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阵亡”的曹魏八名将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3 回复:1

[人文通史] “被阵亡”的曹魏八名将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落落风痕

ZxID:33137211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墨染离雪
一切论坛消息均已屏蔽,勿扰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1 0
“被阵亡”的曹魏八名将
[align=center][table=500,#ffffff,#76923c,5][tr][td]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尊刘贬曹,为了拆辱曹魏,将很多自然死亡或病故的曹魏将领,演义成了“阵亡”、“半阵亡”,而且很多还都亡得很离奇。对照《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你会惊呼,魏国的将领要想在罗贯中笔下自然死亡,真是比登蜀道还难!
  一、曹真(被“半阵亡”)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子侄一辈中优秀将领。曹真自小丧父,由曹操收养,和曹丕一齐长大。青年时曾射杀猛虎,担任过曹操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的统帅,后任魏国雍、凉州的军事统帅。曹真历经战阵无数,卓有功勋。曹丕时代,曹真地位显赫,官至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曹睿继位后,曹真与司马懿、陈群、曹休同为辅政大臣。曹真挫败了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后因病去世,由司马懿接替了他的部分职位。
  但是,〈三国演义〉却严重矮化、丑化了曹真,虚构了大量曹真被战败的“劣迹”。第100回虚构“汉兵劫寨破曹真”,把曹真描写为远远不敌诸葛亮的败将。正史正相反,诸葛亮其实是曹真的手下败将。可能正因如此,引发罗贯中的强烈愤怒,必要着力矮化而后快。罗贯中把曹真的生病虚构成是因为多次被诸葛亮战败而生气所致——“曹真甚是惶恐,气成疾病,卧床不起”。
  这样罗贯中还嫌不够解气,又进一步虚构诸葛亮故意写信把曹真气死。——“曹真看毕,恨气填胸;至夜,死于军中。”而史料记载,曹真在洛阳病重期间,皇帝还亲自来探望病情。根本不是死于军中,更没有打过那些败仗。
  英明一世的曹真,在《三国演义》里狼狈不堪,终了,还被活活气病、气死。比那个喜欢与诸葛亮为敌的周瑜还惨。
  二、张辽 (被“半阵亡”)
  张辽,字文远,曹魏名将。位列当时的“五子良将”之首, 曾指挥了三国经典名战——逍遥津之战,以七千守军,大败十万东吴兵,击斩东吴宿将陈武,还差点活捉了孙权。
  张辽是罗贯中最没有矮化的魏国将领, 可能也是唯一获得此项特殊待遇的魏国将领。罗贯中对张辽笔下留情,其原因大概无非是因为张辽与关羽是好友,而且,张辽归顺曹操之后的军事生涯,讨袁,战东吴,基本上没有针对过刘备和关羽。史载,关羽投降曹操,后又离开曹操,其中,张辽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关羽的这一段人生插曲,彰显了关羽的“义”,曹操的“度”,张辽的“明”,足为后世之楷模。
  张辽对得起关羽,那罗贯中便也对得起张辽。譬如,《三国演义》有这样的情节:曹操击败吕布、擒住张辽后,差点要处死张辽,但关羽下跪苦劝,曹操转怒为喜,收张辽为大将。又如,罗贯中还借关羽与张飞的谈话来称颂张辽“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另如,关羽“土山约三事”,本来纯是虚构,但罗贯中让张辽充当曹操与关羽之间的中间人,等等。对于张辽的经典名战——张辽威震逍遥津,罗贯中也是不惜笔墨,着力渲染。全本《三国演义》,张辽唯一能算上“污点”的情节,大概就算是张辽在追击袁绍大将文丑时,被射中战马而落地。
  然而,要想在罗老的笔下安然去世,仅仅是关羽的朋友那还不够!史载,张辽带病击破了东吴之后,病逝于江都。但《三国演义》却在第86回合,让张辽中了东吴大将丁奉的冷箭,送回许昌后箭伤不治而逝。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罗贯中想给张辽马革裹尸的军人式的结局。其实,此说牵强。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因素,譬如,《三国演义》写老将黄忠,太史慈也都是“半阵亡”(《三国志》里这两个均是自然死亡),这的确是为了让他们死得壮烈一些,他们死后都有“赞诗”为证。但是纵观《三国演义》全篇,罗贯中常常把他不喜欢或很不喜欢的人虚构成阵亡,这应该并非是想给他们一个英雄结局,而是为了矮化“反面人物”,衬托“正面人物”(蜀汉阵营)。
  张辽被罗贯中“半阵亡”,而且场面也颇有点尴尬(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看来是因为毕竟张辽是魏将,是敌对阵营人物,需要适当矮化,而不是为了显其“壮烈”。
  三、徐晃(被阵亡)
  徐晃,字公明,曹魏名将,当世“五子良将”排名第五。曾被曹操誉为“有周亚夫之风”,一生胜战无数,无一败绩,正史中此人十分的威风。在曹丕去世次年自然死亡。史载,徐晃与关羽的私交极好。《三国志 关羽传》“裴注”有记载:羽与晃宿相爱。
  通过徐晃这个人物,读者可以感受罗贯中爱恨分明的强烈个性。一方面,徐晃与关羽为好朋友,罗贯中笔下对徐晃留了不少的情面,对徐晃一生征战无数、百战百胜的名将形象,基本上还算维护了。但另一方面,你徐晃经常打败刘备的军队,而且,还是导致关羽丢失荆州、身被擒杀的重要“罪魁”。罗贯中不能不对其加以一定的丑化、矮化。
  按正史的记载,徐晃的确参加了“汉中战役”,但表现良好(杀得蜀将陈式所部,纷纷自投山谷,死伤无数)。罗贯中却在第71、72回中,虚构了徐晃不听王平劝阻,背水列阵遭致大败。读者阅读这段,会发现与“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情节极为雷同。这简直就是把百战将星徐晃,矮化为马谡这样纸上谈兵之辈。罗贯中虚构的徐晃之言行所为,与徐晃之前、之后的英明神武的形象,判若两人,凡细心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莫不如此感受。堪为《三国演义》之重大败笔。
  关于徐晃的结局,罗贯中也没有手下留情。《三国演义》虚构了徐晃参加平息孟达叛乱,因所骑的战马速度太快收不住脚,冲到了城下,被孟达射中前额而死。这种“被阵亡”的情节,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四、乐进(被半阵亡)
  乐进,字文谦。曹操麾下名将。当世“五子良将”排名第二。在曹操剪灭吕布、袁绍这些群雄时,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多次击败蜀将关羽和东吴军队,还参加了著名的逍遥津保卫战。可谓打遍天下未尝败绩,后逝于公元218年,比曹操还早逝了两年。
  刘备想要与刘璋翻脸,借口就是:曹操要进攻孙权,我得去帮一下。另外,乐进就要进攻关羽了,我若不去营救,乐进必然大败关羽,我的根据地都危险了,还怎么继续为您效力呢!刘璋大兄,您得支持我,快把您的军队、钱粮,多多地借给我吧!刘璋当然不愿意白白地当冤大头,只借了一半。又加上其它一些嫌隙,于是刘备乘机翻了脸,起兵推翻刘璋,最后建立蜀国。
  站在刘备、关羽的阵营来看,乐进是个可怕又可恨的人物。罗贯中自然不会给他什么好待遇。
  在《三国演义》中,乐进被弱化为二流武将,与同是“五子良将”的张辽、张郃、徐晃,有明显的差距。还把乐进的自然死亡,改写成是在濡须口之战中,被甘宁一箭射中面门,曹操下令医治,从此没了下文。看来,和张辽一样,“半阵亡”了。
    五、李通(被阵亡)
  李通,字文达。曹操摩下早期大将。《三国志》把李通的传记排在李典之后,足以证明其名将的地位。
  李通的史迹不多,《三国志 李通传》中能吸引人眼球的有三件事,一是曹操与张绣作战,不利,李通率军及时赶到,并担任先锋反攻张绣大获全胜。二是在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势大,左右都劝李通投靠袁绍,刘表也来招降。但李通按剑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第三件事,更是亮点,这也是让所有的关羽粉丝、蜀国粉丝气愤难耐的事。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留曹仁守江陵,并搬运江陵的物资。刘备与周瑜进攻江陵,关羽被派去截断江陵通向北方的通道(“绝北道”)。这下可倒好,就把这位李通将军给招引来了,来了后二话也不讲,逮着关羽就是一顿胖揍。史载: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关羽“绝北道”也就由此打破。史料明载,李通在此战之后返途中得病,逝于途中。
  李通把关羽打得这么狼狈,罗贯中对李通是绝没有好印象的。《三国演义》中,李通的名字只出现3处。前两处是李通出场、介绍。最后一次出场,便是潼关之战(按正史,李通已经去世2年了)。李通出马迎战马超,被马超奋勇刺于马下。至于李通与关羽之战,《三国演义》里根本就提都没提。
  六、郭淮(被阵亡)
  郭淮,魏国后期的名将。主要的军事功勋,都是针对蜀国的。在汉中战役中,虽然曹魏失败但郭淮却有良好表现。参与了历次抗击蜀国入侵的战争,尤其在挫败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中,郭淮是主要的功臣。后来,屡屡与蜀国的姜维作战,多次打败姜维。郭淮后期,都督雍、凉诸军事,相当于接了曹真、司马懿的班。去世后还被追赠大将军。
  看看这位郭淮将军“与蜀为敌”的简历,就可断言其在《三国演义》中不会有好形象。果然,在《三国演义》中,不仅郭淮的军事形象被严重矮化,常胜将军被罗贯中改写为常败将军。而且,最后还让他阵亡得十分窝囊。
  姜维“九伐中原”某战撤军,魏军追击,姜维的弓箭本来已经用完。郭淮偏偏要在追击的过程中拔箭射姜维,却被姜维将箭接住,回身反而把郭淮给射死了。罗贯中对郭淮,如果不是怀着深仇大恨,焉能想得出这样离奇、窝囊的阵亡情节?
  七、郝昭(被半阵亡)
  郝昭,魏国将领。从史料上看,《三国志》没有郝昭的传记,算不上魏国名将。但郝昭以一千余人的军队驻守陈仓,打败了诸葛亮的数万大军,使自己一战成名。
  此战,即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后,曹真预计诸葛亮不久必会再来,而且,蜀军“一伐”时在陇西遭了大败,“二伐”不会再从这个方向入侵。曹真算定,诸葛亮会进攻陈仓,于是命令郝昭加固城池准备迎敌。诸葛亮果然率数万大军来攻,诸葛亮先是劝降郝昭,但是被严词拒绝(事见《三国志 明帝纪》之裴注)。诸葛亮见郝昭只有一千来人,便下令攻城,并使用了各类攻城器械。但郝昭指挥得当,一一化解了蜀军的攻势,让蜀军死伤累累无计可施。后来魏国援军开来,诸葛亮军粮也差不多了,便撤了军。第二次北伐如第一次一样,又遭败绩。
  这么与蜀国为敌、与诸葛亮为敌的顽固分子,罗贯中怎么会笔软呢?于是,《三国演义》凭空虚构了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郝昭病危,听到蜀兵又一次来进攻的消息,“惊死”。其实,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只是把魏军主动放弃的地盘接收了,勉强算他一次北伐。但是,此战离陈仓很远,根本就没有郝昭的任何事情。
  郝昭在病危中被“惊死”,应该算“半阵亡”。这小郝,对咱的诸葛丞相,真是一点面子也不讲哪。罗贯中对郝昭,看来是恨得牙痒痒了吧,没啥好说的,你“惊死”去吧!
  八、高览(被阵亡)
  高览,袁绍摩下大将,在官渡之战中,与张郃一道来进攻曹操的大营,不克。曹操在乌巢烧了袁绍的军粮、辎重后,他和张郃同时投降曹操。
  高览投降以后,正史就不见了记载。看来,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但既然高览的名字是与张郃齐名的,那么在投降前看来也是名将了。这就可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提供演义的素材。你曹操不用高览,咱罗贯中来用!
  在虚构的穰山之战中,高览被赵云从背后偷袭得手,一熗挑落马下。此战,使赵云获得了斩杀敌方名将的资历。民间三国平话有“河北四庭柱”的说法,指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按这个观点,关羽斩了两个名将,赵云斩了一个名将,聊补子龙将军斩杀的全是无名下将之尴尬。
  穰山之战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官渡之战激烈进行中,袁绍派刘备联合当地的山贼袭扰曹军后方,曹操派曹仁出马,一举击破了刘备的这只军队。此战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应该都参加了,但曹操这边只有一个曹仁,颇有些不对称。因此,在罗贯中虚构的穰山之战中,曹操亲自出马了,且率领着摩下一班大将,有夏侯惇、许褚、张郃、于禁、李典、高览,阵容极为豪华。这样写,一来可使战事更加精彩,二来也可抬高刘备。注意哦,这里面没有张辽。这也应证了本文前面的张辽一节中的观点——张辽未曾直接与刘备、关羽敌对过。
  看来,高览的“被阵亡”,是唯一的一例不是缘于罗贯中的仇恨,而是为了抬高赵子龙。 [/td][/tr][/table]
[/align]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9-11 0
已审核。

越看资料越觉得罗贯中的演绎对于人物还真是带有很明显的偏爱性。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