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鲜花更醉人——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429 回复:1

[杂谈┇时事小品] 五月鲜花更醉人——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0
五月鲜花更醉人
——写给自己、写给学习者、并与评论者对作文与诗歌的问题进行商榷

二、关于作文、记叙文和其他

(一)关于作文的研究


(1)记叙性的文体,古代称为“杂记文”或“杂记”。人们把那些记人、记事、记物、记山川景物,以及那些不易归类的文章,都归为此类,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杂记”。不论是称为:“杂记文”,还是“杂记”,古代都被划到散文体中,属于散文中的一个品式。“五四”以后,不少文体论家,主张把记叙性文章从散文中分离出来,但也有不少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从记叙文体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的发展情况看,把记叙性文章从散文中分离出来,使其单独成为一体,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纵观记叙性文章的发展,并把不同时期的地记叙性文章进行一下比较,不难发现,记叙性文章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极强的生命力。

(2)孔子编的《春秋》,叙事极其简单。《左传》比《春秋》有了发展。它不仅能把事件的性质、起因、发展和结局,叙述得有条有理、紧凑而且具有故事性,而且还善于通过一些典型细节,来揭示事件的本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特别在记叙和描写战争方面尤其精彩。《战国策》在记叙人和事的艺术方面,
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仅仅单纯的记人记事,而且能够通过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把人物写得更加丰满,有的文章还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的文章还杂以深刻的寓言和生动的故事,使文章的含义更加深刻了。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不仅把“叙事”单独作为一类,而且认为这种文体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真实。这一理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适用。清代的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首次提出了“记事之文”。从刘知几的“叙事”到刘师培的“记事之文”,可以看到人们对记叙文理论研究的演变轨迹。

(3)五四运动以后,直至现在,在这几十年间,记叙文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记叙文大体包括以下文体: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游记、厂史、村史、家史、人物传记、回忆录、参观机、访问记等等。再概括一下,记叙文可分四类:记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

(4)作文研究的成果:

<1>清代学者唐彪所著的两部书,《父师善诱法》就包括写作训练;《读书作文谱》是进一步讲阅读和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和方式的。

<2>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王筠,其中有一部《教童子法》,这本书对读书和写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

<3>清代学者崔学吉《少学》,是进一步对读书和作文训练的经验总结,其最有价值的就是《行文变化》一节,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看山不喜平”。

<4>阮真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三十年代出版过多部著作,其中《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就是专门研究作文的。

<5>叶圣陶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作文论》,是一本关于作文教学的专著。

<6>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的学者,其中他的《作文教学法》,对作文和作文教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7>夏丏尊先生的《文章做法》,分别介绍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规律。

<8>张中行是语文专家。他的《作文杂谈》写了四十个题目,主要讲了作文在有方法和在无方法之间。

<9>刘传夫和李慧志合著的《作文讲评札记》,论述了四十三个题目,对主题、真实、观察、想象、联想等,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评讲。

<10>单船夫和辛科合著的《作文常见病例话》,论述了二十八个问题,中心不明、文不对题、详略不当、开头不当、结尾不当等,进行了分析。

<11>李保初和周靖合著的《作文教学法》写了十二章,有读写结合、观察积累、命题要求、课堂评讲等。

<12>《作文教学漫谈》,搜集了叶圣陶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和吕叔湘的《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等多人的论文。

(5)笔者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写“下水诗文”。有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或不了解什么是“下水诗文”。所谓“下水诗文”,就是教师和同学们,写同一个题目的作文或材料作文。笔者把写得认为较好的记叙文,留下来;写得不好的撕掉。有的学生,很有才华,写得比老师好。后来,他们成了全国著名的作家。写“下水诗文”,不是跟谁比才华,而是教师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进一步提高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现在看起来,笔者写的那些“下水诗文”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即急救性质的、带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因为写得快,修改不够,因而也就免不了肤浅的毛病。笔者在恩师的教育下、督促下、鞭策下、鼓励下,在前辈人和同辈人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影响下,完成了《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的初稿。如果说《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是笔者第一部的习作练习和诗歌研究,那么《记叙文技巧美学寻觅》就是笔者第二部的习作练习和作文研究。朋友,如果你对记叙文评论说“我怎么有种作文指导的感觉”,不是更恰切了吗?


(二)关于记叙文的写作和研究

笔者愿意从《记叙文技巧美学寻觅》中抽出一篇,请诗歌作者、散文作者、评论者、朋友们斧正。

笔者对记叙文的写作与研究如下:

审美意识制约着选择真实材料的艺术技巧

{例文精读}

春雨潇潇


我站在教室的窗前,望着外面绵绵的春雨,看着同学们,有的打着雨伞,有的披着雨衣,陆续地走进了教室。我不由地想起去年一个春雨天,王老师背着我上学的情景。
去年春天,我们初三、二班跟初三、四班进行篮球比赛,我打前锋。在比赛快结束时,我被对方撞倒,扭伤了脚腕子,不能行走,是班主任王老师用自行车把我推回了家。一连几天,又是班主任王老师,用自行车推着我来回上学的。
我们家离学校不太远,大约有一里多路。爸爸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妈妈和我。我为了不躭误王老师的时间,曾请妈妈想办法,给借一副拐杖,可妈妈没有借来。无法,还是让王老师用自行车来回推着我上学。这不,一连推了好几天了。
有一天早晨,天下着绵绵的春雨,还刮着呼呼的春风。王老师来了。他把湿淋淋的雨伞放在屋门口说:“自行车让孩子骑坏了,今天我背赵平上学。”
妈妈说:“那可使不得!”
王老师笑咪咪地说:“大嫂,不要紧!我身体好,背着赵平走个三里五里的没事!”说着,不顾妈妈再三地阻拦,他把我从床沿上背起来,抄起雨伞,走出了屋门。
王老师让我擎着雨伞,他背着我走在去学校的宽阔的公路上。在这春雨的早晨,公路上的人不多,有的披着雨衣,有的打着雨伞,都在急匆匆地赶路。唯独王老师背着我,吃力地走着。我虽然是一个十五岁的上初三的孩子,身体并不怎么重,可俗话说,远路无轻载。王老师背着我,走了一阵子,就已经浑身发热,气喘得也不那么均匀了。我手中这小小的雨伞,遮挡不住迎面吹来的风、扑来的雨。我想,王老师的脸上和前身,一定有不少的雨水。
绵绵的春雨下着。雨点打在雨伞上啪啪作响,雨比以前更急骤了些。按理说,王老师背着我迈动的脚步也该快一点,好早早到达学校。可是,他的脚步比以前却渐渐地慢了下来,呼吸也急促了许多……
我用右手轻轻地模了一下王老师的前胸,上衣全是湿的;我又模了一下王老师的前额和面颊,汗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湿漉漉,热乎乎地。我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睛不由地湿润了,泪花终于涌了出来……
我哽咽着说:“老师,我学习不好,平时爱玩,又调皮,像我这样的学生,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呢?你为什么每天都用自行车推着我上学呢?今天下雨,你的自行车坏了,为什么还要亲自背我上学呢?”
王老师背着我慢慢地走着。他听完了我的问话,便停住了脚步,气喘吁吁地说:“赵平,别问这么多为什么。你们快要毕业了。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我不希望任何一个同学掉队,当然,也包括你了。我希望你们,都能升到自己理想的高中或中专去进一步学习。”他将头缓缓地向左转了转,并微露笑意地侧视了我一下。我感觉,他好似把整个的爱心都给了我,给了我们这个班级……。我用手轻轻地拭去了他脸上混和着的汗水和雨水。王老师转过头去,略一弯腰,用力将我向上颠了颠,让我更好地伏在他的背上,继续向学校走去。
我想:大家平日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此刻,我却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真情。我从心底强烈地呼喊:可怜天下教师心。当这句话在大地上飞扬,并震憾着每个人的心灵的时候,人们应该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该是何等的光荣与神圣了吧?……
王老师背着我慢慢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
我站在教室的窗台前,望着外面潇潇的春雨,春雨潇潇……

{技巧、举例、浮想、分析、审美}

一、技巧散说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是每一个作者写文章的基本原则。
所谓选择真实的材料,就是我们选择的写入文章中的材料,既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实,又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些本质和主流。
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真实材料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常用文体文章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生活的真实,即这个材料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可靠的,有据可查的。而文学作品则对其题材要求艺术的真实,即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从而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
作为文章的材料,并不是所有发生过和存在过的事实都是真实的。只有那些能反映生活本质和主流,以及代表全局的事实,才是真实的材料。在平日的作文中,有些同学对“真实”的理解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把生活中发生过的但不能反映人物本质的材料也写进文章。这不仅影响和损害了人物形象,也犯了写作中自然主义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应该特别注意。

二、举例说明

《一件珍贵的衬衫》(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就是一篇运用选择真实材料的艺术技巧,写的好文章。
在“我”的家里,保存着周恩来总理给“我”买的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衬衫”的存在,然后再写“衬衫”的来历。
那是一九七二年八月三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车线,被周总理乘坐的一辆大型“红旗”轿车剐了一下。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受伤没有?有关人员迅速察看了现场,决定留下另一辆“红旗”轿车送“我”去医院检查,总理的车才开走了。
到医院检查将近结束时,周总理打来了电话,问“我”的伤情和检查的情况。之后,我们又去天安门交通队谈事故的经过。这时,国务院一名工作人员,送给“我”一件周总理买的白色的的确良衬衫。“我”不要,工作人员说这是领导的指示,“我”只好收下这件珍贵的衬衫。
在周恩来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这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正是从这件平凡而真实的小事上,却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平易近人和关心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以及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三、浮想驰骋

前苏联人加里宁说

    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血汗,把他所有的宝贵的东西,都献给自己的学生和人民。但是,同志们,如果你今天、明天、后天,将你们所有的一切都贡献出去而不日新月异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力量和精神,则你们将一无所有了。

英国人哥尔密斯说: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

送人鲜花,留有余香;送人绿草,留有碧色。
送人金子,留有金光;送人银子,留有银光。

老师把满腹诗书——和——满腔热忱,送给了学生,留下的——却是劳累汗水——和——无怨无悔。这样的好教师,应该写在——早霞的霞光里——和
——大地的——香果树的白花上。

老师把满腹经纶——和——满面春风,送给了学生,留下的——却是辛劳疲惫——和——坦诚无私。这样的好教师,应该写在——晚霞的霞光里——和
——大地的——金缕梅的黄花上。

我已经把——满腹经纶——和——满腔热情
——送给学生的老师们,写到了浙江的——天台山上,让泉水唱歌给他们听;同时,我也把他们写在了大地的——罗汉竹上,让他们的青春——永远青翠美丽。

我已经把——满腹经纶——和——满面春风
——送给学生的老师们,写到了福建的——武夷山上,让溪流唱歌给他们听;同时,我也把他们写在了大地的——苗子竹上,让他们的生命——永远碧绿迷人。

四、浅析课文

《春雨潇潇》,就是运用选择真实材料的艺术技巧,写的文章。这是一篇歌颂教师的文章。
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有时也是姐姐与弟妹的关系,有时也是哥哥与弟妹的关系。
“我”站在教室前,望着外面的春雨,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一个春雨天,王老师背着“我”上学的情景。
这儿,笔者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写“我”的回忆。
去年春天,在篮球比赛中,“我”打前锋。在比赛快结束时,“我”被对方撞到,扭伤了脚腕子,不能行走,是班主任王老师用自行车把“我”推回了家。
这是第一次表现王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爸爸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妈妈和“我”。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王老师一连好几天,用自行车推着“我”上学。
这是第二次表现王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有一天早晨,天下着春雨。因为自行车坏了,王老师只好背着“我”去上学。妈妈怕累着王老师,不同意。王老师说服了妈妈,还是背着“我”去上学。王老师让“我”擎着雨伞,他背着“我”走在去学校的公路上。“我”虽然是一个十五岁的上初三的孩子,身体并不怎么重,可远路无轻载啊!王老师背着“我”走了一阵子,就已经浑身发热,气喘得也不那么均匀了。又走了一会,王老师的脚步比以前慢了,呼吸也急促了许多。“我”用右手摸了一下王老师的前胸,他的上衣是湿的;“我”又摸了一下他的前额和面颊,汗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湿漉漉的,热乎乎的。当“我”问王老师,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时,王老师说不想让一个学上掉队。王老师背着“我”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  
这是第三次表现王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笔者在这个段落里,充分表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以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
“我”站在窗台前,望着春雨。至此,回忆结束。
在整篇文章中,笔者所描述的王老师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材料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

五、美学思想

笔者的美学思想,由于强烈制约和熟练驾驭选择真实材料的艺术技巧,并描述得快慢适中,祥略得当,才使文章中王老师的行为那么感人,令人难忘。

(三)记叙文的其他问题

(1)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

<1>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真人和叙真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就是记叙文。这是记叙文狭义的概念。这种记叙文包括消息、通讯、速写、特写、回忆录、访问记、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体裁。
<2>通过对人、事、景、物的具体描述,来表达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文章就是记叙文。这是记叙文的广义概念。这种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等体裁。
<3>狭义的记叙文与广义的记叙文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要记叙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它不允许作者任意加工和虚构,它必须以“真”感人,以“真”服人,以“真”动人,以“真”取胜;而后者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加工、虚构、集中、拼凑,以艺术的真实,打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审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4)不管狭义的记叙文,也不管广义的记叙文,根据记叙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5>笔者在论述记叙文的某一个问题时,狭义的记叙文和广义的记叙文——也就是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等都牵扯到,特此说明。


(2)提高观察能力

<1>学习写作,特别是写记叙文,要立足生活,注意观察。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说:“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的问题。”观察生活,是写作材料来源的重要途径。

<2>观察是很重要的。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对于他,观察“已经成为习惯”。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观察“仿佛变成第二天性了。”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在观察时,“能够看见许多别人觉察不到的东西”。观察是写作,特别是写记叙文的一项基本功夫。

<3>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毛泽东同志说:“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这里讲的“仔细一看”,就是观察;这里讲的看出事物“有不同”、“有个性”、“有相异”,则是讲观察的目的和特点。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两粒沙、两滴水、两个鸡蛋、两只手、两个鼻子是完全相同的,更不用说两个人,两件事情了。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他的老师、大作家福楼拜曾经这样指导他:“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树木,我们要面对这堆篝火和这株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又说:“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可见,在福楼拜看来,为写作,特别是我们教学生写记叙文,在观察事物时,其目的在于找出同类事物之间这种“不相同”、“不混同”、“不一样”之处。在写作,特别教学生写记叙文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4>观察,虽然是沟通人与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因为还有一些写作材料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它必须借助于间接的知识经验。间接知识经验的获得,第一,靠询问他人;第二,去查阅资料。
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他又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拣,应该是只要是有用的,不管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拣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这是作者强调积累资料的一个生动的比喻。不积累资料,没有丰富的知识,写什么文章,特别是写好文章,都是十分困难的;更不用说写好写好记叙文了。


(3)提高感受能力

<1>感受是指作者的感官,受到外界各种现象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观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

<2>感受不同于感觉。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里反应,是先天的,人皆近似的;感受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后天的,是因人而异的。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这样评论普希金。他说:“他的美的感觉发达到了任何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同时,他又说:“善于这样强烈地体验和灵敏地感觉自己的一切恶——这是宝贵的需要的特质。善于像普希金这样灵敏地感觉的人是幸运和特别有意思的。”普希金的感觉,实际已经达到感受了。对作者来说,善于敏锐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是进行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记叙文的写作也不例外。

<3>感受与观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它所反映的是“物”;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它要表现的是“情”。

<4>由于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作者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一个人的感触愈独特、愈深刻,文章或作品的个性愈鲜明。同样咏梅,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眼里,它是个有骨气、不合污、内心忧愁、孤芳自赏的失败者的形象;而在毛泽东看来,它倒是个傲霜雪、战严寒、刚强俊美、坚毅不拔、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豪情壮志的革命者的化身。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表现了感受的独特性。


(4)提高场面描述能力

<1>叶绍钧在《作文概说》中,这样描述场面:“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一个场面。”

<2>有的写作书上这样写场面的定义:“所谓场面,就是不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

<3>有的写作书上这样说:所谓场面,就是在叙事文章和叙事文学中,一定的人物在一定的事件、空间(地点、场合)由于展开一定的活动而构成的生活画面。我觉得:凡是具备了人物、事件、空间这六字,就是一个场面。这样简练的场面语言,多么好记啊!

<4>场面的描述要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把握住场面的结构中心,把场面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说来,场面往往有个结构中心,因而,场面的其他要素,都因为它而结合成一个整体;失去了它,场面描写就不集中,不统一。这个结构中心,在有些场面中,表现为其他要素的主导;在有些场面中,表现为矛盾的焦点;在有些场面中,则是连接诸要素的纽带。但无论怎样,主要的抓住了,并认识到它在场面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场面描写就可以围绕它而进行,克服写作上散乱的毛病。这个结构中心,有的时候是人物,有的时候是事情,有的时候是物件。

第二,抓住场面描写的重点,点面结合,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重点,是和场面描写的中心不同的概念。它是指场面描写中表现主题的主体。如果说场面结构的中心是组织场面的着眼点,那么场面描写的重点就是刻画的着力点。是体现主题的关键。有的时候,场面的中心和场面的重点是重合的。不管怎样,一般来说,场面的重点,往往是人物。当然,这不等于说,只要抓住了重点,就对其他要素可以忽视。这只是个点和面的关系问题,是重点描写和一般描写的问题。只有点和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写好人物,表现好主题。

第三,把握住场面的气氛,突出场面的特点。突出场面的特点,主要靠气氛。有的场面的气氛,是激烈的战斗;有的场面的的气氛,是欢乐的劳动;有的场面是,悲壮的阴冷;有的场面是,宁静的气氛,等等。总之,作者要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来恰当地渲染气氛。

第四,写好场面的形象性。场面中的人物、事件、空间等所要表现的内容,要尽量做到具体而细致,把一个生动的、形象的、感人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要求作者在语言上下一番苦功夫,而运用那种抽象的语言,肯定写不出一个好的场面来。

第五,写好场面的流动性。在场面中,主要是人物,因此,写好人物想什么、说什么、干什么,使人物和环境处于流动的变化的状态之中,就非常必要了。让读者能够看到场面的变动,即场面的转换——从一个场面转换到达另一个场面,这就有了空间的描摹和时间的延续;同时,两者是紧密地水乳交融在一起的。

<5>如果说细节是记叙文的最小单位,即细胞;那么场面就是记叙文的基本单位。我们之所以说场面是记叙文的基本单位,就是在这个场面中,总会看到人物,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些什么活动。简单的记叙文,可以由一两个场面组成;那么复杂的、较长的记叙文,就得由多个大大小小的场面组成了。

<6>既然场面是记叙文的基本构成单位,那么一篇记叙文的写得成功与否,与写好场面就有着很大的关系。一篇没有场面延展,或者延展得不好的记叙文,不可能是成功的记叙文。场面的延展,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复呈场面。在一个场面中,它的坏境、景物是怎样的,人物的外貌、行动、表情,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活动,甚至矛盾纠葛和具体对话又是怎样的?作者必须展开想象。 根据记叙文的记叙真人真实要求,写作中的想象,一般的不是创造性的想象,而是再造性的想象。它只是把过去观察到的场面,通过想象重新重现出来,而不是去创造一个曾未观察过的、纯粹是虚构的生活场面。一个场面,只有首先在作者的心里“活”起来了,然后才会在纸上“活”起来。

第二,描述场面。描述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能力不仅仅是个语言表达问题,它还涉及到生活内容:即对材料的取舍,对人物的刻画,对主题的表达,对整个场面的驾驭能力。因为任何一个场面的展开,并不是主次不分,面面俱到的琐碎描写,它包含着作者的意图,具有和整篇文章基本意图相联系的目的性。要较好的描述一个场面,就必须首先龙清楚并紧紧把握这个意图和目的性,明确通过场面主要企图表现什么,抓住这个场面的重点部分,进行描述。

第三,组织场面。场面的展开,不像人物素描那样,仅仅是包含单个的因素。一个场面,不尽离不开人物,人物的活动,以及活动的场所,而且对这些不同的方面,如何展开,是需要作者动脑筋的和精巧构思的。记叙文的作者,在描写一个场面时,根据某一个重点,一方面要把展开和不展开的部分组织起来,又要把不展开和不展开的部分、展开和展开的部分组织起来。一个场面,也许有几个人物,其中有的要写得细一点,有的要写得粗一点,有的就不必写;人物活动,有的阶段要写得细一点,有的阶段要写得粗一点,有的就不必写。人物活动的环境,有的方面要写得细一点,有的要写得粗一点,有的就不必写。把一个场面的人物、事件、空间组织得完整又巧妙,作者确实要下一番苦功夫的。组织好场面,有几下几种形式:

1、按照时间的推移,来组织场面。一个场面,经常包含着人物的活动,这就可以按照人物活动的方面为主,从开端到结束,组织好场面。

2、按照方位的变化,来组织场面。有时候,人物并不是处于活动的状态,而是相对静止的。这个时候,作者就要按照视点的变化,来组织创面。例如写一个报告会的场面,就要写台上,写台下等。

3、按照内心活动,来组织场面。作者或者用第一人称,或者用第三人称,把现实的场面和过去的场面,勾连在一起。

<7>场面的线索和发展。场面不能没有变化,而变化的时候,总要有一个线索的。不然前后的场面,就脱了节,连不上了。

1、鲁迅先生的《药》,可以分六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老栓拿钱给儿子去买药,第二个场面是老栓到丁子街口买回了药——即人血馒头,第三个场面是在灶火里烤药——即烤人血馒头,第四个场面是小栓吃药——即吃烧烤了的人血馒头,第五个场面是夏家的孩子——即革命者夏瑜被杀,第六个场面是两个老女人的对话。《药》的场面由第一个场面到第四个场面,都是由老栓一个人做线索。第五个场面,就不同了,虽然老栓还是一个线索,但表现的主要事件,已经是讲革命者的英勇行为了。整个故事叙述到这里,突然发生了新意。可是,假设没有康大叔的登场,这个场面便无从产生。凡是新的人物登场,加添了新的意思,严格地讲,这就不是场面的转化,而是场面的发展了。第六个场面的线索,不是老栓,而是华大妈。同时还有夏瑜母亲的登场,花环的出现,是《药》的结局,有了更新的内容——特别是花环的出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不会白白地流走,革命仍然后继有人。这儿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精神。

2、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除了前后两大段议论以外,中间有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第二个场面是马玉祥去燃烧的屋内救小孩,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个场面是在防空洞内,“我”与一位战士的谈话,表现了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个场面的发展和连接的线索,既不是人,也不是物,而是抒情议论。因此,要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场面的发展和线索。

3、作家艾芜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

    有好些初学者,使一个场面转换到另一个场面,比较容易,若要发展出新的场面,添加新的意思,就比较困难。

4、有志于写作记叙文的朋友们,应该在不断地实践中,从练习写作小的真人真事的通讯等和加工虚构小说等,到练习写作大的真人真事的通讯等和加工虚构的小说等,一定会成为写作高手的。一切文学艺术都有它的特殊点和共同点,这对于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50
钱映@伊

ZxID:8884191


等级: 热心会员
“纠结于不可改变的过往是最无用的事”,的确,可也正因为这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1-27 0
你好强啊,一次性写了这么多,其实对于作文来说,我想作为每一个中国的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我们最常写的也就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了,但是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了!



追忆
徘徊
无奈
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可我却因此迷惑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