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声明一下,我提到的5本书,我非常的喜欢。写下面的评也不是要攻击这几篇小说。只是,因为是精品,或者说其水准在我看来已经高出了通俗小说的一般水准,所以我不自觉的把他们当成一种文学作品来看了,而非快餐小说。
我本人对于所涉及的作者在原创方面的功力无比尊敬和佩服。 这个书评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很长。赞美的话已经太多了,我不写是因为那是既定的事实。我只是想说一些在我的角度看来的一些问题,当然fans们可以不同意。
畅销书和经典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真不知道。不过,就小说这种文体来说,我倒是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我看过的书,或者是实体或者是网络连载,如果我有孩子,我希望她能够在适当的年龄作为成长的一种经历应该看一看的,那就是经典;我希望她能够在适当的年龄当成休闲看的,就是畅销书。所以我认为,以上基本都是畅销书,而非经典。
这次活动的几部小说,诛仙,佣兵天下,亵渎我都是追着看到完结,历时几年,追的很辛苦。缥缈录和昆仑不是网络小说,都是出版物,缥缈录之前看过没有看完(因为最后一本还没出版)。本来是想写新看的昆仑的评,但是昆仑太过于沉重,看的我心情很不好,看完之后还是决定把几本书放在一起说,不给自己找心理负担。
我的理解啊,这5本书的共同特点是:
以一个或几个主角的成长经历为文章主线,用带有很强作者风格化的语言和情节设计,庞大的世界体系架构来体现主角在追求力量、金钱、权利、爱情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面的顿悟。
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与现实世界有很大不同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主角常常都是一个无法摆脱历史洪流的小人物,他们在挣扎中成长,以一种悲怆的形式诠释着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
看这些动辄百万字的书的时候会被其新奇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情感所深深吸引。能够吸引我读超过百万字的小说并不多,在网络小说没有出现的年代,上一个作者是谁,金庸?古龙?或者施耐庵?其实他们写的同样都是一个非现实的世界的故事。那么回到现实来,现在还有有多少人会去看平凡的世界,会去研读尘埃落定。
看过这5本书,我个人的观点是后2本的水平还是要高于前3本的(当然我这里特指网络连载,我没有看过出版后的实体书)。其实纵观现代小说的现状来看,我也不得不承认,出版物的总体水平还是要好于网络连载的。我没有贬低网络小说的意思,我只是就事论事,既然放在了一起,那么就不能只用一种看故事的角度来审视网络小说。
网络与杂志这些载体的出现使得写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写作不再是作家的专利,非职业作家用他们更加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我的阅读空间给极大的放开了。当时很吸引人,很着迷,但是现在想来,或者重新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失去了当时的激情,而且对于同类型的文也更加的麻木了。
语言的生命
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一种思考发挥到极致的体现。小说的语言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现在很多时候评价小说的文笔好不好一般都是单纯的评价其描写和议论,而却忽略了动作和语境,以及这种描写是不是一种普遍性的描写。
评价描写和议论这种方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相对于满篇的自说自话、空洞无物的议论描写的小白YY文来说,那这几部小说的语言肯定是好的太多了。
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其标准有问题的,毕竟我不能把小白YY文的标准作为评判的最低尺度。 就我看来,作为官方媒体的推荐,在小说语言上的赞扬,确实是有广告之嫌,如果不是当代小说的整体语言水平在下降的话,那就是媒体过渡的夸大这些畅销小说的语言水准。
先来说描写,一般就是景物、人物和动作的描写。但是现在好像很多时候,我在看的是形容词和比喻,而非精炼的动作。简而言之,我可以将印象里这些描写概括出一个套路:先进行叙述,然后再在句子的适当位置穿插形容词,再然后在句后加比喻句,最后视情况加入拟声词、叹词或者助词。
以下是引用片段:
只听“砰、砰”连续响起,绿芒剑气已然撞到了冰壁,但与之前林惊羽御剑撞上冰壁迥然不同,这一次斩龙剑竟是势如破竹,声响冰破,片刻间将七道冰壁击得粉碎,冰凌四溅,而绿芒剑气竟无稍减半分,声势反而更厉,如怒龙狂吼,张牙舞爪地冲向齐昊。——诛仙
孩子终于抬起了头,却没有出声。这是阿摩敕第一次看见世子,那么清秀文弱的一个孩子,蛮族的孩子从小骑马弯弓,多半茁壮得像是小马驹,世子却是一个例外。他的脸色略显得苍白,一双眼睛清澈得像是雨后的天空,乍看去竟有些像女孩。——九州缥缈录
一朵又一朵的火焰之花在夜空里绽开,直似无穷无尽。间中更有魔法之火焰凝成的七色郁金香直冲天际,在黑色的幕布上留下一道炫目的焰尾,久久不散。漫天的变幻映得罗格的脸也忽明忽暗,只有那双眼依然清澈,如一泓深潭,所有的缤纷,都是有进无出,不曾在那双眸上映得分毫。——亵渎 |
我没说我上面所说的描写方式不好,毕竟这种方式我们用了很多很多年,如果要在方式上进行创新的话,那就是文学大师。我要指出的是同样的方法还用样的修饰就太过于雷同了。
形容剑气是势如破竹,形容孩子是苍白无辜,形容眼睛是清澈和湖水,形容深情是四目相对,形容死亡是鲜血绽开的鲜花,形容悲伤是眼睛红肿身体颤抖,形容人表情的变化是眼角和嘴角弧度的变动.... 最后造成的问题就是,无数个人物,同一张脸,很多个性格,因而在看到同人图或者游戏的人设的时候,一种强大的无力感油然而生,看同人画作人物的形象,除去头发和衣着装饰,基本上除了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外,只能看耳朵和体型大小来区分不同的人。
同样是描写,动词用的比较好的我就不说了初中语文课文随便找个小说来都有分析,而形容词用的比较细腻传神的,可以看一看金庸写黄蓉的:
以下是引用片段:
蛾眉敛黛,嫩脸匀红,口角间浅笑盈盈,丽容无俦,又带着三分天真烂漫,更增娇媚,只见日光淡淡的射在她脸颊之上,真是艳如春花,丽若朝霞,娇美中略带腼腆,更增风致——射雕英雄传
|
就像我开头所说的畅销书和经典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不能要求其在语言的锤炼上多么的登峰造极,只能说语言的表达形式过于单一。那么用形容鲁迅胡适钱钟书的形容词来形容这些畅销书,是否可以看成媒体与网站的不负责任。
然后我再来说说议论。议论更加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我对于议论的最初认识来自于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关于路的论断。同样是名句,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而烟雨江南说睡觉睡到自然醒,数到手抽筋。
在众多的小说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很多时候,议论成为了一种背景介绍,或者是禅,或者是道,或者是佛,或者是其他。可是,这种介绍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顿悟的,而不是主角。这是截然不同的2种形式。
我在看小说的时候,看的是主角的成长,站在主角的角度来看问题。但是如果所谓的悟,是作者之于读者的,而非主角,那么这种议论就是不成功的。其实,这个问题在这几部小说里还算比较好,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去看西红柿,云天空的文,那么才叫悲剧,我不能贸然的说作者在凑字数,因为这个确实不公平,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放到相关资料里。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非技术。不是说形容词加的越多越好,更不是比喻用的越多越好。现在网络与媒体无限的放大了在一个新奇而庞大的故事构架下,用于讲故事的语言,以至于使得读者产生了对于语言艺术本身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包括以上两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一个属于我纯粹猜想推断的问题,就是作者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王朔的影响。 王
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调侃”。所以以上各部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调侃的影子。调侃不是讽刺,而是一种不软不硬的幽默的语言形式,尽管很多时候都是黑色幽默。
可是王朔的调侃的根基在于他对于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一种沉淀,而应用于现在的小说中,就变成了一种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和手段,最后的作用就是博取读者一笑。 当然我所说的这种“偏见”有一个好处,就是铺天盖地的小说和媒体宣传强加给读者了一个主流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可以使得网络小说可以选择一条保险的亲民的适合商业化的路线。可以说商业化和网络绑架了读者们的阅读意识。
对于文笔的评价现在的标准已经放低了很多。毕竟,很多情况下即使知道了问题也不一定知道怎么改正。比如我自己,很多人告诉我,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很喜欢用句子结构极其复杂的长句子来表达一个浅显易懂的个人观点,这样很不好。可是时至今日,我还是那个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反面典型,因为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改。写评论尚且如此,何况小说乎?所以感情上还是会理解作者的。
思想与立意
其实本来是想分析结构的,但是这些文实在是太长了,我水平有限也没有找到把结构问题放在一起说的方法,所以索性就跳过。其实只要你对文章结构拖沓,暗线铺的很多最后不见得都交代明白这两个问题不特别在意的话,那么其他问题都是可以忽略的。毕竟,上百万字的故事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昆仑这文,很优秀。如果我是在它还在连载的时候看,可能会真的沉迷其中,毕竟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看过射雕和天龙八部的小说。可是在它还在连载的时候,我抽风的文艺,在纸质图书方面陷入了莫名的晦涩小说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在我在看它的时候我已经看过金庸的大作。所以,昆仑这文虽然有所改良,但是无论在武侠描写,故事架构上还是文章内涵上,都可以看到金庸的痕迹。至于对于武功的描写,我很浅薄,而且女生可能对这个真不感冒,没有看到任何创新之处。哪怕是沧月,我还可以勉强说她武功描写有够婉约。
回到思想立意上。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昆仑中对于梁萧助蒙打大宋的一段应该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的吧。毕竟无论原因为何,都有别于我自小所见到的古代的那种中华正统的民族主义观念。读到这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射雕里的郭靖,他也帮助了蒙古,但最后他守护的却依然是大宋。小说里,主角的不同在于是否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牵扯到战争中,其实这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金庸是在用一种古代人主流的想法来塑造一个古代人,而凤歌在用一种现代人的想法来塑造一个古代人。
汉族中心主义这是历代王朝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所以外族皆为蛮族,这种状况直到解放后才开始好转。现在的我们是可以接受血脉相连的不同民族,可是显然宋朝人并不这么认为。
我说昆仑在思想方面更为出色,是在于凤歌试图跳脱历史的束缚完全从人性的角度来塑造一个主角,这是一种勇敢的尝试,至少在金庸古龙梁羽生将武侠的主角与社会历史价值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之后,凤歌的这种尝试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他在试着创新。但是,我不得不说,他的尝试失败了。因为他在做这个尝试的时候所做的前期铺垫不够,也可以这么说,梁萧的经历使他还不足以跳出这种历史框架,而事实上没有人是可以无缘无故的跳脱社会主流观念的,除非他是穿越的。那么如果分析这个人类大同的主题就成了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而不是主角表现出来的。
我举个例子,小龙女与杨过的爱情,在当时绝对是于社会所不容的,那么为什么会堂而皇之的发生。这与这2个人物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小龙女是一个隐士高人,对于这种社会伦理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而杨过从小看遍世态炎凉,对于社会伦理是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所以这段跳脱历史的感情才可以发生。
可是在梁萧的身上我并没有看到这种背叛的原因。郭靖尚且是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梁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宋人是如何产生所谓人类大同的思想的,又是为何要背叛。就算他和杨过一样自小看遍世态炎凉,可是杨过没有助蒙,另外梁萧本身还有其父遗愿作为约束哪。要知道,他的行为不同于郭靖,手里渲染的是无数宋人的鲜血。难道是对大宋的社会失望透顶,所以要毁掉?这话说的我自己都没有底气。因为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想就要把文章的立意定位于剖析人的劣根性了,如果勉强要算这个论题的话,那这文除了这段完全跑题。
写这段可能会引起fans反弹。我写完之后去贴吧看了一下评论。发现看法泾渭分明。我重申一下我的看法。我不认为梁萧有错,就如我之前所说的,在我的理解中作者这么写梁萧有他的用意,之所以有争论只是因为前期处理的问题。
奥尔罕·帕慕克说小说的作用就是解释人的行为的,不管主人公做了如何“不可理喻”的事情,我必须说服读者。我觉得就是这个问题。所以对于梁萧行为本身的对错我不想讨论,我写出这段的原因只是想说凤歌没有把这个行为给解释明白,或者说我自己没有理解清楚。
然后也来说说亵渎。亵渎很现实,它用一个非主流的价值观阐述了一个主流的事实。看这文的时候觉得罗格很像韦小宝,我的意思是指韦小宝身上浓缩了金庸总结的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男人的特点,而罗格则是浓缩了烟雨江南总结的现代社会人的很多特点(当然,不是全部)。
亵渎这篇小说在用罗格这个人的经历来影射当代中国的现实社会的一些灰色地带,在陈述一个君子迷茫茫,小人常戚戚的社会现实。阴谋诡计可以得逞,而小人物不得不为了生计在尔虞我诈中想出更多的办法来自保。正是亵渎的现实让我觉得它在思想立意性上没有昆仑高。
昆仑使用一种跳出现实的方法来审视现实,无论它是否成功,这是一种试图创新的手法,至少在非纯文学作品中很少能看到这种尝试。不能成功是写作的问题,而不是立意的问题。但是亵渎其实是在就现实表现现实,这是很多小说惯用的一种手法。当然这已经比那些只是单纯体现作者理想世界的文的立意要高。
至于那个关于破立与规则的问题,貌似很高明很玄乎,其实那只是一种价值观,而且还是是作者的,不是作品的。是作者告诉给我的,而不是主角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在那些在庞大的构架,雄伟的场景,华丽的打斗,花样百出的情节中是没有体现的。与昆仑的问题相似,其实很多玄幻奇幻小说仔细推敲一下都有这个问题。
在我看过的现代大众小说中,我个人把小说的思想体现分为四个个层次,并以此作为我评论小说思想立意的依据。(完全是个人观点,如果不同意可以忽略。)
用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思想行为来塑造人物,用超越时代特征的思想来审视人物的行为和态度。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阿来的尘埃落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用超脱时代特征的思想来塑造一个人物,通过人物与时代的冲突来审视那个时代的特征。比如昆仑(这就是我看了昆仑才想到的)。
用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来呈现一个时代,表达作者对于这个时代的种种看法。比如亵渎,庆余年,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等。
用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来呈现一个作者心目中的世界,表达作者的内心想法。比如缥缈录,佣兵天下,诛仙等。
其实我想说的只是,写历史容易,评历史难;评现实容易,写现实难。
畅销小说与商业化
写到这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几部小说了。我想说的是以我目前看到的畅销小说以及很火的网络小说来说,无论奇幻还是玄幻哪怕女性向言情它们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商业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商业化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似乎一沾上这个东西就变得功利,变得世俗,变得唯利是图。其实,商业化只是一个中性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产物。
社会需要卖点和噱头,这个自古有之。比如尼采,人们开始关注他的思想和作品,也是在他疯了以后,比如奥托·魏宁格,他因为无人关注其理论而自杀,而其作品《性与性格》至今仍学术界和民间所争论。
网络文学兴起的初衷是打破出版的高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交流其作品,其发展初期也是本着互联网共享的天性而实行免费的。但是随着其市场氛围的扩大以及潜藏的巨大利益的显现,网络文学成了互联网的一个必争之地。
给予作者一定的报酬以提高作者的积极性这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却慢慢发展成了作者对于点击收藏字数的过分的苛求,因为这与利益息息相关。我没有说这些作者写书就是为了利益,即便是又如何哪?网上一些评论对商业味越来越浓的网络小说口伐笔诛,可是大师如巴尔扎克,畅销如JK罗琳都为白面包而写作过,为什么要去苛求网络作家哪。
纵观以上各部小说,那个没有拖字数的嫌疑。但是反过来,正是这种商业化的包装,让小说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网民千千万,你不看自有他人看。
我自己总结的商业化的畅销小说的几大要素:
1.离奇曲折光怪陆离的人物经历。
2.矛盾并涉及人性的带有悲剧色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极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 多得近乎绝望的字数。
这个绝对是以上几部小说的共同点。虽然昆仑是武侠,我也勉强放在这里了,因为主角的足迹遍布全球。
其实这很好理解,主角经历越曲折,人物关系越复杂,故事就越吸引人,读者才会孜孜不倦的阅读下去。好奇是人的本性,而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更加是人的一种本能。正是这种本能使得我不得不陷入文章做构建的那个世界中去,看主角如何求生,成神。这种代入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看池傲天死的时候,我掐死说不得的心都有;我一朋友到现在还坚信,碧瑶没有死。
同样道理,人除了对于未知的世界很好奇之外,还好奇一样东西,就是人的本性。我往往看不清楚自己,所以才会在别人的作品中去看他们来分析人的个体。就如我之前所说的禅宗、道教、佛法,还有西方的魔法体系,中国的诸子百家都成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世界与世界观的架构。而龙熗、搜神记、山海经则成了玄幻奇幻的必备参考书,这里我多说一句啊,很多作者都应该学习一下这几本书的作者,看一下参考和抄袭的区别。
人、神、妖、魔、鬼、怪或者其他种种,其实归根到底都在于人。不同的小说对于人设有各自不同的设定,或者种族不同,或者门派不同。其实无论作者想要具体表达什么,归根到底其世界观的根本就是人道与天道,人生观的根本就是人,价值观的根本就是超脱的自由。
种族可能有很多,但是这些种族的本性其实就是人性在某一个方面的极致的体现。我不能否认这些种族的原型来自于某些信仰与神话,可是信仰与神话本身就是人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夹杂着恐惧的臆想,在赋予他们性格的同时,也将人对于人性的某些恐惧附注其中。所以这些小说说到底就是在探讨人性,范围与程度不同而已。
人物的经历有够曲折,那么与之相关的就要构造一个完整的复杂的派系林立的世界。这种架构催生了商业化的一种新的形势。来说一下商业化最成功的小说之一——诛仙。一个完整的商业文化体系其产值绝对不在出版物本身,而在其周边产品。说诛仙最成功是因为他的网游极其火爆。这个利润绝对远远多于诛仙小说的利润。
海岩说,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评价文学的标准更加多元,没有绝对标准和终极真理,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证明之一就是销量。尽管我不喜欢海岩的小说,但我同意他的观点。大多数读者,诸如米虫我,都不学中文的,谁知道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其标准到底在哪里。能做的只是自己去比较罢了。
大众文学商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对于作家来说,首先要活着才能创作。同样的,没有商业化小说就很难找到读者,总不能向计划经济那样按人分配,这种状况只有在中学老师指定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发生。随着社会整体商业化水平的提高,随着文化产业市场化的程度的提高,文学是在不断的丰富了的,好的商业化对小说是有促进作用的。而目前来说,网络小说的问题出在不负责任的编辑上,而商业化的问题则出在产业本身不完整上。产业问题不讨论,太高深。
让我在快结束的时候抱怨一下编辑吧。中国的出版编辑怎么了,找一本印刷错误在万分之一以内的畅销小说好像比华人作家得诺贝尔奖都难,因为难归难好歹有啊,近几年的畅销书找没有错别字的,哎...。
在网络上,有错别字那是可以理解的;作者的手稿,有错别字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出版物不一样,保证其文字书写使用正确,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之内,是出版物必须遵守的社会责任。可现在连辞书都错别字很多。想当年我一老师,明确的告诉我在他给我的课件和十几万字的资料上找到一个错别字,期末考试加5分,结果我近百人没有一个能加分的,人家什么态度。对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印刷问题尚且如此,何况其他。
以上这些话,只是我在看这些小说时候的一些感想。写完了我想,我是太苛刻了,明显对待不同小说的标准不同,看言情的时候怎么就没这么苛刻哪。而且关键是,典型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我目前还在这里艰难的码着连短篇小说的篇幅都够不上的文字。可是作为一个读者,我想我还是有可以抒发自己感想的自由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顿悟了,自己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看这些小说的哪?故事。是的,我想我根本上还是要怀着看故事的态度来看网络小说,一如看言情只是为了放松开心而已,最多就是怀念一下那已经消逝的少女梦幻罢了。
所以文笔要看的是细腻而非传神,思想上要看的完善而非深刻。书,并不只是为了传播知识和思想理念,也可以是为了放松心情。读书是一种感觉,既然会觉得好,自然也会觉得不好。如果是故事的话,就自动忽略那些其他的不好的吧。
我很喜欢看这些故事,以前看过了,现在在看,我想以后还是会看下去的。
我的生活需要哲学,需要文学,同样,也需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