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72 回复:1

[宗教民俗] 俄罗斯人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kurlinda

ZxID:14081361


事情会做完的,世界会完蛋的。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0

俄罗斯人(俄语:Русские)一般指俄罗斯194个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民族,体毛发达,鼻窄,唇薄,直颌,面部轮廓清晰,身材中等。

人口

俄罗斯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约有1.4亿人。其中约1.16亿生活在俄罗斯,约2000万人生活在俄罗斯的邻国。约300万人生活在世界其它地区,主要在西欧、美洲,此外还有东欧、亚洲和其它地区。

发展历史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俄罗斯人和芬-乌戈尔人在基因上也有很多类似之处。芬-乌戈尔人曾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北地区生活,在斯拉夫人北迁的过程中部分被同化

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公元882年,建立基辅罗斯。由于基辅罗斯的法律赋予所有王子继承权,国家逐渐走向四分五裂,出现了弗拉基米尔公国等一批公国。

1169年,基辅城被弗拉基米尔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占领,丧失了首都的地位

13世纪,莫斯科公国由弗拉基米尔公国分封而成。

15 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公国统一了罗斯境内的所有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

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被罗斯公国兼并,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上台。俄罗斯通过1700~1721年同另一个强国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7世纪它打败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反击。

1812年俄罗斯打退了拿破仑远征军。

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

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奴制。

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它的领导下,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俄国革命和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二月革命,于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本国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

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

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起源

考古发掘外859年以前对俄罗斯前人的历史所知甚少。《往年纪事》是从859年开始的。估计约于600年斯拉夫人在语言上分裂为南、西和东三个分支。东斯拉夫人居住在西布格河和第聂伯河之间,也就是今天的乌克兰。从1世纪到10世纪他们不断和平地向波罗的海地区发展,同化当地的人,在波罗的海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斯拉夫部落。后来白俄罗斯人和南俄罗斯人又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分支和民族。

另一群斯拉夫人从6世纪开始从波美拉尼亚向东北波罗的海迁徙,他们遇到了瓦兰结亚人并设立了重要的地区中心诺夫哥罗德。这些斯拉夫人也在今天的特维尔州和别洛焦尔斯克地区定居。他们和芬-乌戈尔人混合,形成了后来的北俄罗斯人,说北俄罗斯方言。他们扩展到顿河畔罗斯托夫附近,在数世纪后与其他被分隔开来的斯拉夫人又联系上了。但是在文化、传统和方言上南北俄罗斯人依然有明显的区别。南北俄罗斯人之间的区别甚至于大于南俄罗斯人与白俄罗斯人之间的区别。因此一些俄罗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把他们看作不同的民族。处于南北交界处的莫斯科和使用一些北部方言和一些南部方言成分的书面语言产生了统一的俄罗斯民族。

但俄罗斯人还有自己的特点:北方俄罗斯人属欧罗巴人种中的白海-波罗的海类型,身材较高,头型较长,鼻子高突,鼻梁呈直形或凹形,头发和眼珠色浅。南方俄罗斯族属欧罗巴人种中的中欧类型(或称阿尔卑斯类型),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头型宽短,面阔,鼻高且大,发色淡黄并呈波状。

民族性格

俄罗斯人天性特性及形成原因

19世纪墨客丘特切夫说:“用理性不能明白俄罗斯,用通常准则无法权衡他,在他那处存在的是格外的器材。”(1)大众知道,天下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度结果成立在这里,而且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建整日下超等大国与美国抗衡、争霸天下;而上世纪末,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状况下这座社会主义大厦却隆然坍塌、自动崩溃;在处置和治理重大国际题目的团结国集会上,俄罗斯总是面临百般压力却能英勇地站起来说“不”。总之,俄罗斯时常会以始料不足的行动使国际社会和众人惊诧不已、狐疑不解。显然,俄罗斯人的天性特性很难用一句话来概述。

固然,他们不像中国人的能干、日本人的努力、法兰西人的浪漫、德意志人的无误和美国人的幻想等特性这样昭着,而现实上,在俄罗斯人的性格中既有能干和努力、浪漫和幻想,尚有英勇、刚强、直率、热情好客、幽默感和宽裕怜悯心等多重性。

(性格)英勇坚强和气战;两面性突出;文雅水平较高;劳动体式格局极度。

英勇坚强和气战

彼得大帝引导元首****军民通过二十年的北方战争,击败了瑞典几十万雄师,为保住胜利果实都门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了通向欧洲的“窗户”。(2)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雄师侵犯俄罗斯,结局屁滚尿流,被赶出****,并亏损了大局部队伍,导致以后的垮台。在他的追思录中写道:“还从未遇到过这样坚强的队伍,在莫斯科近郊的战役再现最英勇而取得的成绩却最小。”(3)在二战中,无论是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被围的900个日昼夜夜里,照旧在莫斯科保护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俄罗斯人的宁为玉碎、坚强战斗的精力让天下为之咋舌。总之,到了要害时候,额外是国度生死和成长的重要关键,俄罗斯人都能绝不迟疑地自告奋勇,再现出大丧胆的精力。二战时苏军总司令朱可夫说:“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集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仇人。”

两面性突出的特性昭着

平常与俄罗斯人打过交道的都有同样的意会:他们很热情、慷慨,但时隔不久又会让你对他发生一种不相信感。通常状况下,首次相见就能感触到一种真挚的交情,与你握手时不把你的手握疼了不撒手;与你拥抱时不把你挤得喘不外起来不松手;与你攀谈时不把你赞扬一番不开场,然后即是同意。无论在个体交游中,照旧在事宜性配合中,俄罗斯人最拿手的便是满口答应,事过之后并不由于没有实现而觉得汗颜,而是劈面认错,并寻觅百般原由草率,乃至还会做出新的答应。俄罗斯的政客们时常民俗于空头同意。1989年,当群众质问戈尔巴乔夫什么时刻能转变商品紧缺状况时,他说:“给我两年时间”。可两年后,当人们再次问他什么时刻旋转经济逆境时,他居然还说:“再给我两年时间

劳动体式格局极度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知道,一个个体的小市肆在12:01,即放工时间去买器材,会被规矩地见告放工了(这在中国会被以为神经有问题,有钱不挣不是傻瓜吗。)但在俄罗斯这很正常,由于时间观点差别。在火车观光中,俄罗斯人会拿出自己的酒和食品与你共享,但在停车场,那怕你存车超出了一两分钟,一样要收一个小时的用度。一个开饭馆的中国好友通知我,她的雇员出去买四十瓶酒,返来时会打开四个箱子,从一数到四十。而不像中国人直说,“四箱,每箱十瓶,一瓶不少”。教他们几回再三,固然每次都说下次这样,但到时刻仍然从一数到四十,小心谨慎。别的,就五十年月的中苏相干而言。新中国建立之后,苏联对我国举行了一百多个大型产业项目标救助,那种慷慨救助的范围和力度在国际相干史上是很稀有的。但是,在认识形态范畴出现了分裂之后,苏联人很快就撤走了悉数的专家,撕毁悉数的项目条约,使中国遭受了庞大的亏损,中国五十年月末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许多人,自然灾害是一个原因,苏联的背约弃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国度能在几年那么慷慨地救助你,几年之后又能那样撕破脸皮周旋你,这种左右摇荡、乍寒乍热的性格真叫人捉摸不透细、平原住

原因

一是器材方文化身份难以界定;二是社会汗青成长的结局。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因此俄罗斯人在居住、服饰、饮食、礼节、迷信和忌讳等方面的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

居住

1、民宅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传统的俄式民宅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由圆木搭建的,这种木屋十分坚固;另一种是由木板盖成的,这种木屋精致美观。

俄式传统木屋的屋顶呈“人”字形,因为俄罗斯的冬季降雪丰富,“人”字型的屋顶斜度大,便于积雪下滑。这种木屋有的有烟囱,有的没有烟囱。木屋上部建有阁楼,供储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还有半层,深约一人多高,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蔬菜和酒,还有防潮保湿的作用。木屋的门前是长方形的门廊,门廊下一般有四五级台阶。要想进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阶,经过门廊,才能进门。屋内一般有三四个房间,面积十几、二十几平方米不等,分别为起居室、卧室、餐厅和厨房,房间宽敞,地上铺着木地板。木屋的窗户一般朝南,窗框上装饰有三角楣饰或流水图案,窗户上还留有通气用的小气窗,窗台宽大,摆着一盆盆鲜花。正房旁建有侧房,用来存放家具或作仓库。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栏围着,院内有菜园。

传统民宅中的炉子、条凳和上座别具一格。炉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东西和烧饭,上面还可以躺人。条凳固定在墙边,供数人合坐。现在,这种俄式传统木屋在俄罗斯仍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家民住进了2-4户的2层住宅,配有公共设施,每户居民有一片宅边地,可以种植瓜果蔬菜。

城市里,居民的住房非常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两代、三代“同堂”的大有人在。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为缓解住房矛盾建造了大批火柴盒式的5层简易楼房,现外观已破旧不堪,面临推倒重建的命运。近年来,为了合理使用土地,适应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势,修建了一批以12-19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区。小区有食品店、邮电部、储蓄所、幼儿园、学校、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尽可能恢复和保存城市里有价值的古建筑。

2、别墅

所谓别墅是俄罗斯人的郊外私人住宅。苏联时期,市政府为每个干部职工提供0.06公顷的土地供建别墅用。这种在地多人少的地理环境下出台的政策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建筑。

俄式别墅一般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林边、水旁。建造别墅的地区多由国家划定,并提供输电。人们习惯上把这些地方称为别墅村。俄式别墅多为木结构的房屋,有大有小,小的只有十几平方米,大的有套间,一般内部陈设简单,方便搬动。外部涂着鲜艳夺目的色色彩,饰有各种图案。

夏天,每逢周末, 俄罗斯人开着小轿车或乘坐郊区的电气列车来别墅度假。轻松、闲适的别墅生活解除了快节奏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和不适。他们还在别墅的园地里种菜,既可放松身心,又可弥补城市供应的不足。夏天一过,这里便一片宁静,别墅主人只是偶尔去看看,冬天,这些别墅是闲置的。苏联解体后,经济萧条,生活困难,居民在别墅的菜园里种植土豆,以供全年食用。另外,有些老人把市内的住房出租收费,以解生活之难,而自己则住在简陋的别墅里。

3、黑澡堂

俄罗斯人爱洗澡。城市里往往有许多公共浴室。

俄罗斯的农村里,人们爱洗蒸气浴。他们认为蒸气浴能健身、消除疲劳,还能治病。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北方和西伯利亚各民族居住区,黑澡堂是民间常见的浴室。这种澡堂一般盖在住房旁的院角里,以木结构居多,夏天用作储藏室。为了保暖,澡堂里的炉子没有烟囱,木柴燃烧冒出的黑烟散发在澡堂里,时间一长,澡堂的板壁和屋顶都被熏成黑色,故称之为黑澡堂。

服饰

俄罗斯的民族服装色彩鲜艳,宽大,这和俄罗斯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关,也体现了俄罗斯人豪迈的性格。

俄罗斯男子的民族着装是这样的:上身斜领的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口和下摆有绣花,外罩粗呢大衣,或罩一件长衣并系腰带;下身穿瘦腿裤,脚蹬皮靴或皮鞋,头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冬天时,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

俄罗斯女子的民族着装是这样的:上身也是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子不开口,衣领有褶,衬衫有刺绣,镶肩,衣袖肥大;俄罗斯南方女子穿毛织裙子,北方女子穿萨腊范,不穿长裤;脚穿皮鞋或皮靴;夏天,头戴花头巾,秋冬季头戴呢帽或皮帽,冬天时也穿羊皮外套。

在民族服装中,俄罗斯女子的装饰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带。披肩有两种样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着鲜艳的大花图案。除披在肩头外,俄罗斯女子还常把披肩包在头上,作为头巾使用。俄罗斯人认为腰带不仅能保暖,还能保佑平安,因为腰带象征太阳光的圆环状。在民间,未来媳妇送给公婆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腰带,所以俄罗斯女子从少女时代便学习刺绣和缝制腰带。

如今,在城市中穿民族服装的俄罗斯人已很少见了。只有在农村,或是在重大节日时,人们才换上传统的民族服装。

现代俄罗斯人的服装特色是整洁、端庄、大方、和谐。按俄罗斯的传统习惯,妇女必须穿裙子,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和正式场合。而今,俄罗斯妇女仍保持着这一传统。但70年代以来,俄罗斯女青年争相仿效西方的时尚,穿起了牛仔裤,这曾引起俄罗斯社会舆论的关注。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人的服饰也受到了影响。1990年以前,俄罗斯男女服装以西装套服和套裙为主,很少有人穿牛仔装,女子穿长裤的也很少见。随着与各国贸易的增多,与世界时装潮流接轨,俄罗斯人的服装中出现了中国的邮差绿羽绒服、猪皮夹克、针织拉绒腈纶带檐帽、欧式长方形毛料格披巾、意大利的皮靴、法国的碎花长裙、土耳其皮夹克和光皮加最长大衣、牛仔服装、各牌休闲服和运动装等等。

饮食

俄罗斯人在饮食习惯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讲究烹调,因此俄式大菜闻名于世。

1、面包

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以面包为主食。面包的品种很多,按原料分有:白面包、黑面包、黑麦精粉面包和玉米粉面包。白面包的消费量很大。但俄罗斯人也爱食黑面包,甚至超过白面包。黑面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麦粉,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黑面包有一股麦香,入口时略带酸味,咀嚼一会后,又有一股甜味。按开头分有:大圆面包,它直径可达40厘米,面包上有花纹;面包圈;挂锁形面包;小圆面包,它的大小开头类似中国的馒头,可把它切开,中间夹肉、乳酪做成三明治;面包干;8字形小甜面包;长方形面包;椭圆形面包等等。

俄罗斯还有一种食物,它被称为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这就是土豆。俄罗斯人十分爱吃土豆。据统计,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费土豆100多公斤,与粮食的消费量差不多。在俄罗斯土豆的吃法有很多种: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用土豆做的小扁饼、用做牛排、烤鸡等菜的配菜等等。

2、一日三餐

俄罗斯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除面包、土豆外,还有牛肉、猪肉、羊肉、牛奶、蔬菜、黄油、乳酪等。俄罗斯人用餐的特点是肉、奶量多,蔬菜量少。

俄罗斯人的进餐方式是一道一道地吃。上菜时一般先上凉菜,如沙拉、火腿、鱼肉鱼肉冻、凉拌生菜、酸黄瓜等;然后再上主菜,主菜有三道,第一道是汤,如鲜鱼汤、清鸡汤、肉杂拌汤、肉丸豌豆汤、红菜汤等。俄罗斯人特别爱喝红菜汤,也称罗宋汤。这种汤的做法是:把肉切成小块,把红菜头、圆白菜、土豆、洋葱、胡萝卜切成丝放进水里,加上盐、糖等调料一起煮,煮熟后再浇上酸奶油,有时里面还加上蘑菇和李子干,味道鲜美。俄罗斯人喝汤时可以吃面包,这和西方人不同。而且,餐桌上除白面包外,还要有一碟黑面包。第二道菜是肉菜,如煎牛排、烤牛肉块、炸鸡、炸肉饼等配上土豆条、圆白菜、甜菜。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是甜食,一般是煮水果、果子冻、冰淇淋、点心、果汁、茶或咖啡等各种饮料。在宴席上,一般还有鱼子酱,它是菜肴中的上品,有黑鱼子酱和红鱼子酱两种。吃法是:先在白面包上抹一层黄油,然后把红或黑的鱼子酱沾在黄油上。

俄罗斯人做菜很讲究调料。他们的观点是调料不仅能调味,还能增加菜的营养价值。他们常用的调料有葱、姜、蒜、胡椒和芥末,此外经常在菜中放月桂叶、丁香、茴香籽、用橄榄油、鸡蛋黄和香料搅拌成的沙拉油。

由于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一年四季以土豆、圆白菜、胡萝卜、洋葱为主,新鲜的时令蔬菜和水果很少,也很难储存。

3、饮料

俄罗斯人喜爱的饮料有含酒精的饮料如伏特加、啤酒、葡萄酒、香槟酒;不含酒精的饮料如茶;清凉饮料如格瓦斯等。

俄罗斯人以好酒出名,每逢节假日、生日,大家都开怀畅饮。在各种酒精饮料中,他们最喜欢伏特加。伏特加几乎成为俄罗斯的代名词。俄罗斯的伏特加是于1428年由意大利的热那亚传入的,但当时执政的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禁止饮用伏特加以保护本国的传统名酒--蜜酒生产者的利益。伊凡雷帝首次在莫斯科开设“皇家酒苑”,但不久之后,他下令除自己的禁卫军外都不准饮用伏特加。直到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后,伏特加才在民间传开。彼得大帝还把伏特加视为国库的主要的财源。伏特加的做法是先将酒精经过活性炭处理,除去不纯正气味,然后加上水,到酒精含量达到36%-60%时便算制成。市场上出售的伏特加多为42度。用粮食配制的伏特加,口感清冽,余味悠长。“首都”牌伏特加为此类酒中之上品。

香槟酒是俄罗斯各种喜庆宴席中不能缺少的开锣戏,之后由伏特加担纲。列.戈利岑是俄罗斯的香槟酒之父。

俄罗斯人喝酒时善讲祝酒词,祝愿相会,祝愿健康,祝愿孩子,祝愿和平,祝愿友谊,一套接一套的。酒至酣处,便载歌载舞。第一杯通常要喝干,然后各人随意,按规矩不劝酒。第三杯酒常为在座的女士而干,男士要起身,喝干,女士则不用起身,且不一定要喝完。如在主人家作客,最后:一杯要敬主妇,以感谢她的烹饪技术和辛苦。俄罗斯人不讲究下酒菜,喝酒也无节制,有多少喝多少,常常是一醉方休。因此俄罗斯酒鬼很多,灾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酗酒使犯罪率上升,离婚率增加,车祸增多,劳动生产率下降,男人的寿命缩短等等。

除饮酒之外,俄罗斯人还有饮茶的嗜好。俄罗斯人偏爱红茶,平均每人每年消500克。俄罗斯只在南部的索契出产少量茶叶,因此主要依靠进口。中国的茉莉花茶、印度的红茶深受俄罗斯人喜爱。每一下午5点-6点是俄罗斯人的饮茶时间。长期以来,俄罗斯人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

(1)他们好喝甜茶,即在茶里放糖、果酱或蜂蜜,还要吃一些甜食,如自制的蛋糕、甜点心、饼干糖果等。

(2)喜欢用茶炊煮茶。茶炊是俄罗斯特有的烧开水用的水壶,传统的由铜制成,现在常见的则是不锈钢的,结构类似于中国北方烧木炭的铜火锅。壶的下部配有一个空心圆筒,用来烧木炭,也可烧刨花和松果。俄罗斯人几乎家家都备有铜制或不锈钢制的茶炊,现代化的家庭使用电茶炊。好客的主妇们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喝茶,并用自制的点心招待客人。喝茶时,女主人先将瓷茶壶里沏好的酽茶倒进客人的茶杯,然后将茶杯端到茶炊前续水。茶炊和喝茶是人殷勤好客的标志。

(3)喜欢喝浓茶,现代人还常在茶中放些罗姆酒。

除饮酒喝茶之外,俄罗斯人夏日的传统饮料是克瓦斯,这是一种有薄荷、面粉或黑面包干、葡萄干、浆果和其他水果加上白糖发酵制成的清凉饮料。近几十年来,在大小会议上,矿泉水已成为主要饮料。

礼节

俄罗斯人是一个注重礼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上都保持着该民族特有的传统礼节。

俄罗斯人是比较注重礼貌的。“您好”、“你好”、“早安”、“日安”、“晚安”、“万事如意”、“谢谢”、“请原谅”、“再见”、“请”等等礼貌语言,人们不但在外面经常挂在嘴上,就是在家里亲人间也离不开口。

相识的人相遇总是互相问好。就是不相识的人,如果在人不多的地方迎面相遇,也习惯于打个招呼。农村人少,农民在路上见到陌生人时总是热情地问好。问好的时候,手插在口袋里的总是把手抽出来,嘴上叼烟的也暂时把烟取下。男子总是先向妇女问好,这时戴帽子的还把帽子提一提,戴有色眼镜的也把眼镜摘下一会儿。晚上,在一起的人各自就寝前,都要向旁人说一声“晚安”。平时,有人打喷嚏,旁边的熟人就会对他(她)说:“祝您(你)健康!”见面握手时,既不能过于用力,也不能过于无力。握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能摇对方的手。如是男女握手,男人不能先伸手,男人如戴手套应在握手前脱下,妇女却不用脱。年轻人与年长者握手,也须等年长者先伸手。

亲友久别重逢或互相告别时,不论在家里或大庭广众之下,俄罗斯人有拥抱接吻的习惯。男人之间一般只拥抱,或者同时还挨一下或两下(左右脸各一次)脸颊。妇女之间常常显得更亲热些,互相接吻。亲友间。长辈吻晚辈一般吻脸颊,常常连吻三次,还常常吻额头;晚辈吻长辈也一般吻脸颊,通常连吻二次。非亲属的男女之间接吻比较慎重,如果关系一般,男子顶多只轻吻女子脸颊。只有在复活节那天,在教堂内外,人们可以跟碰到的任何人接吻,年轻的男子当然也可与姑娘们接吻。沙俄时代还流行男子吻女子的右手背,这种吻手礼现在只在少数隆重场合才偶尔可以见到。那时还吻被视为神圣崇高的人物的手、衣襟、甚至脚,现在有些虔诚的教徒对某些神甫还如此。

俄罗斯人对人说话,如果对方是长辈、不相识的人、不亲密的人、被认为重要的或须尊重的人,就须称“您”,语气含有纯事务、客气、庄重或尊敬的意味。对平辈或晚辈的家里人、很熟的人、不须客气或尊重的人,则称“你”,语气含有随便、无拘束、亲热、友好的意味。

俄罗斯人的姓名很长,一个人的全称由名、父名和姓组成。如小说《怎么办》的作者的全称是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其中第一部分尼古拉是名,第二部分加甫利洛维奇是父名(意为:加甫利尔之子),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姓。加林娜·谢尔格耶夫娜·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女演员)这个全称中加林娜是名,谢尔格耶夫娜是父名(意为谢尔盖之女),乌兰诺娃是姓。从名、父名和姓,都可看出这个人是男是女。妇女的姓名一般末尾都含有a音,名字如安娜、叶莲娜、阿克西尼亚、薇拉、加丽雅等等,父名如伊万诺夫娜、西蒙诺夫娜、马克西诺夫娜等等;男女同一姓,女的姓末尾也加a,如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他的姐妹就姓乌里扬诺娃。妇女结婚后一般随夫姓,现在也有继续用原姓或夫姓原姓并用的。

这么长的姓名,怎么称呼呢。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和公文中用全称,名、父名和姓都用。有时也稍简化一点。略去父名,只用名和姓。平时,对长辈、同辈或上级,为了表示尊敬,就称呼名字加父名,如“符拉季米尔·伊里奇”、“伊万·伊万诺维奇”;对已婚妇女也这么叫。学生对教师也称呼其名和父名,不叫老师。教师对学生则直呼其姓,有时也可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如果觉得叫爸妈还不习惯,也可叫其名和父名。长辈对晚辈、熟悉的同辈之间,平时叫名字,简单些。

但名字(即全称的第一部分)却又有正式名、小名、爱称、昵称等不同形式,这又使事情复杂起来。正式名用于一般正式场合。小名用于长辈对幼辈、平辈亲属间、爱人间、亲密的同伴、同学、朋友间,含有亲昵意味,爱称含有的亲热爱抚意味比小名还多。

昵称是一种随便的称呼,在亲密朋友间使用时表现出不拘礼节,在不亲密的人间使用则常带有轻视的意味,构成方法比较自由,大都是在名或小名后加个“卡”音。

俄罗斯人姓名的繁复多变,增加了俄语的表现力,使俄语更为丰富多彩,但外国人记忆和运用起来却比较困难。我们中国人读俄罗斯小说,不是常常觉得书中的人物姓名难记难分吗。

俄罗斯人到别人家拜访,一般都预先通知主人。邀请别人到自己家来作客,一般也都预先提出邀请,不约而来或突然请客,被认为不大礼貌,除非是很亲密的友人。客人进门后,须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问好,因为俄罗斯人也与西方国家人一样在公共场所和交际场合实行“妇女优先”的原则。客人坐的地点应按主人指定,不能坐在床上,也不能坐在有妇女坐的沙发上。如果一次来了几位互不相识的客人,主人介绍时也先从女客开始,男客被介绍给女客时要站起身来。吸烟应先征得女主人或女客同意。谈话时一般不能打断别人的话,不要打听别人的工资、妇女的年龄。男子不能把同来的妇女丢在一边自己另与别人谈话,除非妇女已另与别人谈话。初次拜访不要坐长久。俄罗斯人喜欢送花,花店很多,人们作客时常常送给女主人一束鲜花,送的花须是单数(双数的花祭祀亡者),还不能是黄色的(黄色表示不忠诚);送给主人家的孩子一些玩具或文具,也很受欢迎。主人如接到客人送给的蛋糕水果糖果,应即摆到桌上,让大家看见。

在家里请客吃饭或吃茶点,被认为比在饭馆更亲切友好。请客时一定要摆上桌布,一般用棉布,通常是带花色的,更讲究些则用白色的。漆布和塑料布被认为不大讲究,只在没有客人或请亲密的亲友时才用。请客时桌上一般都摆一瓶鲜花。正式的餐桌是长方形的,以两端为上座。客人夫妇分开,男主人坐在女客人身旁,女主人坐在男客人身旁。客人如是一对恋人,则坐在一起。预先为每位进餐者摆好一份餐具:一个大食盘(吃菜用),一个中盘(放面包,放在大盘左);一把叉(放在大盘与中盘之间)、一把刀、一把匙(放在大盘右);大小玻璃酒杯二三个(放在盘前)。左手持叉,右手用刀、匙。用刀从公盘中取食物,用叉送入口,不能用刀吃东西。面包应撕成小块送入嘴中,木应大块啃。餐桌上不能吸烟。主人不时对客人说:“请为健康而吃”,相当于中国人说:“请随便吃”,“请多吃点”。客人要等女主人离桌后才起身。

俄罗斯在公共场所一般都能做到不大声喧哗,讲话的声音很轻;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东西,不乱扔烟头果皮等;不当人面伸懒腰、打呵欠、搔痒、抠鼻、挖耳;不用手指点不相识的人;不注视残废人畸形人;走路、上下公共车辆都主动让老人、妇女在前,在车上给他们让坐。开会、观剧等都注意按时到场。个别人观剧迟到,他们也是静悄悄地脸朝同排观众进入座位。总的说来,俄罗斯人的公共道德风尚是比较好的,讲究文明礼貌。

(1)、问候

俄罗斯人常用的问候语是“您好”、“你好”。俄罗斯人认为,两人相遇时,一定要问好;在咖啡馆或饭店里用餐时,也要与同桌和先进来的人问好,然后再入座;问路时,也要先问好。在俄罗斯的农村,人们至今还保持着向陌生人问好的习惯。

(2)、亲吻

亲吻也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礼节。在隆重的场合,国家领导人见面时,为表示尊敬和友好,一般拥抱亲吻,吻对方的脸颊三次,先左后右再左。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时男士弯腰吻女士的右手背,表示尊重。好友相见时,妇女一般拥抱,有时亲吻,男人则只是拥抱。亲兄亲姐妹重逢或分别时,要拥抱亲吻。

(3)、送礼品

逢年过节或喜庆日时,俄罗斯人讲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礼物可因人而异,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是鲜花。赠送鲜花时要注意,鲜花的枝数只能是单数,因俄罗斯人认为单数吉利,偶数不吉利,只有在有人去世时才送枝数为偶数的花束。常送的花有康乃馨和郁金香。

选择礼物时须注意:不要给朋友送刀,俄罗斯人认为刀会切断友谊。若要接受朋友送的刀,须象征性地给一点钱;不要送空钱包,因为空钱包被认为是一贫如洗的象征,如要送,一定要在钱包里象征性地放一点钱,意思是祝愿对方永远有钱。

(4)、尊重妇女

俄罗斯人有尊重妇女的美德,上公共汽车、上下楼梯、过时出房间时,男士要让女士先行,并为其开门,即使对不认识的女士也要如此。在剧院的衣帽间里,男士要为女士脱穿大衣,入场时为女士开路并找座位,而且女士不落座男士也不能坐。男女同行时,男士空手,而让女士拎重物是不允许的;并且男士要走在女士的左侧,对她进行保护,让她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女士横穿马路时,男士要送。

(5)、在公共场合

在公共场合,如在影剧院中,俄罗斯人不大声喧哗,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观众一般都准时入场,安静地观看节目,如有人迟到,要面对同排的观众悄悄入座,并向对方致歉,背对着同排的观众挤进去是不礼貌的。在公共场合不能挖鼻孔、伸懒腰、抓痒、大声咳嗽,如要咳嗽,须用手帕捂住嘴,小声咳。交谈时不宜用食指指点对方和他人;不宜当着其他人与某人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说话。乘坐公共汽车、地铁时应主动为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让座。

(6)、用餐礼节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摆在盘子的两侧和上方,吃饭时按由外及里的顺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说明有多少道菜。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鱼用三齿叉,其他用四齿叉,吃凉菜的叉比较小,吃热菜的叉比较大。

用餐时须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面条、鱼、鸡蛋、布丁和果冻不能用刀切后食用。吃面条时要右手拿餐叉叉起两三根面条,然后旋转餐叉,将面条卷在餐叉上再送入口中,不要用嘴吸面条,更不要发出声响;吃鱼时,左手拿一块面包按住鱼块,右手拿餐叉剔除鱼刺后再吃;吃煮鸡蛋时,不能将鸡蛋在桌子上敲醉,而要用羹匙先将鸡蛋大头的蛋壳敲碎,剥下这一部分的蛋壳,然后用羹匙挖着吃;吃煎鸡蛋时,煎得嫩的用羹匙吃,煎得老的用餐叉吃;喝汤时,要用羹匙的尖正对着嘴,把汤送入口中,不能用嘴直接从汤盘中喝,更不能发出响声,羹匙要一直放在汤盘中,直到喝完;吃肉排时,要将餐叉的齿朝下叉住肉排,再用餐刀切一块吃一块,也可一次将肉排切成数块,然后用餐及吃,切记不可极不雅观地在盘中转来转去地切;吃鸡鸭时要刀叉并用,只有平时在家中才可以用手拿着吃;面包不必用刀切,可用手掰着吃。

就餐时不要大声谈笑,切忌手持刀叉做手势:举杯饮酒时应用右手,嚼东西时要闭嘴,不能嚼出声来;在宴席上,男人应照顾自己旁边的妇女;饭后,如女主人请客人喝咖啡或茶时,客人应将杯子递过去。

风俗

俄罗斯人交际时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你”:1、对16岁以下的儿童;2、近亲之间与同事之间(年轻人之间);3、年轻人对年轻人。对老年人、陌生人(儿童除外)和领导人则称“您”。对儿童可直呼其名,而对老年人、陌生人和领导人则应呼其名字加父称。目前在俄罗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种称呼并存。一般在商业机构、新闻媒体和官方机构中人们习惯相互称“先生”;以前在苏联时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现在仍然在国营企业、军队、内务部门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场所使用,比如:火车站、商店等。在公开发言时,一般在发言人的姓后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应职称“教授”、“工程师”等,比如:“现在请扎罗夫教授讲话”。在写公函时,一般写收件人名字加父称;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应加上“先生”或其相应职称。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才去餐馆。遇有喜庆或举办婚礼时,俄罗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馆举行,由邀请人付费。朋友聚会一般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客人通常都带给主人小礼品(蛋糕、酒)和鲜花。

宗教

10世纪前后传入东正教,居民大多数信仰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的东正教。由于分布地区和生活文化的差异,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人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民族团体。其中区别较大的是北方俄罗斯人、南方俄罗斯人,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部俄罗斯人(指伏尔加河流域及伏尔加河、奥卡河之间的居民,其语言和文化兼有南北两者的特点)。

俄罗斯约63%的居民自称信奉东正教。其中大多数属于俄罗斯正教会,该教会在俄罗斯民族感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其它国家里的俄罗斯人则归属当地的东正教会。这些教会或者直接与俄罗斯正教会相连(比如乌克兰),或者历史上有联系(比如美国的东正教会)。

即使不信教的俄罗斯人在文化上也把他们自己与东正教联系到一起。少数俄罗斯人信仰旧礼仪派,这个从东正教中分裂出来的派别拒绝17世纪里引入的仪式改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的分裂派别。

在俄罗斯人中其它宗教信仰很少。其中最主要的是浸信会,有8.5万多信徒。

交往忌讳

1.见面握手时,忌形成十字交叉形。

2.俄罗斯有“左主凶,右主吉”的传统说法,因此,切忌伸左手给对方,无论是握手还是递还物品。

3.遇老者、妇女、上级时不应主动伸手,要等待对方。脸要保持微笑,若脸冷若冰霜,没有表情,则对方视为冷淡的表现。

4.称呼女性时,切莫用“太太”一词,这将引起对方的不快。有职衔称职衔,或给对方介绍的机会,侍机行事。

5.忌用手指指点点,不论在任何场合都是如此,俄罗斯人认为这是对人的莫大污辱。在人面前,不能将手握成拳头,大拇指在食指和中指间伸出,俄语中称此手势为“古基什”,是蔑视嘲笑的粗鲁行为。而美国人常用的手势--用大拇指和食指接触成“O”形,其他三指伸直(OK),在俄罗斯则是非礼的表示。

6.交往中切忌用肩膀相互碰撞,这种行为一般只发生在挚交朋友之间,否则,身体碰撞是极为失礼的行为。

7.避免交谈中使用“你应该”一词,俄罗斯人向来尊重个人意见,反感别人来发号施令于已。

8.不能说“你发福了”之类的话。朋友久别重逢,寒暄问候时,切不可论胖谈瘦。俄罗斯人觉得这是在形容其臃肿、丑陋。

9.打招呼忌问:“你去哪儿?”这不是客套的问候,对俄罗斯人来说,这是在打听别人的隐私。

10.让烟不能给单支,要递上整盒。点烟时忌讳划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给三个人同时点火,不能将别人的烟拿来对吸。

11.男女在社交场合,临别时,男人要为妇女穿大衣、拉开门,要让妇女先行,不能自己开门拂袖而去。

12.送礼不得送两样物品--刀和手绢。在俄罗斯、刀意味着交情断绝或彼此将发生打架、争执;手绢则象征着离别。

13.不要在渴酒时劝酒或蓄意灌酒。俄罗斯人十分贪杯,酒鬼遭人蔑视,故意引别人喝醉,则令人憎恨、厌恶。

14.不得在桥上或桥下告别,这样的告别意味着永远地离去。

15.不能用脚踢狗或其他动物。外出遇到拦路狗,要说话将它赶走。俄罗斯的狗听得懂指令,而踢则是犯忌的

迷信与忌讳

俄罗斯民族的迷信和忌讳也颇具特色。

1、颜色

俄罗斯人认为各种颜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按照俄罗斯人的观念,红色象征美丽、吉祥和喜庆,因此把红色和自己喜欢的人或物联系起来,如“红场”、“红颜少女”等;绿色象征和平和希望;蓝色象征忠诚和信任;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至于黄色则象征忧伤、离别、背叛和发疯,所以年轻的情侣或情人间忌讳送如黄色的玫瑰花等黄色物品。黑色象征肃穆和不祥,因此俄罗斯人讨厌黑猫,他们认为,如黑猫从你的眼前经过,你就会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他们在路上遇到黑猫时,会停下脚步让别人先过去或绕道而行。雷雨交加时,有的人家还把黑猫扔到室外,因为按俄罗斯的迷信说法,妖魔鬼怪为逃避雷击,会附在黑猫身上。

2、动物

俄罗斯人把马视为能驱除邪恶,给人带来好运气的动物。他们认为马掌有降妖的魔力,要是在地上发现一块马掌,他们一定会把它拾起带回家,钉在大门口或墙上。俄罗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胆小无能的动物,如兔子从面前跑过是不祥之兆。根据俄罗斯人的观点,公鸡有巨大的魔力,它的叫声能赶走凶神、夜鬼和幽灵。因此在一些农村里,农民们用木雕的公鸡装饰房梁,用以避邪。俄罗斯人认为梦到公鸡是吉兆。在俄罗斯人眼里,布谷鸟象征忧伤的女人,是死亡的先知,是凶兆;而笨手笨脚的熊则是他们的吉祥物,被称为“森林之王”等。

3、数字

俄罗斯人和其他西方人一样,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在基督教的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正好排13位。他们厌恶666这个数字,因为在圣经中这是魔鬼的代号。他们常用7这个数字,认为7象征幸福和成功,有些新婚夫妇在婚礼后乘坐彩车要经过7座桥才心满意足,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对7的喜爱程度。

俄罗斯人忌讳打翻盐罐,把这看做家庭不和的预兆。如有人打翻了盐罐,就会受到责骂,发生争吵,只有将打翻的盐撒在头上才能解除争吵和不幸。这是因为在古俄罗斯,盐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所以价格昂贵,是非常珍贵的。用盐腌制的食物可以长时间保存,不易腐烂,由此产生了盐的象征意义:持久性、可靠性、友谊和尊重。

俄罗斯人奉镜子为神圣之物,把镜子中的映像看成自己灵魂的化身,如家中有人不增幸去世,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要将所有的镜子都用黑布蒙上。

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俄罗斯人还会故意摔碎几个盘碟来表示庆贺.

俄罗斯人笃信这样一种迷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两个神灵,左边站着的是魔鬼,右边站着的是善良的守护神。因此当有人心情不好发火的时候,大家就说他今天起床时是左脚先下的地。俄罗斯人至今仍有这样的习惯:不能同别人用左手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上不用左手抽签。

俄罗斯人还忌讳在房间里吹口哨,不然会把钱吹走。他们在送亲人出远门前要静坐几分钟。在他们看来,如有人打嗝,那是有人念叨或在背后骂他。

新俄罗斯人

“新俄罗斯人”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中出现的一批暴发户,西方称这些人为“New Russians”,新俄罗斯人的月收入一般在1.5万至2万美元以上。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以莫斯科人为主,他们中的70%接受过高等教育,86%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或是控制军工和能源界的巨头,或是从事投机的金融家或私人银行家。政府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曾在苏共、共青团或克格勃中做过官,有些人还担任政府要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靠经商、开办银行、投资证券等致富的。他们通过权力和关系,利用价差、汇差、利差和税差把国有资产化为已有,被人们称为“官僚百万富翁”。

新俄罗斯人身着世界名牌服装,出手豪爽,家住独院别墅,出入豪华饭店,他们出入有奔驰500或奔驰600代步,并有保镖相随。夜晚,他们带着夫人或情妇出现在灯红酒绿的夜总会或豪华饭店中,品尝美食,喝XO、马爹利等名酒,观看脱衣舞表演,玩老虎机、轮盘赌,常常一夜之间输掉几千、上万美元。每到夏季,他们就带着女秘书、保健医生、按摩师等。到土耳其、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度假。

新俄罗斯人一般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西方国家接受教育,为此他们每年要支付高昂的学费,但他们认为这是自己长远的最大投资。

新俄罗斯人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拥有房产。住宅和办公楼都装修得富丽堂皇,并在郊外建有豪华别墅。不仅如此,60%的新俄罗斯人在英国、西班牙、美国、塞浦路斯、葡萄牙、希腊、法国等地用现金购置了房产,准备将来留给后代。

新俄罗斯人虽然过着令普通人羡慕的“天堂般的生活”,但金钱也给他们带来了灾祸。因为他们富有,所以成了黑社会的主要攻击目标,黑社会向他们轻则被敲诈勒索,重则绑票索命。在莫斯科,新俄罗斯人遇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仅1993年,就有11名银行家罹难。

姓氏

俄罗斯人的姓根据其起源大体可分为三类

权力象征

在遥远的过去,俄罗斯人本没有姓。到中世纪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王公、大臣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同时,他们还拥有自己的领地。根据当时的俄罗斯法律,这些领地是可以世袭的。为了把这些财产顺利传给自己的后代,迫切地需要有一个家族的共同称呼,以此来作为整个家族利益的标志。这样,就产生了姓。但以什么作为姓呢?王公贵族就采用了最简捷的办法,即用领地的名称来作为自己家族的姓。例如:领地在舒雅河和舒雅城的贵族就以舒伊斯基(Шуйский),而领地在维雅济马河和维雅济马城的公爵就以维雅济马斯基(Вяземский)作为姓。

平民姓氏

在姓氏作为统治者特权的年代,那是的俄罗斯风俗里俄国大多数平民仍然没有自己的姓氏。但随着人们社会往来的日益增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目趋复杂,尤其是社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原有的相互之间的称呼方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这样就开始寻求另一种以家族关系来相互称呼的称谓方式。如果说姓氏以前只是统治者的一种特权,那么到了彼得大帝时期,城市居民也开始获得了拥有姓氏的权力。民间的姓氏主要取自人们的职业、社会地位、自然物、绰号等。这也是俄罗斯人主要的姓氏来源。例如:一个爱打架的人就被称作佩图霍夫(Петухов),而为长着一双修长腿的人则姓茹拉夫廖夫(Журавлев)。

时代变革

在俄罗斯历史,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中,有些人的姓氏相对集中,成为大姓。这些大姓的产生大都与某些政治变革有关,成为历史变迁的时代产物。1861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度,成千上万的农奴获得了新生,他们获得自由身的主要标记就是有了姓氏。他们通常采用所属领主的姓氏。于是,就出现了整个村子都姓加加林(Гагарин)和利沃夫金(Львовкин)的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的农民加入士兵的行列。但是,在他们入伍的第一天起,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众多的农民当时没有姓氏。当时负责登记的团部文书或司务长就担负起为入伍农民起姓氏的工作。有的遵循旧的习惯,有的根据士兵的外貌及特点,随意起了一大批新的姓氏,当时典型的姓氏有别洛夫(Белов)、韦谢洛夫(Веселов)、斯米尔诺夫(Смирнов)等。当时由于每天参军的人较多,就出现了同一天入伍或同一时期入伍的人被授予同一姓氏的现象。

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期间,许多家庭惨遭灾难,众多儿童成为孤儿,这些孩子被安置在孤儿院或保育院。由于他们年幼,无法记得自己原来的姓氏,在进行登记的时候孤儿院和保育院的工作人员便为他们自己取了一些姓。例如:别济缅斯基(Безимьянский),即失去双亲的人。从这些姓氏的构成来看,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

成就

在文学、音乐、体育、科学和艺术上俄罗斯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有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亚历山大·波波夫、尼古拉·叶戈罗维奇·茹科夫斯基、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安德烈·图波列夫、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等。

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是苏联发射的,主要由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设计。第一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是一名俄罗斯人。

以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安东·契诃夫、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著名俄罗斯人作曲家有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和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共损失了2700万人,这相当于二战中一半的死亡数字和盟军的大部分死亡数字。

历史名人

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国辛比尔斯克人(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市)。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曾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887年8月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1891年从圣彼得堡大学毕业。1892年开始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895年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900年12月创办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火星报》。1912年1月将孟什维克驱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让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战期间,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917年11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8―1920年,领导全国人民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国内战争结束后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移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方面。1924年1月21日在戈尔基村因中风逝世,享年54岁。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他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列宁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著述收录进《列宁全集》。

加里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苏联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国家领导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加里宁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特维尔省,为农家子弟,年轻时曾受雇于地主。后来他前往圣彼得堡的炮兵工厂工作,并且于1891年参与革命运动;1898年加入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加里宁加入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并且之后有好几次被帝俄政府逮捕与脱逃的纪录。

十月革命之后,1919年加里宁成为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同年三月,加里宁成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等同于当时的国家元首;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之后,加里宁成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最高苏维埃改组之后,加里宁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到1946年过世为止都保有这个地位。1925年开始为党政治局委员。加里宁与列宁一样都是相当关心劳工与农民的领导人,常常以国家领导人身份与一般市民接触并且了解市民的希望,并且展现一个“好爷爷”的风范,因此深受人民爱戴。很多人也称呼加里宁为“亲切的祖父加里宁”。但是在卡廷事件中,加里宁却也有在公文上签名批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6年,加里宁于莫斯科过世;而苏联也将过去属于德国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

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1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1936年6月14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

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一说15日】 —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53年—1964年),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重要职务。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9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期间,先后担任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之后大力排除异己,肃清政敌。 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9月11日因心脏病于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主持进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召开苏共二十大批判个人崇拜,此后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等新观点;经济上,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但他的“秘密报告”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骚乱。20世纪60年代,还主导了中苏交恶。在冷战中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美。他还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俄文: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英文: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1914年6月15日【俄历6月2日】 -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1939年,安德罗波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年代在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任职。二战苏芬继续战争初期,安德罗波夫参加了卡累利阿游击队。1956年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时主导匈牙利事件的解决。从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起,安德罗波夫一直担任中央委员,1967年起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3年4月升为正式委员。1976年获苏联大将军衔。1967年至1982年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于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任职后推行渐进式改革,两年之后,于1984年逝世,享年69岁,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苏联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但由于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 安德罗波夫先后获得过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锤子与镰刀”金质奖章、列宁勋章、劳动红旗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和红旗勋章,蒙古、保加利亚等国赠与的奖章。

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俄文: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1911年9月24日—1985年3月10日),苏联政治家,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84年—1985年),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等重要职务。 契尔年科少年时代当过雇工,曾在高级党校和基什尼奥夫教育学院求学;1931年,加入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3年,毕业于基什涅夫师范学院;1956年,受勃列日涅夫赏识,调往莫斯科党中央工作;同年,当选为摩尔达维亚共产党中央委员;1965年7月,担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1984年2月13日,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5年3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73岁。

契尔年科基本延续了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

1911年9月24日(俄历9月11日),契尔年科出生于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当过雇工。曾在高级党校和基什尼奥夫教育学院求学。1929—1933年,先后担任当地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部长、边防军部门党组书记、党区委部长等职务。

1930年,参加苏联红军;1931年,加入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33—1945年,先后担任新村区党委和乌雅尔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的教育之家主任、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1945年,毕业于联共(布)中央高级党校;同年,担任奔萨州党委书记。1948年,兼任摩尔达维亚宣传鼓动部部长。

1956年,受到勃列日涅夫赏识,调往莫斯科党中央工作。1953年,毕业于基什涅夫师范学院;1955年,当选为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1956年,当选为摩尔达维亚党中央委员。

1956—1960年,担任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处长;1960—1965年,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秘书处主任。1965年7月—1976年3月,担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主管党中央领导人的内务、行政、文书和安全等工作。

1966年8月起,连续当选为第七至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1971年4月,在苏共二十四大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76年3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并兼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

1977年10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4年2月13日,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1985年3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73岁。

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苏联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 ,1930年出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任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苏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战后,莫洛托夫任苏共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他是斯大林的战友和支持者,为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支持斯大林的集体化政策并参与领导了大清洗。1939-1949及1953-1956年兼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是斯大林国际谈判的主要代言人和顾问,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越敌占区上空与西方领导人斡旋。他善于使用外交手段维护苏联的利益,尽管斯大林对他并不完全信任,他的妻子也遭到斯大林的迫害,但他自始至终支持斯大林。 由于对苏共二十大的反斯大林政策有不同意见而于1957年6月被打为“反党集团”头目,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

1984年恢复党籍,1986年去世。80年代中期,他与苏联诗人丘耶夫结为好友,在丘耶夫与他进行的139次谈话中对斯大林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是列宁的战友中少数几个活到20世纪80年代的。

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英文:Aleksandr Mikhaylovich Vasilevsky;1895年9月30日-1977年12月5日),苏联军事家、国务活动家。华西列夫斯基出身神父家庭。1915年在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后派往前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接连任排、连、营、 团长等职。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参与苏俄内战。1931年调至红军军训部工作。1934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军训部部长。1936年入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习,次年毕业后到总参谋部供职。193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德战争期间,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代表,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1943年晋升苏联元帅。1945年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顿巴斯战役、乌克兰南部战役、克里米亚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和波罗的海沿岸战役。欧战结束后任远东苏军总司令,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击败日本关东军。战争期间两次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战后历任苏军总参谋长,武装力量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总监组总监等职。

作为二战时期苏军的总参谋长之一,华西列夫斯基参与指挥、筹划了苏德战争中的所有重大战役。他在领导、指挥大军团作战中显示出了卓越的组织才干,其军事活动业绩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被视为俄罗斯(苏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位军事领导人之一 。著有回忆录《毕生的事业》。

苏斯洛夫

1902年11月21日生于萨拉托夫省赫瓦伦斯克县的沙霍夫村镇(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帕夫洛夫区)的贫农家庭。俄罗斯人。1918-1920年在沙霍夫村镇贫农委员会工作。1921年加入俄共(布)。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工农专科学校。1928年毕业于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后,为红色教授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同时在莫斯科大学和斯大林工学院任教。1931-1934年在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工作。1934-1936年在苏联人民委员会苏维埃监察委员会作领导工作。1937-1939年任联共(布)罗斯托夫州委部长、书记。1937年12月起连续当选为第一至第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39年3月至1941年2月任联共(布)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1939-1944年任联共(布)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委员会第一书记。1941年2月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会议起当选为中央委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南高加索方面军北部集团军群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斯塔夫罗波尔边区游击队指挥部参谋长。1944年12月至1946年担任联共(布)中央立陶宛中央局主席。1946年3月至1947年任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

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曾任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真理报》主编。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列宁逝世后,他同斯大林站在一起,在战胜“新反对派”和托季联盟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后由于和斯大林的政见分歧于1929年被解职和开除苏共。大清洗时1938年2月,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集团”进行公开审讯,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 ,法官瓦西里·乌尔里希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被告死刑。

1938年3月14日(一说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并被秘密熗决,年仅49岁。1988年布哈林被恢复名誉。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苏联政治理论家、革命家、思想家、经济学家。1888年10月9日(俄历9月27日)出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教员。在莫斯科第一中学时开始组织学生团体。他最终将成立的团体并入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主义派。

190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与伊利亚·爱伦堡一起组织了斯拉德科夫壁纸工厂的罢工。1907年考入莫斯科大学。1909年和1910年两次被捕,但沙俄对政治犯比较宽松,布哈林逃亡国外。1912年秋结识了列宁。同年冬天,迁居维也纳。1916年经挪威、丹麦秘密抵达美国。在纽约和托洛茨基(后被斯大林暗杀)、柯伦泰参与《新世界报》的编辑。

1917年从日本取道回国。十月革命后,布哈林任《真理报》主编。1918年,布哈林坚决反对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与德国签订割让大量土地的《布列斯特和约》,坚持要把苏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进行到底。

1927年,布哈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布哈林因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持不同看法而受到批判。布哈林坚持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发挥苏联的国际经济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农产品。他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1929年,被解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1931年,布哈林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1934年任《消息报》主编。1934年12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和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暗杀,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借此机会,开始了大清洗运动,原苏联军事委员会主席,苏联红军和红海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和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先后被捕、被杀。布哈林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捕,他写了一封致未来党的代表大会的信,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诵下来,然后把信烧掉。在信中,布哈林为自己所受到的冤屈辩白,呼吁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37年,布哈林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1938年2月,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联盟阴谋集团”进行公开审讯。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布哈林被迫承认了这些强加于己的罪行。在没有证据、只有被告口供的情况下,法官乌尔利希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被告死刑。1938年3月14日(一说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并被秘密熗决。1988年布哈林被恢复名誉。

基洛夫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俄语: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1886年3月27日-1934年12月1日),20年代至30年代联共(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列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等职。1934年2月起任联共(布)中央组织局书记和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获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各一枚。1934年12月1日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被敌人暗杀,葬于莫斯科红场。他的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大清洗。

布柳赫尔

苏联元帅。曾以加伦为化名担任国民革命军军事总顾问,参加中国大革命和北伐,并指导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又译为布留赫尔。号称“远东军魂”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 )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一颗将星,他曾创造过用一个步兵师打垮了装备有大量坦克、装甲车的机械化的白卫军的奇迹。他是1935年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远东方面军司令,也是苏联远东方面长期防御日本侵略的最高将领。于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处决,罪名是:打入苏联内部的日本间谍。1956年被平反。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29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