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叹为观止的考古未解之谜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97 回复:1

[人文通史] 世界十大叹为观止的考古未解之谜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素月无心

ZxID:54204907


双字ID:素月,单字ID:無,10.3周年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09 0
— (茗日夏末) 世界十大考古未解之谜可包含多种内容,并非完全指代帖中的十个考古发现内容。根据2023.08.14加分帖标准细则优化说明,加分帖内容需要有极强关联性,对于没有明确代指的素材合集,可作为普通帖,但不可作为加分帖。 (2023-09-10 16:20) —

一、亚特兰蒂斯(时间:据称公元前一万年)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又称大西洲、大西国,位于欧洲到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之岛,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有记载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在古希腊广泛流传。在《对话录》中,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第一次描绘了亚特兰蒂斯。

2011年时,一支考古队声称他们已找到了亚特兰蒂斯的位置:在西班牙南部的泥滩之下。

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对大海有着强烈的崇拜。

古老传说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柏拉图最晚年的著作《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迈奥斯》(Timaeus)两本《对话录》中都有提及。

在柏拉图的提示中有“在梭伦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即圣经中的大洪水),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变成了船无法到达的地方,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的国王是海神波塞冬。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Άτλας),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在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中,还暗示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希腊,所使用的文字与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字不同。

一些研究柏拉图哲学的学者对亚特兰蒂斯的存在抱否定态度,原因:
一、他们认为柏拉图目的是提倡“理想国”的概念,为了让人更容易明白才会虚构出亚特兰蒂斯的故事。
二、他想勉励当时腐败的雅典后裔,所以告诉他们自己的祖先曾与“理想人”(亚特兰蒂斯人)勇敢奋战,打败传说中的海洋帝国,证明雅典人具有超越全人类的实质与力量。希望借此令腐败的雅典子孙振奋起来。注:柏拉图之所以写亚特兰蒂斯变成了"船无法到达的地方" 是因为大洪水后海洋和陆地互相转换了,柏拉图也不知道哪是海洋,哪是陆地,所以写"变成了船无法到达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比如"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并非这里的居民,而是来自天上。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存在一片大陆,这片大陆已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引发巨大灾难的是大规模的地震及其后产生的海啸。火山灰导致整个地中海地区数周之内都处于黑暗之中,远在英国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地震的威力相当于当时轰炸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的4000倍。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遗迹,似乎在印证此假说。人们把这片大陆称为"大西洲",把孕育史前文明的国度称为"大西国"。科学界沿用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地球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并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相。1665年,阿塔那斯·柯切尔神甫首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的理论。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证实其设想。

1898年夏,有一艘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抢修工作。出事地点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公里处,水深3100米。人们发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玄武玻璃"引起法国地质学家皮埃尔·泰尔米埃的极大兴趣。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未变硬,在空气中却坚硬起来。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这块岩石曾受到大气压力,因为在此地,海底岩石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露出水面。

城市构造



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状,互相用舰只分隔开。随着逐步深入中心,身份限制逐渐严格。

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建筑的美妙之处令人感受音乐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于风力和温度不同,发出和谐的声音。对于亚特兰蒂斯,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线条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塔群。城市每一层的街道都呈对角线分布,从海滨一角到另一角,地下尚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地下长廊。

亚特兰蒂斯首府是波赛多尼亚(海神市),代表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这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是其它国家的典范。

传说中城市的经典模式,由一系列浮于海上的同心圆连接而成,一层层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中心部分是大本营,直径接近2.5千米。

连接两个同心圆层的海洋通道景观,从城市内部朝外观望,可以见到城市的另一层:亚特兰蒂斯的内海区域。右边有座灯塔,两座金属雕塑支撑着巨大的灯,背景是中心城市的一些庄严建筑。阶梯的最高处,雕塑头上的翅膀显而易见,在亚特兰蒂斯艺术中代表生生不息。城市的整体设计极尽可能体现各种艺术的巅峰,阶梯通向一座综合院校。

城市中心的辉煌建筑具有天文学意义。城市的中心地带,镀金的音乐圆顶是天象馆和其他一些公众建筑,并非所有人都有权进入中心城市中到处布满的巨大山洞。紧贴入口的是金牛座标志,以及男人和公牛。

祖母绿精细雕刻成透明,城市主要法典写在上面,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和土语。祖母绿安放在一个地下房间严密看守,是亚特兰蒂斯最神圣的地方。

离城市不远的山谷中掩埋着亚特兰蒂斯的国王。这是个很深的山谷,专用作墓地,墓碑上记录其人的一生。这里不仅埋葬官员也有艺术家。

相传亚特兰蒂斯拥有大量的公用建筑,如波塞冬神殿、寺庙、圆形剧场、竞技场、公共浴池等。

社会情况

亚特兰蒂斯文明十分发达,社会已经有了明确的阶级划分;人口大约有1200万;农业的分工细致,适宜的气候可以每年收获两次;有了系统的文字;已经开始使用贵金属和合金;远洋贸易繁荣至极。

亚特兰蒂斯军事组织极为严密,国土分为9万个军事区域,每个区域设一名指挥官,负责调度12名战士、两匹战马、一辆战车及所需的一切供给。

科技水平

在亚特兰蒂斯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是能源系统。

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其为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能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变为能源。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蒂斯首都)太阳宫中央能源所内,将其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仅有将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尚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致使亚特兰蒂斯人犹如生活在天堂(学者有争议)。此文明于公元前1.2万年突然沉入海底,巨大的大陆沉没,幸存下来的人迁移他方,亚特兰蒂斯人就此消失。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

理想国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记录由其表弟柯里西亚斯叙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柯里西亚斯说,故事是其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Solon,约公元前639—前559)处听到。索伦在古希腊七圣者中极有睿智,在一次埃及之旅时从埃及老祭师处听到亚特兰蒂斯之说。对话录中的记载大意如下:
在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巨大大陆。大陆出产黄金白银,所有宫殿都由黄金墙根及白银墙壁的围墙围绕。宫内墙壁镶满黄金,金碧辉煌。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尚有能载人飞翔的物体。其势力并不局限于欧洲,还远及非洲大陆。有幅壁画发现于阿克罗提里城,此城于3500年前因圣多里尼火山爆发而埋没,1967年自火山灰中挖掘出来,似乎描述正前往北非贸易的船队。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沉落海底,其文明随之消失。

柏拉图在两千年前述说的这个岛屿,令人向往,但无人能提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因为亚特兰蒂斯消失在一场火山爆发引发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后,顷刻之间沉入海底。据柏拉图的记述,由于亚特兰蒂斯文明程度极高,国势富强,逐渐腐化,遂发动征服世界的战争。这种行为导致天神震怒,唤起大自然的力量,消灭了罪恶之岛。

亚特兰蒂斯位于“海洛克斯之柱” (直布罗陀海峡)外的大西洋中,其强大的权力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还远达欧洲、非洲和美洲。

亚特兰蒂斯岛海岸险峻,中央是宽阔肥沃的平原,首都波塞多尼亚十分繁华,市中心有壮丽的王宫和守护神波塞冬的神殿,四周建有三层的环状运河。最外侧的运河宽500米,可通行大型船只,运河都以宽100米的水陆和外海衔接。

神殿是以黄金、白银、象牙或闪闪发光的称为“欧立哈坎”的金属装饰,岛上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

环状都市外有宽广的平原,四周被深30米、宽180米、全长1800公里的沟渠环绕。内侧的运河,以每18公里纵横交错的方式围绕,如同棋盘的格子整齐方正。人们用此水种植谷物蔬菜,通过运河将产品运至消费地区。

在水路和海相接之处有3座港口。港口附近居民密集,船只和商人络绎不绝。

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大西洋海底存在古大陆文明,但是亚特兰蒂斯依然被部分人坚信。

二、巴比伦空中花园(时间: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



空中花园,又称悬苑,是古代七大奇迹之一。传说是公元前6世纪由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巴比伦城附近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修建。据说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由此得名空中花园。

基本结构

空中花园是公元前 世纪新巴比仑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妃子所建花园,位于新巴比仑城北面伊士达门西侧。据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描述:该园在不同高度逐层收小的台层上布满带拱廊的建筑物,台层面植各种树木花草,远看宛如悬在空中,故称空中花园。该园被誉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由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王后(米底的公主米蒂斯)所建。现在科学家证实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而不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King Nebuchadnezzar)。



空中花园总周长500多米,采用立体造园方法,建于高高的平台上。假山用石柱和石板一层层向上堆砌,直达天空。从远望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假山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用大石柱支撑,层层盖有殿阁。为防止渗水,每层都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垫上再铺两层砖,还浇注一层铅,然后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种植了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奇花异草,并设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

城墙有两种,以泥砖或砖砌成,间有塔楼,其中外墙最宽处有7.1米。城的正门是伊丝塔尔门,高12米,双重,是为献给女神伊丝塔尔而建。进正门是南北向的游行大街,街道以石或砖铺筑。伊丝塔尔门和大街两侧均装饰有彩釉动物浮雕,动物横向排列。

游行大街以西,伊丝塔尔庙西南方是主要宫殿区,即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南宫,由5个院落组成,中心第3号院落里饰有彩釉砖拼成的狮子图形及各种花木几何图案。南宫东北角有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城中有神庙多处,城中心是马尔杜克神神庙和塔庙。城东有母神宁玛赫庙和女战神伊丝塔尔庙。城中出土遗物有陶器、玻璃器、装饰品、圆筒印章、泥板文书等。

建筑特色

供水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一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这两排小屋每个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

保养

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据说空中花园本来看起来像是由泥砖塑成的绿色高山,由城市中央升起。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空中花园是上古时代巴比伦人的卓越成就,带给人民无比的骄傲,来到巴比伦的旅人们经常记录下这座伟大的奇观。空中花园代表了工程学上的惊人表现,层层叠叠的花园中栽种了各式各样的树、灌木、以及藤蔓。

发展历史

巴比伦诞生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5500年前),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还制定了一部法典名叫《汉谟拉比法典》;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并没有受它的影响:一个叫诺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诺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诺亚方舟的故事来自圣经的创世纪,早在公元前1513年就已经写下了,在圣经中详细记载事情的经过和方舟的精确尺寸。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想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巴比伦被征服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述。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卡拉被发掘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著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存在仅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巴比伦“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城?

英国研究人员依据考古新发现认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城,而是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与其传说中的所在地相隔400多公里。

考古发掘

公元前18世纪前半期,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王统一两河流域,即以此为国都,同时这里成为祭祀马尔杜克神的中心。建筑了巴比伦城(Babylon)。在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处。巴比伦在阿卡德语意为神之门。后成为加喜特诸王的都城。

公元前689年为亚述王西拿基立所毁,不久又经新巴比伦王国重建。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前605~前562),该城达到极盛。新巴比伦人学会了用色彩明快的上釉砖建造主要纪念物,所以巴比伦城的色彩令人吃惊。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

约于公元前539年成为波斯帝国的都城。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军队入侵,巴比伦成为马其顿在东方的首都。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巴比伦城逐渐衰落。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巴比伦城多有记载,其中以希罗多德的记载最早。

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

1899年至1917年,对巴比伦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始进行。根据史料和考古资料,可大致复原尼布甲尼撒时期的城市布局。当时幼发拉底河可能从城的中部流过,主要建筑集中在河东。

发展现状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不过也有些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

空中花园复原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前1792年─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之,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伊拉克文明

伊拉克文明优越论是萨达姆产生“阿拉伯领袖欲”的心理基础。伊拉克历史上曾创造了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新巴比伦文明,在辉煌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伊拉克又充当了中坚,这份遗产让历代伊拉克人自豪不已,萨达姆更是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在新的时代里大加兜售。他曾对外国记者们自豪地说:“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一次公开演说中他提到,伊拉克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盏闪光的指路明灯”。他上台以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恢复历史古迹,在全国设置了1万多处古迹保护场所。在巴格达的枣拉公园原样复建了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巴格达市内博物馆众多,其数量在中东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其中的巴格达博物馆可位列世界最大博物馆的行列之一,里面收藏了远古时期曾经在两河流域生活过的各个民族的文物,反映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塞尔柱和萨珊王朝等各个时代的文明情况。伊拉克复兴党领导集团通过这些手段激发国民的历史自豪感,向世界展示伊拉克民族超人的智慧。这些做法为世界各国所共用,无可厚非,但确实也折射出伊拉克复兴党领导集团强烈的民族优越感,这一点,联系到他们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和行为,便可一目了然。

考古争议



英国牛津大学一位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确实存在,但所在地是古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Nineveh),而非传说中的巴比伦。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斯蒂芬妮·达蕾(Stephanie Dalley)博士。斯蒂芬妮博士说,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而不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King Nebuchadnezzar)。

三、玛雅文明(时间:新石器时代)



玛雅文明,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

玛雅从来不像中国、古埃及等文明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16世纪时,玛雅文化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消灭。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人类取得的惊人成就。它在科学、农业、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相比而言,西半球这块大地上诞生的另外两大文明--阿兹台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都不可同日而语。

但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奇迹般地崛起和发展,且其衰亡和消失充满神秘色彩。公元8世纪玛雅人放弃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大举迁移。创建的每个中心城市都终止新的建筑,城市被完全放弃,繁华的大城市变得荒芜。玛雅文明一夜之间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

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约翰·斯蒂芬斯在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首次发现了玛雅古文明遗址。从此以后,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在中美洲的丛林和荒原上又发现了许多处被弃的玛雅古代城市遗迹。玛雅人在没有金属工具、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仅凭借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生产工具,创造出灿烂而辉煌的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玛雅文明的建筑工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能对坚固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经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动规律;雕刻、彩陶、壁画有很高艺术价值,被称为"美洲的希腊"。

玛雅文明古老而神秘,有其不同的特点:1、玛雅文明属于石器文明,玛雅人未发明使用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2、 掌握高度的建造技术,玛雅人不会使用铜铁及轮车,却创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3、农业以玉米为主食,所以又称为"玉米文明"。没有牛马猪羊,没有出现畜牧业的痕迹,农民采用的是一种极原始的米尔帕耕作法。4、数学采用二十进制,发现并使用了"零"的概念,掌握高度的数学和天文历法知识。5、使用独特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玛雅文字比现在的文字更为复杂。

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灭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比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疾病、气候变化等,给玛雅文明涂上了浓厚神秘的色彩。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20世纪80年代未,一支包括考古学家、动物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内的共45名学者组成的多学科考察队,踏遍了危地马拉佩藤雨林地区。这支科考队用了6年时间,对200多处玛雅文明遗址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玛雅文明是因争夺财富及权势的血腥内战,自相残杀而毁灭。玛雅人并非传说中热爱和平的民族。相反,在公元300-700年这个全盛期,毗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进行争权夺利的战争。玛雅人的战卒们用矛和棒作兵器,袭击其它城市,其目的是抓俘虏,并将其交给已方祭司,作为向神献祭的祭品,这种祭祀正是玛雅社会崇拜神灵的标志。值得一提额是,玛雅社会曾经相当繁荣。农民垦植畦田、梯田和沼泽水田,生产的粮食能供养激增的人口。

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知识究竟精确到什么程度?他们把一年分为18个月,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而现代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就是说5000年误差仅一天。测算的金星年为584天,与现代技术测算50年内误差仅7秒,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而且几千年前的玛雅人就能有如此精确的计算。

四、狮身人面像(时间:预测公元前1万年前)



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 sphinx)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

狮身人面像诞生以来几狮身人面像正面千年,饱经风吹日晒,脸上的色彩早已脱落,精工雕刻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早已不翼而飞。然而,最叫人痛惜的是,它的鼻子怎么掉了呢?这成为一个“谜”。一种至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798年拿破仑侵略埃及时,看到它庄严雄伟,仿佛向自己“示威”,一气之下,命令部下用炮弹轰掉了它的鼻子。可这说法并不可靠,早在拿破仑之前,就已经有关于它缺鼻子的记载了。

人们一般认为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是用来镇守法老墓地用的,它是智慧与勇猛的结合,但是有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大预言家埃德加·凯西,他从1933年开始一次次地预测狮身人面像不是古埃及人建造的。

值得一提的是,素以预言准确见称的美国大预言家埃德加·凯西出来宣告他的研究成果了:狮身人面像并非古埃及人建造,而是一万多年前的早期人类文明遗迹。观点一出,引来一考古界片哗然。

关于狮身人面像什么时候建造,还有另一种说法最为典型。美国学者约翰·安东尼·韦斯特在研究狮身人面像的时候发现,虽然它矗立于吉萨平原西部高崖上,也算得上是高高在上,但除头部外,整个狮身都出现无可争辩的水浸现象。由此看来,狮身人面像曾被浸泡在水中。据史料记载,埃及曾多次受到海水和尼罗河特大洪水的困扰,最后一次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由此可推断,如果狮身人面像受过水潜,那它一定是在洪水发生之前建造的。按这种说法,狮身人面像的建成时间应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  

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发现,狮身人面像所受到的侵蚀表明,它的历史比人们想象中的要长得多。法国学者更是指出,狮身人面像全身曾被大水淹没,只有头部露在外面。而根据气象学家对撒哈拉地区气候历史的研究,这么大的降水量只有1万年前才有。还有些研究者则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尾部和主体修建的年代并不一样,可能哈夫拉法老只是对它进行了修整,而不是它的建造者。狮身人面像的真正建造时间大约在7000~9000 多年前。当然也有人认为侵蚀狮身人面像的水分是由尼罗河蒸发而来的,假如这座雕像早就存在,为何在古埃及的典籍中没有提及呢?古埃及学者们强调:在哈夫拉王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埃及的气候已十分干燥,不可能有终年丰富的降雨,更不可能有雨水侵蚀石像的现象发生。

关于建造还有一种说法,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纪念碑。把其父看做是太阳神拉,这也属雷吉德夫的宣传手段之一,以恢复人们对王朝的敬畏。

五、秦始皇陵地宫(时间:前259年—前210年)



秦始皇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0公里临潼县的骊山,亦称骊山园。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曾经风趣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

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 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 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由此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六、太阳门(时间:公元5世纪到10世纪)



太阳门号称"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之一,位于玻利维亚蒂亚瓦纳科城中。太阳门被视作蒂瓦纳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蒂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一支文化。

玻利维亚的充满神秘的城市蒂亚瓦纳科城,这个谜一般的城市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离任何地方都很远。从秘鲁的库兹科出发,要乘上几天的火车和船才能到达这个城市。有人说这个高原上的景象,看起来不像是地球上的,倒像是别的星球上的。因为这里的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中氧含量也挺少。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但是,恰恰在这样的高原上,曾经有一个大城市。

在一块块100吨重的砂岩上,垒上一块块60吨重的石块,砌成了墙。巨大的石块表面都琢磨得十分平滑,拼合处的角度也十分精确,有铜榫连在一起。全部石工做得十分精巧。因一些重约10吨的石块上发现了一些2.5米深的孔,这些孔的用途至今还没法解释。从同一块石头上开下来的好些块5米长的磨薄了的石板也无肋于解开蒂华纳科城隐藏的奥秘。1.8米长、0.5米宽的石头水管像玩具一样散落一地。这些水管制作之精巧,令世人震惊。与如此精巧的水管相比,现在的水泥管可谓是粗制滥造。蒂华纳科城的祖先们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是如何制造这些水管的?

古代蒂瓦纳科文化时代的巨石门,就位于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可能原为一个巨大神庙的门,上有浮雕,因门楣上刻有太阳神形象而得名。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六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而“太阳门”的重量在一百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太阳门上浮雕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和复杂的寓意性,它体现了当时人对于宇宙现象的理解,而且其中包含了深奥的历法计数系统。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最重要的是,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

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 美国学者贝拉米与艾伦在《蒂瓦纳科的偶像》一书中,对这些符号作了详细研究,认为上面记载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并记载了27000 年前的天象。这些知识是建立在地球为圆形的观念上的,那么,古代印加人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圆形的呢?值得一提的是,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搬运到蒂瓦纳科来的?

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曾经做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六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而"太阳门"的重量在一百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而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尽管许多人作了努力的研究。但这一切仍无法解释。

尤其是每年的9月21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总会准确无误地穿过它的中央,这是什么原因至今无人能解。更有甚者观点,说蒂亚瓦纳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之门。

七、罗马十二面体(时间:预计公元2世纪)



罗马十二面体,古罗马青铜器发现于法国、瑞士和德国。罗马十二面体它们不仅没有明确的用途,而且许多上面还雕刻着各种符号和标志,其中一些难以辨认,有一些则确定与黄道十二宫有关。罗马十二面体首先它在法国被发现的。考古学家对以往发掘的大多数青铜器都能够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唯独这一件青铜器是让考古学家摸不着头脑的。因为它是一个十二面体,考古学家实在想不出它的功能来。

经过考古学家的断代研究之后确定这件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古罗马时代。而且考古学家并不只发现了一个十二面体,还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十二面体,由此可见该青铜器在古罗马时代是比较流行的。考古学家对十二面体提出了相关的27种理论,但是没有一种被大家公认的。因此它到底是什么来历,可以用来做什么,至今还是个谜。和十二面体同样是谜的是日本的泥塑,因为人们没弄明白泥塑是从哪里开始起源的。

罗马十二面体是一个空心的青铜器,而且每个面上都有大小不一的孔。在青铜器的每一面上还有一个小旋钮,旋钮的尺寸在3.8CM~11.3CM这个范围内。

八、哥斯达黎加巨型石球(时间:远古时期)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与弹珠的大小相当,其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成。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痕迹。 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是什么人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

考古学家们对大石球做过周密调查的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1/100,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和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想象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无疑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凿石头的能工巧匠。

有人根据当地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传说: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宇宙飞船降临这里,认为这些大石球是宇宙人制作的,并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一切的谜团迄今未明。但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九、巴格达电池(时间:距今大约2000年)



巴格达电池是巴格达伊拉克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发现于1936年6月,距今已有大约两千年历史,外表看起来是一只简陋的小陶罐,但以陶罐内装的所有物质及其制作意图来判断,这只陶罐却像是一个电池的外壳。巴格达电池是一种出现在两河文明的人造工艺品,年代可以推溯到帕提亚时代,被认为是一种欧帕兹 。迄今为止,巴格达电池仍未被世界考古界承认。

1936年6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近郊格加特拉布阿村外,偶然发掘出一座用巨大石板砌成的古代陵墓,石板上刻有许多波斯文字。伊拉克博物院的考古学家们立即赶来。原来这座石棺是一座陵墓的定居点的一部分,而墓的历史时期就是安息时期(约公元前250-公元225年)。

巨大的石棺终于打开了,从中发现了大量公元前248年至226年古波斯时代的文物。其中最令考古学家惊讶的不是613颗珍珠组成的捻珠和大量金银器,而是一些铜管、铁棒和陶器。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瓦利哈拉姆·卡维尼格围着这些出土文物百思不解。

经过化学鉴定,卡维尼格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这些出土的铜管、铁棒和陶器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向陶瓶内倒入一些酸或碱性水,便可以发出电来。"这意味着,在公元前248年至226年之间,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波斯人就开始使用电池了,而公元1800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的世界第一个电池则是在这些古电池的基础上发明的现代电池。卡维尼格的消息震动了考古界!世界各国考古学家纷纷赶来,希望仔细研究这个古代化学电池。但卡维尼格和古代电池却突然不见了。考古学家们四处寻找,但却毫无结果。

原来卡维尼格带着这些古代的化学电池悄悄的返回德国了,以便证实他的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卡维尼格在柏林公布了一个更令人惊讶的消息。他说:"根据出土文物中共有可装配10个电池的材料来分析,这些电池当时是被串联使用的,串联这些电池的目的则是通过电解法将金镀在雕像或装饰品上。"而另一种推测是科罗拉多大学的保罗·凯泽,他指出,这些电池的使用者是巴比伦的医生,在当时没有电鳐鱼时,他们把它作为替代品使用,从而能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

卡维尼格这两个发现立即引起世界考古界的哗然。但是,他的论断却长时间未得到考古界的承认。正如此后访问巴格达的英国科学博物馆秘书长、化学和自然科学家瓦利物尔·温冬所说:"尽管他的论断颇有道理,但自然科学家很难相信,化学电池在约1,500年就诞生了。这个考古的发现若能在科学上确立,那么便将成为科学史上一个最大的震惊事件!"

卡维尼格并不为此灰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论断,他感慨地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能够反驳我的诊断,但科学界却无视这种事实。对以往观点的坚持和对古代历史的蔑视,说明科学界未接受2,000年前两河流域(指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同底格里斯河之间地区)居民就使用了电池这一事实。"

十、安提凯希拉装置(时间:预测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00年)



安提凯希拉装置,这是一种1901年于希腊安提凯特拉岛上的一艘古船残骸中被发现的随船沉没2100余年的钟形装置。该装置由一系列可以被控制的铜质齿轮(超过30个)、曲柄和刻度盘组成。百余年后,科学家终于在现代先进技术辅助下,揭开它惊人谜底:这座名为"安提凯希拉装置"的装置竟然是一台两千年前的超级天文"计算机",天文学家计算天体运行周期的工具,它的先进性在其制成后千年间无人超越。

来自英国、希腊和美国的专家,利用立体X光电脑断层扫描和高解像表面成像技术在不损坏装置的情况下,窥探到装置内部。他们的发现30日刊登于英国杂志《自然》上。安提凯希拉装置由手工制成,做工精细。装置由铜质齿轮和刻度盘组成,29个齿轮彼此咬合。研究人员认为,装置制成于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00年,于公元前65年左右随船沉入42米深的水中。

研究人员利用断层扫描和高解像表面成像技术,阅读了刻在齿轮上的文字。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字一直依稀难辨。成像技术让研究人员看清了比之前多1倍的刻字。研究人员说,刻字含意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有关,其中一组齿轮还记录了月球的不规则运动方式。

由于月球运行轨道为椭圆形,月球在不同位置运行速度不同。研究小组负责人天文学家迈克·G·埃德蒙说,这个问题在千余年后还困扰着伟大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

研究人员认为,装置原有37个齿轮,前后钟面各一个,可以安装在长31.5厘米、宽19厘米、厚10余厘米的木箱中。装置是一个可运算的日历,按一年365天计算,设计巧妙的是,它每4年还包括1个闰年。

安提凯希拉装置不仅是天文日历,它还计算着诸多天文周期。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德雷克·德索拉·普里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安提凯希拉装置"进行早期研究。他认为,装置原有31个齿轮,把阳历和历时19年的默冬周结合在一起。默冬周包括235个朔望月,经过一个默冬周后,月相开始重现于阳历的同一个日子。

研究发现,安提凯希拉装置不仅能提供为巴比伦人所熟知的默冬周,还能给出使阳历和阴历统一的卡利巴斯周期,以及推测日食月食的沙罗周期。由于日食月食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预兆,研究人员推测,计算沙罗周期可能是与举行宗教活动有关。研究人员说,安提凯希拉装"甚至还能充当天文年历,显示希腊黄道带的主要星体和星座的升落,以及行星的位置。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9-10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全球十大考古发现
https://www.paipai.fm/r7754648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