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鲜花更醉人
——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
小序:笔者多次提到宋代诗人陆游的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朋友说得很对。读书和生活,即间接生活和直接生活,倘若是我们诗歌作者创作的源泉的话,那么,我们练笔,能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不是离诗歌创作更靠近了吗?郭小川是诗人,他作为特邀记者,写的真人真事的通讯和报告文学之类的文章,也带着诗人的情愫和诗的韵味,很美也很感人。一个练武的,十八般武艺的矛、锤、弓、弩、统、鞭、链、斧、钺、戈、剑、戟、熗、牌、链等等,都会一点,再突出练习自己最喜欢的那件武器,恐怕会练得更好吧?因为一切事物之间,特别是有些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是亲缘关系,是家族关系,是朋友关系,等等,就如文学体裁的关系,文章之间的关系,文学与文章之间的关系。为此,笔者把与诗歌更靠近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拿出来,无非是希望朋友们,不要轻视它们,多练习练习,还是大有好处的。笔者就是跟学生一块写记叙文和议论文,再进一步学习写诗歌的。笔者有自知之明,因才疏学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写一篇,改一篇,长年积累,方能有一点进步,有一点收获。笔者的体会是:
这“一”字是:
积水成渊,
积土成山,
积甲山齐,
积金至斗……
这“一”字是:
“—”字里有汗水,
“一”字里有星光,
“一”字里有向往,
“一”字里有幸福……
有一位作者写文章,说“一”字,对人很有点启示作用。现摘几句如下:
在汉字里,最容易认的字莫过于“一”。然而,在中国人的语言世界里,“一”字的内涵丰富得很……“一”子最原始的意思,就是一个最小的数字。……汉字之“一”,实在太丰富太深刻。从人生来说,由一声啼哭,到一命呜呼;由一根脐带来,到一双空手归;这其实是规律。生命就是由无数个“一”积累、延续而成,从“一”而起,由“一”而终。“一”,其实既直白又深奥,既谦卑又伟大。……“一”字,不论如何,它都是在谦卑的位子上,谦卑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笔者想: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活,也无论事业,只要紧紧把握住“一”子不放,就会有喜悦,就会有丰收。
著名学者金开诚说:
任何创造性劳动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谁若是不在某一创造的特殊实践中狠下功夫,要想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通”不会导致“百通”,“百通”也不会导致“一通”。……各种艺术究竟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对一种艺术真正懂行,就往往会发现它的某些意味、某些规律也会在别的艺术中表现出来;表现形式尽管大不相同,甚至感觉的途径都不同,但你仍然会得到某些相似或想通的感受,特别是美的感受。所以精通一行有助于多懂几行,多懂几行也有助于精通一行。
一位精湛的手术大夫,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把最感人的手术场面和人物,都用照相机把它拍摄下来了。他深有体会地说:手术和摄影是两个行当,但它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同的地方很明显:一个是用手术刀给人治病,一个是把最美的场景和人物拍摄下来。而相同的是,它们都讲究最佳的那一点:最佳的手术方案,最佳的拍摄角度。因此,手术和摄影是相互促进的。
笔者以上的的话语,无非说明诗歌与文章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不要小看文章,要多练文章的写作,是多么重要了。
三、关于作文、议论文和其他
(一)关于作文的研究
(1)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文文章,统称为散文,议论文当然也被划到散文之中去了。尽管议论文这个名称是近代才出现的,但作为议论类性的文章,却是在我国古代,早已经产生了。古时候,凡是被称为论、史论、论赞、说、辨、解、驳、议、释、评、原、颂赞、考、反、难等名目的文章,都属于议论文范畴。
(2)作文研究的成果:
<1>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为论说文。
<2>到了近代,文论家们对议论文的称谓仍不统一。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称它为论辩文。
<3>施畸在《中国文体论》中称其为论理文、评论文、疏征文、告语文。
<4>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称其为论辩文、诱导文。
<5>叶圣陶在《作文论》中称其为议论文,等等。但不管名目怎样繁多,议论文是指那些议论说理的文章,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
(3)五四运动以后,议论文体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家一致认为:议论文体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它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和说理,其结构大体可分为绪论、本轮、结论三部分;而这三部分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李峰主编的《议论文全程训练》,谈了论点部分、论据部分、证明和反驳、结构和提纲等。
<2>欧乐群编的《论说文的基本知识》,谈了什么是论说文、论说文的三要素、论证的基本方法、论证与反驳、组织结构的特点、论说文的文学色彩,更前进了一步。
<3>于成鲲等的《怎样写论文》,谈了材料的搜集、整理、选择,谈了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要求,谈了论证方法、论证的若干技巧,谈了一般论文、学术论文,其范围更为广泛了。
<4>《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选自林可夫主编的《基础写作概念》)作者讲了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的特点和作用、议论文的三要素、用辩证逻辑统帅三要素、分析材料、分析条件与过程,具体分析的原则、一般概括、特殊概括、提出问题、明确论点、深化论点、综合结论等。这部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基本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作者把辩证逻辑写进去,丰富了议论文的内容。一个议论文的写作者,只有学习好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才能写出更好的、质量更高的、分析精深透辟的、高水平的议论文。
(4)笔者在写“下水诗文”的过程中,把写的议论文,组成了《议论文技巧美学窥测》。这是姊妹书的的第三部。朋友,如果你对议论文评论说:“我怎么有种作文指导的感觉”,不是更恰切吗?
(5)过去有一句话,是理解万岁。笔者想:理解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智慧的牵手,是一种人生的契合。朋友们,让我们在理解中,去创作美的诗歌,丰富和繁荣美的诗歌的园地吧!
(6)笔者愿从《议论文技巧美学窥测》中抽出一篇,请诗歌作者、散文作者、评论者、朋友们悔正。
(二)关于议论文的写作和研究
笔者对议论文的写作和研究如下:
审美意识制约着理论性的艺术技巧
{例文精读}
从徐洪刚谈起
济南军区某部中士班长徐洪刚,在乘车探家归队的途中,与四名肆虐欺凌妇女的夕徒进行英勇搏斗,身受14处刀伤。即使肠子流出体外,他也用汗衫堵住流出肠子的伤口,追赶夕徒,直至昏迷。看了这一则消息,每个人都会被英雄的壮举所震撼。
在市场经济腾飞的今天,而有些人的思想却并没有腾飞。这种扶老携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等等的好思想,不仅没有腾飞,还有大幅度滑坡的趋势。而代之这种好思想的,却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们的英雄徐洪刚,对危难之中的妇女所奉献的一片赤诚的爱心,不是更难能可贵吗?不是更令人崇敬吗?
每个时代造就了每个时代的英雄。虽然每个时代的英雄,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和环境不同,因而各有其不同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且不说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咱们就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雄人物说起吧!
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刘胡兰,宁肯被敌人用铡刀铡下头颅,也不出卖组织和同志。她是以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来表现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的战役中,为了拿下敌人最后一个火力点,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熗眼,保证了他所在的部队,全歼敌人的任务。他是以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来表现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向秀丽,当她所在的车间失火时,她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蔓延的火焰。她是以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来表现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王杰,当炸药发生意外爆炸的紧急时刻,为了掩护人民群众,他英勇地扑向炸药。他是以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来表现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改革开放时期的英雄人物孔繁森,他对西藏人民爱得真,爱得深,用自己的卖血钱,来弥补以抚养两个孤儿之不足;用自己家中仅有的几千元,买成药,送给西藏人民。他是以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来表现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综山所述,每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其表现方式都是独特的,都是单单属于自己的独特环境,独特的工作方式,独特的个性特点的。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敌人和歹徒的无比憎恨,在关键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
{技巧、举例、遐想、评析、审美}
一、技巧散说
(1)理论性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理论性,就是作者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对问题或事情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而且要与理论密切结合,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认为理论性就是在文章中堆砌理论家和名人的有关言论,和符合自己写作需要的对某一问题的论述,或者认为在自己的文章中大谈特谈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2)我们写的文章,一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或者是巩固了加深了理论本身,或者是丰富了发展了理论本身。这不仅提高了人们对问题或事情的认识,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性,而且也随之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写议论文若就事论事,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文章难免失之肤浅。
二、举例说明
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就是一篇运用理论性的艺术技巧,写的好文章。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选自毛泽东同志写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第十部分。时间是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有近七个月的时间。过去在战争年代,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那么,革命胜利之后,是不是还需要这“两种作风”呢?当然需要。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论述的。他说: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作者分析道:
第一,从阶级斗争形势看,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乞讨才能活下去。
第二,从革命队伍内部看,因为胜利,可能产生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不求进步情绪,以功臣自居情绪。
第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以后的革命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以上三点,可看出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此提到理论上来认识,在今后的革命中和建设中,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遐想腾跃
谚语说:
山可移,水可断,困难吓不到英雄汉。
谚语说:
英雄的意志坚如磐石。
休谟说:
一种过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当他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的对象。
希契科克说:
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谁让气贯长虹的革命气节——化成了永恒的——太阳的——灿烂辉煌的花朵?是我们的英雄。
谁让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化成了不朽的——月亮的——皎洁明亮的花朵?是我们的英雄。
英雄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生——生在祖国的怀抱里;因为他是祖国母亲——培养的儿子。
英雄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死——死在人民的双手里;因为他是人民母亲——养育的儿子。
我把伟大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写在宇宙的——木星的——木卫三星上;写在辽宁丹东凤凰山十大美景之一的——石棚避暑上;也写在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梅花的——梅州小梅上。
我把伟大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写在宇宙的——木星的——木卫四星上;写在辽宁丹东凤凰山十大美景之一的——涧水飞涛上;也写在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梅花的——北京小梅上。
四、评析课文
《从徐洪刚谈起》,就是一篇运用理论性的艺术技巧,写的文章。
笔者首先概述了徐洪刚为救助被欺凌的妇女与四名歹徒英勇搏斗的英雄事迹。之后,分析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等好品质,大幅度滑坡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徐洪刚解救危难之中的妇女,奉献一片爱心,确实难能可贵。
之后,笔者分别概述刘胡兰、黄继光、向秀丽、王杰、孔繁森等这些英雄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们所表现的不同点和共同点。文章之妙,就在于作者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笔者所提出的理论是:
每个时代造就了每个时代的英雄,但是,不管哪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敌人和歹徒的无比憎恨,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不惜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
这既是本文的理论,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审美意识
笔者的美学思想,由于强烈制约和熟练驾驭理论性的艺术技巧,才使笔者对问题或事情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让人们在阅读本文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理论,受到益处。
(三)关于议论文的其他问题
(1)“本质”和“一般”的区别
<1>议论运用抽象的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来揭示生活的普遍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
<2>议论表现事物的普遍性,但是普遍性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本质。有些普遍性是表面的肤浅的属性,有些是深刻的本质的属性。
<3>列宁说:
一般乃是一个贫乏的规定,每个人都知道一般,但却不知道本质的一般。
可见,“一般”和“本质的一般”,不是同一个
东西。“一般性”和“普遍性”、“共同性”,实际
上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的表述方式。以人为例,必须
把握人的本质的一般。人都要吃饭、穿衣、劳动、制
造工具,等等。人能创造劳动工具,这便成了人的本
质,人的普遍特征,其它都不是本质。
<4>议论所要求的,并不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
普遍性,而是深刻的、本质的普遍性。
(2)议论文要求在本质上深入
<1>要使议论深刻,必须善于在基本概念、基本论点
上,不满足于表面性,力图向本质深入;而本质,也
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列宁曾说过:认识本质也有个从初级本质到二级
本质、直至无穷地发展过程。人类对本质的认识,就
是这样不断曲折前进的。
<3>人类认识的深化,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个时代都
要提供自己的新的认识的深化的成果,而认识的深
化,常常是与新的论点地提出分不开的。我们在写议
论文的时候,提出新的论点,正是创造性的表现。一
个人在写议论文时,提出新论点,是不容易的。
<4>抽象是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过程,所以,任何一
个新论点,不管多么深刻,都不可能成为绝对完美的
论点。人们总是在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论点。
(3)追求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
<1>议论性的文章,其最高的任务,就是在前人对本
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本质的认识,追求新
的发现和新的观点。
<2>这种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并不一定是重大的科
学的发现,或者是将前人的观点,用于新的方面,做
出新的说明和解释;或者是把前人的理论加以引申,
导引出新的应用方式;或者是引入新的方法,从另一
个途径证明了前人的理论;或者是作出了新的预测;
或者是透视了某种想象;或者是匡正了某种迷雾;或
者是指出了某种偏颇,等等。凡是人们的认识,有利
于本质更深刻的发展,都可以称之为有新意的见解。
(4)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所谓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阐明或要
论证的观点、见解、主张。
<2>论据。所谓论据,就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即作者建立自己论点的理由。它是为确立论点服务
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有内在的一致性。论据可以
是一种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材料。
1、运用间接的书面材料或经典著作的引文、权威性
的名言作论据,叫引证。
2、引用事实为论据的叫做例证。因为事实胜于雄
辩,所以,事实论证是有说服力的。文章的容量有
限,只要写出与论点有关的那一点或那个侧面,就可
以了,不需要把事实材料全部地完整地写到文章里
去。
<3>论证。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
程,即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有这样深入的
分析、阐述,议论才有说服力。
(5)“三要素”理论的局限性
<1>从根本上说,把论点、论据、论证作为抽象思维
的“三要素”的理论,还没有超出形式逻辑的范围,
而形式逻辑还只是思维形式的规律,它反映事物表面
的内在联系,它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极其有
限的。拘泥于“三要素”的框框,就使人失去了创造
性的提出新问题的可能。
<2>提出论点,选择论据,组织论证的方法,只能在特殊的条件下才能运用。但是,如果把这种方法当成唯一的方法,那就非常有害了。
著名学者王力在《谈谈写论文》中说:
搞研究工作最忌的是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这是很有害的。……
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了。
<3>进行理论思维的首要条件,就是客观地、全面地
掌握材料,而不是主观地、片面地掌握材料。所谓
“全面”,最简明的表述就是正面和反面。
列宁强调说: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掌握全面的材料是理论思维科学性的最根本保证。思想的片面性常常是从材料的片面性来的,而材料的片面性又使思想的片面性恶化了。这就完全背离了科学性。
<4>学习写作议论文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分析问题
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抽象表达的能力。任何时
候,都不能从概念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也就是具
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
正如列宁说的: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的分析具体的情况。
在严格遵循形式逻辑的基础上,还要自觉地运
用辩证逻辑。辩证逻辑它要反映的是事物内在联系和
事物的转化规律;简单地说,辩证逻辑,就是具体地
分析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