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
如前楼得出结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常常是义利并举。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精神上是无差等的,但在具体落实中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差等性。
此楼重点讨论天志、明鬼、非命。以及岚君提出的游侠说和儒墨之争以及dodo所说明鬼与节葬的疑惑,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与墨子的联系。以下提列我搜索的资料、观点。以及些许的自我思索。
天志、明鬼、非命是统一的思想,并不存在矛盾性。
1.天志与明鬼先说 “墨子”的“天志”思想认为,上天才是宇宙间的真正主宰。上天为“义”之渊源。他将天的意志置于人间最高权威天子之上 。“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只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天志》)
他所说的天志更像是一把矩尺,一种行为准绳。这就需要“鬼神”为中介而施为人间社会。鬼神的辅佐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明鬼”。反对那种不管人们如何作为都改变不了自己命运的定命论。是为了倡导人间社会要按照“天志”赏贤罚暴、赏善罚恶的准则来行为。
资料: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中国思想史的“天”的含义概括为五种: 即物质之天, 主宰之天, 命运之天, 自然之天, 义理之天。而墨子的所谓 的天就是指主宰之天, 即指具有宗教意义的神灵之天, 有人格和意志的至上神,其所谓的天志 也就是至上神意志的体现。
如郭沫若在分析墨子思想实质时说: “他的天志 , 即天老爷之意志, 也就是天下之明法 , 是他的规矩, 这正是墨子思想的一条脊梁。”墨子在此基础上进而将鬼神分为天鬼神、 山水鬼神 和人死为鬼者 三类。“古之今之为鬼, 非他也, 有天鬼神, 亦有山水鬼神者, 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 《明鬼》 下) 。
墨子利用人们感知的方法,利用古代圣王事迹及其记录的实证的方法,以及提出祭祀实效性的功利性的方法。(所谓的三表法)验证鬼神的存在。
台湾学者蔡仁厚认为“兼爱”思想是墨子十论中的横向联系、“天志”思想是墨子十论的纵向贯穿。
我理解墨子的天志,类似欧洲启蒙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曾表述过的思想,既乃宗教对现实政治的作用。在专制政体下,宗教是唯一能延缓、阻隔专制暴政侵犯社会的力量。世俗权力是否合法合理,必须经绝对、超验的神检验和认定。墨子赋予天具有意志,可了解、监视人的一切行为,并根据人的善恶执行赏罚,给予福祸。 他说:“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攻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观其事,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者无所利,是谓天贼。”(《天志》)凭借上天的权威和标准,墨子得以称那些这些暴君之流为“天贼”,予以正义的审判。
树立了天的绝对权威后,引入鬼神为天的意志的中介者而作用于人, 在天的意志的功能表达上,鬼起了秉受天意、传达于人,即沟通、联系天与人的作用。赋予鬼代表天而执行天意的职能,天之志、天之欲、天之所恶都由鬼具体表达:“故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天志》)“子墨子曰:尝若鬼神之能赏善如(或)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明鬼》)
如果说墨子的“天”既“赏贤”又“罚暴”,那他的“鬼”就偏重于罚暴一方面,使人的恶性恶行因有鬼的威摄而有所收敛,不致横行无忌、胆大妄为。所以,墨子认为“明鬼”十分必要:子墨子言曰:逮 “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天下岂乱哉!“由上文可知,鬼神代替天了解、监视人的行为,与天相同,鬼神能按照人行为的善恶执行赏罚,给予福祸。
日本学者福光永司的研究认为:墨子特有的天、鬼、人“三层世界观”。“三层世界观”将世界分为天上世界、鬼神世界、人类世界的三层结构。代表天上世界的鬼神是上帝,位于鬼神世界的下层神灵是山川的鬼神与人死后变成的鬼神(亡灵)。墨家认为,上帝和鬼神是人类现实世界福祸的源泉,既是人类行为的监视者,又是根据善恶执行赏罚的观念上的存在。
所以在我看来,这三层结构被设计形成了成上下层关系,实际等同于与人类世界的等级制度相同。由天子、诸侯、三公、大夫、将军、庶人逐级递减而成的金字塔结构。也是就是尚同中提及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墨子重祭祀的缘故:天与鬼神是君主政治权力的源泉,在祭祀仪式中表现出服从天和鬼神的态度,从而祈求天降福禄。天和鬼神通过感受,给予相应的名誉和幸福。这对君王是给予政治经济的权力基础、社会秩序的安定。对百姓是给予个人名誉和幸福。《天志》将此定义为“三利”。
可见,用天志、明鬼说在人与天、人与鬼之间构建表达利益和义务关系。算是墨子的天人相关论。
2.非命与前二者的统一性墨子的非命根据我自己看到的论文研究,不是我们直面理解的不信命。
墨子所非的命是有特指的。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可损益”的命定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因为墨子认为这样是把社会的治乱、权力的得失、个人的福祸说成是上天注定。人力无可所为。
他在批判宿命论时,其实主张的是天命可变的命不定论。天是最高主宰,以看人们的实际品行做出赏罚的决定。这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天命可改论呢?他以暴君殷纣王、夏桀和周文王作对比,论证了这点。所以我觉得,他否定的其实是殷商时期那种原始的“天命不可更”论,肯定的是西周“天命扉常”“天眷有德”的天命观。这个他反复强调了的。
有资料《白虎通义》将天命分为了三类,按其表现情况分为:第一是寿命。这是上来注定,人力不可改的。第二是随命。这就是随人行为善恶而改变的命。第三种是遭命。是与品行五无关的意外遭遇。后来王充的《论衡.命义篇》将其重新做了阐述。所谓正命,是生来禀赋。所谓随命,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得凶祸。所谓遭命,行善得恶非所冀望,于外而得凶祸。
所以,学者认为,墨子非的是寿命,是正命。而他主张的正是随命说。我自己觉得,墨子非的是儒家的偶然之不可捉摸之命,以他之见,若为儒家所言之命,则难免会出现消极化倾向。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他强调的是天固然主宰人命运,但它的赐福或降祸,是对人行为考查后做出的裁决。这也为他的兼爱非攻提供了依据。归根究底,可能还是在天的意志理解上有偏差。儒家将天命是注定,类似一次成型。不可预知,不可更改。而墨子则不同。他的理论让我觉得出因者和受果者都是人本身。把命运和人之善恶挂钩起来了。可以说是儒的随机命运论和墨的因果命运论之差异。一个强调偶然,一个强调必然。倒也互补。
所以结论是:墨子非命反对的是命定论。反对除了天命、鬼神之外还存在什么神秘的必然性。这是他为了维护自己天鬼赏善罚恶的主体功能。从而为天、鬼树立起绝对权威性。我非常赞成郭沫若的分析,他称“墨子的非命也是宗教的皈依。在骨子里则尽力打击必然性,为鬼神张目。”
3.关于明鬼却薄葬的原因:我直接放资料的截图了。因为文件格式缘故,我放的是图片。
4.墨儒之争、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墨子的关系: (1)、的确如岚君所说,考察一个学说,要看背景。这个背景不仅是创立者自身的生活背景,也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种说法是在中国历史上,儒大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而墨子则出身于下层阶级。
可能正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儒墨在某些认识和看法上针锋相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世界观、价值观吧。至于尚同我的确同意是类似社会秩序准则的理论,以此将社会成员做良好的资源分配。而所谓的冲突理论大概是强调每一阶层的差异性和之间可能的利益分化及斗争吧。从这一点看马克思是有可能被划入的。
(2)dodo疑惑的天人感应说
殷商时期,人们是笃信鬼神的。到了西周,虽然鬼神的地位没有动摇,但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开始被挑战了。老子以道而不是神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不过我自己觉得可能孔子不是完全不信,而是保持了一种敬畏的心情。虽然自然理性主义有所萌芽,但天人关系的浓厚性并未破除。所以墨子才会从非命的角度反对宿命论,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天、鬼。试图理顺天人关系,完备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这点来说,可以堪作是西周天人思想的回归与继承。
西周时期的天人关系是直接感应,而且是单向的。(天对人)而墨子的则在天志中提及有自然现象作中介来表达天意,并且非命中以人向善来作为天之裁决的理据说,可以看成有一定的逆向性。
到了董仲舒,他把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全部放进神灵之天的范畴。也是把自然做中介,却将自然人情化用以沟通天人感应。
所以,墨子学说里对天人感应之反向性可以说是为董仲舒提供了一定的逻辑准备。能不能这样看:西周为发端、墨子为接衍、董仲舒为终果?
5.游侠: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武士。当时军队的骨干,就由世袭的武士组成。随着周代的解体,这些武士丧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谁雇佣他们就为谁服务,以此为生。这种人被称为“游侠”,《史记》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游侠列传》)。
从《墨子》中涉及的防御战术和守城器械以及《淮南子•泰族训》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得知墨者是一个类军事团体的组织,纪律严明。这个团体的首领称为“钜子”,对于所有成员具有决定生死的权威。墨子自己就是第一任钜子,《墨子》的《公输》篇提到宋国受到邻国楚国侵略威胁的时候,他们为宋国准备了军事防御。墨者与普通的游侠当然不同。普通的游侠只要得到酬劳或被施以恩惠,是不太在意战争的性质的。墨者对此有严格的区分。
因此百科说后世墨者分裂为两派,一派为游侠,的确在时代关系上出了问题。
6.查阅资料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来解释墨家后期的突然消失原因之一:(A)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谓子墨子曰:先生以鬼神为明知,能为祸〈人〉人〈祸〉哉〈福〉福〈哉〉,为善者富〈福〉之,为暴者祸之。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我何故不得福也?
(B)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
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
无名门人虽然侍奉墨子很久,但以自己没有得福为由,对墨子的教诲以及鬼神明知、福
祸能力提出疑问。(B)中的跌鼻以自己老师墨子尽管是圣人却还患病为由,提出与(A)相同的疑问。
这是墨子门人对墨子的鬼神之说表示了怀疑。
而上海博物馆藏楚国竹片上记载的《鬼神之明》,被认为是墨家系统的文献。有学者据此推测它的思想并不只是停留在单纯修正、改革墨家思想的层面上,而是具有从根本上动摇墨家思想体系的危险性。
如果墨家思想体系整体被动摇,与以往不同的学说被提出,不仅象征着墨家内部的瓦解,还象征着墨子以来形成的强大凝聚力的瓦解。就此意义而言,认为《鬼神之明》为我们提供了墨家从秦汉之际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的一个原因。《鬼神之明》成为宣告墨家分裂和结束的序曲。
[ 此帖被艾米栗在2012-02-09 21: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