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与湘军作为晚清重要的军事集团,两者有何区别?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13 回复:1

[军事战争] 淮军与湘军作为晚清重要的军事集团,两者有何区别?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素月无心

ZxID:54204907


双字ID:素月,单字ID:無,10.3周年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09 0
自秦朝统一六国后,两千多年直至到了清中期,中国始终是一个单一制的军政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到了晚清, 这种军政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1840年,随着洋熗大炮、鸦片贸易和不平等条约,“天朝上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面对内外夹击的局面,清政府却无兵可用、无官可使、无钱可花,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境地。面前只有两条路可选,或死守权力,自取灭亡;或授予个人和地方更多实权编练武装力量。最终清政府选择了后者,由此,湘军与淮军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淮军与湘军作为晚清重要的军事集团,两者有何区别?



建军动机的不同

以湘军创建者曾国藩为代表的一大批湖南士人,大都怀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入仕愿望。

湘军领袖曾国藩以书生而操杀人之业,正是他人生信念驱使的结果,练湘军镇压农民造反,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作为生当末世的理学家,他的目的在于“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以重振纲常伦理,恢复王朝秩序。

曾国藩誓改绿营、组建湘军之举,正符合湖南人走出书斋、投身军戎,以挽救世道人心、实现政治愿望。

如罗泽南少年时代就怀有大志,喜欢研读理学著作。太平军进犯湖南后,罗泽南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生徒倡办团练,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战死后因战功卓著,咸丰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谥号“忠节”,加巴图鲁荣号,建专祠奉祀。正是这种强烈的经世意识和从政愿望,促成了湖南士人特有的卫道感和政治敏锐性。

如左宗棠乡试中举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封二等恪靖侯,死后清廷追赠太傅, 谥号 "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因此,创立湘军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镇压太平天国,还要借此培育人才,转移风气,振兴封建道统,这是一种政治的功利。

相比湘军,李鸿章创建的淮军,主要是一种现实的军事功利目的。究其原因,一是为了救济湘军兵源逐渐枯竭的窘境,二是为了消灭捻军。这两个方面的动机,均是出于军事的考虑,而非政治。

同时,淮军领袖李鸿章无论是政治视野和学术根基都远不及曾国藩,所以实用主义心态十分强烈的。对于淮军,李鸿章目的就是刻意培植自己的军事势力,借以实现“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志愿。



将领与幕僚的差异

湘军是曾国藩为实现培育人才、转移风气、振兴道统的政治目标而建,因此湘军有179名将领中书生104人,占总数的近60%,而纯行伍出身的有75人,仅占约40%。湘军将领后来成为封疆大吏的较多,官至督抚的近30人。而淮军将领中做到督抚的除李鸿章兄弟之外,只有4人,其余大都在军中任职。

淮军中不是没有才高志远之人,但李鸿章没有向这些人提供赖以维系凝聚的精神力量,而是十分注重功名利禄、子女玉帛对将弁的刺激作用。这种用人标准,使得432名淮军军官中,有科举功名的19人,仅占5%,,其余均为武科、行伍、世职、军功等。

除了将领的出身成分有很大的不同之外,湘、淮两军幕府成员的规模素质结构也有巨大的差异。曾国藩的湘军幕府有晚清人才渊蔽的美誉,网罗了当时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不仅有与湘军的实际军务有关的刑名、钱粮、盐法、河工等类的实用型人才,而且还有大批名儒硕士、学者专家等等,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各省之著名学者,几乎被曾国藩网罗殆尽,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晚清社会各方面很有影响的人物。

而李鸿章的淮军幕府无论从其规模和网罗的人才来看,都远不及湘军幕府,李鸿章较注重罗致实际型的人才。因此淮军幕府多精明练达之士,而绝少道学先生。正因如此,淮军幕府中的人物在晚清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远不如湘军幕府人物。

除了将领的出身成分有很大的不同之外,湘、淮两军幕府成员的规模素质结构也有巨大的差异。曾国藩的湘军幕府有晚清人才渊蔽的美誉,网罗了当时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不仅有与湘军的实际军务有关的刑名、钱粮、盐法、河工等类的实用型人才,而且还有大批名儒硕士、学者专家等等,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各省之著名学者,几乎被曾国藩网罗殆尽,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晚清社会各方面很有影响的人物。

而李鸿章的淮军幕府无论从其规模和网罗的人才来看,都远不及湘军幕府,李鸿章较注重罗致实际型的人才。因此淮军幕府多精明练达之士,而绝少道学先生。正因如此,淮军幕府中的人物在晚清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远不如湘军幕府人物。



装备与训练的差异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湘军在上述两个方面强于淮军的同时,也存在弱于淮军的方面。

湘军将领,包括曾国藩在内,多是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儒士,一般来说,在政治思想方面较倾向于保守,对于西洋的东西接受较慢。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对西洋武器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湘军使用洋熗洋炮的情况虽也有,但为数较少。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大多的场景还是残酷的面对面的厮杀,这就使湘军在战斗中的伤亡极大。

当时曾国荃打算订购一批洋熗,曾国藩对曾国荃说:“洋人厉害并不是因为武器好,而是纪律严明、队伍整齐”,甚至认为“我军仍当以抬鸟刀矛及劈山炮为根本。譬之子弟于经书八股之外兼工诗赋杂艺则佳。若借杂艺以抛弃经书八股,则浮矣”。

李鸿章则注重实务,受西人影响又较多,淮军在使用西洋熗炮方面极为开放,弃刀矛弓箭改用外洋新式武器,雇佣洋教习,仿制西方军火,出现了洋熗队、小型炮队等。1865年五万淮军,已有洋熗三四万杆,开花炮四个营,成为当时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曾国藩的湘军在消灭了太平天国后被裁撤,不过仍有一小部分湘军一直延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后来蒋介石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1949年这支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而李鸿章的淮军主力在甲午战争中就全军覆没,剩下的在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从主力部队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淮军巡防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

淮军与湘军,最终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烟里.....................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9-10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