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原则
街和路如何界定?
出钱可不可以定路名?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市民政局副局长刘利民受访时表示,地名命名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历史沿革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同时还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东西走向为“街”
南北走向为“路”
“路”和“街”、“大道”到底是怎么界定的?不少武汉人并不知情。据介绍,道路命名分为三级:长5公里、宽60米以上,且跨区的主要干道称为“大道”;二级道路称为“街”和“路”,以道路方向区分,东西走向为“街”,南北走向为“路”;最后一级是里巷。
长江的流向也一度是武汉市地名命名、更名的坐标之一,但是在以前的命名中也没有严格遵照这个规则,最终形成与长江垂直的道路有的叫“路”、有的又叫“街”,比较混乱。“以长江走向为地名命名本身也有矛盾之处,因为长江在武汉市的走向并不总是一致,在中心城区为南北向,在郊区则为东西向,所以在新建道路命名时,目前统一按照实际地理方向为原则。”市地名办负责人说。
以景点和地域特征命名
归元寺路原名翠微横路,地处翠微街道办事处辖域,路段长约900米,因该路段紧邻归元寺,为提高归元寺知名度,加大该寺的旅游宣传力度,故予更名。
汽车产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这次命名、更名考虑了这一因素。如,东风公司总部迁至原龙阳大道旁,该大道东南段更名为“东风大道”,以支持“东风”这一全国知名品牌。连同龙阳大道东南段同时被更名的还有“神龙街”更名为“神龙大道”,“汉强街”更名为“车城大道”。
改变原有拗口名字
尊重群众的习惯也是命名更名的原则之一。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原“车城东、西道”、“车城南、北街”四个名字,因为群众不喜欢把“路”称为“道”,将其统一更改为“路”。
再如,连接武昌、洪山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雄楚大街”命名后,社会普遍反映该路名不顺口,为尊重群众意见,更名为“雄楚大道”。
据了解,武汉市道路命名将取消“大街”这一叫法,符合标准的一律改称“大道”。
暂无道路有偿命名
不少城市在地名命名更名中,拍卖道路桥梁冠名权,但武汉市无此先例。
市地名办曾起草过道路命名冠名实施细则草案,但因反对的声音不少,没有通过。目前我市部分以企业或品牌命名的道路,都是免费的。
有生意人反映不喜欢“走下坡路”
新华下路更名“新华路”
“‘新华下路’总让人联想到走下坡路。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希望地名也能图个吉利。”在新华下路边开副食店的刘老板建议“新华下路”更名。像刘老板这样对这个“不吉利”的地名有意见的大有人在,尤其是生意人。在履行了相关手续后,市地名办同意该地段更名为“新华路”和“唐家墩路”两部分。
位于洪山区的原民院路,全长5500米,宽50米,因“民院”与“民怨”谐音,且该路段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条主要干道,中南民族学院也已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市民反映后决定更名为“民族大道”。
部分取名申请被驳回
市地名办负责人介绍,并不是所有的命名更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这位负责人举例说,江夏区的“四季街”,最开始报上来时名为“四季大道”,但这条道路各方面条件达不到一级道路标准,名字最终定为“四季街”。
黄陂区的“廖黄湾路”最先的意见取名为“廖黄路”,因有人称谐音为“尿黄路”,显得“不严肃”,后改为现在的名字。
采写/记者裴道彰 实习生吴云雪 通讯员周钢 摄影/实习记者 顾远征
市地名办授权晨报征集市民“金点子”
哪些地方要取新名?
晨报讯 (记者裴道彰 实习生吴云雪)武汉市地名办昨授权晨报,向市民征集对地名命名、更名以及设置标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