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饼是安徽合肥的四大地方传统名点之一,在国内享有盛誉。相传起源于北宋时期,其名称也是几经变化。合肥大麻饼以南瓜为主料,白糖、冰糖为配料,再配上青红丝,再和拌麻油做饼馅,用精细面粉做成饼状,并将馅包入其内,外皮粘上密密麻麻的芝麻,入烘炉炕制而成。这种麻饼面如蟹壳黄色,边沿泛白,吃起来脆而不焦,香甜柔软。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滨居住着一位翁氏人家,翁媳的男人从军在外,家里就剩下其和老婆婆二人。因时局动荡,田地歉收,日子甚不好过。为了照顾好老婆婆,翁媳只好常到野外挖野菜充饥。翁老太见生活如此困苦,想到儿子在外,是死是活没有准定,自己又年逾耳顺,死多活少,不忍再拖累儿媳。一日,翁老太将儿媳叫到跟前,好心规劝儿媳改嫁,另谋生路。然翁媳是个贤媳良妇,执意不从。 无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翁老太因焦儿怜媳,渐渐病倒。为了侍候好翁老太,翁媳日日想方设法,忙吃送喝,悉心料理。为了使翁老太能开胃口,一日,翁媳突发奇想,将在外讨得的一点面粉和食糖,放在一起加水拌和,做成薄饼,入锅煎烤,待焦黄酥脆后,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翁老太闻此香味,胃口顿开,边品尝边问翁媳道:“这是什么?”翁媳为了让翁老太高兴,便随口付和了句:“这是大麻饼。”由此,就有了“大麻饼”。
却说这翁老太嘴尝大麻饼,心里却记挂着儿子,便有意将大麻饼节存些在罐子里:一来好让儿子回来后能尝到大麻饼,二来也是要告诉儿子,其在外时,媳妇对其照料得很好。
过了一些时候,金兵终被岳家军打败。一日,岳家军将领刘琦领兵路经翁老太家门口,翁老太一时高兴,叫翁媳搀起,拿着其存放的大麻饼慰劳抗金将士。因大麻饼香脆且甜,将士们尝后均交口称赞,从此大麻饼的名子就被传开了。 后来,合肥民间糕点师将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进,做成小长方形薄片糕点,这就是流传至今日的“大麻饼”。
“合肥大麻饼”也叫“蔡国公饼”,但这名字即使是老合肥人也很生疏。
还其庐山面目,得从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说起,元末年间,“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合肥人张德胜招募乡里的子弟组成水兵,往投朱部。在攻打裕溪口时,先锋张任为筹办干粮到合肥特制了大的金钱饼叫麻饼,犒赏水军,士气大振,击败元军,夺取采石矶天险。进而夺取太平(当涂)集庆(南京)。”朱元璋听说张德胜犒军大麻饼而取得胜利,遂赐名“得胜饼”。张后来战死疆场,被朱元璋追为蔡国公(明史立传),因此,合肥大麻饼曾一度被尊称为蔡国公饼。
合肥大麻饼早年有过封号,被列为上品,成为合肥四大名点之首,得以沿传。清光绪年间,原是李鸿章官府主事的刘东山,卸任后于合肥后大街,今安庆路地段开店,生产一种特制的大麻饼,增量加重,讲究色香味形,表皮芝麻籽粒饱满,厚度均匀。内用冰糖、桂花、青红丝……佐以麻油调配,做成馅饼,颇受顾客欢迎,名声大振。肥西籍淮军老兵当年聚集天津小站,也将麻饼的制作带到那里,为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所知,刘东山趁机将改良的大麻饼一个一包,贴上金子标签,送给李鸿章八百筒。李鸿章尝过后认为,“风味俱佳,堪与苏州名点相媲美。”分送给大臣和各省巡抚,从此,刘家大麻饼名扬全国。
合肥大麻饼历史比较悠久,它的名称也是几经变化,先称“金钱饼”,再改叫“得胜饼”,后又谓之“鸿章饼”。这其中演出了一幕幕历史话剧。 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合肥一带就用面粉制作一种铜钱大小,实心无馅的饼子,外表还布着密密麻麻的芝麻。当时称之为“金钱饼”,老百姓逢年过节时必备“金钱饼”食用,据说是图个吉利,招财进宝。
此后,合肥还有张顺兴百年老店与永康、好华等食品厂家生产合肥大麻饼等四大名点,香甜味美享有盛誉。合肥大麻饼饮誉省内外,畅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