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分条列析,考虑可能出现的状况,将应对之法逐一列举,可谓详细,洋洋洒洒,word文档达41页。唏嘘不已,怕是要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各地频繁出现翻版“彭宇案”,“好心没好报”的现实版接连上演。古人言:三人成虎。试想,面对一家子的颠倒黑白,指责纠缠,旁人的冷漠,即是拥有一腔热血,满腹善意,便也泄了气,冷了心。有人将此种情况称作救助恐惧症,不是没有助人为乐的心思,实在是太多的前车之鉴,让我们望而止步,往往连看客也不敢做。蒙了眼,省了麻烦,抱个清静。言说,见人有难而不助,这是一种社会道德滑坡,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气乘势而上。但是,太多的教训告诉我们,看似无害的弱势老人,在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譬如他自身的道德品行、价值观;譬如他的家人等等,都是可能令其化身利刃,伤的你猝不及防,悔不当初。
再精细的条文也无法治愈已经造成的恐惧。且不谈,条文中的某些救助方法,不是常人会做敢为,便是简单不过的止步上前查看,怕是都抱着小心谨慎。如此,即使出台再多的规章条例,模拟再多的情况,援助者的缺位,跌倒老人一人的独角戏,也终是空谈。相反,倒是更加体现出社会的无奈,政府的无力。再则,如果真的安规办事,那是否人人得随身必备一本《指南》,或者背诵一下,时刻准备进入状况、按步骤走。本来出于天性的帮助,生生变了味道。若是伤者情况严重,怕是要等不及的?假如,信任缺失愈加严重,某一日拍照存证、目击者作证、文书保证等“自保”方式的出现,我们似乎也不会觉得惊讶奇怪。呼唤信任,重建信赖,这是对助人者的保护与尊重。不是政府出台一个文件就可以弥补,需要全社会用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