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读书起,她们就以独特的方式走进我的生活。或哀伤,或美好,或清冷,或明朗,她们让我知道,原来文字可以这么美。那是属于女性的美感,满是细腻和柔情,通透和玲珑,演绎着每个女性深处的情感。这篇文字不能叫评论,只能是对她们的一些感受罢了。
[align=center]用人生和文字续写传奇——张爱玲[/align]
一直以来,张爱玲给我的感觉就是孤傲清冷的。就像她那张最经典的照片,双收叉腰,头向上扬起,仿佛鄙夷一切的俗事,遗世独立。
从零零碎碎的句子,到一本一本的故事,字里行间,是通透清冷,也是人间冷暖。我总在想,是什么样的天赋和经历,让她可以在大家云集的民国时期,依然走向文坛的巅峰,睥睨红尘。
1940年,张爱玲写出来《天才梦》,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蚤子。”被很多人封为经典。那时,她19岁。
后来,她的文字故事绵绵不断,沉香屑,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更衣记,传奇……
本本精品,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红得发紫,一帆风顺到让人羡慕嫉妒。她的笔下是最通透的爱情见解,是最炎凉的冷暖人间。有人评价她:“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可是,也是这样聪慧冷傲的张爱玲,依然卑微在爱情的尘埃里,很低很低,却开不出美丽的花。
关于胡兰成和张爱玲的故事,已被乐道过很多次,我不想多谈。其实在我眼中,张爱玲是负担不起俗事情爱,平凡婚姻的人。性格过于冷漠缺少温暖,才情过于通透缺少圆融,态度过于孤傲缺少亲切,这样的女子,深刻却不广博,聪慧却不智慧,有怜悯之心,却无慈悲之态,如何经得起红尘世俗。所以无论是胡兰成还是赖雅,或者是这世间任何一位男子,都不能成为她的归宿。
[align=center]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align]
和很多人一样,认识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去了解她,是因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的头衔。那时的我,一门心思的想当建筑师,就对她产生了一股钦佩和欣赏。
如果说张爱玲的才情在于深,而林徽因,却是博。从音乐到文学,从绘画到建筑,都接触,却都不深。虽为建筑学家,建筑才情被她丈夫梁思成掩盖;虽为诗人,却没有几篇作品被人冠以精品传诵。虽为才女,提她提的最多的不是才,而是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是该哭还是该笑,是成功还是失败。
看她的文集,诗歌中透出的是明媚和温暖,如她的人一般,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真是应了那句人间四月天。本以为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婚姻和爱情都该幸福美满。可是徐徽恋无疾而终,梁思成也在她死后再娶,并感叹的那句话 “原来真正的夫妻该是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的”,让我从心里透出一丝拔凉拔凉。
原来看似姹紫嫣红开遍,最终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所谓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本该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也不过尔尔。是爱的不够,还是方式不对。梁思成爱她爱的包容,不惜在徐志摩飞机失事时,为她带去一块残骸,让她缅怀一生;林徽因爱她爱的意重,上山入林,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料理生活。似乎完美的无懈可击。
可是这个世界怎么会有完美,林徽因太过完美,太过耀眼夺目,也因此,磨灭她的真性情。没有了真性情,在美好,总是缺了份真实,让人觉得虚假。
我们把她看成风景,她最终也仅仅是风景。
[align=center]一言一语皆是诗——简媜[/align]
美,是绝望的时候仍要临水照镜。
深情既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真正的自由是在无所依傍之时,发现无路而处处是路。
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才算得上自由,这不是路的缘故,是心路。
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头?
。。。。。。
简媜的魅力真正在于文字,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让人回味无穷。
读她的散文,就像读诗一般,是读意象、是读情境;又如书法,行云流水之态,自由恣意之感;也是哲理,就像她自己所说:“我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生命。虽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并未滥情,我写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一种诠释。”
每个女子都该读读简媜,她的文字和故事,可以从深处感染内心,那是一种共鸣,一种探索,来自每一位女子最原始的内心世界。属于女性的美丽和高贵。
因为有简媜,所以还有真正纯粹的文字,文学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来。
[align=center]滚滚红尘中的漂泊——三毛[/align]
其实,说的传奇人生,除了张爱玲,还有三毛。
一直以来,三毛给我的感觉,不是作家,而是艺术家。披散着头发,穿着长裙,在撒哈拉沙漠中,边走边唱。她拥有艺术家的外形和气质,也同样具有艺术家性格,敏感而脆弱,哪怕她的文字轻松幽默,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也无法掩盖骨子里的悲伤绝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是一种无枝可依的孤独。
三毛喜欢撒哈拉,因为她觉得找到了家,觉得这里是她的故乡。就像彼得潘找到永无岛,三毛找到了撒哈拉,都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在被文明遗忘的国度中,她远离了俗事红尘纷争,拥有自己向往的自由。因为这里没有成人世界的太多的虚情假意,更多的是一份远古的纯粹,哪怕这份纯粹中透出的是蛮荒时代的野蛮和迷信。
其实,三毛只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无法长大的孩子,她逃离现实,自我封闭,敏感脆弱,十三岁就自杀过,十六岁又自杀过,本身性格中的偏执孤僻厌世没有因为成长而改善。最后,连撒哈拉都无法挽救她。
我们都是平凡人,活在滚滚红尘中,低头走路,所以无法理解林黛玉的试看春残花溅落的悲伤,也无法感受三毛心中满是绝望孤独的颠沛流离。但是我们幸福,那些对生命的思索和对孤独的探求是边缘者和哲学家的事情,我们只用感受最温暖的感情就会满足,因为我们平凡,平凡是福。
[align=center]永远分离却终身相依——舒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align]
从那首《致橡树》知道舒婷,满满都是最理想的爱情,同甘共苦,并肩站立。
记得以前我把这首诗发在空间上,我一位在大学教中文的亲戚说,木棉虽好,却只有一季繁花,并且花开的时候,永远不见绿叶,孤独的红色忧郁的红色悲壮的红色,满地堆积憔悴损的惨淡红色,怎么是你柔弱的小小身躯,能够承受的呢?
她说她更愿意你不做木棉,而作一株长袖善舞的紫荆,一年四季,温柔长青,即使繁花满地,也不是因为疲惫和忧伤,而是为了投入爱的怀抱,温暖的,厚实的,决不动摇的,大地的怀抱!
那时年少,正是轻狂岁月,羡慕大女人的强大,看不起小女人的娇柔,告诉她:小女人的确幸福,不过我还是喜欢可以和爱人一起,共同的去面对风风雨雨,去分享甜蜜欢笑,在一起时互相扶持,分开时又可以独当一面,我之于他,是朋友,是伙伴,是知己,也是终身的伴侣。爱情,不 只是一方付出一方受宠爱,爱情是一种义气,当拿则拿,当放则放,相互信任和承担。
现在少了些轻狂义气,多了份宽厚包容。不再只觉得橡树的爱情是最完美的,也不再只欣赏意气风发的大女人。因为爱的人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的际遇观点不同,爱的方式也不相同。那些依偎在爱人怀抱的小女人心态,是智慧和温暖;那些意气风发的大女人心态,是潇洒和恣意。但无论怎样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对方幸福,让自己幸福。
[align=center]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席慕容[/align]
还记得是在初中的语文课,老师在上面朗诵着她的《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满满是温馨浪漫的情怀。
她的语言温暖,每一个字都是幸福。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席慕容曾经说过:“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
但是无论她是以什么原因去写诗,无论是《蚌与珠》,《戏子》,《一颗开花的树》还是《信仰》,都是少女情怀的诗情画意。生命最初的纯洁幸福,即便忧伤,也是美丽,像清晨雨后的阳光,下午晒过的棉被,朴实却美好。
[align=center]仁爱的心理医师——毕淑敏[/align]
从军人到医生,再从医生到作家,毕淑敏的经历赋予了她独特的魅力。
年少读她的素面朝天,顿时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子,活的真实。她的文字中是生命,是从容,是感恩,是大爱。
她说: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她说: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她说:淑女必书女。
她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她要我们去热爱生活,去珍惜拥有的一切,去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她让女人把幸福的钥匙握在手中,对女性心理的指导和启迪比什么都有用。
与其痛苦埋怨生命中的不幸,不如对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事物安然接纳。包容自己的生命中的苦难,珍惜自己生命中的美好,拥有平和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人可能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如果你渴望健康和美丽,如果你珍惜生命的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为这世界增添晴朗和欢乐,如果你即使倒下也面向太阳,那么,请锻造心情。让我们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生命的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是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圆融淡然的智慧。
[ 此帖被金色提琴在2011-11-25 09: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