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历史,我们会想到张骞通西域,想到路上络绎不绝的各国使者、商人、探索者。其中,有一个人,他不仅是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高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之一,更通过一本著作为我们记载了丝路沿线的所见所闻。由于经历传奇,后世小说家甚至以他为原型,创造了大型神话小说,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说到这儿,很多人是不是已经猜到答案了,没错,他就是玄奘,那个时代最勇敢的人之一。
唐代高僧玄奘负笈图(局部),此画为宋代无名画家所作,由当年到中国的日本僧人带回国,原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唐僧玄奘
艰辛的偷渡旅程
玄奘并不是《西游记》里描写的“奉旨取经”,更不是唐太宗的御弟。一路上最大的困难也不是所谓的妖魔鬼怪,而是通关的风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小说《西游记》插图。《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以玄奘取经为背景创作而成
玄奘刚到凉州,其出国求法的消息就传到都督李大亮那里,李立即派人找来玄奘,要求他打消西去的念头,强令其东还长安。其后怕他继续西行,还发出“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的通缉令。堂堂一代高僧,刚到武威就成了“犯罪嫌疑人”。玄奘昼伏夜行到达今甘肃瓜州时,当地州吏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理解并敬佩玄奘西去求法的志向,便放了玄奘一马,但催促玄奘赶快离开,以免遭到官吏的追捕。
瓜州前方就是湍急的葫芦河(今疏勒河),然后是玉门关和五烽,偷渡能否成功呢?出于僧人的信仰,玄奘便来到瓜州当地的一所寺庙礼佛。正好遇见同样也来礼佛的胡人石槃陀。石槃陀告诉玄奘自己信佛并希望成为居士,要求玄奘为他授戒。玄奘发现石身强体壮又有心向善,便为他授戒,并告诉他欲西行求法的意图。
做了玄奘徒弟的石槃陀不仅支持师父的想法,还表示愿为其向导,护送他出关。到了晚上,石槃陀又带来了一名同行的老胡人和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谁知,老者在见面后却劝玄奘不要西行冒险,“愿自料量,勿轻身命”。老者告诉他,前面过了河就是玉门关,守官盘查很严。玉门关西北外方向有五座烽火台,均有将士日夜值守,随时捉拿偷渡出关者,或索性将人乱箭射死。各烽火台之间相隔百里,期间尽是沙漠荒丘,水源只存在于五个烽台的警戒点内,要想取水而不被发现简直难比登天。过了烽火台,就是方圆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又称流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且常有鬼魅出入。西去之路即使众人结伴而行,也时常迷路而葬身沙海,独自一人通过几无可能。玄奘则告诉他,我为求大法,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不达目的绝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老者听后非常钦佩,表示自己虽不能舍命陪玄奘上路,却把那匹“瘦老赤马”送给玄奘,告诉他这匹马虽形象不佳,但已往来伊吾(今哈密)十五次,老马识途,希望能助其一臂之力。
唐陇右道西部。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样,玄奘和石槃陀师徒俩在夜色中踏上了偷越国境的道路。到葫芦河边,健壮的石槃陀斩木为桥,布草填沙。两人过河后便解驾小憩,相隔五十余步,各自铺褥安歇。但就在玄奘半梦半醒之间,他隐约感觉石槃陀正在拔刀一步步向自己走来,复又折回,折回后又走回来。
刚入僧门的石槃陀怎么会对自己的师父拔刀相向呢?原来,唐朝的法律非常严厉,偷渡国境是死罪,而协助偷渡者也将一并处死,眼看前方就是玉门关和五烽,石槃陀想起那位老者的话,不免有些害怕,于是动了杀掉玄奘灭口的心思。玄奘发现后,也不惊慌,起身开始诵读经书,念起观世音菩萨。石见玄奘起身,便把刀放回,又去睡了。到了白天,在玄奘的追问下,石槃陀终于说出原因:您肯定过不去,您要被捉了,我还得受连累。玄奘见此,便向石槃陀发誓保证,我就是被捉也绝不会连累你,你尽管回去吧。于是石槃陀返回瓜州,只剩玄奘孤零零一人骑着那匹瘦马向边关继续行进。
没有“护照”的玄奘只能绕过玉门关,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越边关五烽。这期间,先要经过八十余里的沙漠,他孤身一人循着白骨和马粪前行,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到达五烽中的第一烽——白墩子。因担心被官兵发现,他白天藏身在沙沟里,到晚上才爬出,悄悄来到水源旁取水。正在玄奘取出皮囊盛水时,突然一支冷箭射过来,险些射中膝盖,接下来又是一箭。显然,他被发现了,玄奘赶紧大叫:“我是僧人,从京城过来。不要射我。”边喊边向烽火台靠近。
台上的哨兵开了门,带他去见校尉王祥,幸亏王祥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听了玄奘的陈述后表示非常敬佩,但他劝阻玄奘不要冒险西行,愿意送他到自己的老家敦煌长住讲经。玄奘坚决予以回绝,并斩钉截铁地说:“我为了探求佛学真谛,才冒死出国。如果校尉不肯放我西行,我情愿领受刑罚,但绝不东移一步。”
玄奘西行的意志感动了王祥,留住一夜后,不仅送给他水和干粮,还给他指了一条直达第四座烽火台的路,并告诉他:“第四烽的校尉王伯陇是我的一个宗亲,也是心地和善之人,你只要说是我送你来的,他一定会帮助你。”这样,玄奘不仅顺利地通过了第四烽,王伯陇还送给他很多给养,并告诉他一个绕过第五烽的道路。
有了这两位校尉的帮助,玄奘只过了一、四两个烽,少了不少的麻烦。过了五烽,实际上就已经离开了当时大唐的辖区,偷渡就算成功了。
八百流沙界 三千弱水深
顾不上偷渡成功的喜悦,摆在玄奘面前的是八百余里的莫贺延碛。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古称沙河,这并不是一条由水而是由大量的流沙构成的“河流”。那里死寂一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小说《西游记》里收沙僧的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应是据此想象生发而出。玄奘一人和他的那匹瘦老赤马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大漠之中,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后,困顿疲惫的玄奘在从马背上取下皮囊准备饮水时,不料竟失手打翻了皮囊,水很快就被沙漠吸干了。懊悔的玄奘想重回第四烽取水,当他勒转马头准备返回时,想起自己曾经发过的“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的誓言,于是下定决心: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他调转马头,继续坚定地向西走去。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一望无际的大漠,四顾茫然,孤身行走的玄奘眼前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他看见无数妖魔鬼怪袭来,一会儿又见一支军队,还有随风飘扬的旌旗。今天我们知道,这就是海市蜃楼。白天沙漠中的热风,裹挟着黄沙,闷热难耐;黑夜中的莫贺延碛,只有死人的白骨闪烁着磷光。作为一名虔诚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诵《心经》和观世音菩萨来支撑自己不断往前走。走了5天之后滴水未沾的玄奘已达到他生命的极限,口干舌燥、呼吸困难,眼睛也睁不开了,最后人和马都昏昏沉沉地卧倒在沙石上。僵卧到半夜,忽被一阵清风吹醒,顿时浑身倍感清爽,那匹识途老马也站了起来,驮着玄奘前行。再走了一段时间后,那匹马忽然精神焕发,拼命般地向一个方向跑去,飞奔了几里之后,玄奘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中间是一汪清泉。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玄奘与他的那匹瘦马在这里都喝了个痛快,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了过来。
玄奘在这里整整休整了一天,第二天盛水取草,继续西进。两天后终于走出了恐怖的莫贺延碛,到达伊吾,开始了他的西域各国之旅。
受困高昌与路遇悍匪
来到伊吾的玄奘还未来得及休整,消息就传到高昌国王麴文泰那里。位于吐鲁番火焰山下的高昌国,当时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国王听说从汉地来了这样一位高僧,立即安排了几十匹好马和一干人等去迎接玄奘。本来玄奘西行的路线中并不包括此地,无奈之下,在一干人马的护送下,他来到了高昌。
丝绸之路遗产点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东面40多公里处,远处即为火焰山,玄奘西行时曾取道高昌
在高昌,国王麴文泰对玄奘极尽殷勤,几天后,当玄奘提出要继续西行时,麴文泰说出了他的目的:希望您能“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不要再想什么西行啦,直接当高昌的国师岂不很好。玄奘听后连忙回答,我此行只为求法,供养之事万不可行。国王听后表示:“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玄奘则回答:“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并婉转地批评道,您世代修福,今天当上了国王,本应理解并支持我西行求法的愿望啊,怎么能阻碍我呢?
国王一看软的不行,就威胁道:您要么留在高昌,要么我就把您遣送回唐朝,您看着办吧。未想玄奘根本不吃这一套,也同样撂出重话:“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说完,便泣泪连连。麴文泰一看,也不好再劝,只好每日照样殷勤款待,寄望于玄奘能够回心转意。
玄奘一看国王仍不改初衷,便开始绝食,连续几天,滴米未进。眼看玄奘奄奄一息,生命垂危,麴文泰这下害怕了,赶紧叩头谢罪,并在玄奘的要求下,在佛祖面前发誓答应放玄奘西去。不仅如此,他还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为助其求法伟业,又准备了大量的物资和二十五名随从。他还写了二十四封书信,给西行途中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请求各国给其弟西行求法提供必要的协助。同时也提出希望玄奘取经回来务必再取道高昌。
有了这位“国王哥哥”的帮助,加之沿途很多国家都信仰佛教的缘故,玄奘这之后的旅途相较以前确实有所好转,但前方也绝非坦途,在穿越西域至其留学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之间,玄奘也曾多次遇险。
首先就是强盗。一路上,玄奘多次遇到强盗。在那揭罗曷国(位于今阿富汗楠格哈尔省)玄奘去朝拜佛影窟的道路上就遇上了强盗,但玄奘临危不惧,居然说动强盗放下屠刀跟着自己一起去看佛影了。
恒河是印度教徒们的“圣河”,但就在玄奘乘船沿恒河而行时,却遇到了其旅途中最为凶险的一次劫难。
无疑,这一次玄奘又是遇到了强盗,但这伙强盗与以往遇到的却有不同,他们除了抢钱之外,还有着特殊信仰。这伙盗匪信奉印度教突伽神,每年秋天都要寻找一位英俊出众之人杀掉来祭祀神灵。此时正值祭祀时节,他们发现了长相出众的玄奘,“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于是强盗们开始认真地准备起祭祀来:取来恒河水,把玄奘洗干净,然后在树林里整地设坛,把玄奘拖上祭坛,准备开刀祭天。此时的玄奘自知在劫难逃,便对这些贼说:“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说完便微闭双眼,盘腿危坐在土坛之上,默默地诵经许愿,将一切置之度外了。
但就在强盗举起屠刀的一刹那,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这时与玄奘同船的一位老者高呼:“这是报应啊,取经的和尚杀不得啊!”强盗大惊失色,赶紧放下屠刀,忙问玄奘的同伴“此沙门从何处来?叫什么名字?”同伴告知这是从唐土来求法的僧人。这伙有着虔诚信仰的强盗见此情况,觉得一定是自己的天神不允许用这位来自东土的法师祭神,于是赶紧忏悔。
端坐在祭台已经入定的玄奘却毫无反应,一个强盗战战兢兢地去触动祭台上的玄奘,他才从入定状态中清醒过来,睁眼问匪徒“时至耶?”匪徒忙答:“不敢对法师无礼,真心向法师忏悔。”于是玄奘起身,手触匪徒头领天灵盖上,口念几段心经,然后为其授戒,历数佛门十恶不赦之规。授戒毕,狂风停息,河面平静,众贼当即扔掉劫具凶器,归还玄奘等人的衣资,顶礼辞去。
行程中另一大考验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戈壁沙漠还好,因为毕竟比起玄奘之前孤身一人,现在多了其他人的照应。这一段对其身体意志考验最大的可能就是雪山了。凌山,也就是葱岭的北麓,是著名的冰山,海拔七千多米,终年积雪,异常险峻。山坡又冷又滑,攀越非常艰难。若遇雪崩发生、冰层断裂,巨大的冰块则会满山滚落。玄奘与高昌国王派出的护送人员翻越凌山用了七天七夜。整个凌山没有一块干燥之地,他们只能“席冰而寝”,而且由于气压太低,饭菜也根本无法煮熟。一行人过了凌山后,冻饿而死者便十有三四。
西行虽不易,但玄奘一路还是巡礼拜佛、弘扬佛法、探访高僧,并记录下沿途的诸多奇闻。在唐贞观五年(631),经过三年多的艰难跋涉,玄奘终于抵达了他心目中的圣地——那烂陀寺。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那烂陀寺是当时世界佛教的学术中心,也是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
玄奘一进那烂陀寺,就得到了几乎是最高规格的待遇。寺中专派勤杂一人和一个婆罗门做仆人,食宿方面也有特殊照顾,出行可乘坐象轿,又不用承担任何寺里的事务。一切安排妥当后,玄奘又到那烂陀寺周边去游历、礼拜佛迹,转了一圈之后,才开始其长达五年的留学生活。
经过五年的系统学习,玄奘学业已成,但他感觉那烂陀寺虽是最高学府,但仍有所不足,还有拜访其他学府和高僧的必要。他离开那烂陀寺,遍访了印度其他地区,只要遇到学有所长的人就会停下来求学。
等他又经过五年的游学再次回到那烂陀寺后,应戒贤法师之嘱,为大众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因其综摄各师所长,学识并世无双,声誉也越来越高。但就在此后,声誉日隆的玄奘却被卷入到一连串的辩论当中,而且辩论的舞台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
当时有一个顺世外道来到那烂陀寺挑战,书论点40条悬于寺门,声称若有人能驳倒他,便情愿输脑袋相谢。战书挂在那烂陀寺门口,一连几天,无人敢出去应战。这时,玄奘挺身而出,他命人将其唤入,请戒贤大师等人作证,与这个顺世外道展开了论战,最后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脑袋。玄奘说:“佛门弟子不会害人,你就做我的佣人吧。”之后他又驳倒小乘佛教的顶级高僧般若毱多,而其最辉煌的表现当属戒日王在曲女城(今印度的卡瑙季)举办的全国辩经大会上。
这次法会极为隆重,戒日王邀请了十八国的国王、3000多名大小乘僧徒、2000多名婆罗门和外道、1000多名那烂陀僧徒。这些人都是各个教派挑出的顶级高僧和有名望的学者。远近前来观礼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大会仪式开始后,玄奘法师登上富丽堂皇的论坛宝座。戒日王恭请其为论主,称扬大乘教义。法会以玄奘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的论点标宗,开出的条件是“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十八天的法会结束,没有一人提出异议。据印度风俗,玄奘应骑象游街,戒日王精心挑选了一头大象,上插彩旗,但玄奘不肯。戒日王说:“这是古来的规矩,不可破坏。”玄奘坚决推辞,于是用了其袈裟游街遍唱。玄奘法师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大乘教徒尊他为“大乘天”,小乘教徒则尊其为“解脱天”。自此,玄奘在印度荣耀备至,成为人尽皆知的人物。
丝绸之路遗产点兴教寺,于公元669年专门为迁葬玄奘而建,其名因唐肃宗题塔额“兴教”而得名
潜心译经 圆寂玉华
公元641年,42岁的玄奘满载取回的经书和一些印度奇花异果的种子踏上了回国的道路。相较西行求法之艰难,东归的旅程就要好很多了,因为有印度戒日王安排护送。但正如《西游记》所描述的,回程中玄奘确实经历了渡河失经这一难。不过现实中并不是被大白赖头鼋抛入水中,而是在渡信度河(今印度河)时,船到中流,突然起了风浪,船上有五十夹经本及花木种子失落河里。对此玄奘除了懊恼也别无他法,只能尽力沿途补抄。过了这一关,前方基本就没什么大灾大难了,玄奘一路礼佛讲经,于644年抵达了于阗(今新疆和田)。
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于阗他还得知麴文泰的死讯,自然也就无缘兑现他取经回来取道高昌的承诺。就要进入国境,玄奘向唐廷上书,秉报自己求法归来的消息。想当年他是偷渡出国,如今归来,还是要探一探官方态度的。七八个月以后,唐朝的使节带来了唐太宗的敕令,“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并安排了沿路的接送事宜。有了这道手谕,便了却了玄奘的一切担心。公元645年,玄奘在离开祖国近20年,历尽磨难后终于回到了长安。长安城一时万人空巷,争睹这位高僧的风采。正在洛阳指挥辽东之战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亦传令玄奘速到洛阳与之相见。
在这次与玄奘的初次会面上,太宗见玄奘举止文雅,言行得体有度,又考虑到一个去异国他乡的僧人能在西天佛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声誉,非有过人的胆识与才学而不能为。这样的人才不正是当朝所需的吗,于是便向玄奘说:“大师如能脱去袈裟,参与国事,一定能建立不朽功业。”玄奘回答:“奘自幼出家,一心向佛。所学全是出世超脱之理,与入世之道相悖,恐无助于朝政。”并提出“贫僧只能以弘扬佛学来报国恩”。说到归国的打算时,他请求太宗恩准他去少林寺潜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奉命住进弘福寺,全身心投入到译经工作,并撰写《大唐西域记》一书,记录沿途的见闻经历。公元648年,玄奘再次拒绝唐太宗要求其还俗的请求,并于同年担任慈恩寺的住持。此后,这里便成为其译经和居住的主要场所。652年,在玄奘的奏请下,又在寺内修建了用于贮存佛经的大雁塔。据统计,玄奘及其弟子从公元645年5月到663年10月,18年6个月的时间共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超过72卷,每月6卷多,每5天就翻译一卷。玄奘每天对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详细安排,做到“计时分业”,白天不能完成时,晚上也要补足。
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归来,僧侣与信徒们在长安的寺院前迎接驮着来自印度的佛教画像与经书手稿的马队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在译完《大般若经》之后,玄奘感觉力所不支,突然停笔对弟子说:“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从此他绝笔不再翻译,而是专心悟道拜佛。
正月初八,玄奘一弟子因梦见一尊庄严高大的佛塔突然倒塌而惊醒,赶紧找师父解梦,玄奘告诉他:“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一天后,这位一生中走过千山万水、曾经用脚步丈量过丝绸之路的僧人在玉华寺跨越屋后的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皮破”。从这天开始,玄奘再也没有起床,静养了几天都不见好。
在生命弥留之际,玄奘不停地念诵佛经。从二月初四夜开始,他右手支撑头部,左手伸左腿上,舒足重累右胁而卧。初五日夜半时分,其弟子问:“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您是不是已经决定可以生到弥勒佛净土呢)?”玄奘答:“得生。”
留下这两个字后,玄奘法师便在玉华寺内圆寂,终年六十五岁。
玄奘法师像和丝绸之路遗产点西安大雁塔,大雁塔是公元652年在玄奘的奏请下修建,用于贮存佛经
一千多年前,玄奘西行,历经艰难险阻,终成中外交流史上的一颗明珠。一千多年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也在当今世界闪耀着光辉。回首玄奘西行之路,既是一场追寻真理的旅程,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玄奘用实际行动证明,用虔诚与善意沟通往来,才能让人类文明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