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Ta
-
- 注册时间 2010-02-19
- 最后登录 2024-12-23
- 在线时间3045小时
-
- 发帖1734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派派币10260
- 威望11453
- 鲜花135328
- 鸡蛋25
- 在线时间3045 小时
-
访问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佛系肝章中
|
中文名:杨姓 类 型:中华姓氏 得姓始祖:杨伯侨 郡 望: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堂 号: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等 代表人物:杨坚、杨万里、杨利伟等 发源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台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历史发展
起源源流
源流一
(一)源于姬姓建杨国说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
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
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
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二)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
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
(三)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四)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源流二
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源流三
(一)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分,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二)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三)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四)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葫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五)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赟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源流四
少数民族杨姓,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拉祜族、侗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杨氏。
台湾杨氏
台湾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莱。”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莱,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源流五
出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源流六
源于变姓,属于因故转姓为氏。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氏,本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放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氏之恩,即以母姓杨氏应试,登宋元祐三年戊辰科(公元1088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诏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右仆射,韶阳县开国公,谥文贞。其后裔子孙即为诸暨倪杨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又名文实,定悼公子,一说晋武公子,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伯侨长子名文,又名逊,袭侯爵。文生子名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晋悼公时,叔向以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叔向以上大夫为太傅。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是春秋时期颇有见识并受到尊敬的政治家,叔向子名伯石,字食我,号曰杨石,任晋国上卿,因得罪晋贵族而遭迫害,子孙隐居华山仙谷避难,后居华阴。
有些史籍和杨氏族谱是以伯侨为始祖记载杨氏世系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
迁徙传播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1396),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达13%,占了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大约23%的杨姓人口。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大约34%的杨姓人口。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杨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
海外分布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士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菲律宾杨氏
杨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士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灵宝市汉太尉杨震教书地三鳝书堂祭祖,,并在开封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欧美澳洲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知名人士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堂号
四知堂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孔庙堂、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三公泽世;四杰传芳。(上联典指东汉杨震,列三公之位。下联典指杨炯,他和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五言通用联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
七言通用联
关西世第弘农郡;河内家声光裕堂。(全联典指杨姓名郡名堂。) 程门立雪尊师道;孔圣传家立美名。(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的杨震。) 三相才华齐凤阙;千金诗赋重钟山。(上联典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下联典出明代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此联为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欺人毕竟不英雄。(此联为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此联为明代杨继盛自题联。) 祠开苕左新门第;村纪关西旧世家。(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立雪表恭,摘星见志;鱣堂集庆,雀馆呈祥。(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时,杨亿。下联典指东汉杨震,传说其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此联为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
家谱文献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编撰者不详, 藏于福建省明溪县龟山乡 瓮来、竹林坪、大叉杨氏族谱,清道光五年杨再传等撰修,藏于湖南省凤凰县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杨春池主修,清光绪二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杨楫纂修,民国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杨秀续修,清光绪五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顾云峰撰,清光绪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 徐沛禄重修,民国三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字辈排行
地域 字辈 重庆合川 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 重庆开县 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重庆巫山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重庆大足 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湖北沔阳 元伯光天 日月星辰 宗之源远 世代克成 湖南龙山 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湖南湘乡 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达州 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四川广安 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四川巴中 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安徽安庆 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江苏六合 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辽宁抚顺 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陕西安康 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广东汕尾 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贵州毕节 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山东临沂 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广东凤湖 淑骘允宗庆,英天以志必,元仲祺肇昌,鸿基乃益辟,贤良善克承,勋业渐盈积,俊杰列朝邦,芳声昭世德
杨姓谱牒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杨姓历代名人805名,占总名人数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数2.02%,排在第六位;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杨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历史名人
杨朱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 [1]),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扬雄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1] )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
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方面,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
其父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威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输籍法”、“大索貌阅”,整顿户籍。
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统治期间,国势强盛,府库充盈,经济繁荣,人丁大增。晚年用法严峻,社会矛盾加剧。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七月丁未日(604年8月13日),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杨广
杨广(569年-618年), [143] 即隋炀帝,讳广,一名英 。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
杨广少年时,性聪敏,貌英俊。且能矫情饰行,沉着于外,勤于攻读,文才又好。开皇元年(581年),杨广被册立为晋王,参与了平定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其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正式即位。在位期间,杨广对内修造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穷奢极欲,滥用民力,赋税征敛繁重,使百姓怨声载道。对外频繁发动战争,攻灭吐谷浑、征讨流球,三征高句丽致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存,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崩溃灭亡。大业十四年(618年)四月,杨广巡幸江都时,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杨广在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基础上,征发百万民工,用五年时间凿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项伟大的工程;他还增设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形成;并三次派人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但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横施暴政,亦给当时的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在历史上留下了暴君的骂名。 隋炀帝杨广还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其诗歌中艺术性最强、成就最高的《春江花月夜》体现了隋代南北诗风交融的实绩,同时也预示了初盛唐诗歌发展的一种方向。《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文》录存其文4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5首。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2]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3]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中国太平天国领袖之一,太平天国东王,政治家、军事家。
杨秀清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次年冬,杨秀清与洪秀全、冯云山笔结为异姓兄弟。1851年,参加金田起义,任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12月,在永安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大权。次年,指挥太平军由广西永安突围,进入湖南,号召群众“各各起义”响应。1853年3月,占领南京后,提出就地建都的主张,使太平天国政权正式建立。其后又策划组织了北伐西征等重要战役。1856年,太平军解救镇江之围,又乘胜击溃屯兵天京城下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胜利的形势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其为头万岁。洪秀全密召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带兵回京图之。后韦昌辉带三千多人从江西入天京,9月2日凌晨攻入东王府,杀杨秀清。
杨秀清粗通文字,未读过兵书,也未受过军事训练,但其为人豪爽,“具大智慧,富权略”。在洪秀全、冯云山的农民革命思想影响下,善于在战争实践中学习军事,成长为农民起义军的统帅,推动了太平天国事业的发展。杨秀清是太平天国战争的实际策创者和指挥者,创造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赢得了数次关键性战役的胜利,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永安突围战斗和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杨白冰
杨白冰(1920年9月9日-2013年1月15日),原名杨尚正,男,汉族,原籍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曾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第十三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 。 2013年1月15日16时55分,杨白冰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杨勇
杨勇(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在鲁西南战役中创造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单独攻坚和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又2个旅的先例。抗美援朝期间,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回国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闻名的“三杨”之一。
杨得志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男,籍贯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和南京军事学院。
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就读。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并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杨振宁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杨利伟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汉族,中共党员,特级航天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少将军衔。
杨利伟于198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学士学位,后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先后成为空军某师强击机、歼击机飞行员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部队精简整编,转入驻川航空兵某团;1996年参加中国航天员的选拔;1998年被选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9月被确定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10月15日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10月16日在完成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在内蒙古中部返回着陆 ;2004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 ;2005年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和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年7月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8月参加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 ;2009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17] ;2010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0] ;2018年4月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2019年10月获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2022年9月参加“月是故乡明”华侨华人中秋晚会。
杨利伟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其成功完成太空之旅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杨扬
杨扬,1975年8月2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籍贯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原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 1984年,杨扬开始接受滑冰训练。1988年,杨扬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练习短道速滑。1995年,杨扬由黑龙江省队进入国家队。2002年,杨扬夺得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的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2002年,杨扬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一举多夺得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1500米以及个人全能四枚金牌,并实现了个人全能项目上的六连冠。整个运动生涯里,杨扬一共获得过59个世界冠军,是获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2006年8月17日,杨扬在北京举行了退役仪式。
杨威
杨威,1980年2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原中国体操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全能金牌获得者。5岁时,杨威进入湖北省仙桃市业余体校。10岁进湖北队。16岁入选国家队。
1997年,杨威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杨威作为主力成员与队友一起为中国体操队拿下了第一个奥运会男团冠军。
2004年8月,杨威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的比赛中,由于单杠上的重大失误,使他获得第7名。
2006年、2007年,杨威连续两次获得世锦赛全能冠军,也创造了继南斯拉夫运动员佩塔尔·苏米于1926年卫冕世锦赛全能冠军81年之后首位完成这一壮举的运动员。
2008年8月12日,在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决赛众多国人的注视中,杨威带领中国体操男队在时隔8年后重夺男团金牌。8月14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体操全能决赛中,杨威以94.575分成绩获得了冠军,时隔12年之后重新为中国获得了男子体操全能金牌。
2009年5月,杨威正式退役,结束了自己的体操生涯。
2014年6月,杨威父子与其他四队星爸萌娃参加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自2020年8月8日CCTV-6正式播出起,电影频道联合中国体育彩票推出的脱贫攻坚主题公益纪实类节目《温暖有光放映队》以光影为丈量,杨威等电影人自云南腾冲起步横贯祖国大江南北,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将中国电影人与体育人的温暖力量送到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