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人兜齿、地包天者多:游牧民族一般牙齿整齐有力,但魏晋十六国鲜卑人似有变化,北票喇嘛洞出土鲜卑遗骨近百,错颌畸形(地包天、兜齿)达四成,远高其它时代,估计与汉化有关,粮食取代肉,咀嚼肌退化大,牙齿退化小。导致错颌畸形。
《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的错颌畸形》
张全超、刘政、朱泓《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的错颌畸形》(《人类学学报》,2003年11月,第22卷第4期)认为:
“魏晋十六国时期北票喇嘛洞墓地居民的种属应为鲜卑人,其文化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但在魏晋时期该民族受到了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其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及铁制的生产工具,已具有了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这种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该民族在食物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相对细软的粮食类食物的比重加大,而肉食类食物相对减少。这种转变可能导致了口腔负荷减少,功能性刺激减弱,限制了颌骨的充分发育,从而导致了错畸形比率的增高。……通过对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错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喇嘛洞出土人骨错颌畸形的患病率无统计学上的性别差异。
2)喇嘛洞出土人骨错畸形的患病率为42.53%,明显高于新石器时代组及殷代组,但又低于现代人,总体来说,错颌畸形随着时代的延续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3)从错颌畸形的发生机制来看,牙量骨量不调所占比例最高,是错颌畸形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造成牙量骨量不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经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食物结构的改变。”
lz按:心目中的形象崩塌 孝文帝、他儿子清河王元怿、高长恭、慕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