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勤能补拙?你确定?!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8 回复:1

[职场之道] 【转】勤能补拙?你确定?!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穆清滢

ZxID:14911144


左手烧瓶右手试管,沉迷工作5.20小组周年6.16入组周年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29 0

【转】勤能补拙?你确定?!
【转】勤能补拙?你确定?!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交流微信:youcore12

01

「勤能补拙」是一句历史悠久的鸡汤,自唐朝时就产生了。

这句鸡汤跟「1万小时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给了我们这些“拙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

原来只要“勤”、只要“1万小时”,我也是可以成功的。

但问题是,很多人的“拙”就拙在太勤奋上了。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一位学习很勤奋,但成绩很糟糕的同班同学。

他(她)们的一个共性特征是,上课时会在笔记本上记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下课后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何一个作业。

我记得我上小学时,语文老师最喜欢布置的作业就是将生词表抄写5遍,有时甚至抄写10遍。

我一般是会写这些生词后,就不好好抄写了,用三支笔一起写或者跳着写,省下时间去做其它事。

但跟我一个班的堂姐就不同了,她会认认真真地抄写上几个小时,哪怕这些生词她闭着眼睛都已经能工工整整地在一行上写出来了。

她这么“勤奋”的结果就是成绩差得一塌糊涂,用一个越“勤”越“拙”来形容她,可能都不过分。

进入职场后,这种越“勤”越“拙”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明明用一个Excel公式就能搞定的统计汇总工作,有人能花上3、4个小时担任“人肉计数器”,结果数出来的结果还是错的。

02

提了这么多次“拙”,到底什么是“拙”呢?

“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体力方面,比如笨手笨脚、动作迟钝;另一个是智力方面,比如学习新东西慢、反应慢半拍。

体力上的“拙”,多练就会熟练了,正所谓“熟能生巧”,就如《卖油翁》所言:无它,唯勤尔。

但智力上的“拙”,就不是一个“勤”字可以补的了。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太平御览·人事部》有收录一个“郑人逃暑”的故事: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大意是说: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到了晚上,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

结果身上都被露水沾湿了,树影越移越远,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

这个郑人不可谓不“勤”了,但这种“勤”,不是越勤越拙吗?

职场上,大多数人最容易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其实本质就是想通过“勤”来弥补智力上的“拙”。

但这种“补拙”的方式,正如“郑人逃暑”一样,越补越拙。

03

为何智力上的“拙”,不能仅靠“勤”来弥补呢?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讲过,我们的大脑其实是非常偏爱惰性思考的。

它更喜欢快觉察,不假思索做出决定,因为这对大脑来说是能耗最低的,而真正深入的慢思考则会消耗大量能耗,这对大脑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理解下。

让你在下面两个任务中做选择,你本能上会选择哪一个?

■  任务1:花1天时间,抄写一本书

■  任务2:花4个小时,创作一篇文章

如果你不跟我抬杠,忠实地遵从你大脑的本能选择的话,我相信选择任务1的人,会远远多于选择任务2的人。

原因很简单,

任务1虽然看似工作量大,但对大脑的认知负担小;

任务2看似工作量小,但对大脑的认知负担却很大。

可从表面来看,从事任务1的人在一刻不停地奋笔疾书,显得很 “勤奋”,而从事任务2的人时不时才能敲上一段话,多少显得有些“懒惰”。

于是,在“勤能补拙”的“正确”观念之下,大脑的惰性思考披上了一层“遮羞布”。


无数职场人士“勤奋”地学了太多无用的内容,在“越勤越拙”的路上一路狂奔。

但问题是,我们本来就因为“拙”,所以学得慢,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学会一项新东西。

现在却将本就宝贵的时间、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内容之上,结果就是该学的没学会,瞎学的也同样理解不深。

04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走出“越勤越拙”的困境呢?

方法也不难,你只要做到下面三点即可:

① 选对方向;② 学会取舍;③ 高效积累。

▼ 选对方向

能否选对方向,对我们“拙”的人而言比聪明人更为重要。

聪明人因为学得快,哪怕选错方向了 ,他也有时间、精力再尝试另一个方向。


这就像探路一样,面对一个三岔路口时,走得快的人可以将三条路都试探一遍,还有时间坐下来歇一会儿。

但走得慢的人就不行了,他只能选准一条路往下走,否则时间上就赶不上了。

现在问题来了,在职场上谁敢保证自己选的方向就一定正确呢?

比如,千挑万选了一家自认为正确的公司,结果不到1年因为某个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倒闭了;

在一家公司任劳任怨了十几年爬上了经理的位置,结果公司组织变革一夜回到解放前。

因此,自认为越“拙”的人,就越要走“内职业发展”路线,越要注重在工作中积累可迁移能力,这样你的方向才不会错。

▼ 学会取舍

方向对了后,就有努力的方向了,但这还不够,你还要学会取舍。

我们既然自认为“拙”,那就说明我们在学习速度、理解深度上相较聪明人有差距。

就更需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舍弃一些不该学的内容,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真正需要的内容上。

如何取舍呢?

前提是你首先要构建出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再对照这个知识体系框架,

看看哪些地方是空白要补充的,哪些地方虽有内容但还需要学习强化的,根据工作需要的优先程度有步骤地主动学习。

▼ 高效积累

有了方向,学会取舍后,你就可以跟“虚假的勤奋”说拜拜了,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是精准的努力。

但只做到这两点,你还仅仅是赶上了聪明人的步伐而已。

如果你再能做到高效积累,那么不管你曾经多“拙”,你都可以超越绝大多数聪明人。

怎样高效积累才能做到呢?两个绝招:学习龟兔赛跑中的乌龟;砌台阶而不是堆沙堆。

①  学习龟兔赛跑中的乌龟

虽然我们单位时间的学习速度比不上聪明人,就好像“乌龟”的速度比不过“兔子”一样。

但通过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主动积累的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在整体积累速度上超越聪明人,就像“乌龟”在比赛中赢了“兔子”一样。

②  砌台阶 vs 堆沙堆

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堆沙堆”式的,当时看了或用了很有收获,但过后也就丢了。

聪明人因为学习快,不太容易碰到被新内容卡住的问题,更是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不注重积累,每次都是重新学。

我们既然“拙”,没有聪明人那么快的单位学习速度,就更不能“堆沙堆”了,而是要“砌台阶”。


也就是将每一次的学习成果和实践经验,都系统地沉淀到个人知识体系中,

下一次再站在这节新“台阶”上,学习和应用新知识(这种“砌台阶”的具体学习积累方式,你可以参考王世民老师著的《学习力》的“第七章 积累技巧”)

久而久之,你不仅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会超越聪明人,而且因为你是站在更高的阶梯上,你会发现你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速度也会超过重新“堆沙堆”的聪明人。

05
来个小总结

盲目地“勤能补拙”,你会发现弄不好会越“勤”越“拙”。

只有选对方向、学会取舍,开始精准的努力你才有可能真正地补“拙”,跟聪明人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果你再能做到高效积累,那么你不仅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会超越聪明人,而且不经意间,你学习新知识的速度也会超过“堆沙堆”的聪明人,从而做到真正的“勤能补拙”

转侵删




  【转】加班到凌晨三点,就能月薪五万了吗?
【转】加班到凌晨三点,就能月薪五万了吗?

文:杨思远
来源:拉姐(ID:byjzlajie)

早起上班的地铁上,看到朋友圈有不少人刷视觉志推出的一篇《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出于好奇,就点击看了一些。

文章用一堆煽情的图片和煽情的文字推导出一个结论:成年人的世界很不容易,同时也用文章开头作者朋友升职的故事,似乎在暗示,加班到三点,是升职的主要因素。

这样的文章很感动,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转发。但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现心理从业者,我并不认同视觉志发的这篇稿子。不认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少一个媒体该有的正确三观。

从媒体角度而言,这篇文章的本质是一方面满足社会焦虑,另一方面也在制造社会焦虑。

满足焦虑,是说现在每个人压力都很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压力被人看见,被人共情,被人理解,这篇文章恰恰满足了这样的情绪;

但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通过鼓吹和煽情深夜加班,也在制造焦虑,即让本就很焦虑的现代人,更加焦虑,误以为自己没成功是因为还不够努力。

作为一个前媒体人,我在看每一篇热点文章的时候,都习惯性地关注文章的价值导向,因为我一直认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一个媒体的基本底线。

视觉志这篇稿件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它在鼓励加班,但是通过各种煽情的图片和故事,在情绪上鼓动大家更拼命,更努力。

拼命和努力本身确实没错,但是用“凌晨三点不回家”这样的字眼去暗示加班的价值,我觉得只会制造更多的过劳死,并无其他更具社会价值的意义。

在这个一切都很快的年代,“去焦虑”才是一个媒体该坚持的价值取向,而非利用每个人的焦虑来换取点击量。



2. 只有成年人的世界很难吗?

文章中的一个总结性观点是:成年人的世界很不容易。对此,我就不太同意了,因为你自己回顾一下,会发现,人的一生都不容易。

幼儿园的小朋友容易吗?人家明明就想出去玩,你们这些大人不但不让人家玩,还送到幼儿园去做小板凳,还要背连大人都背不出来的《中庸》、《大学》等等。快乐都被剥夺了,这容易吗?

小学生容易吗?平时的书包好几斤重,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还被**思给排满了,一点休闲娱乐的时间都没有不说,你们大人还经常用“你看人家***,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么优秀呢”这样的话去打击,幼小的心灵背负如此重担,这容易吗?

中学生容易吗?一个破高考搞得人神经兮兮的,抗压能力差一些的搞不好还会得场重病,这容易吗?

大学生容易吗?谈个恋爱,三天两头要吵架,好不容易谈得比较顺利了,又要分手找工作了,结果发现自己读了十多年的书,每个月只值几千块钱,这容易吗?

……

成年人是辛苦,但是,不是只有成年人辛苦,所以,不用自己感动自己。



3. 加班到凌晨三点,月薪就能五万吗?

视觉志的文章是这样的开头的:

最近偶然跟朋友聊天,知道她刚刚升职,我问她公司那么多人,为什么她能脱颖而出,她回答了一句话: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北京吗?

这段话可以解读为:这个人被升职,是因为她很努力,经常加班到凌晨三点。

作为一个在外企呆过,也在事业单位混过的老职场人,被升职过,也见过很多升职的人,但是,升职与否,与加不加班,甚至努不努力都没有必然关系。

那些真正在职场上能够脱颖而出的人,通常都表现出两个共同的特性:

·具有超强的内驱力

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你在职场上具有非常强的主动性,不用领导督促或者监督,你就能够自发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并且主动完成很多领导没有交代的任务。

这种主动性不是出于明确性的目的,而是你内在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热情,你坚信自己可以持续变得更好,所以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路上,也带给别人很多惊喜。

·超预期完成目标

被升职的人,通常都是被领导赏识的。

职场是一个讲究结果的阵地,无论你多努力多用功,如果不能拿结果来说话,那么领导最多只是喜欢你,而不会赏识你。

真正值得被赏识的人,一定是超预期完成目标的那些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领导交给A和B同样一个人任务,A很用功很努力,加班到很晚,做出了一个方案;B综合分析各种可能性,给出了三个方案。作为领导,你会更赏识谁呢?如果升职,你愿意晋升谁呢?

职场竞争的核心秘密在于,牢记你的目标,然后超预期去完成它。至于你是六点准时下班,还是凌晨三点才走,这件事儿不那么重要。

没必要神化努力,也要学会避免自我感动,以目标为导向,张弛有度的生活和工作,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换句话说,就是:该拼命的时候拼命,该享受的时候享受,让“凌晨三点不回家”这种话见鬼去吧。

作者简介:杨思远,微信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让爱成为你生命的根基。

转侵删




  【转】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转】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文:古典
来源: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

“我好累啊,心力交瘁,快不行了。”

J对我说。

她的确是心力交瘁:

“老板的方案明天要交,孩子还要辅导作业,我自己还想读本书…… 老公明天出差,还要帮他准备行李。”

“少做点不行吗?”我问。

“那怎么可以?我们老板是个细节控,老公出差箱子乱糟糟的别人还以为他没人管呢,我们家宝宝我不盯着就不好好写作业;我自己好久没有学习了,我都焦虑死了……”

抱怨了半天以后,她突然问我:

“唉,你说怎么才能工作生活平衡?”

我本来想说:

其实吧,让你老板发次飚,让你老公箱子乱糟糟,让孩子少交一次作业,丢下专业书跑出去看一场电影,和闺蜜喷一顿狗血的生活然后张牙舞爪的吃顿小龙虾,世界又能把你咋地?

不过我看看她,还是说:

“放弃吧。你说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其实是个神话。”

-01-
你所谓的平衡
只是在工作和生活间来回妥协


你看,一说到工作生活平衡,大部分人脑子里想的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

▲ 你们感受下,一神人用一根树枝做支点平衡架起了N多树枝

他们所谓的平衡工作与生活,其实讲的是:

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刻都很让人无比满意,挑不出毛病来。


工作和生活中,别人给你这边的任务,那边的任务,全都装在框子里,一个都不拉下。

但是时间有限,当这边增加一个,另一边就必须减少一些。然后你就有负疚感。

这是个零和游戏。

希望这种平衡的人,心理底层都充满着深深的欲望和恐惧:

欲望是因为他们活在很多市井的规则里,希望扮演有一个面面俱到的完人:

三十岁之前要结婚;
一定要住的离父母近一点;
如果这个阶段不上去就永远没机会了;
当个好太太就要独立支撑家庭;
永远不能对真心对你好的人说不。

而恐惧是因为其实这些狗屁逻辑背后的完美生活,其实谁都做不到。

他们的人生只有2件事没做好,“这件事没做好”和“那件事没做好”。

听说过两堆稻草中间的驴吧,一半饿死的,一半累死的。

这样其实不叫平衡,叫做来回妥协(trade off)。

谷歌的CFO  Patrick Pichette’s 在他辞职和妻子环游世界的辞职信中写道:“说到最后,生命是美好的,但不应该是一系列的妥协;尤其在商业和专业的努力和家庭社区之间。”

与其害怕这个或者那个没做好,不如建立起一个有可能的平衡,创造一个你不用整天想着逃避的人生。

-02-
真正优秀的人
不会追求工作生活的绝对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你在前面看到那种需要十多年练习形成的“单脚站在十个凳子上顶个缸”这种平衡,而是你在大街上看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平衡——骑单车。

人生的平衡,是骑单车这种动态的平衡。



1、根本没有完美的一天,但也许有完美的一周

生涯里有一个练习叫做“想象完美的一天”——音乐响起来,大家冥想自己3年后最想要的完美人生。

你要我想,我肯定是这样的:

“充沛的睡眠之后,我听着自己最爱的音乐缓缓起来,洗澡,跑步,遛狗,和家人孩子拥抱……然后开车到自己的公司,嗯,这公司建立在一个森林之中。

我上午和大家谈创意,中午约了一个商务伙伴聊天,下午和团队碰业绩,同时也提出来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大家都非常满意。

下午我五点多下班,准备参加一个课程的学习,在课上遇到知己,相谈盛欢一起喝咖啡。

晚上回到家,我洗了个澡,看了部喜欢的电影,然后写了篇读后感,最后抱着爱人安然睡去。”

妈的,我算了一下,这需要72小时……

完美是有可能的,真正的问题是“一天”:以这个时间维度思考,完美永远不可及,所以你焦虑,而且做什么都觉得不完美。

但下面这样的人生是有机会完美的:

每隔段时间埋头苦干,讨论项目一直到天亮,撕逼、吵架、身心憔悴,但是觉得值得;
每年一段时间,专门学习一门东西,然后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每个月和老哥们喝喝酒聚聚会吃吃小龙虾;
把身体搞得倍儿棒,拍个六块腹肌照;
每年拿出一个长假的时间,陪孩子做一件她特别想做的事;
每周和爱人离开家里约会一次,创造精心时刻;
……

平衡的焦虑,往往来自于你希望时时刻刻平衡。

但如果拉长到某一个阶段,比如说,一个月,平衡就变得可以实现。

在某个封闭会议的下午出去喝咖啡的确不可能,但是每周专门给自己留出1个小时的宁静咖啡时间,却很有可能。

没有完美的一天,可能有挺好的一周,不错的一年,肯定有完美的一生。

一位经理向我诉苦,最近部门初创,任务一个接一个,觉得特别乱,完全失衡。但是拉长到2年来看,建立一个好的组织,度过了这个搭班子阶段,这群人能平稳运转两年,是不是这个混乱期,还是挺值得的?

德扑高手的训练课中,关于高手菜鸟的区别,第一条就是:

“赢家总在找概率,菜鸟每盘都想赢。”

生活的赢家也是一样,他们总是知道自己现在在玩什么游戏,然后自己制定什么算赢。

这个阶段,生存算赢;
这个阶段,恋爱算赢;
这个阶段,舒服算赢;
这个阶段,学到东西就算赢;

他们盯着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一个阶段内不用每天平衡,阶段内靠近平衡就可以了。

平衡的高手懂得平衡的第一个秘密——平衡和骑单车一样:眼睛盯着前方,才好平衡。

什么时候你盯着脚下,车就倒了。

没有目标的人,只好盯着感受,没有平衡,只有妥协。

2、与其关注工作生活平衡,不如提高工作生活效能

你肯定见过身边的这种人——工作井井有条,效率奇高——你跟自己说虽然他牛逼但是老子有一个快乐稳定的家庭这种工作狂肯定没戏——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有一对特别可爱有教养的孩子,还都特爱他,你对于人生深深失去了信心……

日本医生吉田穗波,她的人生目标是工作、留学、儿女成群——这和你很像吧。不过她生了5个娃,上着班,五娃出生的时候,正好从哈佛毕业。



在她的《就是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这个让人郁闷的名字啊)里提到,她的成功,主要在于高效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利用零碎时间、放弃完美主义、控制情绪、随时打开书本、借力他人……总之,这姐姐开发了无数让自己提高工作生活效能的事。

平衡的高手懂得骑单车的第二个秘密:在平衡这件事上,骑得快比骑得慢容易多了。

与其关注工作生活平衡,不如提高工作生活效能:

如果你可以6小时内高效能做完8小时的事,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
如果你可以用更高质量的时间陪伴孩子,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
如果你学会一心三用,你会不会更有机会平衡?

持续的学习更高效的方法、敢于说“不”,寻找足够多的支持系统,以及懂得见缝插针的休息,都是高效能工作和学习的必备技能。

3、平衡都在小事中

我带女儿弯弯去过公园、一起画过画,讲故事……做过很多事情。但是最近的一件小事,却让我们的关系有很大的进展。

那天妈妈在房间里面哄妹妹睡觉,弯弯太吵没被赶了出来,她站在门口沮丧地哭起来。我正和朋友在书房里聊天,就走了过去,把弯弯抱到怀里,也没有怎么理她,抱着她继续开聊。

在朋友走了以后,她想吃松子,我教她一个游戏,我说:“我们合作,我嗑开,你掰开,然后你自己吃一个,给我吃一个,好不好?”对于一个松子控,她一开始总忍不住掰开就吃,等到第5、6个以后,她开始懂得分享和合作,你一个我一个。

从那开始,我和弯弯的关系却有了特别大的改变。她不再仅把我当成爸爸,而是一个朋友。

我想说的是,其实平衡在小事中。

前段时间遇到媒体神人高老师,她说最好的节目是“小切口,大主题”,其实改变你生活的事情,都在小切口之中——你没有必要非要更衣沐浴,远离郊区才叫休息;也不是只有巴厘岛旅游,无人机送戒指,才叫做爱。

有时候我们总想搬一块大石头,做一个重大决定,然后放一大段假,才让自己平衡。其实平衡也许就是在最恰当滴地方,轻轻的点一下。

关键是找到自己生活里的小切口和大主题。

也许是“专注”,也许是“自律”,也许是“听完别人的话”……带着这种主题重新回到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你会有很多全新的感受——你在一个地方的框框,就是所有地方的框框。无论是安全感、相处模式、看事情的方法、已经你做事情的方式。

当你找到自己的主题,你就找到了2个踏板之间的连轴,踏下一个,另一个也在前进。

不管怎么说,平衡工作与生活都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不过正如《死时谁为你哭泣》的作者罗宾·夏玛说:“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人生就像一场半失控的骑行,别人看你的走得歪歪斜斜,你心中自有自己目标;

别人看你摇摇晃晃,只要不翻车,不撞人,你尽管四仰八叉的开。

作者简介:古典,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罗辑思维「得到」APP全年订阅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著有300万级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最新力作《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荣获2017当当、京东、亚马逊年度榜单推荐。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

转侵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6
  • 独爱穿越

    派派币 +6 2018-06-29

    感谢您的分享O(∩_∩)O~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29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