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战争 —— 改变英国国运的战争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33 回复:2

[军事战争] 布尔战争 —— 改变英国国运的战争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峥

ZxID:6991100


配偶: 黑白纪
开摆。9.28广播剧,1.2求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01 0
名    称:第一次布尔战争
发生时间:1880年12月16日 至 1881年3月6日
地    点:南非
参战方:英国;布尔人
结    果:布尔人获胜
—————————————————————————
名    称:第二次布尔战争
发生时间:1899年10月11日 至 1902年5月31日
地    点:南非,斯威士兰
参战方:大英帝国 VS 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
结    果:英国惨胜
参战方兵力:英国 347,000人
                     英属殖民地 103,000—153,000人
参战方兵力:德兰士瓦等 88,000人
伤亡情况:英国 战死7,000人,病死17,000人,失踪934人,受伤22,828人
                  德兰士瓦等 死亡5,000人,15,000布尔人
主要指挥官:阿尔弗雷德·米尔纳、保罗·克留格尔、路易斯·博塔
别    名:南非战争,第二次英布战争
—————————————————————————
持续多年的布尔战争,是大英帝国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影响是全世界始料未及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使英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1900年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后,英国全球霸权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即使如此,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然维持着其霸主的地位。但是,布尔战争结束后,英国的国力遭受到沉重打击,昔日世界霸主的地位威严扫地,布尔战争是怎样影响英国和世界格局的呢?


1、第一次布尔战争




第一次布尔战争(First Boer War),发生于1880年12月16日至1881年3月6日,是英国与南非布尔人之间的一次小规模战争。
布尔人,是以17世纪至19世纪移民南非的荷兰裔为主,融合法国、德国移民形成的非洲白人民族,并在19世纪建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自治共和国,但是由于南非统治权的问题,布尔人同英国殖民者一直以来便有着尖锐的矛盾。


布尔共和国
“布尔”系荷兰语,意为“农民”。布尔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后裔。1652年,第一批荷兰人来到南非的开普,建立了殖民地。经过百余年的殖民活动,布尔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但是,布尔人并没有在南非造成独霸局面。
1795年,英国舰队在南非开普登陆,开始了和布尔人在南非长达百年的争夺战。经过多年的冲突,在英国的强大实力面前,布尔人被迫向北面迁徙,于1852年和1854年分别建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共和国。

背景介绍
1652年,第一批荷兰移民抵达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定居。1795年和1806年,英国两次占领好望角殖民地。1814年至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国以600万英镑的价格从荷兰手中购买了好望角地区,开始对其加以统治。好望角地区又称作开普(Cape)。
1836年,对英国统治不满的布尔人开始集体离开开普殖民地。民团司令官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Andries.W.J.Pretorius,史称老比勒陀利乌斯)在北方内陆建立了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等殖民区。这些殖民区在1849年合并,建立了南非共和国(Zuid Afrikaansche Republik),又称德兰士瓦共和国。另一部分布尔人在其东部和南部先后建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Oranje Vrijstaat)。
1876年,英属纳塔尔省总督谢普斯通(Sir Shepstone)于前往德兰士瓦共和国进行游说,劝其接受英国统治。由于财政困难,以及面临与东边祖鲁王国的大规模冲突,德兰士瓦共和国接受了归并英国的要求。1877年4月,英国发表声明,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英国殖民地,任命谢普斯通爵士为行政长官。德兰士瓦总统伯格斯辞职。
1879年祖鲁战争之后,英国消灭了祖鲁王国,解除了布尔人面临的最大威胁。由于英国人统治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年期间,并没有着手改善中下层布尔人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增加投资、改善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生活,反而允许英国商人进行土地投机、向布尔人补收以前欠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税款,引起了布尔人民广泛的不满情绪。

前奏
1880年9月,为了从土著手中收缴金伯利钻石矿作为工资发到黑人劳工手里的大量熗支,在英国保护国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发生了“缴熗暴乱”。英国驻德兰士瓦的主力部队南下镇压暴乱,留在德兰士瓦的英军总数不超过三千人,只驻守在比勒陀利亚、吕斯滕堡、莱登堡、斯坦德顿等几个重要城镇,防务空虚。该年12月16日,五千多不满英国治理的布尔人聚集在帕尔德克拉尔举行国民大会,宣布进行武装反抗,恢复南非共和国。推举在布尔人当中德高望重的保罗·克留格尔(S.J.Paulus Kruger)、皮埃特·茹贝尔(Jacobus “Piet” Joubert)和小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 Pretorius)三人为首领。同日,新组成的三人政府将南非共和国的独立声明送到了比勒陀利亚驻军的手中,英国人拒绝接受,下令各地驻军火速增援比勒陀利亚。

过程
1880年12月17日,布尔人市民和英国驻军的冲突在波切夫斯特鲁姆爆发。12月20日,驻扎在莱登堡的英军第94团两个连驰援比勒陀利亚,在布龙克霍斯特干河(Bronkhorst Spruit)遭到布尔民团的伏击,第一场战斗打响。由于布尔人采取了游击战的战术,在交战中,英军247人中有77人阵亡,157人受伤,布军只有2人死亡,4人受伤。
1881年1月,增援的英军部队从纳塔尔殖民地出发,向德兰士瓦进军。英军司令科利将军(Sir George Colley)率这支千余人的援军,西进德兰士瓦。在纳塔尔与德兰士瓦边境的朗峡(Laing’s Nek)受到茹贝尔将军的阻击。英军有93人被打死,133人受伤,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顶被击毙。布军方面只有1人阵亡,5人受伤。

结果
1881年3月6日,英国和德兰士瓦军队签订停战协议,8月3日双方又签订了《比勒陀利亚协定》。该协定规定,保证德兰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国女王宗主权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国保持三项特权:控制德兰士瓦对外关系;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战时英军有权借道德兰士瓦。


2、第二次布尔战争




第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是1899年10月11日至1902年5月31日英国同荷兰移民后代阿非利卡人(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保罗·克留格尔要求英军撤离德兰士瓦边境的最后通牒,遭到英国政府拒绝。1899年秋,英国军队开始在德兰士瓦与奥兰治边境集结,为防止英国入侵,布尔人1899年10月11日对英宣战,布尔民兵由此向南部非洲英军主动发起攻击。

为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人,共阵亡两万两千余人。最终英国在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与国际舆论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也推动了游击战在军事领域的影响。


3、第二次布尔战争前的英国

在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的1899年之前,英国依然是一个超级大国,无论法俄德皆没有信心去独自挑战英国的权威。其实,表面强盛的英国已经江河日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整个19世纪,被称作是英国人的世纪,英国依靠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红利,实现了从作坊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劳动生产效率得到质的提高。至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国力达到顶峰。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物极必衰,在英国国力达到顶峰之后不久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却使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黯然失色。19世纪60年代,以电的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西方,并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展开。但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的英国,由于庞大殖民地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其依然因循守旧,不愿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因此,英国的工业生产效率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英国在钢铁的产量上很快便被美国和德国超越,在新兴电力工业等领域,英国更是被遥遥甩在后面。


此时,英国唯一的优势便是其庞大的军事实力,但是面对广阔的殖民地和新兴列强的挑战,其实力已经略显不足,军事霸权特别是海军的霸权受到动摇。
大约从169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皇家海军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强海军;并帮助英国成为18和19世纪最强盛的军事及经济强国;也是把大英帝国的影响力投射至全世界的重要工具。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法俄两个传统的陆军强国,海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法俄结盟后,这让英国坐卧不安。而新兴列强德国海军的建设也稳步推进,这也让英国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外交上,英国“光荣孤立”的政策也开始受到巨大的挑战。“光荣孤立”政策主要内容是指在与其他欧洲国家打交道时,只就具体问题与其中某个国家合作,同时避免承担长期义务,英国不与主要欧洲国家缔结具有军事同盟义务的条约,以保证其外交的充分自由。实施这一政策的基础是英国强大的国力的体现。然而,进入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列强美国和德国的崛起,以及他们对外扩张的意图已经愈发明显,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而惨烈的布尔战争,就是在英国江河日下的情况下爆发的,为维护英国的权威和殖民体系的稳定,英国不得不透支自己的国力。


4、第二次布尔战争,战争背景


英布矛盾

1867年,奥兰治河地区发现钻石。奥兰治政府立即声明,这一地区归自己管辖。英国的殖民者极力反对,并阴谋策划吞并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的计划。1877年,英国人派军队武力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这一行为激起了布尔人的武力反抗。1881年2月,布尔军在马祖巴山附近击败了1000多名英军,迫使英国在保留部分权力的名义下,承认德兰士瓦的独立,并相互签订和约。
1884年,探矿专家在德兰士瓦共和国的比勒陀利亚和瓦尔河之间的一个偏僻牧场上,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威特沃特斯兰德金矿(简称兰德金矿,Rand)。随后在这座金矿上建立了约翰内斯堡。这无疑给德兰士瓦打了一剂强心剂,来自金矿的利润和税收使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此后,布尔人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地增强,但这也招致英国殖民者的眼红,加之布尔人拉拢德国等国的势力进入南非,这让英国人同布尔人的矛盾一触即发。
虽然第一次布尔战争的失败让英国人大失颜面,但心高气傲的英国人并未因此而气馁,毕竟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英军不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在英国人看来,布尔人始终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1890年,德兰士瓦政府宣布定居在约翰内斯堡的外国侨民要缴纳全额的赋税,但不得享受参加总统和立法会(Volksraad)选举的权利,除非在德兰士瓦住满14年并拥有国籍。此外,所有的外侨都不能担任政府公职,子女不能上政府资助的学校。这一法律遭到了英国的抗议,因为德兰士瓦的外侨大多是英国人。德兰士瓦同英属南非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战和关税壁垒、德兰士瓦对国内英资矿业公司的高额税收和经济限制,是19世纪晚期德兰士瓦同英国之间关系紧张恶化的三大主要原因。

英国的殖民渗透

1895年,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成为英国殖民大臣,矿业巨头塞西尔·罗得斯就任英属开普殖民地总理。该年12月28日,罗得斯的好友,南非矿业公司的高级职员詹森博士(Dr Jameson)带领500名南非公司的警察及几挺机关熗,企图远征德兰士瓦,推翻德兰士瓦的保罗·克留格尔政权。这次行动更是得到了英国殖民大臣的默许。此次自杀式的远征说明了英国从上至下并未将布尔人视为强有力的挑战者。
果然,不出所料,英军正规军都未办到的事情,一群矿警也不会有所作为。远征的500多名矿警除134人被击毙外,其余全部被俘。消息传来,英国政府大为震惊,这让英国人下定决心解决布尔人的威胁。
1896年1月2日,詹森武装在克鲁格斯多普被南非警察部队包围,除134人被击毙外,其余的人,包括詹森在内全部被俘虏。在约翰内斯堡准备发动暴乱的“外侨改革委员会”连忙行动,但也被南非警察镇压。詹森及其同伙被移交给英国,以“企图对友邦进行军事远征”的罪名判处15个月监禁。约翰内斯堡“外侨改革委员会”的首领被德兰士瓦法庭判处死刑,后来在英国的强烈抗议下,被改为15年监禁,每人罚款两万五千英镑。
詹森远征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向德兰士瓦总统保罗·克留格尔拍发了一封著名的电报,表示祝贺,电报恶化了英德关系,同时使英国下决心以武力解决与德兰士瓦的争端。


5、第二次布尔战争,战争前奏

1899年4月,英属开普殖民地总理阿尔弗雷德·米尔纳爵士(Sir Alfred Milner)授意德兰士瓦的英国侨民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封申冤书,请求她保护英国臣民的利益。该年6月,米尔纳和克鲁格在布隆方丹就保护外侨权益问题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英方在谈判的同时,抓紧时间从海外向南非调遣军队。
西方世界在1899年发起了同情和声援布尔共和国的运动。荷兰和比利时组建了众多的民间团体,征募捐款,发表文章,建立基金会,向德兰士瓦捐赠战时流动医院和医疗设备。来自荷、比、德、法、美、俄、爱尔兰、意大利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上千名志愿者纷纷远渡重洋来到德兰士瓦,准备同布尔人并肩作战。
1899年9月,克鲁格告诉米尔纳,可以考虑把外侨得到德兰士瓦公民权的居留期限从14年减少为5年,但是要求英国今后停止对德兰士瓦共和国提出宗主权的要求。
受国内舆论的影响,英国国会在给克鲁格的答复中说:“……女王陛下政府认为南非共和国政府的答复是消极的,或者是非决定性的……女王陛下政府保留对当前形势予以重新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最后解决手段的权利。”为了给德兰士瓦增加军事压力,英国从印度和地中海各自调派了两千人增援纳塔尔殖民地。
1899年10月9日,德兰士瓦政府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国停止向南非增兵,撤退6月1日以后到达南非的一切军队,将一切争议问题付诸外交仲裁,限48小时答复。10月10日,张伯伦命令米尔纳对南非提出的条件予以拒绝。1899年10月11日下午五点整,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联邦议会向英国宣战,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


6、第二次布尔战争,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布尔人计划
在英国援军到达南非前,集合优势兵力,分为两路,一路向东进攻纳塔尔,分割并包围两个主要的英军据点——莱迪史密斯(Ladysmith)和邓迪(Dundee),并占领德班港,获得出海口;另外一路向西南,占领西开普铁路线上英军主力驻扎的两个战略要地——马弗京(Mafeking)和金伯利。同时,在开普殖民地煽动布尔人暴乱,牵制英军兵力,尤其是破坏东西两条开普铁路的运输,阻止增援的英军利用铁路向北挺进。此外,为了防备非洲土著趁开战之机进攻布尔人,由普林斯洛将军(Antonie Princloo)率重兵驻守远离前线的象河流域,防备佩迪人的暴动,800—1000人的民团驻守斯威士兰边境,1000人的民团驻守卡利登河谷的巴苏陀边界。

塔拉纳山战役
1899年10月12日,由德兰士瓦军队和奥兰治武装部队组成的布尔联军向东开拔。布军总司令皮埃特·茹贝尔将军率领主力部队,从东奥兰治翻越德拉肯斯山,进入纳塔尔殖民地,直扑纳塔尔英军主力所在地莱迪史密斯。10月20日清晨,追击的布军在塔拉纳山(Talana Hill)同驻扎在这里保卫莱迪史密斯外围防线的一旅英军发生了战斗。布军指挥官梅厄将军(Lucas Meyer)利用有利的地势和晨雾的掩护对英军发动了突然袭击。英军损失465人,布军损失145人。
另一支布军由有“西德兰士瓦之狮”称呼的德拉瑞将军指挥,在10月11日进入英属贝专纳兰境内,切断了西开普铁路干线,从而阻隔了开普地区与罗得西亚间的联系。德拉瑞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由克龙耶将军(Piet Cronje)指挥,包围马弗京,另一路(主要是奥兰治人)由路易·博塔(Louis Botha)指挥,包围了钻石重镇金伯利。
第三支布军渡奥兰治河南下,吸收了英属开普殖民地的小股布尔人武装,在开普东北地区活动,威胁东西开普铁路线。英军不得不对奥兰治河铁路大桥严密防守,提防布尔人的炸桥企图。西开普铁路线上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和军用物资集散地德阿尔(De Aar)也遭到了布尔人的骚扰。为了保护东西开普铁路的正常通行,英国人不得不把4.7英寸的海军炮安装在列车上,在掩护下慢慢推进,一小段一小段地修复铁路。

莱迪史密斯会战
1899年10月30日(后来被英军称为 “悲哀的星期一”),莱迪史密斯的四千英军在乔治·怀特中将(Sir George White)的指挥下向布军发动反攻,在尼科尔森峡谷(Nicholson’s Nek)同茹贝尔指挥的布军主力遭遇,英军战败,损失1272人,余部退回莱迪史密斯,旋即被包围。由于莱迪史密斯防守严密,茹贝尔几次攻城不克,于是派出侦查部队深入英军腹地,前至到埃斯特考特(Estcourt)一线,侦察可以用来进行固守的地点。其余的主力部队则在莱迪史密斯周围扎营休整,等待英军海外兵团的到来。
10月底,由英国援军(南非远征军)总司令、曾经在爱尔兰镇压过当地起义的雷德弗斯·布勒上将(Sir Redvers Buller)率领的两万英国部队终于到达开普敦。从11月中旬开始,布勒指挥的英军在东、中、西三条战线上向布军发动反攻:梅休因中将(Lord Paul Methuen)在西线解除金伯利包围,弗兰奇中将在中线进攻奥兰治自由邦,布勒将军率领主力部队在东线解除莱迪史密斯包围。
布勒上将12月15日清晨在莱迪斯史密斯西南的小车站科伦索(Colenso)对那里的布军发动进攻,企图强渡图盖拉河(Tugela River),前往莱迪史密斯。布勒指挥的兵力包括英军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共计16000人,此外还有四个轻骑兵团、由殖民地骑兵组成的三个熗骑兵中队。炮兵则有5个炮兵连,30门大炮,此外还有16门海军的12磅炮和4.7英寸炮。包括骑兵和炮兵在内,布勒的总兵力为22000人。投入科伦索之战的布尔军队包括来自约翰内斯堡、海德堡、克鲁格斯多普、弗赖黑德、乌得勒支等八个地区的民团,奥兰治自由邦的部队,还有约翰内斯堡和斯威士兰的白人警察部队,共计3500人。
此外还有一门120毫米德制克虏伯榴弹炮,1门75毫米克虏伯野战炮,2门75毫米法制什耐德-克鲁索加农炮,1门37毫米马克西姆速射炮(Pom Pom)。由于布军事先隐蔽了炮兵阵地,以及英军统帅的指挥失误导致兵力分散和战术死板,英军在此次战役中遭到惨重失败,阵亡1139人,失踪250人,丢失10门大炮。布尔军队仅仅阵亡8人,伤30人。
在莱迪史密斯会战的同一时期里,英军在西线的金伯利和中线的斯托姆贝格也遭到失败,损失2800多人,在英国陆军史上被称为“黑暗的一星期”。布勒上将因为兵败,引咎辞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职位。

第二阶段

1899年12月17日,罗伯茨勋爵(Lord Frederick Roberts)被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任命为南非远征军总司令,基钦纳(Lord Herbert Kitchener)为参谋长。由于遭到失利,好战情绪在英国国民中高涨,索尔兹伯里内阁“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政策得到支持。
1900年1月10日,罗伯茨和基钦纳抵达开普敦。他们带来了本土的第七军、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增援部队,以及驻印度和锡兰的三个骑兵分队。到1900年1月,南非战场上的英军增至18万,3月再增至22—25万人,居于绝对优势。此外,还有几千匹军马从英国和澳大利亚运抵南非,增加了英军的机动性。
1900年2月,在权衡了战场局势之后,罗伯茨改变了战略,将主攻方向从纳塔尔西移到中路兵力较弱的奥兰治地区,同时改变刻板的正面强攻战术,采取迂回夹击的策略。西线方向,英军击败布军最凶猛的“黑将军”皮埃特·克龙耶指挥的民团,2月16日解放被围困数月的金伯利。东线英军2月27日发动攻势,3月3日在多得雷赫特(Dordrecht)打败了布尔人,终于得以解莱迪斯史密斯之围。
消灭了最强悍的克龙耶对左翼的威胁后,罗伯茨将主攻兵力转回奥兰治,稳步向北挺进。由于吸取了第一阶段失败的教训,英军改变了战术。在遭到布军伏击时步兵部队不再保持队形,而是就近挖掘战壕,掩护骑兵对布军阵地发动冲锋。在这种战术下,布军在白杨树林(Poplar Grove)、亚伯拉罕牛栏(Abrahams Kraal)等地的阻击接连失败。3月10日,英军第六师和第七师在亚伯拉罕牛栏击败了布军装备最精良的约翰内斯堡警察部队。3月12日,奥兰治自由邦总统马蒂乌斯·斯泰因带领政府和国会官员逃出首都布隆方丹,逃往北方的克龙斯塔德(Kroonstad)。3月13日下午,英军开入布隆方丹。3月中下旬,英军部队伤寒流行,罗伯茨不得不下令就地休整,英军的攻势被迫中断。3月26日,布军总司令茹贝尔在柳树农庄(Willow Grange)战斗中再次坠马重伤,3月27日去世。根据他的遗愿,擅长游击战的路易斯·博塔(Louis Botha)继任布尔野战部队总司令。
1900年4月底,又有一大批英国援军开到南非。经过兵力调整,在主攻方向上,罗伯茨有八个步兵师(第3、6、7、8、9、10、11师、殖民地师)和第12骑兵师。英军在5月初重新发动进攻。5月12日,罗伯茨的大军攻克奥兰治自由邦的新首都克龙斯塔德。由于接连遭到失败,布尔人的士气一落千丈。在罗伯茨的宽大许诺下,许多在英军后方活动的民团团员向英国人投降,交出武器,然后返回自己的农场。到5月中旬,仍在战斗的布尔人只剩下了两万多人。
1900年5月24日,米尔纳勋爵在布隆方丹宣布英国兼并奥兰治自由邦。吞并奥兰治后,英军加紧向德兰士瓦进攻。5月29日,弗兰奇将军指挥澳大利亚骑兵部队,在约翰内斯堡南郊的克利普河击败了最后一支防御部队。5月30日,克鲁格总统乘坐火车离开首都比勒陀利亚。5月31日,罗伯茨进入约翰内斯堡,6月5日清晨开进比勒陀利亚。
1900年9月1日罗伯茨宣布英国兼并德兰士瓦,并宣称战争结束。9月11日,克鲁格总统得到流亡的德兰士瓦政府授权,抵达葡属莫桑比克首府洛伦索马贵斯,10月19日,克鲁格乘坐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派来的巡洋舰格尔德兰号(De Gelderland)前往欧洲求援。

第三阶段

攻占比勒陀利亚之后,罗伯茨的4万部队在原地休整。但英军从开普敦到比勒陀利亚的漫长补给线受到了仍在抵抗的布尔人的袭击。此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主要城市和铁路线已经被全部占领,布军开始转入游击战。在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两地,英军还挫败了多起布尔人的暴动企图。
罗伯茨将军于1900年11月29日离开比勒陀利亚,回国接任英军总司令的职务。他将南非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基钦纳勋爵,伊安·汉密尔顿勋爵(Lord Ian Hamilton)接任参谋长。
退出城市的布尔军队此时已经化整为零,组成多股游击队。布尔人的游击队在德韦特、德拉瑞、博塔、扬·史末资(Jan Smuts)和詹姆斯·赫尔佐格(James Hertzog)等人的领导下,发挥野战骑射之长,袭击英军交通线,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
1900年12月至1901年4月,布尔游击队在博塔和德韦特的指挥下深入英属开普殖民地作战。
1901年4月到9月的冬季战役中,布军游击队对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英军发动多次偷袭,并屡屡得手,俘获大量军火、给养和大炮。
1901年9月至1902年5月,史末资和赫尔佐格再次进入开普殖民地。他们率领5000名骑兵,分成若干小股游击队,奔袭千里,深入英军大后方,一直推进到大西洋沿岸和开普敦近郊,迫使英国在开普地区宣布戒严。


7、第二次布尔战争,战争结果

和平谈判

布尔战争旷日持久,双方精疲力尽,欧洲各国对英国的抨击和指责也日益激烈。1901年2月,基钦纳已经开始和路易斯·博塔进行秘密谈判。
到1902年5月为止,英军已经在南非靡耗战争费用两亿两千万英镑,死亡两万一千多人。布尔人的作战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从最高时期的88000人减少到22000人,由于得不到补给,民团士兵营养不良、衣衫褴褛,士气沮丧。他们的物资已经耗尽,只能依赖战利品为生。
1902年,英布双方开始正式举行和谈。谈判的关键,一是布尔人的独立问题,二是对待非洲人问题(核心是非洲人的选举权)。关于第二个问题,英国牺牲非洲人的利益,向布尔人靠拢,较快就同布尔人取得了一致意见。
英国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兼并布尔共和国,因此寸步不让,先后五次坚决拒绝奥兰治总统斯泰因提出的维持独立的要求。布尔人只能退让,要求掌握独自制订和执行对土著的政策的权力。
1902年5月15日,代表两个布尔共和国、三十二个地方民团和165个游击队的布尔人代表在弗里尼欣(Vereeniging)开会,讨论和战前途。5月27日,米尔纳勋爵来到弗里尼欣,同布尔人代表史末资将军举行会晤。

在会晤中,米尔纳提出了十二条和谈条件。其内容为:
1、布尔野战部队和武装公民放下武器,缴出其所有或所控制的全部熗炮及战争物资,终止对爱德华七世国王陛下政府继续进行任何抵抗的企图,并承认国王陛下为其合法主权者;
2、宣誓效忠英王的布尔战俘将立即得到释放;
3、保证布尔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
4、除某些违反战争惯例的行为外,实行普遍大赦;
5、英语为官方语言,但是在学校和法院中可以使用南非荷兰语;
6、布尔人准许保留熗支用来自卫,但须申请执照;
7、尽快用民政管理代替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军事管制;
8、条件成熟时在南非建立代议制自治制度;
9、任何为支付战争费用征收的捐税都不强加在新征服的两个地区;
10、英国协助布尔人重建农场;
11、向受损失的农场主和布尔公民提供三百万英镑的赔偿;
12、剥夺布尔军队主要指挥者的公民权,但是不判处他们死刑。

5月30日,60名布尔代表就是否放弃维持独立举行投票,结果以54票对6票决定接受和约中最关键的第一条内容。5月31日,英布双方在弗里尼欣正式签订和约。持续31个月的英布战争宣告结束。

英国规模

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英国先后动员了45万军队(英国官方统计数字为448435人),其中25.6万为英国正规军,10.9万为英国志愿军,5.3万为南非英国殖民地军队,3.1万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通过海路运到南非的军队前后共计38万,此外还运送了35万匹马、10万匹骡子,134万吨军事装备和其他物资,先后动用了1027艘舰船。参加战争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部队共有1072名军官和20870名士兵阵亡。

布尔人规模

参加战斗的前后共计8.8万人(南非官方统计数字为87365人),其中德兰士瓦人4.3万,奥兰治人3万,这两个国家全部人口不过44万,所以是几乎全部男性青壮年都上阵作战;此外,还有1.3万开普殖民地的布尔人,以及两千名外国志愿者。到缔结和约时,参战的布尔人共有3700人阵亡,3.1万人被俘虏,2万人缴械投降,一万多人流亡到德属西南非洲和莫桑比克。


8、第二次布尔战争,主要人物


阿尔弗雷德·米尔纳:英国殖民地行政官员

阿尔弗雷德·米尔纳Alfred Milner, 1st Viscount Milner (1854~1925)子爵。 能干而固执的英国殖民地行政官员。在南非任职时,因其顽固的态度引起第二次布尔战争。

早年经历
生于德国黑森大公国,祖上有德国和英国的双重血统。在英国牛津接受教育,获得多项奖学金。1872年任新学员研究员,1881年当律师,不久转而从事新闻工作,曾在《帕尔·马儿报》任职,1885年作为自由党候选人竞选下议院席位失败后,任财政大臣戈申的私人秘书。 1889~1892任埃及行政长官,工作出色。1892~1897年任内地税收委员会主席、并因此而于1895年受封爵士。1892年撰写《英国与埃及》一书。

战争经历
米尔纳是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 任驻南非高级专员(1897~1906)和开普殖民地总督(1897~1901)。当英国和德兰士瓦的冲突一触即发之时,他身居大英帝国最关键之职,在1895年12月29日詹姆森入侵布尔人领地失败后,德兰士瓦总统保罗·克留格尔深感疑虑,因而当克留格尔在1896年2月再次当选时,米尔纳断言“除非在德兰士瓦进行改革或进行战争,南非的政治纠纷无法解决。”米尔纳的改革思路是为外方人(英国在德兰士瓦的居民)求得公正待遇,要求居住5年后可获得完全公民待遇。因而布隆方丹会议(1899-05-06)的谈判毫无结果时,克留格尔原准备让步,但米尔纳全无退让之意,此时米尔纳已经决定,英国在南非的无上权威应该用武力来维护,因而绝不妥协。在递交最后通牒后,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于1899年10月11日向英国宣战。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于1901年兼并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米尔纳则离开开普殖民地总督之位,就任这两个领地的行政长官和总督(1902~1906),并保留南非高级专员的职务。他于军事指挥官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共同议定《弗里尼欣和约》(1902-05-31),结束了这场战争,也结束了这两个布尔共和国的独立自主。米尔纳因其在南非的业绩受封男爵(1901)和子爵(1902)。
战后的安置主要由米尔纳负责,他的政府负担了重新将布尔人安置在农场的计划。同时鼓励发展经济,尤其是大力开采金矿,希望能以此吸引英国居民永久定居,以形成多数。同时,他进行教育改革,一律用英语授课。米尔纳的计划未获得成功,虽然布尔人获得重新安置,但他们强烈的反对教育改革。在战后的长期萧条时期,英国居民纷纷离开,新来的移民少之又少。米尔纳曾劝说殖民大臣准许输入中国劳力来补充采金工业工人的不足,英国舆论大哗。而保守党又在1906年的大选中失败,新的自由党政府又否决了米尔纳提出了制定德兰士瓦宪法,以代议制政府取代责任自治政府的计划。

最后岁月
他返回英国,意欲隐退,并开始撰写《民族与帝国》(1913)一书。但是,他又成了活跃的上院议员。参加了劳合·乔治的战时内阁(1916-1921)。1918年3月,在建立由法国元帅斐迪南·福煦指挥协约国统一司令部一事上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任命为殖民大臣,曾出席巴黎和会。当他建议给予埃及有限自治的建议被否决时,米尔纳于1921年辞职。1923年她出版了《当务之急》一书。他死后无嗣,爵位断绝。


塞西尔·约翰·罗兹:英国殖民者、金融家、政治家

塞西尔·约翰·罗兹(Cecil John Rhodes,1853年—1902年),英国殖民者,南非钻石大王,金融家和政治家。
塞西尔·约翰·罗兹生于英国哈福德郡一乡村牧师家庭。1870年赴南非。10年后创办了“戴比尔斯矿业公司”,迅速发迹。1881年,起为开普殖民地议会议员,并成为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鼓吹英国“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扩大不列颠在全世界的统治”,力促建立从开普敦到开罗的殖民帝国。1888年,获得金伯利金刚石开采的垄断权。1890年,出任开普殖民地总理。积极向外扩张。1895年,夺得赞比亚河和林波波河河间地区及赞比亚河以北地区,并以其名命名为“罗德西亚”。1896年,因袭击德兰士瓦失败,被迫辞职。1902年3月26日,因心脏病死于南非。
塞西尔·约翰·罗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对外殖民扩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被英国朝野誉为“帝国的创立者”,列宁指斥他是“英布战争的罪魁”。 其殖民活动对20世纪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社会形态都具有较大影响。

早年经历
1853年7月5日,塞西尔·约翰·罗兹出生在英国哈福德郡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农村牧师家里。他从小体质纤弱,不能像几个哥哥那样上大学或者参军,只能留在家里随父母耕作。罗兹在17岁以前只断断续续地接受过初等教育。
钻石生意
1870年,罗兹的一个兄弟赫伯特写信叫他到南部非洲的开普殖民地治病。于是,罗兹来到了南部非洲。他首先到达纳塔尔省,在赫伯特经营的棉花种植园里干活。
1871年,他们离开种植园来到当时著名的钻石矿业中心——金伯利。罗兹到达南非的时候正处于英国帝国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后,由于在瓦尔河和奥兰治河汇流处发现了钻石,各西方国家对南非的殖民掠夺和资本输出更加猛烈,各国冒险家和投机商蜂拥而至。罗兹被金钱的贪欲诱使,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他和赫伯特到达金伯利后,最初一贫如洗,只得一面开采矿石,一面靠卖冰激凌为生。由于德兰士瓦的金矿和钻石矿属于深层矿,必须有大型设备和大规模爆破才能采得,一般小公司或个人淘金者无力开采。1873年,罗兹与另一个冒险家查尔斯·拉德合伙开始收买破产企业,招收小矿主入股,在大搞投机活动中牟取暴利,迅速扩大了经营范围和数量,垄断了最大的“兰特”(Rand)金矿的生产——南非货币“兰特”就来自这一矿名。

帝国主义者
1873到1881年,罗兹除了从事经济投机活动外,还用近一半的时间回国到牛津大学学习经济和哲学,这期间,罗兹的一整套极端反动的理论开始形成。
1877年,他写道:“世界几乎已经被瓜分完毕,余下的部分正在被瓜分、征服和殖民化之中。可惜我们不能到达夜间在我们头顶上闪烁的星星那里!如果可能,我就要并吞那些星星:我经常想到这件事。我看到它们这样亮却又这样远,只觉得心中难受”。在一次集会上,他说,英国“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扩大不列颠在全世界的统治。”在罗兹看来,重要的是,首先使南非的布尔人接受英国人的统治,然后再实现纵贯非洲的“两开计划”(即从开普敦到开罗)。接着还要使英国恢复它在美洲的殖民地,占领太平洋群岛、马来群岛、中国和日本以及亚洲许多地区的沿海地带。
罗兹是一个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他知道侵略和掠夺海外殖民地可以转嫁国内社会经济危机,维持本阶级的统治。因此,他歇斯底里地鼓吹侵略战争。有一次,他参加了伦敦一个工人区失业工人的集会,听到了充满“面包!面包!”的呼声,事后他赤裸裸地说:“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避免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领土,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我常常说,……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
1880年,罗兹创办了“戴比尔斯矿业公司”,资本为20万英镑。
1881年,罗兹在牛津大学结业后返回开普殖民地。他以竞选为契机,当取得议员资格后便一步步地开始实行他的政治理论。就在他刚刚跻身政界之际,罗兹遇到了老牌的殖民主义分子,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查理·乔治·戈登。他非常钦佩戈登在“平息”巴苏陀兰的内乱时使用的残忍手段。后来,戈登出任苏丹总督时,还曾邀请罗兹到苏丹担任要职。
1888年,他击败了自己的老对手“金伯利中央矿业公司”的寡头巴纳托,建立了“戴比尔斯统一矿业公司”,成为这个公司的三大董事(其他二人为巴纳托和拜特)之一。他这时已经几乎垄断了世界钻石生产的90%。加上头一年,他入股经营的“南非统一金矿公司”的赢利,他每年可以得到500万英镑的纯利润。罗兹的发迹过程,是他残酷剥削非洲人民的过程,是英国迅速走上帝国主义的一个缩影。 而一直穷得发疯的德兰士瓦政府,面对这块肥肉,自然不会放过,乱收税、狂收费。所以,灭掉这个“贪得无厌”的布尔人小国,是罗兹最大的愿望。

夺取赞比西
位于赞比亚河和林波波河的河间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金矿,是实现英国“两开”扩张计划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888年在成立钻石开采垄断组织时,罗兹在讲演中就强调说:“我们应当永远记住,南非问题的实质在于把开普殖民地扩大到赞比亚河”,以便打通从开普敦到开罗的内陆通道。关键的一着是占领马绍纳兰,“如果我们能得到马绍纳兰,我们就抓住了非洲的天平。”要实现这个扩张计划,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洛本古拉领导的马塔贝莱王国。
1888年2月,罗兹委派披着宗教外衣的开普殖民地官员莫法特去见洛本古拉。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两个布尔人国家可能入侵马塔贝莱王国来威吓他,劝说洛本古拉与英国签约结盟。洛本古拉不明真相便轻易地答应:在事先未得到英属南非最高专员的许可时,不与任何外国人谈判。8月,罗兹又派他的重要助手查尔斯·拉德再次去见洛本古拉,用1000支老式步熗,一艘炮艇和每月100英镑为交换条件,请洛本古拉批准南非公司在他的国家里开采金矿。他利用洛本古拉不识字的缺陷,在租让书上加入许多对方不知道的条款。洛本古拉的轻信铸成大错,10月30日在租让书上画了押。莫法特条约和拉德租让书立即成了罗兹入侵马塔贝莱和马绍纳兰的借口。英国政府竭力支持罗兹。
1889年10月,维多利亚女皇正式给南非公司颁发了皇家特许状,使罗兹可以任意对待当地居民,排斥欧洲竞争者,为独占南非打下了基础。
1890年,罗兹领导的所谓进步党在开普殖民地的议会选举中获得胜利。罗兹组阁,担任开普殖民地的总理。他更加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强行推行他的殖民计划,开始了对河间地区的进一步吞并活动。同年6月,赞比亚河西北的洛兹王国与罗兹派去的特使签定了一项条约,承认由英国南非公司独占本地的矿业和商业权。同年,罗兹的另一名特使也几乎用同样的办法,使赞比亚河东北的隆达族酋长卡赞贝也签定了条约。
1891年,洛本古拉发现,由于自己在两份文件上签了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实际上已被出卖。为此,他于1月18日致信英国各家报馆说:“报上发表的消息说我已把我国的矿产都租让给了拉德……既然对此事有很大误解,一切以此租让权为根据的活动暂停;我拟在我的国土上进行查勘。”然而,洛本古拉觉悟得太晚了。罗兹已经做好了全面侵略和吞并马塔贝莱兰和马绍纳兰的准备。他招募冒险分子组成叫“拓荒队”的武装队伍,把他们派到河间地区。
1893年10月,罗兹的心腹、南非公司驻河间地区的行政长官斯塔尔·詹姆逊率领1500多名白人和雇佣军士兵,分成三路,进攻马塔贝莱人居住的村镇。10月24日,洛本古拉领导人民奋勇抗战。在尚加尼河战役中,马塔贝莱战士有数百人被打死。11月1日,在离布拉瓦约市约48公里的本贝西河附近又发生一次大会战。这两次会战中,洛本古拉的军队无力抵抗拥有马克沁重机熗和其他装备的侵略军,均遭失败,损失达1500人左右。11月4日,洛本古拉撤出了首都布拉瓦约,并焚烧了全城。不久,洛本古拉因病去世。这样,英国殖民者夺得了河间地区。
1895年,罗兹将新占领的河间地区和赞比亚河以南地区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罗得西亚”(今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 [5]罗兹的扩张活动此时达到了鼎峰。

挑起布尔战争
英国把南部非洲看作是到达赞比亚河流域最方便的自然通道。罗兹曾经说它是“进入内地的苏伊士运河”“进入大陆腹地的通道之钥”“瓶颈”等等。1880-1881年,布尔人起来反对英国人的渗透扩张,爆发了第一次英布战争。英国人遭到了失败。但矛盾并没有解决,双方冲突仍不时发生。罗兹恪守“扩张就是一切”的信条。至1885年初,英军进驻贝专纳全境。同年,罗兹曾经为此事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布尔人总统保罗·克留格尔在瓦尔河上举行会谈。克留格尔指责英国的侵略活动,罗兹则说出兵贝专纳是为了把当地人从布尔人的威胁下解救出来。双方都引用圣经的箴言来为自己辩护。这次会谈失败后留下了更深的积怨。
罗兹在吞并河间地区之后,把德兰士瓦作为觊觎的对象,他利用布尔人不给境内外国人选举权为借口,想用颠覆手段推翻克留格尔政府。1895年12月,詹姆逊带领英国南非公司的军队从罗得西亚开进了德兰士瓦。可是,还没有展开武装行动,就被布尔人解除了武装,做了俘虏。这就是臭名远扬的“詹姆逊袭击事件”。这一丑闻,在开普殖民地、在西欧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德皇威廉二世致电克留格尔表示“祝贺”。英国当局极为被动。1896年罗兹不得不辞去开普殖民地总理的职务。 罗德西亚和贝专纳(今纳米比亚)均被英国政府接管。罪魁虽然下台,战祸已经埋下。
1899年10月9日,德兰士瓦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国尽快撤离集结在德兰士瓦边界附近的军队。英国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第二次布尔战争终于爆发。由于布尔人早有准备,行动迅速,很快就包围了金伯利等重要城市。罗兹此时正在金伯利。在三个月的围城期间,罗兹坐卧不宁。
1900年2月27日,英军在金伯利附近打败布尔人后,罗兹才得以逃生返回英国本土。1899至1902年的英布战争,使非洲人、布尔人和英国人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布尔人死伤24,000人,英国人死伤28,800人,战争费用两亿五千万英镑。非洲人仅被关入集中营的就达80万人之多。

因病去世
1899年7月1日,塞西尔·约翰·罗兹在其遗嘱中正式提出死后将用其遗产在母校牛津大学设立奖学金的愿望,以资助英属殖民地、属地以及美国、德国的优秀男性青年在牛津大学完成学业,罗兹称其为“殖民地奖学金。”罗兹认为利用奖学金的形式把“讲英语的白人联合起来”可以保证英属殖民体系的团结与巩固,同时向美、德等世界大国示好。
1902年3月26日,罗兹因心脏病结束了罪恶的一生。据说这个凶残的殖民者临死前,曾问守候在左右的人:“人们会改变这个国家(指罗得西亚)的名称吗?”

历史评价
19世纪90年代初,恩格斯写道:“非洲已被直接租给各个公司(尼日尔、南非、德属西南非和德属东非)。马肖纳兰和纳塔尔也为了交易所的利益而被罗兹占有了。”
历史学家理查德·麦克法兰:不可或缺的南非与大英帝国历史的参与者,其地位如同乔治·华盛顿或亚伯拉罕·林肯之于美国历史……19世纪末的南非历史,大部分都由塞西尔·罗得斯书写。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汪津生:在政治思想上,罗得斯是一个狂热的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他认为以英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终其一生他的政治理想就是尽可能扩大英国的殖民地,把整个世界地图涂抹成一片“英国红”。他鼓吹大英帝国治下的世界才是和平与美好的世界,也只有大英帝国才能给落后地区的人民带来文明与希望。他从英国政府获取特许状组建了“英国南非公司”,并以其作为侵略工具,侵占了英属贝专纳兰以北,处于林波波河与赞比西河之间的广大区域,组成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罗得西亚”殖民地,为英国势力侵入非洲腹地立下汗马功劳。除此之外,他还在建立南非联邦等一系列涉及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地区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后世纪念
津巴布韦的前身罗得西亚、南非的罗得西亚大学(Rhodes University)均以罗兹为名。
1899年7月1日,塞西尔·约翰·罗兹在其遗嘱中正式提出死后将用其遗产在母校牛津大学设立奖学金的愿望。塞西尔·约翰·罗兹去世后,该奖学金于1903年在牛津大学正式设立,被命名为“罗德奖学金”。罗德奖学金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规模的研究生奖学金,旨在为来自全球的最优秀的本科生提供在牛津大学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该奖学金的录取率非常低,号称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获得罗德奖学金的学生被称为罗德学者(具有终身资格),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要用2-3年的时间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2015年4月9日,南非开普敦大学内的塞西尔·约翰·罗兹雕像被移除。这是在当地学生长达一个月的抗议施压下,该校理事会经过连日商榷后所做出的决定。


保罗·克留格尔: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

保罗·克留格尔(Paul Kruger,1825年10月10日——1904年7月14日),又译保罗·克鲁格,南非布尔人农场主、军人,政治家,南非共和国(即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1883~1902)。其父母为荷兰移民后裔,大迁徙中随父母定居德兰士瓦。领导布尔人争取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自治的斗争,1881年第一次布尔战争后建立了布尔人国家——德兰士瓦,并就任总统。断然拒绝英国移民与布尔人政治平等的要求,因而导致了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1902)。战争期间曾去欧洲寻求对布尔人事业的支持未果,遂定居荷兰,后移居瑞士,直至去世。

人物生平
祖先是德国人,1713年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佣兵来到南非定居。祖辈以务农为生。10岁时,他家参与布尔人大迁徙,与大批布尔人一起从沿海殖民地移居北部内陆,希望找到一块政治上不受干涉的地区,1841年他娶了妻子,但当他从东德兰士瓦回来以后发现妻儿已经都发高烧死去。1847年他娶了第二个妻子,和她一同生活到1901年,一共生了9个小孩,但有7个死在幼年。他是一个深信宗教的人,声称生平只看一本书,那就是《圣经》,他可以把这部书倒背如流。
1852年目睹布尔人领导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与英国代表缔结《桑德河公约》,英国人承认瓦尔河以北的阿非利卡人(布尔人)独立,1855年任新布尔共和国制宪委员会委员,1861年到1864年国内动乱的时候任部队司令官,在统一国家和平定骚乱方面发挥重大作用。1877年英国吞并德兰士瓦,第一次布尔战争爆发,他当时正在欧洲大陆的热气球俯视巴黎的壮美,闻讯立即回国率领居民为重新获得独立而斗争,1881年2月27日,他在马朱巴山之役大败英军。军事上的胜利加上积极巧妙的外交谈判,终于使英国同意德兰士瓦有限的独立。1883年当选总统,访问英国,和英国外长德比伯爵谈判,于1884年2月27日签订《伦敦协定》。他还访问了大陆上的帝国,认识了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就在这时,德兰士瓦与开普殖民地发生冲突,1885年他不得不屈从英国的压力,撤出有争议的地段。并同意贝专纳接受英国保护。
1866年威特斯兰德发现金矿,他预言性地警告,我们不应欢呼而应该哭泣,因为这将使我们的土地浸泡在血海中。外国人(主要是英国人)纷沓而至。他在1890年规定外来移民至少要在当地居住14年才能获得公民权,在约翰内斯堡的英国人群起反对。开普殖民地总理塞西尔·罗得斯在德兰士瓦拥有大量的金矿股权和政治影响,主张和外来者联合反对克留格尔,在1895年末对共和国发动袭击。他成功的处理了这一事件,威望大增。德皇威廉二世甚至专电祝贺。在1895年5月选举时获得了人们的一致支持。
1897年英国派阿尔弗雷德·米尔纳为开普殖民地总督和高级专员,向德兰士瓦提出取得公民权资格的居住期限应降低为五年。1899年他和米尔纳举行会谈,未达成协议。他决定居住期限为七年。双方对峙。1899年10月9日他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军撤出。两天后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英军占领了布尔人的两个都城,战争转为游击战。他终于承认大海是平的,当年他们抢占了黑人的土地,现在轮到英国人来抢他的土地。他年老不适合留在首都,便乘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派来的船只躲过英国海军的封锁去欧洲寻求援助,但德皇拒绝见他,他在荷兰住到1902年5月战争结束,1904年他死在瑞士,死后经过防腐处理归葬于比勒陀利亚。


路易斯·博塔:南非军人、政治家

路易斯·博塔Louis Botha(1862~1919) 南非军人和政治家,联邦首任总理(1910~1919)。

极力主张布尔人和英国和解。向内地移民的先驱之子,1884年在祖鲁兰傅雷黑德地区(今纳塔尔省)协助建立新共和国。1888年新共和国并入南非共和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897年入选德兰士瓦议会,属于温和派,反对保罗·克留格尔总统反对外国人(主要是英国移民)的政策。第二次英布战争中任南部战区司令,在一次伏击中俘获了一列武装列车,俘虏中就有战地记者温斯顿·丘吉尔,1900年升为德兰士瓦军总司令,尽管他有优秀的才能,但无法抵挡占优势的英国军队,被迫举行谈判,并称为1902年5月《弗里尼欣和约》的签字者之一。战后重返政坛,担任人民党主席,1907年德兰士瓦成立自治政府时任总理。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任总理直到去世。1911年他成立阿非利加人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镇压反英反参战起义,1915年应英国要求出兵占领德属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1919年出席凡尔赛会议。


詹姆斯·赫尔佐格:南非军人

詹姆斯·赫尔佐格James Barry Munnik Hertzog, 1866年4月3日,开普殖民地惠灵顿附近 - 1942年11月21日在比勒陀利亚,南非)布尔战争时期的南非军人,1924-1939年的南非总理。

简介
他一生都在鼓励南非白人文化的发展,1912年他在演说中阐明他的观点,即南非第一(甚至在大英帝国之前)和“并行政策”,即组成南非白人国家的英国人和阿非利加人(布尔人)彼此不受对方支配。

生平
早年学习法律,1892-1895年在比勒陀利亚执律师业,后在奥兰治自由邦高级法院工作,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1902)爆发后,任奥兰耶自由邦军队副总司令,1902年5月签署《弗里尼欣和约》,后组织奥兰耶统一党,1907年参加奥兰治自由邦自治政府内阁,1910年加入路易·博塔领导的南非联邦首届内阁,由于他持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观点,博塔1912年组成新内阁时,未邀请他入阁。
1914年他创立阿非利加人国民党,1924年在工党支持下击败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成为总理,他为南非联邦制定国旗,使布尔人的阿非利加语成为官方语言,保护民族工业,1931年在几次帝国会议上,他竭力要求实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要求英国承认各自治领有平等的权利,包括推出联邦的权利,1933年与史末资组成联合内阁,翌年国民党和南非党合并成为统一党。 在1938年的选举中,赫尔佐格的党大胜。
他在阿非利加人的支持下,主张通过种族政策,实行白人和黑人的隔离,取消开普班图人的特权,扩大土著人的保留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统一党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出现分歧,他主张中立,但在1939年9月4日的议会中以80票对67票遭到否决,因而辞职,史末资组成政府后,他成为反对党领袖,1940年退出政坛


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南非政治家、将军

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Jan Christiaan Smuts,1870年5月24日——1950年9月11日),南非政治家和将军。绰号聪明的詹尼、詹尼叔叔。从1919年到1924年和1939年到1948年任南非总理。1941年授英国陆军元帅军衔。他还是一位律师和知识分子,是英联邦这一概念的创始者,对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成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殖民地律师
史末资元帅生于英国开普殖民地,所以一生下来就是英国臣民。祖上是从法国迁往荷兰的胡格诺派教徒,后来又迁往南非,父亲亚伯拉罕·史末资是一个布尔人农场主和殖民地议会议员。曾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荷兰加尔文派牧师。史末资12岁入当地学校上学,1886年进入维多利亚学院。在大学里,他遇到一个聪明的女同学伊西·克里格,在追求了12年后终于同她结婚。凭着优异的成绩他靠奖学金1891年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法律。然后再伦敦律师协会的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大多数人认为他会留在伦敦从事法律工作,但是他回到了开普敦,和钻石大王塞西尔·罗得斯打得火热,本来他是支持罗德斯的白人帝国主义观点,但1895年底的詹姆斯袭击事件感到震惊,他感觉到他应该尽一个布尔人的责任,于是放弃英国国籍,1896年移居约翰内斯堡开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他爱好广泛,不仅研读法律,而且沉迷科学、哲学和诗歌,特别喜欢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这使他这个古板的加尔文教徒有了一个爱好自由的心,他甚至还写了一本惠特曼诗歌评论集,虽然他找不到一家愿意出版这本书的单位。

布尔人战士
德兰士瓦共和国的总统保罗·克留格尔开始认识到他的能力非凡,招揽他进入政府,这样,28岁的史末资成了司法部长,从此深深的卷入了政治生活。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后,他身兼军政两职,忙的不可开交。在1900年6月的戴蒙斯山、马加利堡战役中与德拉雷伊联合指挥布尔人进攻,比勒陀利亚被占领后,他成为一个专职的布尔战士,最终成为优秀的指挥员,指挥了一次次大胆的袭击,他在一次袭击中还抓了一个英国战地记者温斯顿·丘吉尔,但没注意让他跑了,他后来成为英国首相。最具威胁的一次甚至带领特攻队长途奔袭看开普殖民,1901年9月在途中歼灭了英国殖民军第17长茅骑兵团,但他发动开普殖民地布尔人起义的目标却没有实现。

与英国停战
1902年停战那天他还在战场上,被英国人召到弗里尼欣参加和平会议。他在会上发挥了主要作用,主张同英国合作。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两个布尔人共和国放弃了独立,成为帝国内的自治殖民地。史末资和路易斯·博塔一起成立人民党并当选为新成立的议会议员。1906年史末资和博塔一起去伦敦劝说英国议会准许德兰士瓦成立责任政府,1910年他协助制定新的南非宪法并担任政府的国防(1910-1920)、矿业和内政部长(1910-1912)、财政部长(1912-1913) 。

总理和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被重新召回军队,任南非联邦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联邦议会决定参战,同英国站在一起,他支持博塔将军镇压了反对同德国人作战的部分布尔人叛乱,带领南非军队夺取德国在纳米比亚的殖民地。接着晋升中将,出任英属东非军队司令,在德属东非进行了几次成功的战役,占领了大部分领地,但消灭德军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的部队的努力始终未能达成 。这是两个游击战士的对决,他无法像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伯爵那样进行残酷的毁灭作战。但他的能力还给英国政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7年他代表南非参加了伦敦举行的帝国战争会议,首相劳合·乔治邀请他参加英国战时内阁,为枢密院顾问,空军大臣,为组建皇家空军费劲了心血,这一时期的成就,包括伦敦防空的组织、皇家飞行队改组为皇家空军,战时物资优先分配委员会的成立(该会由他任主席)、并参与所有重大决策。
在1916年的一次演讲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英联邦的概念,在这个联邦中,各个自由而平等的国家被认为是由于语言、传统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 [4] 。战争结束后,他提议和德国签订温和的和平条约,但他的观点不占主流。他和路易·博塔一起参加了凡尔赛会议,为南非争得对纳米比亚的委任统治权利,他也热烈的赞成建立国际联盟,为和平解决国际冲突提供讲坛的组织。
1919年回南非后,博塔将军去世,他继任总理。1924年被支持与英国分离的詹姆斯·赫尔佐格一派击败。这时他离开政治舞台,从事学术研究,1926年出版一部哲学著作《整体论和进化》,这是一部研究大自然的创造力的著作,获得学士界的好评。1930年他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1931年成为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校长。他领导反对党直到1933年,这一年财政危机迫使南非成立多党联合政府,他成为副总理,反对极端的民族分裂分子。1939年史末资力促政府与德国断绝一切关系,但当时任总理的赫尔佐格则主张保持中立。1939年,南非议会通过了同德国断交的议案,赫尔佐格为此辞职,由当时任联合政府副总理的史末资出面组织内阁。并任联邦军总司令。努力发展军火工业,曾组织7万人的志愿军,前往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地对轴心国军队作战。1941年获元帅衔。
1942年成为英国战时内阁成员,和温斯顿·丘吉尔等其他国家的战时领袖密切合作。由于他的智力明显的高人一等,丘吉尔在非洲的战略主要尊重他的建议。北非英军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就是因为丢了一个南非师,在他的要求下撤换掉的。1945年参加旧金山会议,参与《联合国宪章》的制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他建立和支持Fagan委员会, 主张在南非完全放弃种族隔离制度。然而,史末资在1948年大选中的失败使他未能实施这个计划,他去英国受任剑桥大学名誉校长直到1950年9月25日去世,骨灰撒在他在比勒陀利亚农庄后面的小山上。他不是一位受人爱戴的领袖,许多阿非利加人不信任他,甚至仇视他,他希望建立一个同英国密切联系的独立的南非,而他们要的是在英联邦之外的独立共和国。

人物评价
作为一位游击战领导者,他不但适应性强,富有才干且组织高效,也乐于与部下打成一片。他聪明能干,目光远大,尽管未能击败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但他赋予英军在东非的战争准备以活力。他的最大的成就是根据伍德罗·威尔逊的思想创立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崩溃后, 他敦促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他还重新解释在英国和她的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由此建立英联邦,但他的远大目光不为他的同胞所理解。2004年他在由南非广播电台举行的最了不起的南非人的的民意测验中,名列第十。他在第一轮投票中名列第六。 著有《国联:一个有价值的建议》等。


9、第二次布尔战争,战役影响

英国


在英布战争后,英国将南部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区的走廊。好望角地区以广袤的南非内地为依托,成为英属海外帝国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经济方面,随着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被英国把持,英国得以控制全球经济命脉。来自南非的黄金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的中心。

但是,第二次英布战争也标志着英国的海外扩张史的终结。英国政治家发觉由于近代化战争代价高昂,同时保卫大英帝国海外领地和英国本土的做法,在经济上和战略上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英国不应当再保持孤立政策。布尔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便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托给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领,英国本身的战略重点则转回欧洲。
布尔战争引起了大英帝国内部的巨大变化。高额的战争开支使英国无力再花巨大的代价来维持帝国体系,连一向热衷于帝国殖民事业的张伯伦也在战后感叹道“这是个负担”。

1902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考虑通过关税改革,用关税特惠制维系帝国的团结。这种关税改革实际上提高了殖民地在帝国内的经济地位。同时,在布尔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召开军事首脑会议,决定向南非派遣志愿军,使它们的军队可以服务领土外的行动。决定得到了加拿大、新西兰和印度等殖民地的响应,都派遣志愿军到南非。这又使殖民地从英帝国内部争取到了军事自主的权利。
关税特惠制是国家间的贸易协定,主要涉及来自协定伙伴国或受惠国的货物待遇问题。可以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为它使买主能在货物进口港要求特惠关税待遇。必须证明产品产自关税特惠制覆盖的国家,或需要从新加坡海关取得原产地证书(CertificateofOrigin),以证明产品的“国籍”的产品才具有受惠资格.

1901年、190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先后成为自治领。接着,诸多英帝国的殖民地也纷纷宣布成为自治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衰败的趋势已非常明显了。

1931年,英国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
1、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
2、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
3、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
4、各自治领享有内政和外交的自主权。
自此,英帝国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已遭到削弱,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极度下降。

随着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相继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布尔战争,英国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这个代价之大甚至是英国难以承受的,它重塑了世界形势并让英国走下了神坛,并深刻的改变了未来几十年的世界格局。


首先,布尔战争让英国损失惨重,国力大损。布尔战争是英国近四百年殖民战争中,出兵最多,拖延时间最长、最残酷、开销最大、损失最惨重一场战争。英国先后出兵45万,战争前后断续进行了二十多年。除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外,英国在整个战争期间一共花费2.5亿英镑。2.5亿英镑什么概念,1900年,德国海军军费也不过1.51亿马克(约合740万英镑)。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消耗可想而知,布尔战争几乎掏空了英国人的国库,这是英国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最巨大、最昂贵的一场战争。
其次,在承受巨大的损失之外,布尔战争也标志着英国海外扩张史的终结。布尔战争巨大的损耗,使英国高层认识到近现代战争的高昂代价,同时保护英国本土和海外领地的做法,在经济和战略上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战争结束后,英国便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托给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领,英国本身的战略重点则转回欧洲,这也意味着英国维持殖民体系稳定的努力宣告失败。英国虽然取得布尔战争的胜利,但是其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这也为其殖民体系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此外,布尔战争使英国走下神坛,在国际上陷入孤立,这也是其失去世界霸权的开始。在布尔战争之前,表面上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它是不屑于同其他国家结盟来维护自己利益的。但在布尔战争后,欧洲列强无一例外的谴责英国,指责英国为了经济利益而欺凌弱小。更为重要的是,布尔战争,使德法俄等国开始敢于公开对抗英国。1900年,俄法两国趁英国深陷战争之时,绕开英国,偷偷瓜分了英国在土耳其的势力范围。对此。英国大为愤怒,急忙修复与德国的关系,将太平洋上两个岛屿转给德国,又同新兴列强美国签订合约,给予其在中美洲开凿运河的便利。紧接着又在1905年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条约,英国试图拉拢德美日以抗衡俄法。不久后,深感德国威胁的英国先后与法俄签订条约,选择加入法俄同盟,这标志着英国开始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漩涡中。至此,英国彻底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和大陆均衡政策,这也是布尔战争后英国国力下降的体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衰败的趋势已经更加明显。1931年,英国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宣布英国和各自治领地位平等,在它内政和外交领域各不从属,英国昔日不惜耗费国力维护的殖民体系至此动摇。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更加严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持续多年的布尔战争,是大英帝国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影响是全世界始料未及的。

战争理论

除了对参战国的直接影响外,布尔战争对现代军事理论和装备技术的发展也影响深远。在这场战争中,许多重要的近现代作战理论初露端倪,或者首次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在布尔战争中,德国总参谋部向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派出了军事顾问,瑞士、荷兰、法国等国也派出军事观察员前往南非。面对英军借助铁路进行的大规模快速兵团调动,以及占压倒优势的大兵团正面作战,德国总参谋部加深了对“总体战”学说的信赖。而瑞士(以及后来的以色列)则根据布尔人“全民皆兵”的军事思想,建立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国防体系。

在作战理论方面,布尔战争再次提出了关于“全民战争”的理论:每个符合服役条件的平民都是待征召的战士,平时在农场和城镇中从事自己的营生,并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里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战争爆发后则迅速按地区集结报到,组成民团参战。对于人口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小国来说,由于平时军队不事生产,军费糜耗甚高,不可能经常保持一支拥有一定规模的常备军,所以采取全民动员、平战结合、兵民结合的政策,可以解决一定的困难。
[ 此帖被陌峥在2023-08-02 13:2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8-03 0
已审核

日不落帝国真的是战争弄得太多消耗了,最后把自己搞得落寞了

楼主留言:

那时候膨胀嘛,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哪里都打





错珏

ZxID:12408040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8-04 0
发了战争财,也因战争衰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