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淮阴、淮安)地名的历史变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5 回复:2

[人文通史] “两淮”(淮阴、淮安)地名的历史变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kurlinda

ZxID:14081361


事情会做完的,世界会完蛋的。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1-03 0
— (茗日暮影) 审核已改 (2024-11-16 10:41) —
      作为一个淮安人,在外地经常会被人问起淮阴、淮安的事情,特别是三淮一体之后,三淮地名十分混乱,不要说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不一定搞清其中的关系,于是便有了写作本文的初衷,意在详细梳理了一下淮安、淮阴的历史关系。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一解为“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今日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一解为“淮东”“淮西”之合称,分别指代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因为运河的开凿,赋予了江苏江淮之间一个比单纯“淮南”更有意义,更让人充满遐想的地理名词——“淮东”。也因为运河的开凿,串起了两个近在咫尺并同样谱写了辉煌历史篇章的淮东“两淮城市”——淮安和淮阴(今清江)。

       淮阴城、北辰镇,淮安源出淮阴

       作为地名,淮安的名气远大于淮阴,不仅是因为开国总理的缘故,更是因为“淮安”作为路、府等二级政区名从元代启用直至明代废,其间历尽600余年从未间断,而且曾作为江苏省面积第一大府,明清时期繁荣非常,因此有着十分稳固的民间基础,在苏北一带影响之深远更不必说了。相较之下,作为地名的“淮阴”则显得微不足道,影响力也有限。然而历史上,却是先有淮阴,后有淮安。古淮安地区地处淮水、泗水尾闾,东临大海,南达大江。邗沟未开辟前,南船北上,系由大江入大海,由云梯溯淮而上,至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向西北可由涡、颍水直达皖豫而入中原。所以在以自然河道占交通主动脉的上古时期,控扼淮水、泗水咽喉的淮阴城最早兴起。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淮扬运河),沟通江淮。于是邗沟入淮处的末口迅速兴起了一个重要城镇——北辰,即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前身。此外,淮安地区另有泗口镇(位于泗水入淮之大清口)也几乎同时繁荣起来。这三地,各据要冲,一字排开。而淮阴故城居中策应,襟带二口,故最为繁荣。秦代始设淮阴县,县境大约相当于今日淮安市区(清河、清浦)、楚州区全部、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洪泽大部分,以及宝应县部分。那时尚无“淮安”,近代所谓淮安之地完全包含在淮阴县里面。

       从淮阴到淮安

       汉代之淮阴县基本沿袭秦代。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于淮阴县东南增置射阳县,因地处射水之阳得名,射阳县即东晋以后的山阳县,也是近代县级淮安市的雏形。三国西晋时,淮阴县更是作为广陵郡治所所在,同期广陵郡辖有淮阴县、射阳县、广陵县、盐渎县、江都县、高邮县和淮浦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就在这个时期,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  “淮安”之名始见,意为“淮水安澜”。由此可见,淮阴作为地名出现的时间远早于淮安,淮阴作为南北交通要道已经初步繁荣时,作为近代淮安县前身的北辰镇也刚小荷露角。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近代之两淮确是源出一家。

       淮阴、山阳的分置和合并

      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统一中国,设淮南道,治扬州,今日淮安地区淮南一带属之,谓楚州。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遂成为漕运重要孔道,也直接促就了楚州城的崛起。由于通济渠的修筑,泗水作为水运干线的地位被大大削弱。正是在这种大的地理变迁的历史背景之下,出现了楚州治所由淮阴故城迁到山阳县城和淮阴县数次被并入山阳县。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置楚州,治所在淮阴故城,开皇十二年移至山阳县。淮阴县第一次并入山阳是在隋炀帝时期,入唐后分置;第二次并入是唐武德年间,历43年而又分置(唐于山阳置东楚州,改曰楚州,天宝、至德年间又改为淮阴郡)。这两次的合并和分置,从侧面反映了位于末口,辖有淮阴、山阳、盐城、安宜、盱眙等淮南数县的楚州城已经取代淮阴故城,成为江淮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楚州城是著名的近海港口城市,商品贸易十分兴旺,甚至吸引着大食、新罗等国的海外商人来此贸易。楚州以其繁华,被大诗人白居易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而与楚州城近在咫尺的淮阴城,也是“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

      清河县的出现和淮阴作为显性地名的断代

       北宋时的楚州属于淮南东道,行政辖县也大致和唐代相同(盱眙此时划入泗州),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1128,宋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进而掘开黄河,决水由泗入淮。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从阳武决口,从此造成近700年的黄河南犯入淮史。淮安地区境内,尤其是淮北地区,饱受战火和水患的煎熬。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末(1273)置清河军,三年后地入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清河县,最初治所在大清口西北。值得一说的是清河县的隶属变化。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宋金对峙时期以淮河为界,清河县位于淮北,并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制需要,混一淮河南北,清河、淮阴才同属淮安路管辖。由此可见,清河、淮阴本非一家,淮阴县在淮南,清河县在淮北,清河县刚出现的时候和淮阴县并不属于一个二级行政区划之下,事实是位于淮北的清河县后来被金国占领,而作为楚州重要组成部分的淮阴县始终属于南宋。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淮阴县又一次被并入山阳县,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并入山阳县,淮阴、淮安(山阳)复又回归一体。至此,已沿用1000多年的作为县名的淮阴产生了显性断代。

       清江浦的崛起到运河四大都市

      元代为了加强统治,行政区划边界的确定严重背离“山川形变”的原则,犬牙交错达到极点。设立河南江北行省,并设淮安路,治山阳县,至此,淮安地区境跨淮河南北而治,除了本有的淮南地盘以外,淮北诸地:清河、桃园、海州、泗州(跨淮河南北)、安东州尽属之。至明清,设南直隶淮安府,治山阳县淮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依宋代所开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20里,导引湖水入淮,这条漕河被命名为“清江浦”,清江市的兴起便是缘起于此。

     清江浦开后,本为山阳县“闲旷之地”,很快便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都大埠了。清江浦也成为这一通埠的名称,而清江浦河则与淮扬运河一起,被称为“里运河”。


      漕运事关“国脉”,元、明、清三朝更是视为国家稳定之根本要务。是这些成就了清江浦和淮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最有战略价值的漕运总督居于淮安,而全国最有钱花的民用衙门河运总督则居于清江浦。然而黄淮水患的加剧,使得统治者不得不花大力气对黄、淮、运加以治理,其中治黄是根本。为了“济运”,明清统治者奉行“蓄清刷黄”之策,并修筑高家堰,一以贯之。

     宋元之前的清河县治所,因水患频繁,几经迁徙。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苏巡抚陈宏谋奏割山阳重镇、河道总督驻地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清廷批准,至此本属于淮南山阳县的清江浦一带正式归于淮北清河县,并成为清河县城。

      由于河务、漕运的繁荣,本是在山阳属地无名的清江浦后来居上,再加上清江浦“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显赫的交通要冲地位,使得其在乾隆年间到达鼎盛时期。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达54万,超越同期的汉口、南京。而因古末口兴起的淮安城,在很大地位上为清江浦所取代。明清时期,以清江浦为核心的两淮城市群,尽管周边农村饱受水患、萧条贫困,但是发展却进入黄金时期,呈现畸形脂粉式的繁荣,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淮阴地名的重现和谬用

       前文说过,淮阴作为显性地名在元初消失,但是作为隐性地名的淮阴在明、清一直存在和使用。要说明的是,明清时的“淮阴”并不指“清江浦”。清江浦本为山阳县地,后作为清河县城。而此时的淮阴则是山阳县(淮安府所在)的别称。明清时期,淮安府城的驿站就叫淮阴驿,淮安城内还有淮阴书院,很多文人也用“淮阴”指代山阳县,这一习惯性的别称直到民国时期才发生变化。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设道,驻淮城的淮安府裁撤,设淮扬道驻清江。清江遂取代淮城成为淮安地区的政治中心。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由于和陕西山阳重名,山阳县改称淮安县;和河北省清河重名,清河县改名淮阴县[当时的淮安辖县中同时被改名的还有涟水(安东)、泗阳(桃源)。就这样,淮安由府名变为县名,而淮阴则由山阳县的别称变成地区(府)名,淮阴淮安的政治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换。

      然淮阴地名之谬种至此埋下。当时的清河县县城在清江,县境有近一半在淮南,这一半淮南地和汉唐时淮阴县大致吻合,清河改名淮阴尚有说法。1983年后,清江市从淮阴县析出,并更名为淮阴市,为省直辖,下有清河、清浦二区。而失去清江的淮阴县所属之地95%都在淮河以北,成了名副其实的“淮阳县”。肇始于此的地名谬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淮阴区”,更可笑的是本在淮南的今日淮安市清河区名竟得名于淮北的县名!所谓“两淮”城市的说法也是1912年后改名淮阴县、淮安县才有的,但是前文中为了加以区分,仍用了现代的叫法,但是请注意,此时的淮阴县和古之淮阴县已经差之千里。

      淮安、淮阴撤县改区,三淮重整

      建国后的淮阴专区(地区)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均为江苏之最。西北到邳睢宿迁,东南到淮宝金湖,东北延伸至黄海灌河口,西南达皖东丘陵。中原方言、海泗方言、淮海方言、淮扬方言的客观存在把淮阴地区划分成不同的亚文化圈。而历史地理原因造成的贫困落后使得拆分淮阴势在必行。于是先后有了1983年小规模的灌云入连和1996年大手笔的淮宿分治以及灌南入连。2001年初,淮阴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出台,淮阴市更名淮安市,撤销原县级淮安、淮阴,改为楚州、淮阴两区,并入市区,是谓“三淮一体”。

       两淮整合,显性地名消失

      不可否认的是,本世纪初的三淮一体很大的提升了淮安作为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也较明显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几年的实际效果来看,仍难脱当初撤县建区的跟风之嫌。两淮乃至三淮的整合,除了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外,还要考虑地方乡情实际,三淮历史上虽交流频繁,但毕竟没有成为一体,差异也很明显,尤其是淮阴县和淮安县,民众的认同也有限。政府在操作中,应力求做到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并加以协调交流,可实际情况是当地仍无意偏离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淮阴(清江)、淮安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微妙。一方面在民国之前,淮安县作为地区的行政所在地,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稳定了几百年。而清江(淮阴)本是淮安下的属地,崛起也只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如今却成为了行政中心;三淮一体后,原县级淮安的诸多殊名荣誉为新淮安原淮阴所有,老淮安人难免不服。



(来源:《中国地名》2018年第10期)

[ 此帖被kurlinda在2024-11-13 22:21重新编辑 ]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16 0
已审核


小暉暉、

ZxID:40967197


等级: 热心会员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卻身不由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03 0
除了第八道徽菜不常吃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