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三】闯人闺房搜查还以为是恩德——桐华的政治水平展示
大公子愣了一下,笑道:“你当过我是王爷吗?别叫得我全身发寒!很抱歉,又要浪费你的这番攻心言语了。看看刘弗陵的境况,我对那个位置没有兴趣。先皇心思过人,冷酷无情,疑心又极重,天下间除了自己谁都不会信,会真正相信四个外姓的托孤大臣?对今日皇权旁落的局面不见得没有预料和后着。刘弗陵能让先皇看上,冒险把江山交托,也绝非一般人。就看他这次处理‘刺客’事件,就已经可窥得几分端倪,霍光迟迟不能查清楚,刘弗陵却一字不提,反对霍光更加倚重,桑弘羊暗中去查羽林营,他只装不知,上官桀几次来势汹汹的进言,都被他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刘弗陵什么都没有做的就把一个意外的‘刺客’为他所用。
——————————————————————————--
桐华对刘弗陵的吹捧无时无刻,可惜都没有吹到点子上。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汉昭帝的处理都是最糟糕的。
亲自带领重臣搜索大司马大将军府,闯入女眷的闺房,看了闺房风光和女眷尤其是未婚女子衣冠不整的模样后,丝毫也没补救。
更何况他们愚蠢地搜查完了,也没抓到所谓刺客,师出无名。
这种情况发生后,即使是皇帝,也该对大司马做出补偿吧,比如,该对霍成君的名节做出补偿,即使霍家不屑于送女入宫,皇帝也该做出类似的表示,或者赐钱为霍府女公子日后添妆,或者给霍成君县君之类的称号,毕竟汉朝公主有的都只是县君,如果皇帝能这样表示,等于提升霍成君到公主的地位,算是对搜查女眷房间的补偿。
但汉昭帝有这样做吗?让霍府吃了这么大亏,霍家女公子受了这么大委屈,竟然一声不吭就了事,桐华以为这样写是代表汉昭帝笼络霍光的心,其实她这样写出来,足以证明汉昭帝的幼稚,居然以为这样就能息事宁人而不引火烧身,以为大司马就不会报复了,还傻到以为大司马会为此感激,其实,如果真发生了这种事情,霍光指不定心里多么记恨呢?而当日闯了闺房的几位重臣又不知会如何心虚加理亏,哪还敢跟霍光硬顶。
所以,让我大声说吧,桐华是政治白痴!脑残一代女!
2011-08-07 00:01:35
【二百六十四】王爷?大哥?
大公子愣了一下,笑道:“你当过我是王爷吗?别叫得我全身发寒!
孟珏微笑,一派倜傥, “大哥,你的生死我是不关心的,不过我视红衣为妹,红衣若因为你有了半点闪失,我会新帐老帐和你一起算。”孟珏说话语气十分温和,很像弟弟对着兄长说话,表露的意思却满是寒意。
————————————————————————
一、魏晋南北朝时,胡人把“爷”这个字带进了中原。那之前,中国人只用“耶”字。
【清代著名小学家钱大昕《恒言录·三·称父曰爷》条云:“古人只用耶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耶’字。杜子美《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云:‘《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即是引《木兰诗》,初不作爷可证。木兰诗‘爷’字,乃后人所改。又杜《北征诗》:‘见耶背面啼’,亦不作‘爷’。”】
此时哪来王爷?
二,所谓“大哥”,那时代叫大兄、兄长!叫大哥?哦也,穿越了。
2011-08-07 00:11:04
【二百六十五】唐朝的“哥”字汉朝用
孟珏微笑,一派倜傥, “大哥,你的生死我是不关心的,不过我视红衣为妹,红衣若因为你有了半点闪失,我会新帐老帐和你一起算。”
——————————————————————————————-
哥字脱胎于“歌”,东汉时才出现“歌”字。
【《说文》:歌,咏也。】
到了唐朝,才有“哥”字。从“歌”字里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字。
这时代的哥字可以用来叫爹,也可以叫兄长。
【旧唐书·王(土局)传》“玄宗泣曰:‘四哥孝仁’”】
这是叫自己的爹。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
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
复寻为善乐,方验保山河。】
这是叫自己兄长。
显然,桐华所写的“大哥”是唐朝才出现的。
【二百六十六】穿越且搞错位置的“汉子”
许平君脸一红,心中甜蜜喜悦,面上却是板着脸瞪了一眼云歌,转身就走,“一个姑娘家,却和街上的汉子一样,满嘴的混帐话!”身后犹传来云歌的笑声:“咦?为什么我每次一叫‘嫂嫂’,有人就红着脸瞪眼……”
————————————————————————————————
“汉子”明显是外国人对汉朝人的称呼,其理由相当于外国人叫我们“中国人”。
请问,我们在大陆的城市里会不会说,“你和路上的中国人一样,满嘴的混账话”?
何况西汉才成立一百多年,周边的人还没开始叫“汉人”、,“汉子”,无论如何西汉人都没可能把外国人称本国人的称呼当成自称。
根据历史,“汉人”、“汉子”本是他称,是周边国家叫汉朝人的,这些称呼直到东汉才有,那之前,周边国家都叫“秦人”。
《史记·大宛列传》:“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另外,引用:
【《汉书·西域传》记汉武帝征和四年下轮台罪己诏,引军侯弘上书曰:“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颜师古注:“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于此年此纪事之后发挥说道:“据汉时匈奴谓中国人为秦人,至唐及国朝则为中国为汉,如汉儿、汉人之类,皆习故而言。”】
汉子成为男性通称,其实是在唐朝之后了吧。
详细的考据请看这篇文章:
【
http://lizesheng1218.blog.163.com/blog/static/3500022920077126455688/ “汉子”称呼的流变(
——汉人、汉子、好汉——他称、自称、专称、】
2011-08-09 00:14:35
【二百六十七】刘病已和许平君婚礼来宾的身份都是下层人士?
三叔四婶,七姑八婆,纷纷打听孟珏来历,一个个轮番找了借口上来和孟珏攀谈。孟珏是来者不拒,笑意温和亲切,风姿无懈可击,和打铁的能聊打铁,和卖烧饼的能聊小本生意如何艰难,和耕田的聊天气,和老婆婆还能聊腰酸背疼时如何保养,什么叫长袖善舞、圆滑周到,云歌真正见识到,一个孟珏让满座皆醉,人人都欢笑不绝。
——————————————————————————————————-
一个是掖庭养视的宗室子弟,交往的是太仆的儿子、车骑将军的儿子、名儒、掖庭令、关内侯这些人。
一个是昌邑世家贵族的嫡女,昌邑哀王的心腹,掖庭令的亲信,曾经的宦者令、如今的暴室啬夫的女儿,曾经和馁者令家定过婚。
他们的婚礼上会出现打铁的、卖烧饼的、做小本生意的、耕田的这些下层人士?
刘病已好歹是皇曾孙,许平君好歹是官吏淑女,属于上流社会好不好哦?
却唯独没有内廷宦官、官吏、出自昌邑贵族家的故人、刘病已的高官子弟同学和走马时的贵族朋友、其他宗室比如宗正的代表?
他们的婚礼不分男客女眷,不分内外,不讲秩序,不按礼节,什么三姑六婆都可以乱窜?
冷笑一声,为了陪衬一个贱民商人、一个蛮夷黑户,桐华可把刘病已和许平君踩得够低。
2011-08-09 00:18:54
【二百六十八】东汉的烧饼西汉有了
珏是来者不拒,笑意温和亲切,风姿无懈可击,和打铁的能聊打铁,和卖烧饼的能聊小本生意如何艰难,
——————————————————————————--
第一,烧饼是班超投笔从戎征西域后才从西方传来。
班超是什么时候的人?东汉!
第二、东汉时烧饼叫胡饼。
范晔《后汉书》曰:“ 灵帝好胡饼。”
桐华不漏点不穿越,就不死心。
【二百七十一】 三教九流?汉朝有正式宗教了?宋朝典故穿越了?
刘病已听到云歌的话,面色微变。
他原本只打算话说三分,但没有想到云歌自小接触的人三教九流都有,见多识广,人又心思机敏,话虽是无心,可意却惊人。
————————————————————————————————————————
一,宋朝典故汉朝用,
此典故出自:
【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二什么是三教九流?
(一)中国人都知道儒,道,释三教。
首先这“三教”的说法起源自三国时代,出现在西汉本就是穿越。
其中道教还没出现,东汉末年五斗米教时期才创立道教,西汉时只有作为哲学流派存在的道家。
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才传入中国,因为释迦牟尼为创立者,所以称释门、释教。
西汉哪来三教?
(二)九流有两种解释:
1、按流派分:
根据《汉书·艺文志》: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流派。
2、按封建社会职业分,民间说法,分上、中、下各九流:
引用: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儒家创始人孔子 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 】
2011-08-09 18:07:39
【二百七十二】鱼水交欢?三国典故又来了
何小七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盒子,双手奉上,一脸诚挚地说着搜肠刮肚想出的祝词:“大哥,这是我们兄弟的一点心意。祝大哥大嫂白头偕老、百子千孙、燕燕于飞、鸳鸯戏水、鱼水交欢、金熗不倒……”
——————————————————————————————————————
只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刘备形容他he诸葛亮的关系是鱼水情吧。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备也是那样说的。
【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从此有了鱼水之欢的典故。
【王朝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小生到得卧房内,和姐姐解带脱衣,颠鸾倒凤,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
2011-08-09 18:17:07
【二百七十四】金熗不倒?
何小七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盒子,双手奉上,一脸诚挚地说着搜肠刮肚想出的祝词:“大哥,这是我们兄弟的一点心意。祝大哥大嫂白头偕老、百子千孙、燕燕于飞、鸳鸯戏水、鱼水交欢、金熗不倒……”
————————————————————————————————————
前面已经有强人普及过了,抢不是西汉的主流武器,西汉主要用矛和槊。
所以,金熗不倒这个成语在西汉是没有的,西汉人也不能理解,
【二百六十七】老毛的诗词桐华也好意思盗
孟珏笑得淡然悠远,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再反驳,“面对如今的局势,王爷就没有几分心动吗?与其荒唐地放纵自己,不如尽力一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就真愿意沉溺在脂粉香中过一辈子吗?大丈夫生于天地间,本就该激扬意气、指点江山。”
——————————————————————————————
据说穿越女最爱老毛的《沁园春·雪》,怎么,号称不穿越的桐华连这首词也不放过?
读过初中的都知道吧,竟然让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汉人张口就说毛主席诗词,这穿越的力度,特狠了。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011-08-11 23:16:26
【二白八十】许广汉是无能的酒鬼么?
“许老头现在整日都喝得醉醺醺,只要有酒,什么事情都不管,许丫头她娘却是恨极了刘病已,可碰上刘病已这样的泼皮,她是什么办法都没有,只能不搭理他。
许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许广汉喝酒的头越垂越低,
————————————————————————————
桐华摆出一副她在好生描写许平君的样儿,可惜她写出来全部都是黑。
许平君的家庭是这么不堪的么?
她爹总是很快振作,三起三落,从不懈怠,许广汉第一次倒霉下蚕室当了宦官后,很快振作当了宫内地位权力都很高的宦者令,第二次倒霉当了城旦做苦力后,又很快振作当了皇家内部监狱长暴室啬夫,还成了掖庭令的心腹。第三次他被霍光拒绝封侯,只封了一个通常封女人的“君”,这已经是莫大的侮辱了,女儿又死了,霍成君当了皇后,他也没倒下去,而是忍耐着继续辅佐女婿,最终成就了女婿的大业,也提携了兄弟和家族。
这样屡败屡战的人会是桐华笔下那个只知道喝酒被老婆欺负的酗酒者?
而我们知道,男人一落千丈后往往最需要家庭的支持,许广汉多次起落,又遭遇独生爱女早夭,都能重新振作起来,如果他老婆不坚强、不给力、不支持他,他能做到吗?
同样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就说过,看一个男人,要看他的老婆。老邓曾经娶过一个美丽的妻子,在最倒霉的时期,妻子离他而去,嫁给了别人。后来,他再娶妻子时,就重德不重色了,我们都知道他后来的太太没有什么美色。
同样,在许广汉多次艰难时期,许夫人都没有离开他,而把女儿培育成了才德都不错的女子,可见其品格,怎么可能是泼妇呢?
2011-08-12 00:02:41
【二白八十一】钩弋夫人临死前有机会编织发绳?
赵陵淡淡解释:“这是我母亲在临走前的一晚上,拔发为绳,用自己的头发编织了这个绳子,做了挂坠给我留个纪念。”
————————————————————————————————————
《史记·外戚世家》中的钩弋夫人之死:
【钩弋夫人名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
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也。于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这段是褚少孙补注的,并非司马迁写的,因为司马迁死得早,而且史记也有部分散逸。
褚少孙是汉成帝年间的人,做过博士,参加过殿选,所以对钩弋夫人的死他应该还是有所依据的,而且因为年代近,本身又是体制内的人,熟悉宫廷情况和官方档案,保证了某些官方性,当时这本书已经由汉宣帝公布,官方收藏,所以,要增补它,也必须是具有一定学识和官方身份的人才能做到。
其次,褚少孙毕竟离汉武帝末年毕竟近,汉成帝又非汉昭帝后裔和钩弋夫人一脉,因此写起来不需要太过避忌,这样就保证了客观性。他的记录,应是可信的。
看这段场景,汉武帝应是突然发难。既然是突然发难,目的就是保证其猝不及防,以免夜长梦多。此时,汉武帝已经命人画了哪幅托孤图,只是还没有确定辅政大臣等,也还没有正式托孤。钩弋夫人猜出了要立她的儿子刘弗陵,估计正在窃喜,而汉武帝突然发难,钩弋夫人仓促之下,只能脱掉首饰叩头谢罪,但汉武帝毫不容情,立即催人拖走她,还说出了“女不得活”这种话,显然是雷厉风行,钩弋夫人从此被关在云阳宫,一直到死。到底是怎么死的,史记没说。既有可能是被秘密处死,也可能是被囚禁而死。但无论如何,她都死得很快。根据史记她是死在汉武帝去世之前。
无论如何,她不可能预知汉武帝的发难而事先准备纪念品给儿子。
而《汉书·外戚传》记载:
【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后上疾病,乃立钩弋子为皇太子。拜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少主。明日,帝崩。】
汉书说她是被囚禁忧愁而死。
试想她的儿子刘弗陵才虚岁七岁,实岁六岁,汉朝女子十五而嫁,她此时顶多二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身强力壮的年纪,儿子又有望即位,她如何会在短短时间内“忧死”?明显是被逼迫而死。
汉武帝既然要她死,就不会给她活路,让她有机会求援,因此绝无可能让她和刘弗陵见面,带话,带物,私通信息等。而刘弗陵年纪很小,也没可能突破父亲的禁锢去看呗囚禁的母亲。他的左右更是为了身家性命,不可能在巫蛊案后还有勇气去顶撞君王,和云阳宫的囚犯勾搭。
所以,钩弋夫人被囚禁期间给刘弗陵送物品也没可能。
那么,这发绳会不会是她的遗物呢?
史记记载:“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也就是说,汉武帝再次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连夜把事情干完了,埋葬了钩弋夫人,消灭了痕迹。
后面汉武帝的自我表白更说明,他决心不让钩弋夫人影响刘弗陵,既然如此,他肯定会把相关人员都灭掉,包括钩弋夫人身边侍奉的人,不会给钩弋夫人留下遗言遗物给汉昭帝的机会。
以至于后来的民间传说《汉武故事》写:
【乃发冢开视。空棺无尸,惟衣履存。】
可见她的死必定有可疑之处,导致民间会流传这样的故事。
为什么可疑呢?史记可以提供线索:
【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
可见钩弋夫人的死惊动了云阳宫周围的百姓,按说汉武帝连夜派使者把她火速下葬了,而根据汉昭帝年间民间流言说汉昭帝是野种公然上书要其退位看,钩弋夫人在民间口碑并不好,她的死应该不会引起多少感伤,但为什么百姓此时却感伤了呢?
原因很简单,动静太大了。
暴风杨尘,按说应该遮掩得住她死的情况,百姓在宫外不可能知道一个被囚禁的女子怎么默默忧愁而死,但他们居然知道了,而且是赶在埋葬的使者赶来的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知道了,只能说明,当时她的死必定惊动很大,规模也不小。一个罪女自然是闹不出规模的,但以汉武帝动不动杀人满门的作风看,她的侍女、心腹等人很可能都被株连关在一起了,当时,她死之时,她的侍女们也跟着一起完蛋了。
哭泣声、尖叫声、士兵的呵斥声、宦官宫女们的呼叫声,即使暴风都掩盖不住,于是周围的老百姓都知道了,钩弋夫人死了,而且死的蹊跷。
因此,百姓感伤,再看到她死后,使者连夜赶来,火速就地下葬,于是流言就传开了。
空棺的传说表面上是叹息她的神异,实际上是可能暗示钩弋夫人的死其实非常可疑,并非“忧死”,甚至使者封识的坟墓很可能都只是个假墓,汉武帝根本不想让汉昭帝有机会找到她的遗体和遗物。所以,我们可疑揣想她死得到底多么惨了。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她都没可能准备下一个纪念品给汉昭帝。只能靠汉昭帝在宫里看着从前的物品发思想之情了。
【二百八十五】青楼梦再次上演
霍成君送孟珏出府时,天色已黑。
小青拿了灯笼过来,主仆二人视线一错而过,霍成君是疑问的眼神,小青微微点了点头。
到了府门口,孟珏正要离去,她却拽住了孟珏的袖子,满面飞红,欲说不说。
孟珏安静地笑看着她,既未接近,也未抽出袖子。
霍成君低着头说:“很少看到爹爹下棋能下得那么开心,我听娘说,爹前日又在她面前赞了你,娘亲也十分开心。”
孟珏淡笑着没有说话,霍成君缓缓将身子靠在了孟珏身上。
孟珏的手轻轻扶在霍成君腰上,既未主动迎合,却也未拒绝。
门扉半掩,花影扶疏。
女子窈窕,男子翩翩,昏黄的灯光,将两人的身影勾勒得温情脉脉。
很久,很久,两个互相依偎的身影都未动。
惜别,惜别,不忍别!
只有情愫暗生的男女才会如此默默相对,别时艰难吧?!
孟珏笑扶起霍成君,“我该回去了。”
霍成君微笑着叮咛:“天色已黑,路上小心。”
孟珏一笑,很温和地说:“外面风冷,你也早些回去,不要吹着了。”说完转身离开,步履虽缓慢,却再未回头。
霍成君立在门口,目送着孟珏的身影消失不见。
——————————————————————————————————
这是哪家的花魁在送别客人呀?
一,侯府千金、大将军大司马的女儿、当朝第一人的掌珠,就只有一个丫鬟相陪,与男人私会送别?
二、府邸门口没有守卫,前来阻止?
三、当时礼仪是未婚女子可以送别外男,而且还能送到府门外?
四、倚门望只适合两小无猜时,现在这两位几岁了?
五、少女倚门,若非无知无识的乡下粗鄙人家,便是青楼女子作风。而当时连”青楼“一词都还未出现呢,歌姬歌妓们要么为达官贵族家养着,要么就在妓坊里卖艺,这种直白肉袒的作风一般出现在营妓中,身份至为下贱。
六,请看此女,只携带一个丫鬟,出门送别男子,黑夜之中,身相依偎,手握蛮腰,面红低语,这是哪门子的礼仪规矩啊?
当时去古不远,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家,礼法森严,搞这么一套,霍府是想丢尽脸吗?
桐华是不是当过应招女啊,怎么笔下统统是妓女的作风?云歌的妈是妓女,开娼妓馆,云歌自己到了妓坊后面不红心不跳地客串妓女,上官家的女儿抛头露面给男客陪酒,现在连霍成君也一派妓家风范了。
2011-08-14 21:51:08
【二百八十六】一个厨子、一个商人要造反
云歌沉默了会儿,又笑着说:“大哥,我没有事情的。他不是还没有做出选择吗?也许他会选择我,不选择江山呢!”
————————————————————————————————
选女人还是选江山?
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讲的么?
战乱年代枭雄可以讲一讲,这太平年头,天子脚下,说出这种话来,你找死啊?
一个行商,子孙连”良家子“的资格都没有,居然在江山美人之间选择起来。
要造反吗?
而且,一个蛮夷黑户厨子而已,入过妓坊,给别人送过皮杯,舔过舌头嘴唇,亲吻过,拖到怀里拥抱过,腰搂过,手叠过,肩贴过,真要是在汉朝,那就是失了清白的妓女而已,哪有被选的资格?
2011-08-14 23:29:46
【二百八十七】挨桌敬就?
那厢的少时故友一身红袍,正挨桌给人敬酒。
————————————————————————--
一、有桌子吗?桐华,我抽你嘴巴。
二、大家都席地而坐,贸然起身,叫做长身而起,这在正式宴会上,是不会随便起身的。
三、那时候敬酒,大家都是跪坐在自己的食案后,举爵相请,如果是小户人家,就由主人家亲自跪行给大家斟酒,然后退回自己的食案后,再请大家共饮此杯。如果是大户人家,就先由司酒者给各位宾客斟酒,然后由主人先举杯邀请,众人一起举杯祝酒相敬。怎么可能让主人移动起身,跑到每一个人的食案前去,挨个挨个地跟人敬酒?
四、这是刘病已的婚礼,更要注重礼仪。汉代婚仪严肃,连酒宴都为一些郡国所禁,何况其他。【二百九十】竹卷绢书如何“合”上?
当她第一次从书籍中明白,原来女子送男子绣鞋是私定终身的意思,她心跳得快要蹦出**膛,明明四周没有人,她却立即把书册合拢,好似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
大家看看,把书册合上这是什么动作?会发生在西汉?
《后汉书·蔡伦传》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纸,从系(丝),氏(zhǐ)声。”
以上可以看出西汉时看出,西汉时的书用两种,或竹简,或缣帛。
它们的使用方法都是展开,看完后卷起。并没有后世书本的封面封皮。
请问桐华,这样的书册如何“合拢”?她是把现代看书习惯写进去了吧。
2011-08-16 23:10:17
【二百九十一】西汉的胡椒还没引进中国,有那么好认?
云歌摸了摸自己头发,只有挽着发鬟的丝带,脖子上戴着的竹哨是用来和小谦小淘交流的,手上也没有饰物,腰间只有装了姜片、胡椒、酸枣的荷包,这个肯定不能送人
馨香盈袖:一个长方形的白色糕点,没有任何点缀地盛放在青玉盘中。初看了,只觉诧异,这也能算一道菜?但当你迟疑着咬了第一口,青杏、薄荷、柑橘的香味萦绕在口鼻间,清爽青涩中,让人不禁想起少年时因为一个人的第一次心跳加速;咬第二口,白豆蔻、胡椒、肉桂、甘姜,辛辣甘甜中,让人想起了暗夜下的**……
掏出几个荷包,打开其中一个,里面装着一些胡椒子,她小心地握着胡椒子,胡椒子顺着小洞,一颗颗滑落。可是马车还未停,胡椒子就已经用完,云歌只能把荷包里所有能用的东西都用上。
刘病已回道:“要多谢云歌的胡椒子。胡椒是西域特产,一般百姓见都没见过,除了云歌,还能有谁会把这么贵重的调料四处乱扔?虽然我们发现得晚了,但毕竟给了我提示。”
太监们随即就发现丢在身上的东西居然是茴香子、胡椒子、八角和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虽然不知道别的是什么,但想来“五毒蚀心粉”怎么也不会包括茴香,深感上当受骗,大怒着追了上去。
————————————————————————
唐朝才传入西汉的胡椒居然能为普通人辨识?
不好意思了,桐华,西汉有花椒,却没有辣椒,胡椒……
胡椒在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公元800多年唐朝中晚期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
【“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摩伽陀国是印度的一个国家,是古代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释迦牟尼时它就存在了,大概一直存在到公元七世纪左右,所以云歌在西域能得到它并不奇怪。
但是,西汉人见到它却能这样轻易认识,那就奇怪了,因为史有明载,唐朝人盛行胡人风味的肉食,才引进了它。西汉的时候,虽然通了西域,但根本没有引进。西汉引入了许多东西,却没有引进胡椒,这显然不单纯是因为不了解,还有一个市场不接受、没销路、商人赚不到钱的原因。
因此,在西汉它根本就是主流人士所不知道也不接受的口味和作料。而酒楼厨艺大赛的评判对这种奇怪的口味竟然还感到“暗夜**”?可能么?
再来,请问云歌进中原的时候是孑然一身扮成乞丐,小乞丐不可能随身带太多行李,而她拿了胡椒去一品香酒楼做了很多次菜,还参加厨艺参赛后,还能有那么多胡椒朝地上洒,一路马车走她一路洒,难道她随身的“小”荷包是魔幻小说的空间戒指吗?
还有,太监们都认识胡椒,此时胡椒还没在中国引进,就算皇帝都不一定认识吧,这些只担任护卫,没在厨房工作的太监是怎么认出胡椒的?胡椒在西汉已经到了普通太监都认识的地步?
2011-08-16 23:41:47
【二百九十二】晋朝典故西汉用
“孟珏,你听着:首先,人和东西不一样。其次,我‘顾影自怜’的原因,你占了一半。”云歌说完话,砰地一声就甩上了门。
——————————————————————————
晋朝陆机《赴洛道中作》曰:“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居然西汉女就用起来了?
2011-08-16 23:50:37
【二百九十三】北宋诗句
孟珏笑说:“新郎官,春宵一刻值千金,不用再送了,赶紧回去看新娘子吧!”说完,拖着云歌离开。
————————————————————————————-
这句如雷轰耳大名鼎鼎的诗出自北宋苏东坡的《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2011-08-16 23:58:29
【二百九十四】唐朝诗句与现代诗在西汉
云歌立即清脆地叫了一声“陵哥哥”,配着一个明媚如人间四月天的笑颜,从未被人如此唤过的赵陵只觉惯常黑漆漆的心中也投入了一线阳光。
————————————————————————————
“人间四月”,语出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至于“人间四月天”吗,前些年流行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想必特爱以电视剧当成历史的桐华是看过的。
人间四月天,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桐华这么有品味又酷爱ABC在洋香蕉圈子混的人不可能没看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