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 || 八大辽构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4 回复:1

[宗教民俗] 中国古建筑 || 八大辽构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午夜向日葵

ZxID:742049


等级: 内阁元老
再走几座城,再看一点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14 0




辽代是蒙古高原上契丹部耶律氏族建立的王朝,与唐朝末帝被废大一统中国分裂同年(907年)。雄踞北方200多年(公元907年—1125年),王朝传了九帝,一直与中原的五代十国及北宋政权并立,和西北地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相对峙,统治着中国北部地区,疆域比北宋还要大。

在东南亚,华人被称为“唐人”;而在中亚和俄罗斯,华人被称为“契丹”。这两大朝代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契丹部本来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草居野处靡有定所”,因为兼并了和唐代有密切关系的渤海国,又得到了五代时晋代献上的华北门户燕云十六州,得以广泛吸收各种文化,招揽人才。





辽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风云际会的朝代,它不仅是曾经欧亚草原的霸主,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受唐宋的影响,举国崇信佛教,圣、兴、道宗三帝兴建了大量包括国庙的高规格寺院,故,辽代遗留下来堪称伟大的建筑,多为寺院木构。从建筑风貌看,因辽受唐代影响,比之北宋和南宋的逐渐秀丽醇和化,更近唐风,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融合带来艺术上的成就,也体现出雄浑大气的美学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

辽代虽然与北宋鼎足而立,建筑风格与北宋基本相同。梁思成先生认为“两者均上承唐制,继五代之余,下启金元之中国传统木构也”。

由于材料脆弱,木构建筑是唐、辽帝国留给我们体量庞大而珍贵的遗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就是唐代的,仅有3座半。当年梁思成林徽因,走遍全国去考察古建筑。在找到唐代建筑前,他们陆续发现了一些辽金建筑。

现存辽代建筑全部为佛教建筑,主要分布在“燕云十六州”一带,即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一带。这些地区曾是辽代政治、文化中心,曾经高僧云集、梵音不绝。当时国境内总人口近千万,最鼎盛期的僧侣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3.6%,而北宋最高峰时期的僧侣人口比例不到辽的1/3。

经过近千年历史岁月的冲洗,保存至今的辽代寺院已如凤毛麟角。



八大辽构,是现存于今世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最早由梁思成先生带领的营造学社、日本学者依次发现并测绘公布于世,民国最初发现是以独乐寺观音阁(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山门(天津市蓟州区)、佛宫寺释迦塔(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木塔)、奉国寺七佛大殿(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天津市宝坻区)、善化寺普贤阁(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山西省大同市)这八座木结构宫殿的总成称谓。但是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于1947年被拆除(2005年开始进行仿古复建);建国后和应县木塔构造一致的善化寺普贤阁在大修过程中发现了金代营造的题记,退出了辽构的行列。后来在河北宋辽交界地区发现了开善寺(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和阁院寺(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两座辽代建筑,又补齐了两座。至今,还是以“八大辽构”泛指辽代的建筑遗存。

中国古建筑界流传着一句话:“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全在唐宋辽金建筑。”

这些建筑年代接近唐代,风格延续唐风。精彩程度不亚于唐代建筑。





1)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大雄殿

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九开间单檐庑殿顶
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4月,奉国寺大雄殿以“辽代木构建筑”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县城内东街18号

“杨家将”中的萧太后在历史中确有其人,她是辽代最有为的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生母萧绰,圣宗为纪念过世的母亲,在她的故里(宜州,今义县)建造了这座皇家寺院,是辽国力最强的时期修建的,是当时的国寺。寺院最初名为咸熙寺,清代改为大奉国寺。它与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天津蓟州的独乐寺并称为我国保存最好的三座辽代寺院,具有完整辽代格局遗存。



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奉国寺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它曾先后遭遇五次劫难,却都能化险为夷。第一次劫难是金灭辽,第二次是元灭金,第三次是元灭金后发生的一次八级大地震,这场地震让奉国寺除了大雄宝殿之外的其他建筑全部被毁。第四次劫难是 1948 年的辽沈战役,一枚炸弹从西侧房顶破顶而入,落在释迦牟尼的手上,连同另外两枚吊在寺院内的炮弹全部没有爆炸,奉国寺再次逃过一劫。第五次劫难则来自上世纪 60 年代,当年那场大地震,大雄宝殿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是因为它纯木结构完美地吸收了地震的震动。

奉国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现存有重建的外山门、清朝时期重建的内山门、牌楼、钟亭、碑亭、天王殿以及辽代时期保存至今的大雄殿等建筑。



大雄宝殿建在一个高 3 米的台阶之上,是一座五脊单檐庑殿顶,占地面积 1829 平方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真正意义上的九五制式。它是中国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也是至今为止保存最好、整体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建筑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

大雄殿木构建筑形制是厅堂式与殿阁式取长补短的完美结合,整个空间科学巧妙的布满了各种样式的斗栱,奉国寺大雄殿最核心的8根承载梁架(六椽栿),跨度超过17米,充溢着自信和张扬。所依托的就是斗拱的力量。



· 斗拱——盛开在木构建筑梁架中的花朵

奉国寺有许多值得称道和传承借鉴弘扬的东西,而科技含量最高的技艺代表,是奉国寺大雄殿的斗拱。

斗拱,也称铺作,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位置,在建筑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还有整个举架结构空间。

斗栱交叉结合在一起,做铺垫的方形木块有凹槽的叫斗,卡在斗座凹槽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合称斗拱。

中国建筑基本构件有五个:梁、檩、枋、椽、柱,配套辅助构件有五个:斗、拱、昂、翘、升。斗拱与梁架结构巧妙组成一体,增强建筑的稳固性和防护作用。

奉国寺大雄殿斗拱众多,结构有繁有简,是大雄殿木构建筑的核心构件,是奉国寺建筑中最重要和最具时代意义的部分。与《营造法式》比较,大雄殿斗拱有共性也有独特性。中国古代早期遗存建筑,外檐补间铺作的出挑数目都比柱头铺作减少一半,且不用下昂,一般制作简单。然而,奉国寺大雄殿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出跳数目一样。视觉上, 屋檐下巨大的斗拱整齐划一的装饰壮丽之美,令人震撼。实际功能上,斗拱是巧妙发挥了卸载重量的作用。

奉国寺大雄殿外檐铺作共计 64 朵(外檐立柱28个、补间铺作28个、转角附属8个),高大的七铺作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建筑等级。每朵高度:栌斗底至耍头上皮,转角铺作高1.90米;柱头和补间铺作高1.78米;自栌斗底至撩檐槫背外檐外跳高2.43米;自栌斗底至四椽栿底外檐里跳高1.09米。出跳:外檐外跳深1.96 米,外檐里跳深1.09米。奉国寺大雄宝殿外檐柱头铺作与柱高之比为1:2.65。





斗拱出檐深远具有防雨防晒的功能‌。斗拱的出檐部分能够有效地遮挡雨水,保护建筑内部不受雨水侵蚀。同时,出檐的设计也能为建筑提供一定的遮阳效果,减少阳光直射,保护建筑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出檐深远还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元素,其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雕刻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平。此外,出檐的深远程度也象征着建筑的等级和地位,通常用于重要的宗教或公共建筑中。







奉国寺大雄殿的斗拱采用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规格的形制,在结构设计和美学艺术上达到了今人所见的极致,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珍品。对比佛光寺的七铺作,其材分更大、用材等级最高。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赞誉说,作为中国古代单檐建筑,奉国寺和华严寺是最大的,华严寺斗口是五铺作的,奉国寺是七铺作的。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五台山佛光寺七开间已经让人很震撼了,奉国寺九开间比佛光寺更让人震撼。奉国寺有它独特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珍贵的一个。

殿前“大雄殿”三个字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而“宝”字之所以未出现,是因为乾隆见到大佛之时,认为七佛就是宝,宝字在屋中。




· 佛像造像

殿内七尊巨大的佛像并列而坐,均为辽代塑像,庄严肃穆。这七尊佛像左起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佛像宏伟壮观,通高在8.6米以上,正中的毗婆尸佛合座高达9.5米。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七如来并坐睁眼佛。“造像木骨架结构中有一整根贯穿头部、身体、莲花座和佛台的中心立柱,这根木‘脊梁’与大殿‘顶梁柱’规格相当,能让造像端坐千年,却不倾不斜。”





一般来说,一座大殿中供奉的佛祖以一尊和三尊为主,同时供奉七尊佛像的很少见。据佛经《长阿含经》载,释迦牟尼加上之前已有的六佛,统称“过去七佛”。契丹人崇尚东方,视左为大,以“释迦牟尼转世”自称的耶律隆绪将前六佛安排在左侧,正坐直视,而自己(释迦牟尼)坐在最右方,身体朝向西南方,也就是佛教的诞生地古印度方向。不知是否有意为之,耶律隆绪前面有五位先祖皇帝,一位摄政的母亲承天太后萧绰,加他自己正好是七位。据传说他的母亲萧太后在生前有一个遗愿,想学武则天那样子修行成佛留下自已的尊容,让后人参拜。圣宗皇帝为了纪念过世的母后,命令工匠按照萧太后的容貌进行雕塑,七佛像中,位置居中的那位佛祖杏眼微合,柳眉轻描,五官安详慈善,与其他几尊佛像有明显不同。

这些佛像,是 1000 多年前的工匠用黄泥、糯米浆、草和麻制作而成,佛像里面是空心的,外面只有一层泥,却能历经千年而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样,没有修复过。它们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辽代彩绘泥塑造像群。每尊佛前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相对而立,高2.5米,共14尊。诸菩萨或仰或俯,两足踏莲花一朵,面容端庄秀美,栩栩如生。





辽代工匠会在梁枋上涂上涂料,用来防蛀、防潮,后来发展成各式各样的彩画。大雄殿梁架上遗存2400多平方米彩画,其中42幅飞天为男相,颇有唐代遗韵,精美程度能与敦煌媲美。墙壁上的壁画虽历经千年早已褪色,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经的辉煌。大殿内还有十几个历朝的碑文,每一个碑文都记录着一段过往。







整个大殿 1800 多平方米,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在中央七间的内槽和外槽采取了减柱法。只有 48 根顶梁柱支撑,48个柱子由辽、明、清三代逐一加上,不见一钉一铆,却能结实坚固。为了增强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还科学地运用了“侧脚①”和“生起②”两种做法。檐下斗拱用材粗大,工艺粗扩简练,气势浑厚有力。这是木结构的突出特点,采用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又能有活动空间,再加上木头的弹性,遇到地震时能够以柔克刚,历经千年仍保持着平直挺健,没有出现弯折扭曲的现象,使整个建筑安然无损。木结构中运用的这种力学原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代表了辽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大雄殿后门内,有倒坐观音像一尊,为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它也是一座在国内不多见的男性面像观音。(在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怡虔诚拜佛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以后,陆续在原观音阁的遗址上建立万寿殿(后易无量),改五间山门为三间,将大雄宝殿以石墙围之,增建内山门及牌房等。辽代建筑,只余大雄宝殿。

奉国寺大雄殿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现存古建筑中,能与奉国寺进行对照的为数不多。五台山的佛光寺,面积为 600 平方米,但其所有雕像颜色为清朝翻新,失去了原有的古朴之美。山西的华严寺,整体面积为 1559 平方米,单体面积为 1443 平方米,但辽代末期毁于战火,只有地基是辽代的,内置大佛是明代重建,历史的痕迹已被岁月抹去了大半。天津的独乐寺,面阔 5 间,进深 4 间,面积 292.5 平方米,里面有我国最大的泥彩菩萨,虽也独具特色,但与奉国寺相比,规模和气势上稍显不足。

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形容奉国寺:
“千年国宝、无尚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






…………………………………………………………………………………………………………………………………………………………………………

①侧脚:宋《营造法式》,为了增加建筑形式和结构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建筑的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都倾斜。这种做法叫“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②生起:在建筑学中是指建筑物檐柱自中央向两端依次升高的做法,使檐口呈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建筑中尤为常见,称为“生起”。具体来说,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从而使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这种做法在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但在宋、辽时期广泛使用,明清时期则较少见。




2)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

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三开间单檐庑殿顶
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独乐寺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41号

独乐寺有我国“五最”:

现存保存最完整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现存最古老的木阁楼建筑;

现存最高的观音像;

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现存年代最早的鸱吻之一。




相传,安禄山起兵后,在蓟县独乐寺宣誓。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他就要反着来,扬言“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从此,寺庙改名“独乐寺”。

1932年,梁思成考察独乐寺,后来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写:
“蓟人又谓:独乐寺为安禄山誓师之地。”

而有人说,独乐寺是辽代建筑,寺名来自安禄山,时间不符?据考证独乐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最早叫大佛寺。不过后来被毁后,辽又重建的。

去独乐寺,可以看到两座辽代建筑——观音阁与山门,相当古朴,没有近年来的修缮。



独乐寺,由山门、观音阁、韦驮亭、报恩院、乾隆行宫、清代民居等组成,占地两万余平米。寺院不大,两座辽代建筑都在最前面,在门外步行街就能看到,一种开门见山的感觉。空间小,反而让人感觉更震撼,视觉冲击力强。



走进山门,“独乐寺”匾悬挂于山门前檐正中,两柱头斗拱之间的阑(lán同栏)额①上方。匾额长2.17米,高1.08米,三个楷书大字,字径约50厘米。蓝底金字,格外醒目。是明代嘉靖年间英武殿大学士严嵩所书。(严嵩,很会写“青词”;还有一手好书法,是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这样一个品德不行的人,匾额怎么还能高高挂着,没被后人摘掉?传说当年乾隆多次动念,想换,可最后还是留下来了。一是,试了一圈,他自己写,让满朝文武写,没有一人的写的,超过严嵩。二是,乾隆想显得他宽宏大度。三是,关键,匾额上没有留名。严嵩题的匾额从来不留名,北京的“六必居”也是他题的。不留名,才让严嵩的题字留存至今。)



山门前有两尊辽代金刚力士塑像守卫两旁,俗称“哼哈二将”,是辽代彩塑珍品。他们面目狰狞,神态威严,咄咄逼人,二将身上沾满尘土,好像刚从战场凯旋,忠于职守,护着山门。

独乐寺的山门气势不凡,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保存完整,是中国古建筑里的最高级别了。山门正脊两端各有一个鸱尾状装饰,为辽代现存应用在建筑上的最早实物,鸱尾长长向内翘转,遒劲有力,展示着中国古建筑的特有之艺术美感,一千多年来历经沧桑,矗立不倒,协调“风水”,堪称奇迹。



梁思成三到独乐寺考察,曾发表文章《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梁思成评价独乐寺山门:

“在结构方面言,山门运用斗拱至最高艺术标准之精品”。



…………………………………………………………………………………………………………………………………………………………………………

①阑额:也叫檐坊,宋代之前称为“阑额”。宋代之后额枋在转角处出头,明清做法是将出头额枋雕刻并彩绘,称为霸王拳。额枋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系构件。额枋的主要作用是承托上部头拱。额枋由于处于建筑物的显要部位,是视觉感受到的重要对象,因此,一般都把它作为装饰的突出部件,常常用施彩雕塑进行装饰。




3)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

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五开间二层歇山顶
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41号



观音阁,以古建、泥塑、壁画“三绝”享誉中外,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楼阁。也是除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之外,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 木建筑

观音阁高23米,外部两层,内部三层,第二层为平座层,介于上下两主层间,如“亭子间”。其外柱不与下檐柱相直,而略退入,柱头铺作①出三杪②,内柱则叉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即所谓“叉柱造”,其柱头铺作出两杪。

上层九脊顶,外柱用双杪双下昂③铺作,其第一及第三跳偷心④,第二跳华拱后尾为乳袱⑤,昂尾压于草乳袱之下。内柱华拱⑥四杪,承斗八藻井。

斗拱硕大,这是辽代建筑与明清建筑的最大区别,精华全在斗拱,很有唐代遗风。







内部中空,四周设两层围廊。平面为北宋《营造法式》中殿堂结构之金厢斗底槽式样,并在二层形成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16m高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

观音阁的建筑很特别,整体框架没有一根铁钉,完全靠斗拱榫卯接立。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瞻仰佛容。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得都很完美协调,井然有序,浑然天成,彰显出辽代木建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更为传奇的是,此阁千年之间经历了几十次地震都丝毫未损,至今仍巍然屹立,让人不由得从内心佩服中国古建筑的至高艺术造诣。









· 泥塑

观音阁内有个16米高的巨大观音像(16米是地上,地下还有8米,一共24米),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教造像之一

原来是有楼梯的,可以上二楼,看到观音像的正面,如今为了保护,关了楼梯,只能在一楼仰视观音。观音头上有10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经考证,其年代不晚于辽代,元代进行过修建,充分展示了辽代彩塑艺术特色,可谓世间罕有的珍宝。这也是独乐寺又称大佛寺的由来。





· 壁画

观音阁里的壁画是明代时绘,元代重绘。画风和山西永乐宫的很像,人物形象极为生动。

壁画能保存下来,没有被破坏,还与一个人的“破坏”有关,那就是乾隆。当年乾隆觉得壁画颜色不鲜艳,太旧了,就命人用泥盖了一层。直到近几十年,专家才发现下面还有一层,才将它们重见天日,惊艳了学界。



梁思成在《独乐寺考》开篇“总论”中称,“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栱雄大”。他认为阁、门与宋、清式建筑迥异,却犹如敦煌壁画“净土图”之再现,算是定下了辽承唐制的基调。“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

· 名人匾额



“观音之阁”匾悬挂于观音阁上层前檐正中,属于宋代《营造法式》中“华带牌”的样式。牌心高2.08米,宽1.63米,牌带、牌首、牌舌构成的边框呈翻卷的波浪纹状,蓝底金字,字径约1米。内底【阁】字下方有【太白】两个小字。匾额上字体笔法遒劲,颇有唐风。此匾书写的作者,尚未明确,著名学者史树青考证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相传,李白52岁时,游到幽州,想打探安禄山是否有反的动向,当时距“安史之乱”不过就三年。他当时借宿渔阳(今蓟县)独乐寺,寺庙的方丈请李白题写匾额。有说法,这“观音之阁”四个字,是除了故宫的《上阳台帖》外,李白的独一墨宝,不管是否属实,如今,这块匾额已经收入《中国百块名匾大全》。

而有人说,辽代重修独乐寺,李白怎么题匾?这可能是辽代文人集李白墨迹做出的此匾,就像如今许多地方,集毛体、舒体、启功体写书名、店名、校名一样。



观音阁一层大门上,是清朝咸丰皇帝题写的“具足圆成”匾额,意思是赞扬观音菩萨已完全具备了成佛的资质,但还是以菩萨之身普渡众生。



观音阁内,16米高的观音菩萨泥塑前,还有一块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普门香界”匾额,意思是:观音菩萨普渡众生,香及佛国。

观音阁台基前的月台上,有一棵逾千年的古树唐柏,又称龙柏,特别引人注目。它的树干粗壮,老纹清晰,细藤缠绕,历经千年岁月沧桑,树干向上长出翠绿茂盛的枝叶,显得生机盎然。这棵唐柏是独乐寺的千年历史见证。乾隆皇帝当年小憩独乐寺时,曾写过“少年频此宿,古柏镇前庭”的佳句。



穿过观音阁,紧挨着的是
。在一般的寺院内,韦驮作为护法天神,通常位于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给韦陀单独建亭供奉,还是很少见的。



韦陀亭的北面,是始建于明朝四合院式的报恩院,是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报恩院”三个字是咸丰皇帝应本寺方丈之请题写的。



独乐寺中轴线东侧的乾隆行宫,是1753年,乾隆十八年,乾隆去清东陵祭祖,路上需要歇脚。在给皇帝规划路线时,内务府就选了在独乐寺建行宫。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

乾隆对古寺楼阁、诗词书法、碑刻都很有研究。在独乐寺歇脚时,他大量临摹董其昌、米芾等人的作品。至今独乐寺乾隆行宫的廊内,还藏着28块乾隆御笔碑刻。他还命人修缮观音阁,将下倾的屋檐,立了8根柱子做了加固,虽然影响了外观,可也是一种保护。如今寺内留有石碑,乾隆二十一年《重修独乐寺碑记》:
“皇上祗奉陵园,驻跸于斯寺,慨然深念末法之微,宜有加饰……”

由于行宫的特殊身份,独乐寺后来成了禁地,皇帝去清东陵、清西陵祭祖,途中都会住在独乐寺。

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说过,独乐寺“在蓟民心中,实为无上圣地”。



…………………………………………………………………………………………………………………………………………………………………………

①柱头铺作:又称为柱头科斗拱,是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平身科(又称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是置于柱子上的斗拱。两柱之间的斗拱称补间铺作,在屋檐转角处的斗拱称转角铺作。

②出三杪:斗栱的出跳层数为三层。

③双下昂:下昂是斗拱中斜向设置的杆件,起到杠杆作用,用于斜挑梁。双下昂即设置两个下昂,这种结构在元代以后的柱头铺作中不再使用真昂,到了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本斜昂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丧失。

④偷心造:斗拱有横纵两个方向的拱木,横向的我们统称之为横拱,是起到连接梁与柱的作用,而纵向的拱木是起到承檐挑檁的作用,伸出去承托屋檐的。

所以一般一个斗上,横纵拱木交叉,但是在唐宋时期,斗拱尺寸很大,足材拱木与梁都一样高了..一个斗拱差不多一米多高,所以在部分跳头或节点上,它把横拱省略了,只有一个方向的纵向的需要承托屋檐的拱木,这就叫偷心造。

而在明清以后,斗拱尺寸变小,结构作用逐渐消失,这时斗拱作为装饰构件与度量标定等级的构建,就不再常有偷心做法。

⑤乳袱:宋式建筑中梁栿的一种,位置与清式建筑中的桃尖梁或抱头梁相当。在殿堂结构中,置于内柱与檐柱柱头上,与斗栱结合成一个结构整体。在厅堂结构中,一端插入内柱柱身,另一端与檐柱柱头斗栱结合。

⑥华拱:宋时名称,当时又名杪拱、卷头;清代叫做翘。华拱是宋代斗拱中唯一的纵向的拱。




4)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五开间单檐庑殿顶
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内华严街

大同有过辉煌的历史,曾为北魏的都城和辽金两朝的陪都。在现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中,大同独占两座,它们是华严寺和善化寺。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山西考察古建筑的第一站,就到的华严寺。

梁思成掏出《营造法式》,对应去找,发现华严寺简直就是一个“活”的古建筑标本。很多建筑细节,华严寺都有。

华严寺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该寺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曾受到武则天的大力推崇,凭借唐朝的影响力也传播到了北方草原,受到契丹王室的顶礼膜拜。“薄伽”是梵语“世尊”之意,虽然佛陀传法时并不说梵语,但日久天长,习非成是,这个名字也就延续了下来。

辽末保大二年,华严寺毁于兵火。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重建时基本是原样重装或仿辽复制更新其构件,故现存殿堂形制、结构与手法仍呈辽代风格,是现存辽金时期木构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一座。但规模已逊于辽代。元朝武宗至大年间重修,华严寺仍不失为云中巨刹。元末战乱,又遭破坏。明宣德、景泰年间,予以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两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华严寺又遭战火,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惨淡,所幸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保存完好。其余则一片断垣衰草。后虽又陆续重修,但规模和结构都不如前朝。清朝末年,华严寺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建国后虽多次拨款维修华严寺,也仅限于维持旧貌。1963年,将原来独立的上、下两寺合并为一寺。文革中,被迫停止宗教活动,改为大同市博物馆,使建筑、塑像、碑刻、藏经都得以完好的保存。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古寺又重回西京①时代。



华严寺分上下两寺各自独立成院,中有廊相接,现已统一为一寺,但仍保留上下两寺格局,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普光明殿、过殿、观音阁、文殊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华严方塔、观音殿为中轴线,古朴悠然。

契丹民族原始信仰中“好鬼拜日”,崇拜太阳,认为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太阳给予的。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东向而拜,居住习俗也坐西朝东。因此,华严寺一反汉族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建制,而是坐西面东,让清晨洞开的门窗迎接东方第一缕阳光。金代重建时尊重了契丹人的风俗习惯,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 华严寺山门

也称天王殿,高敞舒展,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覆庑殿顶,尽显皇家气魄。殿中塑有四大天王像,坐于山石上,一派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英武气概,又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国泰民安。

在山门两侧建有高大的六角重檐歇山顶钟、鼓楼,晨钟暮鼓。





· 普光明殿

第一座大殿是普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有抱厦,重檐歇山顶的当代仿辽建筑。高悬“普光明殿”金字匾额,两旁海蓝色金字楹联:“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



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系音译,即“光明普照”,大殿因此得名。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三尊主佛坐于须弥莲花台上,面容饱满,神态宁静安详,衣纹流畅自然。在三尊主佛前还各有两尊胁侍菩萨站于莲花台上。殿内的塑像、壁画、平棋藻井,皆按辽金特色修建。





普光明殿后是一座面宽三间的清式硬山顶建筑。左右塑哼哈二将,原是重修前的上华严寺山门



院内正面为过殿,过殿南北两侧院墙各开一个过门,外是方门,内是圆门。外方表示华严经之大方广,内圆表示华严经理事圆融。





· 大雄宝殿

进入方门,便见厚重古朴的大雄宝殿矗立在寺院西北高大的台基之上。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5间,长宽达53.75米和29米,总面积为1559平方米,这种规模,在全国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佛殿之一(另一是奉国寺)。四米多高的台基是辽代遗存,站在高高的台阶下,仰望大殿,只能看到举折平缓,顶覆黄、绿琉璃瓦,剪边屋脊、鸱吻及屋檐。正脊琉璃鸱吻规模巨大,高达4.5米,北端鸱吻为金代遗物,虽历千年风雨仍然光泽灿烂,南吻为明代遗存。





大殿正门檐下悬有“大雄宝殿”“调御丈夫”两块匾额,字体凝重浑宏,分别为明宝德二年、万历四年立。“大雄”、“调御大夫”都是释迦牟尼的尊称。此心间形制古朴的大门及左右梢间辟门,为金代旧物。



大雄宝殿木构梁架也很壮观,殿内减了内槽12根金柱,佛坛上塑有5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3尊为木雕,其余两尊为泥塑。佛坛两侧各塑10尊诸天像(护法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据考也是清代。藻井是平面方形,绘以龙凤花卉图案,非常漂亮华美,为清代制作。大雄宝殿内的塑像与壁画分别为明代和清代作品。





一座大雄宝殿便贯穿了辽、金、明、清四个朝代,文物地位极高。大雄宝殿后面的观音殿并没有历史依据,是现代设计者的创新,不过用的是地道的金代风格,体量也不大。两侧南北建有重檐楼阁各一座,南为观音阁,北为地藏阁,两楼相互辉映。

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有砖雕门两座,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独立成院。



走进院门,是一小院,两侧对称有三间配殿,殿门上无匾,里边供奉有各种罗汉。经过小院之后便是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是当代新建,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木塔建筑技艺参照应县木塔,内设四根通天柱,内外双圈柱网,与原有建筑的风格统一。塔下有个很大的纯铜千佛地宫,据说用了100吨纯铜,地宫的顶部、地板、墙体和楼梯,全部用纯铜铸造,殿内四面有四尊大佛,墙壁上镶嵌小铜佛1000尊,金壁辉煌,全国唯一。地宫正中的铜制宝塔内,有一座纯金打造的小塔,塔内供奉一颗元代高僧慧明法师的一颗牙齿舍利。舍利为白色,黄豆粒大小。地宫虽然也是现代建造的,但规模、豪华和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走出地宫,登上宝塔,可以俯瞰上、下华严寺以及整个大同古城中心区域。





· 薄伽教藏殿

下了宝塔,继续向前,就来到下华严寺的大殿薄伽教藏殿。薄伽教藏殿是下华严寺的藏经殿,殿内有美不胜收的辽塑合掌露齿菩萨,楼阁式壁藏及海内孤品天宫楼阁,均为国宝。大殿右侧椽底题有“维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营造题记,足以说明这座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后幸存下来的辽建正牌身份,弥足珍贵。”薄伽“是释迦牟尼佛另外一个名字,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的一个梵语,译为世尊,”教藏“就是存放典籍的地方。”薄伽教藏“殿就是尊贵的释迦牟尼佛存放经书的地方。该牌匾为清代原物。



大殿面东坐于宽大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下是十九级石阶,整体反映出辽代佛殿东向习俗和基台平面配置特有风格。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歇山顶,体量规模和顶式形制都比大雄宝殿低一级,但殿本身架构、斗栱,殿内平闇、藻井、塑像、壁藏……一概为辽代遗存,原汁原味,海内仅有。

· 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形容建筑之屋顶像鸟翼展开一般,不仅美感十足,还凸出大且重的屋顶无比轻灵。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形容古建屋顶的词语之一。薄伽教藏殿屋顶坡度平緩,整体造型极尽舒展自然,在轻灵之中带有辽代民族个性中特有的刚劲。



· 金代鸱吻(复制)及瓦作

大殿鸱吻为金代修缮时所保留下来的,高达3米,现代修缮时用复制品代之,原物拆下馆藏保存。瓦作的滴水、瓦当依旧是唐宋时期的特征:瓦当与筒瓦而非倾斜面垂直、滴水用重唇板瓦,均是早期做法。其兽面瓦当与平遥镇国寺大殿的颇为相似。



· 斗栱——古朴简洁

薄伽教藏殿斗栱唐风犹存,“式样古朴,技法简洁”——柴泽俊·《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论》。斗栱总高与柱高之比约为1:2.5,与唐木构斗栱约1:2相近,补间铺作仅一,补间使用直枓,用材较柱头铺更小。

外檐转角铺作,正侧两面各于转角栌斗上列华栱两层,平面与华栱成四十五度者为角栱三层,第三层角栱上施宝瓶,承大角梁与子角梁。平面与角栱成九十度者为抹角栱二层。其上施交互斗,受令栱与耍头,这种抹角栱”未见于唐代遗物,亦未著录营造法式,仅与辽接壤之北宋正定诸寺,应用于柱头铺作",为辽代特有作法。——白勇·《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筑风格略论》





· 格扇门——早期风格

格扇门最早出现于辽宋时期,早期格扇门特征为:格扇与裙板高度比约2:1,格扇裙板均无绦环板,至为简洁。













· 壁藏、天宫楼阁

大殿内壁藏及天宫楼阁为国之重宝,所谓壁藏实为存放佛经之所,为宋《营造法式》记载关于“壁藏”的最早且唯一实物,比《营造法式》记载更简单实用。殿四壁环列重楼式木构壁藏38间,因藏经通风需要在殿后开后窗,为使壁藏不间断,于后窗之上起天宫楼阁5间,两侧以拱桥与左右壁藏上部凌空相接,浑然一体。壁藏整体置于叠涩基座之上,分上下两层,下层设门,内为经橱,上部为腰檐平座,座上置佛龛。龛内顶部平棋和腰檐遮板彩绘图案为辽代绘制,外有勾栏。龛上覆木制屋顶,椽飞、瓦当、脊饰、瓦垅、鸱吻应有尽有,与大型建筑并无区别。所用斗拱种类达17种,其中柱头斗栱采用双下昂七铺作,是目前已知辽代斗栱中最复杂的。勾栏束腰栏板雕刻镂空几何图案达37种,玲珑剔透,匠心独运,起到既丰富又统一的艺术效果。入殿只能在第一间活动参观,后面的天宫无缘观瞻,但两侧壁藏已足够震撼。整个壁藏和天宫楼阁是一组辽代建筑模式,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梁思成激动地称它为“海内孤品”。



· 平闇、藻井——辽代原物

薄伽教藏殿内平闇(àn)②、藻井也是辽代遗构,如佛光寺东大殿之平闇与建筑本身同代。

· 彩塑——叹为观止的辽代原塑真品







“大殿中部主尊为释迦牟尼佛,旁边有胁侍二位弟子,两旁胁侍四菩萨;南部为弥勒尊佛,两旁胁侍六菩萨;北部是燃灯佛,旁边胁侍二弟子和两位菩萨。整个大殿围绕这个中心佛坛又布置了许多塑像,佛坛的四角立的是四大护法天王像,弥勒佛和燃灯佛前还塑有供养童子像。佛陀造像大气磅礴,菩萨形态优美,各大天王威严气势,整座大佛殿佛教气氛浓重,塑像极为精彩。”

“在雕塑技法上,华严寺的塑像显得十分娴熟,风格上既有唐代雕塑雍容华贵的气度,又有宋代的世俗情趣,既受唐代的影响,也明显地具有时代和民族特征。菩萨像端庄纯朴,丰厚挺健,在传统的塑像典范中又赋予了北方游牧民族所具有的豪放气质,而这也正是辽代塑像所展示的一种新的审美理念。”——王其钧·《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







殿内一共有29尊辽代彩塑精品,特别是合掌露齿胁侍菩萨,被称为“东方维娜斯”,凡举佛像彩塑的统统不可绕开,梁思成《佛像的历史》以此为封面,国家邮政“辽代彩塑”套票此为面额最高,当属国宝中的国宝。

这尊菩萨长辫垂肩,面如满月,体态优美丰满,光脚立于莲台之上,后背腰线毕露,在流畅自如的衣饰飘带陪衬下,显得十分出众动人。此一造型无异于打破千年沉寂,在神性光环之下赋予了人性丰富的姿态,艺术和美学价值极高,对此大胆反叛的艺术形象,无人不叹服其绝妙的神态身姿,忘情于其饱满生动,流连忘返。据说这尊笑容神秘、衣饰简约的菩萨形象,灵感来自辽代一位婉丽动人的妙龄少女。

大殿的建造年代及众多的泥塑佛像,要比善化古寺的大雄宝殿及其泥塑佛像还要早上一百多年。这座大殿也是华严寺内的精华景观,不论从观赏价值还是文物的历史研究价值,都是华严寺中最珍贵的。





· 辽代经幢

出薄伽教藏殿顺级而下,即可见一通石经幢。资料称塔幢为辽大康二年(1076年)所立,因类石塔,也称其为华严寺石塔或普同塔。经幢立于殿前月台下中央,前为砖门,后依大殿台阶,通高五尺,有基座、幢身、幢刹,保存得很是完整。基座及幢身均为八面,各面有字,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可辨,上部佛像虽有残损,但原貌基本保持,幢刹也完好,历经千年也是难得。









再向前走是下华严寺前院,即大华严寺南路的第一进院。前院较为宽敞,院中心有个象征性的伴桥。正面的主建筑是观音殿,观音殿不大,只有三开间,硬山顶,是座明代建筑。殿内供奉了一尊新塑的观音站像。

走出观音殿就是下华严寺的山门,也就是华严寺的出口了。

…………………………………………………………………………………………………………………………………………………………………………

①西京:中国历史上西安沿袭过几个朝代长期被称作西京,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西周的宗周镐京,西汉京师西京,东汉的西京长安,曹魏黄初二年(221年),长安列为五都之一,称西京。隋唐时期,长安为京师首都,有时也称西京。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京兆府长安为中京,改凤翔为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唐代渤海国的西京鸭绿府,在今吉林白山市临江,一说在朝鲜半岛慈江道鸭绿江东岸。北宋西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夏西京西平府,在今宁夏灵武市。辽朝、金朝、元朝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拟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建陪都,曾更名西京市。
在东亚其他国家,日本山口市的别称,因在京都之西,又称"西京区域"。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于926年将平壤改为西京。越南的清化省,胡季牦曾迁都于此。

②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




5)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外五内九层八角攒尖顶
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1月,释迦塔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西街





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





木制山门建于清代,三楼四柱悬山顶。木牌坊阴阳两面均嵌有长2米,宽0.5米蓝框白底黑字横匾,正面为“浮图宝刹”,背面为“千仞玲珑”,为康熙六年(公元1667)应州知州傅登荣所书。

释迦塔,因其纯木楼阁式的构造以及其地理位置,故而又俗称应县木塔。由出生在应州的辽兴宗的萧皇后提倡(这位萧皇后,并不是那个与宋朝大将杨继业大战金沙滩的叫萧燕燕的萧皇后,而是她的孙媳、辽兴宗的皇后萧挞里。据专家考证,这个萧皇后本不姓萧,而姓陈,只是辽朝规定,不管是什么姓的女人,只要做了皇后就必须改姓萧),由于辽兴宗与他的皇后都信佛,便动用全国力量,大量修建寺庙、佛塔。一种说法是: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故时称“金城戍楼”。第二种说法是为了供奉两颗佛牙舍利而建造的,这两颗佛牙舍利之前没有记录在史册里。建造地点是由陨石坠落的地点确定。由田和尚奉敕募建。后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

释迦塔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中国史籍曾记载过高度超过百米的木塔,可惜早已荡然无存、难以考证)。2016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还是世界已知范围内最高的木塔。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的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比比萨斜塔早117年,多埃菲尔铁塔早883年。

2011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测木塔高度为65.84米,矗立于四米的台基之上,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7400多吨,所有木构件消耗木材3700多立方米,木塔主体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这两种木材都是当地常见的材种,且材质坚韧、结构致密、耐腐湿,松木具有防虫蛀的功效。塔上还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卫神灵”的作用。





这座跟今天的20多层楼一样高的木塔,屹立千年,这本身已经是一个世界奇迹。卯榫结合,刚柔相济,具有减震作用,这也是十分合理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美学结合的产物,这种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除了斗拱梁架等将地震带来的压力缓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地基和底柱!先用石料砌成深入地下2米,总厚度为6.4米的塔基。塔基的地上部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八边形、下层为正方形,对应“天圆地方”。四面再各伸出月台,形成一个稳定的大十字结构,增加了整座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基土主要由黏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给予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

石塔基上面有32个圆形柱础,分布为三圈,柱子被放置在这些柱础之上,柱与柱之间再通过“枋”“梁”横向互连,形成一张八角形的柱网,柱子最高可达9米。2600吨的木料,所有重量都压在第一层的32根木柱子上,外圈24根,内圈8根。柱子下面的石础并没有巢臼,柱子的断面直接就在柱础上,断面与柱础之间有缝隙。24根外柱可根据地壳运动的变化而自行调整受力,也就是说,柱子并不是时刻工作着,它们也会‘轮班’。除此之外,柱网外围还砌以2米厚的土墙,土墙将木柱紧紧包裹,使之更加坚固。









应县木塔从外观上来看其为五层六檐,第一层重檐,其他层单檐,顶层覆以八角攒尖顶。实际上塔分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采用了“筒中筒”式结构,其最内侧是八根柱子围成一个八边形区域,称为内槽,而外圈是24根柱子围成的又一个八边形区域,称为外槽(北宋《营造法式》称作“外槽”和“内槽”),内外槽之间用乳栿连接。内外两圈的各柱子之间,也用阑额,普拍枋穿插连接固定。

第一层之上,是一种由支撑木构成的环状结构,该结构被屋檐遮挡,从外部无法看出,形成暗层。暗层之上再铺设梁、柱、枋以及斗栱,是为明层,暗层明层结合,这便是应县木塔的第二层。之后各层亦按此方式复制叠加,最终形成了五明四暗的塔身。四个暗层有如四道金箍,相当于今天的圈梁,可以有效约束塔身,防止位移变形。









“内筒”作为各层供奉圣像的空间,“外筒”有一圈回廊阳台可供观景,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空间,设计独具匠心。木塔是明五层暗四层,登塔时就会看到暗层,一共要登九层楼。





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栱可松可紧,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有资料记载,“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据专家统计,应县木塔共使用54种48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另一说法59种488组),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

















在木塔的顶部有一个高十多米的塔刹,全部为金属质地,有覆钵、相轮、露盘、宝珠、月牙等,中心有铁轴插入梁架内部,八根大铁链紧紧系住,这种结构类似于一个典型的伞形避雷器,可以保护木塔不受雷击。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雷击绝缘性能较好的物体概率要比雷击导电体的概率小得多,这样木塔全身数千吨的优质木材也无形间庇护自己免受雷击。





塔内有彩色塑像34尊,其中各层佛像12尊、菩萨12尊、力士8尊、菩萨奴2尊。另还有菩萨坐骑狮、象、马、大鹏金翅鸟等各种神兽。从第一层的释迦牟尼佛,到第五层的毗卢遮那佛,礼佛者从一层的显宗,逐层拜到五层的密宗,完成显密圆通。

第一层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像高11米,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尊室内泥塑圣像,佛像体态丰盈端庄慈祥,衣纹流畅彩饰华丽,保持着辽代的风格。大佛左手有修补的痕迹,目前这个手印是“接引印”,据考证大佛原来的手印是“与愿印”,“接引印”一般是西方阿弥陀佛的手印。与其他地方的佛像有个细节上的不同,佛像上有胡须,据说是以当时辽代皇帝为原形塑造的。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云冈石窟的五尊佛像也是北魏的五位皇帝,洛阳龙门石窟其中一尊是武则天的形象。











第二层为一方形坛座,供奉本师、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侍共五尊。这一组塑像颜色还十分鲜艳。



第三层为八角形坛座,共四尊各向一方。塑像除了金色的头部和胸部,其余已经没有色彩了,不知是原本是泥色还是颜色已经脱落。



第四层是本师和两位大弟子、两位菩萨、两头坐骑还有两位小护法,共九尊。二、三、四层的顶部没有装饰,且塑像均无色彩。四层的造像内容最为丰富,形象最为生动,佛陀携文殊、普贤组合是华严三圣,又加了阿难、迦叶两大弟子。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虽然大青狮子张着大嘴,憨态可掬。这些塑像上面细看是有颜色残留的,说明之前是上过色的。







在四层主佛像胸部竖槽内,发现了《采药图》,画中人物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此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调和谐,师承了唐代绘画传统。木塔佛像内发现的文物《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长95厘米,宽50厘米,为古代“着色立幅”中时代最早且最大者。

第五层也是最高层,供奉的是本师的法身毗卢遮那和八大菩萨,共九尊。庄严慈悲的本师坐在正中间,八位手印不同的菩萨分坐在前后左右八个方位,形成一个九宫格的布局。木塔中的圣像体态丰腴,很有唐代遗风。五层的顶就是塔顶了,八角形彩绘穹顶,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整座木塔塔心为无暗层,高大空旷的空间正好布置塑像,增强了圣像的庄严感,这是应县木塔在使用功能上的合理设计,堪称古建中的典范。











应县木塔每层的布局都一样,佛祖位于最中央,众菩萨环围四周。但在木塔第三层,四方佛围成一个中空的圆形,中间的佛祖突然消失了,这是为何?据考证,这是辽代天才的建筑师在佛塔内暗藏的玄机。按佛经上讲,这中间的空间就像漩涡和台风眼一样,代表旋转的力量,佛学称为“转识为智”。佛祖的灵魂由此飞升到上层的极乐世界去了,也就是说,宝贝藏在木塔第四层。
  
几十年前,两个维修木塔的木工识破其中玄机。他们凿开第四层佛祖塑像,偷走了里面的不少经卷财宝,万幸的是部分佛经和一颗佛牙被追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再次凿开木塔第四层佛祖塑像,把里面残剩的佛经取出并焚毁,烧了一个多小时,大量堪称世界瑰宝的文物化为灰烬!如今残剩的经卷只是应县木塔保存佛经的一小部分,相当多的经卷与文物已被盗取与焚烧了。













木塔现存壁画约304.65平方米,大部分集中于一层内槽墙壁上,有辽代原作,也有历代修补重新彩绘过或覆盖重画的,基本保存完好。每面墙上都有佛像及菩萨。佛像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辽代泥塑相似。南北门道两侧画四天王像,各持法器保持一方。其中一层内槽南北门额上绘有六个供养人,南为三女像,北为三男像。其中三个女供养人,神情安逸而虔诚,衣着华丽,似宫廷服饰。据学者张畅耕推测,为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下方三人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其中,萧挞里的画像,“首饰花冠、金步摇。薄鬓、素妆,绛袍、大袖……”在辽代画师的妙笔下,尽展辽代皇后的丰姿。内槽上墙壁绘制的六幅巨大佛像,据专家考证为建塔时的原作。



在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因此,应县木塔也被尊称为释迦塔,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

1974 年,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包括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其中,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年)的刻经和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的“契丹藏”,堪称海内之孤本。这些辽刻彩印、文物中以经卷为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研究契丹文字的刘凤翥先生说,契丹的文字书籍只在国内三处地方发现过:河北丰润的辽塔、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庆州白塔、山西应县的木塔。


· 匾额

木塔人文历史厚重,塔身内外悬挂有52块牌匾和6副楹联。

“峻极神工”四字是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留下了对木塔的赞美,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至今御书“极”字未失原样,而“峻、神、工”三字,已脱落无迹。



悬挂于第四层外檐南的一个匾额,“天下奇观”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朱厚照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踌躇满志,乘兴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

悬于木塔第三层外檐南,有一块位于塔身中部的“释迦塔”匾。长2.56米、宽1.7米,是最大的匾额,为金代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瓛(huan)所题,此人乃当世的书法大家。两边分别还有230多个小字,为历代所题。其中的题文:“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这20个小字揭示了木塔修建的最早记录。在元延祐七年(1320 年),阿里伯奉旨监造,对佛宫寺释迦塔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其更加壮丽。



此外,“万古观瞻”匾悬于木塔第一层南门上方檐下,赵体行书,为难得的珍品,据考为“应州知州章弘书”,为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所书。
“天柱地轴”匾悬于第一层外檐南,融柳赵书法为一体,功底深厚,入木三分,为明万历年间进士田蕙书。
“永镇金城”匾悬于木塔第一层副阶外檐北面明间,笔画方润整齐,为书法珍品,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应州知州陆叙钊所书。
“天宫高耸”匾悬于木塔第二层外檐正南,风格古雅,乃隶书上品,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应州知州所书。
平座外的“正直”出自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之手,一语双关,一指木塔笔直,二指为官做人正直无私、心地坦荡。














梁上有历朝历代修缮留下来的文书标签

上世纪30年代,木塔在进行过一次大的维护时,拆除了各层间的泥夹墙和斜撑,换上了透光的木格窗棂,导致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大大降低。梁思成得知泥墙被拆之后痛心万分,梁先生当时疾呼尽快再恢复原样,否则木塔……但没有得到重视!换上的木格窗棂虽然从内增加了透光,从外也通透玲珑好看了很多,但木格没有足够的承重能力。根据监测报告显示,应县木塔二层局部倾斜非常严重,且还在持续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释迦塔的相关保护修缮工作一直处于进行状态,但修缮的难点重重,目前塔身倾斜11.3℃,肉眼可见,十分明显,最佳方案仍在研究之中。


维修后换上的透光的木窗


三层外阳台,柱子倾斜非常严重


这是加固的承托支架,后期修缮时不得已用上了铁箍

寺院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这也是一个特点。从木塔底层出来北面是佛宫寺的主殿,是一座清代的四合院。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
塔寺内有一块“天外来客”的陨石,这个还有一个传说呢,清光绪年间落在了距县城8公里的曹娘村西南桑干河畔。1954年才移到塔寺里。传说和佛陀斗法的魔王推了这颗星宿想要砸毁木塔,眼看就要落到塔上时,佛陀手指一弹,把星宿弹到了离木塔8公里之外。

塔寺内的石碑保存得还算比较多,历史上有记录的修缮有十几次,基本上都会立牌。







铁鼎是明天顺八年(1464年)所铸的,高0.56米,直径0.67米。





铁狮子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所铸的,在这里默默地守护了快500年了。



八边形的铁幢也是明代遗物,于万历七年(1579年)所铸,高0.93米,周边宽1.1米。



钟鼓楼皆为明代建筑,铁钟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所铸,重1650公斤。鼓重装于1999年。



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曾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高达十几次之多!《应县志》记载:“元大德九年四月已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元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尽皆倾颓,惟塔屹然不动。”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过后,这座直插云天的木塔总是安然无恙,仍巍然屹立。

除天灾外,应县木塔还屡受战祸侵扰。如今登上木塔,仍能看到木柱横梁上累累的弹孔。据马良先生编著的《应县木塔史话》记载,1926年,冯玉祥的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熗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奇怪的是,颗颗炮弹都穿塔而过,未在塔中爆炸。

应县木塔经近千年的天攻雷击、人间战火而不毁,民间百姓把应县木塔与正定菩萨、沧州狮子和赵州桥一起归为“华北四宝”。

1933年,梁思成见到应县木塔时,震撼程度远超过他的预期。

梁思成顶着风,爬向60多米高的应县木塔塔尖,除了几根铁索,几乎没有任何可抓的东西。一脚没踩好,摔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还给林徽因写信说:
“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林徽因也曾感慨木塔,“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我强烈感到,古塔的存在,如穿越时空般地让后世能欣赏传统的美,看见古人那时的气象,从而感知这些延绵千年的古代建筑,感知古代工匠的自信与大气,这些星星点点的美,将会感知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

























制图  张靖  /王博/星球研究所
…………………………………………………………………………………………………………………………………………………………………………

①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构件名称,又写作“普柏枋”,清式建筑称“平板枋”。从古建筑大木作结构上分析,各间普拍枋自各柱头相接,与阑额形成“丁”字形截面状,因为普拍枋总是横卧在阑额和柱头上端,故民间工匠又称之为“卧栏”。山西晋东南小三间建筑中有时采用檐额式通长木料,为一种加厚的普拍枋形态。




6)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七开间单檐庑殿顶
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内永泰门内街

当年梁思成考察大同,没去善化寺前,期望并不高,可去后他极为惊喜。他那张有名的“梁上君子”照,就是在善化寺测绘时拍的,也是他特别喜欢的。



善化寺俗称南寺,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原来叫开元寺,是唐明皇钦赐的庙号。五代后晋时,改名叫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世祖忽必烈曾经“命江浙转运使通管课程,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明代宣德三年再度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赐名善化寺。





善化寺坐北朝南,最前面是天王殿(山门),中间是三圣殿,大雄宝殿位于最后面,层层叠高,一水儿单檐庑殿顶,在全国也是仅此一例。大雄宝殿右前方是普贤阁,左前方是文殊阁,还有东西两个配殿。这是唐代佛教标准配置—“迦蓝七堂”。珈蓝七堂布局紧凑,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气魄宏伟,高低错落有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不仅殿宇宝相庄严,内中造像也是极尽精美之能事。

大同素有龙壁之乡称号,有九龙壁,有七龙壁,有五龙壁,有三龙壁,也有一龙壁。有琉璃的,也有砖刻的。从这些龙壁,可以想见大同历史的辉煌灿烂。

善化寺山门前,有一座色泽艳丽、五彩斑斓的五龙壁,全由琉璃砖制成。这座五龙壁,原来是兴国寺前的照壁,建于明万历年(1573-1620)间,1980年整体拆迁挪到这里。



· 善化寺山门

中国古代寺院中规格最高的山门(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5间,进深4椽,当心间辟门,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山门使用单檐庑殿顶非常罕见,用这种顶的山门还有蓟县独乐寺。独乐寺山门比善化寺山门早近200年,但独乐寺山门只有3开间,所以善化寺山门配置之高应属全国之冠,比一众寺院主殿规格还要高。





山门斗拱采用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柱头和补间铺作形制一样,补间最多两铺作,非常简洁。绕到转角可见部分铺作为假昂,有些是插昂,整体符合宋营造法式建制。



山门前门紧闭行人从侧门入,从背面门进山门殿内,可见梁架采用殿堂式营造法,殿内斗栱与檐柱一样的制式,金柱与檐柱同高,梁栿用的是月梁制。梁思成先生《图像中国古建筑》中细细画了善化寺山门三视图,其断面图清晰可见符合《营造法式》分心槽①形制。



殿内四大天王为明代塑像,表情夸张,辽代山门内一般是哼哈二将,明代则多见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所以后来常有天王殿代山门职能或二合一。



· 善化寺三圣殿

出山门就是三圣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是善化寺中轴线第二进院落中的辽金建筑,从金天会六年到皇统三年(1128-1143年),前后用了二十五年建成。善化寺之牛,不单因辽构大雄宝殿最古,而是主体四座建筑个个可圈可点,三圣殿的亮点是其斜栱无以伦比,还有一通金大定十六年的朱弁碑。



三圣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金代大殿之天会十五年建成的佛光寺文殊殿,单檐悬山,仰合瓦,檐下三组铺作已用了斜栱,金代盛行斜栱,三圣殿比文殊殿还早建9年,遥想金初山西各地建庙风尚,流行亦为审美标准之一。

· 屋顶——不作庑殿推山

庑殿推山是处理庑殿顶脊部弧度的一种营造方法,宋式叫增出,清代紫禁城使用广泛。做法是将四条垂脊一步架一步架从正面向山面推出,达到增出约半椽的总量,《营造法式》有记“如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增出三尺”。这样做目的是将庑殿顶四条垂脊投影由直线改为曲线,拉长正脊视觉,使屋顶线条富于曲线美。

不推山则正脊显得非常短,两山面看垂脊没有撇出,举折坡度看着有点愣,正面看顶丑萌丑萌的。


庑殿推山法图例


太庙庑殿推山说明


太和殿庑殿推山说明


善化寺三圣殿庑殿不推山效果
· 斗栱——繁复的斜栱

三圣殿柱头铺作及明、梢间补间各两铺作,都是中规中矩六铺作单杪双下昂,识别度最高、被誉辽金之最的当属次间超级浮夸的斜栱,梁思成先生《图像中国建筑史》:
“三圣殿的补间铺作也和较早的隆兴寺摩尼殿和应县木塔等处一样,使用了斜栱,但却已演变为一对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成了压在阑额上的一个沉重负担。阑额上的普柏枋也较早先的几例更厚。”

趋近看檐下层层斜栱60度如花儿般绽开,至此斗栱力学上承重功能不再叫事儿,成了妆饰美之担当,抬头细看却不觉得很美,反觉沉重异常。
转角铺作用了附角斗②,下昂上卷若象昂,疑是插昂做法。转角铺作下普柏枋已经有了变化,阑额出头不再是大云院那种直砍T字形,末端已出现曲线型装饰变化。




· 塑像

殿内塑立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普贤菩萨,左为文殊菩萨,称“华严三圣”。三圣佛像之前,有二位助侍菩萨侍立,佛坛后面有护法韦驮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无比。




· 金代石碑

三圣殿珍藏着一块重要的金代石碑。这通石碑螭首龟趺,题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身精雕细刻,字迹是颜体,雄浑典雅,俊逸挺拔。碑文是南宋著名的文臣朱弁所撰写。所以人称“朱弁碑”。金碑所记的,正是善化寺在辽末保大之乱时被毁坏到金代圆满和尚募化重建的始末。碑文文思并茂,书刻俱佳。金碑除了记述善化寺兴废过程,还提出了兴建寺宇、崇饰塔庙的目的。





朱弁,是徽州婺源人,南宋通问副使。他是宋代大儒朱熹的族叔祖。他被派到云中跟金国议和,面对金国大将军粘罕的胁迫,他威武不屈,恪守气节。议和失败,他被扣留在大同长达17年,在善化寺居14年。在大同羁押期间,朱弁设馆教书,广泛接触平民,深受大同人民爱戴。朱弁认为,兴建寺宇崇饰塔庙,不仅仅是民众信仰的行善行为,也不仅仅是佛教建筑艺术普及行为,而是佛教积极“应世”,参与世俗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一种姿态和境界。这种思想特别值得重视。





· 大雄宝殿

建于辽代,金代又有增修,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特别是大殿内的五方佛和二十诸天彩塑,更是辽金时期的巅峰之作。
大殿立在高大的台基上,月台③上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下有台基,前有月台,是辽金佛寺主要建筑常见的样子,大同华严寺大雄大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易县奉国寺大殿等均如此。当心间和两稍间设板门,次间和尽间砌墙,无窗户,和华严寺大雄宝殿做法相似,是极为特别的做法。









相比华严寺,善化寺的大雄宝殿更高大雄伟。因为没做吊顶,结构裸露,空间一高,更显气势。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大殿屋顶平缓,出檐深远,是早期建筑共有的特征。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采用减柱法配列,空间开阔。大殿斗拱形制多样,特别是补间铺作的斗拱像绽放的花朵,转角铺作硕大华丽。



大雄宝殿内的彩塑是中国辽金彩塑之代表,主佛坛之上是五方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两侧佛坛上为二十四诸天,共计33尊。



从现存塑像的造型和风格看,殿内辽代塑像多已损毁,仅二胁侍菩萨像尚属辽物,五方佛、二弟子和二十四诸天像多为金代造作,佛像背光业经明代改制,部分诸天像亦曾补葺,致使金代塑像中呈现出某些明代技法。

殿内的二十四诸天的彩塑,更让梁思成说:
“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





· 普贤阁

座落在三圣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西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是中国仅存的几座早期楼阁建筑之一。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



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此楼阁斗拱简洁,而楼阁结构的精彩之处,却无法从外观欣赏得到。







· 文殊阁和普贤阁为一对称的楼阁建筑,位于大殿与三圣殿间的东侧,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现仅剩遗址。



进人善化寺的西花园,亭台楼阁,赏心悦目。山水园林,曲径通幽。更可贵的是,亭亭有对,阁阁有联。那真是园不在大,有对则名;水不在深,有联则灵。园联辉映,相得益彰。


…………………………………………………………………………………………………………………………………………………………………………

①分心槽:指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②附角斗:为了增强建筑角部的承载能力,在转角栌斗的两侧各增之一具栌斗。其上除正出华栱及昂外,瓜子栱与泥道栱并与角栌斗上之相应构件连栱交隐,使结构上联为一体。早期实例见于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

③月台:在古时建筑上,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该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它的组成部分。由于此类平台宽敞而通透,一般前无遮拦,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赏月之台。而现代的月台通常指进入火车站后方便旅客上火车的一段与火车车门踏步平行的平台。




7)河北高碑店开善寺·大殿

建于辽重熙二年(1033年),五开间单檐庑殿顶
[年代不确定,推测辽代,有文献推测为1004-1123]
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新城镇



河北的高碑店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因高大的碑刻而得名,这个名字是九十年代改的,历史上称之为“新城县”,城址也不在这里,而是在东南十几公里的今新城镇,新城镇的轮廓还保存下来四四方方的古城痕迹,外侧有护城河。古时处于辽宋交界,澶渊之盟后成为重要边关重镇。边界的安定和市场的繁荣,人们开始兴建宏大的建筑,开善寺大殿就是当时所建。过去一直名不见经传。直到民国时期建筑家刘敦桢第一个勘查开善寺才揭开了开善寺神秘的面纱,在古建筑领域刘敦桢先生在民国时期与梁思成先生齐名。





开善寺,俗称“大寺”、“大佛寺”,据《高碑店市志》记载,开善寺始建于唐代,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于辽兴宗重熙二年(1033),当地有“先有大佛寺(开善寺),后有新城县”的说法。开善寺在城内东北角,占地约9500平方米,原建筑已被毁,现存有建于辽代的大雄宝殿和后代修缮的天王殿、金刚殿。



· 金刚殿

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2间,前后出廊。曾供奉有四大金刚,现作为寺院的山门。金刚殿比门前的道路低,据说这是年代久远建筑的一个标志,建筑之初庙门是高于路基的,而不少随着其后道路逐步垫高,山门就沉下去了。



· 天王殿

金刚殿往北不远是天王殿,造型和金刚殿相同。天王殿和金刚殿始建于明代,后被毁。如今看到的都是按照旧貌重建的。



· 大雄宝殿

再往后就是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台基平面为长方形,正面有一月台,高度1.1m,殿前植有两棵柏树。其侧殿已不存,仅留出了侧殿台基的位置,其余地方铺以卵石,场地显得特别开阔而干净。面阔五间25.8米,进深三间14.5米,高12.08米,单檐庑殿顶,墙体上部抹红灰,下部为青砖。辽代的庑殿顶,正脊短,推山小,山坡度平缓,形成了非常优美的正面曲线。和明清建筑大不相同。站在大殿前望去,整座建筑灰瓦红墙、出檐深远、斗拱雄大,给人以庄重、稳固、舒展的感觉。





殿檐柱周圈的斗栱共30朵,其中柱头铺作12朵,补间铺作14朵,转角铺作4朵。斗栱与柱高比为1:3.41。柱头有卷杀①,撩风博②下面垫着一截替木③,这些都是不同于明清建筑的特点。











殿内立柱用材粗壮,具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为了扩大视野,大殿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辽金建筑中常见的“移柱造”、“减柱造”,殿内仅留立柱4根。柱子的减少和移位使得室内空间非常开阔。大殿内为“彻上明造”的做法,即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









殿内有两尊唐代千手观音像,一尊为寺院原存,现立于佛像背后,仅能从后门缝中窥见,造像八臂皆损,不过底色尚存,面部丰腴饱满,跣足飘带,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



大殿前立有一块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开善寺重修碑记》,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按旧碑,寺创于宋重庆二年,宋史无重庆纪元,盖相传之误也”,现在碑文中所提的“旧碑”已不知所踪,也不知其年代,但碑文中提到上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或许“旧碑”为永乐年间所留,虽然碑文中所记载的宋代年号不存,但明确指出了是宋不是辽,这为开善寺的断代增加了一丝悬疑。







大殿外的东侧,有一大片的石雕、石刻,雕刻精美,多为辽金遗存,部分明清。这些并非全是开善寺的遗存,很大一部分是从周边村庄出土的,都集中安置在这里了。







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开善寺大殿是幸存者。它经历过无数次的地震、火灾和战乱。明朝时期,新城县被洪水淹没,开善寺也抗了过来。
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开善寺才荒废。彼时,民国政府要破除迷信,推倒了泥塑佛像,把大殿改成学校的中山堂。后来华北沦陷,大殿被日军当作军需库。建国后,开善寺又成为县粮食局的粮库。

直到1991年,命运多舛的开善寺才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1955 年,祁英涛先生带领团队对开善寺的主殿进行了细致的勘测。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推测,他们确定开善寺大殿是辽代时期的遗构。这一重大发现,让开善寺的历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从此,开善寺成为了研究辽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3年四月底,开善寺修缮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但是, 2023 年的涿州洪水中遭受了严重的影响,这场洪水虽然给开善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开善寺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八大辽构“之一,开善寺没有各种第一,可以说并不显眼,相当低调。就连县志里记载的建造年号也是错的。
可它保存完好,基本没有经过大修,辽风很浓。这在辽代建筑里,实在难得。

…………………………………………………………………………………………………………………………………………………………………………

①卷杀:主要用于木构件的外轮廓和端部的艺术处理,使其外观显得丰满柔和。具体做法是将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这种处理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普遍,尤其在唐宋木构建筑中,如梭柱、棋头、月梁头、阑额等部位都有应用。

②撩风博:(橑檐枋)是宋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构件,主要用于承托屋檐。‌它通常位于斗拱的外端,用于支撑屋檐的枋料。撩风槫的荷载较大,因此其断面高度通常是其他枋料的一倍。在北方地区的唐代和辽代建筑中,这种结构形式较为常见,例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建筑都采用了这种结构。

③替木:是一种中国木建筑构件,即在令栱上方承托梁枋的短木,或是承托檩、枋接头的短木。替木最早见于汉代明器,当时的替木为矩形。自两晋南北朝起,替木两侧底面渐渐出现收杀,形状类似于栱。宋朝时,木构建筑外檐上的替木演化成为罗汉枋。明清建筑很少使用替木。




8)河北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

建于辽应历十六年(966年),三开间单檐庑殿顶
[另有推断认为阁院寺文殊殿建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
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县城内阁院路

涞源是古代中原王朝的边防重镇,太行八陉中的飞狐径和蒲阴径交汇之处,保留了从北魏至明清多个历史文化遗产,辽代的阁院寺就是其中之一。
阁院寺是“八大辽构”中最古老也是最后被发现的一座,保存完整。



它的名气虽不如应县木塔等大,却有八个“最”: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

代表辽代最高水平,是单体佛像尺幅最大的壁画;

国内三开间中,唯一减柱设计的大殿;

典型的辽初官式建筑;

菱花格子窗棂,现存最早;

中国古建最高水平的斗拱结构;

青绿色为主的外沿彩绘,年代最早;

国内唯一有辽代大钟中有铭文的。


据《涞源县志》记载,“汉创建,唐重修”,“辽元补葺之”。阁院寺始建于汉代,现存的殿宇为辽代“补葺”。其中,文殊殿未留下与建造年代相关的碑刻题记等资料,根据建筑形式推断为辽代。是一处没有经过落架重修的殿宇,比建于晚唐的五台山佛光寺(857)晚了109年。其他建筑则为明代或清代重修或改建。







阁院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为三进对称式庭院结构。寺内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楼,坐落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还有东、西配殿和禅房等附属建筑。附属文物有辽代铁钟一口,经幢二通。





· 文殊殿

是已知全国唯一的三开间、方形、减柱造的殿宇,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建在高0.75米的砖台上,前面为宽大的月台,殿前东西两棵古松对称而立,使大殿显得更加古朴庄严。单檐九脊顶,又称单檐布瓦歇山顶,叠涩脊①,绿色琉璃鸱吻。边长各为15米,通高12.5米。梁架为“四椽袱对乳袱”,第二层三椽栿对剳(dá)牵②,其上是平梁,各层梁间用托脚③,平梁之上通过叉手③、蜀柱④和驼峰⑤承托脊槫,各层梁和串排列紧密,中间只留出了很小的空间。柱头有普拍方,阑额与普拍方均过柱出头,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跳头令栱托橑风槫,两次间各用一朵补间铺作,跳头不用令栱,补间铺作通过直枓和驼峰落于普拍方上。一些早期建筑如佛光寺东大殿、开善寺大雄宝殿、镇国寺万佛殿、独乐寺观音阁等补间铺作是悬空的,或许阁院寺文殊殿的结构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斗拱采用偷心造,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五铺座、出两跳,是典型的辽初官式建筑。













文殊殿有三宝。一是殿本身独特的建筑风格。二是堪称木雕孤品的棂花格子门窗。在文殊殿正门,有两处历经千年风吹日晒至今仍保持完好的辽代棂花格子门窗。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仍在使用的木窗棂之一,被称为木雕孤品。三是壁画佳作。




· 门窗

大殿的门窗隔扇做工精致,使用了多种图案拼接而成,有些还刻出了形似梵文的图形。辽宋时期,菱花格子窗兴起。文殊殿有两块窗棂与大殿是同期的,左侧明柱旁边的一块,刻画了许多图形,似法器、宝塔、文字,其中之一酷似北京奥运会Logo。










· 彩绘壁画

文殊殿彩绘保存完整,梁栿、枓栱上都保存下来完整繁缛的装饰图案,栱眼壁内的彩绘图案也仍然鲜艳亮丽。外檐彩绘开以青绿色为主体之先河,有些类似《营造法式》中的五彩杂间装,库伦等地辽墓中有出现了同类造型。

文殊殿东西北三壁上皆是大幅壁画,因其用黄泥覆盖,得以长久保存至今。从泥坯脱落处露出的内容看,画面属佛教故事,画风保留有浓郁的唐代风格。其画技之精湛,似不是出于民间艺人之手,而是皇宫画院大师的杰作。


















· 碑刻、经幢

大殿两侧保存下来两块碑刻和两座经幢,碑刻为明清时期所留,两座经幢分别建造于唐咸通八年(867年)和辽应历十六年(966年),一些资料将经幢上的应历十六年做为文殊殿的创建年号,然而铭文中只说到建幢,并未提及建殿。
院子里还有一段辽乾统十年(1110年)残幢,阁院寺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唐。






· 铁钟

阁院寺内还有一宝,是有一口有明确纪年的大铁钟。此钟铸造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2吨,钟身铸有铭文1200多字,其字迹仍清晰可辨。根据钟上铭文,那时阁院寺称为阁子院。这口钟是辽末天祚帝为公主祈福而造,为铸钟集资的功德主都是当时的一些达官显贵。由此可以推断,涞源在辽代属西南边陲军事重镇,阁院寺很可能是辽国皇家的直属寺院。此钟用力撞击,可声传十数里,涞源古十二美景之一的“阁院钟声”即指此 。





阁院寺藏经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修于道光七年,此楼为重檐歇山顶,下层面阔三间,进深2间,四周廊。上层面阔三间,进深2间,通高10.2米。上层珍藏经卷,下层举行法会。原供佛像三尊,释迦佛、药师佛、如来佛,佛像毁于建国初期。



…………………………………………………………………………………………………………………………………………………………………………

①叠涩脊:一种古代建筑技术,指在建筑中使用砖、石、木等材料,通过层层向外或向内垒砌,形成一种逐渐挑出或收进的结构形式。这种技术多用于叠涩拱、砖塔的檐部、塔内藻井、须弥座台基、墀头墙的拔檐等位置。
叠涩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唐、宋、辽、金等朝代的墓葬和地面建筑中也有广泛应用。到了明代,这种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包括无梁殿的穹隆顶、室内天花以及室内外的装饰部位。
叠涩脊的特点在于其层层堆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散和传递上层的重量,同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美观性。在古代建筑中,叠涩脊不仅起到了结构支撑的作用,还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②剳牵:是宋式建筑大木作中的梁架用语,早期建筑中,它多是非承重的一种连接件。多数人容易把它和乳栿搞混,其实非常好辨认:,栿上面是双椽(双步),剳牵上面是单椽(单步),能看明白。一般来说,“剳牵”有两种用法,一种在梁架前,一种在梁架后。

③托脚/叉手:宋代建筑上各槫(tuán)(檩)均用斜杆支撑固持。
托脚,指的就是平梁(二椽栿)以下,安在梁栿之间,上端用来支撑檩条,防止檩条下滑的斜木。与“叉手”很像,但规格要小一些。唐代,“托脚”仅在四椽栿上安置,在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有实例可证明。
到宋代,《营造法式》就提出了不同意见,在所有的梁栿上都可以安装托脚了,而这一做法到了明清就基本消失了,因为明清古建筑的梁栿顶部取消了结点支撑檩条的旧做法,结构上进步了,更稳固,这种构件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慢慢也就消失了。也算是鉴定早期古建筑的一个小标志。
叉手:上端交于脊檩,支撑脊檩和屋顶荷载。叉手下端分别叉入平梁两头,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
位于脊槫两侧的称叉手,其余称托脚。

④蜀柱,也叫侏儒柱。侏儒,这里用在古建筑上是比喻,它在唐代消失了,而在后来又重新被启用。它是一个宋式建筑称谓,指的是平梁上用来支撑脊檩的小短柱,“蜀柱”、“浮柱”也是它,清式建筑叫“脊瓜柱”,它们都说的是一个构件。
这种柱子最早发现于《论语》,说明它在春秋时就曾被使用,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实际的现存早期古建筑看,北魏年间已有蜀柱出现,但现存的三处唐代建筑上却都没有用,而用大叉手取代承重,这也是唐代建筑的一个特明显的鉴别知识,从五代、北宋开始又重新恢复使用,还被列入了官式建筑,此后越来越重要,再也没消失过。
⑤“驼峰”:是中式古建筑里一种用来支承上层梁头、形似骆驼之背的垫木构件,通常位于两层梁栿间,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相比五代、宋金时期的建筑,辽代木构名录的争议很少,大家公认的“八大辽构”是唐风依旧的北国遗珍。

然而,营造学者曾造访、调查、摄影和测绘过的辽构还有另5座,分别为: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座,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以及华严寺海会殿。


9)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药师殿、观音殿

建于辽乾统五年(1105年)
毁于上世纪40年代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内东北隅

开元寺毗卢殿

























开元寺药师殿















开元寺观音殿


















照片引自刘敦桢(1935)  复原图引自王蕊佳(2010)


10)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

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年)
毁于1947年
位于天津市宝坻原县城西门内西大街






















11)华严寺海会殿

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
毁于上世纪40年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内华严街


















照片及图片引自梁思成&刘敦桢(1933)



保存完好的“八大辽构”,是至今古建筑里的精华。

直到今天看,它们的建筑比例、结构样式,看上去都很舒服,处处可见中国式审美。

古人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但由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把力学原理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一千余年的风云变幻,契丹部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引用资料:
1、《古建筑爱好者必去的“八大辽构”,精彩在哪?你去过几个?》作者:虫洞艺史
2、《全国仅存的8座辽构,且看且珍惜》作者:黄之中
3、《房好看镜头下的八大辽构》作者:訴科代表
4、遗产保护、旃檀精舍《现存著名的八大辽构在哪里?》
5、《中国现存八大辽构之一: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古建筑集团
6、搜狐 《八大辽构》 作者:特历读行
7、北京交大古建筑 ,作者锦阳轩主
8、《江山“辽”落,追忆千年古刹,品读八大辽构》 作者:海棠海平_行者
9、《访八大辽构 》作者:神经脱臼
10、《文旅新探丨辽宁锦州:千年国宝奉国寺》新华网
11、《千年古刹锦州奉国寺,梁思成口中的“千年国宝”究竟有何魅力?》BoZai游记
12、《天津蓟州:独乐寺四块匾额,分别是咸丰乾隆李白题写,全国独有》瑞视觉
13、《独乐寺:千年古寺的匾额背后,究竟藏着多少历史秘密》虫洞艺史
14、《细微之处丨独乐寺里的四块匾额》独乐说
15、《【逛津城】千年古刹独乐寺》张丽
16、《开善寺辽代建筑遗产,洪水过后引关注,何时重开成焦点》BoZai游记
17、《山西应县世界奇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新西兰乡音
18、《佛宫寺释迦塔》胖妞 万里雪飘
19、《【原创】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爱塔传奇
2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涞源阁院寺》囚她于心灵槐
21、《涞源阁院寺(有全国八最) 》文化账号主没文化
22、《神奇!应县木塔千年不倒,这24根柱子轮流值班,更不怕虫蛀雷击 》伴君的爱情
23、《山西应县木塔为何近千年不倒?内部结构可抗震》张松 (来源:辽沈晚报)
24、《应县木塔整体结构探秘,千年木构不倒之谜,必看古建筑奇迹!》BoZai游记
25、《罕见!风沙狂袭应县木塔!它千年不倒,究竟有什么秘密?》文博山西
26、《应县释迦塔|中国第一木塔,你了解多少? 》文博山西
27、《高碑店开善寺大雄宝殿:八大辽代建筑之一,花480万元修缮8年 》瑞视觉V
28、《洪水之后再无开放的辽构——开善寺》中国旅游推荐官
29、《斗拱演示|高碑店·开善寺·大殿,柱头铺作l》我心飞翔gvqwh5
30、《「营造学社考察路线」之命运多舛的开善寺》独乐说说
31、《中国古建筑的斗栱中“偷心”是什么意思?》知乎momo
32、《锦州一日游全攻略》洒脱的桃幺幺喜羁旅
33、《190817.3义县奉国寺,古建爱好者的闲逛记录》程程橙子
[ 此帖被午夜向日葵在2024-12-18 14:2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0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17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