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57 回复:2

[物品器具] 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小白兔和积木

ZxID:54271495


等级: 派派版主
925周年520转正620复活,小说素材诗词合金心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7-18 0
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现代人的餐桌上,“黍”已经十分稀罕,但在古代各类典籍甚至诗词里,“黍”却曾是标准的“熟脸”。唐人孟浩然那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叫多少后人暖心了上千年。而在诞生于周代的《诗经》里,总共只有百次提到农业作物,“黍”竟出现了21次。在三千年前中国人的“食谱”里,标准的重量级地位。

“黍”,又称黄米,在中国本土的农作物里,它是响当当的“老资格”。比如中国境内东至黑龙江西至新疆的各类石器时代遗址里,都能发现“种黍”的遗迹。其在中国本土的栽培史,保守估计八千年以上。中国传统的农业“五谷”里,“黍”曾长期位居第一位,商周时代的餐桌甚至宴会上,“黍”更是主角,不止用来做主食,还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诗经》里的名句“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足以见证其在农作物里的“一哥”地位。

可“黍”这位“一哥”,毛病也不少,虽然“黍”十分耐旱,生长期也短,属于好种好收的农作物。但以味道说,它真不如粟(小米),单位产量也不高,还必须长在生荒地上。随着中国人口增加和耕地条件的改变,“黍”丢失“一哥”地位也是必然。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里,“黍”的地位就大为下降,排在了农作物里的第二位。之后的几千年里,种植量更大为减少,今天的“黍”以学者李根蟠的形容说:“是杂粮里的次要者”。

也同样是在“黍”失去“一哥地位”的春秋战国年间,虽然中国农作物里的“一哥”变成了粟,但另一位农作物里的“年轻人”也正后来居上——小麦。虽然在距今3800年的新疆孔雀河古墓沟遗址里,就发现了小麦的遗迹。但中国人种小麦的历史,还是要比西亚国家短得多。小麦起初被称为“来”。直到战国年间,小麦还只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以及河北东南部等地,就连“种粮大户”关中平原,直到汉武帝时还“关中俗不好种麦”。

但就是从春秋战国年间开始,中国人越发知道了小麦的“好”:别看小麦的抗旱能力不如粟,但耐寒能力却远远强得多。特别是“冬麦”种植的成熟,打破了先前中国人种植黍粟时“春种秋收”的固有模式,等于是给农业生产大补血。所以尽管还是农作物里的“非主流”,但战国年间的国人,对小麦就越发重视,《吕氏春秋》里就有“孟夏之昔,杀三叶而收大麦”的观点。战国时代小麦的种植区域也火速扩大,洛阳等地更是“其民皆种麦”。

也同样得益于古代中国强大的耕作技术,“年轻”且“外来”的小麦,也不停克服着水土不服的毛病:中国北方各类先进的灌溉工程,各新型麦种不断涌现,“耧车”“铁犁”等新农具的应用,以及“区田法”等先进耕作的推广,都给小麦产量打了强心针。汉代时,中国小麦的亩产量已经突破了120市斤,是13世纪英国小麦亩产量的近三倍,更高于汉代农作物“一哥”粟。“俗不好种麦”的关中等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量种麦。

如此热潮下,小麦的地位,也就扶摇直上,到了初唐年间时,已是仅次于“一哥”粟的中国第二大农作物。那为什么这时还不能做“一哥”?因为产量提升的小麦,问题也不少。一是收割不容易,老话说“收麦如救火”,麦子熟得快枯得也快,特别是小麦的收获往往是夏季,或是酷暑难当或是暴雨浇头,收割稍微耽误一会,一年可能就白干。

储藏也是大难题,和便于长期储藏的粟不同,小麦如果加工不及时,就容易受潮生虫,时间一久就会白白烂掉。所以直到唐朝时,屯粮的首选是粟,官府征税也是征粟,小麦的角色,还比较靠边。

但“水土不服”的难题都解决了,这些难事还是事儿?也正是从唐朝年间起,中国小麦的收割技术和加工储藏技术,也是高速发展。唐代时就有了长镰刀“麦钐”,一把麦钐的收割效率“功过累倍”,宋元年间又出现了“麦绰”“麦笼”,收割效率更比唐朝以前提高了十倍。直接解决了“大规模种植”的瓶颈。“水磨”“石磨”等新型粮食加工器械的普及,叫“小麦变面粉”速度加快,“伏天曝晒”“药物防虫”等新方法,也大量应用。

如此一来,从唐朝中后期起,中国小麦的种植,那是彻底解了锁。宋代的小麦种植不但遍及北方,还在南方大规模推广。就连公认先前不适合种麦的广东,都获得了小麦丰收。湖广四川淮南等地都是大面积种麦。到了明清年间,小麦的种植更遍及了南北各省,以《天工开物》的总结说,当时老百姓的饮食已是“小麦居半”。曾经“粟”“黍”身后低调的小麦,这时已华丽转身,成为中国人的主粮。

而小麦普及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以明朝为例,由于小麦的普及种植,明初时的农业税收入,就远远甩开宋元两倍多。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小麦的普及种植,明朝北方多地形成了“二年三熟制”轮作制,即小麦——豆——棉花的“轮作种植”。在南方,也形成了“稻麦复种一年两熟制”,即一块土地上水稻与小麦根据季节轮换种植。耕地突破十亿亩的明朝,亩产也因此超过宋代近百分之五十,农业产量十分可观。

看过这样的突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代,会是中国人口增长的又一高峰。为什么棉花甘蔗桐树漆树茶叶桑麻等昔日昂贵的经济作物,会在明清年间大量普及种植。正是这高速增长的农业产量,给经济作物的增收提供了空间,更给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搭起了平台。那如“银泵”般一度赚世界钱的繁荣产业,背后的“无名英雄”,正是小麦等农作物。

甚至何止是明清,如果纵观从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年历史,就知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岁月,也同样是小麦的“逆袭一哥”史。中国历史上的多少“盛世”“中兴”,也正是小麦等农作物在助力。看懂小麦,也就看懂了中华民族开阔学习的眼界胸襟,以及孜孜进取的力量。一株小麦背后,恰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农业科技史话》、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芦宁《先秦两汉黄河流域粟与小麦地位变化研究》、夏奇梅《麦类作物的起源及在南北朝之前的栽培》、曾雄生《论小麦在古代中国的扩张》。

转侵删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7-19 0
已审核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7-13 0
现在的黄米汤圆可是稀罕物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