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115143/answer/2826530080】
1、及时回应。
不管是不是“实时满足”,都第一时间反馈。比如:“等妈妈两分钟,妈妈就来!”
2、有商有量。
如果家长对孩子需求的反馈是“不同意”,需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并提供修正后的“选项”。比如孩子想喝大瓶可乐,可以告诉他大瓶可乐太多糖,对牙不好,可以喝一小杯可乐。
3、两岁以前,应“允”尽“允”。
两岁前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形成期,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理论上全部满足。
不建议在两岁以前,便开始对孩子进行“强制训练”——比如独立睡眠、如厕、延迟满足。
4、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任何情绪都被父母允许,并给出有利于平复它们的反馈。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或摔倒磕碰——体会疼痛的时候,父母给予身体抚触和语言安慰。
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对孩子进行“情感阉割”——禁止孩子表达情感,比如不准孩子哭、生气。
5、父母情绪稳定。
父母始终保持情绪稳定、正面。对孩子不打不骂,高声叫嚷,或在孩子面前——长期表现出脆弱、孤独。
6、父母感情良好。
父母关系和谐,友善恩爱,没有重大感情危机。父母间高频用肢体和语言——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
家庭关系顺位正确——夫妻关系排第一,亲子关系排第二。
对孩子影响负面的情形有:父母把孩子当做伴侣的替代品,对孩子比对伴侣还好,把对伴侣的不满灌输给孩子。“这个家的收入(家务)全靠我,你爸(妈)从来不管!”“你爸话可多了,和他出门累心!”
7、长期陪伴。
始终保证未成年孩子身边有可依赖的大人——该大人是孩子信任的。
8、物资保障。
给予孩子不低于身边同龄人中游水平的物资条件。在生活上提供保障。
9、正面表达。
父母永远给予孩子正面表达,比如表达对孩子的“爱”、“尊重”,认可孩子的积极表现。父母不吝啬语言赞美。
10、诚实。
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撒谎,或教孩子撒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比如家里有糖果,却谎称没有(担心孩子偷吃)。
信任是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言出必行。
父母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不开“空头支票”。答应带孩子去“游乐园”、吃汉堡——一旦出口便要遵守诺言。
12、承认错误。
父母勇于向孩子“认错”、道歉。不存在长辈权威和“爱面子”。
13、家人平等。
家庭成员间是平等关系,分为两层含义:
一、孩子之间平等。多孩子家庭——所有孩子享有相同的父母关注和物质资源,即使他们的年龄、性别、表现不一样。哥哥姐姐不因为年龄“大”——需要“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因为年龄“小”而拥有特权。表现最好的孩子得到的父母“爱”与物资不多于其他孩子。
二、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不存在上下级关系。
14、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基于孩子的存在(“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基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外貌、道德品质、“对家长的服从/感恩/孝顺”。
与之相对的,是情感(道德)绑架——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我对你这么好!你将来可要听话!”“一点不知道感恩!”“娶了媳妇忘了娘!”
15、避免溺爱。
溺爱的表现有几种:
父母与孩子关系倒错,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常见的有孩子骂家长,家长忍气吞声。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未随着孩子成长——适时改变,比如父母给大孩子喂饭,给工作以后的孩子提供“超标”经济援助——父母节俭,孩子奢侈。
被“溺爱”的孩子同样不能习得“安全感”,因为他们的心理年龄低于同龄人,感觉外部世界不受控(和家里不同)而体会不到“安全”。
16、避免“弱小化”孩子。
常见表达方式:“这孩子从小就怕疼!”“他不能离开人!”“他怕黑(胆子小)!”“他很害羞!”。
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概念植入”,父母反复地诵读“孩子弱小”,会把自卑观念植入孩子“潜意识”。自信的人“安全”,自卑的人则相反。
17、避免强调“外在价值”。
我见过的一个家庭,爸爸对女儿说:“我女儿长大要当外交官!”“大学必须要考上,就算死也要死在大学里!”妈妈对女儿说:“女生一定要漂亮、皮肤好、不能胖,否则没人要!”“A家有钱,住大房子,开好车!B家没钱,成天发愁,唉声叹气!”
这个女儿长大后非常缺乏安全感,因为她的人生价值附着于不确定的“外物”上(我执),随外物而起伏。一旦自己身材变化、事业受挫、财富比输同伴、或孩子学业不佳,便如同天塌下来一般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