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曾雄踞北方的羯人和氐人都去哪儿了?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5 回复:1

[人文通史] 十六国时,曾雄踞北方的羯人和氐人都去哪儿了?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久川颯

ZxID:18438013


配偶: 久川凪
番外不补❌完结请+1通知❗️求书请到寻书求文版块发帖❤️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02 0
“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成为诸内迁民族的乐园,是为“十六国”。在这些政权中,后赵与前秦是版图最大的两个政权,而其建立者分属羯、氐两族。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速兴骤亡
  
“十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乱世”,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后赵(319-351)与前秦(350-394)基本处在不同时代,但并非毫无瓜葛。西晋末年,西晋政权颠覆之际,内迁关中的氐族以苻洪为首领,降服前赵(也称汉赵,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割据政权)。前赵被后赵灭亡后,这支氐人又归降了后赵。
  
后赵的建立者,是羯族人石勒。在西晋时期入据中原的几个民族里,譬如匈奴、鲜卑均见于经传史乘,族类源流,甚为明确;但羯族的前史却未有明确记载。六朝正史载其由来的仅有《晋书·石勒载记上》“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和《魏书·羯胡石勒传》“其先匈奴别部”二则,二者俱称为匈奴别部。稍后六朝人著作《世说新语·识鉴篇》注引《石勒传》中也称“匈奴之苗裔也”。不过,匈奴本身是一个通过武力建立的政治联合体,并非单一部族。《史记·匈奴列传》就说,汉文帝时,匈奴在击败大月氏之后,“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羯人或许也是类似情况,只是一个依附匈奴的“别部”。
  
石勒。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自东汉时期起,羯族就随着南匈奴内徙,迁入中原沿边诸郡。《魏书·羯胡石勒传》所云:“(羯胡)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这些内徙羯族大多是佃农和牧人,社会地位不高,不少人甚至沦为奴隶。比如石勒原来连汉文姓名都没有,其姓与名皆是他人所起。他还曾在晋军的大规模执卖中,不幸被抓,“两胡一枷,将诣冀州,数为所殴辱”。
石勒日后建立后赵,又建号称帝,实现了“从奴隶到皇帝”的人生逆袭,算是十六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出身极卑微的帝王(朱元璋也讨过饭,但至少是个自由民)。他统一北方绝大部分地区(除河西、辽东)后,又逐步南进,曾两次攻占襄阳。然而,他在灭亡前赵后,只过了两年多便去世。一个桀纣式的暴君(石虎)夺得帝位。349年,石虎一死,后赵陷入混乱,在短期内灭亡的趋势,便无法逆转了。第二年,大将冉闵将在京城邺(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里的石氏家族杀光。后赵至此灭亡。只不过,冉闵也是一个武夫,虽然建立了魏国(史称冉魏),但根本无力控制局面。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激起了胡汉矛盾,造成了更大规模的杀戮。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归属于后赵统治的氐人在乱局中割据自立。
《石勒问道图》。作者/傅抱石,来源/傅抱石作《傅抱石画集》,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氐族的历史很悠久。文献中最早记载氐人活动地方的是《史记》:“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一般认为,氐族最早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甘肃省东南、陕西西南与四川西北交界区域。氐人与生活在附近的羌族关系密切。春秋时代的文献中氐羌连用,《诗经》有“昔有成汤,自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另外,《竹书纪年》也有“自彼氐羌”“氐羌来宾”之类的说法。

两汉以来,氐族开始内迁。相比羯族,氐人的汉化程度要高得多。《魏略·西戎传》就说,氐族“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因此,在后赵灭亡后的混乱中,苻坚带领氐人进入长安,“秦雍夷夏皆附之”。苻坚称帝(351)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他任用汉族士人王猛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国力大振。其版图“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是十六国中疆域最广的政权。若不是贸然兴兵伐晋,苻坚及其前秦政权的历史地位或许还会高得多。毕竟下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政权(拓跋魏)出现类似苻坚这样倾心汉化的人物(孝文帝)已是一个半世纪之后了。

但在淝水之战(383)中,苻坚以优势兵力一败涂地,只为后世留下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样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失去武力支柱的前秦迅速分崩离析。第二年(384),苻坚就被起兵反叛的羌族首领姚苌缢死。他的侄子符朗势穷降晋,倒是留下几段逸话。传说他善识味,食盐能吃出生盐与熟盐之别(“盐味小生”),食鹅能知其毛色,世称“苻朗皂白”。前秦的氐人残余势力又苦苦挣扎了十年。到394年,前秦最终宣告灭亡。
羯人穷途

满打满算,后赵国祚30多年,前秦享国也不到50年,都称得上是速兴骤亡。其政权灭亡后,曾经的统治民族处境又变得如何呢?
羯人的处境……不太好。
在后赵末年的乱居中,冉闵夺权后下令,“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结果,“胡羯去者填门”。他知道胡人、羯人不肯为他所用,便下令屠杀胡、羯,杀胡、羯的有赏。外地将帅见此也杀胡羯。单单邺城内外就杀了二十多万人,外地又不知有多少。将军麻秋把手下的胡兵一千多人都杀了。死者不一定都是胡人,有些人只因鼻子高、胡子多,便被当作胡人杀了。

这次杀戮令羯人元气大伤,在中原腹地几乎销声匿迹。譬如石勒是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他自己也承认籍贯在此:“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其复之三世。”后赵时期,当地是羯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后赵灭亡后,由于冉闵的报复,遍查北朝史料,未有上党武乡再有“羯(契)胡”聚居的记载,可见其人口损失之巨。

后赵武乡郡。底图/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不过,按照《晋书·慕容隽传》的说法,冉闵夺取后赵政权后,石氏旧部“张平跨有新兴、雁门、西河、太原、上党、上郡之地,垒壁三百余,胡晋十余万户,遂拜置征、镇,为鼎峙之势”。因张平等人与冉闵对峙,羯族在部分地方还保持了一定规模。北秀容就是南北朝时期羯人的一个聚居区。

北秀容之地,有人考证在今天山西忻县西北。北魏崛起时,这里的“羯(契)胡”酋帅尔朱氏带着“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为拓跋家立了大功。北魏以“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尔朱氏历代首领,都向北魏皇帝表示忠诚。“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北魏朝廷对他们的表现很满意。孝文帝南迁洛阳之后,允许尔朱氏“冬朝京师,夏归部落”,以子弟为质子而己为“雁臣”。

谁也没想到,在北魏末年的乱世里,羯胡又一次上演了速兴骤亡的历史话剧。正光五年(524),六镇之乱爆发,北魏束手无策。秀容酋长尔朱荣趁机扩张势力,成为起义军的劲敌。528年,起义军围攻邺城。尔朱荣率七千骑兵,每人都备副马,东进救邺。他把部队分成若干处,每处三员将、几百名骑兵,潜伏在山谷中间,到处扬尘鼓噪,造成声势,使敌人弄不清楚有多少人马。尔朱荣下令:每人带一根棒,见敌就打,不准下马斩级,以免浪费时间。秀容胡骑奋勇冲击,尔朱荣亲自带队冲锋,绕到敌后,前后合击,大破起义军,并在阵上生擒其领袖葛荣,余众全部投降。到永安三年(530),起义军余部也在平凉被尔朱氏消灭。各种反魏武装,可以说完全覆没了。
尔朱荣像。取自《北史演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所谓功高震主,尔朱荣权势熏天,亲自坐镇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将这里作为根据地,对洛阳实行遥控。北魏孝庄帝不甘心作傀儡。530年九月,尔朱荣到洛阳朝见孝庄帝,被孝庄帝和几个亲信乱刀砍死。消息传出,洛阳城里欢声动地。尔朱氏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等人立即起兵报仇,攻下洛阳,杀了孝庄帝,改立元恭为北魏皇帝。北魏的天下实际上变成了尔朱氏的天下。
这时,尔朱氏又犯了后赵石虎同样的错误。他们十分暴虐,在自己所统治的地区残杀百姓、掠夺财物。百姓对尔朱氏恨之入骨,将其比作豺狼。甚至部将贺拔胜等人也在私下议论:“天下皆怨毒尔朱,而吾等为之用,亡无日矣。”果不其然,普泰元年(531)六月,掌握六镇降户的高欢在河北信都打出了反抗尔朱氏暴政、“剪除凶羯”的旗号:“逆胡尔朱兆穷凶极虐,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捐弃,今所在蜂起,此天亡之时也。”高欢起兵不到两年,把持北魏朝政、荼毒天下的尔朱氏土崩瓦解。533年,高欢遣兵袭破羯胡的大本营秀容,尔朱兆(尔朱荣的侄子)逃到荒山上自缢而死,尔朱氏彻底灭亡。隋唐之后,虽然史料上仍有关于“羯胡”的零星记载,但也很难将其看作一个古民族群体了。


氐族遗绪
相比之下,氐族的处境似乎要好一些。前秦的灭亡并不代表氐族政权立即退出历史舞台。淝水之战前,苻坚授吕光(氐人)“使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率军西征西域。吕光攻下龟兹后,西域诸国纷纷归附,“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光皆表而易之”。吕光胜利回师时,得到了淝水战败、前秦面临败亡的消息。他率军东返至凉州,占据河西四郡。苻坚死后,吕光自称凉州牧、酒泉公,建元太安,以凉州为都,史称“后凉”。后凉疆域最大时,南到河湟,北至居延,东到陇西,西达西域,至403年,才为后秦所灭。
后凉与后秦。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此外还有个杨氏仇池政权。仇池山位于今甘肃西和县西南西汉水北岸,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是氐族聚居之地。东汉末年,居住在武都的白马氐一支,就在杨驹的率领下来到仇池。苻坚死后,杨氏子孙杨定自称仇池公,建都历城(今甘肃省西和县北部)。442年,为拓跋北魏所灭。氐族杨姓豪酋的生命力可谓顽强。次年,杨文德反魏,又自称仇池公,被南朝宋封为武都王,故史称武都国。477年,武都国再次为魏所灭。之后在原仇池国境内又出现了武兴国和阴平国这两个由杨氏建立的政权。553年,武兴国为西魏灭亡。580年,阴平国为隋所灭。至此氐族慢慢退出政治舞台,再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政权。


不过,仇池只是一个版图很小的地方政权,而十六国时期的氐族已经散布各地。前秦时期,苻坚分派氐族东迁,主要以军队的形式驻扎在重要城市,如洛阳、蒲阪、晋阳、邺城、蓟城、龙城、枹罕等地,分别由苻丕等氐族贵戚统领,作为前秦在山东地区的军事存在,起镇抚地方的作用。当时,这种“远徙种人留鲜卑”也被一些人看作不智之举,“一旦缓急语阿谁”,在淝水之战后一语成谶。
  

进入南北朝,氐族遭遇北魏政权的敌视。太武帝南伐时声称:“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氐、羌死,正减关中贼。”可见氐人备受歧视和压迫。在北魏皇帝眼中,这些胡族都是“贼”。作为统治民族,鲜卑族与氐人的矛盾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氐人逐步融合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这是因为前秦时氐人的汉化程度已经很深,氐族的民族特征已保存无几。前秦政权的覆亡,导致氐族以政治为纽带的民族内聚力已不复存在。因此,北魏统一北方后,氐人与汉人融合的进程大大加快。《梁书·诸夷传》就说,武兴国“地植九谷……种桑麻,出䌷、绢、精布、漆、蜡、椒等”,这里的氐人生产生活习俗与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于是,唐代之后,氐族之名就变得稀见于史籍了。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隋唐时期,陇南、川西北的氐人,除了进一步融合于汉族,还有一个新的去向:由于受吐蕃统治,一部分氐人逐渐“吐蕃化”。吐蕃向东的扩张导致陇南、川西北地区的氐人部落在吐蕃的控制下,与吐蕃本土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趋密切,进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蕃化”。他们与留下来的吐蕃人杂居互处,互为婚姻,互通语言,渐渐被一并视为“西番”。总而言之,陇南、川西北残存的氐人,后来不是融合于汉人,就是融合于藏人之中。

今天的“白马藏人”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白马河流域和四川平武 县、九寨沟县境内。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与标准藏语差别很大。当地正是昔日氐人生活的旧地,史籍里也记载氐人里有一支“白马氐”。因此,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白马藏人就是古代氐族后裔。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03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羯胡到底是何方人氏?一件神秘青铜祭盘揭开历史谜团
https://www.paipai.fm/r777971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