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是“你走你的阳关道”不是别的道?还有为啥要跳进黄河洗清?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1 回复:1

[人文通史] 为啥是“你走你的阳关道”不是别的道?还有为啥要跳进黄河洗清?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久川颯

ZxID:18438013


配偶: 久川凪
番外不补❌完结请+1通知❗️求书请到寻书求文版块发帖❤️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8-01 0
在古诗词中,我们总能看到带有地名的唯美诗句,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长安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很多人说,因为一句诗,爱上一座城。实际上,不仅仅是诗歌,中国古代许多传统的文字载体,如成语、俗语都有很多包含地名的例子。

阳关大道通向何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用来表达说话者之间互不干涉,分道扬镳。其中“阳关道”意为交通便利的大道,后来在使用中又引申为光明之路,寓意好的出路。实际上,“阳关”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地名,位于今甘肃敦煌,汉武帝时期通西域,设四郡两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隘就是阳关。阳关连同玉门关,共同担负着防守西北边疆的重任,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条通道的必经之地。古人通过阳关,向西可以前往塔里木盆地,至中亚和欧洲,故而阳关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关键通道。至汉代以来,文臣武将在这里远离故土,书写戎马戍边的征战历史;商贾使臣在这里验证过关,演绎驼铃声声的丝路辉煌;文人墨客在这里触景生情,留下悲喜交错的千古吟唱。那么,原本是地名的阳关何以出现在俗语中,又表哀婉分离之意呢?



阳关作为重要的南线关隘,直接连通塞内与塞外,又由于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络绎不绝而成为一条繁华大道。历代著名高僧与游行者都曾到访阳关,迎来送往中留下了对外交通的历史印记。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僧玄奘西行取经回来,途经阳关,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迎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经阳关从西方踏入东土。如此交通便利的大道,不仅是古代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不同的地域与文化,也多次见证了聚散终有时的离合悲欢。渐渐地,在文人名家笔下,阳关便被赋予了别离的情绪。

“阳关道”一词较早出现在唐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中。这首诗是王维的好友刘司直奉命去边关都护府时,不舍的王维为向他介绍塞外情况所创作。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将好友送至阳关,并即兴作诗一首,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传世佳作,表达了对元二出使西域龟兹,身边无故人相伴的不舍与担忧。正是这种种离别与重逢,让这条大道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饱含着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的离愁哀思。

后来,人们就将开阔便利的“阳关道”与狭窄险阻的“独木桥”放在一起,表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选择。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一条道路都有其独特的风景与挑战,无论走在何种道路上,只要心怀勇敢与坚定,就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为什么是跳进“黄河”,洗不清?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可以说是一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俗语。清代小说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就借用了这一俗语:

“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份了。”

实际上,这句话最初的版本是一句歇后语,即“跳进黄河——洗不清”,表示无辜受累蒙上恶名而无法摆脱。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量在世界江河中都是数一数二的。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甚至将黄河水变清视为百年难遇、千载难逢的盛事,并有“河清而圣人出”之说。后来人们在使用中,逐渐省去中间的停顿,并加上“也”字,几经流传,形成了如今知名度更高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说法。

那么黄河水为何会如此浑浊,跳进去就洗不清了呢?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经宁夏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最终汇入渤海。实际上,黄河上游的水质相对还是比较清澈的,但黄河在中游流经支流密集、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的晋陕黄土高原,由此携带了大量的泥沙。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虽然只有400-500毫米,但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地质和气候特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黄河多泥沙的根源。在河口镇至陕西潼关段,黄河干流汇入了多个含沙量极高的支流,导致河水的泥沙含量急剧增加。穿行于山西和陕西之间的黄河,在大部分河段都通过深邃的峡谷,到达山西河津县的禹门口处河道突然变宽,水势由急转缓。而龙门以上的河段汇集红河、皇甫川等支流,这些河流流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更使黄河干流泥沙急剧增加,含沙量和输沙量显著上升。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这样的河水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的确称得上“跳进黄河洗不清”。

有眼不识的“泰山”是五岳泰山吗?

“有眼不识泰山”这句俗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则故事。我们现在熟知的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视为神圣的山岳,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都对其崇拜有加。谢灵运《泰山吟》曾道“岝崿既崄巘,触石辄芊绵”,李白也写过“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一声长啸令群峰震撼,写尽泰山之巅的风雅洒脱。不过,这句俗语表达的却是对那些见识浅薄、缺乏鉴别能力的人的讽刺。实际上,它的出处也与五岳泰山并无瓜葛,而是与中国建筑行业的鼻祖鲁班息息相关。

鲁班就是成语“班门弄斧”里的“班”,全名公输班,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他的木匠技艺十分高超,被许多人称为“木匠祖师爷”。传闻他曾经招了许多徒弟来继承他的技艺,但为了维护他的声誉,鲁班极为严格,时不时会对招收的人进行考察并淘汰掉不合格的人,有一个名叫“泰山”的徒弟就在淘汰之列。几年以后,鲁班在一次偶然的逛街中,看到街边摊贩贩卖的家具精美别致,他连连称叹,并好奇地询问出自何方高人之手,在他旁边的人就指出这个“技艺大师”是曾被他扫地出门的“泰山”。于是鲁班想起了几年前这个看似愚笨呆愣、手艺不精的泰山,错将人才驱逐出门,感慨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最后,“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有眼不识泰山”这句俗语被广泛应用,也有历代文字工作者的一份功劳。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有这样的描述:

“马周晓得此情,再三请他相见。达奚拜倒在地,口称:‘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

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也多次引用了这一俗语,例如在第二回中,史太公对王进说“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故而,原典故中泰山的释义并不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当然,因为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尊崇,也有人将两个“泰山”画上等号,表示“像泰山一样德高望重的人”
“黄泉路”上如何好相见?

“黄泉”在汉语解释中指人死后所居之地,白居易曾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表达现世与死后世界难以相见的此恨绵绵。这一词语的来历说法颇多,有人认为天地玄黄,因泉在地下,故称为黄泉。还有人认为,古代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为流经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实际上,“黄泉路上好相见”这句话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黄泉见母”典故,而且在当时,黄泉路确实存在,也不在地下。

春秋时期,诸侯争相称霸。郑国的国君郑武公与夫人武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窹(wù)生和次子段。因窹生的出生差点夺去武姜的性命,武姜对他格外厌恶,而异常宠爱次子段。郑武公去世后,长子窹生继位,即后来著名的“春秋三小霸”之首郑庄公。尽管知道母亲不喜欢他,郑庄公仍封京城予弟弟段,称其为“京城大叔”或“太叔段”。大臣蔡仲曾出面制止分封,认为: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而郑庄公也说出了另一句流传千古的谚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出所料,此事过后,武姜仍不满足,密谋让太叔段夺权。事泄后,太叔段自刎,武姜则被软禁于城颖。郑庄公也由此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为母子黄泉路上再相见,此生不复相见。不到一年,庄公就后悔了。这时,颍城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考叔为其献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于是庄公立刻下令派人挖地道至泉水,名曰黄泉路。这条人工的黄泉路修建好以后,郑庄公便迫不及待地去见自己的母亲,姜武在得知儿子的一片孝心后失声痛哭,母子俩重归于好。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泉见母”的典故。此黄泉路非阴间的黄泉路,而是一位儿子用孝心一片为母亲搭建的团圆之路,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

实际上,不仅是在我国,古代世界各民族都有着以地名入俗语的案例。英文中“背水一战”的说法“cross the Rubicon(跨越卢比孔河)”就源自49年古罗马时期凯撒大帝跨越意大利东北部卢比孔河的故事。了解这些俗语背后的渊源与典故,就是掌握文化的时空格局。这些俗语中的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山川湖海、日月星辰、王朝兴衰、文明演进留下的独有印记,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挖掘俗语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根脉,让山水地方获得超出自然价值的人文升华,将中国故事、中国记忆镌刻在每一个名字中,每一句俗语里,代代相传,并帮助塑造一个民族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与对历史变迁的通感。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守住我们的根和魂需要物质上的继承和保护,更需要精神上的沉淀与升华,这是我们文化繁荣的永恒密码。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08-02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108条俗语解析
https://www.paipai.fm/r5888874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