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回收鲜花鸡蛋
银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天赐良缘
万年历
管理操作原因
工资领取
邀请码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大富豪3
清宫无间斗
皇上吉祥
魔灵军团
妖怪宝可梦
崩坏手游
派派小说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手机触屏版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派派小说论坛
写作素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阅读:239 回复:
1
[其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一醉如故
ZxID:24098662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5-13
最后登录
2025-01-01
在线时间
3980小时
发帖
3085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22761
威望
10804
鲜花
10998
鸡蛋
0
在线时间
3980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10998
鲜花
0
鸡蛋
等级:
心情特派员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14
0
中药炮制技术,中国传统医药制备或提取手段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协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
2006年5月,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编号Ⅸ-3。
技术起源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药炮制是在具备如下条件的前提下而产生的。
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人们有时误食某些有毒植物和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作用,又将这些天然药物进行一定的采集加工。为了服用方便,还将药物进行清洗、擘成小块或判、捣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些简单加工经过积累和发展,就成了早期中药饮片炮制的“洗净法”、“切法”、“捣法”等。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因此,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开始产生的。
二、火的出现和应用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煎蟀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就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由于人类对火的应用,为早期中药采用高温处理的“炮炙法”、“药炒法”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瑾)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瓠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因此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三、酒的发明与应用
酒是用于炮制中药的重要辅料和制药溶媒之一,酒的发明与应用,在中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人们直接用酒来医病,或用作制药的溶剂制成“药酒”对抗疾病。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四、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人类在长期利用火的过程中,对土壤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认识,为陶器的发明准备了条件。在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有了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为早期rrI药炮制的蒸制法、煮制法、煅制法(陶制煅药罐)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陶器的发明和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技术发展
中药炮制是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医用药特点所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炮制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通过整理祖国医药中有关中药炮制的文献,可以发现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3至16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7至18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公元19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在汉以前,古文献中所记载的都是比较简单的炮制内容。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最早始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书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并有具体操作方法的记载,如“取商牢(陆)渍醯(醋)中”;“陈藿,蒸而取其汁”等。并对个别药物的炮制作用进行了说明,如“止出血者燔发”。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百科全书,在《灵枢经·邪客》篇中有“治半夏”的记载。“治”即指“修治”,是指减毒的加工处理,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谬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 血余炭。“㕮咀”是当时的切制饮片。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
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就载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书中还指出“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阴干暴干是指产地加共,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了。对矿物药的炮制,提出了“丹砂能化汞,矾石炼饵服之,石胆能化铁为铜”,通过炮制改变其药性。
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载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还指出”凡㕮咀药,欲如豆大,粗则药力不尽”,阐明了药物性状与药效的关系。而“别捣令如膏,乃稍纳药末中,更下粗多。”更被视为现行药典“稀释法”制巴豆霜之始。
《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物的炮制更多的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如抵当汤:水蛭三十个,熬;虻虫十三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对毒剧药应用更谨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载“诸药毒救解方”,提出生姜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毒,常山、牛膝酒渍服,并记有干馏法制竹沥,对后世依方炮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梁代是中国药学史上第二次总结。《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所撰写的中国第二部中药专著,它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诸石皆细捣”“阿胶,炙令通体沸起”等。将“㕮咀”改为切制,内容丰富,方法众多。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敦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是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如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舂、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炼、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该书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大黄用蒸来缓和其泻下作用。莨菪、吴茱萸等含有生物碱,用醋制可以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对挥发性药物菌陈,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温处理。对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等需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截至2016年仍有指导意义。
唐代在炮制原则系统化和炮制新方法方面有较详细的记载,在中药炮制方面有长足进步。
《备急千金要方》是孙思邈所著的中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在“合和”章中有“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楠、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凡用麦蘖、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的记载。在炮制新方法方面,它提出诸石要”漂“,麦冬、生姜“捣绞取汁”;《千金翼方》有反复曝制熟地黄的方法;《食疗本草》开始用童便处理药材;《外台秘要》始载麸炒法;《仙授理伤续断方》中新增了天南星姜汁浸,草乌姜汁煮或醋煮,自然铜火煅醋淬,何首乌黑豆蒸等。
《新修本草》是唐代苏敬等修订的世界最早的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记有作蘖、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法。对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丰富。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到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
王怀隐所著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不仅具体记载大量炮制内容,还始载乳制法。在“论合和篇”中,指出“凡合和汤药,务必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治合度,分量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说明了药物炮制的重要性。
《证类本草》为唐慎微所编撰,该书广泛辑录了宋代以前有关药学方面的文献,部分保存了现今已失传的医药书籍等内容,如《雷公炮炙论》等。在《本草纲目》刊行前,一直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业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章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成为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该书筛选了当时通用的方剂及炮制方法,实践性强,现代应用的许多方法,特别是配制成药的方法,很多都与该书所列的方法相似。如水飞、醋淬、镑、纸煨、面煨、巴豆制霜、苍术米泔水浸等。
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
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李东垣“用药心法”有“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并说:“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张元素在《珍珠囊》中所说白芍“酒浸行经,至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从药物炮制方法之多和理论实践上的重大改进来看,足见金元时期中药炮制的昌盛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
徐彦纯编撰的《本草发挥》辑自金元诸家的著作,对炮制作用原理上有较多的阐述,如“神曲火炒以补天五之气,入足阳明胃经。”还提出童便制、盐制的作用,即“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浸之,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尤捷也”;“心虚则盐炒之”;“以盐炒补心肺”等,均为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在炮制技术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酸的共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药学著作,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在“修治”专目中,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还有很多药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炮制方法则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在炮制方法上有所发展,例如独活条,雷教日:“采得细锉,以淫羊藿拌,……二日,暴干去藿用,免烦人一工2,。”李时珍认为此法不切实用,认为“此乃服食家治法,寻常去皮或焙用尔。”对前代有问题的方法,李时珍也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条,“医家皆言生砒经见火则毒甚,而雷氏(雷敦)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种,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数制法,截至2016年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龚延贤在《寿世保元》中述及炮制理论问题时曾说:“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但制有太过不及之弊。”
李中梓撰《本草通玄》对炮制的操作注意事项、辅料制的目的,净选的目的已作了精辟概括,指m“制药贵在中,不及则无功,太过则伤性。……酒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制温散,醋取收敛……去穰者宽中,抽心者除烦。”
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作者所说的“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烯、博、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搬、晒、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炙十七法。
总之,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并有专项记载炮制方法和作用,但也有对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清代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300多种,记述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论解释,内容丰富,经杨时泰修改删节为《本草述钩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为明确易解。如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等。”
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232种,为中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它较为系统的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证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阳而养阴,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除了记载当时很多炮制方法外,还特别记载了相当数量的炭药,并在张仲景“烧灰存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炭药的炮制与应用,在清代有相当大的发展,很有特色。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还对半夏长期浸泡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总之,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版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如《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樟树中药炮制全书》等,将散在民间和历代医籍中的炮制方法及地方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近年来,中药炮制的历史文献的继承整理工作已开展了对重点典籍文献和单味药炮制沿革的系统整理,促进了中药炮制文献研究的整理工作。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编写了教材,经过试用与修订,不断充实、提高,于1979年首次编写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统一试用教材,1985年出版二版教材,1996年出版三版规划教材,2001年出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系列教材《中药炮制学》,这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八五”“九五”期间,中药炮制研究被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先后完成了何首乌、白芍、草乌、半夏等40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的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就其炮制沿革、炮制工艺筛选优化、饮片质量标准制定、炮制基本原理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又将川芎、巴戟天、千金子、大戟等30个品种列入,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使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得以显露。
技术综述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中国传统药材资源达12807种,但中药临床应用和成药制作一般不用生药,而用经过加工炮制的成熟品即饮片。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制成中药饮片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中药炮制技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中医医疗、中药调配以及中药制剂的不同需要,结合药材自身性质,将中药材制成中药饮片的一整套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医疗、调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分别采用修治、水制、火制及增添辅料制作等方法,对生药进行加工的特殊技术,其上可追溯到药材的种植、采集或饲养,其中以炒、炙、烫、煅、煨和火制方法最为常用,故名“炮制”。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特定的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制造”、“修治”、“修制”、“修事”、“修合”、“合和”、“治削”等。从字义上来看,“炮”和“炙”都离不开火,而这两字仅代表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对医药知识的积累,对药材加工处理技术早已超出了火的范围。为了既保持原意,又能较广泛包括药物的各种加工技术,现代多用“炮制”一词。“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技术特点
一、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
中药使用最为重要的特点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五昧归经理论、作用趋势(升降沉浮)理论、毒性理论、七情理论等。五味理论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主要指“五味所入”理论的应用,即认为“酸、苦、甘、辛、咸分别主人肝、心、脾、肺、肾五脏”,故临床使用柴胡、香附、元胡等多醋制,目的是增加入肝作用;临床使用党参、甘草、黄芪等多蜜制,目的是增加补脾益气作用;临床使用黄柏、知母、车前子等多盐制,目的是增强人肾作用。
一药多用是中药使用的另一特点。中药炮制是满足中医辨证论治需要的重要手段。一味药物临床上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或增强该味药物的某些药性,或降低、缓和该味药物的某些药性,或消除该味药物的某些药性,以适应临床辨证论治的特定需要。例如,生麻黄发汗解表力强,也能止咳平喘、利尿,主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但不适用于老年人、体虚者和小儿;麻黄绒较麻黄作用缓和,适用于老人、小儿及体虚者的风寒感冒;炙麻黄发汗解表力弱,在蜜的协同作用下,止咳平喘力相对提高,主要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阻的咳嗽气喘者;炙麻黄绒发汗解表作用更缓和,主要用于表证已解,咳喘未愈的患者。
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
有些药物有毒,只有经过炮制之后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例如,马钱子、乌头和半夏分别需要砂烫或油炸、蒸或煮、浸漂或复制后才能使用;麻黄辛散性太强,易致发汗太过,捣绒后可降低;黄连过于苦寒易伤脾胃,酒炙后可缓和,等等。采用炮制的方法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是中药使用的又一个特点。另外,有些药物只有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具有药效,如麦芽(发芽法)、血余炭(扣煅法)不经过炮制它们不入药,加工炮制之后,它们产生了药效,才作为药物使用。
三、中药调剂和制剂的需要
中药相当大一部分是以汤剂使用的,这就需要调剂。大块的或整个的草根、树皮、介壳、矿石等药物不能直接进入场方,要进行必要的净选、切制或粉碎,才能分剂量和利于药物的煎煮。中药制剂需要粉碎,有些药物质地坚韧,如矿物药、骨化石、贝壳类等,需要经过煅或其他方法炮制之后才能粉碎。
此外,中药炮制还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中国应用植物、动物、矿物类药物等天然药物,与中国国外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它们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二是它们都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后使用。除中国外,有许多国家也使用天然药物,但它们都不具备中药的使用特点。苏联的《苏联远东地区药用植物名录》就载有天然药物l 115种,它们十分重视药用植物的使用和研究,研究成果很丰硕,对天然药物的开发利用很重视,但是其使用天然药物和中国使用天然药物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有些地区和国家也对一些天然药物进行某些加工,但它们没有一套完整的炮制理论体系,因此不同于中国。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独特的,使炮制这门中药的传统学科具有了独特性。中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包括大量有毒的中药,关键在于中药炮制的重要作用。
中药炮制具有古老性。炮制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是历代用药经验之结晶。其起源、理论体系和生产方式都具古老性。中药炮制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前人长期用药的经验总结。它恰似一个被经验或临床试验控制的没有被打开的黑箱,它在中药应用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精华,也难免有其糟粕。对待这份医药学遗产,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粗取精,寻找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结合点去研究它、发掘它。
关键技术
在继承中药传统的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探讨炮制原理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二、改进炮制工艺
中药的类别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甚一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业作坊生产,尚难适应先进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乃是当务之急。
三、制订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手段,把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使其适应新的需要,通过制订统一的饮片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与感观控制的经验型指标相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技术分析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是中药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中药经过各种的加工炮制,可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某些成分含量的增加或减少、成分种类的增加或减少等,均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研究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对探讨中药炮制的作用和原理、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优选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生物体内,类似碱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不仅植物来源的中药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动物来源的中药有的也含有生物碱(如蟾酥)。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醇、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亦可溶于酸水(形成盐)。而大多数生物碱盐则可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溶媒。
净制
:生物碱在同一植物体内的不同部位分布也不同。净选加工时应去除不含生物碱的非药用部位,或将含不同生物碱的部位区分应用。如黄柏中的有效成分小檗碱主要集中在黄柏的韧皮部,木质部及栓皮部含量很少,故黄柏净选时应把木质部及栓皮部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麻黄草质茎中含有较多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作用。而麻黄根含大环精胺等几种类型生物碱,药理作用相反,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因此麻黄净制处理时应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区别入药。
水处理
:大部分游离生物碱不溶于水,有些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等),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等)均易溶于水。因此,这类药材在软化处理时,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的时间,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减少生物碱的流失,以免影响临床疗效。
酒制
:游离生物碱或生物碱盐类都能溶解于乙醇,药物经酒制后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如黄连中的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为58.2%,酒黄连可达90%,酒黄连中小檗碱的溶出率较生品大大提高。
醋制
:游离生物碱能溶于酸水,形成生物碱盐,醋是弱酸,常用作炮制辅料以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如延胡索中难溶于水的成分为延胡索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等,醋制后这些游离生物碱与醋酸结合生成醋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增强了镇静止痛效果。在植物体内。所含的生物碱常与其体内的有机酸、无机酸结合成鞣酸盐、草酸盐等复盐,这种复盐不溶于水,加入醋酸后,醋酸能取代复盐中的一部分酸,形成可溶于水的醋酸盐复盐,从而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加热炮制
:各种生物碱都有不同的耐热性。高温下某些生物碱不稳定,可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应根据炮制目的,控制炮制温度和时间。有些药物所含生物碱为有效物质,遇热活性降低,应尽量减少加热过程或不加热,以生用为宜,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有些药物通过加热炮制,所含生物碱会水解或分解,达到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如草乌、川I乌、马钱子等。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苷是由糖或糖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苷元)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形成的化合物。苷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体内,尤其在果实、树皮和根部最多。一般易溶于水、乙醇,有些苷也易溶于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但难溶于乙醚和苯。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水处理
:由于苷类成分易溶于水,故以苷类为主要成分的药材,切制前用水处理应少泡多润,以免苷类成分随水流失,如大黄、甘草、秦皮等。
辅料制
:酒制可提高含苷类药物的溶解度,增强药物疗效。如黄芩酒炙后,水煎液中黄芩苷的含量较生品提高。苷类成分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可降低苷的含量,增加成分的复杂性,因此含苷类药物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以免发生酸水解,降低疗效。
加热处理
:有利于苷类成分的保存。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往往含有相应的分解酶。苷类成分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分解酶分解。从而减少有效成分,影响疗效。有些药物若采收后长期放置,或炮制方法失宜。适当条件下苷类成分可被分解,如槐花中的芦丁、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黄芩中的黄芩苷等,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花类药物所含的花色苷,也会因酶的作用而变色脱瓣。而通过炒、蒸、烘或暴晒等方法可破坏或抑制含苷类药物中分解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挥发油是水蒸气蒸馏所得到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也是一类常见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挥发油大多数具有芳香性和挥发性,在常温下可以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油迹。大多数比水轻,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易溶于有机溶剂及脂肪油中。
水处理
:挥发油在植物体内,多数是以游离状态存在,有的则以结合状态存在。以游离状态存在的药物宜在采收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带水堆积久放,以免发酵变质,影响质量,如薄荷、荆芥等;以结合状态存在的药物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才能逸出,如厚朴、鸢尾等。
加热炮制
:若挥发油具有治疗作用,应避免加热处理,干燥时宜阴干或50℃以下烘干,如薄荷、茵陈等。若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去除,利于临床应用,如苍术含挥发油较多,刺激性较强,用麸炒等方法炮制,可减少挥发油,降低“燥性”。有的药物为达到医疗需求,常通过炮制减少或除去挥发油,如蜜炙麻黄,通过蜜炙处理。具有发汗作用的挥发油可减少1/2以上,具有平喘作用的麻黄碱含量基本不受影响,适用于喘咳的治疗。
药物经炮制后,不仅使挥发油的含量发生变化,有的甚至发生质的变化,如颜色加深、折光率增大、产生新的成分、改变药理作用等。
四、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鞣质又称单宁、鞣酸,是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收敛止血、止泻、保护黏膜等作用,有时也用作生物碱及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
水处理
:鞣质含有多元酚羟基,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因此以鞣质为主要药效成分的药物,用水处理时应尽量减少与水的接触时间,少泡多润,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如地榆、虎杖、侧柏叶、石榴皮等。
加热炮制
:鞣质耐高温。加热处理对其影响不大。如大黄。其主要成分蒽醌苷具有致泻作用,鞣质具有收敛作用,经酒蒸、炒炭等加热处理后,蒽醌苷的含量明显减少,而鞣质含量变化不大,故可使大黄致泻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也有一些鞣质温度过高,会影响疗效,如地榆、槐花等炒炭时,若温度适宜,会使鞣质的含量有所增加,若温度过高,则导致鞣质的含量反而降低,甚至被破坏,因此炮制时要掌握火候。
鞣质为强还原剂,暴露于日光和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鞣红,导致药物片面颜色加深。如槟榔、白芍等切片时露置空气中,如干燥不及时,则会使饮片色泽泛红。
鞣质遇铁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绿色的鞣质铁盐沉淀。因而在炮制含鞣质成分的药材时忌铁器。避免鞣质与铁发生反应,宜用竹刀、钢刀、铜刀等切制,洗涤时应在木盆中洗,煎药时宜用砂锅或不锈钢锅等。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有机酸是具有羧基的化合物(不包括氨基酸),一般有酸味。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中,尤其是未成熟的肉质果实中含量更高,随着果实逐渐成熟,含量逐渐降低。有的游离存在。有的则以盐的形式存在。
水处理
:小分子的有机酸多能溶于水,故水处理时宜少泡多润,以免有效成分损失。相反,若有机酸为毒性成分,则应长时间浸泡,将其除去。如酢浆草、白花酢浆草等植物含有有毒的可溶性草酸盐,应将其除去。
加热炮制
:加热可使有机酸破坏。含有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对口腔、胃刺激性大,经加热处理,部分有机酸被破坏,酸性降低,从而降低了刺激性,如山楂。
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油脂主要成分为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大多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通常具有润肠通便或致泻等作用,如火麻仁、郁李仁等。
加热炮制
:有些药物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缓和滑肠致泻作用,或降低毒副作用。如千金子、经加热、压榨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可巴豆去油制霜可减小毒性,缓和泻下作用;柏子仁、瓜萎仁去油制霜降低或消除滑肠作用。
七、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树脂是一类复杂的混合物,由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经氧化、聚合等作用而生成,通常存在于植物组织的树脂道中。植物体在外伤刺激下,即能分泌树脂,形成固体或半固体物质。树脂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媒中。
辅料制
:炮制含树脂类药物常用酒、醋为辅料处理,以提高树脂类成分的溶解度,增强疗效。如五味子用酒、醋来炮制可增强其有效成分的溶出;乳香、没药经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加热炮制
:加热可增强某些含树脂类药物的疗效,如藤黄加热处理后,抑菌作用增强。温度过高,也可破坏某些树脂使其变性,降低疗效,如乳香、没药等。有些药物可通过加热炮制破坏树脂成分,符合医疗需要。如牵牛子树脂具有泻下去积作用,炒制后部分树脂被破坏,可缓和泻下作用。
八、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合物中最复杂的物质。水解后可产生多种氨基酸,很多种氨基酸都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水处理
:蛋白质是一类大分子物质,多数可溶于水生成胶体溶液,一般煮沸后由于蛋白质凝固而不再溶于水。纯净的氨基酸大多数是无色结晶体,易溶于水。由于蛋白质和氨基酸都具有水溶性,故含有此类成分的药物不宜长期在水中浸泡,以免损失有效成分,影响疗效。
加热炮制
:加热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或产生新物质,大多数氨基酸遇热不稳定。若蛋白质和氨基酸为有效成分,应避免加热,如雷丸、蜂毒、蛇毒等,以生用为宜。若蛋白质为毒性成分,可通过加热处理,使毒性蛋白变性而降低或消除毒性,如巴豆、白扁豆等加热后毒性大减。某些含苷类有效成分的药物,加热时可破坏与苷共存的酶的活性,从而避免苷类的水解,如苦杏仁、黄芩等。蛋白质加热处理以后,往往还能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而取得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鸡蛋黄、黑大豆等干馏后,产生含氮的吡啶类、卟啉类衍生物,从而具有解毒、抗菌、抗过敏、镇痉、止痒等作用。
九、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
矿物、动植物化石和甲壳类药物中都含有大量无机成分。植物药中也含有钠、钾、钙、镁等较多的无机盐类,它们大多与组织细胞中的有机酸结合成盐共存。
矿物类药物通常采用煅烧或煅烧醋淬的方法而改变其物理性状,使药物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自然铜、磁石、炉甘石等。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药,煅制后会失去结晶水而改变或者增强药效,如明矾煅制后失去结晶水,增强了燥湿、收敛等作用。
药物炮制过程中,若水处理时间过长,可使溶于水的无机盐类成分大量流失而降低疗效。如夏枯草水处理时间过长,钾盐含量流失而降低其降压、利尿作用。而对于含汞或砷的有毒药物,则应采用水飞法,既能制成极细粉末便于调剂,又可除去有毒的无机盐,如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毒性很小,夹杂的剧毒成分As203,可溶于水,经水飞法炮制后能有效降低As2O2,含量,便于临床使用。
矿物、动植物化石和甲壳类药物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一般对热稳定。高温炮制后这些有效成分容易溶出,有利于临床疗效的发挥。
十、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
糖类成分又称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细胞与组织的重要营养物质和支持物质。对植物体意义重大。糖在植物体内的种类很多,包括单糖、低聚糖和多糖。近年来人们对糖类成分的生物活性日益关注,发现许多植物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单糖及小分子低聚糖易溶于水,多糖难溶于水但能被水解成低聚糖、单糖。因此在炮制含糖类药物时,应尽量减少水处理,必须时宜少泡多润,更要注意与水共同加热的处理。
总之,中药在经过加工炮制后,其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可发生不同的变化,有些已经被人们了解,但绝大多数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炮制工艺
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经炮制后的药物,药效得到提高,毒副作用降低,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传统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例如,蒸,分为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
常用中药加工与炮制技术,应反映中药炮制专业技术内在的有机联系,既要体现对传统炮制方法的继承,又要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归纳和研究。因此,要求分类必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便于学习、掌握中药炮制的内容,有助于教学和指导生产。
截至2016年,常用中药加工与炮制技术主要包括对原药材净制、切制、炮制(炒药,炙药,煅药,蒸煮焯法,发酵、制霜法及其他制法等)三个环节。
一、净选加工
净制是中药炮制第一道工序,几乎每种药材在使用前均须进行净制。其主要目的有:分离药用部位、进行分档、除去非药用部位、除去泥砂杂质及虫蛀霉变品等。
二、饮片切制
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利于炮炙、调配和制剂;更有利于鉴别和贮存。
三、炒法
炒法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预热容器内,加辅料或者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炒法按火候要求的不同,分为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黄、炒熟、炒焦、炒黑之分。加辅料炒法则在宋代以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医疗要求,结合药物性质,炒法可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其目的在于增强药效,缓和或改变药性,降低毒性或减少刺激作用,矫臭矫味,利于贮存和制剂等。
四、炙法
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一种炮制方法。由于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以达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和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的作用。
五、煅法
煅法是指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主要分为明煅法、煅淬法、扣锅煅法(田煅)。以利于药物质地、药性、功效发生变化,使药物质地疏松,利于粉碎和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减少或消除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药效。
六、蒸煮烊法
蒸、煮、蝉法为一类“水火共制”法。这里的“水”可以是清水,也可以是酒、醋或药汁(如甘草汁、黑豆汁)。
七、复制法
复制法是指将净选后的药物加人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其目的是: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2、改变药性;3、增强疗效;4、矫臭矫味。
八、发酵与发芽
发酵与发芽均系借助于酶的作用,使药物通过发酵与发芽过程,改变其原有性能,增强或产生新的功效,扩大用药品种,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这两类方法都必须借助于酶和微生物的作用,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水分等。
九、制霜法
制霜法是指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分类分为去油制霜、渗析制霜、升华制霜、煎煮制霜等。
十、其他制法
其他制法是指对某些药物采用烘、焙、煨、提净、水飞及干馏等加工炮制的一类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缓和原有的性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药物达到一定的纯净度,便于粉碎和储存等。
传承价值
几千年以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体,是中医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开展了中医药的“源头工程”研究,“炮制研究”就是中医药源头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主要流派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反应,缓和或改变药性,从而提高疗效,便于调剂、贮藏和服用,其核心是减毒增效。截至2018年,中医药行业在中药炮制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总结了成套理论,发明了不少技术,形成了众多流派,编著了大量著作,中药炮制技术成为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焦作市。
河南省焦作地区种植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因河南省焦作市古属怀庆府管辖,所以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统称“四大怀药”。
四大怀药的种植,包括育种、选地、整土、育苗、施肥、虫害防治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药材的加工也有严格的传统工艺标准,怀地黄的九蒸九晒,怀山药的反复浸泡和熏蒸、晾晒和搓制等工艺,使得药材具有了优越的品质。明清时期,怀药商人崛起,大大促进了怀药加工的规范化和怀药文化品牌的形成,使四大怀药成为河南首屈一指的地道药材。六味地黄丸中,怀地黄和怀山药的比例占到48%,而由怀药产生的文化习俗也广泛地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中药炮制技术·中药炮制技艺
中药炮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有“天府之国”和“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称,全川中药资源有五千余种,约占全中国中草药品种的75%,其中著名道地药材和主产药材三十余种。应用中药及中成药是四川人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症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炮制方法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中药炮制在中医理论和运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临床医疗的效果,即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有的放矢地选用恰当的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二是中药炮制可充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于各地的药材自然资源、用药习惯、生活习俗等不太一致,使得各地中医师和药工在中药材加工、炮制方面荟萃了独特的传统技艺,在“、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炮制技术帮派,如“樟帮”、“建昌帮”、“京帮’、“川帮”等。
樟树药商与新余、新干、峡江、丰城四县的药商组建了“樟树药帮”,简称“樟帮”,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建昌帮”发祥于江西建昌府,源于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发达成帮于清,以中华老字号的威望,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
“建昌帮”享有 “樟树的路道,建昌的制炒”,“药不过建昌不行”之美誉。“樟帮”在辅料选择方面注重与临床结合,其固体辅料有糙米、蜜麦麸、白矾等,液体辅料有山羊血、猪心血、鳖血、童便等 “建昌帮”的谷糠最有特色,以谷糠煨、煅制药材,使“南糠北麸”成为南北药帮炮制流派的一个显著区别。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秦始皇到死都没有灭掉这个小国,国家虽小,人才却是战国最顶级的
为什么大半个中国的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
越南为啥有一半人都姓“阮”?真和中国有关?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晚清最后一个太监生前透露:宫里娘娘洗澡从不自己动手!
民国女神们的最后结局,五味杂陈!(有美人的照片哦~)
得罪朱自清,赖上沈从文,1个汪曾祺,赛过1000个段子手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1-02-25
最后登录
2025-01-11
在线时间
13419小时
发帖
62952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388
威望
16609
鲜花
128837
鸡蛋
17
在线时间
13419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128837
鲜花
17
鸡蛋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16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中药
对联大全
中药
的美丽传说
中药
药名来源趣闻
中药
基础知识
细数一一
中药
药材
常见
中药
方剂,组成及功用
中药
的药性之最
名贵
中药
细解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0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隐藏
快速跳转
小说相关
品书推荐
广播剧Pai之声
书友联盟
写作素材
派派杂志区
TXT相关工具
手机资源下载
寻书求文
原创文学
原创小说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学习专区
学习&职场
English Corner
oversea
软硬兼施
娱乐生活
♥ 聊天&心情涂鸦
回忆纪念
生活家居
图片展示
体育沙龙
自曝区
音乐无极限
影视天地
趣味乐园
动漫剧场
旅游摄影
网购交流
站务专栏
派派活动区
勋章申请
问题反馈
派派周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