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十大著名玉器01.唐云龙纹玉璧唐云龙纹玉璧是用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制纹饰,一面浅浮雕团龙,头上的角、眼、发、嘴、须等用阴刻线琢成,满身饰鳞纹,背鳍排列整齐,身有翼,腿弯曲处有毛,三爪,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火焰状宝珠;另一面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用阴线刻成扇状。纹饰细密流畅,所饰龙纹为唐代典型的龙纹风格。这唐云龙纹玉壁是唐代玉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上海博物馆
02.伎乐纹玉带板伎乐纹玉带板是唐朝引入西域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唐朝成功地进行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玉带板上的伎乐纹饰是唐代玉器善于向域外优秀文化学习与借鉴、吸收西域音乐舞蹈文化并将它融合于中华传统玉文化之中的产物。伎乐纹玉带板有许多作品,最为著名的是胡人伎乐纹玉带板。
唐代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作为汉族传统文化的营养。伎乐纹玉带板是唐朝引入西域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唐朝成功地进行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朝廷将新疆龟兹国(今新疆西部库车、沙雅)的伎乐人带进长安,并与汉族的音乐融合。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42年(贞观16年)将唐代宫廷燕乐九部乐增加为十部乐,有燕乐伎、清乐伎、天竺伎、高丽伎、安国伎、西凉伎、康国伎、龟兹伎、疏勒伎、高昌伎。
唐十部乐集汉、魏、南北朝乐午之大成,用于外交、庆典、宴享,具有鲜明的礼仪性。公元714年(开元2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将十部乐改为立部伎(乐)和坐部伎(乐)。坐部伎(坐式演奏)内容有长寿乐、天授乐、宴乐、龙池乐、鸟歌万岁乐、破阵乐六部,演出水平和地位高于立部伎(站式演奏)。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立部伎》诗中有:“立部贱,坐部贵”之说。今考古发掘所见唐代玉带板上的伎乐纹中,演奏乐器者属坐部伎,铊尾上的舞蹈者属立部伎,其形象为:深目,高鼻,卷发,留胡须,着胡衫,紧袖,束腰、肩披云带,足蹬乌皮长靴、舞于氍毹上,舞姿生动传神。白居易诗曰:“心应弦,手应鼓,弘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持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飞”。舞蹈场景所描述的属于盛行于唐朝的“胡旋”。
玉带板上的伎乐纹饰是唐代玉器善于向域外优秀文化学习与借鉴、吸收西域音乐舞蹈文化并将它融合于中华传统玉文化之中的产物。
唐代玉器玉料精美,种类多样,工艺精湛,内涵丰富,以超凡的文化艺术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并为后人进行中华玉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其后,清代康乾盛世痕都斯坦(巴基斯坦及南亚)玉器的传入,可以认为是唐代玉器引入外来文化艺术成果的延续与发展。
03.玉带銙玉带銙由鞋(鞋带衬)带板、铊尾和带扣组成,玉带銙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首创。用玉带銙的佩带形式来象征官位及其权力,一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方许佩用,其规范化与制度化,是中国古代礼仪玉器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唐代玉带銙特点:其一,带銙的颜色由紫色向其它颜色递变,紫色位阶最高;其二,据官爵的高下,所用玉带銙的节数有严格规定,由13块至7块,尊卑有变。
带銙,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金,银,犀,铜等制成。玉带銙,顾名思义是以玉为原材料制作的腰带装饰品。
起源
中国古代衣着特点之—是穿长衫,腰部需用大带(丝帛)或革带(皮质)束住。唐代开创的按官级高低佩带的玉器服饰玉带銙富有时代特征,是一种“等贵贱”玉器,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首创。用玉带銙的佩带形式来象征官位及其权力,一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方许佩用,其规范化与制度化,是中国古代礼仪玉器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玉带銙由鞋(鞋带衬)带板、铊尾和带扣组成,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
据《唐实录》:“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据《新唐书•銙车服志》记载:“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铂石带銙八。”
唐代玉带銙特点:其一,带銙的颜色由紫色向其它颜色递变,紫色位阶最高。紫色其义来源于紫微星,据传是天帝所居处,故以紫色位至尊。其二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铜、铁。其二,据官爵的高下,所用玉带銙的节数有严格规定,由13块至7块,尊卑有变。
唐代玉带銙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并突出显示了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等级与权力观念。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能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来、元、明、清历朝历代官仪中沿用。
玉带銙欣赏
【尺寸】:长5.4厘米,宽4.4厘米,厚0.2厘米
【收藏地】: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玉色】:羊脂白玉,半透明,有蜡脂光泽
【特征】:方形框内镂雕加阴刻缠枝莲纹,背面光素。
04.玉飞天唐代飞天玉器用料均由新疆和田羊脂玉、白玉雕就,在玉材和艺术上表现山飞天的圣洁与高贵。唐玉飞天表现了佛道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佛教的极乐天国与唐朝社会吉祥太平相吻合,其审美价值观是欢乐向上社会和谐。表明外来佛教文化至此已演变成中国式的佛教文化,是唐代玉器为中国传统玉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05.白玉天鸡三耳罐唐白玉天鸡三耳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4.9cm、腹径7.5cm。罐由白玉制成,圆口,鼓腹,圈足,足壁镂雕3个方形孔。器表等距饰有3天鸡,作展翅直立状,圆雕头部,翅膀与爪浮雕于器身,以阴线刻出羽毛纹理,线条简洁流畅。此器上的天鸡图案造型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形象,除双翅着意刻画外,如此形状的唐代天鸡作品非常少见。
06.白玉莲瓣纹玉碗白玉莲瓣纹玉碗高4.6cm、口径7.1cm、足径4cm,现藏于故宫比无缘。唐、宋时期,作此玉碗造型,或器壁饰莲瓣纹的金、玉、陶瓷器皿时有所见。此碗材质精美,碾琢细腻,造型古朴,器形小巧,碗壁略厚,装饰较简单,仅仅在表面浅浮雕三叠莲瓣纹,是唐代存世不多的玉容器精品。
07.玉骆驼玉骆驼这件唐代馆藏玉器高8.3厘米,现藏于美国亚洲艺术馆,其玉材为糖色,温润凝厚,顺滑细腻,周身满布沁色,品质极佳。圆雕的骆驼形态逼真,神情宁静,身体比例捏拿准确,呈跪卧状。玉骆驼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身体的轮廓及四蹄,背部起双峰,尾贴于臀。整器造型拙古沉稳,形象精致美观,刻工严谨细致,线条舒展流畅,运刀自信娴熟,工艺极为精湛,足显唐代艺人高超的雕琢技艺。
08.玉龙首玉龙首这件唐代玉器于1980年西安市东南郊唐曲江池遗址出土,长18厘米、宽7.5厘米,厚10.2厘米,以青玉雕琢。该件文物以较粗的阴线刻出口、齿、眉、吻等部位,以细阴线雕出胡须和眉毛,运用砣具碾琢的特征非常明显,刀法劲健有力,造型逼真,形象凶猛,雕塑感极强。此龙头有可能是皇室步辇或游船上的构件,气魄宏大,足以反映盛唐气象,是迄今所见的唐代玉雕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是唐代玉雕工艺珍品,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09.唐代鸟衔花玉佩唐代鸟衔花玉佩长7.8cm、宽4.5cm,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该件玉器玉料青白色,体扁平,两面饰纹相同,皆镂雕绶带鸟,口衔花枝,呈侧面形,作飞舞态。但该作品中的绶带鸟为回首状,鸟翅长而尖,翘端下垂,而这件唐代玉佩中的鸟为昂首,鸟翅短而宽,翅端向上挑,造型和表现手法较宋、金时的作品古朴。
10.唐代花卉纹梳背唐代花卉纹梳背长13.8cm、宽4.8cm、厚0.2cm,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唐代花卉纹梳背白玉制,片状,两面饰纹相同。每面边框内凸起浅浮雕图案,中部为3朵花,花朵旁衬托多层叶片,叶宽厚,边沿饰细阴线。此件梳背上所饰花叶造型奇异,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侧形叶端部回卷,是受中亚造型艺术影响的表现。
宋代十大著名玉器01.羊脂白玉鹤佛手坠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是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02.玉卣玉卣为南宋代表玉器,为玉壶类作品。玉卣口径3.05-3.7厘米、底径2.5-4厘米、壁厚0.3厘米、宽7.8厘米、高6.85厘米厘米。玉质青白,局部黄色沁和白斑,,扁圆体,平沿直口粗径矮圈足,足微外撇。颈部左右两侧琢耳,饰兽首,中钻孔为口。前后侧出扉棱,两边饰相对的龙纹。腹部左右两侧镂雕卧伏回首状小螭龙,前后雕刻兽面纹,通体抛光细致。
03.青玉圆雕卧鹿青玉圆雕卧鹿为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卧兽类玉器,这件玉器高6.5厘米、长10.6厘米、厚2.2厘米。青玉质地,温润无暇,圆雕而成。鹿头顶饰灵芝状角,抬头前视,双耳贴于角下作跪卧状。通体光素无纹,洁白细润,身体结构比例准确协调,加之绝妙的抛光技术,越发显示出玉质的天然美和造型的朴实及秀巧美。这件鹿作品通体光素,碾磨精湛,抛光度极好,显得古朴浑厚,是宋代出土玉作中的精品。
卧鹿系立雕,鹿角为灵芝状,中药界称为“珍珠盘”。鹿角根部琢两排小圆点。鹿角上部琢一排小圆点,并以短阴刻线示茸毛。鹿抬首前视,双耳贴于角下,短尾、四足收于腹下,呈温顺的跪卧状。背面平素、上下各有三对对穿孔,可做穿系结扎,似做嵌饰用。鹿虽通体光素,但耳、目、角,足比例协调,抛光柔和,更显出和阗玉之温润晶莹。
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施工时出土,由首都博物馆藏。
04. 金扣玛瑙碗金扣玛瑙碗,是宋代文物,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外形,晶莹透明,圆形,深腹,直口,口沿金扣,弧腹,下内收,平底。表面抛光细致,通体光素无纹,利用玛瑙的自然纹理及柔和的光泽,金玉巧妙的结合,交相呼应,互为衬托,更显得富贵典雅,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年代:北宋
高5.9厘米 口径13.2厘米 底径7.5厘米
1972年安徽省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
口沿镶金边,深腹微鼓,平底。此碗器壁较薄,于半透明中朦胧地显露出自然纹理。口沿饰以金边,显得富丽雅致。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豪华。
05.螭纹玉带跨螭纹玉带跨为南宋时代玉器,长5.7厘米、宽6.6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材质为白玉,通体莹白,局部有红褐色晕斑。器呈心形,正面外凸,背面微凹,中部有一椭圆形孔。正背面皆雕刻首尾相接的大小二螭,体态脚尖。正面采用镂雕和圆雕,琢出大小二螭,大螭身体盘曲,前足外张,长长舒展,尾端卷曲。小螭与大螭头部相向,口衔大螭肋部,体态温顺。背面则以线刻环雕首尾相接二螭及卷云纹,亦能达其神韵。
06.宋真宗禅地玉册民国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
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故为宋真宗禅地玉册。
规 格:长29.5~29.8cm宽2cm
质 地:青白色闪玉
册文工艺: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
形制
宋真宗禅地玉册 分十六简,简与简间以金线串联。册文字迹显得松散。
近日发现,其中两简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据残余笔划推测,似乎是宋太祖、太宗谥号的部份。
对照《宋史》发现,二帝的谥号在册与史的记载中确有繁简之别,而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禅地前的两个月,才为二先帝新进谥号的缘故。
价值
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除了玉册,还有一些正方、长方或梯形的玉片共五十二件同时出土。
这些玉片上主要装饰着龙、凤及云气纹。根据史书记载,盛装玉册的容器是所谓玉匮,推测这些玉片便是玉匮上的组件。
玉册中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
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
来源
封禅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封禅后将帝王所求叙入手绢或玉中,即为玉册。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07. 螭熊纹韘形玉佩螭熊纹韘形玉佩这件宋代馆藏玉器高8.05、宽5.8、厚5.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黄褐色沁。玉佩呈扁平状,中有椭圆孔,周边镂雕螭龙、飞虎、熊纹等,间有云纹相伴。虎身披有羽翅,成为飞虎,熊身前倾,足爪踩踏于螭龙之上。韘形玉佩盛行于汉代,魏晋以后减少,但是宋代及清代开始仿制,有些仿制的还十分形象,此件韘形玉佩就是仿古器中的精品佳作。
08. 人物纹玉带板人物纹玉带板长7.6、宽4.4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带板呈方形,正面池面浮雕一男子,戴高冠,五官刻画俊秀生动,蜷腿坐于毡垫上,似正在欣赏表演或演奏,双手欲击掌合拍,身穿宽大长袍,衣服的纹饰、衣褶的线条表现得极为灵动、细腻。背面刻数字 “九”,四角有牛鼻孔。此带饰雕刻精美、灵巧,为一件宋代玉器佳品。
09. 鹿纹玉鉈尾鹿纹玉鉈尾长7.7、宽4.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呈长方形,三边平直,一短边呈弧形。鹿纹玉鉈尾正面剔地浅浮雕一只卧于坐毯上的梅花鹿,口衔祥云;背面有五组穿缀固定皮带的孔。以鹿为纹饰制作带板,是宋代带板纹饰题材的特征,该器仍保留了唐代池面隐起的工艺特色,局部的描绘与唐代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坐毯从简单的阴刻线表现发展到莲花瓣和格纹的组合,动物的局部特征也趋于细致,应该说这是一件唐至宋过渡过程中的器物。
10. 蒲纹玉剑璏蒲纹玉剑璏,分为上下两件,上:长 7.3、宽 2.3、厚 1.8 厘米;下:长8.8、宽2.5、高2.05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上:玉质青色,表面局部受沁呈赭色。正面浮雕蒲纹。两端卷沿,侧面阴刻卷草纹。有一长方形穿孔,孔内打磨平整。器底亦阴刻卷草纹,线条随意自然。为仿汉式玉器。下:玉质灰褐色。璏面两端卷沿,浮雕大小两螭,螭呈“S”形俯卧状,尾绞丝状卷曲。小螭回首与大螭相对。
元代十大著名玉器01.渎山大玉海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国家人文历史》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
基本资料
制造年代:元
材料:南阳独山产黑质白章玉料
规格: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
收藏地: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专家认为: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可以作为镇国玉器之首。 [1]
文物简介
文物考证
渎山大玉海,中国元代玉器。又名玉瓮、玉钵。器体呈椭圆形,高0.7米,
口径1.35~1.82米,最大周围4.93米,约重3500公斤。玉料为青灰夹生黑斑色,产地南阳。
整块大玉雕刻而成的渎山大玉海颜色青绿,石质柔和细腻,图案精美,形神兼备,玉渎内外有十几种动物图案,用龙、螭象征蒙古汗,下面有羊、鲤鱼、犀、螺、蟾、蚌、鳌鱼、马、兔、豚、鼠头鱼等。
于至元二年(1265)完工,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置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今北海)中的琼华岛(今白塔)广寒殿(殿毁于明代后期),明末移至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明名御用监,后改名石钵寺),至清乾隆十年(1745)弘历命以千金易得,于4年后迁于今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前,再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作衬托,他又命四十名翰林学士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并建亭保护至今。渎山大玉海,在清代先后于乾隆十一、十三、十四、十八年4次对其加工剔刻,纹饰细部略有改动。
据历史资料记载,四次修复大玉海的内容分别是:
对大玉海进行洗苔涤垢,将水兽、水纹俱着磨细,修琢、磨做异兽鬃毛、花纹,龙鳞、海兽的鳞甲按照清宫收藏的小玉瓮龙鳞雕刻。 [3]
膛内镌刻有弘历皇帝于乾隆十、十四、三十八年“御制”诗词及自序和自注,概述了玉海的递传情况。另外,明清两代的文人学士在其著述中也对其多有著录。并置它于承光殿(北海团城)。1988年,在北京法源寺内发现原配底座。
北海一景
在北京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玉瓮亭中,陈列着一件硕大的玉雕,每天向千万游人展现着它雄伟壮丽的风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渎山大玉海”。
巨型酒瓮
渎山大玉海是一件巨型贮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制成,意在反映元初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它重达3500千克,玉料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式作品。
波涛图案
渎山大玉海的制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在俏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它是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大玉石精雕而成,玉质斑驳变幻,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体外周身饰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案,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划漩涡作底纹。周身浮雕没于海浪波涛中的龙、鹿、猪、马、犀、螺等,形体各异,神采俱佳,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动物造型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乾隆御诗
渎山大玉海的腹内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诗三首及序文,概括了这件巨型酒器的形状、
花纹和来历。序文说:“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制作材料
渎山大玉海的制作材料是南阳独山玉。独山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因产自河南省南阳市北郊的“独山”而得名,又称“独玉”、“南阳玉”,是中国独有的玉种。独玉质地坚韧致密、细腻柔润,色彩斑驳陆离,常常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组成的多彩玉。颜色绿、白、红、黄、紫、蓝应有尽有,能分成九大类100多种,其多彩性是其它玉种所无法比拟的。独玉不是翡翠,但高档独玉接近透明,翠绿色的硬度可与翡翠媲美;独玉不是羊脂白玉,但玉质凝腻柔嫩,丰腴可人,颇具白玉品质。也正因为如此,国人将其和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玉、湖北的绿松石一起称为中国四大名玉。独山玉在历代的古书中都曾有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南阳有豫山,山山出碧玉。”南朝陶弘景说: “好玉,出蓝田及南阳。”从收藏实惠角度讲,独山玉比翠玉等其它玉种潜力大,因为市面上的翠玉或其它玉种大多是一种雕件有很多件,比如一只猪年挂件,都是一个样,这一批货可能有上百件都是一样的。而上万元及上百万元的翠玉精品普通人又消费不起,且风险较大。但独山玉则不同,就算是同样的雕件,因为独玉的玉质、颜色不同而不同,找得好的话,每一件都可以说是世上仅有的一件。这对于收藏来说,是很有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随着近些年掀起的和田玉、翡翠收藏热,独山玉的价格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和田玉和翡翠相比,还没有经过爆炒,还存在着明显的价值洼地,因而,独山玉的升值指日可待。 [4]
文物鉴定
2004年5月27日,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元代“渎山大玉海”前,亚洲珠宝联合会组织北京大学崔文元教授、杨福绪教授,中国地质大学阎蔚萱教授等20多位国家级专家济济一堂,组成了一个鉴定委员会,他们要解开一个长达700多年的谜团,揭开渎山大玉海玉质的面纱。
“渎山大玉海”,又名“大玉瓮”、“酒海”,可储酒30余石,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制成于公元1265年,系用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细琢而成,口呈椭圆形,周身雕刻波涛汹涌的大海,浪涛翻滚,漩涡激流,气势磅礴。在海涛之中,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其间,海龙下身隐于水中,上身探出水面,张牙舞爪,戏弄面前瑞云托承的宝珠。猪、马、犀、鹿等动物遍体生鳞,使人联想到神话里龙宫中的兽形神怪和虾兵蟹将。可以说,这是一幅活生生的龙宫世界的景象,神秘莫测。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器不仅形体巨大,气度不凡,而且雕工极精,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可谓匠心独运,技艺高超。
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重量最大的巨型玉雕,开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是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也为世界宝玉石业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大玉海整块玉料由白色、绿色、紫色、黑色等多色玉组成,白玉呈脉状、团块状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中。诞生700多年来,它到底是由什么玉石雕琢而成一直争论不休。鉴定会上,亚洲珠宝联合会会长、著名宝玉石专家李劲松介绍了情况,提出“大玉海是独山玉作品,南阳独山玉的矿物岩石成分为黝帘石化斜长石,独山玉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即有出土,距今约有6000年。”专家们对大玉海仔细观察研究,再与南阳方面拿出的七八块标本反复比对,“认为元代制作渎山大玉海所用玉材与独山玉相同,最后一致认定,渎欢声笑语。700多年的谜解开了。”鉴定出来后,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文祥先生说,“沧桑渎山大玉海”,“我本南阳独山玉”。鉴定结果被媒体公之于世,极大地提升了独山玉的地位。
历史变迁
渎山大玉海原来被放置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中,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所使用的酒器。根据《日下尊闻录》记载:“琼岛,元之渎山,即明之琼岛也。”琼华岛是远古河道残留下的水泊中的山,故有“渎山”之称,所以大玉瓮被称为“渎山大玉海”。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经到过北海。在他的《东游录》中记载了对此的见闻:“宫中央有一大瓮,两步多高,纯用一种称作密尔答哈的宝石制成,而且是那样精美,以至我听说它的价值超过四座大城。瓮的四周悉绕金,每角有一龙,作凶猛搏击状。此瓮尚有上垂的以大珠缀成的网缒,而这缒宽为一扎。瓮里的酒是从宫廷用管子输送进去,瓮旁有很多金酒杯,随意饮用。”还说:“魔术士把盛满美酒金杯飞过空中,送到愿喝者的嘴上。这些事和许多别的事是在君王的面前做的,该君王之威风以及他宫中发生之事,说起来必定使那些没有亲眼看见的人难以相信。” 不知渎山大玉海由何途径不翼而飞,遗落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士们将其用以腌咸菜。直到清康熙年间重修庙宇时,才被辅臣高士奇发现,可是当时并没有立即追回宫内,仍旧留在真武庙中。清乾隆年间,皇帝以千金相赐,才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安置在团城之上,并建玉瓮亭,还令40多位词臣各写诗一首刻于亭柱上,乾隆皇帝也亲自写了一首《玉瓮歌》刻于渎山大玉海的内壁以示纪念。当年乾隆皇帝只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但放渎山大玉海的石座却不知道为什么仍然遗落于真武庙内,并且遣人另外雕刻了一个石座安放渎山大玉海。尔后有人又雕凿了一个石瓮安置于元代渎山大玉海的石座之上以示纪念。自此,真武庙又被称为“石钵庵”。在20世纪60年代,真武庙因为破损荒废而改为民居,原来的渎山大玉海石座和后刻的石瓮于20世纪70年代被移到宣武门外唐代建的悯忠寺内,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玉海之歌
沧桑渎山大玉海,天下古玉我为尊。可盛美酒三百石,伟哉体重近万斤。天精地气亿斯年,钟灵毓秀铸玉魂。元朝世祖忽必烈,回师送我大都门。几百工匠呕心血,精雕细磨五秋春。通宵达旦尽豪饮,好大喜功宴群臣。清初不幸遭火焚,遍体鳞伤光泽陨。真武道人不识宝,浑作菜缸几十春。乾隆皇帝有慧眼,四次诰命修我身。重新雕琢更辉煌,千磨万击还坚劲。两代君王崇拜我,精美雕刻世绝伦。我本南阳独山玉,堂堂祖籍明世人
形状经历
“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的镇国神器,在制作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琢玉工艺‘量料取材’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是独山玉最为壮观的华彩乐章,是独山玉登上中国玉坛顶峰的标志。”王春云说。
王春云介绍说:“只要是识玉的西方人来到北京,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到北京北海团城玉瓮亭,去一睹渎山大玉海的风采。”原来,早在600多年前,一名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修道士Odoric在1318年造访元大都时,就亲眼目睹并在The Travels of Friar Odoric书中用拉丁文记录下当时的渎山大玉海:宫中央有一大瓮,两步多高,纯用一种称作密尔答哈(欧洲学者解释为一种墨玉类材料)的宝石制成,非常精美,以至我听说它的价值超过四座大城。瓮的四周悉绕黄金,每角有一龙,作凶猛搏击状。此瓮边沿装饰着以大珠缀成的网缒。瓮里的酒是从宫廷用管子输送进去,瓮旁放着很多金酒杯,可以随意饮用。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元仁宗大宴群臣时的壮观场面,极为震撼。
“渎山大玉海在当时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呢?忽必烈时代到访元大都的马可?波罗在书中曾这样记载,斯里兰卡国王拥有一颗大红宝石,在当时已是天价,但才仅值一座大城,而渎山大玉海价值四座大城。当Odoric的记载先后被翻译成法文、英文传遍整个西方世界的时候,国际社会对于渎山大玉海所拥有的崇高价值和神圣地位有了更多认识。”王春云说,“当今世界杰出的矿物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馆员George E?Harlow博士就是被渎山大玉海的神奇地位和独山玉的卓越品质所吸引,专程来南阳考察独山玉的地质学、矿物学和宝石学。”
02.元镂雕双螭纹玉帽顶元镂雕双螭纹玉帽顶长3.8厘米,宽2厘米,高2.9厘米,玉色青白润泽,夹有少许黄斑,造型为两蟠螭相对匍匐行进,身体呈s形弯曲状,背部正中琢一条长阴线,在阴线两侧又分别刻出等距离的、每两条为一组的短阴线表示蟠螭的脊骨,四肢有力。螭面部略呈方形,阴刻三角眼,额部阴刻“王”字,两耳圆形直立,脑后飘拂长发。器中心有一通天孔。平底,另有两组对穿孔。
03.元镂雕子母狮形玉帽顶元镂雕子母狮形玉帽顶长3.8厘米。宽2厘米,高4.4厘米。玉色青,有黄色绺裂。造型为圆雕大、小二狮,大狮一前肢伏地,一前肢抬起拥抱小狮,与小狮相戏。大狮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毛发呈多绺的螺旋状,肘部、腿部带有螺旋纹,宽尾自身后上冲。小狮呈站立状,方嘴伸向大狮,头部用短阴线表示毛发,前爪扶在大狮身上。这种大狮威武有力,小狮幼稚可爱的造型俗称“子母狮”。 平底,在大狮头部有一通天孔。
04.白玉联珠纹云龙带环白玉联珠纹云龙带环长7.3厘米,宽3.4厘米,重64克白玉,双层透雕,边饰大联珠纹。龙首平视,口吐宝珠,细颈,体为捲曲状,上阴刻几组火焰纹;龙爪三趾,趾间用孔钻法做成;身旁雕琢几朵如意云头,底层雕琢成网状片云。下部为一长方状孔,可系掛小物件,边沿打磨圆润,其时代特征突出,当属元代的代表作品。
05.白玉雕人物炉顶白玉雕人物炉顶是元代著名玉器,高3.6厘米、宽3.8厘米、重34克,白玉,炉顶呈圆雕,主题纹饰为寿星、荷莲、鹭鸶,寓意长寿。寿星直立,手持一拐杖,衣纹流畅,五官刻划庄重;一只鹭鸶在其旁边回首暸望,身上羽毛采用阴刻线有序地雕刻出来。此件炉顶的雕刻手法独特,集圆雕、透雕、平雕为一体,并留有明显的管鑽痕迹,为元代所特有。
06.花鸟纹玉带环花鸟纹玉带环长8.05、高5.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整器在一圆托环之上进行多层镂雕,三只绶带鸟或飞或停于葵花丛中,花及叶面深雕凹入,枝叶穿插,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这种环托高浮雕、镂雕的玉图画类带环,纹饰可达三到四层,其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它们或与带钩配套使用,或直接与绦带相系。据MAIgoo小编了解,元以后因服饰的更张,它们常被当做嵌件,成为嵌于如意头上的如意瓦子。
07.三狮戏球纹玉带环三狮戏球纹玉带环长7.7、宽6.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表面有黄褐色沁。整器略呈长方形,表面高浮雕、镂雕。中间一绣球,镂雕,旁有彩带环绕。球之中心镂雕出一活珠,珠可灵活滚动并发出响声。三只小狮子围着绣球嬉戏,小狮或奔跑,或站立,均注视着绣球,十分活泼可爱。
08.鹘攫鹅纹玉带环鹘攫鹅纹玉带环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MAIGOO小编了解到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09.云龙纹玉尾云龙纹玉尾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器体呈长方形,扁平。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10.雁纹玉饰雁纹玉饰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整件玉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是元代著名的玉器。
明代十大著名玉器01.雕龙纹青白玉杯(托)该玉器现藏于广州博物馆藏,托厚0.8cm、长15.2cm、宽12.4cm,杯高3.8cm、口径7.2cm、底径3.4cm。杯托的面、底均为矩形委角,底小于面。托面边缘刻一周回纹;内地镂雕双龙纹,龙头上方各有一“卐”字;正中刻出一圈内凹形杯托,在其上方刻一“寿”字。下方刻一枝花。杯平口,弧腹,圈足,口外足一周刻回纹。腹两侧如意头纹,该套杯、托雕工精细,纹饰生动,寓含吉祥之意。
02.白玉如意结白玉如意结长7.7厘米,高5.5厘米。质地白净,下部有微黄色沁,右边打结处有土浸后的赭痕。其“绳索”的琢磨与结的造型清新淡雅,舒展大方,虽为盘结,但没有赘雕,毫无盘根错节之感,颇具明代特色。这件“如意”玉结是从佛教八珍之一——“盘长”变化而来,意为“绵绵无绝期”,用以象征爱情和婚姻的天长地久。看到此MAIgoo小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制作工艺,在没有现在科技下,也能雕刻出如此复杂的玉器,实在难得。
03.玉组佩玉组佩全套共由53块玉组成,通长53.6厘米,皆为白玉质地。最上面一块是镂雕骑凤的寿星,其下是五行,每行四组,分别有雕玉叶、“卍”字、“寿”字、双鱼、麒麟、凤鸟、仙桃、双柿、宝盖及四仙人等,皆挂缀于铜镀金双龙首横梁上,此套玉组佩,可挂于胸腹部,走起路来略一摆动,上面的32片玉叶与其他二十几件玉饰便会互相撞击,因而发出十分美妙动听的声响。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玉组佩以镂雕绶带纹长方形玉饰系鎏金银链下挂5件玉坠而成,玉坠分别为摩羯、双鱼、双凤、双龙、鱼衔莲枝佩。龙、凤、鱼等吉祥题材的运用以及雕琢刻划中所表现出的写实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显示出辽地诸族文化的交流及玉器制作的发展水平。
来历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串联形式趋于简化,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世人所知。
出土文物信息
玉组佩(M92:83)
最大的璜长8.5厘米
1994年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的胸腹部,过颈佩戴。由282件形制各异的玉器组合而成,主要有玉珩、玉璜、玉圭、束腰形玉片,以及玉贝、玉珠、玉管、玛瑙珠、玛瑙管、绿松石管、料珠、料管等。过颈部分为三列珠、管,两侧为成串的珠、管,并各有两件束腰形玉片,下端分别系有一玉贝为坠。中间自上而下为4珩4璜,末一行珩的两端分别系有2件玉圭。珩、璜中素面2件,其余均单面刻有相交的龙纹,珩的龙首相反,而璜的龙首向对,布局对称,刻工细腻,颇为精致。据研究,大型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有可能仅限于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多璜组玉佩是国君与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之一。
形状特征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cm。
清宫旧藏。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04.螭纹龙首玉带钩螭纹龙首玉带钩长13、宽2.5 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这件玉器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钩为龙首,龙眉上扬紧贴眼部;钩身高浮雕一螭,螭首上扬,脸短而方。螭背上刻双阴线作脊线,脊线两侧刻冰纹作肋骨,四肢显得有力,关节处有卷云纹,整体富于动感。此带钩在纹饰的刻画上还留有元代遗风,钩身仍略呈琵琶形,但与元代相比变窄,应为明代早期作品。
05.凌霄花纹玉带凌霄花纹玉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带板1套计20块,皆扁平,其中铊尾2块,大长方形銙8块,小长方形銙4块,桃形銙6块。每块均透雕凌霄花纹及翻卷的花叶。玉带一直是帝王、高级官员使用的革带中级别最高的。这套玉带深受乾隆皇帝喜爱,配以紫檀木匣,并于其上刻诗、题款。
06.玉人物龙纹磬玉人物龙纹磬为明中期代表玉器,长20.4cm,宽20.1cm,厚0.9cm。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07.兽面纹匜杯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中部为腹,上饰浅浮雕兽面纹。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匜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样式仿古匜而有所变化,装饰图案也与古器不同,凤纹的使用更具时代特色。此匜杯杯体方正,图案古朴,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08.玉寿鹿山子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09.“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该件玉饰暗白色,月牙形,中间透雕一海东青啄大雁头,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与苇叶纹。作品背面边柱上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传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贵。“海东青啄雁”的图案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器中大量出现。
10.玉八仙纹执壶玉八仙纹执壶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壶青玉质。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maigoo小编了解到执壶是明代一种极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颈部雕刻的两首草书五言诗运笔流畅,使此壶在铭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显珍贵。
清代十大著名玉器01.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3万多件玉雕作品中,有一件我国现存最大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更是达到了玉器制作的顶峰,被誉为中国的“玉中之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作品,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350千克。这件玉器由一整块和田玉雕刻而成,从选材到完工,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
简介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公斤。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以名贵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玉山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部还有长篇御诗及注文。此玉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制作过程
大禹治水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伟大功绩,大禹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改造山河的气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玉山即取材于此,并依照清宫所藏的宋代《大禹治水图》临仿而成。玉山是由乾隆皇帝亲自筹划雕琢而成的,前后共耗费了十年时间。“大禹治水”玉山的雕成,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艺术世界中的无价之宝。
内容
玉雕下承以铜嵌金丝的烧古色山形座,玉身雕刻以崇山峻岭、古木丛立、洞壑溪涧做背景,正面山腰上大禹正在亲自劳作,其后有人用锤打,有人用镐刨,有人用杠杆捶击,凿石开山,使水留下。另外山顶的浮云处还有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正在开山爆破,使得这幅写实作品具有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从工艺上来看,雕工是按着玉材天然形势,给予艰巨的艺术加工,才创造出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
玉山背面刻所刻的《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除了歌颂大禹了大禹治水的功绩,还描述了玉山制造的本末和目的,并且告诫子孙,如果仅仅为了追求珍玩,今后绝不允许再做这样的事。
02.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为清朝乾隆时期作品,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为乾隆最为喜爱的玉器,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
简介
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
碗玉质莹白。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皇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
相关资料
酪浆煮牛乳:御制诗中“酪浆煮牛乳”句下注“即奶茶。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所以示惠朕情也。按奶茶即酪……”由此可知,皇帝举行大典,曾于御殿用此碗赐茶。 子雍曾有誉:制诗用典有误:“子雍曾有誉”句下注“王肃酪奴事”。按历史上曾有二王肃,一为三国魏人,字子雍,仕至中领军、散骑常侍,并无酪奴事。另一为北朝人,字恭懿,初为齐官,后归北魏。据载,初抵魏,不食羊肉和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数年后,与魏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浆甚多,文帝怪之,谓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酪浆何如茗饮?”肃对曰:“羊比齐鲁之大邦,鱼比邾莒之小国,唯茗饮不中与酪浆作奴。”由此可知御制诗中错把王子雍当作了王恭懿。读史浮大白:此句下原注:“用苏东坡(苏轼,北宋文豪)事,大白或亦玉碗耳……”。据载,读史浮大白指苏子美(苏舜钦,北宋诗人)夜读张良传一文,文记张良刺杀秦始皇不中,子美遂拂袖而起,满饮一大白,而非苏东坡事,这里又把两人混淆了。
痕都斯坦风格:清代宫廷玉器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别,即充满着异域文化情调的被称为“西番作”的玉器,其代表作品是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玉器最初指今西亚与中亚相接(包括喀什米尔及西巴基斯坦)地区的玉器,后称西番作。这些玉器在型制上一般都极薄,上刻较深的异域风格的花纹,整体上显得纤巧秀美,晶莹剔透。
03.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清乾隆时期文物,通高10.8cm,宽17.5cm。瓶黄玉质,大瓶居中,扁圆形,椭圆形口、足,口上有盖,盖面凸雕一兽纽。瓶身光素,凸雕蟠螭纹。
【文物原属】:宫廷御用玉器,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物简介
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人们时常将羊之名附会人事祸福,如“羊祸”、“悬羊头门上,除盗贼”,又以“羊”与“祥”相通,将“吉祥”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加之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相关,因此,以羊作装饰多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此器选用上好名贵的黄玉精雕细琢,并有“乾隆年制”的款识,不失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相关资料
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亦称“三阳交泰”。“泰”为《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以象“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其初、二、三爻皆为阳,意在阴消阳长,“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周易》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也就是说,农历正月为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在一年起始冬去春来之际,古人常以“三阳”(羊)寓示“泰”卦,表达喜迎新春之意。羊与阳谐音,所以艺术家们常以三羊为题材来装饰工艺品,寓意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黄玉
黄玉是玉材中最名贵的品种之一。其色泽由淡黄至深黄不尽相同。最名贵的黄玉色泽纯正,材料极其难得,特别是上好的新疆黄玉目前极为少见。清代黄玉作品中,玉质多属上乘,其黄色正而娇,莹润如脂,是玉中的佼佼者,其价值绝不亚于羊脂白玉。
蟠螭纹
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琢
治玉的一种方法。在玉的表面加沙与水,用工具带动砣头旋转,用砣头琢玉。
04. 清乾隆桐荫仕女玉山此玉山白玉质,有黄褐色玉皮。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
年 代:清乾隆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介绍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长25cm,宽10.8cm,高15.5cm。
此玉山白玉质,有黄褐色玉皮。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器底阴刻乾隆御制诗、文各一。诗云:
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题”及“乾”、“隆”印各一。文曰:“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末有“太璞”印。
本器从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可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剩料被加以利用,这种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此器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
相关资料
玉皮:玉料在未加工前,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往往在玉质外有一层石质包裹物,俗称玉皮。有些玉器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设计的需要而有选择地适当保留一些玉皮,形成巧作。
璞玉:未经加工的玉,也称玉石。《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多玉石。”注:“玉石,玉之璞也。一曰石之似玉也。”
油画《桐荫仕女图》:康熙时宫廷画家所作,绢本油画,纵128.5cm,横326cm。画家采用了西洋画通常运用的焦点透视手法,注重光线的明暗效果,画面有纵深感,是中国早期油画的成功作品之一。
05. 青玉凤柄执壶青玉凤柄执壶 青玉凤柄执壶,清,通高22cm,口径4.9-5.7cm。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
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凸雕牡丹等图案。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壶柄为
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
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06. 青玉双连尊产地:新疆
规格:高27.4cm,长26cm,宽13.5cm
类别:清代玉器
简介:
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高、低二尊,下体相连。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07. 白玉羊首耳瓶清白玉羊首耳瓶是清代的一件瓷器作品。
馆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属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 [1]
该器呈椭圆形,细颈,宽腹,双耳,椭圆足。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离羊首耳。玉质莹润。羊字通“祥”。古代“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阳”。《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正因为“吉羊”为“吉祥”之意,所以从汉代以来,羊的雕塑品、装饰物都很多。该瓶以羊首饰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宫翊坤宫。为乾隆时期的珍品。
08. 玉羊首提梁壶壶白玉质,玉白如脂。壶体为圆形,通体及盖、纽均雕作瓜棱状,腹部一侧凸雕羊首为流,肩部设3个系纽,上接3柄如意形铜胎掐丝珐琅质地的提梁。壶底中部阴刻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
材质:和田玉
产地:新疆
规格: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cm
类别:清代玉器
简介:
玉羊首提梁壶,清嘉庆,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
壶白玉质,玉白如脂。壶体为圆形,通体及盖、纽均雕作瓜棱状,腹部一侧凸雕羊首为流,肩部设3个系纽,上接3柄如意形铜胎掐丝珐琅质地的提梁。壶底中部阴刻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
玉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样式极多,除羊首壶外,尚有凤首壶、龙首壶等,还有与玉杯、盘成套者。此壶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结合了动物和植物的题材,又将玉器的素净与珐琅的斑斓集于一器,造型新颖别致,从质地到作工均属上乘,为清嘉庆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09.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清宫旧藏品,杯为一对,碧玉质地,由杯体与柄足两部分连接而成。
【类别】:玉器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杯为一对,碧玉质地,由杯体与柄足两部分连接而成。杯体为钟铃倒置形,柄为葫芦形,杯体与葫芦形柄之间有一俯仰莲瓣形座,柄下为双层圆座。杯由上至下分别雕琢藤蔓、葫芦、缠枝莲、莲叶、雷纹等纹饰。
清代宫廷中各种形制的玉酒具一应俱全,且多为构思巧妙、工艺精细之作。
此对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可称清宫玉酒具中的精品。
10. 翠玉白菜翠玉白菜为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
类 别:玉雕
年 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历史寓意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
虽说翠玉这个材质与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中晚期,白菜与草虫的题材在元到明初的职业草虫画中,屡见不鲜,一直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题材。除此之外,包心叶类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诗人杜甫用来作为政治环境恶劣、怀才不遇的隐喻,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亦被引用来作为绘画的主题,以表述类似的心情,暗谏为政者的昏庸。
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一首名为《题和阗玉镂霜松花插》的御制诗中,作为帝王的清高宗,从以包心叶菜为造型的花插,联想到以杜甫诗中园吏不识嘉蔬之隐喻为艺谏的传统,而有所警惕;诗云:“和阗产玉来既夥,吴匠相材制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风气增华若何可,菜叶离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绯桃雪梨羞婀娜,民无此色庶云佳,艺谏或斯默喻我。”
不过相信无论是此位宫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制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发挥创意、巧艺,为顺应赞助者喜好而创作,并且由于并未留下相关的资料记载,也留给观者更多想像的空间。
外形特点
长:18.7厘米 宽:9.1厘米 厚:5.0厘米 。
白菜。而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张显其制作者的精湛技艺。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玉,在中国是非常珍贵的质材,琢磨玉料成为器物则相当的费工、费时,如何节料、省工遂成为玉器设计过程中,空间思考的准则之一,而“量材就质”便是此思考方向下产生的艺术特质。所谓“量材就质”,简而言之,就是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是一种在外设条件的限制下发挥创造力的创作方式。协调天然与人为,则是此一创作方式最重要的理念。
原料
翠玉白菜的原料来自缅甸,它的翠色晶润淡雅,通透无暇。自古以来,人们鉴赏翡翠首先要看它的“种”。“种”多指翠玉的颜色和通透程度,有“玻璃种”、“水种”、“蛋清种”、“金丝种”、“芙蓉种”和“紫罗兰种”等。其中,透明度高,水分充足,颜色纯正的翡翠被称为老坑玻璃种。
损毁风波
台北“故宫”文物65万件,知名度最高的是“翠玉白菜”。台湾曾传出消息,说台北“故宫”的这个镇“宫”之宝遭到毁损。
无独有偶,又有消息说,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献《满文原档》中的“女尸图”也不见了。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成为众矢之的。 翠玉白菜据说是清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嫁妆,原来摆放在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故宫的永和宫。翠玉白菜由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帮,菜叶上头还有两只小虫,一只是蚱蜢,一只是蝈蝈。这棵白菜与真白菜一样大小,滋润新鲜,许多人到台北“故宫”,第一个要看的就是这棵“菜”。
台湾媒体报道说,这棵“菜”由于保管不善,遭到损坏,具体说来,就是菜叶上蝈蝈的一根长须断了一小截。媒体报道说,翠玉白菜受损很可能发生在它被弄到高雄展出期间。不过故宫器物处研究员邓玉蘋说,故宫一九九二年发现翠玉白菜损毁后,即向北京故宫查证有无更早的档案照片,但北京故宫并没有,因此缺损年代无可考,档案照只能证明至少在一九六六年时就已毁坏,对外界质疑是二零零三年出展至高雄时毁坏,根本是无稽之谈;她认为最有可能损坏点是在一九四八年搬运来台的过程中发生。
国立故宫博物院主任秘书金士先也说,一九四八年翠玉白菜随国军撤退来台前,就经过多次搬运;一九九二年一月,该院器物处处长张光远巡视文物时,意外发现其螽斯左须断裂,经查一九六六年故宫出版周刊与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月历照等陈年照,当时就已出现毁损,「断须处须从上往下观看,较易看出。」
台北故宫中
台北故宫总共有三件翠玉白菜,除了镇馆的翠玉白菜外,第二棵是绿黄相间的翠玉白菜,高度约13.4厘米,颜色偏黄,菜叶上也有菜虫,台北故宫人士暱称他为“翠玉小白菜”。这棵翠玉小白菜注定要被打入冷宫!因为它的质地比不上镇馆之宝。 另一棵也经常被冷落的翠玉白菜也还在台北故宫的库房,这棵白菜来源是紫禁城的南库。最有趣的是这棵白菜的中心在雕刻制作时就被刻了一个洞,因此,有人说这棵翠玉白菜原始的用途应是花插。翠玉白菜花插非常娇小,被归类在珍玩库,不像另两件列在玉器科,过去它从未曾公开展出过。
2013年10月16日,台北故宫方面于与日本东京、九州国立博物馆正式签约,将于2014年借出“镇院之宝”翠玉白菜、肉型石等代表性文物在日本展出。华夏经纬网发表评论文章,坦言珍贵国宝“去日本却不来大陆”,对大陆民众实在“颇有些不公”。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在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时表示,台北故宫对于“翠玉白菜”是否登陆仍要考虑三大问题:一是文物运输上的安全保证;二是明订司法免扣押的法律保障;三是名称问题,台北故宫已向大陆当局注册登记“国立故宫博物院”,希望能顺利通过。
在内地
一九五零年天津的文物专家乐翻天了!因为他们居然在天津市财政局的一个库房发现一棵翠玉白菜。内地大陆现有的翠玉白菜一棵在天津博物馆,一棵在北京博物馆。相比较于台北故宫,北京博物馆的翠玉白菜“翠玉白菜式花插”就显得默默无闻!倒是天津博物馆的翠玉白菜“翡翠蝈蝈白菜”在富贵中还带着亲民的味道。论起质地,天津博物馆的这棵翠玉白菜没有台北故宫的好,但是天津的翠玉白菜拥有白绿黄三个颜色,工匠大胆地取原本应该是缺陷的黄色进行巧雕,反而将白菜天然的感觉给写实地表现出来。有关人士还将这棵翠玉白菜别称为“冻白菜”,真是太传神了!还有一棵更精绝的翡翠大白菜不知去向,这棵白菜必须由慈禧谈起,根据《爱月轩笔记》,慈禧太后陪葬品中有一棵大型翡翠白菜,绿叶白心,菜梗上还刻着一只振翅的蝈蝈,另外还有两只红白相间的马蜂,但一九二八年爆发了震惊国际的慈禧陵寝盗墓案,该年七月孙殿英率部众荷熗实弹进入清东陵,用炸药炸开了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寝,并将陪葬宝物洗劫一空,这棵举世绝品的翠玉白菜也不知去向。
在2012昆明国际珠宝展上一棵翡翠白菜更是让不少参观者叹为观止。这棵翡翠白菜长1.8米,售价达到了4.8亿人民币。在雕刻前的翡翠毛料重达到7吨多,是由两名玉雕大师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