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二代”为何总是出草包?盘点历史上那些坑爹的将门犬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23 回复:5

[野史八卦] “军二代”为何总是出草包?盘点历史上那些坑爹的将门犬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老僧只看小说

ZxID:13768172


等级: 热心会员
希望能一直到事情的最后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26 0
      古代因为缺乏正规的军校,所以军事指挥人员的培养,要么靠实践锻炼,要么靠有将门背景的家庭进行代际传授。也就是“将门出将、相门出相”(《隋书•杨玄感传》),或者“将门虎子”。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许多情况下,父辈很难把自己的经验完整地传授给子辈,造成儿子与父亲有较大差距,从而造成“将门出犬子”的尴尬情况。

       第一个人要说的就是赵括,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那个“纸上谈兵”的成语。而赵括之所以能有纸上谈兵和败掉几十万赵军的机会,主要由于他是一个将门之子,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军二代”。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晚期的著名将领。在阏于与秦军的一战,显示出他极高的战役与战术水平。赵括受父亲熏陶,从小就学习兵法,在讨论兵法的理论时,赵奢也说不过他。但赵奢在作为一个靠实践总结经验的将军,在明知儿子眼高手低的情况下,对赵括的能力是不认可的。赵奢理由是,赵括对用兵之事不够敬畏,“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之母也认为赵括靠不住,认为他不会处理上下级关系,私心过重。

       简单说,就是赵括军二代出身,没吃过苦,缺乏实践,又自视甚高。千里之外的秦国人准确地看出赵括的问题,才用计诱骗赵王任命赵括为将,最终促成了长平之战赵败秦胜的结果。毕竟白起再能打,也得对手配合不是?

       战国时代之后的第二个大乱世,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了。由于战争频繁,出现很多历代为将的家族,父子同在军中为将的情况非常多。由此,父亲对儿子的针对性教育培养,频见于史册。比如在考验儿子决断力方面,三国魏武帝曹操和北齐神武帝高欢都用了类似的方法。他们让儿子出城办事,却暗中下令让城门吏闭门不放,以测试他们的应对。北周太祖宇文泰也非常重视军事知识教育,他利用赐战马于诸子的时机,与儿子们讨论战马的选择之道。此后,宇文泰诸子像武帝宇文邕、齐王宇文宪,都是一代军事英才。

       但教子不力的情况也频频出现,北齐名将斛律金,非常重视培养子孙的骑射技术,“(斛律金之子)羡及光并少工骑射,其父每日令其出畋,还即较所获禽兽。”(《北齐书•斛律金传》)但效率不是很高。“金命子孙会射而观之,泣曰:明月、丰乐用弓不及我,诸孙又不及明月、丰乐,世衰矣。”(《北史•斛律金传》)骑射技能都学不好,其他更谈不上了。比如斛律金最令人称道的指挥才能,“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他的诸子诸孙没有一个人学会。可见古代家族内部军事教育的低效。

       然而,即使是效率一般的教育,也并不是所有将门都重视的。有许多名将似乎感到,为将之道都是从实践中来,没必要专门进行传授。比如梁朝名将韦睿,他以钟离之战和合肥之战扬名天下,与曹景宗、昌义之、马仙稗并为梁朝名将。北魏军但凡遇到韦睿无不溃败,誉之为“韦虎”。

       但韦睿对军事教育不甚重视,在家族传承上,韦睿对于习文的重视更甚于习武。他的内兄王憕、姨弟杜恽都以文学擅名于乡里,“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梁书•韦睿传》)所以,韦睿诸子孙鲜有人受到韦睿的悉心教诲。结果,侯景之乱中,韦睿之子韦黯引狼入室,成为侯景乱梁的开端。韦睿之孙韦粲,率兵到建康勤王,结果因为不识地利、不会扎营,被侯景率军打了个突袭,韦粲当场阵亡。可以说丢尽了韦睿的脸面。

        当然儿子教不好,有时并不是父亲的责任。限于资质问题,有些天生废物是怎么教也教不好的。比如后燕皇帝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
慕容垂的军事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但慕容宝不论军事、政治还是性格上,几乎一无是处,“少轻果无志操,好人佞己。以浮誉获升。”(《晋书•慕容宝载记》)慕容宝曾率军征魏,参合陂与魏军一战,丧师七万余人,使得后燕国元气大伤。儿子没培养成才,慕容垂只好以七十之年,强起病体亲征北魏。然而到了参合陂看到阵亡将士的遗骨时,慕容垂气病交加,终于一命呜呼。

       到了隋唐时代,仍然存在着父子相继、家族传承的军事传统。这个时期军事技术教育随着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家族式教育培养的效率得到长足发展。然而,武德也是评价将领好坏的重要指标。一些武将由于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出现了令人惋惜的情况。

       比如在大非川之战中坑了薛仁贵的郭待封就是典型。郭待封之父是初唐名将郭孝恪,郭孝恪初投瓦岗军,李密誉之为“汝颍多奇士”(郭系许州阳翟人)。转投唐军后,为李世民建灭窦建德之谋,李世民称赞他“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王长先龙门下米之功,皆出诸人之右也。”贞观十六年,郭孝恪以步骑三千,远涉绝域,生擒焉耆国王龙突骑支。但郭孝恪个人品质不是那么完美,“孝恪性奢侈,仆妾器玩,务极鲜华,虽在军中,床帐完具。尝以遗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

       自然而然地,郭待封在将德方面也不是很好。郭待封以父荫领兵,作为大将薛仁贵的副将出征吐蕃。郭待封自恃功臣之后,不服从薛仁贵的指挥。薛仁贵率精兵先行出击,命令郭待封将辎重留于大非川,置栅固守。但郭待封耻为薛仁贵之下,拒不听命,带着辎重部队前进至乌海。最终导致唐军之惨败。平心而论,郭孝恪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对行军作战也有基本的判断。但正是因为将德不正,功名之欲过盛,又过于嫉妒别人,从而导致了惨败。既贻骂名于当世,也败坏了乃父之名。

       说到底,军事指挥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其有相当多难以量化的成分。将门如果肯让子弟到一线亲冒矢石、多加锻炼,还能实践出真知。虽然未必做到“将门虎子”或“青出于蓝”,但基本靠谱还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舍不得子弟吃苦,或不想让子弟吃苦从军,或资质太差,仅仅让子弟背负着“将门之子”的光环,那么成为坑爹的“将门犬子”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小莓哚

ZxID:13309021

等级: 热心会员
.青春, 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 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 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演绎着不同的经历,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26 0
我看了好多关于不认为赵括是草包的评论

长平之战是赵秦两国战略决战,赵国国力不及秦国且内耗严重,赵王担心拖下去对赵不好,决定弃廉颇选赵括。赵括参战是由赵王空降, 临阵换将,加上赵括在军中甚无威望,军心不定,但又接手的是超大规模兵团决战。 赵括在长平,严明军纪、调整将领, 廉颇好用猛将,但不善谋将, 证明赵括还是会选人。 秦国对手是先是王龁后是白起(后者大杀器,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发动的战争大大推动了秦国统一的进程。)赵括与王龁交战,王龁不利。赵括渐收失地,后期秦国用白起替换王龁。战争后期,赵括大军被断粮,在断粮的情况下固守46天,而大军没有生乱,也是兵家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且赵秦倾国之力的态度不同,秦昭襄王则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而且“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显然秦之所以遭受重创,不可能是战役前期廉颇以“坚壁不战”与王龁三年相峙之时所致,只能是自从赵括全线突击始特别是最后反复强行突围时期所为,直至其本人慷慨战死沙场而终。

总得来说,赵括此人自幼熟读兵书、实战不足,属于还未成长起来的人才就被扼杀了。长平之败不可否认有赵括的错,但其本人绝对不是草包,从其表现来看甚至颇有名将之风,此战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但秦国也自损严重。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
以上好些观点出自网上
[ 此帖被小莓哚在2018-04-27 01:07重新编辑 ]
天太白了

ZxID:11170501

等级: 热心会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贴不在多有字就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4-26 0
功高盖主懂吗,只要是皇帝就没有不怕兵权旁落的,既希望将军能打退敌人又不希望将军对于军队的控制高于自已,将军为了不引起皇帝的忌惮也只能把子孙往废里养,毕竟卸磨杀驴这种事什么时候都有


ayumihmsk

ZxID:59881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04-26 0
一般人有钱有权后,可能对二代就难免溺爱了吧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8-04-26 0
已审核

其实感觉赵括还是缺乏了一些锻炼。不过也是给后人警醒吧……纸上谈兵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05-08 0
军一代忙着打仗没空教育军二代,所以军二代不成才的多
  • 际遇之神

    奖励 2018-05-08

    偶遇猪GG,传授猪头大法,获得1猪头术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