花都不放过。他被强迫念当年关于翻译的通信,然后认罪,结果信没念完,以散播毒瘤为名被一顿暴打,家里一切和资产阶级有关的东西,书信,钢琴,咖啡,银餐具被砸的一干二净,更吐血的是,一位红小兵说你留着刀子是想刺杀革命小将吗?(注:那是西餐的刀具)
他们死后,骨灰无人认领,是一位景仰他的女孩冒充傅家亲戚冒死领了回来,将它安葬,并且也没有写上名字,直到多年后凭借自己当年的记号才认出这是傅雷夫妇的墓。
傅雷从事翻译,理智上是纯粹东方人,感情上及天性方面又是极像西方人,他直言利弊,一直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好清醒的思考,,他爱惜自己,也爱他的妻子,所以他们选择了这种方式,不愿意看见自己身前身后所追求的美好的东西受到玷污。他用死来维护了自己最后的风骨和尊严.
傅聪这样说他的父亲:他认为人有最终的自由去选择死亡,对他来说‘死谏’正是所谓不妥协精神最极限的、最积极的表现!
这场动乱已经过去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远却没有得到好好的继承和反思。
[img]http://www.mybetter.cn/uploadimg/180252001167652701.jpg[/img]
老舍
============================
舒舍予,笔名老舍(1899~1966)
1966年8月25日,市文联交给舒乙一张纸,上面写着:我舒舍予自绝于人民。并且通知他到德胜门太平湖去处理后事。多年以后,舒乙找到一张老北京地图,发现在旧城西北角,外面是太平湖,对应于城里,就是观音庵,是老舍做教授后,亲自给他母亲买的住地。 舒乙后来回忆说“当他丧失了一切,而且他感受到人们把他抛弃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他的归属应该是这儿,这儿有他的妈妈,他妈妈是把生命和性格传给他的惟一的人,这可能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
老舍先生是一为极赋文化深思精神的作家。他的多部小说,探讨过生命的意义,揭示过国民的性格弱点,描写过许多人物走向自杀的心理,那么他死前在想些什么?强权带给他的屈辱,又或者是对自己内心屈从与自贱的悔恨?他是否曾经想到当年他讴歌批斗恶霸,赞美三反时,他竭力赞扬的斗争方式却突然降临到了自己的身上,他自己又该如何?这些,有点相似与上面提到的法捷耶夫,在这个时候,他有着文人强烈的自尊和骄傲,而这10多年他却又无法正视自己也曾经违心的追随强权,骄傲与软弱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最后内心精神的崩溃。既然现实已经无法让自己洗清身上的冤屈,那就用太平湖的水来洗刷吧。
他为什么要死,至今众说纷纭。他死时带着毛泽东诗词,他曾说,党会了解我,总理会了解我,主席会了解我。我相信这绝不是真实的老舍,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自己纳入文革这个体系中去。至于真相究竟如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中解读我们的过去,这对我们的未来尤为重要。
老舍是伟大的,从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到《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贯串他对中国人的性格与文化问题持续不懈的反思。这一切在他自己的身上体现无余,他用自己的死对这些思考作出了解答。
他死前对自己的孙女说,来,和爷爷说再见~(泪奔)
[img]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gx/zgx15/Zgx1504/Image/Literature/Author21.jpg[/img]
王国维
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
王国维(1877—1927)
927年6月2日,颐和园的园工听到了一阵落水声后,急忙跑来解救,七手八脚的把落水人捞上来,他不懂急救,落水的人口鼻都被泥土塞住,最终因窒息而死,他的内衣还未湿透。
他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他真正的学贯中西,精通文史哲地,他取得的学术成就令后人仰望。他的研究领域涉猎词曲、古文字、古器物、殷商制度及西北历史地理考古,每一项都成绩斐然。
1927年,那正是中国新旧交替的时候。时局混乱,这一切让王国维感到心灰。他曾指着昆明湖说,“今日干净土,惟此一湾水耳!”
他的死因传闻都不胜数,“殉清”,有殉清说、逼债说、惊惧说、抑郁症,等等等等。也有许多人认为他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他的死亡.不过我还是认为应当是陈寅恪所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苦痛亦愈甚。”一个毕生追随中国古文化的旧式文人,在他所依赖的文明不可避免的走向消逝的时候,他的精神寄托也随之消逝了,这种折磨,生不如死。
[img]http://www.mrzl.com/newss/mr/uploadfile/UploadFile/20064117141237.jpg[/img]
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
弗吉妮亚·伍尔夫(1882-1941)
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之前她的印刷长和别墅相继被炸毁。
她是上帝的宠儿,她出身名门,容貌秀美。她是上帝的弃儿,幼年时父母离开了人世,并一直被父异母兄长的性侵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于影响了她的一生。成年后他一直处于一种心绪起伏的生活状态,这种愁结始终伴随着她,尤其是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写出来之后,伍尔夫的精神完全崩溃,犯了一生中的第三次精神病。她那些不朽作品,完全是在他精神错乱,病情时好时坏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她的小说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正是她本人的精神写照。
弗吉尼娅厌恶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甚至采用一种最为出人意料的极端方式——和姐夫克莱夫调情,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说傀儡。
她有一位全身心爱她的丈夫,在她病发的时候一直鼓励和照顾着她,伍尔夫自己都承认,如果没有他,我早就开熗自杀,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她的精神世界永远都是孤独的,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她是一个传奇,一位才华超然的神经质的天才女性,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
[attachment=11332442]
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1942年2月23日突然传出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南美巴西服毒自杀的消息,一时舆论哗然。他为什么要死?他衣食无忧,有着极高的社会声望,每次演讲都是万人空巷。他有英国国籍,不像那些流浪各地受尽歧视的犹太同胞。他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相信经过漫漫长夜,曙光一定会到来,那他到底是为什么呢?
茨威格是欧洲人文主义最忠诚的信徒,他博爱,正直,一生为和平奔波。他深受佛罗伊德的影响,擅长心理分析,并讲它写入自己的作品中,自己也是感情细腻、极其敏感的人。历经两次大战,大萧条,流亡生活,他对人类未来最美好的设想全部被炮火毁灭。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是道德沦丧,人性泯灭,他的同胞遭受非人的迫害,人类为了一己私力自相残杀,这一切使他心力交瘁。罗曼罗兰曾经对他说,艺术只能聊以自慰,却无法改变现状。在此时,他是深刻体会了其中深意。
他在遗书中写到,你们会等到旭日,而我等不及了,长期的流浪已经消耗了我的精力,已经使我无法再建立新的生活。南美歌舞升平,尽管他在这里受到受到国宾般的礼遇,但是却无人能真正体会他内心的苦闷与寂寞。这种等待黎明的过程对他是折磨,因为他不知道长夜什么时候才能过去,于是,他决定体面的,有尊严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不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但他却是一正直善良的作家,一位亲切的导师与挚友,他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为别人流泪而流泪,他的作品温婉,从容,深刻,永远会感动着每一代人。
[attachment=1133244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查海生,笔名海子(1964-1989)
1989年3月25日,一位年轻人在山海关蹓跶了一下午,3月26日又在那闲逛了一上午,中午开始延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走去。随后,传来消息,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卧轨自杀。
海子在孤独寂寞中度过了一生,死后被很多人景仰。
他的好友,诗人西川这样说他,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喜欢嘉宝那样的女人,有时有点伤感,痛苦起来几乎沉浸其中之不能自拔。
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并且拒绝改变,他永远生活在如童年般天真的精神状态中,拒绝一切外来世界的丰富与世故。他的生命非常简单,大部分时间都在创作诗歌,基本都是一个人独处,连他的家人都很少甚至不敢和他说话。
他迷信短命天才,景仰狂飙突进时期的歌德,这对他的生活态度产生不小的影响。他觉得生命就该在短暂的瞬间之内爆发出来,而不是如温吞水样细水长流。他自己曾说,他要做一个这样的诗人,写出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近乎与希腊时代崇高的理想,诗即真理。诗人即是神。
他的死一样是个谜,各种传言分飞不断,那些细节问题并不重要,归根到底,诗人的自杀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徇情
在死前的几个月,他告诉我们,要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他说是从明天开始。
明天在哪里?也许明天永远不会来,明天永远只存在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里。
看到网友这样评论他的死,要么抛弃伟大的信念去过幸福的尘世生活,要么抛弃尘世生活去为了伟大的信念,那样等于失去了生命,海子选择了后者。
[img]http://news3.xinhuanet.com/book/2005-04/15/xinsrc_3620402150843500190112.jpg[/img]
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
========================================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
1963年2月11日,伦敦。西尔维娅·普拉斯突然陷入极端的抑郁中。她扔下钢笔,打开煤气罐的阀门。
普拉斯是自白派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所谓自白,就是以极为坦白的方式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日常生活的东西,来表示悲观绝望和混乱脱节。无论是野蛮情绪、性裸露、自杀意图,一切对她都是那么亲近可爱而不再感到恐惧。
她自幼早熟,9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更使得她变的忧郁和痛苦,她不停的自责,认为自己该去父亲的死负责。她的诗人气质在这一时期便开始形成。从她第一本诗集出版开始,她的精神开始极不稳定。大学时代,多次自杀未遂。
她享受过甜美的婚姻和爱情,然而,伴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她感到自己无法同时胜任诗人和母亲这两个角色,使她她无法得到写作和思考所必需的空间,这种痛苦造就了普拉斯诗中的主题,她身上的“男性”或“侵略性”精力的表现比一般女诗人更为突出,他的诗人丈夫很爱她,但是她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虐待。(汗~~)丈夫后来另有新欢,两人分手。
重新一个人生活的她却又感到了另一种难言的孤独和寂寞,此时她的诗歌开始变的焦躁不安,死亡的意向反复出现,自白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她的精神变的极度脆弱,任何一件意外,在她眼里,都是灾难性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发疯一般写下了她一生中最杰出的诗作。她死后,她的丈夫逐步发表她的作品,1982年,她获得普利策奖。她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诗人。这一切,其实对西尔维亚来说,毫无意义。
[img]http://www.mybluesand.com/images/1146-1.gif[/img]
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
=============================
津岛修治,笔名太宰治(1909-1948)
他出生日本上层,一生经历了革命,政变与战争到战败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生活始终栖身于矛盾之中,他敏感的神经在社会与人性的深层游走,并且常常对此感到厌恶,痛苦终至绝望。1936年,太宰治第一部小说集《晚年》出版,其中许多作品是作家自杀前所写的遗书,作者在行将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把内心坦陈于世人面前,差不多整本书就是一部遗书集。可谓叫世人为之震动。
他最成功的作品基本都是出自战后,当时的日本,传统破灭,道德崩溃,人们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到处一片颓废之态。他在长篇小说《失去做人的资格》中这样说,“我现在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我生活在地狱般人世间所体会到的唯一真理”。这正是他自己最切身的感受。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在痛苦中挣扎了许久,该是结束的时候了吧。
写一下他的自杀经历,这人太强了
1929年,崇拜的作家芥川龙之介自杀,他也随之而服用大量安眠药,未遂。(这算粉丝行为吗)
1930年,结识一位画家的妻子,两人投河殉情,被救起,未遂。
1937年,9·18之后,军国主义势力猖獗,在政治与生活多重矛盾压力下,与情人小山初代去谷山温泉自杀,未遂。
1935年,报考记者不成,到镰仓山中上吊,被人救下,未遂。
1949年6月12日晚,为《朝日新闻》写完稿子,又给妻子留下一信,然后出门。
第二天,人们在玉川河发现了他与情人山崎富荣的遗体。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img]http://img4.tianya.cn/photo/2007/9/9/4716896_11908105.jpg[/img]
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死这件事
=================================
芥川龙之介(1892-1927)
他是一位艺术至上者,他说,非凡的作品,有时难免要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在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中,他永远站在艺术的这一边。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只是感到茫然的不安。后来,日本研究者说,他太执着与艺术家的人生,他对自己未来写作才能的枯竭深感畏惧。
他曾经很多次的尝试自杀,他迷恋死亡。
1921年中国之行后,在繁重的外界和自身的压力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当时日本政局恶化,右翼势力抬头,压抑的政治环境使他的精神状态更加恶化,他从小目睹母亲和亲人们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场景,导致他内心有一种极度的恐惧,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也会这样。他探讨人生,挖掘人性,结果总是看到现实的丑恶,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由于日本社会斗争的加剧,使他越发的怀疑,焦虑和神经质量,整日处在对未来的恍惚不安中。终于,1927年7月24日,在病痛,时局,家族矛盾的多重折折磨下,他把自己两年多来的思考变成了实践,他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也许从此就解脱了。
[img]http://news3.xinhuanet.com/book/2005-06/23/xinsrc_14206022311171253133420.jpg[/img]
可我心之所向是黑夜,鲜血和死亡
======================================
三岛由纪夫(1925—1970)
他从小体质贫弱小,和出身贵族,极端传统甚至神经质的祖母住在一起,养成了他孤独、敏感,女性化的性格。
二战时期,他应征入伍,但是却因为肺病被遣送回家。他所在的部队在菲律宾全军覆没,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负罪感,自己本该为国捐躯,却苟活于世。
战后,他的创作进入颠峰,并开始投身电影制作,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国文字,声明远扬。
他对日本传统武士精神深深的景仰,对于战后传统信仰的破灭与日渐西化的社会极为不满。他煽动自卫队推翻宪法,回复帝国的传统,但是无人响应,他自诩日本传统美的继承者,帝国的精神传统在他身上以极端的形式展现出来,他一生在扭曲的美中行走,他的死其实和许多文学家们一样,赖已经支撑的精神世界已经破灭,自己迟早也是要毁灭的,不如以这样的死法以“唤醒国人”!
他的文学作品,可以充满柔和匀称的古典美,也可以狂热鼓吹军国主义,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战争,死亡在他的笔下都是如此凄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带着累累伤痕。他身后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他成为了历史上最众说纷纭的作家。
他最后切腹的场面其实有点狼狈。
贴一下他当时的自杀场景
=================================
1968年,三岛组织了自己的私人武装——“盾会”,声称要保存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且保卫天皇。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三岛于1970年11月25日将他政变的计划付诸实施。当天三岛交付了《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随后带领4名盾会成员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将师团长绑架为人质。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队士官发表演说,呼吁“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否定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是没有人响应。
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三岛由纪夫在额际系上了写著“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用白色的布将预备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紧紧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从伤口流出来。随他同来的两位盾会成员之一的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进行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砍下他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之后森田必胜也切腹自杀(亦是由古贺浩靖进行介错)。
[attachment=11332444]
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
川端康成(1822-1972)
1972年 4月16日深夜,一个让世界文坛哗然震惊的消息传扬开来:川端康成自杀身亡。
当年在三岛由纪夫的自杀现场,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不停的说,我觉得死的人应该是我。
他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母带大,极为任性孤独和神经质,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他不爱上学,因为学校教的东西他不学也会。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么多人乱七八糟的聚在一起,他觉得很恐惧,在1968年,当他得知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消息时,他的反应竟然是惊慌失措,他对妻子说,家里会来很多人,怎么办?我还是找地方藏起来吧。
他信仰佛教,深受清静无为和虚无主义的影响,他追求人生的极致的华美,他按照佛法思考宇宙和人生,却总对活生生的现实避而不谈,也许是现实太让人绝望了吧。
少年时代,亲人们接二连三的离他而去,每参加一次葬礼,村里的人总是用同情和怜悯的眼神看着他,但对他那心思脆弱敏感的人来说,那是一种伤害,他讨厌被别人这样可怜。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孤儿,他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陀氏作品中的孤苦与漂泊与他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他说,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亡国奴,我的祖国在东方那些没落和灭亡的国家。
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哀怨与寂寞,他在不断寻找着人类的道德归属。他走遍了整个世界,然而走的越多,失望也越大,他觉得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追求物质,信仰破灭,道德沦丧。
早年,他因过度依赖安眠药导致药物滥用,但一经停止服用,他的精神状况却又出现了不良反应。这个时候,他的身理和心理已经达到了承受能力的极限。
在死前的几小时,他对家人说,我出去散步了。之后他的助手在写作公寓里发现他把煤气管含在了嘴里。
他曾经反对自杀,因为“不管多么的厌恶现世,自杀是种幼稚的不觉悟的行为。”但是轮到自己时,他却很平静的说,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生,自杀最好不要写遗书。
[attachment=11332445]
我盼得那么苦又盼了那么久的死亡。
=========================
安妮·塞克斯顿(1928-1974)
1974年10月4日下午3时半,美国最有成就的先锋诗人之一,安妮·塞克斯顿在她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在自己的车库里以一氧化碳中毒的方式悄悄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是自白派诗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尔维亚·普拉斯的挚友。
她们两个人,都来自波士顿,有着同样秀丽的容貌和精湛的文笔,同样受着精神病的困扰。她们曾结伴参加诗歌研修班,一起在旅馆喝得大醉,一起互相讨论过自杀的方式。
塞克斯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到大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敏感的内心却对这样的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反思,她拒绝认同这种单调的、不动脑筋的、令人麻木的生活。
她一直患有精神忧郁症,经常装腔作势地沉迷于自己的疯狂,并过多利用她的恶劣情绪去操纵她的朋友和家人。她把她的躁狂症写进了自己第一本诗集《去精神病院中途返回》。她的诗歌,直率,强尽,毫无畏惧,丝毫无掩饰她对死亡的眷恋,她从不忌讳谈她自己的所患的精神病和心理治疗,不忌讳谈她无法驱除的死亡欲望。
她的情绪状态一直起起伏伏,时好时坏,诗歌是她用来抗衡自杀念头的武器,是她在精神崩溃的绝境中求得生存的寄托。
她自己是这样概述早期的前三本诗集的:在第一本书中,我提供了疯病的体验,在第二本书中,我谈到疯病的原因,在第三本书中,我最后发现我在决定是应该生还是应该死。
在普拉斯自杀后,她写了一首悼念诗,说她是贼,抢走了本该属于她的死亡。
她们是现代女权运动的先驱,在这个混乱的社会中,她们对女性自身悲天悯人的情怀用极端的困惑与痛苦的方式表示出来.有人这样评价她们:女性似乎早已“解放”了,可是为什么,她们的愤怒的尖叫,依然如此刺耳?
[attachment=11332446]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
================================
朱湘(1904—1933)
朱湘的名字现在少有人知,但是他却是新文学时代同徐志摩,郭沫若比肩的诗人,鲁迅赞美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中国的济慈。
他自幼寄人篱下,从小有着过人的文学天赋。长期的被人异视和冷落使得他多愁善感又恃才傲物。久而久之,他的性情变得异常乖戾,极端的自卑,却又极端的自尊。
当年清华有学生早餐点名制度,他心生抗议,常常故意缺席,以记过三次被清华开除。他去美国留学,法语课上读到都德的游记,说到中国人像猴子,一些学生笑了起来,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巨大的屈辱,提出抗议,法语老师和同学们向他道歉,他拒绝接受并且大声叫喊:我要退学!在新婚之夜,唾弃旧礼教的他拒绝向长辈下跪,结果被砸了洞房。
他才华卓绝,翻译诗歌从来不用字典。他是新诗运动的健将,对音乐与格律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他一颗赤子之心,有着极端的精神洁癖,容不下一粒世俗的灰尘。在长期的漂泊中,他痛感世态炎凉,他厌恶这个混乱的时代,时代也拒绝接受他。
他愤世嫉俗,嫉恶如仇,宁折不弯,认准了一点从来不懂退让,为了生存四处奔波,却处处碰壁。生活的坎坷使他的孤傲乖戾、侍才放旷发展到了疯狂的顶点,他自诩自己的《新文》诗刊可以遍布全国,但是发行量却只有20份, 他渴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但是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便将不满发泄到了周围所有人的身上,他强烈地敌视那个时代,敌视周围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
朱湘称自己是“每天24小时写诗的人”诗歌是他唯一的寄托,生活里除了诗,在没有了别的,甚至也没有了自己。他崇敬屈原,认为他的死“有所为”他内心深处早已将死亡等同与走入纯净的圣殿。生活中的他浮躁焦虑,但是他的诗歌却至纯至美,充满了古典时代的光明与恬静,那也许正是他所追求的心灵归宿吧。
1933年12月4日,他由上海乘“吉和轮”赴南京。次日清晨,他拿出香槟,狂欢般的一边喝着一边诵读着海涅的诗,当船过李白捞月的采石矶时,他纵身一跃,跳入滚滚波涛……
之前几天,他曾被茶房押着去找友人借钱以还旅馆欠账。他被悲惨的生活现状折磨的无以复加。一身瑰丽的诗文,却落到如此境地。连自杀的船票钱都是借来的。
后来,他买了一盒软糖,一粒一粒剥好喂到妻子的嘴里,问她甜不甜,妻子不知道他的用意,故意说,一点也不甜.
他曾经有首诗这样写道:
宁可死个枫叶的红,
灿烂地狂舞天空;
去追向南方的鸿雁,
驾着万里长风。
[img]http://zqb.cyol.com/images/2007-06/29/Qc120H.JPG[/img]
爱不是双边的,只要我爱就行了,也不一定要让对方知道
========================================
陈泮,笔名蝌蚪(1954-1987)
他的丈夫是著名的朦胧派诗人江河,他们爱情曾经浪漫无比,他们一起写诗,一起游戏,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整个世界。蝌蚪全身心的爱着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份爱,她倾尽了整个身心,投入了自己所有的感情。她的爱如此的纯净,只有理解与宽容,在得知丈夫的不忠之后,她依然还在为他辩护,甚至在死前还为丈夫的情人祝福。
她说,爱是一个人的事,不要让对方知道。她的死不是在向谁抗议,而是为自己那份炽热的爱情永远的定格下来,她不愿意自己一直追求的美好圣洁的精神家园受到一点玷污。她用一把手术刀割开了大腿动脉,然后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慢慢的让自己的血流干。这不是死亡,她是在像睡美人一般享受慢慢进入梦境的过程,分明在梦中,有她的王子,她的爱情。
她让我想到了伊莎贝尔·阿佳妮扮演的阿黛尔·雨果,那个跨越万水千山和你相会的女子,最后在精神错乱中,面对自己曾经无比热恋的爱人,她不认识他,但是她的眼睛里依然在执着地寻觅着他。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爱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爱。
太阳去追赶黑夜,却又被另一群黑夜所追赶
=====================================
顾城(1956-1993)
1993年10月8日,新西兰北部一个小岛上,诗人顾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妻子谢烨,则倒在岛上的一条路上,头部被丈夫用斧头砍伤,后不致身亡。
我们这一代人人可能想不到,当年顾城在年轻人中是怎样的一种地位,用天皇巨星来形容毫无为过,刚刚从10年动乱中摆脱出来的中国,一边探索着未来的道路,一边在为自己疗伤。在那个信仰质疑,精神真空又渴求知识的的年代里,顾城成为了一面旗帜,青年学生们围绕在他周围,一遍又一遍朗诵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他来寻找光明。”
文革给了他巨大的创伤,使他深深厌恶这个国家,在他声明如日中天的时候,去新西兰激流岛上隐居,他认为他要找一个新世界,那里没有丑恶,只有自由与光明。但事实却不是他想的那样,这早就不是一个诗人的时代了,他以为自己会像拜伦和歌德一样成为艺术世界的精神象征,但西方世界对艺术家的漠然使他受到了极大挫折。他过着田园生活,但却因为养鸡干扰了邻居被起诉,他愤怒之下,砍下了所有鸡的头扔到法院门口,把所有人吓得不轻。
李锐说他是自恋型精神撒娇者,他极端的自恋,极端的自私,认为世界该是他想象中的那样,而不是现在这个灰暗的样子,导致了他的精神独裁。一有不如意,他便大发脾气,甚至连打牌输了都会踢桌子。他宣称他爱这个世界爱所有的人,但是却惟独不爱身边的人。
妻子谢烨狂热的崇拜他,一心一意照顾他的生活。哪怕后来有了英儿,她不仅不去指责,还认为这是诗人该有的权利,并且还按照丈夫的要求将英儿接到了新西兰,三个人透明毫无冲突的生活着。
英儿抛弃了他,用顾城自己的话说,为了一张绿卡和一个洋老头失踪了,他写了一首《英儿》来凭吊自己的爱情,他口述,谢烨打字,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等到谢烨有了自己的情人,他拿起斧子砍伤了她,然后自己把自己挂在了树上。不知他想有没有想过也写一首《谢烨》来凭吊这位温柔善良一直为自己默默承受伤害的妻子?
顾城在他最后的时间里经常提到死,他在自己的诗里曾写到“我的独木船, 没有桨,没有风帆, 飘在大海中间”,他永远都在寻找着神圣与完美,可惜现实一直在打击着他,他每挣扎一次,就痛苦一次,越痛苦就越激进,越激进就越走向极端,最后无可避免的走想了毁灭。他从不与现实妥协,他一直在用自己心中的美和诗在抗争,但是,他的美,他的诗,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周围所有的人。
他死后,唯美主义者对他极尽赞美,而现实主义道德家们对他唾弃至极。
曾经有一次,一位景仰顾城的父亲辈的大学老师对我们说,我们才是真正的拥有过青年时代,你们没有。
[attachment=11332447]
[align=right]来自天涯论坛梅什金娜公爵夫人[/align]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