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位出使魏的外交官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9 回复:1

[野史八卦] 东吴四位出使魏的外交官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落落风痕

ZxID:33137211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墨染离雪
一切论坛消息均已屏蔽,勿扰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2 0
    三国鼎立,东吴历时最久,这果然有诸多因素,但跟东吴出色的外交活动密不可分。
    一、击败曹丕的赵德度
       公元219年,即建安24年的12月,刚愎自用的蜀国五虎上将、刘备“恩若兄弟”的关羽,终于在麦城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刘备匆匆登基后,不顾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诸多大臣反对,于公元221年亲帅大军气势汹汹地前来报仇。此时,若魏再乘机在背后捅上一刀,吴将不堪设想。在这艰危时刻,孙权除了军事上积极防御,还决定实施韬晦之策,与宿敌魏国握手言和,和魏的重任,落到了都尉赵咨身上。
       赵咨,字德度,南阳人。据《吴书》记载:咨“博闻多识,应对辩捷”,被吴主孙权擢为中大夫。赵咨既到魏国上书,魏文帝曹丕对孙权愿意俯首称臣,心中自然得意,故会见赵咨时,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发问:“吴王何等主也?”作为赵咨,如果奴颜卑膝,顺风拍马,故意违心地称颂文帝如何如何高明,而孙权如何如何不如之类的话,哄得文帝“龙颜大悦”,或许有利于盟约的缔结。但是赵咨并未走此“捷径”,而是恰恰忤逆了曹丕,给了跟曹丕心中期望正好相反的答案,对孙权下了“聪明仁智、雄略之主”的评语,并以实例证之:“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主传》)曹丕一时无语,便另辟它径,作为建安文学的骨干人物,对自己的学识当然是沾沾自喜的,便试图从学识上嘲弄孙权。他问:“吴王颇知学乎?”赵咨识破曹丕用心,便针锋相对,答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吴书》)文帝两番败阵,特别是“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一语的内涵,更大大刺伤了其自尊心。然曹丕终不甘心,又欲以强大国力压人,两次发问:“吴可征不?”“吴难魏不?”咨应声而对:“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迫使文帝再次认输,并对赵咨刮目相看,敬佩地问:“吴如大夫者几人?”咨趁热打铁,答以“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同上)大长了东吴国威。
        赵咨顺利完成与魏媾和的使命,并未被胜利陶醉。作为外交家,他清醒地认识到此种“联盟”的脆弱性。所以一回东吴,便向孙权进言:“观北方(指曹魏)终不能守盟。今日之计,朝廷(指东吴)……以应天顺民”(同上),主张对付强敌的根本出路是富国强民增加自身实力,同时也提醒孙权对曹魏保持足够的戒心。
    二、却魏东向的沈仲山
       赵咨出使魏国,缔结了吴魏之间的初步联盟,但这种联盟的不稳定性是众所周知的。果然,魏文帝借孙权有求于他,欲以“封权子登”为诱饵,令孙权送太子孙登入魏,实际上是作“人质”。孙权当然不甘受制于人,上这种当,便“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三国志·吴主传》)
既要违背文帝意愿不送孙登入侍魏朝,粉碎文帝以太子亲情钳制孙权美梦,又要不让吴魏联盟过早破裂,当然更不能损害东吴国格,沈珩何等人也,能担当此任?
       《吴书》记载:“珩字仲山,吴郡人。少综经艺,尤善《春秋》内、外传。权以珩有智谋,能专对,乃使至魏。”珩一到魏都,魏文帝果然发出威胁:“吴嫌魏东向乎?”沈珩既不能得罪文帝,也不能损东吴国威,便 答曰“不嫌。”并机智地解释“信恃旧盟,言归于好,是以不嫌。”不亢不卑地阻却了魏东向侵吴之野心。沈珩还巧妙地解决了孙登问题,使魏主曹丕敬而有加。“文帝善之,乃引珩自近,谈语终日。珩随事响应,无所屈服。”(《吴书》)
       沈仲山与赵德度同样清醒认识到魏之不可久恃。《吴书》紧接着记载他对孙权说的一番话:“臣密参侍中刘晔,数为贼设奸计,终不久悫。臣闻兵家旧论,不恃敌之不我犯,恃我之不可犯。今为朝廷虑之,且当省息他役,惟务农桑,以广军资。修缮舟车,增作战具,令皆兼盈。抚养兵民,使各得其所;揽延英俊,奖励将士,则天下可图矣。”这些话,即使今天来看,也有很大价值。而在当时,的确起了很大作用。它促使东吴集团对曹魏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戒心。故公元224年,“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着长江东吴一方严密的防御阵线,只得感叹“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怅然而返。同时,也促使东吴积极主动地与蜀化解旧嫌,争取新的联盟。
    三、“东吴苏武”冯子柔
       公元223年,刘备薨于白帝城,通过反思的吴蜀双方的高层领导,此时都有再次联盟的意愿。孙权事魏本非真心。“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三国志·吴主传》)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故即取主动态度,“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吴书》)
       冯熙字子柔,颍川人,汉名臣冯异之后。《吴书》载:“权立为车骑,熙历东曹椽,”“使蜀还,为中大夫。”则吊丧聘蜀任务,显然完成得很好。
       然而此时魏吴并未翻脸,唯心照不宣而已。偏偏此时孙权又派冯熙使魏,可见孙权对冯熙的信任和重用,也可想见魏文帝的懊恼心情。所以魏文帝一见冯熙便责难:“吴王若欲修宿好,宜当厉兵江关,县▲巴蜀。而闻复遣修好,必有变故。”冯熙尽量缓和气氛,化解矛盾:“臣闻西使直报问,且以观衅,非有谋也。”文帝心略平,然终有报复之心,便向冯熙刺探国情,“闻吴国比年灾旱,人物凋损,以大夫之明,观之何如?”冯熙识穿了曹丕的用心,答曰:“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以臣观之,轻重之分,未可量也。”击碎了曹丕欲以强欺弱的美梦。自讨没趣的曹丕不甘心就此败北,便“以陈群与熙同郡,使群诱之,啖以重利,熙不为回。送至摩陂,欲困苦之。后又召还,未至,熙惧见迫不从,必危身辱命,乃引刀自刺。御者觉之,不得死。”(见《吴书》)可见冯熙不但有出色的外交才能,还能不为情动,不受利诱,不惧苦困,宁杀身成仁也不愿有辱使命,有着今人所云的强烈的爱国心。难怪孙权为之垂涕,并高度评价“此与苏武何异!”
    四、论事有据的陈光耀
       东吴使者与魏文帝的另一次交锋,发生在公元225年6月,东吴方的主角是尚书令陈化。《吴书》记载:“化字光耀,汝南人,博览众书,气干刚毅,长七尺九寸,雅有威容。”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当了皇帝想成仙。”这些大约是人的通病,魏文帝自然也不例外。他并不满足仅为“魏国”之主,而是念念不忘放马西蜀,荡舟东吴,一统天下。在陈化至魏时,他便有意借酒卖傻,口中虽问:“吴魏峙立,谁将平一海内者乎?”实质则俨然以未来统治者自居,陈化焉得不知?所以立刻对曰:“《易》称帝出乎震。加闻先哲知命,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从古纸堆中寻出“理论”根据,来证明未来统治者将出在震方位(东方)的东吴。而曹丕不愧文人,也有急智,马上也搬出“昔文王以西伯王天下,岂复在东乎?”难之,陈化从容而答:“周之初基,太伯在东,是以文王能兴于西。”这段对答,不但使得曹丕哑口苦笑,甘心认输,而且对陈化产生了钦佩之情。“无以难,心奇其辞。使毕当还,礼送甚厚。”(见《吴书》)
       由上可见,东吴的外交官,都是相当杰出的。他们不但都矢志不移地忠于东吴,而且个个知识渊博,口才出众,他们的强烈爱国精神,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都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9-14 0
已审核

能言善辩、忠诚职守的外交官对于国家的作用是巨大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