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如何选择接班人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37 回复:1

[人文通史] 古代帝王如何选择接班人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01-03 0

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是皇帝的接班人,是未来的皇帝,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帝之外,就数皇太子地位最高,皇太子有自己的东宫系统,是缩小版的朝廷,每当皇帝外出或征战时,皇太子就以储君身份监国。

在封建王朝,皇太子的人选几乎都是皇帝一人决定的,虽然朝臣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那么问题来了,皇帝是如何来为自己选择继承人的呢?有五个标准:

一、出身
自西周以来,对于继承制度,华夏政权一直按嫡长子继承制度来实行,所谓的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对于皇帝来说,就是皇后生的儿子。

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就是嫡长子,如果没有嫡长子就看有没有嫡子,嫡子的继承顺序大于庶子,比如唐朝,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废除之后,唐太宗就选了第十个儿子李治,因为李治是嫡子,比年长的庶子继承权要高。

皇帝与继承人
按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的先后顺序是:嫡长子>嫡子>嫡长孙>嫡孙>庶长子>庶子>庶长孙>庶孙。

哪怕皇帝有点傻,按出身来看,也是皇位继承人,比如汉成帝刘骜,他是汉元帝刘奭与皇后王政君的嫡长子,刘骜就是荒唐的皇帝,继承之后宠信赵飞燕姐妹,不理政事,导致皇权旁落,西汉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篡夺,汉成帝是最大责任人,但他是嫡长子,出身好,天生就是继承人。

还有西晋著名的傻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按出身来算他也是嫡次子,他有哥哥夭折了,他的母亲去世得早,晋武帝司马炎选择了司马衷为继承人,但司马衷根本不是个正常人,智商有些问题,不能独自处理。

司马炎有25个儿子,唯独选了个脑子有问题的当继承人,司马衷啥没能力没有,只是出身好,再加上司马衷有个儿子很聪明,才被司马炎选择为继承人,司马衷当上皇帝后,先是权臣当道,接着是皇后乱政,最后是八王之乱,活活地把西晋这个大一统的政权搞灭亡了,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二、才能
皇帝选择继承人,除了出身之外,还要看继承人有没有治国的才能,这就是俗称的选贤,皇帝打下的江山,是希望子子孙孙能够万世传承下去,你看秦始皇,专门就给自己起个始皇帝的名称,他后面的皇帝以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来命名。

秦始皇选择的继承人是长子扶苏,不是因为扶苏是长子,而是因为扶苏有才能,至少比起来胡亥来,扶苏显然更有治国的能力,但可惜的是胡亥联合赵高、李斯夺了皇位,逼死了扶苏,然后秦朝也二世而亡。

刘邦选择的继承人是嫡长子刘盈,刘盈其实是软弱无能的人,从他后来当皇帝的事迹就能看出,刘盈最终被自己的母亲给吓死了,刘邦在位期间,一度要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因为刘邦认为刘如意更像自己,也就是说刘如意更有才能,但刘盈是嫡长子啊,刘邦身为皇帝,都没有办法更换继承人,所以才会导致吕后乱政。

比如曹操,曹操最早喜欢的是长子曹昂,可惜曹昂为了救曹操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结果自己战死,后来曹操喜欢曹冲,但曹冲13岁就得病而死,曹操选择继承人明显是选择有才能的儿子。

后来曹操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不是因为曹丕年龄大,而是因为曹丕比曹植有才能,这里的才能指的是治国能力,而不是文学能力,曹植的文学能力确实强过曹丕,但治国能力弱得一塌糊涂,相比较而言,曹丕各方面都比较均势。

三、道德
皇帝选择接班人的第三大标准就是道德,古人是极其重视道德的,两汉时期,选择人才首先看道德,比如举孝廉,就是以道德好坏来推荐人做官,道德越好,哪怕能力差一点都没有关系,两汉以孝治国,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这也是看道德

以道德来选择继承人最典型的是隋文帝,隋文帝最初立的是嫡长子杨勇,按出身也确实应该立杨勇,但是杨勇有点小毛病,他比较好色,喜欢奢侈,不喜欢自己的正妻元妃,而宠信一个叫云昭训的妃子,这让隋文帝和独孤伽罗感到不满意,认为杨勇道德有问题。

后来隋文帝夫妇罢免了自己亲生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选择了次子杨广为太子,这一错误的选择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

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原本立自己的嫡长子刘劭为太子,但是刘劭参与了巫蛊之祸,与女巫严道育一起诅咒刘义隆,这事后来被刘义隆知道,刘义隆就想把自己的嫡长子给废除了,然后另立太子,但太子的人选一连几天都没有确定下来。

结果刘劭知道父亲刘义隆的计划之后,提前发动兵变,诛杀了刘义隆,自己当了皇帝,通过弑君弑父当上皇帝的,刘劭是第一人,他本来就没有道德,被立为太子仅仅是因为出身嫡长子,尽管他通过政变当上皇帝,但很快被弟弟刘骏起兵击败,随后被杀。

继承人没有道德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像刘劭这样的人,为了当皇帝,连自己的父亲都杀,根本不配被选为继承人,只是由于他嫡长子的身份,所以道德对于继承人是非常重要的,皇帝都希望选择一个有道德人继承人。

四、外戚威胁
自古以来,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外戚的势力威胁,西汉的江山就是被王莽这样的外戚夺了位,而东汉诸多皇帝都被外戚所控制,比如窦宪、梁冀,他们都是皇帝的外戚,官至大将军,在朝廷之中一手遮天,连皇帝都受其控制,梁冀甚至还毒杀了年幼的汉质帝。

皇帝想要消除外戚对于朝政的控制,在选择继承人就要考虑皇帝背后的亲戚,西汉初期,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但政权被吕后控制,刘盈只是傀儡皇帝,吕后去世后,吕氏外戚作乱,被周勃、陈平等人平定,在选择新一任皇帝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没有外戚背景。
正因为如此汉文帝刘恒才被选为继承人,他的母亲薄氏在朝中没有亲戚担任高官,其家族势力也比较弱,这是周勃、陈平等人选择皇帝时考虑的标准,后来汉文帝还诛杀了自己的亲舅舅薄昭,表面是薄昭杀了朝廷使者,其实背后的原因还是汉文帝担心薄昭作为外戚过于强势。

汉武帝在太子刘据被杀后,选择了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并且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杀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这就是立子杀母的由来,后来南北朝时期最流行这个,都是为了防止外戚威胁政权。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去世后,选择了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朱允炆本是朱标的长子,但不是嫡子,朱标的正妻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常氏生了个两个儿子,嫡长子朱雄英和嫡次子朱允熥,但是常氏和朱雄英很早就去世了。

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选择了朱允炆为继承人,然后把朱允炆的母亲吕氏立为皇帝,原本朱允熥是嫡子,现在朱允炆变成嫡子,朱元璋之所以立朱允炆而不立朱允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外戚,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孙,常遇春虽然去世得早,但他是开国功臣,而且有一大帮亲戚都是功臣,蓝玉就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小舅子,常遇春还三个儿子。

朱元璋担心朱允熥的外戚太过强大,相比较之下,朱允炆这边的外戚简单得多,势力也不强,为了尽量减少外戚干政的可能,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

五、皇帝喜好

然而大多数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参考的唯一标准就是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欢哪个,就立哪个儿子为继承人,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很多皇帝犯下的错误。

比如赵武灵王,虽然不是皇帝,但也是一国之君,他不立自己的长子赵章为继承人,反而立幼子赵何为继承人,还在自己壮年时把王位让给了幼子赵何,这完全是凭个人喜好立的。

赵何掌握赵国政权之后,赵武灵王又不愿意自己无权无势,又想把权力夺回来,又蛊惑长子赵章向赵何发难,还想把赵国一分为二,结果导致了沙丘之变,导致赵章被杀,赵武灵王本人也被活活饿死。

再比如汉景帝刘启,本来他是立自己长子刘荣为太子的,但刘荣的母亲粟姬触怒了汉景帝,后来汉景帝改立了自己的第十个儿子刘彻为太子,一方面是刘彻母亲王娡与汉景帝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的私下运作,另一方面就是汉景帝喜欢刘彻。

凭个人喜欢立继承人的还有东汉末年的袁绍和刘表,袁绍有三个儿子,却立最小的儿子袁熙为继承人,导致长子袁谭不服,兄弟内讧,袁谭居然向曹操求救,导致曹操趁虚而入,袁绍打下的江山最终被曹操没费多大力气夺走。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只因为刘表与夫人喜欢次子刘琮,于是就立刘琮为继承人,曹操南下时,刘琮直接就投降了曹操,把刘表几十年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曹操,荆州迅速败亡,这就是因个人喜好选择继承人而失败的案例。

但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继承人的,有些皇帝会受制于朝臣,比如上面讲到的刘邦,他喜欢刘如意,但没能立刘如意为太子,所有大臣和吕后都反对,还有唐太宗,其实唐太宗最喜欢自己的庶子李恪,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最像他,并因此试探长孙无忌,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唐太宗只能选择嫡子李治为继承人。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1-06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