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海盐文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5 回复:1

[人文通史] 盐城的海盐文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网友小八

ZxID:99740304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1 0
      盐城,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注定她与盐有太多的故事。盐城海陆几经变迁,历经沧海桑田之演变,为沿海成陆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全国与“盐”有关联的城市中,盐城是唯一一座以“盐”命名的设区市。盐城的“盐”源于远古“宿沙氏煮海为盐”。“煮海为盐”,使深受盐卤浸泡的海滨盐城积淀了厚重的盐文化底蕴。

       一、盐城为什么叫盐城
       很多人对盐城的印象,是它的红色符号,因为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这里被称为“革命老区”,老区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条件不好,生活比较艰苦。来盐城走走,大家就能领略到,盐城其实一直很美很美,她除了有红色的印记,还是一个绿色宜居之城。关于盐城这片土地的由来,通常的说法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古黄海浅海湾演化而成的陆地。这里平均海拔是全国最低的,所在又被称为“锅底洼”,意思就是在锅底的最下边。当你身处其中,到处可以看到水韵悠悠,芦荡青青,鸡鸭成群,鱼虾满舱,最让人流连的还是那水天一色,波光粼粼,荷花点点,池塘浅草,风情水乡的好景象。这里历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书香四溢,这里的人们勤劳朴素,温和善良,聪明上进,世代以水为生,以水为乐,水的灵性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其实,盐城最有特色的还要数盐,从它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它和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从古到今还算比较富裕,是一个典型的盐业生产基地,盐可算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她的文化基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你天天生活在一个地方,身处其中时没有觉得它有多美多好多奇,只有你离开了她,当她在被你怀念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懂她。童年我生活在盐城,当时对盐城这个名字也没有过多的在意,更没有对此产生过什么兴趣。随着自己慢慢长大,特别是离开这里后,她便成了我的一种牵挂,时时刻刻想念她、关注她,对她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今天,我们就从盐城为什么叫盐城说起,带着这个问号,我曾请教过当地不少人,得到了一些答案。最令我兴奋的是,我刚参军那会儿,遇上了一批来自盐城响水盐场的战友,才把盐城和盐的关系真正弄明白。战友们告诉我,盐城响水陈家港境内那时还有一座灌东盐场,号称中国东南第一大盐场,那里靠着海,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就连扑面的空气都带着浓浓的咸涩味,炎热的夏季是制卤煎盐的黄金季节。来自盐场的战友们祖祖辈辈传承着一种晒盐法工艺,世世代代都以晒盐为生计,就连从小在盐场长大的战友们肤色上都写满了晒盐工的艰辛,性格里透着坚韧和倔强,口音里也带着盐的咸味儿。在他们的口中,我终于了解到盐城人和盐早已注定了的缘分。

       二、海盐文化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瑰宝
      请随我走进盐城,寻觅“煮海为盐”的那些往事。盐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海盐产区,“淮盐出,天下咸。”淮盐属天下之珍、一国之粹,为世人所公认。盐城本不叫盐城,西汉年代,叫盐渎。先民们在苏北这块海边滩涂上“煮海为盐”,为了把晒出的盐运出去,陆续开凿了运盐河道,于是便有了“煮海兴利、穿渠通运”的海盐文化。一直在用的是盐渎这个名字,到了东晋年间才改为盐城的。那时候的盐城其实并没有城,但它有集市,是一个个产盐卖盐的集散地。盐城的海是浅海,黄海潮起潮落,淤沙堆积,就会形成滩涂。按当地人说法,滩涂每天都会向东长,海岸不断会前移,很适合晒盐,新的盐场就是靠海而建,老旧的盐场因海水倒灌不进来逐渐被废弃,便成了盐交易的基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个小镇。小镇的名称也是与海岸东移密不可分,如上冈、大冈、龙冈、黄沙冈,冈是由岗演变而来,冈的意思就是亢也,在上之言也,其实就是高出平面的围土,用来围堵海水土堰,也有直接以堰命名的,如南草堰、北草堰。如今的东台、大丰两市区和阜宁、滨海两县城及富安、上冈等小镇,就是当年的盐交易基地。因此,盐城正是所谓的以盐而生的“城”。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盐曾经代表着权力与财富,盐能影响历史,决定国运,引发战争。明清的两淮盐商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集团,盐城比邻的扬州被称之“盐商之城”,“盐利丰厚、贾人争趋”,盐商们垄断权利,“惟知自利,不知灶艰”获取暴利,“富可敌国”。这是不该被忘记的历史镜鉴。然而,盐城的海盐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瑰宝,是千百年来经过多少次人口迁徙,一代又一代盐城的盐民们用汗水和生命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奋斗史诗。

      在盐城的发展历程中,不能不说100多年前张謇在此“废灶兴垦”,他推动黄海滩涂生产方式大转型,成为滩涂文明向湿地文明转变的开创者。清朝末年,因盐城的滩涂淤长速度太快,历代所设的盐场离海越来越远,盐场引灌海水越来越困难,盐城海盐的产量远不如以前,张謇请示朝廷后,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废灶兴垦”运动在盐城揭幕。为充实人口,1916年冬天,张謇到海门、启东等地动员移民3500多户、18000余人到盐城滩涂种植棉花。到了1921年,移民到盐城的人数已达10万以上。这场移民活动,至1940年左右,已达30多万人,占到其时盐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对盐城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海盐文化是盐城人的根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盐城因盐得名,因盐而兴,海盐文化是盐城人的根脉,2000多年的盐业发展史是盐城盐味十足、生生不息的文明进化史。当年盐工们来自四面八方,在这里以煮盐为生,南北方文化、生活习俗在这里交汇,所形成的海盐文化孕育了盐城独特的气质。这里名人、大家辈出,从写《讨操檄文》的陈琳到海国孤忠陆秀夫,从平民思想家王艮到盐民领袖张士诚,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到书法大家宋曹,从出版大家印水心到名闻中外的盐城“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从古到今,多不胜数,盐城西溪的盐官“三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名震四方。还有范公堤遗址、串场运盐河、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溪盐仓监遗址、北极殿遗址都是海盐文化的产物,就连盐城建湖的淮剧等地方文化、民风谣谚都有盐的咸味儿。盐城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董永和七仙女、后羿射日的传说妇孺皆知,世代流传。

      盐城的饮食文化自成一派,虽被盐卤浸泡的食物,却做成了淮扬菜系中独特的盐城派,“盐城八大碗”,堪称美味佳肴,让人无比享受。要问“八大碗”的来历,还有一些讲究,盐城素有“饭稻羹鱼”之乡的美称,这里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适宜各种水植物生长。水稻、芦苇、菖蒲、芦竹、水芹、莲藕、慈姑、芡实、菱角、茭白、荸荠等随处可见。这些或是成为水乡人舌尖上的美味,或是成为餐桌上蒸烹煮炒的辅助用品和美味调料。当然,水中的鱼虾、螺丝、河蟹、河蚌、小龙虾等水鲜产品,更是水乡人下饭的主要菜肴。除了“八大碗”,还有“水中十八鲜”的“九龙九鲜”和“动物九鲜”以及东台的鱼汤面、阜宁的盐卤豆制品等等,这不是盛宴胜似盛宴的舌尖风味,在其它地方是看不到、吃不到的,盐城的饮食文化也自成了一派。

      如今的盐城,城里已没有了盐场,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城市。古时候称为 “盐”的城渐行渐远,但那些流淌了千百年的河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直湍流不息,源源不断。这是盐城人的文化命脉。新中国成立以后,盐城不断发展。这座新兴城市,城以河邻,城依河建,河穿城中,河水悠悠,城市倒映在河水中,像一幅水墨画,通贯古今,气象万千。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绿树茵茵,鲜花烂漫,被称为“百河之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她正以崭新的姿态绽放在祖国东部海岸线上。

      盐城,因盐而城,以盐兴城,海盐文化的根脉注定了她的城市底蕴和气质。近年来盐城人正把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好海盐文化作为一件大事,修建了海盐文化博物馆,还以海盐文化为主基调,不断赋予这座城市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让海盐文化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好盐城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12-06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