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四)
——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
一、说顾思
现将笔者发表过的三个帖子的总的看法归纳一下:
第一,顾思是一位有才气、有智慧的诗人(笔者在写三个帖子的时候,不知道顾思是一位女诗人,也不知道她是医务战线上的一名白衣战士)。笔者主要是看了顾思的个人主页的大量诗歌和散文,才得出以上的结论。笔者想:量变会引起质变。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需要有一个过程。从顾思的多产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中,必定会有优秀的、甚至代表性的作品,但不是现在的《白色的海》。
第二,笔者对《白色的海》的分析,有三个要点:
(1)第一个要点是,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海的画面,这幅画面,在整首诗歌中,是一个带有美感的亮点。
(2)第二个要点是,多年之后,“我”向祖国倾诉或者汇报自己的成就,以及内心的喜悦。这又是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在整首诗歌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整首诗歌的激动人心的感人点、令人思索的动情点,催人奋勇前进的爆发点。如果没有这个亮点,整首诗歌也就因为思想不高、站立比起来、而趴下了。
(3)第三个要点是,那“忧郁”的存在和埋葬,是整篇诗歌的硬伤,它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整首诗歌的思想品位。因此,《白色的海》,不是顾思的优秀作品,或者说不是第一流的作品,甚至是她的代表作,而是第二流的作品。一个文学创作者——或小说、或诗歌、或散文、或戏剧等,其代表作,就是那么一两篇、三四篇。如果说代表作是第一流的作品,那么,其他作品就是第二流的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选入中学课本,应该是第一流的代表作(也可能还有其它的几篇,是他的第一流的代表作),那么,其它的作品,就是第二流的作品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选入中学课本,应该是第一流的代表作,(也可能还有其它的几篇,是他的第一流的代表作),那么,其它的作品,就是第二流的作品了。
第三,笔者、顾思、其他评论者,对“风格即是人”的看法一致。笔者同意顾思对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论述。无论豪放派,也无乱婉约派,都要以情感人。豪放中孕育着婉约的因素,婉约中含蓄着豪放的基因,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只不过是哪一方更强烈的表现出来而已。
第四,笔者与顾思,对“忧郁”的看法有点不同,这是正常的现象。作者和评论者,不必看法一致。总之,求同存异,不去争论。
第五,顾思的两个帖子,均表示了对笔者身体的关切;同时,对笔者的诗风,以及《美人蕉和洋凌霄》这首诗等,也给以肯定和鼓励。在这儿,笔者向顾思表示十分的感谢。
第六、并非多余的话,那就是笔者对顾思的诗
歌的风格,再说几句。
(1)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并不是任何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的。在中外文学史上,就有不少独具风格的作家。仅以唐诗而论,我们所熟悉的作家的风格,如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我们不大熟悉的而为评论家们所评定的还有:上官仪的婉媚,陈子昂的雅正,储光羲的直率,韦应物的雅澹,刘长卿的闲旷,钱起、郎士元的清赡,李贺、卢仝的鬼怪,孟郊、贾岛的寒瘦等等。
翻阅中国近代文学和文学史,鲁迅杂文的精悍、深刻、犀利、幽默的风格,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的风格,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其他的作家,评论家是这样评论他们的文学风格的:刘半农是诙谐畅达的,梁遇春是博识潇洒的,唐韬是明快遒劲的,冰心是典雅细腻的,叶绍钧是隽永谨严的,茅盾是劲健浑厚的,王统照是缜密热烈的,郑振铎是清新委婉的,朱自清是醇厚绮丽的,郁达夫是坦率洒脱的,徐志摩是繁艳灵巧的,夏丏尊是平淡深远的,丰子恺是真率自然的,巴金是真挚热烈的,何其芳是精致隽美的,李广田是朴素亲切的,丽尼是低回幽愤的,阿英是峭拔简练的,吴伯箫是渊雅跌宕的,等等。
(2)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就其过程来说,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努力的结果,而绝不是一两天的功夫所能企及的。风格的形成,有它极其复杂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所谓主观的个人的因素,是指他的阶级立场、世界观、生活经历、艺术修养、艺术才能和个性特征等。所谓客观的社会的因素,是指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阶级斗争形势的演变和发展,民族的传统和时代的风尚等。总之,风格是许多因素在作家身上融会、贯通、作用、渗透的结果。单独的某一方面的因素,不管它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都不会形成作家的风格。
(3)下面谈一谈什么是场面。
所谓场面,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
这就是说,场面有三个基本条件:
1、是时间。
2、是地点和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是人物,人物是这个画面的中心。
在真人真事的记叙文的写作和有故事情节的小说、戏
剧、电影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场面的写作,占据着很要的位置。但场面不是记叙文和小说的专利,它也被诗歌作者,用到诗歌的创作中来。
(4)顾思的《白色的海》的第一句写道:“海风吹起我白色的裙边”。这一句很重要,让笔者看到了场面的两个重要因素:即人物、地点。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提着白色的裙子,在海边的沙滩上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她欢乐的追逐着雪浪花吗?她惊喜的捡拾着小贝壳吗?她向无边的大海,畅谈着自己的理想吗?她向翱翔的海鸥,舒说着自己的爱情吗?一个青春少女,在海边徜徉,留给了读者,无数的想象。非常遗憾,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场面,因为它缺少了一个因素:时间。
顾思在《白色的海》中,写的第二个场面,那就是几十年之后,“我”回到海边,向大海倾诉自己成功的喜悦。这仍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场面,只有“我”和大海,而没有时间。
在两个不完整的场面之间,有些令人感动的朦胧美的诗语。现实主义的诗歌的因素和朦胧美的诗歌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严格来说,顾思的诗歌的风格,并没有形成。如果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是朦胧风格呢,还是现实主义风格呢?笔者认为:如果说顾思的诗歌的风格已经形成,笔者宁愿肯定她是朦胧诗风,也不愿意承认她是现实主义诗风。
第七、诗友要问:竹林为什么要评论顾思和她的《白色的海》呢?朋友来玩,打开电脑,玩他的游戏。笔者顺便请他帮忙,看一看几位版主的主页。最后找到了顾思的主页和其他诗友推荐的她的精品力作,即《白色的海》。
(1)笔者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其前身是山东师范学院),后到鲁东大学工作(其前身是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笔者的恩师和师母,后来从山东师范大学调到了鲁东大学工作,再后来调回四川成都大学工作。写顾思,是不是有一点对恩师的思念呢?
(2)顾思给笔者写的几篇诗歌的评语中,笔者最欣赏和最满意的,就是顾思对《玉茗花和白鹭花
——粉笔歌》的评语。
顾思的评语是:
如果能画出人生的蓝图该多好。
笔者对评语的感受是:
点评得很好。笔者是在场面中写作这首诗歌的;您又提出了一个诗画结合的问题。看起来,一首诗歌的技巧很多,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探讨和研究。
(3)顾思写的评语,也有笔者不甚满意的。为此,笔者写了长篇的评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人的感情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思绪逐渐清晰,那就是多种感情的交织。
1、有对恩师的怀念。
2、有对顾思的歉疚和感恩。
3、有对牧生版主、晓梦难离版主、北极居民版主、红缎版主、煞版主的感恩;还有其他评论者的感恩。
(5)意见不一致,这是正常现象;通过争辩,重新认识事物或问题,大家共同提高,又有什么不好呢?顾思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论述,笔者基本同意她的看法。对她引用的古人的话,笔者虽有看法,各自保留意见,不去争论。
第八、结束语:笔者的希望是——顾思在今后的诗文创作中,不要出现“硬伤”,使自己的作品永远保持在“思想品位高”这一高点上,经得起现在和今后的考验;朦胧美要少一点,现实主义的美——要多增加亮点,以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能留给人们几篇或更多篇流传的精品力作,能留给人们多多的传诵的名言,那顾思的人生,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灿烂辉煌的人生。