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如何不被“热点”绑架你的思维?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回收鲜花鸡蛋
银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天赐良缘
万年历
管理操作原因
工资领取
邀请码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大富豪3
清宫无间斗
皇上吉祥
魔灵军团
妖怪宝可梦
崩坏手游
派派小说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手机触屏版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派派小说论坛
学习&职场
【转】如何不被“热点”绑架你的思维?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阅读:180 回复:
1
[职场之道]
【转】如何不被“热点”绑架你的思维?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穆清滢
ZxID:14911144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1-05-31
最后登录
2024-11-27
在线时间
10433小时
发帖
4159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787
威望
21950
鲜花
118120
鸡蛋
55
在线时间
10433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118120
鲜花
55
鸡蛋
等级:
书友联盟成员
配偶:
花、暖年。
左手烧瓶右手试管,沉迷工作5.20小组周年6.16入组周年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22
0
❤
如何不被“热点”绑架你的思维?
独立思考
来源:曾少贤(ID:tobefun2017)
让我猜猜你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早上你一睁开睡意惺忪的眼睛,手就不自觉地拿起了放在床头充电的手机,惯性地打开了微博、知乎、公众号,接着就马不停蹄地刷了起来。
在玩手机之前,你今天的待办事项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完成,但在玩手机的过程中,你慢慢地就被带偏了原有该去的轨道。
当全世界都在讨论贸易战时,你看什么都觉得是特朗普的阴谋;
当全世界都在讨论崔永元和冯小刚的个人恩怨时,你一个吃瓜群众,一心只希望这件事情可以再闹大一些;
当全世界都在微信群里互相为自己的立场而撕逼时,你为这个世界为什么如此充满戾气,而充满各种不解。
思考什么,以及怎么样去思考,这些对于你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你每天只有在打开手机并且联网了之后,才知道今天最重要的议题。
但微博、知乎、公众号提供给你的各种议题,设定好的各种框架,对于你来说,真的是你此时此刻需要的吗?
置身于信息时代里,你缺乏的不是各种议题和框架,而是独立思考和抉择的能力。
-01-
微博、知乎和公众号等媒介,会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告诉你需要去思考什么,什么事情才是当下最重要的。
“议题设置”是一个传播学概念,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的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来,之所以会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他们在研究1968年美国大选的过程中,发现媒介每天呈现的信息,对选民的投票意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在论文中这样子写道:
“大量不容忽视的证据己经逐步表明,在编辑和广播员们每天选放新闻时,他们在塑造我们的社会现实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的这一作用——影响了个人认知变化、构造他们思维的能力——已经被认作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968年,新闻编辑和广播的播音员,其实充当的就是“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挑选出他们自认为最重要的信息,通过反复播放,不断呈现的方式,加深这些信息在受众大脑中的联结。
也就是说,媒介报道什么 , 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 受众就越关心什么。
到了现在,传统上的新闻编辑和广播员,其实早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信息“把关人”,现在的大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从知乎、微博、公众号上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你以为“议题设置”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很可惜,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知乎有热榜,微博有热搜,就连你关注的公众号,很多时候也是给你设置了特定的议题,而你置身于他们设置的议题之中,往往会造成这样的一个可怕结果:
忘掉自己重要的事情,而被各种议题带着到处跑。
现在好好想想,你有多少时间是浪费在追逐各种热点问题之上的?
当所有的媒介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跟着以为,这件事情在你的待办事项中,是最紧急的,于是你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了这所谓的“紧急热点”之中,而忘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跑步和读书!
只有当你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殆尽的时候,到临睡前,你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一天到晚,什么事情都没有完成。
-02-
媒介不但会跟你说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它们提供给你的议题,往往已经提前设置好了框架,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完全了解整件事情之前,媒介就已经给你预设好了立场,而你只要根据这个立场,表现出媒介想要的情绪就行了。
听着很恐怖是吧?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中,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我跟大家举一个栗子。
在知乎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穷人思维”?什么是“富人思维”?什么是“中产阶层思维?”
后面的“中产阶层思维”是我编的。
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就已经给你提前设置好了这样的一个框架: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有些人的阶层不断上升,有些人的阶层不断下滑。
但事实上,真的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穷人和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地位差距吗?
对于“穷人思维”指责比较多的是,穷人的思维方式存不了什么钱,他们更加喜欢今朝有酒今朝醉,表现地不怎么样拥有强大的自控力,不像中产阶层那样,每个月赚到的钱,还会拿出部分来做为理财。
但事实上,穷人也愿意和中产阶层那样,每个月都能为未来存多一些钱,但正因为他们是穷人,导致了他们丧失了这样的机会,每个月光是活着,就已经非常吃力了。
不善于存钱,或者干脆说,不善于理财这种行为并不是贫困的真正原因,而应该看作是贫困所导致的结果。
只要你对于媒介设置好的框架,不加以任何思考,你的整个思维活动,或者说情绪波动,就会呈现出它们想要的样子。
当媒介提前设置好“穷人思维”这样的框架,你的思维活动,就会跟着这个框架到处走。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媒介通过设置框架的方式,影响或者操纵你的情绪波动。
-03-
影响和操纵受众的情绪波动,是各种新闻媒体和自媒体最为擅长的,他们传播的内容,不是让你更加接近真相,而是为了激发你各种不理智情绪,从而让你去分享,让你去转发。
关于媒介操纵受众情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2015年5月3日互联网流传的“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新闻视频。
当看到“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这个框架的时候,大部分人在没有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其实就已经把自己代入到这个框架之中,脑袋中浮现的,都是男司机恶狠狠的脸。
媒介在设置这个框架的时候,其实也预料到网友将会有的情绪波动。
所以,当以“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这个框架的议题出现在互联网进行传播时,大家的愤怒情绪,一下子就被激发了。网友们纷纷谴责男子是败类,是人渣,对于女司机的遭遇,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事件没有过多久,就出现了180°的反转。
事后,当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之后,发现是视频中女司机连跨两车变道,随后两车相互别道,女司机将男司机车辆逼出机动车道,险些撞上路人。
当知道真相之后,媒介就开始使用别的框架,比如说这个:“女司机恶意斗气,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等等。
在这个框架中,网友们表现出来的情绪,也跟着来了个180°的转变,他们纷纷将熗口对准了女司机,对男司机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媒介呈现的信息,都有特定的框架,它们追求的目标,往往并不是引导你去接近真相,更不会让你去深度思考,它们只会设置好一个又一个框架,让你的情绪,在特定的框架中,呈现出它们想要的表情和动作。
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热点中来回奔波,我们在一个又一个框架之中,丧失自己的情绪主动权。
我们看似什么都不缺,但我们似乎总是缺少了什么东西。
-04-
怎么办?面对媒介设置好的议题和框架,我们应该如何夺回属于自己的掌控权?在信息的海洋中,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又能不被媒介给带偏?
1,给自己设置好议题,远离各种热点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这一点曾少已经强调无数遍啦!
注意力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主要靠你的目标进行驱动的,在每一次上网的时候,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自己的议题,你行使的,就是自上而下的注意力。
每一次打开知乎、微博、公众号,你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此时此刻的目的,你是为了知识而来,还是仅仅是为了消遣。
其次,尽量远离所有的热点问题,媒介上传播的各种热点问题,其实都是为了让你行使自下而上的注意力,自下而上的注意力,是靠刺激进行驱动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热点问题使用的标题,往往都很会用上各种骇人听闻的字眼,一旦你被这些字眼给吸引过去,你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也就废了。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把头条、知乎、微博上的信息通知给关掉吧。
2,千万不要急着接受框架
框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节省大脑的认知资源,一个框架,就代表着一种确定式的解释,这种确定式的解释,缓解了人们在信息海洋中,心中充斥的紧迫感。
但框架会束缚你思考问题的视角,让你误认为这个热点事件,只有而且仅有一种解释,这个框架,相当于一个锚,硬是把你锚在了一个地方。
所以,当媒介针对一个热点事件,给你提供情绪化的框架时,不要急着去接受它,而是应该想想:
这个事件真的是媒介所说的那样吗?
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媒介有没有选择性地进行报道?
网友在评论这个事件时,有没有陷入群体极化?
多走几步,虽然对于大脑来说比较困难,但至少可以保证自己的情绪,不会被媒介带着到处跑。
3,多读经典的书籍
看到这点建议,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离题,其实并不会。
曾少以前刚刚毕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也经常刷知乎,被知乎上各种真知灼见给深深的震撼到。
但随着自己的知识量不断增加,以及自己能够沉下心去读一些心理学的教科书和经典书籍,慢慢地才发现,很多所谓的真知灼见,都可以在经典的书籍中看到。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建议你多去看看经典的书籍,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多去看看。
多看经典的书籍,为的是更加接近知识的源头,知道某个知识点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个知识点的局限性。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每读一本经典书籍,看待世界,就会多一个框架。
希望对你们有启发。
作者简介:曾少贤,做过商业地产销售,混过互联网,用一年的时间,在知乎获得12万关注者和74万赞同,所写的文章,被近80万粉丝收藏,多家媒体平台特约作者。一个关于学习、思考、认知方式的公众号。欢迎关注知乎百万赞答主曾少贤。
转侵删
❤
我非常反感“穷人思维”这四个字
我非常反感“穷人思维”这四个字
来源:南都观察(ID:nanduguancha)
“穷人思维”这种说法的危险性在于,它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文化差距,延伸拓展成人格、道德等方面的差距,其结果是,穷最终成了一种“原罪”。
一个学生的家长跳河自杀了,办公室的老师正在讨论这件事。说是被亲戚欺骗,几万块钱投入了什么高回报的信贷,结果亲戚卷款跑了。学生家长讨要了一年多讨不回来,又欠了些外债,和妻子吵架,实在想不开,跳河了。
这名学生的班主任说,学生家非常贫穷,家里有两姐弟,母亲在家务农,父亲是名建筑小工,农村有谁家要盖房子,他就过去做些和泥挑砖的活儿。班主任曾去过一次家访,一家人住在家族的旧大厝里,阴暗逼仄潮湿。学生乖巧懂事,学习很刻苦,成绩虽不亮眼,但一直在中上水平。班主任很担心,遭到如此巨大的变故,学生该怎么捱过去呢?
不知怎地,话题突然转向对学生家长的“批评”。有位老师突然说:“我就觉得这个家长也太不负责了,为了几万块钱至于吗?”另一个老师也说道:“之前有一个学生的父亲也是跳桥,也是因为几万块钱,也不想想人走后,一个家庭怎么办。”一个老师接着说:
“到底还是一种穷人思维啊,想着发财或一夜暴富,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也不懂看得长远些,真是挺可惜的。”
我没忍住,回了一句:“大家在这里‘批评’一个逝者,是穷人思维还是富人思维?”办公室氛围一下子有些僵硬,大家就没再说什么。
我相信同事们肯定没有恶意,他们也是对一条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破碎感到惋惜,但每次听到他们对一些穷人家长的“非议”,我就如鲠在喉。
比如每次家访完,办公室就开起了对农村家庭的“吐槽大会”。同事们很爱私下把学生的家长拿出来对比,哪个是市政府的,难怪他们对孩子那么重视,那么“有教养”;哪个是农民工,难怪对孩子的成绩不管不问,对老师也是不冷不热。最后的结论是: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果然不同。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说法开始在互联网上泛滥成灾,充斥着大量以此为主题的文章,号召要警惕穷人思维;这组概念也成了我们办公室聊天的重点议题,同事们很爱用它们来评价学生家长。
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穷人思维的:
“穷人思维是指与富人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不上进、不善思、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不懂得感恩和互赢,其不是说穷人脑子里拥有的思维。有这种思维的人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尤其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便学习富人的思维,终也能变为富人。”
底下还分门别类地对比了富人和穷人处理不同的事情的做法和态度,简言之,穷人思维约等于所有负面词汇,富人思维约等于所有正面词汇。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阶层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于财富,还包括思维、见识、视野、文化积累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往往比穷人家的孩子见识更多、知识面更广,待人接物也更从容自信。
但更应该看到的是,这样的文化差距并不是穷人孩子的过错,它并不意味着穷人在人格上低人一等。我们判定一个人的品格,除了他的见识外,更根本的是在于他的良知、道德、正义感、底线意识,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富人家的孩子比穷人家的孩子更有道德感,现实生活中,有见识、有权有钱的野蛮人到处都是。
“穷人思维”这种说法的危险性在于,它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文化差距,延伸拓展成人格、道德等方面的差距,其结果是,穷最终成了一种“原罪”。
文化差距本是贫穷的结果,它本是提醒我们该尽可能弥补贫富之间的差距,避免因贫穷导致的不公平延续到文化层面;但如今贫穷却成了穷人思维的结果,“一个人贫穷,就是因为他有穷人思维”。社会问题由此成了个人的道德问题,穷人还因此被舆论狠狠踩上一脚。
我想起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写道的:“在精英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干,他不可能有一份高声望、高薪酬的职位。故而财富成为一个人良好秉性的象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既然成功者理应成功,那么失败者就理应失败。因此,在精英崇拜制度下人们致富无可厚非,同理,人们挨穷也不是没有缘由。正因为如此,一个人身份低微,其境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一切也是咎由自取。”
百度百科对穷人思维的解释还煞费苦心地补充了一句“其不是说穷人脑子里拥有的思维”,可既然如此,为何将这种思维方式冠上“穷人”的头衔,与之相对的要冠上“富人”的头衔?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说法的泛滥成灾并被广泛认同的背后,是我们对财富的崇拜和迷信已经到了一个病入膏肓的地步,它麻木了我们的正义感,让人不再追究贫富背后的社会性问题,而是一股脑倒向了“思维”。
我一直深刻地感到,很多人正在丧失对贫穷的感知能力。媒体每天报道的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中国仍有无数人深处穷困之中,而他们又穷到怎样的地步。
这其实不应责怪公众,倘若不是我自己的成长过程经历了水深火热般的贫穷,而是像我大多数同事一样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我或许也并不具备感知贫困的能力。
因为在中国,媒体,包括我从事的教育事业,几乎就等同于正面宣传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还有很多人穷到吃不起饭,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电,很多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才几百元……也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他们的贫穷很大程度并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种种社会性和政策性的结果,贫穷不见得是“天灾”,有时候也是“人祸”。
我并不是鼓吹民粹,也不是声张“你弱你有理”“你穷你有理”,在我跟一些学生家长接触过程中,有时也会想起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相对而言,我们的社会氛围对穷人不是太宽容,而是太苛刻。我们真的试着抵达过他们吗?
不。我们缺少对贫穷的认知,缺乏对贫穷的“理解的同情”,缺乏对贫穷背后不公平机制的反思,我们忙不迭地在穷人身上找病症——是穷人思维让他们贫困的。这着实有些悲哀,很多人明明与穷人一样处于被掠夺被剥削的地位,只不过他们得到多一些,他们就站在食利者的一旁,高高在上地俯视穷人。
这真的叫我难过。
转侵删
❤
这种底层思维,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这种底层思维,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1)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我们身边总有不少这样的人,质疑一切成功,怀疑一切美好。
他成功,还不是有个有钱的爹。
上次加薪是她,这次升职是她,一定有背景。
他儿子读了北京四中,不知道送了多少钱。
……
王朔的《知道分子》出版后,曾有一段内心剖析,大意是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社会上一切的事情,非要往最下三滥的地方想才安心。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所有的预想都正确,才能为自己总是“遭冷遇”“不成功”“生活在底层”找到合理开脱,从而也证明了自己机智过人,总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
(2)
最近读了心理学家麦基写的《可怕地错觉》,我才明白了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麦基在研究很多人的经历后,提出了一个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
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钱规则,就会发现无数钱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
(3)
而且,麦基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人的一生正如他天天中所想的那样,你怎么想,怎么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
琢磨这句话,发现现实生活还真是如此。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写过一篇《相信奋斗的力量》。文中讲了他一段经历:高中时,他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以后一定都是农民。”很多同学就这样相信了。不是中途退学,就是考一次就放弃了。
但是俞敏洪不相信阶层会永远固化,他只相信努力和奋斗终会有回报,所以考了一次不成,就考第二次。考了第二次不成,就考第三次。最后终于考进北大,人生从此改变。
这个世界,就如麦基所说: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
(4)
2012年,人民日报副总编卢新宁,受母校之邀,回北大做了一个演讲。演讲中,她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再相信。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这不是唱高调,而是真心话。“怀疑一切往往就会失去一切。”很喜欢顾城的一首诗:“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因为不再相信,而避免了一切美好的开始。
(5)
记得某年冬天的某个下午,我打车回家, 一上车,我就发现这辆车很温馨,里面还挂着香包和装饰。
我刚坐下,司机就问:“您冷不冷?我备有暖手宝。”车一启动,司机又问:“您饿不饿?我备有零食。”遇到堵车,司机又递上几本杂志:“您翻翻。”这样的服务让我大吃一惊:“你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的?”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
以前,他是一个喜欢质疑一切的人:“这社会,太不公平了。”“没钱没权,什么都行不通。”有一天,他听一档广播节目说:如果你想改变生活,首先就应改变自己。如果你觉得世界太黑暗,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不开心。
“于是我决定停止抱怨,善待每一位客人。”以前他生意很一般,还经常遭人投诉。现在却业务火爆,无数乘客抢着预订他的车。他说:“我自己改变后,世界就变得美好起来了,遇到的每个人仿佛都是我的贵人。”我下车时,他说了一句让我一辈子难忘的话:“你相信的,就是你的命运。”
(6)
小时候最容易相信,但很快会被教育轻易信任是很不理智的行为,是一种单纯的、幼稚的、没有见识的行为。有了一点经历后,我发现,在越来越难以相信的成人世界,见识越多的人反倒越容易相信。你跟他们说奇闻逸事,荒诞观点,他们会觉得,嗯,有意思。
见识越多的人,因为时常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知道这世上有那么多与己不同的人和生活,有无数多彩的人生,和绚丽的梦想。他们相信,这世上有人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不轻易下判断做定论,不把"怎么可能?"挂在嘴边。
我知道,现在的世界,要让人相信,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也是在走出原来的小世界后,遇到了那么多有趣的人,才知道有那么多无功利心的人。人们只愿相信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而把其他一切看作虚伪。
人们只会看到自己能到达的地方,而把不可抵达的远方,想象得危险丛生。甚至,只愿相信一颗有用的心才是负责任的心,而把一切看似无用的情怀看作矫情。人一旦不相信本真,就无法拥有信仰。
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7)
卡夫卡说,“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我理解的最近的东西,就是你眼前真实的情感,最远的东西就是你的盼望。
那么,信与不信有那么重要吗,也许并没有。但是只有我们相信的东西,才有可能反过来选中我们。我不想轻易说不信,因为很有可能是自己见识太少。理性与智慧并不代表质疑一切,眼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慈悲,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同时原谅人性中坏的一面。
人人命运不同,选择信是一种命运,不相信也是一种命运。人生路越走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再相信。
(8)
所以,请你也一定要守住心里那份光与热,那样的你即便会被乌云笼罩,但身体里会拥有一把利剑,不需期盼乌云的散去,它们早晚会被你刺穿。看不到太阳,我们就成为太阳,成不了太阳,我们就追着太阳。
很喜欢这段话所表达的意义: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你所相信的,就是你的命运。
转侵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1
条评分
派派币 +6
独爱穿越
派派币
+6
2018-06-22
感谢您的分享O(∩_∩)O~
隐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决胜职场◥◕‿◕::==>>派派周年活动一:根据剧照猜职业(7.20—7.25)
◣决胜职场◥◕‿◕::==>>派派周年活动二:勇闯职场小游戏(8.1—8.5)
么么
◣决胜职场◥◕‿◕::==>>你的端午怎么过(即时——20:00)【评完】
【转载】我们这个时代的职场焦虑症
【原创】关于毕业论文的小总结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司凌。
ZxID:9742737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9-11-19
最后登录
2024-11-27
在线时间
29537小时
发帖
91084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35762
威望
38579
鲜花
2429874
鸡蛋
36
在线时间
29537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2429874
鲜花
36
鸡蛋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22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0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隐藏
快速跳转
小说相关
品书推荐
广播剧Pai之声
书友联盟
写作素材
派派杂志区
TXT相关工具
手机资源下载
寻书求文
原创文学
原创小说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学习专区
学习&职场
English Corner
oversea
软硬兼施
娱乐生活
♥ 聊天&心情涂鸦
回忆纪念
生活家居
图片展示
体育沙龙
自曝区
音乐无极限
影视天地
趣味乐园
动漫剧场
旅游摄影
网购交流
站务专栏
派派活动区
勋章申请
问题反馈
派派周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