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细扒“历史天后”桐华《云中歌》的皮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148 回复:112

[原创评论] 转载:细扒“历史天后”桐华《云中歌》的皮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8-31 0
转载:细扒“历史天后”桐华《云中歌》的皮
— 本帖被 路小透。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size=4]在天涯上看见的好[color=#4f6128][/color]帖[size=6][size=4]
原帖地址:[ur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707770.shtml[/url]
俺觉得此事给了众位写手mm一个深刻的教训:写小言就写小言,要是把自己真当成历史天后,悲催的就是自己了。
桐华已经把霍去病黑了,又把自己老祖宗黄帝黑了,(哦,不对,她已经是美国人了)故剑情深也成阴谋了,我在想接下来她是不是要黑岳飞文天祥了,最后,桐华大大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历史上根本没一个民族英雄,他们都假死了,叛变了,所以她就去投奔美帝国主义的怀抱了?
好了,不说这些,只把这作为一个技术贴看,那是相当的有价值啊,想写汉朝的大大们可以省很多功夫啊

[[color=#4f6128][color=#4f6128]color=#ff0000]公告:此贴在天涯还在无限更新中,但是本人现在高三米有时间同步更新了,愿意的大人们可以去天涯看最新更新,或者好心地帮忙转过来,谢谢啦[/color]
[/color][/color]
原帖内容如下:

2011-6-30 0:29:00
    本人对历史发明才疏学浅,不敢轻亵,但偏偏有一安心黑化我中华历史正面人物、宣传民族虚无论的所谓“历史天后”桐华,黑完霍去病抛家弃国背叛民族,又黑汉宣帝杀害汉昭帝谋害妻子许平君,再黑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因此不得已抛砖引玉,以我粗浅的历史水平看看桐华是个什么样的历史水准:

(一)

云歌发了半晌呆,肚子咕咕叫时,才醒起自己本来是去七里香酒楼吃饭的,结果闹了半日,还滴水未进。

她拖着脚步,随意进了家面店,打算先吃些东西。
      
    ————————————————————————————————
    汉朝有“面”这种食物的叫法?有面店?
    我记得,到唐朝都好像叫做“汤饼”,著名故事有唐玄宗的原配王皇后被废之后,伤感回忆当年她的父亲,为三郎【唐玄宗】推下衣服散开半臂做汤饼。
       
    就算宋朝也还没有面条的说法,去读读武林外史、东京梦华录等书就知道了,如果云歌能在汉朝吃上“面”这种食物我还真是佩服她。
      
    就水平,桐华也好意思号称历史天后,好意思振振有词地考证说霍去病没死,汉宣帝害了汉昭帝和许平君。
  
  连载慢慢进行。

2011-06-30 00:31:46
  因为我是随便看到哪就评到哪,顺序可能不一致:
  
  (二)
    
    孟珏看向云歌,云歌问:“想吃什么都可以吗?”
      
    “我们的店虽然还不敢和城内的一品居相比,可也是声名在外,很多城内的贵公子都特意来吃饭,姑娘尽管点吧!”
      
    “那就好!嗯……太麻烦的不好做,只能尽量简单一点!先来一份三潭映月润喉,再上一份周公思乡,一份嫦娥舞月,最后要一壶黄金甲解腥。”
      
    小二面色尴尬,除了最后一壶黄金甲隐约猜到和菊花相关,别的是根本不知道,可先头夸下了海口,不好意思收回,只能强撑着说:“二位先稍等一下,我去问问厨子,食材可齐全。”
    ————————————————————————————————-
    所谓黄金甲跟菊花的关系,云歌真不是穿越的??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曰: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黄巢之后菊花才和黄金甲有了关系。
     那之前可没有这个说法。
      
     问题是,黄巢是唐朝的,唐朝的人!
     云歌居然都能把菊花用黄金甲说出来了!可她据说非穿越的汉朝女主!
      
     汉朝女主引用唐朝典故!
     作者莫非是在暗示此女是隐藏的穿越系女主毕业?
     还是想暗示读者小白的云歌看过现代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才穿过去的?
      
     以云歌在汉朝路边大排档里吃饭时,随口吃陌生男人碗里一半“面”条的作风,又知道黄金甲乃菊花,看来十成十是个没文化的现代女主只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就去穿越汉朝了!
      
    这就是北大才女、历史天后写出来的历史故事水准,哦也!

(三)
    
     “那就好!嗯……太麻烦的不好做,只能尽量简单一点!先来一份三潭映月润喉,再上一份周公思乡,一份嫦娥舞月,最后要一壶黄金甲解腥。”
      ——————————————————————————
      
    三潭映月是西湖有名的胜景之一,在东坡居士修整西湖修筑苏堤和南宋定都杭州以前,还真没有什么三潭映月的景点传扬天下。
    我刚好去过西湖,印象深刻啊,哈哈哈!
这位据说不是穿越的女主云歌再次穿越了,而且超越时代1000多年,据说在“严肃地写历史”、很少象其他文一样胡编乱造的才女桐华啊,你伤不起!
  

2011-06-30 00:34:54
  (四)
    
    一夜好眠,窗外太阳照得屋内透亮时,云歌眼睛半睁不睁,心满意足地展了个懒腰,“红日高挂,春睡迟迟!”
      ————————————————————————————
    “红日高挂,春睡迟迟”二句显然又是用了典故,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清楚,我有段时间每天起床都要对着墙壁念那几句诗。
      
    三国演义中,孔明在先主三顾茅庐时高卧沉睡后,醒来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很可惜,云歌姑娘又一次穿越加剽窃啦,而且剽窃了一千多年后的三国演义,化用起后世典故一点不带感啊。

2011-06-30 00:40:17
  (五)
  
   “你肯定心里纳闷,不是小偷还会偷东西?二哥有一个好朋友,是很出名的妙手空空儿,他是好人,不是坏人。他为了吃我做的菜,教了我他的本领。不过他和我吹嘘说,如果他说自己是天下第二,就绝对不敢有人说天下第一,可我的钱被人偷了,我一点都没有察觉。以后见了他,一定要当面嘲笑他一番,牛皮吹破天!”云歌说着,噘嘴笑起来。
  ——————————————————————————————————---
  我又一次泪流满面,云歌你太有文化了,妙手空空儿是唐朝裴铏写的传奇里的人物,你在汉朝引用他了,哦也!
  
  作为一个有幸读了唐五代小说全集,在那堆充塞着无数因果报应下地狱见冥王故事里奋力冲杀了好多天的读者,我为同样出现这篇传奇里的精精儿哀悼,为什么同样是神鬼杀手极品小偷,就没有半个人想起他呢?

2011-06-30 00:52:01
  刚到长安城外的少陵原,云歌就听闻七里香酒楼的酒很是有名,所以决定去尝一尝这个七里香怎么个香飘七里。
  ————————————————————————————————---
  给穿越时空的云歌同学普及下少陵原的来由:
  
  少陵原本来叫鸿固原,后来因为许平君死后,汉宣帝将她安葬在此设陵园,陵园比汉宣帝的杜陵要小些,古代“小”通“少”,故被称为少陵,由于位置在南方,所以又称南园遗爱。
  
  少陵代表的是汉宣帝对死去的恭哀皇后许平君的爱情。
  
  而云歌竟然在许平君生前还没当上皇后时就到了少陵原,是要提前诅咒许平君死咩?
  
  桐华,你个死不要脸的玛丽苏天雷白痴穿越女,剥了画皮现形来!

(七)
  
   从此后,云歌有了一个天大的秘密。独自一人时,会不自禁地偷偷笑出来;怕冷清,喜热闹的她突然爱上了独处,常常一个人望着星空半夜发呆;会在听到顽童笑唱“娶媳妇,穿红衣“时,脸蓦然变红;还不愿意再穿任何红色的衣服。因为她暗暗觉得这个颜色是在某一天要穿给一个人看的。
  
  ————————————————————————————————————————-
  我只想诚恳地告诉桐华,汉朝人结婚不穿大红衣服!人家穿黑色服装!因为汉朝还信服邹衍的五行说,朝代的服装是根据五行来的,汉朝的服装大多时候都是尚黑啊!民间婚礼穿红衣服,我记得是宋朝开始的,婚礼上吹打弹唱也是宋朝开始的。如果我对细微都记错啦,请指正,但汉朝女子穿红衣服嫁人,是没有可能的事!
  
  引用一段:
  
  刘邦刚建国时认为汉家是以水德代周的木德,故尚黑,秦朝为四方立祠时未立黑帝之祠,刘邦立之.汉家这一段是水德.
  文帝时公孙臣认为汉家应瑞应土德,但文帝不应.因此至武帝太初改历时才正式确立汉家尚土德,服色尚黄的制度.但是虽然服色尚黄了,且大臣朝服有五色服制度,却仍然以皂衣(黑衣)为朝服,这个在汉人自己所作的注解中说得很明白了,<汉书萧望之传>,张敞说自己"备皂衣二十余年"即是明证.至于皇帝,其实尚未恢复周代六冕的制度,冕服仍然继承秦代的玄冕,是着玄色衣裳的(玄衣玄裳),至于平时的常服,文帝着弋绨,也是黑色的衣服.至迟至宣帝末年时,汉家仍尚土德,故以黄龙为瑞,宣帝还特意为此下诏改元"黄龙".
  到了成帝哀帝时,由于刘向从<易>中"帝出于震"这句话推衍出五行相代的顺序与战国邹衍的五行相胜取代的顺序不相同,因此推出汉家应以火德瑞应而不当以土德,且推衍出一套与五行相胜说不同的五行相生学说.成帝时方士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称汉家气数已尽,当"再受命".哀帝时正式实施"再受命"的自我禅让,哀帝自己把皇位禅让给自己,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实现所谓的汉家"再受命",且以五行相生说推衍出的汉家的火德正式取代武帝太初改制以来实施了近一百年的土德,服色尚赤.
  至东汉代新莽而立时,光武帝刘秀以<赤伏符>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来附会东汉的发迹,遂大肆在全国推广图谶,正式承认火德为汉家之德命,服色尚赤,故后汉一代始为后世称汉家为"炎汉"之由来.<史记><汉书>中的<高祖本纪>中刘邦斩蛇故事中,老妪言"赤帝子杀白帝子"这一段表彰汉家以火德继尧运的神话,大约也就是此时被窜入史书中的。
  
  ——菜鸟飞飞888

找不到汉朝婚礼服,勉强用这张看看

  想到青竺待会炒菜时,每个动作也都完全和她一样,甚至连手势之间的间隔时间,青竺也会一瞬不差地重复,云歌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
  ————————————————————————————————
  汉朝有炒菜?
    
  实际上,由于炼铁术还不够成熟,秦始皇征服天下的大军,主要武器是青铜器。由于缺乏铁锅,主要采用青铜鼎来烹食,无论民间还是庙堂都没有可能吃炒菜。炯、煮、烧、烤、烙,烫、炸、蒸、脯、腌八法虽然在秦朝已经出现,但由于铁锅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炒菜出现在宋朝。
在宋朝以后,中国人才开始吃炒菜,那之前主要是吃生鱼片啦、蒸菜啦、汤啦,烧烤啦、各种酱料调味啦,实行分餐制,今天日本韩国吃的方式都是我们祖先玩剩下都,到宋朝才因为实行现在的同桌吃饭而开始吃炒菜。
    
  至于云歌家住的塞外,几千年后,至少到明朝也没实行吃炒菜。更别说汉朝,无论东西方都没吃炒菜。
    
  以下为引用:
    
  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当时实际上在调味的时候非常简单,特别是肉类是没有入味的。当时调味的主要是羹,跟我们现在的汤有点接近,但很黏稠,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勾芡。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北京人,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著有《华夏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

2011-06-30 01:41:48
  说我不能较真的,有人开了几十万字跟陈废后的穿越小说较真,我为什么不能较真被粉丝捧成历史真相、又被作者在小说外到处宣传所谓历史真实的云中歌?

2011-06-30 10:33:46
  (九)
赵破奴摇了摇水囊,这是最后的几口水了。
    
     他将水囊捧给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少年的视线从他已经爆裂的唇上一扫而过,淡淡说:“你喝了这几口水。”
    ———————————————————————————————
    
    从长安到楼兰,皇帝十二三岁就可以随便出宫吗?
    
    好吧,就算微服私访,也不可能跑这么远。
    
    而且身后没有跟着大军护卫,还去沙漠冒险。
    
    霍光竟然不知?满朝文武没跳起来纷纷进谏?天下没有因此议论纷然?
    
    桐华当朝中的霍光、朝外的赵广汉等人都是死人么?
    
    把汉朝皇帝的安危看成什么呢?居然可以跟邻家小朋友一样乱跑。
    
    要知道,在汉昭帝时代,匈奴还没完全驯服,一直到汉宣帝时代,冯奉世出西域时,还组织了西域联军去打勾结匈奴的莎车呢,刘弗陵这一路过去,居然不怕碰到投靠匈奴的西域国家,他当沿途的盗匪、国家都是死人?匈奴也是死人?
    
    还是桐华虚拟都背家忘族负国的霍去病虎躯一震,匈奴、盗匪、不怀好意的国家全都臣服在袍子下面了?

2011-06-30 10:59:29
  第(九)点最最充分地体现了刘弗陵是个无用的傀儡皇帝,臣子们宁可坐看他出去冒险,渴死在沙漠,被匈奴抓去当人质,被不怀好意的西域国家俘虏,被盗匪砍头,也随便他溜达呐!
  反正是个不紧要的小东西,根本不具备皇帝的使用价值嘛!
(十)
  
  再往里走,穿绕过芬芳的花木,待看到水磨石的灶台,定会怀疑看花了眼。
  ——————————————————————————————————————-
  我越看越不对头,后来仔细一想,原来是“水磨石”三个字刺了眼。
  
  云歌姑娘,你确定你那时代有水磨石的叫法?
  
  你知道古代都是怎么说的吗?
  
  “一色打磨得滑溜的青石”之类都说法跟水磨石可是两回事哦。
  
  水磨石是现代人才有的叫法,水磨石的制法少不了水泥,可是等等,你确定汉朝有水泥?
我好心韩度给你看看虾米叫水磨石:
  
  水磨石(也称磨石子): 是指大理石和花岗岩或石灰石碎片嵌入水泥混合物中,经用水磨去表面而平滑的地面。
  
  下次请记得,你个穿越女不要把现代装饰材料当成了古代那打磨得水光滑溜的青色长石、大理石之类,顺便说,大理石在汉朝还没正式开采,有记录表明,它的最早开采是在唐朝,而大理这个词已经是937年大理国建立后的事情啦。
  
  桐华,你能让汉朝人享受起水磨石,你牛!

2011-06-30 11:10:15
  我只希望下次她黑人的时候,不能再端着历史天后架子,假装写的是历史事实,在她的脑残日记、后记、博客等地方,摆出她那些白痴言论才是历史真相的架子。
  
  这贴就是撕她遮羞布的证据。

2011-06-30 11:25:49
  (十一)
  
  平君探手入怀,立即跺着脚,又是气,又是笑,又是着急,“居然有人敢太岁头上动土!刘病已,你这个少陵原的游侠头儿也有着道的一天呀!不是传闻这些人都是你的手下吗?”
  
  ——————————————————————————————————
  不用说,继云歌不动声色地发明了水泥、炒菜等现代生活必须品后,桐华还给了文中人物们预知未来的能力。
  
  许平君还没死,就知道自己的陵园名字了,强啊!还居然叫未来老公“少陵原游侠。”
  
  我哆嗦下,汉书《宣帝纪》说的是:“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
  
  难道桐华把下杜当成少陵原啦?哈哈哈。
  
  劭应曰:下杜,杜陵之下。
  
  水经注疏曰:
  此谓水承皇子陂于樊川,则彼为樊川之源,即郦氏时水之源也,在今咸宁县南。)其地即杜之樊乡也。(杜县详后杜陵下。)汉祖至栎阳,(栎阳详后。)以将军樊哙灌废邱,最,(废邱详前。)赐邑于此乡也。(会贞按:见《史记·樊哙传》。)其水西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朱迳讹作注。赵同,戴改作迳。会贞按:残宋本、《大典》本作迳。县详后狗枷川水下。杜京,当在今长安县南。)西北流迳杜伯冢南。(会贞按:《长安志》,杜伯冢在下杜城东南。《一统志》,在今长安县南。)本伯与其友左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伯死之,终能报恨于宣王。故在公子安五言诗(成公子安诗全篇,今佚。)曰:谁谓鬼无知?杜伯**宣王。(朱《笺》云:《国语·周语》云,周之衰也,杜伯**王于高阝。《墨子·明鬼》云,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其后三年,王合诸侯田於圃。日中,杜伯乘白马,朱衣冠,**王中心,折脊而殪。著之《周春秋》以为警。《汲冢琐语》云,宣王之妾女鸠,欲通杜伯,杜伯不可,女鸠反诉之王,王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谏而不听,并杀之,后三年而杜伯**王。守敬按:诸书叙杜伯事各异。《汲冢琐语》谓左儒因杜伯而死。《太平广记》一百十九引《还冤记》,亦言女鸠诉杜伯於宣王,王杀杜伯,左儒九谏不听。但略杀儒事。此《注》则以为杜伯因儒而死,未详所据。)水又西北迳下杜城,即杜伯国也。(会贞按:《汉志》,杜陵故杜伯国。此《注》於后狗枷川下,叙宣帝杜陵及杜陵县,不言杜伯国,而於此下杜城云,即杜伯国。《括地志》亦云,下杜故城在长安县东南九里,古杜伯国。盖宣王杀杜伯以后,子孙微弱,附於秦,后武公灭之为县。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曰杜陵县,更名此为下杜城。《环宇记》略同。是谓下杜本杜伯国,后为杜县,至汉宣帝於杜原置杜陵县,而此城始有下杜之名。但考《汉书·宣武纪》,帝未即位时,乐杜、之间,率常在下杜,是下杜与杜县为二,非改杜陵时,始以杜县为下杜。窃以杜县本杜伯国,汉改杜陵,并非移置。故《汉志》直云杜陵故杜伯国,不云有下杜城,故杜伯国。而下杜城则郦氏后文引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者是也。《长安志》。下杜城在长安县南十五里,引《庙记》曰,杜伯所筑,东有杜原,城在底下,故曰下杜。知是杜之别城,)
[ 此帖被天空晴好在2011-10-30 16:49重新编辑 ]
我的公众号:SONGs星球杯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8-31 0
011-06-30 12:57:13
  (十一)
  
  “那我给你讲故事。”云歌未等他同意,已经开始自说自话。“有一年,我爹爹带我去爬雪山……”
  
   赵陵本想装睡,让云歌停止唠叨,可云歌却自己一人讲得很是开心,讲完了她的雪山经历,又开始讲她的二哥、三哥,赵陵冷着声音说:“我要睡觉了。”
  
   “那你睡吧!我娘给我讲故事时,我也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我二哥和我去大秦时,我五岁。大秦有很多人是金**的头发,碧蓝色的眼睛,很漂亮。不过我不喜欢他们,他们把狮子饿很多天,然后放了狮子出来和人斗,很多人坐在那里看,我讨厌看这个,三哥却顶喜欢看。他们送给爹爹两头小狮子,却被三哥拿了去养……你肯定不相信,但我发誓真有这样一个国家……”
  
   云歌还想罗嗦,赵陵截道:“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为什么不相信?先帝在位时,安息和条枝已有使者来拜见过,《史记?;大宛列传》中都有记述。既然西域再向西能有繁华可比汉朝的安息帝国,那安息的西边也很有可能有别的国家。听闻安息商人为了独霸我朝的丝绸,中间获利,才不肯将更西之地的地形告诉西域胡商和汉朝商人。”
  
   云歌和别人讲述她的故事时,很多人都嘲笑她胡说八道,第一次碰到有人相信,一下兴奋起来,“你相信我的故事?确如你所料,大秦就在安息之西,你去过安息吗?安息也很好玩。”
  
   赵陵没有理会云歌的问题,云歌等了一瞬,见他不回答,笑了笑,又自顾开始讲自己的故事,赵陵这次却没有再出声阻止,只是闭着眼睛,不知道是睡是醒。
  
   赵陵从小到大,碍于他的身份地位,从没有人敢当面违逆他,和他说话时都是或谨小慎微,或恭敬惧怕,或谄媚顺从。他第一次碰到云歌脸皮这么厚的人,偏偏还厚得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一点眼色都不懂看。本来只是无奈地忍受云歌的噪音,可渐渐地,他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真正听云歌的故事。
  
   从塞北草原到大漠戈壁,从珠穆朗玛峰到帕米尔高原,从惊涛骇浪的大海到安静宁和的雪窟,从西域匈奴的高超马技到大秦安息的奇巧工艺……
  
   云歌的故事中有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是他在书册中读到过,却绝不可能看到和摸到的世界。对他而言,那是一个近乎传说的世界。
  ————————————————————————————————————
  桐华小朋友,大概不知古代旅行的困难程度吧!
  
  大秦就是古罗马,安息就是古代波斯那一带地方。
  
  好了,我们来计算下云歌小朋友的年纪够不够去那么多地方还记得住?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他们从罗马接了教宗明亮出发去元朝大都,花了整整三年。这还是单程票,不是双程票。当然,马可波罗游记可能有水分,但如果你读过《伊本白图泰》这本差不多时代的阿拉伯人游记,你会知道,即使走个单程,从阿拉伯到中国,走海路都要折腾很多时间,何况云歌是从陆地去古罗马,哎,那个时代还没有东罗马哦,云歌去的罗马帝国可远了,不是跑到土耳其一带就算都。
  所以,以带着一个小姑娘的旅行队而言,单程路起码也要折腾个两年,如果不去各处观光,马上就回楼兰,来回也要四年!而且因为此时汉朝和古罗马还没有正式打通道路,所以,根本没有合适的向导,路上走错路是很平常的事情,一千年后马克吐温一家壮男都化了三年才走完单程路,这带着小孩子的一家却花了两三年就打了个来回!
  
  为什么我这样算呢,因为,云歌又提到了珠穆朗玛峰,以她去珠穆朗的经历看,小孩一般三四岁才开始记事,她必须在三岁以后爬珠穆朗玛峰,考虑到当时爬珠穆朗玛的艰难程度,她至少要到接近五岁才能爬完回到楼兰,然后以极速冲去古罗马,然后,再神奇地在七八岁时仅仅花了两三年就回到了楼兰!
  而云歌小朋友见到刘弗陵的时候,她才七八岁!但是,这点时间够她跑到古罗马去打个来回还悠哉地观光吗?
  
  借着,再悲催地告诉云歌小朋友,你去了珠穆朗玛峰?好吧,从楼兰到珠穆朗玛峰你知道要多少时间吗?两千年后,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从日喀则【珠穆朗玛峰峰下没多远的地方,后藏地区】出发去北京,那已经是乾隆时代,源源不绝的驻藏大臣和马帮们已经开过很多次道路了,他都用了足足一年才到!
  
  在公元前的汉昭帝时代,西藏正处在远古信苯教都象雄王朝信统治下,也有可能还处在部落时代啥王朝也没有,因为象雄王朝到底什么时候起源目前还不可考,但它在汉昭帝时代,它绝对蔽塞得不可想象。交通之艰难,比蜀道难多了。所以最初爬上去传教的都是印度和尚,因为从印度那边上去还方便点。后来多亏了汉宣帝的青藏政策,才使那地方开化了一点。
  
  好吧,云歌小朋友是怎么神奇地爬上珠穆朗玛峰又迅速爬回来津津乐道的?
  看来云歌的父母成天没事干,先是领着女儿艰难地爬完全没开化的西藏道路,大概花去两年时间,借着马不停蹄地枉古罗马跑,这来回至少要两年,如果还观光,起码五六年去了。
  
  于是云歌父母结婚后,没干别的,天天带着小孩子爬雪山走沙漠长途旅行去了,我倒是很奇怪他们是怎么过家庭生活的,而三岁的小朋友能记住珠穆朗玛峰吗?而且,从沙漠去珠穆朗玛峰这神奇的一家从来不知道高原反应吗?
  
  一直到唐朝,唐军打吐蕃,高原反应都是大问题。这神奇的一家轻松地就解决了。天天毫无目的地在路上跑,神奇的一家,大概是坐着飞毯去了古罗马又回来的吧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8-31 0
 (十二)
   最后是他仍然在等着她的下一个故事,云歌却在“……那条蛇会跳舞,包着头巾的大胡子伯伯一吹丝笛,它就……跳舞……”的断续声中睡去。
  ————————————————————————————————————
  这是这暗示她去过印度驯蛇人的地盘吗?
  
  作为国内恐怕很少有人读过的《伊本白图泰游记》的读者,当年我努力把那大部头的书啃完了,我悲催地告诉桐华小朋友,伊本白图泰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花了二十多年!
  
  云歌小姑娘从记事{三四岁}起,不但毫无困难地爬完了当时几乎无路可走的青藏高原,去了珠穆朗玛峰,还去了古罗马打了个来回,还去了印度看驯蛇人的表演,过程中的匈奴人、沿途国家、高山反应、沙暴、盗匪统统不在话下,而且他们还带了两头古罗马的狮子回楼兰!
  
  这速度、这距离,这神奇的运气和身体,我要大喊,云歌,霍去病,蛇女,你们就是吉祥的神仙一家!

2011-06-30 13:15:06
  纠正下错误处:
  
  看来云歌的父母成天没事干,先是领着女儿艰难地爬完全没开化的西藏道路,大概花去两年时间,借着马不停蹄地枉古罗马跑,这来回至少要两年,如果还观光,起码五六年去了。
  
  ————————————————————————
  改为
  
  看来云歌的父母成天没事干,先是领着女儿艰难地爬完全没开化的西藏道路,大概花去两年时间,接着马不停蹄地往古罗马跑,这来回至少要死年,如果还观光,起码五六年去了。
  
  以云歌的年龄根本办不到以上伟业!!!!!!!!!!
  

2011-06-30 13:52:30
  (十四)
  
   走完这段戈壁,进入前面草原,就代表着他们已经进入汉朝疆域,赵破奴的神情轻松了几分,幸不辱命,终于平安。
  
   雪狼忽然一声低啸,挡在了云歌身前。赵破努立即命众人围成圈子,把赵陵护在了圈子中间。
  
   不一会就看见几个衣衫褴褛的人在拼命奔跑,有汉朝官兵在后追赶,眼看着他们就要跑出汉朝疆域,可利箭从他们背后穿**而过,几个人倒在地上。
  ……………………
  
  军官掂量了一下手中的钱袋,皮笑肉不笑地说:“你们来往一趟汉朝西域就可以回家抱老婆孩子,我们还要在这里替你们清除乱民。”
  
  ————————————————————————————————————-
  请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会说外人人进入本国区域,是你们来往于“X朝和某国”这种语法的?
  
  民国的人会说从巴基斯坦来的人是“来往一趟民国和巴基斯坦”?
  
  明朝的人会说从阿鲁巴来都人是“来往一趟明朝和阿拉伯?”
  
  汉朝的人有用这种语法的?
  
  通常会说的是“来往我大汉疆域和西域”或者“来往我朝和西域”,绝不会说“来往汉朝和西域”,这句法,根本不可能出自汉朝军官嘴里。

2011-06-30 14:05:58
  (十五)
  一夜好眠,窗外太阳照得屋内透亮时,云歌眼睛半睁不睁,心满意足地展了个懒腰,“红日高挂,春睡迟迟!”
  
   窗外一把温和的声音,含着笑意,“既然知道春睡迟迟,那就该赶快起来了。”
  
  孟珏凝视着云歌,似有几分意外,笑容却依旧未变,“也好,正好去吃中饭。”
  ————————————————————————————————————
  就用这来谈谈古代人的用餐及用餐的称呼问题。那时代还没有“中饭”这个说法,如果云歌就吃起中饭来了,那真是穿越了。
如果你仔细读红楼梦,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只有两顿正餐。
  
  汉朝的时候,基本上民间都是吃两餐。即使皇帝也不过是在两顿早上九点的朝食和午后两三点的饷食这两顿正餐外,加加点心消夜什么的而已。
  
  先引用一段内容: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相适应。
  
   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饷,昼食也。”
   饷的读音同晌,饷食就是晌午饭。
   虽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两餐。
   陈直《汉书新证》也说:“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
  
   二餐制:
   商代每日两餐。
   由于照明困难,古人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早饭不能太早,晚饭不能太晚,每日两餐正是同这种生活习惯相适应的。
  
   朝食
   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ong)。
   时间大约在上午九时左右。古人把辰时(上午七至九时)称为“食时”,就是人们用早饭的时候。
   也有的古书记载朝食在巳时(上午九至十一时),比辰时晚一个时辰。
   因此我们估计朝食在辰巳之间,即上午九时左右。
   《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未得志时曾寄食于下乡南昌亭长家里,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一大早就做好饭吃了,等到“食时”韩信来吃饭,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之战,齐侯下令“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就是想消灭了晋国军队再吃早饭,表现了齐候的麻痹轻敌,结果吃了败仗。
  
   哺食
   第二顿饭叫哺(bu)食,又叫飧(sun)。
   时间大约在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因此古人又称申时为“哺时”,又写作“晡时”。
   古人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热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饭。
   飧字,《说文》:“飧,哺也 ” 。解释为“食之余也”,就是剩饭。
   由于每日两餐,两餐之间工作、学习,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昼寝,孔子大发脾气,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因为一天工作时间只有六个多小时,中间再睡个午觉,那就干不了什么事了。
   两餐制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代,至今北方农村在农闲季节仍然保持每日两餐的习惯。"
  
  其次,从云歌才起床看,吃的应该是朝食,第一顿饭。大概九十点钟到十一点间吃的。
  
  当然,如果她是猪,一直睡到午后,那这顿饭也叫饷食而不是中饭。中饭是后世的说法。
  
  其他时间吃的不过是点心消夜,没有正餐啦。
  
  所以,请问汉朝人怎么叫汉朝人去吃中饭的?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8-31 0
011-06-30 14:47:30
  只怕她的粉丝也不敢跳出来说她是历史天后了吧。
  只好说我太难较真了云云。

2011-06-30 16:09:57
  好吧,既然有读者提到了,还是说说珠穆朗玛和帕米尔高原的问题吧!
  
  (十六)
  
  从塞北草原到大漠戈壁,从珠穆朗玛峰到帕米尔高原,从惊涛骇浪的大海到安静宁和的雪窟,从西域匈奴的高超马技到大秦安息的奇巧工艺……
  
  ——————————————————————————————————
  汉昭帝时代的西藏有没有王朝我都不知道,当然藏族人坚持象雄王朝当时已经存在了。考古学上可没承认有证据。
  所以汉昭帝藏人叫珠穆朗玛做什么我不知道,而且当时的人恐怕也不知珠穆朗玛峰的特殊意义——世界最高峰吧,所以云歌会特别提起珠穆朗玛峰是很奇怪的事情,毕竟青藏高原的高山太多了,昆仑山脉都在那一带,作为一个有汉族老爹都女儿,她不提汉朝人尤其是霍去病效忠过的汉武帝都向往的昆仑山,而提一个后世才冠名和出名、而在汉代籍籍无名的珠穆朗玛峰,简直就是未卜先知于她的时代了。
  
  以下是引用:
  
  【珠穆朗玛峰古称“绒布冈”。《绒布杂圣志》说:莲花生大师到雪域高原时,珠穆朗玛峰一带称作“帕竹嘉莫绒”,满山遍野的森林,到处都是野禽猛兽,莲花生大师在此为珠穆朗玛峰开光为神山,取名为“次仁玛”,同时给珠峰周围四座山峰取名。五座神峰命名为“长寿五姊妹神山”。
  ……
  
  佛教传入后,佛教吸收了五神女,给五位女神命名为:珠穆德日卓桑玛、珠穆丁结沙桑玛、珠穆朗桑玛、珠穆觉本珠玛、珠穆定格日卓桑朗玛。
  
    定日周围群众通常用五位女神的名字称呼五座山峰。因三姐珠穆朗桑玛长得俊美、高大,所以把珠穆朗玛峰称为第三女神,即珠穆朗玛。]
  
  可见珠穆朗玛峰是佛教传入西藏后才有的名字,8世纪莲花生入藏后取名珠穆朗玛峰,云歌居然已知道了,啧啧。
而且,帕米尔高原最早在汉代记入史册,古称葱岭,也非常有名了,霍去病征战多年,应该对葱岭很清楚,但桐华全都不知道呀,所以云歌也不知道了。

2011-06-30 16:20:31
  自我纠正一个错误:
  
  我记得,到唐朝都好像叫做“汤饼”,著名故事有唐玄宗的原配王皇后被废之后,伤感回忆当年她的父亲,为三郎【唐玄宗】推下衣服散开半臂做汤饼。
         
  ——————————————————————————————
  改为:
  
  我记得,到唐朝都好像叫做“汤饼”,著名故事有唐玄宗的原配王皇后被废之后,伤感回忆当年她的父亲,为三郎【唐玄宗】脱下当时叫“半臂”的衣服做汤饼。
我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一本历史小说《开元盛世》【忘记作者了,不过那是戏说兴起之前都年代,一个严肃的作者写都】,那位作者当时写到王皇后的父亲赤着胳膊,沾着面粉做汤饼的景象,我就记得了。
  

2011-06-30 16:30:08
  对樱小路不顺致谢。她也是一位历史强人呢。
(十八)
  
  大秦有很多人是金**的头发,碧蓝色的眼睛,很漂亮。
  
  ————————————————————————————————
  古罗马很多人金发碧眼????
  
  桐华有没有搞错民族呀?
  
  当时高卢那一带的民族才是纯正的金发碧眼。但他们被古罗马人看成蛮族。
  
  我记得,这古罗马帝国后期,有位著名的教父有天经过奴隶市场,看见了好些新抓来的高卢奴隶,惊叹他们的金发碧眼,连声说:“这是天使呀!这是活生生的天使呀!”
  
  于是,他筹钱买下了他们,并请人教育他们,统统把他们培养成了神父。
  
  如果金发碧眼在古罗马那么常见,他还惊叹啥呀!
古罗马人头发大部分是深色而不是金色。

2011-06-30 16:37:31
  (十九)
  
  赵陵从噩梦中醒来的一瞬,一把推开了云歌,“大胆奴才,谁准你……”
  ——————————————————————————————————
  奴才这个对下人的称呼在汉朝是没有的。
  
  桐华这一写,透着她浑身的满清奴才味道!
  
  以下为清朝人写的奴才来由的摘录:
  
    奴才二字何自出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胡言遂载以俱来。《刘渊载记》(《晋书》于五胡及诸割据者,别为载记,附于卷末。刘渊、刘曜,皆匈奴也,不得以汉姓而误为汉人):成都王既败,元海曰:颖不用吾言,遂自奔溃,真奴才也。一、《刘曜载记》:田崧骂杨难敌曰:若贼氏奴才,安敢希觊非分。二、王猛曰:慕容评真奴才,虽亿兆之众不足畏,况数十万乎!三、《水经注》:李特至剑阁,叹日:刘氏有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四、《魏书》:尔朱荣谓元天穆曰:葛荣之徒,本是奴才,乘时作乱。五、凡此诸语,皆出自晋末六朝之间,在郭令公之前。令公之为是语,盖亦久居塞外,习于胡言,犹今之**西语骂人者耳。
    陶宗仪以为此语始自令公,未之考也。后于令公而为是语,则《五代史》:董璋反,以书诱姚洪,洪不听。城陷,璋责之。洪曰:汝奴才,固无耻,吾义士肯随汝所为乎!姚洪仕后唐,沙陀族也。是亦习于北俗,晋以前无是也。奴亦作驽。《颜氏家训》(颜,北齐人)谓贵游子弟,当离乱之后,朝市迁革,失皮而露质,当此之时,诚驽才也。一、《五代史》:朱守殷少事唐庄宗(李存勗)为奴,后为都虞候,使守德胜。王彦章攻之,守殷无备,南城遂破。庄宗骂曰:驽才果误予事。二、此亦出于北俗,译语之有出入者也。而魏钞《稗勺》则曰:明代宦官,对上称奴侪,今人讹侪为才云。是不读书之甚者。
    虽然,昔称奴才,以骂人耳,未有以自称者,更未有以称诸大廷者。犹古之有臣妾其名(《易》、《书》皆有之),亦以称宦官宫妾耳,未有以统称臣下也。
    自司马相如、蔡邕、刘琨、韩愈诸文人,始以臣妾二字入章奏,然亦只务为谀词,未尝以书衔焉。
    至国朝,满洲大臣奏事,率称奴才,始以奴才书衔,为一朝之典制;汉大臣且不得舆,盖亦循乎北俗也。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二十)

落花年年相似,人却年年不同,寒暑转换间,当日的垂髫少女已到及芨之年。
——————————————————————————————
  我喷下,有“及芨之年”这个说法?
  
  应该是“及笄”之年吧。十五束发,以笄贯之
  姑且算桐华的小错误。
  

2011-06-30 20:27:10
  (二十一)
  
  窗上笼着的是碧茜纱,屋内摆着的是汉玉几,一旁的青石**钵内散置着滚圆的东海珍珠。
  ————————————————————————————
  这个汉玉几是什么东西?
  
  这玉石界,汉玉就是指汉朝传下来的玉石玉器等。
  文中云歌是汉朝人,身在长安,又非穿越者,请问她看器具时会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地加个“汉”字以表示朝代么?
  汉朝人身这汉国之内看汉朝的玉几,会认为是“汉玉几”?民国人看民国的桌子会想——“民国桌子”?本朝的人看本朝的桌子回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桌子”?
  捧腹了。
  
  如果桐华是想写“汉白玉几”而故意省略一个“白”字,可以理解,但,汉白玉众人皆知乃是一种大理石,而大理石的开采最初是在唐朝,而大理这个称呼我也说过了是937年大理国建立后才有的。
  
  无论哪种解释都是滑天下之大稽。

2011-06-30 20:43:26
  (二十二)
  
  小儿的贴身侍从于安早已经吓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早已经吓得瘫软在地,心里万分悔恨。他才刚做贴身奴才,才刚学会谄媚,才刚贪污了一点钱,才刚摸了一把侍女姐姐的手,难道天妒英才,不给他机会做天下第一奸诈奴才,就要要了他的命?
  ————————————————————————————
  奴才这个说法汉朝绝对没有。
  
  汉朝内宫宦者怎么自称呢?找个例子吧:
  
  汉书匈奴列传里,中行说被迫陪嫁至匈奴,愤曰:“必我也,为汉患者。”
  
  可见这些宦者自称是——“我”。他们还没学会动不动自称奴才。
  
  说来说去,桐华就是不忘做满清奴才,自己要当,还要中国历朝历代都跟着当。
  
  

2011-06-30 21:08:27
  ()二十三
  
  小儿从帘子后探了个脑袋出来,快速晃了一下,又缩了回去,“阿姊把我画的画给剪了,我是想捉弄阿姊的。我会背书,会写字,会听先生的话,会不欺负阿姊,会……”
  ——————————————————————
  阿姊这个称呼是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具体见于《木兰歌》:“阿姊闻妹来……”
  
  但在汉朝,只叫“姊”。前面加排行,如大姊、二姊等。
如汉书外戚传。汉武帝叫姐姐的叫法:
  
  初,皇太后微时所为金王孙生女俗,在民间,盖讳之也。武这始立,韩嫣白之。帝曰:“何为不蚤言?”乃车驾自往迎之。其家在长陵小市,直至其门,使左右入求之。家人惊恐,女逃匿。扶将出拜,帝下车立曰:“大姊,何藏之深也?”
  
  又如尔雅•释亲》曰:
  
  “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前面加“阿”字是汉朝之后才有的:
  
  木兰诗》: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都不是汉朝时候的诗歌、
所以,在刘弗陵的年代喊“阿姊”,乃是历史错误。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当然,建安年时的《孔雀东南飞》,也提到了“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但建安年一般都被认为是三国时代了。
  
  同时,以刘弗陵的身份而言,光卫太子之前卫子夫就已经给汉武帝生了三个女儿了,其他女儿可想而知,刘弗陵绝无可能直接叫某个姐姐“阿姊”,必须叫大姊、二姊……之类的。

2011-06-30 21:39:02
  (二十四)
云歌清了清嗓子,小声唱起来: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呀!
  
   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
  
   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蓝轻摆动
  
   陵哥哥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了梦中……”
  ————————————————————————————————
  读读汉乐府十九首,再看看这歌,无语凝噎啊!
  
  好了,就算是楼兰,也不会这样没文化吧。
  
  虽然当时的楼兰民歌没有留下来,但读读霍去病夺取焉支山后,匈奴人的民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匈奴都是很有水平很有文化的。何况据说老爹是霍去病的云歌,竟然没文化到这个地步,在汉代唱出这种摇篮曲来。
  
  另外,霍去病夺了焉支山,迫使匈奴人全面退出河西走廊,和匈奴人有不同戴天之仇,在《云中歌》里,他居然能够安然在楼兰隐居,还几次三番穿过匈奴和匈奴盟国地盘等去罗马之类的,都没有被匈奴人发现。莫非,他已经投敌了吧?

2011-06-30 22:28:19
  (二十五)
  
  孟珏正和一个容貌清矍,气度雍华、四十多岁的男子坐于七里香饮茶,瞅到云歌进来,仿佛没有看见云歌满面的焦急,未等她开口,就笑说:“云歌,等了你大半日,茶都喝了两壶。快去捡你拿手的菜做来吃。今日碰到知己,一定要庆祝一下。”
  
   云歌呆了一下,和孟珏的目光相对时,立有所悟,忙压下心内诸般感情,点头应好,转身进了内堂匆匆忙碌。孟珏看着她的背影,有些发怔,又立即收回心神,笑看向对面的男子。
  
  ………
  
   孟珏立即站起来,向男子行大礼,“霍大人……”
  
  ……
  
   云歌听完孟珏的话,立即向霍光行礼,“民女云歌见过霍大人。”
  
   “你叫云歌?很好听的名字,你父母定是盼你一生自在写意。”霍光语气温和地让云歌起身,“难为你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在外面闯荡,我的女儿成君和你年纪相仿,她还只知道撒娇闹脾气。”
  ————————————————————————————-
  这段礼仪有重大错误。
  
  首先,云歌失礼甚至冒犯了霍光。
  
  由于汉代无椅子凳子,所以,“坐”是跪坐。云歌身为厨子被传唤后,首先就应该跪下参拜,听完吩咐后再施礼,才能离开,而非站着听完吩咐,点点头就走。因为尊长在前,不礼而走,这是无礼冒犯的表现。
  
  而且,这里不懂礼的不仅仅是她,作为贵客和尊长,霍光也理应在传唤人来后,先接受参拜,因为这是基本礼仪,后辈和下层人的参拜等同于后世的作揖。等云歌参拜完后,霍光才该再做吩咐,而不是看着她直愣愣地点个头就允许她走。
  
  孟珏竟然也不提醒礼仪问题,不知这个所谓的成功商人是怎么混的?
其次,孟珏无耻地认人家做了爹。
  
  所谓“大人”这种称呼,在满清中期才流行起来,在我国绝大部分历史上,都没有叫官员做“大人”的。甚至连西游记和儒林外史,都不叫大人,一般是姓后加官职名,或者姓后加“使君”【汉唐叫太守】、“相公”【宋朝叫丞相】等,绝不会叫大人。比如阮籍的《大人先生赋》,就跟官员的称呼毫无关系。
  
  为什么呢?
  
  唐朝宋朝称大人的,是儿子称父亲或者祖父。意思是“爹”或者“耶耶”【也是爹的叫法】、或者“爷爷”。叫人做大人,等于是贴上去赖着脸皮认干亲,忒无耻了。只有满清中期后才这样叫官员。
  
  在汉朝,孟珏叫霍“大人”,其意思就等同于——叫老爸老爹爷爷了。
  
  汉朝重农轻商,商人地位不高,甚至还规定过商人不准乘牛车不准衣绸缎,一个商人无论有多成功,如果公然叫大司马做爹做爷爷,公然冒认干亲,公然冒犯如此,也不看看自家身份。如果历史上霍光真被一个下九流的商人叫了一声爹,只怕立刻命人砍他的头了。
  
  这句“大人”又看出了桐华的满清奴才骨头相。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二十五续)
  
  第三,桐华描写的云歌在有求于人都清空下都居然如此地不知礼仪,要等到孟珏介绍了霍光以后才施礼,而且也巴着霍光叫“大人”,一个二个都这么地不要脸,贴着认爹,把据说是云歌爹的便宜父亲霍去病不知扔在哪里去了,跟第一次见面的霍光,叫起“大人”,认起爹来了!
  
  第四,"小姐"这个称呼有问题。
  
  至少到唐朝为止,一般都是叫“小娘子”、“女郎”【可做第三人称也可以当面对称】等,没有听过“小姐”的叫法,而在先秦时代,则叫“淑女”等。
  
  以下是引用:
  
  ;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
  
  所以,云歌当着霍光面,称霍成君为霍小姐,是超越时代都行为,此时称“令爱”、“令千金”、“霍娘子”等,最为合宜。

2011-06-30 23:01:41
  啊,发现打错了字,改过来:
  
  桐华描写的云歌在有求于人都清空下都居然如此地不知礼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桐华描写的云歌在有求于人的情况下都居然如此地不知礼仪,
  
  所以,二十五续 修正为:
  
  (二十五续)
    
    第三,桐华描写的云歌在有求于人的情况下都居然如此地不知礼仪,要等到孟珏介绍了霍光以后才施礼,而且也巴着霍光叫“大人”,一个二个都这么地不要脸,贴着认爹,把据说是云歌爹的便宜父亲霍去病不知扔在哪里去了,跟第一次见面的霍光,叫起“大人”,认起爹来了!
    
    第四,"小姐"这个称呼有问题。
    
    至少到唐朝为止,一般都是叫“小娘子”、“女郎”【可做第三人称也可以当面对称】等,没有听过“小姐”的叫法,而在先秦时代,则叫“淑女”等。
    
    以下是引用:
    
    ;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
    
    所以,云歌当着霍光面,称霍成君为霍小姐,是超越时代的行为,此时称“令爱”、“令千金”、“霍娘子”等,最为合宜。

2011-06-30 23:29:52
  (二十六)
  
   云歌说:“霍小姐金枝玉叶,岂是民女敢比?”
  ——————————————————————————
  第一,金枝玉叶这个词,语出唐代,王建《宫中调笑》曰:“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因为是宫词,所以很容易联系到王孙贵女。后来又有宋朝高僧释普济《景德传灯录·了宗大师》曰:“师曰:‘金枝玉叶不相似是作么生?’”后世渐渐引申为身份贵重的人,比如戏剧《打金枝》等。
  
  但在汉朝,是没有这个词的,桐华又一次拧着据说非穿越的女主穿越了一回。
  
  第二、前面提了,"小姐"这个称呼有问题。
      
    至少到唐朝为止,对有身份的女子一般都是叫“小娘子”、“女郎”【可做第三人称也可以当面对称】等,没有听过“小姐”的叫法,而在先秦时代,则叫“淑女”、“女君”等。
      
    以下是引用:
      
    【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
      
      所以,云歌当着霍光面,称霍成君为霍小姐,是超越时代的行为,此时称“令爱”、“令千金”、“霍娘子”以及“霍千金”等,才最为合宜。而云歌显然又穿越了一次。而据说她是非穿越系毕业的土生土长汉朝人。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二十七)
  
  男子看云歌看一眼他的面,才极其痛苦地吃一口自己的面。温和一笑,将面碗推给云歌,“我可以分你一半。”
  
   云歌立即豪不客气地将他碗中的面捞了一半过来。
  ……
  
  夜好眠,窗外太阳照得屋内透亮时,云歌眼睛半睁不睁,心满意足地展了个懒腰,“红日高挂,春睡迟迟!”
  
   窗外一把温和的声音,含着笑意,“既然知道春睡迟迟,那就该赶快起来了。”
  
   云歌立即脸面飞红,随即自己又掩着嘴,无声地笑起来:“孟珏,你能借我些钱吗?我想买套衣服穿。心情好了,也不想做乞儿了。”
  ……
  孟珏和云歌并肩走入七里香时,
  ……
云歌跳闹了一会,蓦然发觉自己和孟珏的亲昵,她立即放开了孟珏的胳膊,大退了一步,脸颊飞红,讷讷地说:“我去告诉许姐姐这个好消息。”
  ————————————————————————————
  这个云歌到底是知羞还是不知羞,知礼还是不知礼?
  
  一会吃陌生男人吃过的面,她当时明明有钱吃饭,并非穷得付不起帐,却去吃不认识的男人吃过一口都东西。如此没脸皮的事情,她也做得出来。
  
  早上在非亲非故的男人家床上醒来,男人在窗下调笑,她也只红了红脸。
  
  接着又和非亲非故的男人并肩而行,在汉朝,男女岂能随便并肩?女子一般是落后几步行走,如果并肩,唉,非热恋的情侣不能吧,所谓携手同游,一般是这某些特殊的节日里,情侣之间发生。云歌和男子并肩而行,她难道完全不明其意?都十五岁的人了,据说还是霍去病教出来的,不会连这些都不懂吧。
  
  但是,她又懂得不能随便拉男人胳膊,忘情下拉了马上红脸缩手,靠,连“皮杯”、“共食”这种东西你都做出来了,吃了人家的残唾了,却居然对拉手脸红?
  
  云歌对礼仪和廉耻的认识与不知轻重和自相矛盾,就是桐华对中国文化礼仪的误解及白痴表现。

2011-07-01 00:14:12
  (二十八)
  
  刘病已?他记得玉佩主人的真名应该叫刘询。
  
   他曾派了无数人寻访刘询的下落,甚至以为这个人也许已经死了,却没有想到刘询的胆子那么大,只改了个名字,就敢在天子脚下定居。可转念一想,最危险的地方不也是最安全吗?只此一点,刘病已此人就不容低估。————————————————————————————————————
  桐华颠倒黑白的无耻功力,第一次展现了。
  
  刘病已三个月大进入监狱时,没人知道他叫什么,他全家都被杀了,也没人关心他的名字了,再说他娘王翁须又只是给被看中的歌舞者,他爹史皇孙也是个不受宠的儿子,卫太子逃亡时都没顾得上带走史皇孙,他出生到三个月大时唯一值得纪念的事情就是他手臂上系了枚身毒国宝镜,而实际上作为风雨飘摇中的卫太子的庶出孙子,他不可能得到太多重视,身边照料的人野不可能太多,因此,这全家族灭后,他入狱前原来的小名肯定被湮灭了。
  
  是芮吉为他取名刘病已,希望多灾多难在监牢里老是生病的他不要再生病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以至于多年后发生泰山石自起上林苑虫食叶子出现“公孙病已当立”字样时他都没有被注意到。
  
  后来当了皇帝,他考虑到民间避讳不易,才改名刘询,而并非他生来就叫刘询。
  
  桐华却提前好几年就替刘病已改名了,好把他塑造成野心勃勃的阴谋家。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二十九)
  云歌还未答话,一个爽脆泼辣的女子声音响起:“不就是炒鳝鱼吗?哪里来的那么多花样子,还嫦娥舞月呢!恐怕是存心来砸场子的!”
  
   云歌侧头一看,竟是许平君,她正扛着一大罐酒走过桌旁。一旁的店主立即说:“此话并不对,色、香、味乃评价一道菜的三个标准,名字好坏和形色是否悦目都极其重要。”
  ……
  许平君脸上血色刹那全无,声音尖锐地问:
  ……
  “你们……你们……”许平君气得揪住了何小七的耳朵,“民不与官斗,你们怎么连这个都不懂?有没有伤着人?”
  
  ————————————————————————————--
  哎,看看汉书里都许平君吧!
  【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
  
  在古代惜墨如金的历史书中,这一句话足够体现她的性格了,谨小慎微、孝顺善良、节俭朴实,有妇道。
  
  这样一个女子,会是“爽脆泼辣”的吗?而且,还亲自去抗酒?她真是毫无身份到要做这些当时人眼中的“贱役”连个仆人或者丫鬟都没有的人吗?
  
  这汉书宣帝纪里,汉宣帝“既壮,……娶暴室啬夫许广汉女,……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舍于长安尚冠里。”
  
  也就是说,这小两口结婚后是跟着岳父家住的,住这尚冠里这个区域。
  
  以下是引用:
  
  【[评论随笔]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_煮酒论史_天涯社区_...
  有一段时间,刘秀便租住在尚冠里内。尚冠里坐拥长安城最黄金的地段,赁价高昂,但从最终的回报来看,刘秀这笔钱花得一点也不冤枉。 刘秀租住的目的,并不是...】
  
  也就是说,尚冠里是长安的繁华区富人区高尚住宅区精华地段,能住在这里的非富即贵,依照许广汉在宫里跟掖庭令张贺私交密切、被极度重视故主卫太子之后都张贺专门安排和刘病已同寝室而居照顾刘病已的情况看,虽然许广汉在官运和人生命运上是个倒霉蛋,但这宫里地位和权力并不低。因此,也不可能是穷光蛋,住得起黄金地段尚冠里,虽然他不太可能富可敌国,但买个小院子住还是可能的。所以,虽然许平君是宦者之女,但绝非需要出动自己去干体力活的、按当时标准没有教养而泼辣爽脆的女子,更没可能如云中歌所写那样要靠自己酿酒买酒去维持家里的生计。
  毕竟,这我们这时代,从商很得意,在那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却不高。许广汉本是官员,不幸沦落为宦者,他的女儿怎么可能没有知识,没有教养,要落到自己去抛头露面地从事商业赚钱还当苦力亲自抗酒罐子???
  
  桐华,你想对比着云中歌塑造一个看似泼辣其实因没有学识而自卑都许平君,但你也太扭曲历史贬低许平君了。
  那时代的官员女子,都是经过正经的礼仪训练,虽然可能不懂得文字,但绝对不会不懂礼仪和女儿家的矜持,她们正式出门都要戴上玉佩,好压住裙角,以便行动从容中节,说话声音要和缓而有礼节,怎么可能在大庭广众下表现出泼辣没教养都作风,甚至当众去抓一个年轻男子的耳朵?哪怕是她未婚夫亲临都不行!

2011-07-01 23:16:12
  (三十)
  为了过乞巧节,云歌和许平君一大早就在做巧果。许平君还和族中的堂姐妹约好晚上一起去乞巧。
  ——————————————————
  汉昭帝时代有乞巧节?
  乞巧节起自天孙下嫁董永的天仙配故事,后来演变成牛郎织女星故事。
  董永与天孙的故事来自东晋时干宝写的《搜神记·汉董永》一则: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水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历史上董永实有其人,其祖董忠因告发霍家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高昌当时属于千乘郡,所以干宝说董永是千乘人,董忠的孙子董武
  在哀帝年间因为行为不轨,被剥夺了爵位,正是这一年,被免职了5年多的王莽回到了长安重新掌握大权,我估计这是王莽对汉朝保皇势力清洗时的一次附带行动。公元26年,东汉光武帝时董永才这时隔27年后重新被封为高昌侯。看来他小时候很穷是有可能的,但至于他老兄是怎么被民间传说成遇仙的,就不可解了。
  
  但,董永已经是董忠的曾孙了,而董忠是汉宣帝的同时代人,还向汉宣帝政府里头的左曹杨恽【就是给汉宣帝献了司马迁史记的司马迁外孙】告发了董家谋反一事。请问,按照传说,天仙配发生在近一百年后的董永身上,织女之名还未传播,云歌和许平君怎么去过乞巧节?跟谁乞巧?
  
  事实证明,桐华让原创非穿越女主和历史真人同时穿越了一百多年。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三十一)
  因为农乃立国之本,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重视乞巧节,皇后会着盛装向织女乞巧,以示男耕女织的重要。
  ————————————————————————————
  桐华又在编造民俗了。
  
  董永是董武的儿子,汉宣帝所封高昌壮侯董忠的曾孙,是东汉时的人了,织女就算要下凡,也是汉宣帝之后一百年多的事情了。汉昭帝时代绝无可能过乞巧节。还没发生的事情,还没流传的神话,汉昭帝怎么去重视,上官皇后怎么去盛装乞巧啊?
  
  桐华,你的历史天后帽子原来全部是编造出来的。


2011-07-02 00:08:30
  前面我说错了一点,自我纠正:
  
  汉宣帝和董永,时间上并没有隔一百多年那么久,毕竟,古代人更新换代很快,从董忠到董永虽然过了四代,但时间也没久到一百年,公元前66年董忠告密,因此得到爵位,公元27年其曾孙董永重新得回爵位,这个时候董永传说中的便宜老婆织女应该已经回天上去了,因为他这时候已经发达了。
(三十二)
  
  却没有想到刘询的胆子那么大,只改了个名字,就敢在天子脚下定居。
  ————————————————————————————————
  普及下汉朝的户籍制度,那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刘病已五岁时被大赦出了监狱,被接去他的外祖母史家,但这时候他没有上户口,就不能算宗室子弟,没有继承权,后来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属籍宗正”,他才算正式上了户口,从此有了继承权,否则,他就是个黑户啊,什么都不会有。
  
  好了,大家可以看出来,要得到一个户籍可不容易了。那么当时要在长安改户口本有多难呢?
  先引用:
  
  【汉朝历史上也有户籍制度
  
  汉朝时,首都长安周围设有关,进入是要登记的。当时也是有户籍登记的,首都长安的户口是迁不进来的,到什么程度?有个例子:汉朝有个人叫陈汤,老家在东海郡,就是今天的江苏北部,他在长安做官,做到了相当于现在部长级这么大的官,在长安娶了本地的女人,生了孩子,这孩子生长在长安,当然不愿意跟着父亲回他不熟悉的东海老家去,但是,根据当时的户籍管理法规,尽管陈汤已经在长安做到了部长级的大官,但他的户口永远是东海郡的户口,他退休以后必须回到东海老家。这么大的官,儿子又不肯跟着他走,怎么办呢?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他听从了。结果,他就劝皇帝赶快造一个陵墓。因为西汉初年时,是皇帝造一个陵墓,旁边就另外成立一个县,凡是有功劳的大臣或者是朝廷中一定级别的官员,就可以跟着皇帝的陵墓把户口迁过去了。你看,一个部级的官员,为了让自己的户口迁入长安,有多么难。 】
  
  这个陈汤多有名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他说的,虽然他主要功业是在汉元帝时立的,但他应该是在汉宣帝时代出生、长大的。时间上,汉宣帝、汉昭帝时代的首都户口应该和汉元帝时代一样,不容易搞到。
  以文中仅仅是个游侠儿的刘病已身份,竟然能够随意换户口而隐藏身份,还能让廷尉和京兆尹等部门都查不出来,太牛了!那时代的长安户口比现在的北京户口更难搞吧。更何况,刘病已是登记在册的宗室子弟,根据宗法制度,每年要去参加宗族祭祀典礼等——即汉书所说的“时会朝请”,怎么可能随便隐藏身份?
  要是他不每年去宗族那里报到不参与祭祀,宗正有权把他除名,一旦除名,就没有继承权了,也就没有当皇帝的可能了。毕竟,在正常情况下要当皇帝,是要看大宗小宗的血统关系的。

2011-07-02 00:54:23
  (三十二)
丁外人喜匆匆地从外面进来,“公主,燕王送来重礼给公主贺寿,两柄紫玉如意,一对鸳鸯蝴蝶珮,一对水晶枕……”
  ————————————————————————————
  又见穿越又见穿越!
  
  如意这个东西起源不是中国发明的,起于印度,随着佛教传播到中国。
  佛教进入中国是东汉时代,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在位时梦见金人而迎接佛教传入。请问西汉时代哪来玉如意?
  
  以下是引用: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唉,桐华不仅在一篇据说“非穿越”的文里让中国的朝代乱来穿去,还把外国佬的东西也提前发明了,果然是穿越者不二法,我奇怪云歌怎么没想到制作玉如意来抢商机,而跑去做菜呢?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三十四)
  史书记载中,刘爽“柔仁好儒”(在《云中歌》中,刘爽是在太傅孟珏的刻意引导下,熟读儒家典籍,崇尚儒术,再加上母亲许平君的影响,以致秉性柔仁)。而刘询却推崇帝王霸权治国,所以几乎在所有事情上,刘奭都与刘询意见不合。
  ————————————————————————————---
  桐华连汉书都读不懂,真不知北大才女是怎么混毕业的?
  
  请看《汉书·元帝纪》;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许皇后,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而王母张婕妤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
  
  请看汉宣帝说的是:“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人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桐华却说:“刘询却推崇帝王霸权治国。”真怀疑她是不是读不懂古汉语?这种白痴程度还写什么历史故事!
  
  什么叫霸王道杂之?
  
  意思就是霸道王道并用!

2011-07-03 21:43:03
  【三十七】
  
  在《云中歌》中,刘爽是在太傅孟珏的刻意引导下,熟读儒家典籍,崇尚儒术,再加上母亲许平君的影响,以致秉性柔仁)。而刘询却推崇帝王霸权治国,所以几乎在所有事情上,刘奭都与刘询意见不合。
  ——————————————————————————————————
  所有事情上,二人都意见不合吗?
  
  请看历史上刘询的原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也就是说,刘询并没有否定德教【王道】,而是认为在德教之外,法治、武力【霸道】要并举,文武并强,名实相符,不能偏废罢了。这种观点就是老邓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是老邓说的要实事求是,同时还是老江说的药与时俱进,不能以古非今搞教条主义。
  
  从汉宣帝刘询的统治业绩看,一方面支持平匈奴扫平边荒,一方面支持对少数民族的和平渗透、文化演变,一方面重视法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一方面重视德教,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文化会议,开始了整顿中国文字第一步,为日后《说文解字》这划时代的文化巨著出现打下了基础,在加强国家权威的同时,重视民生,多次厚赏百姓,为民众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并系统提出了土地改革以赈济贫民的办法,为后世封建社会这方面的国家政策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这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武力方面全球无敌手,经济方面汉朝历史最强,生活方面人民最安居乐业的成绩。
  
  显然,刘爽被当时儒家的大道理所迷惑,只注意德教而不知法治,只重视理论而不懂得实践,这对国家执掌人来说,非常危险。
  但桐华却认为所谓太傅孟珏故意把太子培养成这个样子,和汉宣帝反其道而行之,以报私仇,是对的。
  
  她全没想到国家乃是神器,国家系着百姓的幸福和中华文明的前途,孟珏此人竟然以国家人民的前途来报他的私仇,真乃狼子野心,其心可诛。而写出这种主角后还大声叫好,觉得自己下笔有神的作者,显然心中无祖国无人民,难怪会投奔美利坚摇身为美国文化间谍网特,而对之吹捧不已的中国粉丝显然站错了立场,忘记了孟珏祸害的对象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的祖先,所以说,桐华是汉奸,粉丝是傻X。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有一个问题我也疑惑。
  
  桐华写刘病已差点被判处死刑时,写了个“判牌”,但我怎么不记得中国历史上有当庭扔判牌的说法?
  
  我只记得中国官府有签牌,没听说有判牌。
  
  哪位历史强人指教我下?
  
  

2011-07-03 22:50:45
  【三十八】
  
  当年在众人齐心合力的陷害下,卫太子被逼造反,事败后,全家尽死,仅剩的血脉刘询流落民间,为了斩草除根,李广利和江允在明,上官桀和钩戈夫人、还有燕王在暗,想尽了办法去杀刘询,可霍光冒着风险偷偷护住了刘询
  ——————————————————————————-
  上官桀和钩戈夫人、还有燕王在暗,想尽了办法去杀刘询,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霍光冒着风险偷偷护主刘询,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当时汉武帝年纪已老,金日磾又是外国人,上官桀是霍光同气连枝的心腹,只要霍光不去违逆汉武帝,大汉朝No.1迟是他,他为什么要冒失去一切的风险跟盛怒头上的汉武帝作对呢?连实质上在汉武帝心目中排第一位只因不是外国人而不得不对外列在第二的金日磾都不敢劝汉武帝,霍光却去跟汉武帝对着干,他有那么傻么?
  其次,在当时来说,刘病已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值得众多的大人物们想尽办法去追杀,他之所以没有在满门抄斩中死掉,是因为家族疏忽轻视下没人给他上户口,而非有人刻意而为。
  
  首先考察这位皇曾孙的出身,其祖母史氏,只是一个良娣,身份不高,其父刘进也只是个不受宠的庶子,卫太子逃跑都没带上她。其母王翁须只是个被收用的家人子【歌舞女子出身】,正常情况下,卫太子有大把继承人,绝对轮不到重视刘病已。所以刘病已出生后,没有引起家族重视是完全可能的,看看贾宝玉家,如果贾环有了一个庶出儿子,这贾府绝对引不起什么重视。
  显然,没有多少人在意刘病已的出身,以至于他之前的生活只有一个皇曾孙的称呼,连大名都没有。以前我认为他出生后的名字可能被湮灭了,现在看来,很可能根本就没有给他取过正式的名字。
  当时巫蛊案已经兴起,长安的政界波涛汹涌,一日三惊,无论卫太子还是刘进,估计都忧心忡忡,没空理睬新生儿。这个关键时刻,只是一个家人子的王翁须一来离政治很远,二来身份低下,指望不上丈夫,未来只能依靠儿子,可能是唯一真正在意这个皇曾孙的人。王翁须应该是把全部的盼望系在儿子身上了,把刘进给她的最重要物品——身毒国宝镜系在儿子手腕上,直到她被处斩,这宝镜仍然伴随了刘病已一生。
  武力从哪个角度看,刘病已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当时卫太子家族风雨欲来,正在剧烈朝争之中,绝对顾不上这么个庶出儿子的庶出孙子。家族里的其他人也都懂得看颜色和形势,估计也焦头烂额,没顾得到这个不重要的小孩。
  
  刘病已当时的称号就是皇曾孙,历史没有记载他当时的大名,多半因为他降生的时机太不合适,全家族都在为生死而斗争,没人注意和重视他,连个大名都还没取。也没有正式属籍宗正,因为,他正式属籍宗正是汉武帝后来下的令。不难推测,在巫蛊案的紧要时期,她没有报户口,原因是包括他父亲刘进在内的家族要人们都顾不上这个孩子了,没去给他报户口。这正是他活下来的最大原因。
  刘进在卫太子逃跑时被拉下,但也和其他人一起被逮进监狱。当时的政治对手想着对卫太子家族斩草除根,灭了卫太子满门,包括这些留下的人,无关紧要的妾们、仆人们,统统被斩,但刘病已一来太小了,才三个月大,二来没有正式名字,没“属籍宗正”,因此反而为家族大人物们的疏忽而成了漏网之鱼。毕竟,没有属籍宗正,就意味着在家族户口上还找不到这个小孩。只要汉朝的官吏们还是在按规矩做事情,就不能轻易砍了他。除非,他们先给他报户口,让他属籍宗正,然后把他作为卫太子的合法孙子砍掉。这才是合法的杀人手续。但是,皇帝在气头上,官员们也不敢乱动,再说小朋友他太小了,实在比小虾子还不如,官僚们历来是能少一事就少一事,谁也不会去给皇曾孙报户口,于是,在排查卫太子家族人口时,这个被抓进了监牢却在家族人口登记本上还没注册的婴儿反而得以逃过死劫。
  古龙曾写过一条漏网之鱼——小鱼儿。刘病已正是不折不扣的漏网之鱼。他的身份太过低微而不受家族重视,反而使他得以因家族要人的疏忽而活下来,于是被遗忘在了监狱里,毕竟,当时急着结案的官僚们肯定认为这样一个婴儿在监牢里只有死路一条,懒得报上去。但谁也没想到会出现一个廷尉监邴吉,这位汉朝历史上有口皆碑、属于朝廷润滑剂的大好人偷偷对Baby起了怜悯之心,而偷偷找女囚犯养活他。
  但邴吉的行为显然也是在自己的职责合理范围内,作为廷尉监,相当于监狱长,管理女囚犯、婴儿囚犯都是本职,历史记录他“私给衣食”,也是职权范围内做些小动作,不会引起什么注意。
  因此,霍光从政治上说没有必要去对冲汉武帝私自保护皇曾孙,从技术上说没有插手的必要,从程序上看,邴吉做的都是合法的举动,霍光插手才是违反程序,容易引起有心人注意。所以,霍光根本不可能、也没要去插手做多余的动作保护婴儿小朋友,而仇人们也注意不到一个连户口都没上的婴儿。
  没有属籍宗正,就意味着不是皇族的人,就没有继承权,既然如此,仇人们为什么还要费力气去追杀皇曾孙?
  根据以上这些,可以证明,桐华又一次编造历史啦!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感谢各位支持,我接着扒皮。
  
  【四十】
  
  可霍光冒着风险偷偷护住了刘询,以至于上官桀和钩戈夫人都以为刘询早死。
  ——————————————————————————————--
  前面已经论证过了,皇曾孙活下来的原因是他没有上户口,在满门处斩时户口本上没有他,另外就是大好人邴吉按职权管理女囚犯和婴儿囚犯,偷偷供给了衣食。
  当时邴吉还没上升到重臣水平,但前途已经很可观了。引用:
  
  【廷尉监
  官名。秦置。汉沿置,分左右监,与廷尉正均秩千石,东汉减为六百石。东汉省右监,只置左监一人,魏、晋以下不分左右,即称廷尉监。北齐为大理监。隋开皇三年(583)省。】
  
  也就是说,邴吉已经是中央重点培养干部。以他的地位而言,霍光可能已经跟他有了交情,毕竟十八年他是霍光不折不扣的心腹。但就卫太子全家被杀时,情势对卫太子一家的支持者非常不利。对冲汉武帝的风险和皇曾孙当时的无足重轻,都使霍光不太可能去冒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去保护皇曾孙,邴吉也不太可能把这事透露出去,成为自己的政治把柄,因此,他只能默默地、悄悄地在职权范围内照顾皇曾孙,比如把婴儿囚犯交给女囚犯,给女囚犯几件婴儿襁褓,给女囚犯吃好点以催**等等,都是绝对合法而表面上没有破绽可供政敌指责的行为。他做得太好太周密妥当而隐秘,以至于日后刘病已都亲政了,还不知道有他这么一位大恩人存在。
  
  所以,“上官桀和钩戈夫人都以为刘询早死”这句话不成立。
  一是这条鱼太小,引不起注意,二是这条小鱼还没上户口,在官方文件里他不存在,只是监狱里一个小婴儿,其效果跟萝卜头在渣滓洞的存在一样,官方文件里估计是没有的。三是邴吉从历史书上看是谨慎小心、深通政治诀窍的人,很善于隐藏自己。四是皇曾孙当时还没有取名,连刘病已的名字都没有,更何况“刘询”?
  所以,这句话应该改为,“上官桀和钩戈夫人根本不知道皇曾孙这条漏网之鱼。”
  
  当然,钩弋夫人死在后元元年,后元二年因望气者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汉武帝下令杀尽囚犯,邴吉拒绝天子令,才使皇曾孙的存在暴露。这时候无论霍光还是上官桀肯定都知道了这时候已被邴吉取名叫“刘病已”的皇曾孙存在。汉武帝又下令让他属籍宗正,终于给他报了户口。后来的若干年里,他被接到掖庭养视,掖庭令张贺把他当儿子养,又给他张罗娶自己的女孙而惊动了大司马张安世,这么大的动静,估计上官桀等人想不知道他都不可能。何况刘病已还时会朝请,每年都去参加皇族宗族的大典,绝不是什么被隐藏起来的透明人,想谋害他,其实容易得很。
  只不过,无权无势被张安世嫌弃不肯许婚的刘病已,又被追杀的资格吗?

2011-07-03 23:31:29
  发现一个错误,改过来:
  
  毕竟十八年他是霍光不折不扣的心腹。
  
  改为:
  
  毕竟十八年后他是霍光不折不扣的心腹。

2011-07-03 23:42:00
  (四十一)
  而刘询却推崇帝王霸权治国,
  
  ——————————————————————————————————--
  桐华把霸道说成帝王霸权治国,北大的教育水准,被她华丽的拉低了。
  
  霸道是什么,就是强大的力量,强悍的统治,犹如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武力笼盖四方,这种强悍不仅仅是武力,还是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刚强,所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霸道的表现,霸权主义也是霸道之一。国力的强劲、对内对外的强悍和人民的尚武精神,也是霸道的表现之一。以粗暴的法律严酷地统治人民,也是其表现。
  霸道在中国历史上被秦始皇发扬得淋漓尽致。法家约束人民,霸权对付敌人。其中没有柔性的政治和风。但霸道仅仅是帝王的霸权那么简单吗?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看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悍刚猛不近人情的一面,犹如天威笼罩,其中的道理不是人情和德化,而是严酷的力量和规矩。
  
  所以说,桐华对中国文化连皮毛都不通,居然还妄议历史,自称所写为真相,其实全是曲解。

2011-07-04 13:10:32
  我有说用文言文的问题么?
  我说的是朝代混乱和捏造历史的问题。
  楼上的不要混淆概念。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四十三)
  
  刘贺在位的二十七天内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每日四十件,也就是刘贺不吃不睡,几乎都得要每半个小时去做一件坏事。
  ——————————————————————————————
  
  汉书云,昌邑王“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桐华所言,乃是一个普遍的误解,把官府记录刘贺“征发”1127件事情当成了霍光等大臣数落刘贺干了1127件罪恶。
  
  其实,就我研究,霍光、上官太后的意思只是——这老兄太能来事,来劳民伤财,太不体恤各位公务员和大臣了,太浪费朝廷力量了,至于里头在孝期鸡豚以食、发乐府乐器、召皇太后御小马车等,估计也算在了他征发的这些事情里头。
  所谓“征发”,不一定都是这干坏事,而说明了这个新皇帝动静太大,命令下得太多,要求多多,过于频繁,是在谋划阴谋。因为正常情况下,新皇帝的使节绝没有必要闹这么大的动静,除非是想搞政变。
  就汉朝人的反应看,这个数据应该是可信的,那时代讲究诛心,你新帝登基,托孤老臣和迎立众臣尚在,你却如此大规模地动用官府力量,不是搞阴谋是说明?同时,这话也是说给整个官僚系统听,新帝如此作为,分明是想彻底变天了。
  
  而且,就这个证据来看,足以反应刘贺是个雄心勃勃的主,从他一上台就把皇帝的符节黄旄从汉武帝时为了应对卫太子之乱而变异的**改成赤色看,此君绝对是个心有大志绝不受控制的性子,但他显然过于**切,为了能在极短时间内控制政权,仅仅27天就动用官署力量政发1127件事情,企图控制中央政权。
  这种大规模的行动当然不可能不落在朝中大小臣子的眼里,乃是昌邑王地方派系力量对首都和全国派系的一次严重的整体挑战,甚至威胁到了全国重要官僚的地位。因此,不废他,废谁?
  霍光等人把此事说出来,暗示说,此君如此精力充沛,胆大妄为,企图全面换血,闹出这么大动静,还有你们【各大重臣、官署长官、办事人员等】的活路吗?必须废了他,我们才有安宁。
  因为,在和平时期,新皇帝一上台就如此疯狂地挑战官府的潜规则,分明是铁了心对着干,这堆已经稳定的首都官僚系统来说,不可容忍。
  
  刘贺的很多罪行有可能是捏造,但征发1127件事并不等于说就指责他犯了1127件罪行。只是代表,他在高能量地运转着,企图全面控制各大官署和朝廷。

2011-07-05 14:00:25
  (四十四)
  宣帝刘询对待宗室亲厚多恩,却独对昌邑王刘贺不喜,屡次下旨斥责他的言行,甚至最后下旨封他为“海昏侯”,昌邑王刘贺逆来顺受,从无反抗,对“海昏侯”的封号也敬纳。据史籍记载,刘贺喜行猎,身健康,最后却无疾而终,年仅三十多岁。
  ————————————————————————————————
  说得刘贺象只驯良小白兔。又是被汉宣帝谋害了谋害了呀。
  
  看看汉书:
  
  【大将军光更尊立武帝曾孙,是为孝宣帝。即位,心内忌贺,元康二年遣使者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曰:“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敞于是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曰:“臣敞地节三年五月视事,故昌邑王居故宫,奴婢在中者百八十三人,闭大门,开小门,廉吏一人为领钱物市买,朝内食物,它不得出入。督盗一人别主徼循,察往来者。以王家钱取卒,C22D宫清中备盗贼。臣敞数遣丞吏行察。四年九月中,臣敞入视居处状,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臣敞与坐语中庭,阅妻子奴婢。臣敞欲动观其意,即以恶鸟感之,曰:‘昌邑多枭。’故王应曰:‘然。前贺西至长安,殊无枭。复来,东至济阳,乃复闻枭声。’臣敞阅至子女持辔,故王跪曰:‘持辔母,严长孙女也。’臣敞故知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前为故王妻。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十一人男,十一人女。昧死奏名籍及奴婢财物簿。臣敞前书言:‘昌邑哀王歌舞者张修等十人,无子,又非姬,但良人,无官名,王薨当罢归。太傅豹等擅留,以为哀王园中人,所不当得为,请罢归。’故王闻之曰:‘中人守园,疾者当勿治,相杀伤者当勿法,欲令亟死,太守奈何而欲罢之?’其天资喜由乱亡,终不见仁义,如此。后丞相御史以臣敞书闻,奏可。皆以遣。”上由此知贺不足忌。
  
  其明年春,乃下诏曰:“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奏可。贺就国豫章。
  
  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 】
  
  里面明说汉宣帝知刘贺不足忌,又记录了刘贺的言论,可见他心里一直纠结当年没能成功夺取权力的事,而他对守园者的处理也可看出他内心矛盾痛苦冲突已达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这样一个人,表面身体健康,心情压抑到了极点,怎么可能长寿?
  汉书记录第一手观察者张敞【就是那位著名的夫妻画眉故事主人公】发现他年仅二十六岁就”疾痿,行步不便。“桐华却说他”刘贺喜行猎,身健康,最后却无疾而终,年仅三十多岁。“请问一个病到走路困难的人还怎么去打猎,怎么无疾而终?
  桐华又想栽赃成汉宣帝谋害了他,可惜,从他二十六岁已经病得难以走路到三十多岁死去,可见病情是自然发展的,汉宣帝还需要多此一举吗?桐华还造谣说汉宣帝屡次下诏斥责他,但汉书明显记载他自己被废后行为不当,被有司按验,汉宣帝哪有经常性地下诏斥责?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四十六)
  
  很多记录都在你登基前就有了,你的父亲是一个尚武的人,是一个追寻力量的人,所以你身材高健,体魄有力,才会符合你父亲的要求。
  ——————————————————————————————————-
  不知道这话桐华是怎么看出来的?
  汉武帝死时,刘弗陵才八岁,八岁小朋友,除非得了巨人症,才会”身材高健,体魄有力,“汉武帝只不过是在教训长子卫太子刘据过头而失子后,在一堆烂桃子里找了个不太烂的,不想把位置传给燕王之类的罢了。
  
  桐华竟然能够脑补出汉武帝提早看出了八岁小朋友日后的身高和体魄,太强了。

2011-07-05 14:41:04
  【四十七】
  
  史册上还说你遇事从容、聪慧非凡,可是当你缠绵病榻将近一年的时间却没有给自己的王国留下一道诏书!难道你不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吗?难道你不知道帝位虚悬,内乱必生吗?难道不正是史册里记录了你仁善爱民,聪慧有为吗?既然你是这样的,为什么一年的时间都没有一封诏书?
  ————————————————————————————————
  这恰恰说明了汉昭帝的确是“委任”霍光,啥也做不了。
  何况他即使是天子,也不可能随便把地位爱给谁就给谁,宗法制度在那摆着呢,他没有儿子,死后自然是按宗法制度排序,如果按汉文帝入继大统的情况看,是先在同辈中选,如果按继嗣的做法看,又该在下一辈中选,如果下一辈也不合意,就从大宗族子里选,一切都是按宗法制度来,以汉昭帝那可怜的政治影响力,他能下诏书想给谁就给谁?
  如果他有儿子,还可以下下诏书,没儿子,有毛好下?
  正德帝死后,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正德帝同样没有留下遗诏,他的臣子们没有给他选择继嗣的下一辈,而是选择了同辈的嘉靖帝。正德帝还是一位有为之君,不甘受臣子控制,很做了点事情呢,都做不了身后的主,何况汉昭帝这种无能之辈?

2011-07-05 15:04:27
  【四十八】
  
  “我倒是很想受你这句赞,可惜法子不是我想的,这是病已想出来的法子。病已虽然很少干农活和家里的这些活计,可只要他碰过的,总会有些古怪法子让事情变得简单容易。”
  ——————————————————————————+
  可怜的,被掖庭看视长大、掖庭令待如亲子的刘病已居然沦落到需要去干农活?或者说他已经摇身变成小地主或者佃农了么?
  干农活干农活干农活?
  虽然劳动人民是很可贵的,但在那时代,刘病已是等级在册的皇曾孙,又由掖庭看视,掖庭令出私钱供他读书,受业于名人东海澓中翁,攻读《诗》书等内容,“高材好学”,在那个大部分人都不识字的年代里好歹也算读书人,而还有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做同窗,有跟以名医进入掖庭的杜延年的第二个儿子杜佗交好,他的其中一个朋友,后来他的王皇后的老爹、当时的关内侯王奉光虽然家族已经开始衰微,但女儿能一嫁再嫁,死了好几次未来老公,也证明王家家境不错,有人乐于跟王家结亲,直到死得太多太忌讳才不干了。
  所以,刘病已无论如何不可能沦落到下田当当时相对于贵族官僚们身份低下的农民,而去干农活。
  
  桐华把刘病已写成一个有时还要下田般的形象,她大概以为刘病已的出身跟刘邦一模一样是庄户人家呢!而她让许平君泰然说出刘病已干农活,大概也把许平君看成乡下小姑娘了,开始,许平君是正经官宦人家出身,虽然她爹爹沦落成了宦者净了身,在宫里也算有人望有背景有支持,住得起尚冠里这种黄金地段,根本不可能泰然地看着她的心上人去干农活还习以为常好不好?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五十】
过了半晌,许平君实在是琢磨不透,现在又已经和云歌的感情很好,才把实情说出,“我去了一趟当铺。前段日子因为要用钱,我把病已放在我这里的一块玉佩当了。
  ————————————————————————————
  首先,从时间上说,许家最艰难的时刻有两个:
  
  一、从汉武帝上甘泉宫,误取他人鞍被弹劾偷盗,下入蚕室当了宦者丞。但那时间够久远了。
  二、上官桀谋反【元凤元年十月】时,他又倒霉地找不到上官桀家藏的捆人绳子,沦为鬼薪【苦力】,而进入掖庭,经过努力当了暴室啬夫,也就是皇家织染室的管理员,跟刘病已”同寺居“,说明关系非常密切,最低程度也是老熟人,当时的掖庭令是张贺——昔日卫太子的心腹家吏之一,把刘病已看成儿子一般,肯让他和刘病已亲近,后来又肯为刘病已娶他的女儿,那必然是把他当铁杆了,所以,虽然暴室啬夫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宫内官儿,但有掖庭令的关照,日子不会太难过,住得起黄金地段。
  在云中歌的主要故事发生时,元凤元年这一年应该已过了,从云歌的年龄推,从七八岁到十五岁,已经过了六七年,她六七岁时刘弗陵是十二三岁,六七年后刘弗陵应该是十八九岁,正好是元凤二年多三年,看许平君和刘病已熟络的那个样子,许广汉应该已经得到了张贺的关照,而且必然也已经当上了暴室啬夫,许家在掖庭里已经过上了不错的日子时,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了,怎么可能还要女儿去当铺?要女儿去酒楼卖酒,要女儿亲自去扛酒桶?
  更别说,以张贺心疼刘病已的程度,会让他被下监狱差点处死,会让他去当农夫干农活,而不知道动用亲弟弟车骑将军张安世和御医头子杜延年【汉宣帝童年好朋友的爹】——霍光的心腹——的势力,而要云歌亲自做菜去讨好霍光来救刘病已一命?

2011-07-05 17:46:23
  【五十一】
  
  我去了一趟当铺。前段日子因为要用钱,我把病已放在我这里的一块玉佩当了。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可那是病已的家人留下的唯一东西,是他的一点念想,所以明知道当的是死当,根本没有机会赎回来,可我总是不甘心,想去看看。
  ————————————————————————————————
  张贺是死人吗?明知道刘病已被冤枉下死牢都不出手,舍得掏钱给刘病已请名儒教《诗》,那时代读书多贵呀,一般人甚至小官小吏都负担不起,所以很多小官的女儿都未必读过书,但张贺不仅供刘病已读书,还掏钱帮他娶老婆,那个时代的西汉婚礼一套套的,一点不比现在的北京正式娶老婆容易,张贺那么多大钱都掏了,却坐视新收的心腹许广汉家穷到要典卖他的故主卫太子家族留给刘病已的唯一一件遗物?
  
  而且,更不用说,历史上汉宣帝根本没有得到什么玉佩,根据西京杂记,他小时候手臂上带了一枚祖母史良娣采婉转丝绳系的大如八铢钱的身毒国宝镜,除此外别无他物,导致他登基后,经常拿着宝镜感怀亲人,每次拿着就”感咽移辰“,哭上好一阵。

2011-07-05 17:58:46
  【五十二】
  云歌顺着许平君的视线,看到店铺门扉侧处的一个“当”字,也不禁有些怔。
  ——————————————————————————————-
  扒了半天,要说到关键问题。
  
  当铺当铺当铺……!
  
  恭喜你,云歌,再次中了穿越大奖!
  
  汉朝根本没有当铺这个东西呀!
  
  那是佛教传入后和尚们的发明呀!
  
  算是和尚为我国的慈善事业或者盘剥事业或者金融事业做出的一大贡献呀!
  
  南北朝的时候才有了这玩意,而且那时候也不叫当铺,人家响当当地,叫”寺库“,因为是从寺庙里最早兴起这玩意的。南北朝政权换的太快,老百姓太遭罪,和尚因为有神权,所以反而往往能逃过一劫,而且寺庙财力丰厚,于是就对穷苦的老百姓们搞了这玩意,半是赈济半是敛财。
  
  后来扩大开来,改叫质库、解库、典铺,又称质押,如果你只有小本临时经营,就叫小押。
  
  宋朝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曰:“ 江 北人谓以物质钱为解库, 江 南人谓为质库,然自 南朝 已如此。”
  
  汉朝有典当行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赘,以物质钱。《西京杂记》曰:“以衣裘贳酒”,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行业。
  至于”当铺“这个称呼,我翻白眼,年代离汉朝忒元了。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五十四】
  
  于安有些心疼地暗叹,那可是武夷山的贡茶,一年总共才只有四两三钱,这壶茶实在是很贵重!
  ————————————————————————————————
  武夷山的贡茶????
  我泪汪汪。
  
  我去过武夷山,观摩过那两棵悬崖壁上长的国宝茶树,据说现在已经死了一株,只剩一棵了。
  
  那是什么茶呢?
  
  举世闻名的大红袍啊!
  
  我几年前去时,听介绍,大红袍每年只出产80克,地方上只有20克可以拿出来拍卖,其余都归中央,根本不拍卖,只用作国礼。无价呀!
  
  问题是它的发现只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
  
  汉朝人怎么能给皇帝进贡?
  
  难道这棵树逆生长从三百年前生长到两千年前去了么?

2011-07-05 18:37:00
  【五十五】
刘弗陵怕她又开始咳嗽,忙轻拍着她的背,对于安吩咐:“于大哥,把它们带回去,等大一些放生到山中,也是于大哥的一件善事。”
  ————————————————————————————————--
  我勒个去,据说不穿越的女主穿了,历史人物许平君跟着穿了,现在连一代天子历史人物刘弗陵也穿了。
“放生”?中国秦汉时代有放生这个概念吗?那时候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哪一家悲天悯人到跑去思考动物命运的?中国人一向不会这样吃饱了没事干,放生和不吃猫狗肉等习俗都是西方传的。
  
  东汉明帝时佛教进入中国后,依据五戒、十戒第一戒之戒杀,开始放生,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国家的放生行为则是唐肃宗于乾元二年下诏设置81所放生池开始的。
  
  因此,中国皇帝汉昭帝绝不可能提前几百年就搞什么叫“放生”活动。桐华,你的“陵哥哥”也是穿越来的,穿越女对穿越男,老乡见老乡,亮眼泪汪汪,惊喜吧?

2011-07-05 21:33:43
  另外,我从来就没有说我是科普贴,我早就明说是扒皮贴,感情上受不了扒美国文化女间谍的皮,却乐意看到黄帝、汉宣帝、霍光、霍去病被黑化的所谓中国人,大可以不进来。

2011-07-05 21:36:31
  关于“大人”的问题,我已经在【二十五】、【二十六】里提了孟珏、云歌乱认霍光做爹的无耻行为。
  
  在【四十九】里我也提了孟珏等人通过乱认爹,就自诩被霍光当儿子一样看待了。

2011-07-05 22:39:59
  【四十六】之二
  
  “皇帝玺、绶”的重要性
  
  
  大家具体看下帝绶的大概模样
  
  皇帝玺、绶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大家都听说过传说,王莽篡汉使逼迫太后,太后怒而举传国玉玺摔地,导致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碎了一角。但即使已经受损,王莽还是用黄金把它补足了,可见它的必要性。
  
  曹丕受汉献帝“禅让”时,起坛拜天,受皇帝玺、绶,若无这两样东西,他就算不得合法皇帝。
汉书霍光传记载:
  
  【光遣宗正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洗沐赐御衣,太仆以軨猎车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光奉上皇帝玺绶,谒于高庙,是为孝宣皇帝。】
  
  这宣帝纪里,则是“群臣上皇帝玺绶”,但无论如何,这道手续都必不可少,如果皇帝失了玺绶,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正统资格。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四十六】之三

汉朝皇帝即位仪式的必要过程:引用自——

  【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
  李俊方
  ……《续汉书·礼仪志(下)》载: 三公奏《尚书·顾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柩前,请太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会如仪。太尉升自阼阶。当柩御坐北面稽首,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随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称万岁。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诏开城门、宫门,罢屯卫兵。群臣百官罢,人成丧服如礼。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礼。
  
  首先,“三公奏”拉开“皇帝即位”的序幕,三公奏得到答“可”后,“皇帝即位”开始了。群臣脱去丧服,穿上吉服参加即位典礼,此刻开始由凶礼转变为嘉礼。由此也展开了皇帝即位的正式程序,太尉登场由阼阶登上殿中,对安置在那里的先帝灵柩北面礼拜,接着奉读策文。这不禁使人想起《尚书·顾命》中所述“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臍。太史秉书,由宾阶隋,御王册命”的情形。奉读策命后,太尉向东面把传国玉玺和绶跪授给皇太子,皇太子成为皇帝。至此,皇帝即位的两个主要程序策命与授玺礼完成。这和《后汉书·安帝纪》记载安帝即位的主要程序相同。《后汉书·安帝纪》载:“又作策命日:惟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章帝嫡皇孙,谦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皇帝其勉之哉。读策毕,太尉奉上玺绶,即皇帝位,年十三。”因此,《续汉书·礼仪志(下)》所载,当是东汉“皇帝即位”的一般仪式。
  
  皇帝即位后,把具有神圣意义的汉室重宝斩蛇剑等宝物授给代表百官的太尉,并且告令群臣,意在对群臣的劝勉。这一切完成后,群臣向新皇帝表示祝贺,伏拜高呼万岁。新皇帝发布的第一个诏令,往往是大赦天下,我们将在下文专论。主要礼仪及辅助礼仪结束后,解除城门、宫门警备。群臣脱去吉服,再着丧服,即位礼仪告一段落,这和《尚书·顾命》的后篇《康王之诰》篇最后“王,释冕反穿丧服”又相对应.皇帝即位的嘉礼暂告结束,群臣再次参加先帝大丧的凶礼。即位礼仪并没有完全结束,新皇帝还将进行谒庙……
  汉朝最高统治者即位还有一种现象,若是先帝没有皇子,这就需要从皇族中另选继承人,并且在即位前先行封侯。西汉宣帝、东汉安帝和质帝的即位都属于这种情况,对此史有明载。《汉书·宣帝纪》载:“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幹猎车奉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庚申,人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后汉书·安帝纪》载:“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群臣陪位,引拜帝为长安侯。”《后汉书·质帝纪》载:“丁巳,封为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年八岁。”《汉书·宣帝纪》颜师古注对这种情况有说明:“先封侯者,不欲立庶人为天子也。”这表明,一些皇帝在即位前尽管是皇亲,但因他们年龄小或来自民间等原因,都还只是颜师古说的“庶人”。为了避免他们微职就皇帝位,在其即位前必须先被封列侯。
天空晴好

ZxID:1090998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四十六】之四
玺与策在 汉朝皇帝即位仪式的作用:引用自——
    
    【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
    李俊方
    皇帝即位的两个主要阶段是读策文与授玺礼,这表明玺与策在皇位传承中或者说权力传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的确拿“玺”来说,即使在西汉“皇帝即位”史料有限的情况下,也表现出与东汉大致相同的内容。如《汉书·文帝纪》载“太尉勃跪授天子玺符”,《汉书·霍光传》载刘贺“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玺是拥有者皇帝身份的标志,权力的象征。班彪把玺称之为神器,因此玺的拥有就代表权力的拥有,这是授玺礼成为“皇帝即位”两阶段之一的重要原因。真正凸显玺的作用与魅力的往往是在非正常权力交替过程中,如那些大逆不道者,在谋反或篡位时都在玺上大做文章。
  《汉书·淮南王安传》载,刘安欲谋反,“令官奴入宫中,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吏中两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史记·衡山王刘赐传》载刘赐刻了“天子玺,将相军吏印”。汉代其他图谋不轨者也和他们差不多。《汉书·王莽传》载:“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日《天地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汉书·元后传》载:“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国之不祥玺。”王莽为了获取合法地位,不仅世俗权力的获取需要玺,而且天意也是靠玺书传达。通过这些记载“玺”对皇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玺受重视,不仅它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身份的标志,在改朝换代异姓皇帝传承过程中,玺已经放大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尽管此处的玺与后代的玺有所不同,但是其代表国家权力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如果说韩王的例子不足以代表皇权时代的话,子婴的例子可谓典型。《史记·高祖本纪》载:“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子婴投降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皇帝玺符节”,这同时是秦灭亡的标志。授玺礼是皇帝即位的两阶段之一,但是关于玺的种类史书记载存在差异。西汉玺的内容较为明确有两例:一是文帝即位时大臣“乃跪上天子玺符”;二是昌邑王刘贺“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
  具体为何种玺?从霍光的批评中可以看到:“受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文帝与刘贺即位礼仪中授玺属“乘舆六玺”系列当无异议,而《续汉书·礼仪志(下)》却是“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受皇太子,即皇帝位”。东汉授玺礼内容是授传国玉玺,两汉存在差异。 玺不单纯具有象征意义,具有纯象征意义的可能只有传国玉玺,“乘舆六玺”还具有实际的使用意义。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这种实际使用意义象征意义物化的结果,没有象征意义,其权力载也就不存在了。
  “皇帝即位”另一阶段是读策文,即策命新皇帝。前引《后汉书·安帝纪》表述得非常明确:策文首先歌颂先帝,然后介绍安帝即位的血缘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又赞扬了安帝的德行,这是安帝即位的合理性.最后是对安帝的劝勉。策文的主旨是说明安帝即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为什么要通过策的形式体现这种主旨呢?即位礼仪中读策的传统非常久远,周康王即位时策就发挥了作用。《尚书·顾命》载:“太史秉书,由宾阶臍,御王册命。”
  这表明即位礼仪中策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皇位的传承绝非是某个家庭自己的事情,“公”的色彩极为浓厚。如果皇家找错了接班人,不仅危害皇家“私”的利益,也要危害到国家与社会“公”的利益。皇位传承这种公私兼顾的特性,就要求在皇位传承过程中有相应的形式反映出“公”的特征,以弥补单有“私”的不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正月条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