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是永不生锈的齿轮
(上)
一、无产阶级领袖们对文艺的论述
(一)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前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建者和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说:
对于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不但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它永远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一个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阶级全体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列宁还说:
文学应当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这是党的文学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说:
我们总要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懂。
毛泽东还说:
今天我们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毛泽东还说: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正确的立场。
毛泽东还说: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O五年就已经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是革命家的基本任务。
毛泽东还说: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毛泽东还说:
普及和提高的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不普及的问题,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无论是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东西。……我们的文学艺术学校,文学艺术刊物,文学艺术团体和一切文学艺术活动,就应该依照这个方针去做。离开这个方针就是错误的;和这个方针有些不相符合的,就须加以适当的修正。
1938年,毛主席给鲁迅艺术学院的题词是:
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
1958年,毛主席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创作方法: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中共中央核心领导人习近平主席说: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习近平还说: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从这个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还说: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驱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的憧憬和信心。
习近平还说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逐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让人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梦想的地方,
二、朦胧诗的发展、兴衰、死亡,以及笔者对朦胧诗的看法
笔者是遵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进行诗歌创作的,因此,笔者创作的诗歌,与朦胧诗人,用朦胧主义手法(笔者暂时这样称呼他们)创作的诗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歌。过去,从来不看朦胧诗人创作的诗歌,因为看不懂,看他们的诗歌,是浪费笔者的时间。现在,为了写一篇评论,不得不看有关朦胧诗的一些生存的情况和争论。
(一)朦胧诗的起源、发展、死亡。
(1)“文革”时期的60年代的末期,毛泽东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一批北京的的知识青年,下方到河北的白洋淀一代,插队落户,参加生产劳动。下乡的知识青年,在思想上不解、怀疑、无奈,甚至沮丧、失落、愤怒、反抗;认为毁灭了自己的理想。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的深入,一批青年人开始崛起于文坛。70年代初期,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由北京赴白洋淀一带插队的青年人阅读。1978年12月,他们刊印了民间刊物《今天》,这是朦胧诗人,半公开亮相。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这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走上诗坛。1982年之后,逐渐走向衰退,逐渐走向死亡——这个死亡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二)朦胧诗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1)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发表了《新的崛起面前》,他认为“他们是新的探索者。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位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我认为是有利于新诗发展的”。福建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发表了《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徐敬亚发表了《崛起的诗群》,公开为朦胧诗喝彩。他宣称“带着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新诗潮,正式出现在中国诗坛,促进新诗在艺术上迈出了崛起性的一步,从而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这三篇文章,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2)还有一些赞美朦胧诗的语言:什么朦胧诗确立了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时期的地位,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地,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生命。
(3)评论家章明发表了《令人气闷的“朦胧”》。他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象显示某种荒谬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
老诗人臧克家认为: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的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股逆流。”
文学家程代熙先生认为:它根本不是什么“新美学原则”,而是“散发出非常浓烈的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气味的美学思想”,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脚迹。
文学家郑伯农、丁力等人,也否定了朦胧诗。
(三)笔者对朦胧诗的了解和看法
(1)笔者从1970年至1984年,在烟台师专(现在的鲁东大学)做了14年的行政工作,远离教学,不知道有什么朦胧诗。1986年调教育学院中文系工作。笔者在烟台教育学院中文系这三类的高等学任教、并兼任中文系党支部书记,为了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课情况,不得不去听一听教师讲课的情况。有一次,笔者去听一位现代文学老师的讲课。他讲到朦胧诗的时候,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一位朦胧诗人写了《网》,下面只有一个字:网。另一个例子是《黄河》,下面只有两个字:尸布。这位老师分析道:一个字也成为诗,两个字也成为诗。就“网”字和“尸布”来说”,无非是说明:我们这代城市人,真倒霉,不能上大学,不能在城市里就业,现在的理想破灭了,把我们“网”在农村,就在农村劳动一辈子,生活多苦啊!潜台词是:都是毛泽东搞的,都是社会主义搞的,什么社会主义祖国,不过是一块包裹死人的尸布而已。这种对领袖的不满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不满,是彻底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表现,其中包含着封建阶级的、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混合思想的大杂烩。我们比你们大了十几岁,上大学时,每年的麦收和秋收,都去农村劳动。整个文化大革命,我们作为臭老九,受到批判,下乡劳动。复课后,我们是拼命的工作,夺回失去的时间。中央已经做了决定:文化大反革命是错误的,毛主席有错误,但他的功绩是很大的,他不愧为是中国的开国领袖和伟人。中国共产党,虽然走过了弯路,但它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实行改革开放,逐步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和人民的富裕之路。我当时想:这位老师的思想水平很高,分析得令人信服(三十多年了,只是凭记忆说的)。
(2)这位教现代文学的老师,是60年初的大学毕业生,业余时间进行小说创作。我在教写作课时,去请教过他和现代文学组的其他老师,我说:我讲《写作》课时,要讲主题的集中、鲜明、新颖、深刻,朦胧诗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主题的集中、鲜明、新颖、深刻?他们告诉我,没有。我还说,我讲《文艺理论》时,要讲到文学的反作用:第一,文学的认识作用,第二,文学的教育作用,第三,文学的美感作用。朦胧诗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他们告诉我,没有。
(3)笔者和现代文学组的几位老师,探讨了创作方法的问题。一位60年代初毕业的、从事现代文学教学的老师说:朦胧诗没有什么创作方法。我们讲现代文学,主要是讲现实主义的文学,浪漫主义的文学。一位80年代初毕业的、从事当代文学教学的老师说:当代文学涉及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大家最后一致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流传了三千多年,它比将还会继续流传下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才流传了几十年,它也比将会继续发展下去。至于朦胧主义的创作方法,因为写的作品人民不懂,它必将走向死亡。
(4)2001年,烟台诗人出版的诗歌集《潮声云影》,有24位诗人的作品,其中有2位是朦胧诗人,其余都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的作品。后来在“烟台晚报”上,看到了一则消息,有好几个诗人,出版了一部诗集,说那是前卫诗人写的作品,一般人看不懂,这部作品,只是给圈里人看的。这说明了,朦胧诗人,又多了几个。
(5)2012年,笔者在网上,看过不少青年人写的诗歌。
<1>有的青年人,用十分之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它用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的朦胧因素,创作的作品,笔者看得懂,这样的作品,可以生存下去。
<2>有的青年人,用十分之五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它用用十分之三、或十分之四、甚至十分之五的朦胧因素,创作的作品,笔者多看几遍,也看得懂,这样的作品,可以生存下去。
<3>有的青年人,用十分之三、或十分之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它用十分之七、或十分之八的朦胧因素,创作的作品,笔者看不懂,这样的作品,就不能生存下去了。
(6)所有朦胧诗人写的作品,无论是名望大,也无论是名望小,他们运用现实主义写的作品,都可以生存下去,并且被人们所喜爱,所留流传。就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样,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写出了豪放派的诗歌,她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笔者相信,朦胧主义诗人,用现实主义写出的作品,也一定会是很好的、很优秀的、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作品。
(7)朦胧诗的死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在“立意”方面,语言别别扭扭、意思朦朦胧胧,不知写的是什么,不知道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即主题不集中、不鲜明、不新颖、不深刻的朦胧诗,必然死亡。
<2>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必须对社会主义的经济起到反作用。第一,文艺的认识作用,第二,文艺的教育作用,第三,文艺的美感作用。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看了《洪湖赤卫队》电影之后写道:
共产党员——韩英同志那种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她在敌人监狱里宁死不屈,并歌唱“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鲜血心欢畅。”她这崇高的豪言壮语,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永远向韩英学习,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那怕粉身碎骨,我永不变心。
这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起到的认识和教育作用。改革开放的今天,思想已经多元化,金钱已经主宰着某些人的灵魂,就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来说,作为诗人,必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习近平语)而写作,必须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语)而写作。这种“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其核心,就是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就是热爱人民,献身人民,甚至牺牲在为祖国拼搏的工作岗位上,甚至牺牲在为人民奉献的工作岗位上。朦胧诗人是当代文艺市场的奴隶和乞丐,朦胧诗是当代文艺市场的垃圾和破烂。朦胧诗人和所写的朦胧诗,起不到现实主义诗人和所写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唤醒人民,继续战斗,实现小康生活,实现伟大理想。因此,朦胧诗的死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4>朦胧诗违背了“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的一部分”(列宁语);朦胧诗违背了“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部分”(毛泽东语);朦胧诗违背了“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语);朦胧诗违背了“文学应当替千千万的劳动人民服,这是党的文学原则”(列宁语); 朦胧诗违背了“无论是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东西” (毛泽东语);朦胧诗违背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语);朦胧诗违背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驱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的憧憬和信心”(习近平语); 朦胧诗违背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毛泽东语)的创作方法;朦胧诗违背了“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习近平语)。总之,朦胧诗违背了文艺成为党的基本原则,文艺要为千千万万老动人民服务,文艺要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创作,因此,朦胧诗的死亡,只是一个早晚的过程。
<4>无论是地下的朦胧诗,也无论是登上诗坛的朦胧诗;无论是鼎盛时期的朦胧诗,也无论是衰败时期的朦胧诗,朦胧诗人写的作品,有四点否定。第一点,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的、关于文艺是党的无产阶级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第二点,否定了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点,否定了写作学的“立意”——主题的集中、鲜明、新颖、深刻;第四点,否定了文学理论的中,文艺对经济基础反作用——文艺的教育作用、文艺的认识作用,文艺的美感作用。朦胧诗归根结顶是否定现实主义,成为当时一股逆流的反叛诗,其思想的核心,不是无产阶级的思想,而是小资产阶级思想、或资产阶级思想,或极端的自私自利思想,或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一种发泄——诋毁毛泽东,攻击社会主义,攻击伟大的祖国。其思想根源,他们是下乡的知识青年,没有认真阅读古典诗文的精华,没有认真阅读哲学书籍,没有认真阅读马列主义的书籍,其灵魂的深处,是一个极端的自私自利的自由王国,一切以“我”为中心,不考虑国家的利益,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旦触犯了“我”的利益,就要发牢骚,泄私愤,明里不敢说,只好用朦胧诗这种隐晦的方式,来宣泄自心中的苦闷和不满。(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只是说明有这么一部分朦胧诗人,具有这种思想,因为人与人的思想、总是有差别的,人的世界观也不会完全相同,其他朦胧诗人,也许没有,也许有那么一点或两点的以上的那种思想。)朦胧诗人,把自己的思想(不论是好思想,还是坏思想),隐藏在乌龟壳里,隐藏在蜗牛壳里,让千千万劳动人民看不到什么见解、什么看法,总是不好的。
<5>在1981年,除了徐敬亚是学生,谢冕先生、孙绍振先生,都是有名望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教授、诗人、作家、评论家。某位编辑,声称这三位评论家,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笔者认为,三位评论家,对朦胧诗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对一些朦胧诗人,发牢骚,泄私愤,否定毛泽东同志,攻击社会主义,攻击伟大祖国因不了解,没有进行批评。理论来自实践,要经过多次的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三位评论家的理论,没有经过多次的实践,也就很难正确了。笔者谈到了朦胧诗人的四点否定,三位评论家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的。笔者认为三位评论家没有站到党性的立场上和人民的立场上来评论,不是运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评论,到底运用了多少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思想,那么热衷于抬高朦胧诗,吹捧朦胧诗,就请三位评论家自己去考虑和对照吧!笔者想:三位评论家,实际上是朦胧诗的最强大的抬轿人,最强大的吹鼓手,把朦胧诗抬到天上,吹到天上,其结果,朦胧诗也必将从天上摔到地上——不是摔得鼻青脸肿,就是呜呼哀哉。这些话,不是现在的结论,而是五十年后的结论、或一百年后的结论,让我们的后辈人,或者让流失岁月的老人来做结论吧!不过,根据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2016年,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就其精神来看,已经宣告朦胧诗是不折不扣的、垂死挣扎的死亡的诗,为朦胧诗歇斯底里、大吹大擂的、鸣锣开道的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的所谓“三个崛起”的评论文章,也应该随着朦胧诗的死亡而死亡。有人说:1982年,朦胧诗逐渐走向衰落,没有说到它的死亡。1988年,朦胧诗人又成立了朦胧诗社。朦胧诗作为一种现实主义的反叛诗,它与现实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笔者因一则朦胧诗,谈了自己的看法,只不过是一篇迟到的与朦胧诗论争和战斗的文章而已。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