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02 回复:1

[宗教民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多罗明溪

ZxID:10430355


等级: 派派版主
越来越好!9.3日上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0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 [8]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88。







习俗起源

“打铁花”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与当时的炼铁业和民间信仰有密切关系。每年年初,五门工匠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夜晚开始打花。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

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得到道士们的支持和参与。道士们或提供打铁花的场地(多是属于庙产的空地),或出钱出物。在工匠们祭祀游行时,道士们往往组织笙、箫、管、笛、丝竹、锣鼓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兴助威。平时,工匠们为道士们铸造钟、罄、云牌、香炉、火盆之类,也是不收费的。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教增添光彩。这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确山铁花始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古代确山道教圣地乐山,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中原道教三山。打铁花原是炼丹道士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也是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开业时和道士们一起为祭祀共同的祖师爷——太上老君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具有道教神秘色彩和五金工匠的行业特点。

北宋灭亡后,打铁花随着确山人的南移和北迁流传全国,形成了不同的式样。明清时期,由于官府提倡和社会各界支持,确山铁花达到鼎盛,并从原来的工匠开业庆典或玉帝、老君、王母娘娘诞辰等道教祭祀活动扩展到还愿、升迁、嫁娶、高中、建宅节日等一般性的喜庆活动。确山铁花在本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放鞭炮、放烟花、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等多种艺术元素,逐渐形成恢弘壮阔、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民国初年,因战乱和灾害,确山铁花濒于灭绝。新中国成立后,确山打铁花也仅于1952年、1956年和1962年表演过三次。至1988年,经杨建军挖掘整理与改进,确山铁花再次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习俗形式

打铁花表演前,要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中间搭起一个丈余高的二层八角大棚,第一层4米高,第二层1.5米高,称为“花棚”,花棚顶上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起火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个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也绑上长挂鞭炮、大型烟花,称为“设彩"。此花棚象征着一元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之意。

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现改用鼓风机)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者所用的花棒,是一根拳头粗细、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C~1700°C,即看到铁水进出金花才行。

打铁花时,打花者头戴反扣着的葫芦瓢(起防护作用),赤裸着上身,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棒相连,络绎不绝。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遇到棚顶的柳枝后迸散开来,

点燃了花棚上的鞭炮和烟花,铁花飞溅,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技高一筹的打花者,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和长鞭,称为“中彩”。中彩者当报出单位、姓名,披红挂花,奖励钱物,十分荣耀。

每当打铁花时,附近的龙灯会都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龙穿花”是显示每个龙灯队阵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场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龙灯队会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及敬慕,也会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











举办地区

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确山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

晋城铁花(泽州打铁花)

泽州打铁花的起源,因在晋城地区每年正月十九有个庙会,过去的老年人都相信迷信,正月十九打铁花就是给魑魅魍魉看热闹,因此家家户户正月十五、十六把老祖先往外一送,就是要都祷告去他们去赶铁花会吧。

元宵节期间,晋东南长治晋城一带有“打铁花”的习俗。还有的民众在腊月期间,将大量的生灰铁碾成粉末,制成大量地塌,准备元宵节使用。到元宵节晚上,把准备好的铁粉放在大广场中,生起一盘盘炉火,就可以开始打铁花了。 它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很深的联系,经过驱傩仪式由宫廷传入民间,演变成乡村祭祀、娱神、迎神的赛会。

泽州打铁花,是山西晋城市的一项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因晋城古称泽州及泽州府而得名。打铁花需要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吹,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打铁花师傅用钢丝绳蘸上金属汁,操起板子,随着一下用力的击打,激起铁水冲天,火星四射。

在山西晋城境内比较著名的有晋城市郊区的大阳镇和巴公镇的打铁花习俗。

泽州打铁花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山海经》曾记:“虎尾山之阴有铁矿”,指的就是古代泽州府地区的大阳还在开采的虎尾山矿区。晋国最早使用的炼铁鼓风炉,首先在大阳发明和使用。连战国最著名的“阳阿古剑”也产自这里,它刀刃锋利,削铁如泥,当时的大阳已成为北方各诸侯国制造兵器所需生铁的重要产地。

明、清两代,泽州府(今晋城)境内的大阳镇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最为鼎盛,不仅产有铁锅、铁钉、铁锁等生活用具,而且镰刀、斧头、铁锹、犁铧等农具样样齐备。《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代山西冶铁中心在古泽州府,也就是晋城市,熟铁炉业炉数约计百余座。

泽州打铁花需要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吹,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铁花师傅们带着几个人赶紧为炉子添加废旧的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因之使用这些材料打出来光线不一样。一般铸造用的铁水一般温度能达到1300-1400摄氏度,但是打铁花不一样,必须更高要到1600度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融化的更彻底,打出的铁花才会开的更大更美。夜幕降临,表演开始,只见一个又一个壮汉手操铁水,奋力一击,直接打到自己头顶,铁水在头顶迅速崩裂开来,宛如一把大伞将表演者笼罩。

2011年4月18日起,泽州打铁花习俗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2012年,山西晋城市泽州打铁花习俗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城市打铁花技艺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把传统打铁花设备改进后,表演时配上音乐、灯光和原生态表演,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场面震撼。

长城铁花(延庆铁花)

延庆旧称妫川,是个多民族融合地带,伴随着历史上长城的兴衰演变各种文化交融,延庆的树花铁花就是古老的石峡关长城脚下传承久远的民间社火绝技,延庆铁花也叫长城铁花,妫川铁花。

延庆铁花有千年历史传承,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的发明。后来演变成民间的一种极特殊“社火祈福”方式,是普通百姓祈盼五谷丰登,祈盼美好生活,国泰民安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且观赏性极强。延庆铁花表演汇聚南北,发掘、整理、传承、创新了一系列包括击花、泼花、拍花、树花、龙门、流星铁花等多种打花方式。创新出“二龙戏珠”、“火树银花”、“惊涛骇浪”、“空中劈火”和“徒手风雷”5个篇章的铁花表演节目,成为中华“夜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延庆铁花发源地是北京市延庆区石峡关段古长城,是当年李闯王进京破关的地方,是烽火狼烟岁月兵戈之争中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延庆铁花演出2016年以来一年四季做到了常态化演出,并研发了一些旧有传统打法无法想象的铁花设计,如“长城铁花之佛光普照、冰火两重天(冬奥)、普天同庆”等难度更大更震撼打法。

延庆铁花是在自身原有的传统打花技法上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创新,今天延庆铁花(长城铁花)既保留了传统的打树花《火树金花》表演,更有惊涛骇浪的《铁火长城》,《凤舞九天》惊险刺激的《徒手风雷》 《空中雳火》的表演,它的铁花表演技法自成体系独具一格,更加惊艳震撼。

延庆铁花的工具是由专门的师傅打制的木质工具,主要有木勺和击棒。木勺的勺头呈长八边形,厚约五厘米,勺碗分为椭圆形和葫芦形两种,李留江说,椭圆形木勺最常用,葫芦形木勺则能打出多点散开的铁花。这种细微的区别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长城铁花匠人不断研究改进的成果。除了使用木质工具,匠人的手也是常用的表演工具。在“徒手风雷”节目中,演员左手拿勺子舀铁水,手臂基本端平颠水,右手则有节奏地击打落下的铁水,铁水腾空一瞬间,顿时化作繁星漫天。“徒手嘛,就是什么防护措施都没有,直接用手击打1600摄氏度的铁水。”延庆李师傅伸出那双历经沧桑的大手,上面布满了老茧和伤痕。

近几年,作为延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城铁花去全国各地进行展演、助演交流,走过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山西等地,成为延庆区传统文化发展交流的一朵奇葩。延庆铁花表演队伍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四五十人,尤其是现在有好多小孩子在看完铁花表演后,到后台来找他们了解长城铁花的故事,这让李师傅感到十分欣慰。

宁夏铁花

早先,宁夏各地都流行“打铁花”。打铁花的位置,一般会设在舞龙的大场子里,与舞龙的活动相结合。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该活动渐渐没落。

“一打龙祥凤瑞,万家同乐;二打天下百福,铁花献乐;三打政通人和,神州同乐……”随着一声声口号响起,夜幕中,表演者用力用木锨击打被抛向空中的铁水,空中随即绽放出流光溢彩的铁花,如夜空中的万千星辰,又如倾泻而下的瀑布,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壮观的视觉盛宴。如今宁夏铁花还是会在重要节日中与大家见面。

长治铁花

长治境内群众把铁花叫作铁骊花,正是取“铁犁华”的谐音。熔化铸铁有一定限度,以稀而不散,稠而不沾为好。打一场铁花要耗费很多铸铁,少则数十斤,多则上百斤。玩者人数不限,或十数人或数十人,一般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解放后,随着烟火的普及和发展,打铁花的活动日益减少。进入七十年代,基本消亡。

由于铁花的艳丽光彩,礼花打在树上可以寓意铁树开花,表达对新年的祈望和祝福。随后逐步演变成为欢度佳节的社火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上党地区一般习惯在元宵节玩赏铁花,而市区却通常在添仓节打铁花。打铁礼花的传统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上党地区高超的冶铁技术,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一代“铁礼花”艺人是民国年间被人们称为“活老君”的王志发。经过岁月的洗礼,先后有五代人在这一民间社火活动上不懈努力,虽然这一活动几次面临低谷,但最终还是流传了下来。铁梨花对研究上党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了史料价值。“铁礼花”在传承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铁礼花”艺人。

泰安铁花

打铁花在泰安又称为“铁水打花”,是春节民间娱乐,其在火药出现后它与烟花、鞭炮组合在一起,使表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铁水打花最初是道士们为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请来民间金、银、铜、铁、锡五色匠人造访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将铁水打散开来,以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师——太上老君。以后五色工匠们在每年的庙会、开业庆典时为显示本门派、本行业气势、取悦社会各界和城乡人民,将铁水打往树上使之更具观赏性,打铁花既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又具五色工匠的行业特点。到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曾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从前,米脂县城东的三里楼庙会每年都有打铁花助兴。后因种种原因中断,各地相继失传。近年来,米脂县文化部门通过深入民间发掘整理,才使这一传奇的民间焰火传承至今。

很早以前的娱乐活动形式单一,过年时有钱人放炮竹,没钱的铁匠就把炉里的铁水打出去,图个好看和热闹,可谁想到,这火树银花比鞭炮、礼花还要炫丽壮观。这样一代传一代,铁水打花的绝活就流传了下来。是那个时代的礼花。

当夜幕降临璀璨如烟花般的打铁花总能瞬间抓住人们的目光似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每一次打铁花的绽放都像是一场神秘的仪式将我们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夜游太阳部落,铁花在空中的姿态也各不相同,时而如风火轮一般,在空中飞转;时而如万朵金花,在空中肆意绽放;时而如漫天金丝雨,从空中垂垂下…在点点金光中,忽然一道人影出现。人在火光中舞动,火从人身旁洒落,人与火仿佛融为一体。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下,铁花艺人正表演着另一绝技——火壶。铁花艺人举着火壶来回翻转,上下抖动,烧红的木炭与铁网碰撞,化作点点星光飞舞于风中,火在此刻有了形状。打花打花,越打越发。火壶火壶,火除邪祟。这把火传承了千年的绝技,点燃了文明,不仅带有人情温度,更是饱含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景泰铁花

景泰县芦阳、红水两乡的“打铁花”又称“花会”,是五、六十年代老百姓“苦中寻乐”的产物,是当地群众春节期间喜欢的传统节庆形式。景泰打铁花,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传统民俗,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单位为景泰县文化馆。

景泰打铁花是流传于景泰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古代的原始“烟花”,也是景泰最为醒目和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景泰打铁花传承久远,盛行于明清时期,是景泰传统的民间风俗。 明万历年间,景泰被蒙古鞑靼部落占据。万历二十七年,明庭驱逐鞑靼远遁贺兰山以北,构筑了新边。张正胜的先祖张铁蛋以兵户戍边,由山西移驻景泰之芦塘堡,为随军铁匠,专事制造兵器和修补农具。

当时景泰境内经济、文化落后,每逢佳节,张铁蛋主动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以“打铁花”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一活动延续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打铁花”习俗,俗称“花会”。 在其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打铁花不仅在景泰的地方文化中占得一席之地,而且传播到中卫、武威等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节庆活动。然而,至清中晚期,由于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只有芦阳镇的打铁花习俗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为每年元宵节前后的主要节庆活动。建国后,景泰农机厂招收小炉匠在工厂工作。打铁花活动由农机厂组织,利用大铁炉打铁花。芦阳城群众倾城而出,周边村落群众也纷纷扶老携幼、闻讯而来,数万人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地观看漫天烟火红花。这一时期打铁花活动盛况空前,达到了历史最高潮。

景泰打铁花文化底蕴深厚,它操做简便、燃放粗犷、形式独特,是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人生礼仪庆典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铁花扎根于景泰,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焰火爆竹进入节庆市场,加之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景泰的打铁花这个传统习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日渐沉寂。由于打铁花的老一代艺人年事已高,加之靠打铁花难以维持生计,使得打铁花后继乏人,传承链濒临断裂。打花技艺性很强,传承困难,投入大,急需保护。

蔚县树花

蔚县树花来自于蔚县暖泉镇,位于张家口市蔚县西部,与山西省广灵县接壤,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打树花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

最早记录打树花活动的,是唐代诗人李白,他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754年(唐天宝十三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秋浦所作。《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从李白的诗中可看出,唐代的冶炼工人倾倒铜渣时“打树花”的情景,紫烟中红星乱闪,极为美丽,并且有声有色,伴以歌舞。

“打树花”是暖泉镇古老的节日社火之一,已有500余年历史。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此外,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核桃园村(地区)也有“打树花”的民俗,距今已延续了近600年。

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河北省一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交通便利,商业、手工业发达,地处蔚县通往山西各地的交通要道,因此受古老的晋文化影响较深,逐步形成了具有暖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于是,镇上专门新修了“天下第一堡树花广场”用于表演。

暖泉镇内曾有3处铸造业摊点,人们为了庆贺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自愿捐献废旧生铁,煤炭和粮仓,蔬菜等,每年元宵节连打三天树花。表演时先将数百公斤生铁用炼铁炉化成铁汁,表演者用特制勺子将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树花”。“树花”千姿百态,万花奔腾。“火树银花不夜天”,表演艺人们技艺高超和勇敢精神,使观众群情激奋,掌声雷动,欢声震天。

打树花前村民将收集回来的废铁,烧成铁水。打树花的工具是用怪柳的根雕成的木勺,在水里泡浸三数天。打树花的村民反穿羊皮袄,皮在外,毛在内,头带湿毡帽,以防飞溅的铁水灼伤。铁水烧成以后,负责打树花的村民用木勺将铁水滔出来,用力甩洒向城墙,以泼得高为好。一般情况下,一个打树花的师傅,只能打16-17勺,就筋疲力尽,得换上另一个师傅继续,相互比拼高度。火红的铁水在撞击城墙后,飞溅出光如白昼的火花,向四面八方甩溅出绚丽的光辉。在北京斋堂镇曾经也有类似的活动,但是最近式微了。斋堂也是晋商前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也是晋商逃避战难和匪盗的避难所。因此,可以推断打树花是河北和山西交接地区的一个传统。

确山铁花

确山铁花是流传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活动,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华第一铁花”等美誉。

确山铁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群众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希望生意红火、事业兴旺、增祥瑞保平安。流传过程中,确山铁花不断吸收放鞭炮、放烟花、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等多种艺术元素,逐渐形成恢宏壮阔、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成为当地重要民俗。1988年,经传承人杨建军挖掘整理,让曾一度灭绝的确山铁花重放异彩。

打铁花表演前,须在一片开阔场地上搭一个6米高双层四方八角的花棚,每层布满新鲜柳枝,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棚中竖立一根6米高的杆子,杆顶也绑着长挂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花棚旁边设一座一人多高的化铁炉,将废铁熔化为铁汁待用。打铁花的工具叫“花棒”——手腕粗细的新鲜柳木棒两根,分上棒和下棒,各长尺余。上棒,顶端掏有指头大小的圆坑,用以盛铁汁;下棒,用来击打上棒。

夜幕降临,当废铁被熔化成1700℃铁水时,打花艺人赤裸上身,腰系大红扎带,头上反扣着类似安全帽的葫芦瓢,跑到熔炉旁,执起花棒。艺人们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下棒,迅速跑到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艺人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铁水向上遇到花棚上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冲向夜空,瞬间,铁花飞溅,犹如火树银花,绚丽多姿,光彩夺目;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烟花和鞭炮,顿时,烟花喷涌,鞭炮齐鸣,震耳欲聋;铁瀑倒悬,流光溢彩,赏心悦目;雾岚氤氲,霓飞虹摇,惊心动魄……

每当打铁花时,都有龙灯队参与,称为“龙穿花”。数条龙灯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进进出出,各呈绝技,使铁花表演更加壮观、喜庆、吉祥。但见壮士健步如飞,出没于火海金涛之中;巨龙昂首长啸,翻腾于火光彩霞内外。高潮时刻,鼓点锣声更密集、更响亮,群情激动,欢声震地,数里可闻,五彩霞光照亮了夜空,如梦幻般的美丽震撼了所有观众。

确山铁花既有现代礼花的绚丽多彩,又有传统焰火的惊险神秘,令目睹者终生难忘。打花艺人在上千度高温铁花中赤膊上阵,往返自如,不被烫伤,更是令全场轰动,叹为观止。

“确山铁花表演,须有独特的冶炼技术、高超的打花技艺,很多绝技靠心传神授,只能在操作和实践中去体验,去领悟,去真正掌握,而且需要一定胆量。”确山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说,“这也许就是确山铁花未能普遍流传,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杨建军痴迷对该项目的挖掘、整理、传承,并组建确山铁花民间表演队,随时应邀赴全国各地表演。

2008年,确山铁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内铁花类表演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017年,确山铁花登上了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舞台,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火树银花的视觉盛宴;2018年,确山铁花受邀参加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暨农民电影节启动仪式。

中原冶铁技术,是中原文化中宝贵的组成部分。而确山铁花便是古老冶铁文明开出的一枝绚丽之花,丰富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米脂铁水打花

“铁水打花”又叫打铁花,是陕西省米脂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花会活动形式,被视为一种古老的烟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进行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亦有祥和喜庆之意。

铁水打花最初是道士们为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请来民间金、银、铜、铁、锡五色匠人造访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将铁水打散开来,以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师——太上老君。以后五色工匠们在每年的庙会、开业庆典时为显示本门派、本行业气势、取悦社会各界和城乡人民,将铁水打往树上使之更具观赏性,打铁花既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又具五色工匠的行业特点。到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曾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从前,米脂县城东的三里楼庙会每年都有打铁花助兴。后因种种原因中断,各地相继失传。近年来,米脂县文化部门通过深入民间发掘整理,才使这一传奇的民间焰火传承至今。

很早以前的娱乐活动形式单一,过年时有钱人放炮竹,没钱的铁匠就把炉里的铁水打出去,图个好看和热闹,可谁想到,这火树银花比鞭炮、礼花还要炫丽壮观。这样一代传一代,铁水打花的绝活就流传了下来。是那个时代的礼花。

铁水打花的主要工具是坩泥锅和坩泥勺,那是用一种极耐高温而极粘的“泥”捏制的,坩泥锅的样子就像旧时的一种食品——窝窝头,坩泥勺的形状很像古时候的指南针——司南。这都是能工巧匠几下就可以完工的活计,然而非常易碎。铁水打花的主要原料为生铁、锯沫等。夜幕降临,匠人们将砸碎的生铁装入坩泥锅中,在拉风箱的作用下,上串的火苗和炉底被吹出的炭花成了打树花之前一道绚丽的风景。待铁熔化成沸腾的铁汁后,打花者从坩泥锅中用坩泥勺舀出铁水,倒在放有湿锯沫且用水浸泡过的木板上,锯沫立即燃烧,但不着火,打花者即快速离开炉子,平端着盛上铁水和锯沫的木板跑出几十步,先将铁水与锯沫向上抛起二、三十公分,在铁水还没有洒落的瞬间,用木板对准铁水猛击,酷似棒球运动员击球时的动作,顿时,铁花像金蛇飞舞,流光溢彩,从高处倒悬坠落如火山喷发,火花稀落之时又如火树银花,场面甚是壮观。

据说,最初铁水打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在火炉里加些铜、铝,打起的“花”就显得五彩缤纷了。但是为了节省成本,至今还是只用金属原料铁来打花。

打铁花必须有高超的打花技艺,难度较大。很多技巧只能在操作和实践中去体验,去领悟,而且需要一定的胆量。所以千余年来,这种技艺只是在铁匠和铜匠中流传,铁水打花的铁水温度可以高达1600℃~1700℃,温度不够铁水溅得不散,也迸不出金花,若溅到表演者或者观众的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铁水打花的把式都是经验丰富而且胆识过人的高手。他们表演的时候都要戴一个大沿帽子,并且把劳动布衣裤或者老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这样可以防止被飞溅出来的铁花烫伤。

米脂铁水打花是陕北地区较为独特的民间焰火艺术,它既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铁水打花还具有它的实用价值,它的成本不高,取材方便,可多可少,表演灵活,近年被发掘出来后,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喜爱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据说在打花鼎盛的“农具厂”时代,工匠们往往十多家一字排开,无形中你追我赶,一家胜似一家,场面颇为壮观。和其它地区相比,山西和河北省蔚县的打花都是把铁水摔在墙上,而米脂击向空中,技术含量要高。

米脂县为了大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个曾经特有的民俗活动,米脂县委、县政府已做出许多努力:每年拨出专款,邀请打铁花艺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南河滩进行表演;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一支专门的铁水打花表演队,让它走出米脂,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米脂;将传统的火炉改为乙炔气炉,把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技艺当中,使之更具环保性、安全性、观赏性。但愿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民俗活动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别样的喜庆和欢乐,也愿这样古老的民俗活动能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天津铁花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人们对于浪漫的定义逐渐变得单一,似乎只有鲜花、烛光晚餐和星空下的誓言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浪漫。然而,在天津这座古老而独特的城市,有一种传统工艺被赋予了别样的浪漫意义——那就是天津的打铁花。这种精美而独特的艺术品,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传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天津的打铁花起源于清朝,迄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作为一种实用的手工艺品而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这种工艺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将简单的铁片经过打磨、塑造、上色等工序,变成了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形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打铁花的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手艺,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种工艺的传承并非简单的技术传授,更是一种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天津,有一些家族已经世代相传这门手艺,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件打铁花的制作中。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铁片的裁剪,再到雕刻、上色,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工匠的耐心和技艺。这种手工制作的工艺使得每一朵打铁花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不同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

打铁花的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花鸟鱼虫,又有人物故事。其中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天津独有的地方文化。通过对不同造型的选择和设计,打铁花艺术家们用铁片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对自然、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一幅独立的艺术画。每一朵打铁花都像是一篇寓言,通过细腻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传达着对于人生、生命和自然的独到见解。在这些作品中,人们或许能够找到对于浪漫、对于生活的一种独特领悟。这种哲理在打铁花中的表达,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更是一种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天津的打铁花与城市风光的契合,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天津的打铁花犹如一抹亮丽的色彩,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在这个时代,传统手工艺品能够在城市中保留并发扬光大,为城市增添一份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天津的打铁花早已不再是居于庙堂之上的陈旧之物,而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城市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在公园、景区,还是在市井小巷,都能看到这些艺术品点缀着城市的风光,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传统的浪漫常常被定义为某种恋爱场景或者庆典仪式,然而在天津的打铁花中,人们找到了一种别样的浪漫。这种浪漫不再需要花前月下,只需要一个小巷中一朵打铁花,就能勾勒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情境。

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很多传统工艺逐渐消失。而天津的打铁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独特的地位,既得益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得益于传承人的努力。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工艺,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传承之中,让这门手艺得以发扬光大。打铁花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新。现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在其中的融入,能够让打铁花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这门传统工艺更有生命力。

天津的打铁花,不同于常规的浪漫定义,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浪漫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当代社会,打铁花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也为人们追求品味生活、追求浪漫的情趣提供了一种独特方式。未来,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使天津的打铁花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铁花演出

2004年和2005年,“确山铁花”应邀到郑州市森林公园举办的中原文化庙会上表演,被授予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和特别金奖。2008年春节,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组委会邀请,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北普陀影视基地连续演出10余场,被评为该活动金奖第一名,誉为“中华第一铁花”。

2021年春节期间,开封万岁山景区的“打铁花”表演,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铁水被打上天空,“铁花火雨”引来观众阵阵欢呼。“打铁花”是开封著名的传统民俗节目,是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节目开始后,在开封王家铁水打花第六代传承人王军的带领下,将生铁烧至1600℃以上,化成铁水,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则用力击打空中的铁水,瞬间铁花四溅,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顿时亮如白昼。

价值意义

传承价值
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打铁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符号价值
确山“打铁花”以在黑夜中绽放出如同烟花般的绚丽夺目的金黄色铁水。所指寓意方面,即确山“打铁花”取“铁花,铁花,铁定要发”和“打花,打花,越打越发”的美好寓意,借此来表达人们祈福禳灾,祈福求财的愿景。 百姓通过“打铁花”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富贵吉祥。 [28]据传,“打铁花”可趋鬼避邪,来观赏“打铁花”的人也可祛除身上的邪气。

艺术价值
“铁花”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金黄色,形状呈烟花似散落,给人强大的视觉盛宴。在当前,“打铁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人们观赏并且赞美他所具备的艺术价值。

环保价值
“打铁花”所使用的铁水不同于火药,它不会对大自然产生空气污染,且同样具有烟花的效果。

商业价值
确山“打铁花”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出商业价值。

传承保护

保护措施
2006年,打铁花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10月,景泰县文化馆申报的景泰打铁花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长城铁花的“一种打铁花装置”进行了专利保护申请。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确山县文化馆获得“打铁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蔚县打树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打铁花”项目保护单位确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杨建军
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5-3035,河南省确山县申报。

杨建军是确山打铁花的第六代传承人。对他来说.确山打铁花是一颗深埋在内心的种子。童年时,杨建军亲眼目睹打铁花时的灿烂场景,大为震撼。1980年前后,他开始寻访确山打铁花,当找到民国时期确山打铁花会会长、70多岁的老铁匠李万发后,不顾人们的冷嘲热讽,杨建军毅然拜师学习打铁花绝技。

为了安全,也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技艺,杨建军对烟花、鞭炮的质量、品种、配置、摆设以及花棚搭设、柳枝摆放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使确山打铁花表演更具魅力。1988年春节,杨建军让中断了26年之久的确山打铁花重新面世,引起轰动。2002年,杨建军自筹20多万元组建了确山打铁花民间表演队,对这一千年绝技进行传承和展示性保护。

2023年,为了吸引年轻人关注,杨建军同意收网红博主九月(江寻千)为徒,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江寻千终于掌握了这门古老的技艺。她所录制的学习打铁花的短片在网络上反响热烈,点击量达2.3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体会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随后,杨建军还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女子铁花队,带领队员们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一传统技艺。

王军
开封市祥符区范村乡葛寨村人, 打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军生于冶铁世家,从事冶铁技艺与经营40年, 从事打铁花技艺已有30年。王军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融入舞火龙等民俗元素,并创新出“铁花火龙”表演节目。打造的实景演出打铁花火,奠定了“开封打铁花”在全国的影响力,为这一民间技艺的市场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年,农历正月十四的古城开封,王军在万岁山公园表演打铁花。
2020年王家“铁水打花”和来自汝州的打铁花传承人们共同合作,集体亮相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
2021年,王军带领表演团队在开封市万岁山大宋武侠城表演打铁花节目——“铁花火龙”。
2023年2月4日,王军所在的开封王家打铁花团队参加河南卫视《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表演节目《只若初见》。
2024年,为了更好地传承打铁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队伍“铁水淬梦”小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传人、学校宣讲等方法为技艺传承建言献策,贡献一份力量,王军接受了团队成员杨世英的采访。
2024年4月28日,王军接受央视超级农人秀节目组采访,并表演打铁花。该节目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播出。

刘小松

“汴梁铁花刘”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封打铁花第二十二代传承人。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年过年或者元宵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烧铁水打铁花。”45岁的刘小松说。然而由于打铁花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存在一定的危险,这项技艺曾在村里中断了十几年。看长辈打铁花,让年少时的刘小松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学好这门手艺。

2008年,打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刘小松决定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他追寻打铁花绝技,拜师、走访、与同行探讨……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师父夏双套——开封打铁花第二十一代传承人。“师父常常告诉我,打铁花是勇敢者的游戏。”刘小松说。的确如此,这项绝技对表演者的身体条件和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表演者必须手持“花棒”用力击打,使高温铁水直击长空。只有打得越高、越散,铁水才能在空中如天女散花,变成微小的铁屑在空中燃烧、冷却、降落,从而避免人员烫伤。如果力度不够,或者打击的位置不准确,铁水就不能在空中完全散开,或者飞跃的高度有限,不仅打出的铁花不够美观,还特别容易烫伤表演者。

如今,刘小松也带起了徒弟,而且比师父带得更多。刘小松是开封龙亭区水稻乡刘庄村人,如今村里200多个小伙都加入了他的团队。他从中挑选出好苗子,手把手地教。“一开始先用清水学,很安全。学习这项绝活不仅要眼疾手快,而且要能吃苦。到了我们这一代,绝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弄丢了。”刘小松说。目前,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刘小松的徒弟庞飞、张宝已经挑起了大梁,每天晚上都会给游客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对于打铁花的表演,刘小松还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创新,把原先村里简易的风火轮表演不断改良,和打铁花一起搬上各大景区演出现场,成为夜空中的一抹亮色。“风火轮也是打铁花的一种,它是通过轮子的转动,让放在一起的锯末、碎木炭、小铁片摩擦生热起火。原先是手摇的,需要几个人轮流摇,10分钟后才有火花,但现在我们改成电机的,配合传统的打铁花,在景区表演更为惊艳。”刘小松说。下一步,刘小松还准备研究“七彩铁花”,“通过在铁水里添加不同剂量的黄铜或红铜,铁花的颜色就会更加丰富,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刘小松信心满满。

近期推广
95后千万网红九月打铁花,勇敢传承非遗

九月本名江寻千,是湖南来的一个插画师妹子。虽然外表看上去柔柔弱弱的,但是这个妹子的动手能力极强,身边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比如南翔不爱吃饭,同样也是一个动手能力超强的非遗传承人,而且素有南翔从不坑九月,九月专门坑南翔的传闻。

九月的故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色彩斑斓,却又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与那些追逐流量的网红不同,九月将自己的一颗心都投入到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仿佛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在为这片土地的文化点燃一把火,让无数人感受到传统的魅力。

九月最近在学习非遗文化,打铁花。打铁花作为一项传承千年的技艺,一直都象征着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这项技艺的传承者向来都是男子,因为打铁花是一项体力活,需要搭架子,烧铁水,在火花银树下奔走。这些事情对于男子而言都点难了,更何况是九月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姑娘。

但是偏偏这样一项技能,却被九月学会了,而且还学到不错。甚至为此,九月还组建起了一支女子打铁花队,队伍里都是女生。为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九月还邀请到了南翔来参与其中。

九月的起点并不平凡,却也并不显眼。最初,当她在视频中提到想要学习打铁花时,许多网友对她的选择表示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然而,在第一次看到她的表演时,那种震撼的感觉如同电流般穿过心田。那一刻,她的表演才让人意识到,她的坚持与努力并非表面,而是她真正热爱的事业。

打铁花,听上去似乎是个遥远而神秘的词汇。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想象一下,一个女孩在1600多度的铁水下挥舞着木块,犹如一位勇敢的战士,挑战着极限。她的身影在火光中跳跃,散发出无与伦比的美感,仿佛在与时间对抗,试图将这一古老的技艺带入现代的视野。

在她的师傅眼中,九月是个特别的徒弟。师傅说:“她是千年来收的第一个女徒弟。”这句话不仅是对九月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她勇气的赞赏。她在高温铁水下的坚韧与执着,宛如一朵盛开的花,虽经历风雨与烈阳,却始终向上生长。每一次挥舞木块,每一次击打铁水,都是她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我每天都在练习,想要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她的声音轻柔,却充满了坚定。面对那些质疑的目光,她从未退缩。即便是在最艰苦的时刻,她也始终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打铁花的魅力。她的决心犹如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

九月的表演如同一场视觉盛宴,令人目不暇接。那一瞬间,铁水飞溅,宛如绽放的烟花,令人目眩神迷。她的每一次表演,都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许多人都被她的坚持与努力所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有人在微博上评论:“看到她打铁花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那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内心却如此坚韧!”

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营销似乎成了每一个网红的必修课。有人质疑她的动机,认为她的努力不过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然而,九月的成功却让我反思:营销真的那么糟糕吗?她的网红身份让更多人看到了打铁花这项非遗技艺,许多人因为她而第一次了解了这一传统文化。她的流量,正是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契机。

“她的表演让我泪目,那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内心却如此坚韧!”这便是她的魅力所在。她不仅仅是在演绎一项技艺,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传递着传统文化的美好。她就像是一座桥梁,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观众连接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度。

在一次次打铁花的表演中,九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的审美完美结合。她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打铁花的美丽,更让大家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挥舞,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九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非遗文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可以融入生活,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九月也曾感到迷茫和无助。在某个深夜,她坐在练习场地,望着那一片铁水,默默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我真的能够做到吗?”她轻声自问。可是,每当她看到那些因为她的表演而感动的观众,心中又充满了力量。她明白,自己的努力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项非遗技艺。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路上,九月不仅守护了非遗文化,更用她的坚持与才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即便有人质疑她的动机,我依然认为,这样的努力与热爱值得每一个人尊敬。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传统并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当她在表演结束后,走下舞台,脸上挂着疲惫却满足的微笑时,那一刻,她是如此的美丽。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突破重围,迎接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

“文化传承,需从心出发。”这句古老的谚语再次回响在我的耳畔。亲爱的读者们,九月的故事或许只是万千网红中的一例,但她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诠释了真正的热爱与传承。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某一天,更多的年轻人能像她一样,勇敢追梦,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你们是否也被她的故事打动了呢?一起来分享你的看法吧!

文化轶事

关于“确山铁花”,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豫南大旱,为解除旱情,大伙自愿捐钱修建一处庙宇,要铸一口大钟放在庙里。各家各户就把自己家中的铁器拿到场子上,由铁匠们把铁器熔化成铁汁。这时飞来一群乌鸦,它们盘踞在树上呱呱乱叫,怎么也轰不走,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从地上捡起两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铁汁,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飞跑。当大家都为这突如其来的奇景惊叹不已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这个美丽、神奇的传说,证明了确山铁花的源远流长。确山铁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圣地,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为中原道教三山(武当山称为金顶山,铜山称为铜顶山,乐山称为铁顶山),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八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

打铁花本来是作为祭鬼驱崇的一种仪式。民间把那些含冤自尽或不幸早丧的人叫作“屈死鬼”,过去殡葬这类死者便要打铁花。按照迷信观念,这些“屈死鬼"不能投胎转生,所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或七月十五,专门打铁花为那些冤鬼鸣冤。出于这种目的,场地特意选在老国槐树下,有意将铁花朝槐树枝叶之间打,以象征铁树开花。人们选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屈死鬼”的同情,祈望他们能象铁树开花一样,再世成人,从而形成鬼节打铁花的习俗。

[ 此帖被多罗明溪在2024-11-16 13:5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11-16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