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句话意说齐宣王在立钟离春为后之后,同时也宠美貌的夏迎春。齐宣王在国家有难之时,宠幸貌丑之后钟无盐;平安时则宠幸貌美之妃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民间戏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之说。夏迎春应为后世戏剧中添加。而钟无艳却有其人,“艳”应为“盐”音误所致,无盐是丑女的意思,无盐女姓钟离,名春,相传为齐国无盐邑 (今山东东平)人,世称无盐女。其状貌丑陋无比,年四十而未嫁。她关心政事,有隐身之术。曾自诣齐宣王,当面指责其奢淫腐败,宣王为之感动,乃“罢女乐,退谄谀”,并卜择吉日,立无盐为后。后来,人们就把“无盐”作为丑女的代称,如同把“西施”作为美女的代称一样。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苎萝山的一个采樵女子,越王把她献给吴王,是传说中的古代绝色美人。无盐和西施,一个极丑,一个极美,简直无法相比。刻意把她们两人相提并论,就叫做“刻画无盐,唐突西施”。“刻画无盐,唐突西施”出自《晋书·周顗传》:周顗,字伯仁,晋元帝时,历任尚书左仆射,朝中官宦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有“乐翁冰清”的赞语。。但是周顗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当庾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并不高兴,说道:“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依《晋书》所记,乐广虽然名重当时,却门第寒微,而周伯仁德望素重,又袭父爵,门第高贵,故轻视乐广。)意思是以丑比美,比得不恰当,而且因此亵渎了美好的人物。但钟无艳是否真的就比不上西施呢?这就留给读者们自行判断了。
奇女子钟离春
钟无艳就是春秋时期第一丑女钟离春,为什么钟离春又叫钟无艳,历史上没有记载,或者因为钟离春是河北无盐人,这“无盐”与“无艳”谐音,再加上“无艳”就是“没有艳色”之意,很符合她“极丑无双”的身份吧?并且她还是史上有名的四大丑女兼才女之一。据《列女传》记载:锺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一句简短的话就概括了丑女钟无艳的生平。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是齐宣王的妻子,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的女儿,相貌极为丑陋,史书记载,此女“凸头深目,昂鼻结喉,肥顶少发,皮肤烤漆”。也就是说,她额头前突,眼窝深陷,鼻孔上翻,脑袋大头发少,颈部喉结比男人的还大,皮肤黝黑,像烤了漆一样,真真是“丑女”。她之所以叫无艳是因为她是无艳丽人,40多岁才出嫁,虽然丑却立志要当皇后。和一般女子不同,她自幼跟随做过军官的父亲习武,学习《周易》,希望报效国家,当时执政的齐宣王(就是成语滥竽充数中的那个齐宣王。)政治腐败,纲纪不振,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齐国的鄄邑也在此时受到赵军的骚扰破坏,钟离春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到都城临淄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只见一丑女,举目,张口,挥手,然后拍着膝盖高喊:“高喊危险啊!危险啊!”面对钟离春,齐宣王不知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到了,还是被钟离春的丑给震惊了,显得茫然不知所措,钟离春解释:“今大王沉湎酒色,不纳诤言,我是替观察变化,赶走阿谀小人……”大王大夫淳于髡会意,赞叹钟离春说得好,听完钟离春的解释齐宣王如梦初醒,极为感动并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为了表自己痛改前非,就答应了钟离春的请求,封她为无盐将军,命她和淳于髡带兵去收复鄄邑。钟离春不负众望,在淳于髡的帮助下,大败赵军,夺回鄄邑。无盐女钟离春班师凯旋齐都临淄,宣王亲自迎接并当众宣布封钟无艳为后。四十多岁的丑女钟离春就这样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做了齐国王后,于是钟离春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话说当时,无盐邑为一桑蚕区,钟离春最爱干的活就是采桑。为了采桑、习武两不误,她用百斤铁杵打造了一把桑钩,整天玩弄在手上。这一天,钟离春与众姐妹来到桑园采桑,各人采满一大提篮后,天还不到未时。钟离春对姐妹们说:“天色尚早,大家习武练功一个时辰再回家。”众姐妹一听这话,个个欢呼雀跃,便脱下外衣,紧束腰身,在园边比划了起来。众姐妹正在练得起劲,忽听远处传来马蹄声阵阵,钟离春侧耳一听,说:“不好,赵军又来抢掠了,快进桑园藏身。”众姐妹象小雀避鹰一样进了桑园,钟离春收拾一下各人的提篮,刚到园边时,两个赵军士兵已来到了她的面前,其中一人举熗刺向了钟离春。钟离春见状并不慌张,用桑钩把对方一挡,顺势横扫过去,那士兵竟被拦腰打成两截。众姐妹一见钟离春得手,蜂拥而出,赵军一看这阵势,又估不透他们的伙伴是死在了什么利器下,遂掉头逃走了。钟离春回到家中,对父亲细说了刚才发生的事情。父亲长叹一声说:“赵军占我鄄邑已经半年了,大王竟象不知道一样,这样下去,无盐邑也难保不被人陷。”“大王为何这样耳目蔽塞?”钟离春眨巴着两眼追问。父亲接着说:“还不是佞臣挡道,酒色迷心么!”钟离春变色地说:“女儿去见他,告以实情。”父亲听这话一惊:“你?”“是呀,女儿去见大王,好言相劝。大王若是不听,我便大闹王宫。”“不……”父亲还是不让她去。钟离春有信心地说:“爹爹,你忘了女儿还会隐身之术么?若有危险,我自会逃离王宫。”经父亲勉强同意,钟离春一人踏上了去齐都临淄的大道。这一天,齐王正在后宫宴乐,门卫来报:“禀大王,有一丑女求见。”齐王问道:“丑女何事?”“回大王,她自称无盐女,要充后宫侍奉大王。”“啊?”齐王十意外地抬起了头:“寡人后宫佳丽成群,个个都是万中挑一选来的美女,丑女何能充我后宫,哈……”在场众官员也同时陪着齐王大笑,唯独上大夫淳于髡没有发笑,他对齐王说:“丑女要进宫为妃,她是否有什么来头?请大王宣她进宫,看个究竟,她若真是无礼取闹,再罚她不迟。”齐王听从淳于髡建议,宣钟离春入宫。钟离春堂下刚刚站定,全场人不由一阵嘻嘘。只见她稀疏的黄发高挽头顶,大额头,深眼窝,高鼻梁,紫唇掩不住两颗大门牙,确实丑出了个样来。齐王一见,心生厌恶,正要挥手让她退出去,淳于髡发话了:“无盐姑娘有何能要充大王后宫?”钟离春定晴细察此人,见他士帽宽衣博带,心中对他的身份猜出了八九,开言问道:“先生以何等资格代表大王问话?”“本人上大夫淳于髡。”“哦,原来是曾隐语谏王的淳于大夫。民女不才,也想以隐语匡君谏主。”淳于髡一听无盐女也要以隐语谏君,十分感兴趣地说:“本大夫领教了!”正当大家要看钟离春打隐语时,忽的都看不到她了,堂上一阵惊讶,只有淳于髡不慌不忙地说:“待我以隐语招她。”说罢,招手颠足,连续几次,无盐女果然现身堂前。淳于髡问道:“大家正待领教姑娘的隐语,为何忽然隐身?”钟离春目视齐王道:“民女为试大王是否意诚。”齐王听言,态度有所缓和地说:“诚请赐教。”钟离春点了点头,继而扬眉、切齿、两臂前挥,口称:“殆哉,殆哉。”齐王面对钟离春的表演,两眼茫然不知所措,众人各把目光投向了淳于髡。淳于髡会意,试探地说:“远望边邑,切齿佞臣蔽君……咳,还是请姑娘自解吧。”钟离春点点头,正色道:“赵国陷我鄄邑,大王却闭塞不知,而是身边左俳右优,长夜沉湎酒色,危险呀,危险呀,愿大王尽快驱俳优,逐佞臣,进贤人,治国家。”钟离春话音刚落,淳于髡拍手叫好,说:“金玉良言,金玉良言。”齐王一时也受到感动,赐钟离春坐后,说:“寡人谨受命。查处奸佞,散俳优出宫,诏命即行;可这收复鄄邑事,眼下实有些力不从心。”钟离春起身道:“民女不才,略知熗棒,无盐邑还有姐妹三百,可以为用。愿请命与赵军决一高下。”齐王正对钟离春的话将信将疑,淳于髡道:“此计甚好。大王若再诏命无盐邑守军听姑娘调遣,微臣愿为监军,协力破赵,事可有成。”齐王当即答应,于是诏命钟离春为无盐将军,淳于髡为监军,率无盐邑守军与钟离春的三百姐妹,组成无盐军,前往收复鄄邑。齐王诏下,钟离春没有立即接诏,反而问道:“若破赵军,民女入宫之事将怎么说?”齐王一怔说:“啊!啊!若破赵军,寡人自有安排。”钟离春接诏,与淳于髡出宫组建无盐军去了。这一天,赵军鄄邑守将白元正在与参军对弈,忽闻探马来报:“齐国无盐将军率兵来夺鄄城。”白元听报,根本就没把齐军放在心上,说:“无盐,无名小辈,白来送命。”探马又说:“听说此人是一女子,隐语谏齐王得官。”白元一听,更加轻视她:“凭唇舌得官,不会有什么真本事。告诉她,不用交手,能在棋盘上胜我,本将军便向她交付鄄城。”无盐得报,要在棋盘上分高低,心中暗喜,遂命小军在阵前筑起高台,摆好棋盘,然后发给白元请柬,白元收到请柬于次日未时来到了棋台上,没想到无盐将军着便衣素装,身边只有四名便衣使女,也未带武器;下观齐军,列队百步之外,倒也严整。他为了不示弱,把贴身卫士只留了两名站在身边,其余全下台归队,以示其大量。两人隔棋盘坐下,无盐再次申明对方承诺:“白元若输棋,就要让出鄄城。”白元承诺:“绝不食言”。两人遂举手开局。跳马、出车、拨炮、拱卒,来回不下十个回合,白元渐占上风,再走几着,无盐败势已露。无盐不慌,似早有准备,巧施法术,棋盘上棋子移动,瞬间白元转于劣势,白元似有所察觉,站起来说:“棋势不是这样。”说着伸手腰间抽刀。无盐早已看在眼里,迅速抄起棋盘朝白元头上打去。因为这棋盘是铁制的,白元措手不及,一拍下去,就脑浆迸裂了。无盐身边四名侍女乘机杀了白元的卫士。淳于髡见无盐手举棋盘,发出信号,指挥齐军掩杀过去,赵军无将,各自逃命,齐军一举夺回了鄄城。无盐班师凯旋临淄,齐王亲迎城郊,赐酒贺功。无盐没有接酒,淳于髡心中明白,提醒齐王说:“大王不会失信于将军。”齐王猛醒,执酒道:“无盐将军文能匡君,武能安邦,寡人封你为王后。”无盐接杯一饮而尽,众官同贺,鼓乐声中进了齐宫。从此,临淄地区流传开了一则谚语:“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即使这对夫妇的结合没有爱情基础,很可能很大程度上只算政治联姻,但这可不就是应了那句古话,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在默默的支持他。再公正一点来看,齐宣王能坐稳江山也与他尊重人才,善听广纳的胸襟不无关系。而这段婚姻也在中国留下两句成语“丑胜无盐”和“自荐枕席”。至于钟离春为什么能成功进谏,而孟子在齐宣王那却碰了一鼻子灰,这就是题外话了,但可见进谏也是讲究时机和手法的。
“沉鱼”西施
西施,姓施,名夷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历来,由于在评书、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及戏剧中,把西施作为爱国爱民、勤劳朴实、美丽动人的古代妇女形象广为传颂。特别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吴越关系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后,西施的优美传说在民间更是世代流传不衰。
但是,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撰文立证历史上实无西施其人,他们的依据: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如《管子·小称》篇中就载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该书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见,“西施”至少比勾践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么能够说到200多年后的西施呢?又据《庄子·齐物论》云:“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司马彪注文看来,这个“西施”又比吴越交战早100多年。据此,“西施”一词是古代对美女的艳称,并非专指某一个人,漂亮女子都可称为西施,如乐府中多处出现的“罗敷”一样。先秦诸子之后,贾谊《新书·劝学篇》、刘向《说苑·尊贤篇》、陆贾《新语》以及《淮南子》中虽然也都提及西施,但仅仅把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而且多与毛嫱双双并出,一点也看不出西施与吴越两国的政事有什么纠葛。那么在吴越交战中是否也有个“西施”呢?《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但没有讲起西施,更不用说她与范蠡有什么关系。西汉人的著作中出现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参与吴越交战之事。如贾谊《新书·劝学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到了东汉,才有勾践报仇用美人计的记载,袁康的《越绝书》云:“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文种陈述破吴谋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罗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身吴心越,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用史学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对西施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西施后来被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篇,其中说:“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修文御览》转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谈到西施与范蠡有什么关系。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越绝书》有这样的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皆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上海前几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西施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总之,历史上有无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结局如何,尚待史学界进一步去探索。
而无盐VS西施,只能一句话作结,不同的环境和时局照就不同的人生和经历,这两者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但也不见得一方就比一方差了。“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冒失罢了。
资料搜集于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