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百馀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民国十年(1921年)12月25日,史学家陆懋德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的“甲骨文之发现及其价值”中首次提出「甲骨文」一词。随后,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人陆续在着作中使用,该词逐渐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成为通用的名称。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7/78289_b99a1467549029d043e41a2e2f9d3.jpg[/img]
[b]历史[/b]
由于甲骨文本身已经是一种发展得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所以学者认为它应该是起沿于一种更原始的文字。2003年至2006年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对位于中国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庄桥坟遗址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发现240多件器物有刻画符号,被认为可能是甲骨文的其中一个可能的起源,被称为「良渚原始文字」。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君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常命巫师在龟甲兽骨上鑽洞烧灼,形成裂痕。巫师根据裂痕分辨神谕,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历史上曾经记载有人只是将甲骨作为中药的一位药剂,俗称“龙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这批甲骨。他在得到甲骨之后,即认定其上文字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遗物,并开始重金收购有字甲骨,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共得到1500片左右。然而,王懿荣尚未对这种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即在同年七月八国联军攻佔北京时自杀殉国。
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当地民间对甲骨的私掘热潮,各地古董商人、藏家学者纷至沓来,大量收买。据统计,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各地。
同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创办人傅斯年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8月,在考古学家董作宾领导之下,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获得有字甲骨24918片,尤其是其中民国二十五年的第十三次挖掘,于YH127坑获得极重要的巨量甲骨一万六千馀版,震惊海内外学术界。
日军佔领安阳期间,日本方面曾组织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所得运往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陝西岐山、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陈梦家曾估计为10万片。甲骨发掘存世的有十五万四千片,其中中国大陆藏有十万多片,台湾藏有三万多片,香港藏有约一百片,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瑞典等12个国家藏有大约两万七千多片。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7/78289_b5aa1467549033bda0af5b43ec5a1.png[/img]
[b]研究[/b]
民国六年(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第一篇甲骨文研究的学术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对商朝的记载,即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灭亡,有三十一王,历经六百多年。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解读了三分之一左右。我们至今熟知的关于商王武丁以及妇好等的历史故事,皆是从甲骨文的记载中解读演绎而出。[/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