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年(东汉永初二年)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身为命官的杨震,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杨震说:“老朋友懂你,你为什么不懂老朋友呢?”
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十分羞愧,带着礼物惭愧地离开。杨震“四知拒金”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人(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乡)。他是东汉中期的著名学者,门生三千,桃李遍地多贤良,被誉为“关西夫子”。
年少时,杨震就喜欢读书,博览群书。但是杨震却没有和多数人那样急着入世为官。从20岁以后,一门心思开始自费设塾授徒,且三十年不改初衷,淡泊无欲,清静自守,心无二致,只与书馨墨香为伴,养成了心境开阔,气定神闲的淡泊心态。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才有“四知”典故。
陈祖实《辞金台》云:“气爽天清别有春,辞金台上草蓁蓁。野花尽解杨公意,挺立东风不著尘。”用“挺立东风不著尘”来喻杨震淡泊名利,十分精当。
而杨震最值得后世敬仰的不仅是他的清廉,还有他的不畏强权、铁骨铮铮。
《后汉书·杨震列传》中大量的奏疏,铿锵有力地诉说着杨震的刚正不阿与疾恶如仇,这为他带来了千古流芳的盛名,也为他带来了罢官和被迫自杀的祸患。
杨震50岁开始任官,先是在地方做太守等职,后来入朝为官。官至太尉后,很多人托人来说情求官,大鸿胪耿宝受中常侍李闰之托,前来见杨震,为李闰之兄求官。执金吾阎显也为自己的亲信来向杨震求官。结果都被杨震回绝。
然而这两人后台都不是一般的硬,耿宝是汉安帝刘祜嫡母耿氏之兄、阎显是刘祜皇后阎姬之兄,有的是想讨好他们的人。杨震的同僚,司空刘授一得风声,马上便将此二人召进自己的司空府中做官。
杨震则由于铁面无私,一点面子也不给,彻底把皇帝的这俩亲戚给得罪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快,杨震又跟汉安帝身边的另一拨人杠上了。当时安帝的近臣樊丰等人结党营私为非作歹,安帝下诏给自己的乳母王圣大修豪宅,也少不了这些人在其中的撺掇。
杨震上书汉安帝,告知皇帝当前国家财政困难情况:百姓家里空虚,不能够赡养自己,又加上螟虫、蝗灾和羌族人的掳掠,三边地区受到地震侵扰,战争至今尚未停息,武器和军粮等不能够再次供给。朝廷大司农所藏的钱财缺乏,当下远不是朝廷安宁的时候。现在皇上诏书皇上乳母兴建洛阳南面津城门内的第宅,坊里相连占了一条街,雕梁画栋装饰,穷极人间技巧。如今正是盛夏季节,开山采石耗费巨亿。而周广与樊丰等奸佞之徒共掌大权,贪污受贿,天下为之哗然。希望陛下三思。
皇帝根本听不进去这样的忠言,恰逢京城发生了地震,杨震借机又上疏安帝,抨击了樊丰等中官近臣擅权之弊。他愤怒地指责说:“陛下的亲近宠幸大臣,没有与陛下同心同德。他们骄奢淫逸,逾法犯禁,广招工匠,盛修宅第,卖弄权势,作威作福,致使天下百姓人人怨恨。”
这下子,言辞激烈,不仅皇帝不快,也让樊丰等人怀恨在心。但是碍于杨震“名儒”的名望,他们不敢公然对他下手,怕引起天下读书人的激愤。他们也只有等着,哪天抓住杨震的把柄,把他狠狠整治一顿。
公元124年,安帝东巡,樊丰等人越发肆无忌惮,贪赃枉法,甚至伪造皇帝诏书,挪用国库的资金和木材为自己修建豪宅、园林。
此事被杨震得知,他派人稽查,查获了樊丰假造的诏书。据此,杨震写好奏疏,就等着安帝回来上奏。
樊丰等人知道了之后,心生惶恐,于是拼命搜刮杨震的“黑料”,准备先下手为强反咬一口。
还真给他们找到了“机会”。不久后,天上群星有了反常的异动,这在古代人眼中是有领导者“失德”造成的,以往有因此罢黜“三公”的前例。
于是,安帝回来之后,顺势收缴了杨震的印绶,杨震因此闭门谢客。然而樊丰等人还不放过他,联合了耿宝对皇帝说杨震闭门谢客其实是不服罪的表现,仍怀怨望。安帝听了很生气,下诏将杨震遣回老家弘农郡。
杨震行至城西几阳亭,对其子弟门人慷慨陈词:“死是士大夫常有的本份。我居三公之位,痛恨奸臣的狡猾,却不能将他们诛杀;憎恨宦官的擅权,又无力将他们抑制。我还有何面目再见日月!”
言毕,杨震饮毒酒而死,时年七十多岁。
这件震惊朝野的冤案,最终历史还了其清白。一年多之后,汉顺帝即位,樊丰等人皆被处死,杨震的门生到皇宫追讼杨震被害之事,朝廷上下都称赞杨震是忠臣。于是,顺帝颁布诏书,为杨震恢复名誉,授予杨震的两个儿子官职为郎,赠钱百万,按照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远近的人们都赶来为杨震送葬。
杨震那颗不愿蒙尘之心,终究以昭日月,垂训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